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30(1987-2016):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分析视角

曾婧婧,张阿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方兴未艾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科学复杂化与综合化的产物,亦是提升本国科研实力的必由之路。回顾我国30年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历程,对于明晰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地位以及提升科研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是科技合作的主要载体,通过搜寻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库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网、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工程院官网等网站,分别检索1987-2016年我国国际论文合著和项目合作信息,选择科技合作重心、合作程度、合作热点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①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重心分别呈现“极化到扩散”与“此消彼长”的合作态势,合作对象集中于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合作相对欠缺;②我国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程度持续深化,但国际主导型和参与的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稀少,精准合作可以成为提升科技合作质量的出路;③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领域逐渐拓宽,但聚焦于数理、化学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信息科学作为新兴学科也逐渐进入科技合作视野,社会科学领域合作则需要给予更多政策、基金与人才支持。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论文合著;项目合作;科研实力

0 引言

国际科技合作成为推进国家科技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支撑[1],也是解决跨国、跨区域和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科学难题的关键途径。2017年1月,《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将提升中国基础科研能力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重点指出这一时期将致力于形成全面均衡的学科体系,大幅提升科学产出水平、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使学科整体水平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跻身世界前三。由此可见,中国对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视程度空前。

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事业稳步推进且蓬勃发展,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2位,2015年为29.68万篇,占全球论文总数的16.3%。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科研项目合作数共300余项,涉及134个学科门类,充分说明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意愿强烈且呈迅猛发展之势。因此,有必要全面回顾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历程并提出展望,这对于促进中国学科体系均衡发展、提升国际科学话语权、增进基础创新能力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就国际科技合作衡量指标而言,国际论文合著是从科学层面、以基础研究为对象进行考评,国际项目合作是从技术层面、以应用研究为对象进行考评,它们是衡量科学技术进步的两个方面。目前的研究大都以论文合著为基础,从论文数量、论文影响力等方面着手[2-4],鲜有学者将国际项目合作纳入科技合作研究中。就研究尺度而言,有的以特定地区、机构、组织成员国为研究对象[5-9],尚缺乏关于中国参与全球范围科技合作的研究。项目合作作为科研攻坚克难的重要形式,具有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优势。因此,本文将其囊括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并选择长时间跨度进行研究,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后其国际科研地位和实力的动态演变趋势。

本文试图回答两个问题:①3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有哪些;②如何从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层面提升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实力。本文将以全球176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和文本内容方分析法,重点关注中国参与的国际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情况,并分别从合作重心、合作程度、合作热点3个维度回顾和展望中国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

1 文献回顾

1.1 国际科技合作形式与动机

跨国论文合著和项目合作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两种重要形式[10]。论文合著和项目合作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实力,伴随学科研究的交叉性、复杂性与综合性[11-12],以及科技创新资源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13],双边和多边参与的国际大科学研究成为科学界及政府间普遍采用的一种科研形式,且日渐常态化。两种国际科技合作形式都有利于后发国家在欠发达研究领域吸收发达国家的前沿知识、基础知识以及核心技术,是后发国家实现追赶的关键路径。

国际科技合作动机主要有经济利益、产出成果、社会收益等[12]。①经济利益驱动。资源非对称性依赖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考量,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会首先权衡合作带来的经济利益,包括共享科研设备以及论文发表或参与项目获取的经济报酬;②产出成果驱动。科技合作带来的潜在资源和数据信息使合作者获取新知识更加便捷高效,是提升科研成果数量的关键进路;③声望地位驱动。当科研工作者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动机更多来源于社会声誉的提高,而非金钱激励[14]

1.2 论文合著衡量科技合作的重要性

论文合著是跨国信息交流转移的模式之一(王文平,刘云,何颖等,2015),是衡量科技合作成果的重要工具。1963年Price最早以论文合著情况衡量科学和文学领域的科技合作。论文是现代科研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15],是科技合作成果的物化形式,可以展现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基本路径[16]。论文合著伙伴间具有联系稳定、共享仪器设备及大数据资源、提升科研质量等优势,使得论文合著成为科研工作者首选的合作形式。采用该指标衡量科技合作,能降低研究成本且可行性强[12]

