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网络下技农贸一体化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

周 荣1,喻登科2,刘显球3

(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2 南昌大学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3 江西省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28)

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网络理论模型构建入手,分析全要素网络与技农贸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提出3种技农贸一体化模式,即“公司+农户”模式、家庭农场模式及农业电商模式,并对3种模式下要素整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整合互联网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并结合全要素网络理论,归纳出“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4条路径。最后,以“供销e家”为案例,阐述其全要素网络架构和技农贸一体化道路,并说明其对“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价值。研究结论对于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关系、规律及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技农贸一体化;“互联网+农业”;全要素网络;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对农业发展具有高度的战略依赖性。2016年,我国连续出台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措施与产业规划,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视。在上述政策规划中,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概念不断被强调,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持续创新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粗放型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亟需变革,从而改造现有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谋求农业新经济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经营问题严峻,主要体现在:①技术环节,新兴农业技术未能有效渗透与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率低,农户生产技术仍较为原始与经验化;②生产环节,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具有小规模化、非标准化等特征,使得大量农产品难以推向市场;③贸易环节,农户很难直接对接市场,即使对接市场也需要经过多级供销渠道,从而导致农户“农产品难寻销路”和城市“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问题并存[1]。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信息与资源整合。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因在信息与资源整合方面的高效性,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互联网+农业”在技术、生产、贸易等多环节均展现出极大的应用优势。

目前,我国“互联网+农业”主要有两种运作模式:①利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流程进行改造;②利用互联网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及促进农产品贸易[2]。遗憾的是,从上述两个方面开展业务的组织通常是分立的,导致“互联网+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生产经营、销售及贸易等环节无法真正实现信息与资源整合,从而影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互联网+农业”需要一套更加整合与系统化的运作体系,而支撑该体系的则应该是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的互联网平台。事实上,我国一些电商在试图打造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平台,例如,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供销e家开展了技术培训、农资供应与服务提供、农产品配送与交易等业务,致力于打造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闭合供应链[3]。然而,这些电商遇到的问题是未能理顺农业生产中技术、生产与贸易之间的逻辑关系,难以实现不同环节的信息对接与资源整合。换言之,它们未能解析“技农贸一体化”的本质。

20世纪末,我国兴起了一股探索技工贸一体化的浪潮,在农业领域,对应的概念是“技农贸一体化”[4]。然而,学界关于技农贸一体化方面的研究鲜见,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关于技农贸一体化的准确含义,尚未有明确界定,大致上是指推动“技术、农业、贸易”协同发展[5]。将“互联网+农业”从技术层面剥离而回归到产业层面,其宏观要义就是推动技农贸一体化发展:在利用互联网推动农业信息与生产技术传播、改造农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上,形成技术推广、农业生产、产品交易的完整体系。

那么,“技农贸一体化”的本质是什么?技农贸一体化需要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实现技术知识网络、生产关系网络、生产资源网络及产业价值网络的优化与融合,这4种网络融合状态,有学者称之为全要素网络[6]。因此,实践层面的技农贸一体化在理论层面的机制受农业生产全要素网络主导。加强农业生产中全要素网络认知与优化,对于提升我国技农贸一体化效率和促进“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构建农业生产中全要素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全要素网络的技农贸一体化模式,进而研究“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我国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1 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网络模型

全要素网络是指在知识网、物联网、社会网、价值网等4种网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体化网络系统,用于支持技术知识、资产设备、人才队伍、金融资本等生产要素资源流动共享与协同管理(喻登科,2016年)。该网络在理论层面是一种生产要素组织关系与协作运营的管理框架,在实践层面则对应一个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要素调度与生产组织平台(姜睿清,2016年)。全要素网络理论适合于指导解决生产组织中要素资源分散、生产组织规模小、关系与情境依赖程度高、产业价值链衔接不紧密等问题。事实上,这些都是农业产业经济系统切实存在的问题。尤其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全要素网络能充分发挥知识网在沟通与整合物联网、社会网及价值网等网络资源优势,通过信息整合提高要素组织与利用效率,从而为产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运营模式与增长空间。

