组织整合视角下情景双元动态收敛过程研究

肖德云,田 雨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基于组织资源基础理论,探索性提出以组织整合为中介,以创业导向和组织情景为阶段性调节变量的间断平衡向情景双元平衡收敛的动态过程模型。通过对高科技企业210名员工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发现:①组织间断平衡正向影响情景双元;②组织整合在间断平衡对情景双元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③创业导向在中介的前后两个阶段均起调节作用;④组织情景仅在中介的后一阶段起调节作用。该研究从静态平衡拓展到情景双元平衡形成的动态收敛过程,揭示了情景双元形成的内在作用机理,对企业有效实现双元平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情景双元;间断平衡;组织整合;组织情景;创业导向

0 引言

在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组织需要提升创新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1],兼具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的双元型组织成为适应这种环境的有益选择。双元型组织既需要不断适应外部动态环境,进行探索式创新,以满足未来需求,又需要延续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开发式创新,以保持稳定性与当前收益[2]。虽然这两种活动都可以提升组织创新能力,但由于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的不同物理特性,在资源上相互竞争,在要素上相互争夺[3],加之两种创新模式都具有自增强[1]和路径依赖特征,容易陷入“失败陷阱”或“成功陷阱”,因此两种模式互相排斥,存在替代关系[4-6]。Duncan[5]通过研究发现,成功的组织都是双元的。目前双元平衡主要有3种形式:情景双元、结构双元、领导双元。本文中的双元主要是指情景双元,即在组织内部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鼓励矛盾思想。具有情景双元性的组织能够在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发展动力的驱使下,基于既定资源禀赋,寻找出能冲销或调和这两种创新冲突的组织形态。但情景双元是如何调和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在资源方面的争夺呢?组织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各企业拥有的资源不同,具有异质性,且该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这里的资源被定义为企业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质等有形或无形的,为了提升企业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情景双元作为异质性较高的资源,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最终创新目标。Malen[7]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通过2 231家美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资源驱动创新,组织资源基础越好,组织创新水平越高。随着资源的增加与积累,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企业往往采取多元化战略,表现在组织创新上就是双元创新。从资源基础理论角度,企业资源无法脱离其嵌入的特定组织情景和过程,那么情景双元平衡究竟通过何种方式在组织环境下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及动态演化?组织双元理论表明,间断平衡和双元平衡是组织双元的两种表现形式,但是有关间断平衡和双元平衡关系的研究较少。基于组织资源基础理论,间断平衡资源的形成充实了企业异质性资源的积累,使企业更容易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开展多元化战略和促进双元创新。间断平衡模式作为企业追求持续创新、实现双元平衡的跳板日益被企业所接纳与采用。而企业除了要积累稀缺、有价值、难以模仿的资源外,还需借助组织内部的整合能力,推动更高层次异质性资源情景双元的形成。目前,少数学者如Kogut的研究表明组织整合能协调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间的冲突,促进组织双元[8-9]。虽然组织整合对组织情景双元平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0-11],但对间断平衡向情景双元平衡演进中组织整合作用的探讨较缺乏。

另外,情景双元平衡的形成离不开特有的组织环境,良好的组织环境能为探索和开发平衡提供组织资源支持,有学者探讨了市场导向对双元的调节作用[12]。创业导向作为创新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其实质是具有创新精神、先动趋向和冒险精神。创业导向型企业能够创造性地整合各种资源,以新产品或新服务开拓新市场,持续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成为行业先入者和领导者[13]。Ghoshal和Bartlett(1994)研究发现,组织情境因素在组织双元过程中有中介和调节作用,其中,一个情境因素是整合了组织纪律和组织张力的绩效管理,另一个显著因素是对项目支持和信任的社会背景。Gupta等人[14]研究发现,当组织采取情景双元平衡时,首先必须协调好工作环境中所需内部张力和矛盾冲突,再实现组织双元平衡。而Jaworski和Narver[15-16]的研究均表明,组织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往往发生在组织内部张力和矛盾冲突存在,也就是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没有得到良好协调与适应时。为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组织情境中的支持、信任、鼓励等环境因素在整合过程中会发挥极大作用。虽然创业导向和组织情景在情景双元平衡演化中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它们是如何作用却有待研究。

综上,从管理哲学角度,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是从某一个稳定状态发展到更高层级稳定状态的升级运动过程。本文试图在组织资源基础理论上探讨企业如何运用创业导向、组织情景等无形资源基础,结合组织整合能力构建企业情景双元平衡的动态收敛过程,旨在为双元平衡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新视角。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组织间断平衡和情景双元的交替运动与收敛