论文合著作为科技合作指标的合理性还体现于其学术支撑力。学术界关于论文合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以文献计量方法为主导,研究各国家或地区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文献计量法用于研究科技合作由来已久[17],且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Tinawei He定量分析了中国与G7国家合作发表论文数及论文引用情况,发现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合著存在较大差异[18];Hassan-Montero Y[19]以国内论文合著和国外论文合著为分析框架,对比了墨西哥、西班牙和巴西3个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现状。二是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主导,研究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学科领域间的科技合作网络[20-21]、知识网络[22]。刘承良[23]以论文合著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全球论文合作网络的异质性结构及机理;M E J Newman[24]以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科学论文为基础,探讨了该网络凝聚性以及合作网络的最短路径 ;Maracus Antonius Ynalves等[25]基于论文合作情况构建了作者合作网络并研究其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上述成果丰富了科技合作中关于论文合著的研究,也充分证明论文合著仍是研究科技合作的最适用、最有效指标。因此,在回顾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演化脉络时,论文合著仍是重要的考量对象。

1.3 项目合作衡量科技合作的合理性

国际项目合作是从技术层面衡量国际科技合作的具体指标,是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在达成国家利益一致基础上,为解决多方共同面临的重大技术性难题而立项,并共同进行技术攻关的活动(许治,杨芳芳,陈月娉,2016)。它是提升中国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截至目前,中国已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项目,建立了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内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49家,与158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依托“科技伙伴计划”开展务实合作,拓展了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新局面,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环境治理、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精尖科技领域。这充分说明科技项目合作已成为各国寻求解决全球性难题和促进本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出路。

以往的项目合作研究仅局限于探讨国内高校、省域间的项目合作[26],本文在研究传统论文合著指标基础上,结合中国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特点,从两方面回顾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现状,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可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依据。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与编码

(1)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包括国际论文合著数以及国际科研项目合作信息。首先,国际论文合著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论文数据库,将“地区”选定为中国,然后分年度、分领域筛选其它国家与中国的合著论文数量,最终检索出1997-2016年中国在149个学科分支上与179个国家或地区存在论文合著情况。其次,国际项目合作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官网上的项目记录、成果年鉴,根据其中所涉项目合作主体、内容、参与形式等进行文本内容筛选,并通过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网、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检索各类合作项目成果,进一步确定和补充具体信息。

(2)数据编码。在数据搜索和整理基础上,按照国家—所属大洲—合作领域—合作数量对论文合著数据进行分类编码,按照参与合作时间—合作主体—合作领域—合作内容与规划对项目合作进行编码排序。数据搜索的时间节点为198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研究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时,仅选择属于中国内陆与其它国家共同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的数据。

2.2 研究指标选择

(1)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本文的国际论文合著是指WOS数据库中由中国作者与他国作者共同发表的论文,且不计论文作者排序。论文合著数量、论文占比以及双边合作程度是合著分析法中经典且最具研究价值的指标,因此被频繁用于衡量科研产出与合作[27]

(2)国际科技项目合作。项目合作是指中国参与的由国际组织或一国主导的科技项目,包括双边项目合作与多边项目合作,且将参与信息交流和项目研发均认定为存在项目合作关系[28]。文本内容分析法具体涉及项目合作重心、合作主体、合作形式与合作热点等。考虑到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分析指标的一致性、可比性,从合作重心、合作程度及合作热点3个维度展开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情况分析。

3 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演变与特征解读: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

中国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总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如图1):合作初始阶段(1987-1993年)、合作扩散阶段(1994-2004年)、合作深化阶段(2005-2016年)。不同科技合作阶段,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合作深度广度及合作领域都存在差异,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点至面的合作进程。20世纪80年代,中国仍受到高度集权政经一体化体制的影响,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积极性被压制,这一时期的科技合作相对匮乏[29],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文化教育与世界接轨,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逐渐增多,并且有意加快国际科技合作步伐,该阶段的科技合作载体以国际项目为主;20世纪末科技合作转向“快车道”,论文合著数量逐年增多,项目合作数量呈现波动式增长;21世纪初开始进入合作深化阶段,无论是项目合作还是论文合作都呈现 “井喷式”增长态势,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与合作需求迫切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1 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重心

论文合著重心以中国与它国论文合著数量为指标,合作重心变迁反映了国际科研实力与竞争力的变迁,也表征了中国科技合作模式的转换(如图2)。科研项目合作重心以合作对象国与中国合作项目数占总合作项目数的比值作为度量标准,中国参与的合作项目在各洲分布比例如图3所示。