在农业现代化体系下,农业发展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源提供者(农技公司、农机器械供应商、制种公司、农药化肥生产商、农村金融机构等)、农业生产者(个体农户、家庭农场和农业生产公司)、农产品加工与制造者、农产品物流配送与经销者(包括农村电商在内)以及农业政策制定者(各级政府组织)与农村金融机构等[7]。这些主体之间构成了一条从要素组织开始到农产品贸易结束的完整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物质形态从要素到产品再到商品不断进行转换和交接,价值形态则逆向流转,为各主体提供利润来源,满足持续经营与发展需要。然而,现实情况是农业生产资源提供者在信息上无法与农业生产者充分对接,使得很多新兴技术、机械、产品不能被农业生产者广泛采纳;农业生产者因技术不先进或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通常面临规模稍大就愁销路,即使有销路也卖不上高价的困境;农产品加工与制造者、农产品物流配送与经销者有意愿、有能力为农产品寻找出路,但通常疲于对农产品进行品质控制和组织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运作成本居高不下;农业政策制定者按照理论与调研情况进行政策引导,却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很多农业公司、个人钻了空子(有些农业公司的盈利不是来自于为农业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而是依赖于政府财政补贴与专项资助)。总之,目前农业产业链运作并不顺畅,上下游主体之间无论是信息还是资源都没有实现有效共享与整合,而是各自为战,消耗了农业经济发展潜力。

将全要素网络理论引入农业现代化体系,发现农业生产经营系统由4种网络复合而成:①相较于城镇社区,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更为复杂,农户对关系网络的依赖性更强。因此,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在农业生产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②无论是农户还是与农业相关的公司,其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均为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经济利益在不同主体间的流转与增值,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大量农技、农机及农资投入,而且生产资料供应具有分散化特点,这就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产生了需求;④虽然农村地区依靠互联网进行远程和虚拟信息交流没有完全实现,但依靠社会网络进行短程、面对面知识交流却是农民主要信息沟通渠道,也是很多农民作出相关决策的知识基础。因此,农业生产经营是一个由全要素网络承载,以知识网、社会网和物联网更好地驱动价值网,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知识网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人才和技术,社会网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关系与环境,物联网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效的要素组织与管理模式,三者共同为农业价值链运行提供要素支持。

图1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网络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4种网络之间存在联动作用与融合趋势:首先,农户在社会网络情境下,能够便捷地实现知识共享与物资整合,更科学地组织生产,从而获取收益;其次,当农户与农业公司在价值网中发现机会时,能够有意愿和动力整合现有知识与物质资源,从而抓住机会并实现创造价值的初始愿望;第三,物联网技术应用使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环节更加规范高效,提高了农产品价值链增值能力;第四,丰富的知识沟通渠道与完善的知识网络,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即多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使农业生产组织更具目标性、协同性与高效性。

目前农业现代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是:4种网络之间的联动仍不够顺畅,融合程度也不够深。这是因为,与工业系统中的全要素网络不同,农业生产系统中的4种网络具有自身特征与局限性,主要体现在:①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主体——农户与农业公司之间因为身份属性和权利关系差异,相互之间存在信任危机,这种薄弱的信任关系使得农业生产系统主体难以用一张社会网络实现有效整合;②由于社会网络中的信任危机,加上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知识势差以及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有意识地进行知识保留的态度,导致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知识网络难以疏通,知识共享效率与规模受到较大限制;③随着农业现代化变革推进,农业公司和新型农民更多地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但由于物联网技术成本高和不适用于小规模种养等原因,在农村地区布局全联通的物联网络任重而道远;④因为地理、人情、经济等因素,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经历的产业链明显比工业品产业链长,再加上农产品生产规模效应不足和品质规范化程度不高,使农产品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均难以获得较高收益,而产业链前端对后端的风险转移以及农户个体在风险控制能力方面的天然缺陷,使得农户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构建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网络体系,首先应该完善4种网络,再考虑驱动它们之间的融合问题。但是,在4种网络完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它们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规律,排定优化次序,以达到最佳效果。首先,应致力于缩短农产品产业价值链,提高各环节效率与利润率,保障各参与主体的经济效益与积极性;其次,在积极性的内驱动力作用下,加强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网络;再次,以社会网络为载体,通过信任强化、文化塑造、激励机制制定等措施,推动全产业链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健全知识网络;最后,依靠泛在化知识网络与知识计算,强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功能与效力,驱动农业物联网建设、整合与完善。需要强调的是,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下,可以进入新一轮优化环节,即通过物联网整合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加强农业生产智能化,从而为缩短农产品产业链创造条件。换言之,农业生产中全要素网络优化过程是一个内外力交互驱动且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