March[17]指出在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这两种创新模式中,探索式创新作为一种大幅度、激进的创新活动,其目的是探索新的可能性[17],力求突破和超越企业现有的知识技术基础,强调对新知识技术的获取和创造[18-19]。开发式创新作为一种小幅度、渐进的创新活动,其意图是对现有技术知识进行改进[17],强调企业在现有知识技术基础上进行提炼、整合、强化和改进[18-19]。因此,在企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加大对探索式创新的资源投入一般会减少对开发式创新的资源投入,探索和开发间存在对稀缺资源的争夺。依据资源互补理论,探索和开发又有另一种解释。如Shapiro和Varian[20]认为尽管资源具有稀缺性,但是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如知识与信息是无限的,组织可以通过外部环境获得互补性资源和资产,因此两者可能出现互补,从而达到平衡。目前对探索和开发平衡的实现机制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交替进行的间断型平衡模式[21],另一种是同时进行的双元型平衡模式[22]

间断平衡最初由Guptal等[14]提出,是指基于分解和避免冲突思想而按时间顺序交替进行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的平衡模式[23-24]。长期来看,组织会经历许多阶段,并在不同阶段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资源基础变化,有选择地集中于探索式创新或者开发式创新[25]。由于以注意力为驱动、以时间交错为基础的间断平衡为组织绩效提升提供了新路径,因此成为企业早期追求探索和开发平衡的目标。

情景双元平衡是指组织通过营造共同的组织环境采取复杂的组织手段管理探索与开发之间的冲突及矛盾,从而实现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并行。目前学者们提出3种双元平衡模式:基于组织结构分离的结构双元、通过构建包容的组织情景的情景双元、领导个人实现双元进而带动组织双元实现的领导双元。虽然上述3种双元平衡模式都最大限度地维持了组织创新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但是在现实中缺乏可行性和说服力。这是因为结构双元和情景双元要耗费大量资源,在资源基础不足的情况下,要合理分配稀缺资源,同时进行探索式和开发式创新并不简单。为了使企业稳定过渡到双元平衡,根据企业组织资源基础首先实现间断平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国内学者张玉利[26]提出双元型组织解决组织创新悖论的3个阶段,即接受、分解与平衡。分解包括分离空间、职能或时间,其中包括通过时间分割的间断平衡,而第三阶段的平衡即双元平衡。从3个阶段来看,组织创新模式从间断平衡到双元平衡是组织协调两种模式逐步成熟的过程。另外,Lavie和 Rosenkopf[27]研究发现由于资源稀缺性普遍存在,企业初期更适合采用间断平衡模式,随着企业的成熟,资源日渐丰富,情景双元是理想的创新模式。从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两种平衡模式的演进和企业发展历程呈现协同变化趋势,间断平衡作为情景双元的基础和阶段支持,为情景双元的实现作好了铺垫。与此观点类似,陈昱岿在研究组织内部人员权利斗争形式时发现,间断平衡和组织双元存在交替进行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将其观点引至组织创新领域,本文认为在情景双元实现过程中,企业演变模式随着资源基础能力的变化存在间断—双元—间断—情景双元的运动收敛机制,不断平衡和间断两种创新模式。在企业资源基础能力发展过程中,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形成,通过机制的循环与强化,推动创新的代谢与更新升级。在机制运行过程中,每一次间断和平衡不仅改变了原态,而且偏离了原有节点运行的轨道和方向,从而不断向最终模式即稳定的情景双元模式收敛。从运动的起点到终点来看,在组织资源基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间断平衡推动了情景双元状态的形成。综上,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H1:组织间断平衡整体上正向影响组织情景双元的形成。

1.2 情景双元收敛中组织整合的中介作用

组织整合是指企业对组织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重组并形成新的一体化过程,是组织资源基础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本文中其是指企业在情景双元收敛过程中从全局出发,对现有资源、信息、机会、技术的重组与分配,使组织能够有效调和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的冲突,最终达到整个组织系统协调有序运转、实现组织情景双元的一种能力。学者们在探讨组织整合在情景双元中的作用时认为,目前单纯拥有资源并不能创造价值,各种资源必须被整合和开发,才能发挥最大价值与提升组织绩效[28];组织整合不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识别现有资源价值,而且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协调与配置各种资源,并将其整合到业务流程中以重塑能力,同时,促使各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实现企业创新目标[29]。本文认为,处于间断平衡发展阶段的企业在某段时间重点进行开发式创新,某段时间重点进行探索式创新,在主观动因方面导致企业内部权利变迁,如所有权转移或者经营者变动,在客观动因方面,市场、资源、技术等环境因素随着两种创新模式的交替而发生变化,推动企业进行组织整合以保证内部协调稳定运转,从而更好地了解顾客价值理念和需求偏好,形成持久竞争优势。据此提出研究假设:

H2a: 组织间断平衡正向影响组织整合。

相较于一味追求资源的可获得性以更好配置资源,组织整合是一种能起到相似效果且更高阶的手段。具有组织整合能力的企业能有效识别环境变化并发现新机会,进而通过重新配置与组合现有资源实现创新,使企业原有资源随时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30]。目前,有关组织整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根据研究视角不同,Chene和Paulraj提出应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考察组织整合能力;崔启国[31]认为整合可以从资源构建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来反映;易朝辉[32]综合已有研究,从资源识别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资源运用能力4个维度测量整合能力;Jansen和Tempelaar[33]在研究差异化组织和情景双元中组织整合的中介作用时,将组织整合分为连通性和跨职能接口,并实证发现跨职能接口和连通性在差异化组织影响情景双元中起到中介作用。其中,跨职能接口是指促使不同职能部门成员交流知识和经验的机制,包括跨部门会议、跨部门工作团队等[34]。连通性是指企业实现和社会外部知识、技术、经验共享与交流的机制[35],它是组织成员理解社会网络资源的基础[36]。本文沿袭Jansen和Tempelaar的研究,将组织整合分为跨职能接口和连通性。另外,将组织整合作为一个整体。Teece等人[37]指出,企业通过组织整合能够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保证知识与技术有效发挥作用,使企业的知识基础转化为创新能力。通过对学者观点的理解和延伸,本文认为,企业创新活动兴衰成败的演进从经验层面上表明,整合能力强的组织能形成较好的资源基础,通过成功的组织转变实现探索和开发的平衡,提高产品创新速度和效率,而组织整合能力弱的企业,其资源基础较弱,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知识与技术整合机制,无法在日益复杂的创新活动中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分配,以及规模报酬递增收益。组织整合在本质上以资源充分利用和分配作为桥梁,推动情景双元收敛的形成。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b:组织整合在组织间断平衡向情景双元收敛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1.3 情景双元收敛中创业导向的阶段性调节作用

创业导向是指致力于产品市场创新和风险事业创建并通过超前行动击败竞争对手的企业战略活动[38]。Miller[38]从企业层面出发,提出创业导向的3个研究维度,即创新性、风险承担性以及前瞻性。他认为创业导向是企业进行创新性活动的承诺和措施,体现了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心。

前文分析了在间断平衡基础上企业进行组织整合以保持内部稳定,间断平衡正向影响组织整合,但间断平衡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这种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创业导向型企业能使员工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促进部门内部与部门间的合作交流[41],为间断平衡下的组织整合提供环境支持,在高创业导向氛围下这种促进作用更显著。因此可以认为,间断平衡和组织整合间并非是简单直接作用的,而是被一些情景变量所调节。同样,PAEI模型指出,组织扮演4种决策角色:执行、行政、创业和整合。其中,创业是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寻找机会,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创造力与风险承担力;整合是在组织内部培养依赖感和亲密感,以发展企业特有文化。两者均属于能产生长期效果的活动,是组织资源能力的重要方面,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协同关系。在以上理论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创业导向的环境支持会强化间断平衡基础上的组织整合效果。具体而言,随着企业创业导向的增强,企业对创新性的支持、对风险承担性的提升、对前瞻性行为的鼓励,使得间断平衡企业更容易通过协调内部资源、技术、信息等组织整合,提升创新能力。反之,如果创业导向较低, 企业本身就缺乏对创新行为的鼓励,即使已经形成间断平衡,但是由于对创新重视不够,很难刺激组织进行整合,也很难平衡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因此,本文认为,创业导向在间断平衡正向影响组织整合运动中起着积极的激发与调节作用。

同理,要使组织整合能够持续稳定地促进情景双元,必须以提升公司创业导向为前提。Lee和Sukoco[42]通过研究发现,具有创业导向的企业,其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会相应提高。Kollmann[39]和我国学者白景坤[44]均从创业导向维度着手,分别研究不同维度对开发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维度对两种创新的影响不同,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前瞻性对探索式创新有着积极影响,前瞻性对开发式创新有积极影响,且各维度之间没有相互冲突。创业导向作为企业进入新市场的一种战略导向,是企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推力[45],有利于情景双元形成。Thoummngroje的研究也印证了该观点,并发现创业导向高有利于产品创新,促进探索和利用的平衡,提升组织绩效。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创业导向的环境支持能够强化组织整合对情景双元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创业导向高,说明企业对创新的支持也高,越重视企业情景双元的实现,进而注重组织整合对情景双元的促进作用。反之,创业导向低的企业不能得到积极的环境支持。因此,创业导向在间断平衡通过组织整合促进情景双元的动态演化机制中起支持与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3:情景双元过程中创业导向正向调节间断平衡和组织整合的关系,即当创业导向高时,间断平衡与组织整合的正向关系增强,反之减弱。