3.1.1 论文合著重心:极化到扩散

可视化方法能直观清晰地反映不同阶段中国国际科研论文合著重心的转移特征,论文合著国家的覆盖面从合作初始阶段的12.5%扩展至深化阶段的72.5%,历经30年的追赶,中国逐渐由国际科研论文合著的“边缘者”转向核心位置。

(1)合作初始阶段(1987-1993)。该阶段,论文合著对象呈现出“一家独大”特征,合著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66篇),其后是英国(26篇)。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后来者角色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论文合著范围和数量。

(2)合作扩散阶段(1994-2004)。在初始阶段的知识学习、吸收和积累基础上,中国的国际科研论文合著对象逐渐向世界范围内扩散,存在合著关系的国家发展到106个,比第一阶段增长74.5%。首先,澳大利亚、加拿大、约旦等国家逐渐成为中国论文合著对象的第二选择,并有着较强的论文合著意愿;其次,在非洲大陆与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进行论文合著的国家迅猛增加,但所占比例远不及欧洲国家。

图11983-2016年中国参与的国际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数量增长趋势

图23个阶段中国参与国际论文合著的重心分布

(3)合作深化阶段(2005-2016)。由论文合著深化阶段的可视化图可见,与中国进行论文合著的对象国基本覆盖全球,多达176个国家或地区,这也是各地区知识禀赋、资源优势、科研需求等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传统的英美国家是中国论文合著重点对象之外,该阶段也新增了一些其它论文合著重心国家,如法国、德国、斯洛伐克、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通过论文合著,能够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关系以及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凸显了3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论文合著的扩散效应。

3.1.2 项目合作重心:此消彼长

项目合作重心出现“此消彼长”态势。表现最显著的是非洲地区国家,随着其优势地位日渐褪去,其合作占比从初始阶段的23.3%下降至合作深化阶段的4.37%,与此同时,欧洲和北美洲国家的合作占比稳步提升,并且以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为主的大洋洲和南美洲国家在合作扩散与深化阶段也逐渐进入中国项目合作选择视野。

图3各阶段中国参与国际项目合作的重心分布

不同阶段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重心的形成受到科技合作引力与科技合作阻力的双重作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引力包括地理邻近吸引力、政治战略推动力、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国际关系、自然资源优势等[13,23],科技合作阻力则与之相反。中国长期与亚洲诸多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东盟等保持着项目合作关系,由于地理邻近缩短了国家间的知识距离,且缩小了社会文化、语言等非物理差距,因此亚洲国家长期是中国项目合作的重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国家成为中国参与国际项目合作的重要选择对象。在科技合作深化阶段,中国参与的亚洲国家项目比率达到40.1%。此外,英国、法国、德国以及美国是中国在欧美进行项目合作的首选对象,这与其国际地位、经济发展实力、科研实力、教育质量不无关系。中东国家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中国参与该地区合作的源动力,一直以来都有3%~6%的项目合作率;日本与中国的国际合作比值从合作初始阶段的20.4%下降至10.4%,这主要是受到两国持续僵化的国际关系影响。

论文合著重心与项目合作重心的同质性及差异性。通过对比中国国际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重心的变迁,可以发现二者存在同质性与差异性。其中,同质性表现为科技合作中马太正效应凸显,即无论是论文合著还是项目合作,对方科研实力越强,中国参与合作的意愿越强烈;差异性体现在即使是在项目合作初期,中国的项目合作对象并不单一化,重要原因在于项目合作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更容易受政府规制、政策推动、国际政治导向等影响,而论文合著主要依托高水平研究院校和机构,合著主体具有高度自主选择性且都集中为科研实力突出的国家。

3.2 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程度

3.2.1 论文合著程度

双边合作程度指数(Degree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DBC)是Bordons用于分析不同类型科技合作紧密度而提出的指标,其数值越高表明双边合作程度越深[30]。计算公式为:

其中,kij表示i国与j国双边合著论文数,N表示i国合著论文总数,据此可以计算出不同合作阶段中国与存在双边合作关系国家的合作程度指数,具体见表1(此处仅列举代表性的15个国家)。数据显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一直稳居中国合著论文排名的前5位,侧面说明它们间建立了稳固的论文合著伙伴关系,并且合作程度指数不断上升,这与其深厚的科学研究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同时,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论文合著数排名显著上升,说明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科技合作逐渐升温。新加坡独特的城市规划管理经验是中国解决“城市病”的有益借鉴,这也是中国与新加坡论文合著产出增加、合作程度深化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中国论文合著的双边合作程度逐渐加深,合作关系日渐密切。