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网络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得出以下结论:①农业生产活动起始于各种农业生产主体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的组织与经营;②依赖于物物相联网络,生产要素能够更高效地组合并转化为产品和商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③农业生产活动本质上是将资本物化为农产品和商品并由此实现价值增值的闭环价值链过程;④要增强社会网络主体组织作用、物联网络要素整合作用、价值网络价值增值能力,需要在农业生产全过程贯彻知识网络的驱动力,以技术和知识支撑农业生产的高效率、高转化能力与高附加值;⑤农业生产绩效创造依赖于全要素网络能力,即依赖于知识网、社会网、物联网、价值网的科学组合与高效协同。

2 基于全要素网络的技农贸一体化模式

然而,全要素网络模型仅能应用于优化农业生产实践的理论指导,要确实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更切实可行的抓手,这个抓手即技农贸一体化。“技”主要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新技术、新机械、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这些活动主要由知识网络承载;“农”是指农业生产组织与劳作活动,在组织层面由社会网络支撑,在劳作层面则更多地由物联网络支撑;“贸”是指农产品由物化形式向货币形式转换并由此实现价值增值过程,主要由价值网络实现。因此, 技农贸一体化是指整合知识网、社会网、物联网及价值网,以全要素网络为支撑,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全周期、全要素整合,进而实现产供销对接与平衡,寻求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价值增值最大化。

虽然技农贸一体化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业界,都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概念,但是事实上后续很多思潮都具有技农贸一体化思想。例如:精准农业是基于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发展理念[8],现代农业概念与之相似,但内涵更加泛化和丰富[9];农业电商是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相对接的发展模式[10];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将农业技术、生产与贸易融为一体的概念[11]。如果将上述不同的农业发展理念归纳到技农贸一体化研究框架下,那么技农贸一体化发展模式可总结为3种类型:以农业技术公司、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延伸的“公司+农户”模式;以农户、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体,后向引入新兴技术、前向寻求商品化渠道的“家庭农场”模式;以农产品经销商、电商为主体,将农业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组织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贸易整合为一体化产业链,打造农村与城市对接、闭环物流与供应链的“农业电商”模式。这3种模式由于驱动主体、产业链路径、运营模式不同,最终在全要素网络格局和增值模式上差异较大。

(1)“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一种重要组织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公司在组织治理与产品交易方面的优势,科学安排和组织农户的规模化生产[12]。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公司可能包括流通企业、加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13]。在大多数“公司+农户”组织中,公司通常提供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有时也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以提前回收部分成本。农户则主要提供土地、劳动力、资金、机械等。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既是基于契约的紧密合作关系,也是半正式的交易伙伴关系。复杂的公司-农户间的关系往往使处于信息弱势的农户承担更多风险,导致其农业生产收益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影响“公司+农户”组织契约稳定性[14]。农民在普遍性“受害”中强化了对公司的不信任,使农业生产关系网络更加复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户在与公司合作过程中,能够较为容易地接触到最新农业生产技术、机械、经营模式以及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中知识网络、物联网络功能发挥,起到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公司+农户”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驱动的“公司+农户”组织通常着眼于单一农产品的规模生产与经销,这对于一些生产大户而言是有效的,也有利于农业集约化与现代化生产,但在多品种、小批量的农产品生产组织与销售方面不具有优势,难以“普惠于民”。“公司+农户”组织中公司更多地关注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缺乏平台服务思想,这是一种不可持续且难以自我复制的发展模式。从价值链角度看,公司同时经营着价值链前端与后端,均属于高附加值领域,而农户位于价值链终端,属于低附加值领域。因此,“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在大多情况下处于一种“偏利共生”状态,“肥”了公司而有损于农民。这也是该模式得到很多学者诟病以及无法大规模推广的原因。