H4:情景双元过程中创业导向正向调节组织整合和情景双元的关系,即当创业导向高时,组织整合与情景双元的正向关系增强,反之减弱。

1.4 情景双元收敛中组织情景的阶段性调节作用

组织情景的内涵是,员工工作行为发生在组织情境中,他们必然会对组织情境中的各种因素予以知觉和评价,因此组织情境作为一个整体从多个维度对员工行为产生影响[46]。虽然有众多研究者力图对组织情境因素加以概括与提炼,但是一直没有具体界定。在组织情景维度划分方面,Ghoshal和Bartlett[47]总结了拉伸、纪律、支持、信任4个情景因素,并指出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一个组织既需要纪律和拉伸来鼓励个人实现雄心壮志,也需要支持和信任以确保发生条件。组织情景可以看作是一对硬性元素(纪律和拉伸)和一对软性元素(支持和信任)的平衡[48],过分强调纪律和拉伸容易造成员工倦怠与理想幻灭,但过分强调支持和信任容易创造出不用及时完成工作的“乡村俱乐部”气氛。本文结合研究内容以及组织情景的内涵和维度划分认为,组织情景指的是组织内部客观存在、非心理性且与员工相关的环境因素,如纪律、拉伸、支持和信任,这些因素作用于员工的直觉和评价,进而影响员工动机和激励员工创新行为。

Ghoshal和Bartlett[47]总结出组织情景的4个维度,但是没有明确说明情景因素在双元形成中的作用,仅是指出纪律、拉伸、支持和信任通过影响个体行为从而促进创新、合作和学习,实现由个体拉动组织双元。另外研究发现,情境因素中的组织拉伸鼓励多种见解与观念共存,允许辩论、冲突与分歧,而对项目的支持和信任表现为信息公开、直接沟通、员工之间彼此信赖,好的组织情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能够包容更多的冲突与竞争,对情景双元演化有一定调节作用。Edmondson(2001)的研究表明,企业的组织纪律、组织结构、组织支持和组织信任,也就是组织情景因素能够使双元内部达到平衡,从而调节情景双元进程。Gibson 和 Birkinshaw[49]正式提出了情景双元概念,这种双元性来源于组织情境。它和结构双元不同,不需要通过结构、任务或者空间上的分离来实现双元,而是在业务部门内部构建组织情景从而鼓励成员将时间精力合理地分配到“一致性”(指的是协调一个业务单位的活动模式,使它们向着同一目标而努力)和“调整”(指的是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在一个业务单位中迅速配置行动的能力)两个相互矛盾的需求上。 换而言之,情景双元性被看作是一种“元级”能力(一致性和调整),它能够将单位内部所有的功能和层级联系起来,并且前期组织情境能够帮助员工合理分配开发和探索时间,这些组织情境包括社会情境、绩效管理、共同愿景等,在后期情景双元过程中组织情景起着潜移默化的调节作用[49]

基于已有分析发现,情景双元性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情境,成功的组织往往能在良好的组织情境中达到探索和开发间的平衡。综上,提出以下假设:

H5:情景双元过程中组织情景正向调节间断平衡和组织整合的关系,且当组织情景因素高时,间断平衡和组织整合的正向关系增强,反之减弱。

H6:情景双元过程中组织情景正向调节组织整合和情景双元的关系,且当组织情景因素高时,组织整合和情景双元的正向关系增强,反之减弱。

根据以上假设推演,形成了组织情景双元过程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理论框架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描述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开发度较高的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区具有创新倾向的企业发放问卷,并且调查对象至少在公司工作3年以上,以确保其对企业创新发展过程有一定认识,进而提高问卷信度和效度。问卷发放时间为2016年3-5月,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210份,问卷有效率为75%。剔除无效问卷的依据如下:①由于从间断平衡到情景双元是一个动态过程,本问卷中间断平衡的测量条目是3年前公司创新模式,情景双元是现阶段企业的创新模式。根据企业情景双元的平均得分按高低排序,剔除排名靠后5%的企业,这是因为情景双元得分低说明企业还没有真正过渡到双元平衡模式,对实证可能产生干扰。为了满足统计检验需要数据呈正态分布条件,本文应用SPSS19.0软件测量其偏度和峰度,同时,计算其相应的Z评分(Z-score)。结果显示,数据分布的偏度值为-0.194(标准误0.181),Z-score =- 0.194/0.181 = -1.072,峰度值为0.373(标准误0.360),Z-score = 0.373/0.360 = 1.036。偏度和峰度值的Z-score均在-1.96~+1.96之间,可认为剔除一部分数据后仍然服从正态分布;②多填、漏填、有规律选填、全部填一个选项的问卷。其中,从人员分布来看,普通员工占47.6%,基层管理者占33.8%,中层管理者占11.0%,高层管理者占7.6%。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及以下占80%,硕士及以上占20%。从公司规模来看,500人及以下的占57.6%,500人以上的占42.4%。

2.2 变量测量

在量表设计方面,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成熟量表,并与一些研究者和创新管理者进行了讨论,对条目措辞一一进行审核,形成比较符合本研究的Likert-5点量表,其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1)间断平衡。根据Eldridge & Could(1972)、Lant & Mezias(1992)、Baumgartner & Jones(1993)、Burgelman(2002)、Gupta等(2006)以及我国学者杨学儒(2011)等对间断平衡概念的研究,并结合相关研究者和企业家的建议,整理出间断平衡的7个条目,如公司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资源状况会及时调整产品的探索或开发进程。