表1不同科技合作阶段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双边论文合著数占比情况(单位:%)

国家合作初始阶段(1987-1993)排名合作扩散阶段(1994-2004)排名合作深化阶段(2005-2016)排名美国26.0127.0129.71英国16.0216.0217.52法国8.036.846.93日本4.947.836.64德国4.953.973.27加拿大4.364.464.86澳大利亚2.575.356.55法国2.582.191.99荷兰2.591.9101.811意大利2.5101.1131.312新加坡0.6112.382.68韩国0.6121.7111.910瑞典0.6131.3121.113瑞士0.6141.0141.014西班牙0.0150.5151.015

3.2.2 项目合作程度:循序渐进

国际项目合作程度以基于中国在项目合作中扮演的角色衡量。一方面,区分中国在国际项目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区分中国在国际项目合作中是扮演信息交流者的角色,还是扮演项目研究参与者的角色。图4绘制了项目合作初始阶段至深化阶段的中国项目合作程度。

中国在国际项目合作中表现出层层推进的合作特点:

(1)主导的合作项目数显著增多。在合作初始阶段,中国仅参与一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即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的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现状、评估与对策研究,项目研究主要针对中国国内问题。由于知识、信息吸收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前沿课题研究中的参与性。作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其科研经费、科研基础、科研技术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难以承担主导大型国际项目的重任。但在合作深化阶段,由于中国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提升,部分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因此,无论是主导项目数还是参与研发的合作项目数都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是主导的项目技术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

图4不同合作阶段的国际项目合作程度

(2) 交流信息和参与研发两种形式并重。前种参与形式是指在国家信任基础上进行的浅层次项目合作,其未参与核心研究,但发挥的知识信息资源共享作用不容忽视,有助于提升基础科研知识的外部正溢出效应,防止知识流失,实现知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但是前者的正外部性远不及后者,这是因为参与项目研发不仅能够接触和掌握项目核心技术,获取技术优势,并且能与项目合作国共享经济效益。中国在不同科技合作阶段都紧紧把握不同层次机遇,在重视信息交流的同时,主动参与项目研发,以实现科研项目参与大国向科研项目主导强国的转变。

3.3 国际科技合作热点

本文的国际科技合作热点分析主要聚焦于科技合作领域。从宏观层面可将科技合作领域区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30],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目录、我国973计划确定的八大基础研究领域以及岳名亮[11]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从农业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科学、数理科学、地球科学、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国家科技合作热点分析。基于九大研究领域,比较分析3个阶段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热点,整体表现出重理轻文的特点。

3.3.1 论文合著热点

论文合著研究热点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其中,物理学、生物化学等领域较易出现合作。图5绘制了3个阶段中国各领域国际论文合著数占合著总数比值的分布图,并表现出以下特征:

(1)自然科学合作“核心化”。数理科学和生命科学无论是在合作初始阶段,还是合作扩散、深化阶段,都占较高比重。这是因为此类学科经历了漫长发展历程,有良好合作基础,但是量子研究、人工智能、高温超导体、神经科学、基因组学等仍是当前数理科学领域面临的难题,存在巨大合作空间。中国作为数理学科领域研究的后起之秀,必然要通过国际合作实现该学科领域的国际接轨与赶超。生命科学领域合作一直保持迅猛发展势头,这是因为该领域与人们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而且现代生命科学在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科间的互补性持续提升。

(2)部分学科合作“边缘化”。能源科学与农业科学领域的合作自初始阶段至深化阶段呈现出“被边缘化”态势,论文合著数量出现规模递减,随着生态环境可持续理念的提出,传统能源产业发展受限,仅少数论文涉及能源燃料、矿山选矿、冶金矿物加工等子学科。但是合著论文比重下降并不表示该领域合作消失,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其农业生产科学化和新能源挖掘仍有赖于国际科技合作。

(3)新兴学科合作崛起。信息化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不再单纯依赖传统工业,不再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依托,而更多地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发展高新技术又离不开信息科学进步。因此,光通讯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物理电子与纳米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是论文合著的重点对象,扩大信息科学领域合作也成为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向。此外,社会科学领域合作逐步兴起,相比自然科学领域合作已稳步走向国际化,中国社会学科领域的国际论文合著应该奋起直追,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图53个阶段国际论文合著热点学科分布