(2)“家庭农场”模式。在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学习借鉴国外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开始高度重视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业经营单位(朱启臻,2014年)。它有别于小农户,在种养规模扩大后具有一定的技术与经济实力,但又保持着家庭经营的传统优势。在社会网络层面,家庭农场模式主要局限于家庭成员范围内,社会关系主要以血缘和亲情维系,且保持相互间的高度信任。主要缺陷在于规模较小和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下,接触到新技术、新知识、新渠道的可能性较小,阻碍其能力与效率提升,制约其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在生产经营层面,生产要素整合与利用能够达到效率最大化,但是由于单一家庭在经济实力、风险承担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其只能达到“适度规模”[15]。从价值链角度考虑,家庭农场的产业价值链非常短,几乎是以链上一点的方式存在,这使它能够在这一点上达到价值增值效率最大化,但却不利于整个农业产业由点到链、由链到面的产业化发展。在“技农贸一体化”层面,家庭农场具有最大的局限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庭农场忙于寻找科研院所技术、服务平台分销渠道、金融机构融资支持的原因,因为前者在产业链后端的技术研发与前端的经销贸易等方面通常做不到专业化,也难以做到延伸与融合。

(3)“农业电商”模式。在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新经济环境下,我国农业开始积极整合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功能,各式各样的农业电商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农业电商野心甚大,有些致力于打造以双向物流为渠道的闭环供应链条[16],有些致力于实施闭合平台战略[17],有些则提出产供销一体化战略并积极促进产业融合[18]。它们涉及的业务非常广泛,包括农村金融、农资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工业品的农村销售、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乃至精准扶贫等[19]。但无一例外,它们均由以从事贸易为主营业务的电商主导和驱动,做的是交易与服务,而技术与生产是其弱项。农业电商是一种价值链前端向后端延伸的典型模式,在价值增值方面具有天然的信息敏感性与优势,在服务提供与平台搭建方面具有高度专业性,通常能够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供可行渠道。但是,大多数时候电商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产品收购交易关系,电商在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与专业化组织方面无能为力,虽然现在有些电商开展了农业技术培训等业务,但事实上其培训通常集中于如何操作和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而不是为农户提供专业性农业技术咨询,这与“公司+农户”模式有根本性区别。农业电商通过B2B、B2C和C2C业务,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农村社会网络,为农业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农业电商仅变革了农产品交易关系而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换言之,农业电商模式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有限。

综上所述,虽然“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农业电商”等模式均是“技农贸一体化”的一种尝试,但是三者都没有真正做到技、农、贸一体化。它们在技、农、贸3个方面各有短板,而短板产生的原因在于没有哪种组织能够有效组织与整合农业生产中的各方主体、诸多要素、多方利益与全部环节。换言之,作为一个大产业,目前农业中的全要素网络只是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难以应用于实践。3种类型技农贸一体化模式在全要素网络上的优劣势对比如表1所示。

理想的技农贸一体化,应该是“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和“农业电商”的再整合。换言之,技农贸一体化应该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不是由一家农业龙头公司或者大型农业电子商务公司支撑起来的,而应该是由所有农业经济主体(农业生产资源提供者、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与制造者、农产品物流配送与经销者、农业政策制定者、农村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和驱动。在技农贸一体化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或者主体缺失,都会导致无法完全驱动全要素网络,从而影响全要素整合效率,降低一体化程度。技农贸一体化可以被看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目标,而且是一种可以持续优化却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表1技农贸一体化模式比较分析