(2)创业导向。结合Miller(1983)、Friesen(1982)、Covin & Slevin(1991)等学者对创业导向测量量表的设计,经过适度修改和完善,确定了创业导向的测量量表,包含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前瞻性3个维度,共 9个条目,如企业审视产业发展趋势、率先掌握机会、提早行动应对变化。

(3)组织整合。借鉴Hage & Aiken(1967)和Jaworski & Kohli(1993)设计的成熟量表,经过翻译和回译以及专家讨论,确定了组织整合的测量量表,包括跨职能接口和联通性2个维度,共7个条目,如组织跨部门的团队来负责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交流。

(4)组织情景。借鉴Cristina(2004)的量表,包括组织绩效和社会背景2个维度,共14个条目,如团队领导尊重和重视不同意见。

(5)情景双元。参考Jansen & Volberda(2006)和Sidhu(2007)等学者对双元平衡测量量表的设计,经过修改和完善,确定情景双元的测量量表,包括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2个维度,共7个条目,如公司非常重视改进现有产品( 或服务) 的质量。

(6)控制变量。考虑到其它潜在因素的影响,把学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对每个变量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处理,得出的最终结果作为各变量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变量描述性统计和变量间相关系数见表1。表1显示,间断平衡与情景双元为正相关(r=0.728, p<0.001),间断平衡与组织整合为正相关(r=0.596, p<0.001),而组织整合与情景双元也显著正相关(r=0.543, p<0.001),这些相关性与理论预期一致,初步验证了本文假设。

表1均值标准差和相关性矩阵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1.间断平衡3.538 70.538 592.创业导向3.526 00.642 620.520***3.组织整合3.639 90.630 170.596***0.497***4.组织情景3.661 10.540 540.631***0.332***0.559***5.情景双元3.742 60.577 280.728***0.520***0.543***0.543***

注:*p<0.05;**p<0.01;***p<0.001

3.2 同源方差检验

为避免同源误差,作如下处理:①采取匿名调查方式,强调数据的保密性以及仅用于学术研究目的,让被调查者真实作答,以确保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②所有测量条目避免模棱两可问题和主观态度倾向的流露;③问卷的结构编排由浅入深,以控制条目语境诱发主观情绪而产生偏差;④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检测方法将问卷所有条目作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第一个主成分所占的载荷量为29.18%,未超过40%,说明单一因子未能解释大部分变异。总体来看,基本上避免了同源方差的影响。

3.3 信效度分析

由于本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变量均来自国外量表,为了避免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首先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因子数目,然后借助验证性因子分析判断测量条目与因子间关系的契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数对信度进行检验。本研究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值均大于0.7,根据经验判断法,可以认为问卷度量具有可靠性。具体来看,间断平衡问卷7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在0.805~0.838之间,Cronbach's α系数为0.841,表明问卷信度良好。创业导向9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在0.614~0.824之间,Cronbach's α系数为0.927。组织整合7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在0.625~0.839之间,Cronbach's α系数为0.896。组织情景14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在0.838~0.879之间,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信度较高。情景双元7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在0.644~0.806之间,Cronbach's α系数为0.868。整体来看,问卷信度很好。

效度检验包含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量量表的内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测量的构念。本文使用的测量量表是被广大学者使用的成熟量表,并且在使用前与行业专家进行了沟通和咨询,进一步对测量量表的适用性、合理性和题项措辞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所以,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指的是测量量表对理论上的构念或特征所能测量的程度,也就是对变量赋予的操作型定义的程度。本文应用Amos 21软件对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包括5个变量间的区分效度,具体为比较一个5因子(间断平衡、创业导向、组织整合、组织情景、情景双元)、一个4因子(将组织情景和组织整合合并)、一个3因子(将组织情景、组织整合和创业导向合并)、一个2因子模型(将组织情景、组织整合、创业导向、情景双元合并)。合并因子依据变量的相关系数进行。从表2可知,5个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最佳,说明测量工具的结构效度良好。

3.4 假设检验

采用层级回归进行假设检验。另外,设置两个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1代表500人以上,0代表500人以下) 和学历( 1研究生及以上,0本科生及以下)。M1和M8均为只含有控制变量的基准模型,具体分析如下:

(1)主效应检验。将间断平衡作为自变量、情景双元作为因变量,带入M1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系数为0.638,并且t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P<0.001),说明间断平衡对情景双元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可以用来解释双元创新,从而假设H1得到验证。