3.3.2 项目合作热点

相比论文合著热点,项目合作既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拥有自身特点。图6绘制了3个阶段中国国际项目合作数占项目合作总数比值的分布,其中,生命科学、化学科学、数理科学领域的合作情况与论文合著一样,即中国具有较高的参与率,但是能源、农业科学的项目合作率出现大幅下降。

图63个阶段国际项目合作热点领域分布

此外,地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项目合作呈现“爆发式”增长,前者从项目合作初始阶段的7.69%上升至项目深化阶段的19.85%,后者由0.53%增加到12.23%。其中,①全球地震检测项目、地震危险性评价与预报、海洋灾害发生机理与预报减灾技术研究、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等地球科学项目具有合作起步早、合作周期长的特点;②以“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数字影像”、“智能计算”等为关键词的项目合作增多,说明提升国家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成为信息科学领域的项目合作方向;③伴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落实,中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在桥梁、道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广泛参与合作,合作对象集中在亚洲与非洲国家,因此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的项目合作也稳步增长。

4 结语

本文以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为对象,研究了30年来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变迁特征,丰富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研究载体,进而有助于优化中国国际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模式,提升中国国际科研话语权与竞争力。图7以国际科技合作阶段为横轴,科技合作指标为纵轴,绘制了中国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演化特征,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是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两种重要形式,其中,项目合作不论是对合作国家的技术水平,还是研究水平都有较高的刚性要求,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历程;②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重心分别呈现出“极化到扩散”与“此消彼长”的合作态势,但合作对象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合作相对欠缺;③无论是论文合著还是项目合作,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程度均不断深化,但主导型和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有待增加;④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领域逐渐拓宽,但多聚焦于数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作为新兴学科的信息学也逐渐成为科技合作热点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合作则处于弱势地位。

为深入推进国际科研合作事业、增强科研能力、提升国际科研地位,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以论文合著和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开展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国际科技合作理念。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在经历30余年的发展后,其扮演的角色应不仅仅是“旁观者”、“吸收者”,而应该更好地充当“创新者”、“引领者”,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结合国际热点问题,组织实施更广泛的国际科研计划。

(2)优化国际科研合作重心。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合作相对匮乏。在全球多极化、区域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科技合作对象不能单一化,必须扩大科技合作覆盖面。与此同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核心优势,综合考量政治战略、社会文化、区域异质性等因素,降低国际科技合作成本,避免盲目选择带来的合作负效应。

图7国际科技合作演化特征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

(3)提升国际科研合作程度。就论文合著而言,以论文质量与影响力为导向,通过合作不断提升科研机构、高校的知识创新力,在形成较强知识吸收力的基础上实现前沿知识的内化,进一步将隐性知识解码为显性知识(邱姝敏,柳卸林,高太山,2015),实现国家竞争力提升,而不再是以往简单的知识吸收与借鉴。就项目合作而言,不断提升科技合作针对性,包括合作对象选择与合作内容的针对性,改变过去“广撒网”的项目合作模式,倡导精准项目合作模式,并且致力于提升自己主导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比重。因此,需要大力提升科研机构、高校研究水平,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和科研基金支持力度。

(4)扩大国际科研合作领域。论文合著与项目合作领域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学科分布失衡现象,如自然科学领域合作占据国际科技合作的半壁江山,人文社科领域论文合著数仅占全部合著数的23.4%,社会科学领域的项目合作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中国人文社科领域必须把握国际前沿研究,重点组织社会科学国际研究项目,扩大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素材和研究范畴。

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①项目合作数据有待优化。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网、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工程院官网、“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官网上公布的国际项目合作资料,但由于此类数据属于微观层面数据,科研机构、合作企业的数据来源不多,公开透明度较低,因此研究数据有待扩充;②科技合作载体有待丰富。本文将国际项目合作纳入国际科技合作分析框架,但并不能完全表征中国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总体特征,未来可以国际专利合作、签署合约、国际会议等为基础,补充分析其国际科技合作概况。

参考文献:

[1] BEAVER D D.Reflections o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nd its study):past,present,and future[J].Scientometrics,2001,52(3):365-377.

[2] 朱丽波.从科学计量学角度看近十年中国科技合作态势[J].情报杂志,2015,34(1):116-121+138.

[3] 刘娅.从国际科技合著论文状况看中国环境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态势[J].中国软科学,2011(6):34-46.

[4] 郑长旭,郭丽娇.国际科技合作与NSFC资助: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的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6,30(4):365-371.