模式基于社会网络的生产组织能力基于知识网络的新兴技术利用能力基于物联网络的生产要素整合能力基于价值网络的价值增值能力技术生产商贸全要素网络的整体整合能力公司+农户彼此信任程度不高,关系不太稳定,但由于契约约束有一定的生产组织能力公司新兴技术能够迅速向农户扩散,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提升在生产与管理技术规范下,要素整合能力较强,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有所保障整合质量较高,但规模有局限,偏向于前向整合家庭农场内部信任度非常高,生产协作程度与效率也非常高,但外部协作能力通常较低自身基本不具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研发条件,往往需要寻求外部技术支持虽然物联技术应用能力偏弱,但家庭协作关系可有所弥补,要素整合能力较高要素整合质量与规模均一般,偏向于双向整合农业电商以平台服务形式布局较大规模的社会关系网络,但网络功能偏向于支持农产品贸易,而非生产对于新农业技术与信息等显性知识传播有天然优势,但不适于更具价值的隐性知识传播电商能够实现较大范围、较多类型生产要素整合,但由于电商本身不具备组织与约束力,要素整合能力趋向一般要素整合质量不高,但规模可达到非常大,偏向于后向整合

3 “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既然技农贸一体化只能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指导性目标,而且全要素网络理论只能起到指引作用,那么发展农业技术和产业经济的抓手到底是什么?“互联网+农业”与现代农业等两个概念的提出,或许提供了答案。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及科学管理方法而实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农业[20]。“互联网+农业”既包括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升级改造,也包括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经营模式与销售生态创新[21]。虽然前者对农业生产变革与产业升级更具指导意义,但后者内涵更为丰富且具有操作性。因此,本文认为,“互联网+农业”适合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抓手,通过推动“互联网+农业”寻求传统农业在生产方式、产业模式、经营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促进农业与工业、科技、经济融合,以此跟上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与新经济发展进程。

从理论演绎发现,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参与和支持,全要素网络、技农贸一体化难以实现。全要素网络层面,新媒体下社会网络关系需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媒介,智能化目标下知识网络中的泛在计算与资源优化需要依靠互联网收集数据与提升计算性能,物联网本身就是互联网功能的延伸,而新经济环境下价值网中价值增值能力提升也需要互联网支撑其渠道发展。技农贸一体化层面,技术推广与扩散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扩大规模与提升效率,农业组织与生产也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农产品电子商务与贸易则完全依附互联网,而且技农贸一体化所要求的要素、渠道、主体整合,更加需要互联网作为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因此,只有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全要素网络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技农贸一体化才有实现的前提条件。

全要素网络、技农贸一体化及“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首先,全要素网络主导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规律,其既为技农贸一体化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关系、技术等要素支撑,也为技农贸一体化价值增值提供内在保障;其次,技农贸一体化应该是“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和可行路径,只有通过技农贸一体化,才能打通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全流程,传统农业才能借助互联网这只翅膀“飞起来”;最后,只有在遵循全要素网络内在规律构建全要素网络平台的基础上,以技农贸一体化为运营模式和抓手,才能系统谋划“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新格局。此外,全要素网络运行的内在规律,能为促进技农贸一体化发展和开发“互联网+农业”新经济模式提供指引,在全要素网络运行模式和建设重点不同时,“互联网+农业”可能会走上不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总之,全要素网络是“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技农贸一体化是“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只有抓住了本和纲,才能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带来不竭的内驱力。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至少包括4个方面的目标:①在时间维度上,保持较为稳定的技术升级与经济增长;②以技术为驱动力,而不是以劳动力为驱动或者以破坏生态为代价;③具备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在要素投入、产品生产、价值增值等环节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农业生产活动得以持续;④有利于农村社区与农业生态和谐,为农业技术与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22]。在全要素网络支持下,“互联网+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路径是什么?本文认为,全要素网络中的4种网络各有其功能与价值取向,正好对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四重目标:价值网络致力于驱动农业经济增长,知识网络致力于驱动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物联网络致力于促进要素整合与产业链循环优化,社会网络致力于农村社会环境和农业生产关系和谐。据此,从全要素网络视角出发,以促进技农贸一体化为桥梁,寻找促进“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主要包括:

(1)以价值网络驱动的“互联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路径需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激发,逆向沿着农产品供应链进行要素整合与产品组合,以此促进公司、农户、要素提供商等参与主体动态协作,共同实现纵向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能力最大化。在这一路径上,最核心与关键的是起点,即农产品市场需求的预见性发现与创造。因此,作为农产品大规模销售服务平台,农业电商掌握着农产品市场交易动态数据,具备农产品市场需求与价格预测优势,适合于作为这一路径的发起者与组织者。但是,作为组织者,目前我国农业电商在主体联合与要素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偏弱,未来应该加强其对逆向供应链的控制能力,使其能够直接联合若干具备高新技术的农业龙头企业,并间接控制大规模农户和农业生产资源,这样才能随市场需求变化而作出动态决策,带领整个农产品产业链完成由要素到产品再到丰厚收益的全过程。在该路径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以销定产”,完全匹配市场中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解决城市农产品价格高和农村农产品销售难的双边问题,对于稳定农产品市场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互联网应用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既作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承载平台,又作为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②作为电商、公司、农户等多方主体交流与协作的信息平台。在这一路径引导下,“互联网+农业”更多体现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2)以知识网络驱动的“互联网+农业”内涵式转型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有利于农业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但从根本上看,这种发展路径对农业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作用是间接的。在传统农业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向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仅依靠这种经济拉动的间接作用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需要重视“互联网+农业”内涵式转型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强调农业新技术知识的驱动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调农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而且该路径契合我国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精神。在这一路径下,掌握先进农业新技术的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大优势,适合作为这一发展路径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作为农业新技术采纳与应用主体的农户,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这一发展路径的实施者。由此可见,“公司+农户”组织模式能够推动“互联网+农业”内涵式转型发展。此时,公司与农户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有利于保障农户在这一发展路径上的经济利益。“公司+农户”组织模式有利于推动“互联网+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价值是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及新型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工具平台。

(3)以物联网络驱动的“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升级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不能仅依赖于公司、农户或者电商等单一主体,而应该重视农业产业链整体优化与升级。目前,在城市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已经非常重视产业链协作以及产业集聚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先进管理模式与经验却很少被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借鉴。农业的产业集聚如何实现?以农业集聚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等模式如何运营?以农业集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如何打造?这些都是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产业集聚条件下,农业生产规模经济与品牌效应的产生是关键,而规模经济产生的基础是要素整合能力。因此,着重于要素整合的物联网络应该能在这一发展理念下发挥重要作用。以物联网为支撑,实现特色小镇区域内所有农业生产资料的集聚型与动态性管理,从而让所有要素资源得到有机整合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通过要素资源动态整合,打造一条乃至多条具有柔性与市场适应性的农业产业链,主导农业产业链升级发展。由于这一发展路径的要义是要素整合与集成创新,相对而言,地方政府因在政策制定与顶层设计等方面的优势,适合成为这一发展路径的倡导者和规划者。此时,地方政府既要具备宏观设计与趋势掌控能力,又要学会引导和激发社会资源,让农业产业链自我优化,同时致力于农业生态的自组织完善与发展。互联网技术则主要起支撑物联网运营的作用。

(4)以社会网络驱动的“互联网+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土地面积广袤、农业人口占比较大以及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团结农村人口、稳定农村社会环境、全面建设小康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后者不仅强调农业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强调农业人文生态环境和谐。相对于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农村社会网络具有半径更短、出入度更高、节点对网络关系依赖性更强等特点。无论是农业经济、农业技术还是农村文化发展,都要以农村社会网络为依托。实现“互联网+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以社会网络为驱动,遵循社会网络关系脉络,遵守农村地区文化传统,把农业生态建构与发展问题交由社会网络解决,激发农业生态的自组织运行机制。农户是农村社会网络的基本节点单元,因此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农场,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上具有核心主体优势。通过将农村区域分割为一个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并把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引入城镇,农村则由资源相对富足、经济相对富裕、精神相对悠闲的农场主支撑,或许是未来我国农村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和谐共处的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再引入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技术,“互联网+农业”将主要以家庭农场模式呈现。此时,互联网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改进家庭农场的现代农业作业技术以及丰富农场主的精神与文化生活方面,营造一种科技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农业生态。

实现“互联网+农业”全面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上述4条路径加以融合,依托于全要素网络(而非单一网络)驱动,促进农业技术、经济、产业、生态同步升级与和谐发展。其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在农村营造硬件(互联网、物联网)和软件(知识网、社会网、价值网)双驱动的优越环境,并契合当地农业发展情境、需求与规划,建构农业生产全要素网络,而全要素网络构建的关键在于实现四网融合与联动(孙德忠,2014年)。