表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模型χ2/dfCFINNFIRMSEA五因子模型JD;CY;ZH;QJ;SY2.0320.9650.9430.060四因子模型JD;CY;ZH+QJ;SY2.0600.8410.8320.074三因子模型JD;CY+ZH+QJ;SY2.1280.8300.8210.077两因子模型JD;CY+ZH+QJ+SY2.2220.8150.8060.080

注:JD代表间断平衡;CY代表创业导向;ZH代表组织整合;QJ代表组织情景;SY代表情景双元;“+”代表两个因子合并为一个因子

(2)组织整合的中介作用。依据Baron和Kenny的建议,通过4个步骤检验中介效应,假设间断平衡为X,情景双元为Y,组织整合为M,检验步骤如下: ①情景双元对间断平衡的回归,即Y=cX+e1;②组织整合对间断平衡的回归,即M=ɑX+e2;③如果前2个方程成立,即c和ɑ显著,继续作情景双元对间断平衡和组织整合的回归,即Y=c'X+bM+e3。如果b显著,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④此时如果c'显著则为不完全中介,如果c'不显著则为完全中介。从表3结果来看,M1情景双元对间断平衡的回归,即Y=cX+e1的回归效应显著,c=0.638,显著性p<0.001,可以进行方程M=ɑX+e2和方程Y=c'X+bM +e3的显著性检验;M9显示间断平衡对组织整合的回归M=ɑX+e2回归效应显著,ɑ=0.496,显著性p<0.001,间断平衡可以解释组织整合35.2%的变异,该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H,继续进行Y=c'X+bM +e3的显著性检验;M3情景双元对间断平衡和组织整合的回归Y=c'X+bM +e3,b=0.269,显著性p<0.05,b显著说明存在中介效应,假设H2b得到证实,此时c'=0.618显著性,p<0.001,说明组织整合不完全中介间断平衡对情景双元的影响。

(3)创业导向的调节作用。研究假设H3提出,创业导向对间断平衡与组织整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采用回归模型的对比分析加以解释。①以组织整合为因变量,将间断平衡和创业导向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即M10;②以组织整合为因变量,将间断平衡、创业导向以及间断平衡和创业导向的交互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即M11。采取同样的方法研究创业导向对组织整合与情景双元的调节作用:第一,以情景双元为因变量,将组织整合和创业导向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即M6;第二,以情景双元为因变量,将组织整合、创业导向以及组织整合和创业导向的交互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即M7。结果如表3。

通过对比M10和M11,可以发现,当引入间断平衡和创业导向的交互项后,M10的方差解释力R2从0.520上升到0.539,同时发现间断平衡和创业导向的交互项对组织整合有调节作用,且作用显著(B=0.192,P=0.004),说明创业导向在间断平衡影响组织整合的过程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同理,对比M6和M7,引入组织整合和创业导向的交互项后,M6的方差解释力R2从0.368上升到0.389,且交互项B=0.097,P=0.02,可以认为,创业导向对组织整合和情景双元的关系具有一定调节作用但是作用不显著,假设H4得到验证。

为了更好地理解调节效应,绘制了创业导向调节效应图。图2显示,创业导向在间断平衡与组织整合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较高的创业导向下间断平衡与组织整合的正向关系高于创业导向较低的情况,说明创业导向越高,间断平衡对组织整合的积极作用越强;反之,则被削弱。同理,图3表明较高的创业导向下组织整合与情景双元的正向关系更强,说明创业导向在组织整合和情景双元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创业导向的高低对间断平衡和组织整合的关系影响巨大,两个阶段的调节效果有所区别。

表3假设检验分析结果

变量情景双元M1M2M3M4M5M6M7组织整合M8M9M10M11M12M13企业规模0.310*0.292*0.265*0.300*0.124*0.248*0.300*0.3100.279*0.0150.3000.1740.198*学历0.251*0.1500.343*0.010.000.1290.107*0.251*0.1050.000.0150.000.729间断平衡0.638***0.618***0.496***0.463***0.457***0.404***0.396***组织整合0.269**0.349***0.346***0.378***0.353***创业导向0.332***0.322***0.257***0.254***组织情景0.348***0.309***0.304***0.291***间断平衡×创业导向0.192**组织整合×创业导向0.097*间断平衡×组织情景-0.046组织整合×组织情景0.086**R20.5310.5490.3780.4840.3680.3890.3560.5200.5390.4110.413△R20.528***0.544***0.372***0.474**0.372***0.377*0.352***0.397***0.465**0.405***0.404

注:1.***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2.表中回归系数均为标准化回归系数

图2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假设H3)

图3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假设H4)

(4)组织情景的调节作用。与创业导向调节作用的检验方式相同,通过层级回归检验组织情景因素对间断平衡和组织整合的调节作用:①以组织整合为因变量,将间断平衡和组织情景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即M12;②以组织整合为因变量,将间断平衡、组织情景以及间断平衡和组织情景的交互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即M13。同理,检验组织情景对组织整合和情景双元的调节作用:第一,以情景双元作为因变量,将组织整合和组织情景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即M4;第二,以情景双元作为因变量,将组织整合、组织情境和组织整合与组织情景的交互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M5。回归结果如表3。