[5] 吴建南,郑长旭,姬晴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于NSFC资助论文的分析[J].情报杂志,2016,35(4):32-36+59.

[6] 吴建南,杨若愚,郑长旭.中国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态势对比分析[J].情报杂志,2015(11):79-83.

[7] 杨文光,陈强,胡雯.两岸科技合作现况与趋势研究——基于高水平论文合著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4):118-120.

[8] 陈强,刘园珍.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回顾、动机比较与分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3):22-25.

[9] 史豪杰,朱文沓,吴广印.从SCI合著论文角度看中法科技合作[J].情报科学,2008(6):876-881.

[10] 郭继军,崔雷,张晗,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文献计量学分析[J].情报学报,2000(6):659-662.

[11] 岳名亮,马廷灿,王桂芳,等.跨领域合作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SCI论文为例[J].中国科学基金,2016,30(6):551-555.

[12] 赵君,廖建桥.科技合作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2):117-120.

[13] 张萃,欧阳冬平.“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外合作科研论文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7(4):74-82.

[14] STEVEN W.FLOYD,DALE M.FINN.Only if I'm first author:conflict over credit in management scholarship[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3):734-747.

[15] 胡晓辉,杜德斌,龚利.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6):22-27.

[16] 叶阳平,马文聪,张光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现状研究——基于专利和论文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6,(4):60-68.

[17] LUUKKONEN T,TIJSSEN R J W,PERSSON O,et al.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J].Scientometrics,1993,28(1):15-36.

[18] HE T.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of China with the G7 countries[J].Scientometrics,2009,80(3):571-582.

[19] HASSAN-MONTERO Y.New approach to the visu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J].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2010,9(4):277-287.

[20] 张鹏程,李铭泽,刘文兴,等.科技合作与团队知识创造:一个网络交互模型[J].科研管理,2016,37(5):51-59.

[21] NEWMAN M E.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1,98(2):404.

[22] ABBASI A,HOSSAIN L,UDDIN S,et al.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 multi-levels and cross-time analysis[J].Scientometrics,2011,89(2):687-710

[23] 刘承良,桂钦昌,段德忠,等.全球科研论文合作网络的结构异质性及其邻近性机理[J].地理学报,2017,72(4):737-752.

[24] HARA N,SOLOMON P,KIM S L,et al.An emerging view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Scientists' perspectives on collaboration and factors that impact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3,54(10):952-965.

[25] YNALVEZ M A,SHRUM W M.Professional networks,scientific collaboration,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in resource-constrain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Research Policy,2011,40(2):204-216.

[26] 刘艳华,华薇娜,申瑜洁.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12):145-151.

[27] 浦墨,袁军鹏,岳晓旭,等.国际合作科学计量研究的国际现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6):56-68.

[28] 单玉丽,苏美祥.全球化视阈下的国际科技合作与我国对策[J].亚太经济,2011(6):134-139.

[29] 曾婧婧,钟书华.省部科技合作:从国家科技管理迈向“国家—区域”科技治理[J].科学学研究,2009,27(7):1020-1026.

[30] 马红霞.浅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本质差异[J].广东社会科学,2006(6):72-77.

ChinaParticipationinInternation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Cooperationfor30Years(1987-2016):anAnalysisPerspectiveofCo-AuthorandProjectCooperation

Zeng Jingjing,Zhang Ache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T is a result of com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specialization, which is the best way to enh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Review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process,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China and promote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Co-author and project cooperation are the main carrier of S&T cooperation, using WOS database an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projects website, China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websi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hinese official website, then search the information about co-author and project cooperation from 1987 to 2016,selecting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area, and cooperation hot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① co-author and project cooperation were the focus of present “polarization diffusion” and “shift” in the situation of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with emerging economies is relatively scarce; ②co-author and project cooperation continued to deepen, but the projects of international leading type and core technology research are scare, accurate cooperation ca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ooperation; ③the areas of co-author and project cooperation are gradually expanding, most of these focus on mathematical chemistry and natural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s a new discipline has gradually entered into the vision of cooperation, social sciences cooperation needs more policy, funds and personnel support.

KeyWords: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Thesis Co-Authorship; Project Cooper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DOI10.6049/kjjbydc.2017120159

中图分类号G3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1-0001-09

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

收稿日期2017-1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503268);湖北省软科学项目(2018ADC12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711214)

作者简介曾婧婧(1983-),女,湖北武汉人,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与科技创新;张阿城(1994-),男,江西抚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与科技创新。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