4 案例分析

“供销e家”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统一的综合性电商平台,旨在利用互联网优势,建设农业产业技术、知识、关系、资源、价值等要素集成与共享的网络体系,在供给层面提供产业发展服务,在需求层面提供农产品收购与交易服务,最终促进农副产品供给与需求对接,打造“互联网+农业”电商参与服务模式。

“供销e家”的业务架构充分体现了全要素网络的思想。第一,“供销e家”在全国有7个大型交易中心,在网络运营层面,始终坚持“前端多样化、后台一体化”的建设原则,保持全国客户与产品信息的互联互通;第二,“供销e家”依靠后台提供的数据交换、智能配送、信息发布等功能,打造县、乡、村三级信息处理和物流管理体系,有效实现了信息流与物资流融合与同步;第三,“供销e家”非常重视对外合作(目前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的有顺丰、新华社、中国移动、中国银行等),以此完善其社会网络。而且,“供销e家”致力于深入县、乡、村布局农产品供销网络,坚持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提供产供销服务,积累了丰厚的农村社会资本;第四,“供销e家”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第五,“供销e家”有效整合知识网、社会网、物联网等技术与资源,优化业务布局并强调价值增值,促进价值网络建设与健全。目前,“供销e家”已形成农产品销售、农资农技服务、休闲农业产业园建设、生鲜农产品同城配送、精准扶贫等多业务链并进的价值网络格局,“供销e家”全要素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但是,“供销e家”成立时间尚短,在4种网络融合方面有待提升,目前只是四网融合雏形,离完善、健全的全要素网络还有较大差距。

图2供销e家全要素网络架构

在全要素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供销e家”在业务上开始尝试走技农贸一体化道路。首先,“供销e家”配合县级运营中心积极申请成立职业培训学校,在强大的讲师团队与完善的课程体系保障下,实现技术输出与人才孵化;其次,以技术和人才为依托,在乡镇运营特色产业和建设产业园区,打造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最后,以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供给为保障,开展生鲜农产品电商业务,通过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打通农村与城市市场贸易通道,实现价值增值,塑造电商品牌。在技农贸一体化过程中,目前“供销e家”遇到的问题有:由于自身在农业新技术等方面不如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导致其职业培训课程体系主要集中在电商分销方面,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非常弱。同时,因为平台运营时间短,客流量尚未形成规模,影响了平台上农产品的需求力,需求不足又导致“供销e家”不能大量地开发农产品。换言之,“供销e家”在技农贸一体化方面的尝试值得推广,是一种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但在技、农、贸相互促进环节,还未能做到良性正反馈,存在相互制约的障碍,未来有待更多提升和改进。

“供销e家”在全要素网络建设和技农贸一体化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首先,“供销e家”的经营模式说明,现代农业发展不仅要依靠涉农电商挖掘市场需求,更需要掌握先进知识的农民保障农产品供给。因此,为农民提供农资农技服务应成为“互联网+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互联网+农业”意味着农业数据上网,庞大的数据与信息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能够为一些互联网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第三,“互联网+农业”意味着将全部农业物资流、信息流、客户流纳入一个系统平台中,这个平台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而依靠社会网络关系进行资源整合,将为现代农业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机会;第四,“互联网+农业”意味着“物联网+农业”,将为农产品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带来技术变革,因技术变革带来的效率提升,也是“互联网+农业”产生的新红利;最后,通过电商平台参与,依托互联网平台,将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从而支撑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更好地促进产销平衡,保障农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供销e家”经营模式将极大地助力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

5 结语

在我国由传统农业转型过渡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产生了很多新理念和新方案,如“公司+农户”、家庭农场、“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等发展理念和农业组织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实践表明,我国农业技术经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农业产业集聚水平、现代化水平、产业链完善程度仍不够高,未达到农业供给侧改革目标。本文通过引入全要素网络理论和技农贸一体化理论,剖析农业现代化理论本质,并从理论发展到实践,提出了技农贸一体化模式以及促进“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对于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与完善“互联网+农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为追求研究架构的完整性从系统层面进行理论建构,同时研究全要素网络、技农贸一体化、“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等3个方面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每部分的研究深度,也造成了研究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未来可以在细节上展开深入研究,以不断地丰富本文提出的理论设想。此外,本研究结论缺乏大规模样本数据支持,需要更多论证与检验。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将致力于搜集要素整合网络、技农贸一体化及“互联网+农业”等方面的资料,从系统论证角度为农业全要素理论和技农贸一体化理论提供更为丰富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邓大才.改造传统农业:经典理论与中国经验[J].学术月刊,2013,45(3): 14-25.