观察表3,通过对比M12和M13,可以发现,当引入间断平衡和组织情景的交互项后,M10的方差解释力R2虽然从0.411上升到0.413,但交互项的系数B=-0.046<0,且P=0.459>0.05,可以得出,组织情景因素没有正向调节间断平衡和组织整合的正向关系。因此,假设 H5没有得到验证。通过对比M4和M5,可以发现,当引入组织整合和组织情景的交互项后,M3的方差解释力R2从0.378上升到0.484,同时,组织整合和组织情景的交互项对情景双元有调节作用且显著(B=0.086,P=0.009),说明组织情景在组织整合影响情景双元的过程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假设H6得到验证。

图4显示了组织情景因素在组织整合与情景双元间的正向调节作用。由图4可知,在较高的组织情景下,组织整合与情景双元的正向关系更强,说明组织情景因素在组织整合和情景双元的正向关系中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

图4组织情景的调节效应(假设H6)

4 分析与讨论

本文基于组织资源基础理论,运用追踪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情景双元形成的动态收敛机制,探索了间断平衡“是否”、“如何”以及“何时”影响情景双元收敛。通过实证检验,部分研究假设得到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本文证实了组织整合的中介作用,对于厘清情景双元动态收敛过程的内在传导机制具有重大价值。虽然印证了研究假设中提出的双元平衡按照间断-平衡-间断-新平衡的动态收敛机制进行,整体上间断平衡正向影响情景双元平衡,但是内在作用机理并不明确。孤立地看,早期间断平衡的形成表明组织已经有能力进行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在不断交替的探索和开发过程中,组织资源基础越来越雄厚,从而可以有效配置资源。这种交替频率会随时间推移和资源积累逐步降低,逐步形成情景双元平衡。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在动态收敛中组织整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由于能够有效进行资源、信息、技术、知识的交流,使处于间断平衡的企业能快速满足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对不同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间断平衡促进情景双元中起到桥梁作用。

其次,间断平衡通过组织整合的中介作用,促进情景双元中创业导向和组织情景作为组织异质性资源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对情景双元平衡的演化起着分段调节作用。换而言之,间断平衡通过组织整合发挥传递效应,在不同中介阶段,创业导向和组织情景的调节效应有差异。创业导向在中介效应发挥作用的两个阶段都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前一阶段。在高创业导向企业中,组织具备不断发掘市场信息、追求组织多元、敢于承担风险和敢为人先的特质,这些特质有助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以促进情景双元平衡的实现,同时,间断平衡对组织整合以及组织整合对情景双元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显著,反之,如果企业创业导向较低,其在中介前后两个阶段的促进作用就会降低。但是创业导向中介第一个阶段的调节效应明显高于第二个阶段,可能是因为具有整合能力的组织对企业内外部市场环境的适应力已经比较到位,企业创业导向战略等客观因素的作用慢慢减弱。另外,组织情景在中介效应的后一阶段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较高的组织情景下组织具有浓厚的合作创新氛围,鼓励与支持新想法和新观点,员工间以及员工对企业都更为信任,有利于员工大胆创新,因此,组织整合正向影响情景双元的作用更加显著。反之,在较低的组织情景下员工间的合作交流及沟通较少,正向影响减弱。但是在组织整合中介的前一阶段,组织情景不具有调节作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情景双元初期,组织面临的困难或选择较多,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组织情景氛围并不浓厚,此时组织需要更多客观驱动或强制因素,从而导致组织情景因素没有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样本选择带来的误差。

最后,在经济新常态、 “十三五”规划总目标背景下探讨双元平衡的动态演化机制对实施创新驱动以及“双元”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企业间断平衡实践经验,但是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协调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创新发展陷入“自我锁定”的困局下,破解创新难题、深入双元创新是关键。本文结合组织整合的中介作用和创业导向、组织情景的分段调节作用,创新性分析了情景双元平衡的动态收敛机制,不仅拓展了双元理论研究,而且为我国企业基于间断平衡实践实现情景双元平衡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2] WINTER S G,SZULANSKI G.Replication as strategy[J].OrganizationScience,2001,12(6):730-743.

[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8-168.

[4] ADLER P S,BORYS B.Two types of bureaucracy: enabling and coerciv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2):61-89.

[5] DUNCAN R.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J].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1976,1:167-188.

[6] MC DONOUGH E F,LEIFER R.Using simultaneous structures to cope with uncertain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3,26(2):727-735.

[7] MALEN J.Motivating and enabling firm innovation effort:integrating penrosian and behavioral theory perspectives on slack resources[J].Hitotsubashi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Management,2015,49(1):37-54.

[8] KOGUT B,ZANDE U.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383-397.

[9] TSAI W,GHOSHAL S.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41):464-478.

[10] GARUD R,NAYYARP R.Transformative capacity:continual structuring by intertemporal technology transfer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5):365-385.

[11] POSTREL S.Islands of shared knowledge:specializ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problem-solving t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03-320.

[12] ATUAHENE-GIMAM,KWAKU.Resolving the capacity-rigidity paradox in new product innov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4):61-83.

[13] 李雪灵,姚一玮,王利军.新企业创业导向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积极型市场导向的中介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2010 (6):116-125.

[14] GUPTA A K,SMITH K G,SHALLEY C E.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693-706.

[15] JAWORSKI B J,KOHLI A K.Market orientation: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3):53-70.

[16] NARVER J C,SLATER S F.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wee profita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4):20-35.

[17] 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Science,1991,2(1):71-87.

[18] BENNER M J,TUSHMAN M L.Exploitation,exploration,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8(2):238-256.

[19] JANSEN J J P,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1661-1674.

[20] C SHAPIRO,HR VARIAN.Versioning:the smart way to sell inform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107-115.

[21] LEVINTHAL D A,MARCH J G.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S2):95-112.

[22] O'REILLY III C A,TUSHMAN M L.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4):74-83.

[23] SIGGELKOW N,LEVINTHAL D A.Temporarily divide to conquer: centralized,decentralized and reintegrated 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 to exploration and adaptation[J].Organization Scoence,2003,14(6):650-669.

[24] VERMEULEN F,BARKEMA H.Learning through acquisi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3):457-476.

[25] OSHRI I PAN S L,NEWELL S.Trade-offs between knowledge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activities[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Practice,2005,3(1):10-23.

[26] 张玉利,李乾文.双元型组织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1):1-8.

[27] LAVIE D,ROSENKOPF L.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797-818.

[28] WU L A.Applicabilit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under environment volat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0,63(1):27-31.

[29] I J.CHEN,A.PAULRAJ.Understand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ritical research an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4,42(1):131-163.

[30] 焦豪.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J].管理世界,2011,(11):76-91.

[31] 崔启国.基于网络视角的创业环境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32] 易朝辉.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5):757-762.

[33] JANSEN J J P,TEMPELAAR M P,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W.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and ambidexterity: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797-811.

[34] GUPTA R,GOVINDARAJAN V.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473-496.

[35] NAHAPIET J,S GHOSHAL.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Management Rev,1998,23(2):242-266.

[36] HANSEN M T.Knowledge networks:explaining effec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multiunit companies[J].Organ.Sci,2002,13(3):232-248.

[37] TEECE D J.Capturing value from knowledge assets:the new economy,markets for know-how,and intangible asset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55-79.

[38] 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1983,29(7):770-791.

[39] KOLLMANN T,STOCKMANN C.Antecedents of strategic ambidexterity: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s in adolescent 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52(1):153-174.

[40] CHO H J,PUCIK V.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veness,quality,growth,profitability and market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6):555-575.

[41] SMART D,CONAN J.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2011,10(3):28-38.

[42] LEE L T S,SUKOCO B M.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Taiwan: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24(3):549-620.

[43] 董保宝.风险需要平衡吗:新企业风险承担与绩效倒U型关系及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14 (1):120-131.

[44] 白景坤,杨智,董晓慧.双元牲创新能否兼得——公司创业导向的作用与知识刚性的调节效应[J].经济管理,2015,37(11):42-52.

[45] ATUAHENE-GIMA K,KO 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 alignment on product innovation[J].OrganizationScience,2001,12(1):54-74.

[46] 张剑,岳红.我国企业创造性组织情境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03):523-527.

[47] GHOSHAL S,BARTLETT C A.Linking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managerial action: the dimensions of quality of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15(Supplement S2):91-112.

[48] GHOSHAL S,BARTLETT C A.The individualized corporation[J].New York: Harper Collins,1997.

[49] GIBSON B,BIRKINSHAW J.The antecedents,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4):209-226.

TheResearchofContextualAmbidexterityDynamicConvergenceProcessBasedonOrganizationalIntegration

Xiao Deyun,Tian Yu

(School of Economic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dynamic mechanism of convergence of punctuated equilibrium influence of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model, use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as mediated variable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s segmented moderated variable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210employees,we find:①punctuate equilibrium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②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nctuate equilibrium and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③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segmented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nctuate equilibrium and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and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④organizational context segmented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and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Study on the dynamic process model from the static equilibrium to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formation, reveal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firms to achieve ambidexterity equilibrium.

KeyWords:Contextual Ambidexterity;Punctuated Equilibrium;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Organizational Context;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DOI10.6049/kjjbydc.2017050528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1-0027-09

收稿日期2017-09-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GL0330)

作者简介肖德云(1972-),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双元创新、国际投资、跨国经营;田雨(1992-),女,河南郑州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双元创新、跨国管理。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