[2] 靳青,杨英茹,郭利朋,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6(4):319-321.

[3] 周泓.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全国铺开“供销e家”互联网平台[J].农业工程技术,2016,24(8):61.

[4] 周耀标.技农贸一体化的特点与功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之举[J].现代化农业,1988(10):16-17.

[5] 周耀标.关于技农贸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1988(3):9-11.

[6] 喻登科,刘静华,周荣.泛在知识环境下全要素网络形成与大产业整合战略构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8):55-63.

[7] 李俏,王建华.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社会化”:概念、类型与主体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122-128.

[8] 何东健,何勇,李明赞,等.精准农业中信息相关科学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1,25(1):10-16.

[9] JULES PRETTY,CRAIG BRETT,DAVID GEE,et al.Policy challenges and priorities for 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ies of moder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 Management,2011,44(2):263-283.

[10] ANDREOPOULOU Z,TSEKOUROPOULOS G,KOUT ROUMANIDIS T,et al.Typology for e-business activities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s,2008,3(3):231-251.

[11] LYNNE G D.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 metaeconomics look at the metaphors by which we live[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24(2): 410-427.

[12] 胡新艳.“公司+农户”:交易特性、治理机制与合作绩效[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0): 83-89.

[13] 高阔,甘筱青.“公司+农户”模式: 一个文献综述(1986-2011)[J].经济问题探索,2012(2):109-115.

[14] 姜睿清,黄新建,谢菲.为什么农民无法从“公司+农户”中受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3): 54-60.

[15] 王春来.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35(1): 43-48.

[16] 张福安,达庆利,公彦德.考虑双向主导相异的闭环供应链物流策略与补贴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10): 44-51.

[17] 李仪.“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6(9): 101-106.

[18] 李海伟,顾文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研究[J].经济界,2016(4): 90-96.

[19] 周玲,王明宇.“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商论,2015(13): 48-50.

[20] REHMAN A,LUAN J,KHATOON R.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its importance,role and usag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e[J].Life Science Journal,2017,1414(22):70-74.

[21] 杜松华,陈扬森,柯晓波,等.“互联网+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广东绿谷模式探究[J].管理评论,2017,29(6): 264-272.

[22] KRASOVSKA Y,LESNYAK A,PODLEVSKA O.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roughout transboundary areas by the example of Ukraine and Belarus[J].Balanced Nature Using,2017,7(1): 24-29.

IntegrationofTechnology,AgricultureandTrad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InternetPlusAgriculture"BasedonTotalFactorNetworks

Zhou Rong1,Yu Dengke2,Liu Xianqiu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8,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China;3.Jiangxi Supply and Marketing Electronic Commerce CO.LTD, Nanchang 330028,China )

Abstract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trategic goal of Chinese modern agriculture.Based on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otal factor network i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factor network and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trade,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ree integration modes including "company plus farmers", family farm and agricultural e-commerce.The factor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three modes a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Furthermore, by introducing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is raised based on total f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four paths are proposed for adv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e".Finally, by taking "GXYJ.com" as an example, its total factor network framework and integrative path of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trade a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enlightening rol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e" are discussed.This stud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exploring the nature, relationship, law and pathwa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KeyWords: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Trade;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e; Total Factor Netwo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7-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63027);江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61BBA10025);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L1539)

作者简介周荣(1985-),女,江西宜春人,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创新;喻登科(1985-),男,江西宜春人,博士,南昌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刘显球(1990-),男,江西吉安人,江西省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电子商务。

DOI10.6049/kjjbydc.2017080118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0-0072-09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