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美国企业与学术界创新研究述评
——以《哈佛商业评论》12年来发表的文献为例

白少君1,白冬瑞2,焦蓓荃1,耿紫珍1

(1.西安外国语大学 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2.康乃尔大学 戴森应用经济与管理学院,美国 纽约伊萨卡市 NY14853)

创新成为大数据时代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哈佛商业评论》近12年发表的美国企业创新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回顾法,从创新概念与类型、创新模式、创新研究视角、创新原则、创新影响因素、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并归纳了研究特点与规律,可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创新研究、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创新;创新特点;创新规律

0 引言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海量信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及程度都以几何乘数倍增,变化与不确定性也成为该时代新常态,在给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令企业面临巨大挑战甚至危及其生存。因此,创新成为企业应对变化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

相比于中国的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方面的不足,美国是全世界创新活动开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能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巨大启示。基于此,本文将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哈佛商业评论》2006-2017年刊发的文章为线索,研究美国创新状况。理由有三:首先,该刊发表的有关创新文章较多而且持续多年,为纵向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其次,该刊在创新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两篇奠基之作就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最后,该刊提出的新思想与新理论普遍引起全世界学者关注并受到广泛认同,具有较强代表性,同时,可以比较充分地说明美国的创新研究现状与水平。综上所述,本文将运用文献回顾法,按照年代文献发表数量、新概念构建以及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统计,以推动中国创新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提前洞悉未来创新研究趋势,助力中国创新领域的追赶以及“中国梦”的实现。

1 《哈佛商业评论》中关于创新研究的统计性描述

大数据时代要求人们首先具备大数据思维[1],然后重视数据挖掘和运用,从中找出对社会和企业有用的数据。本文将运用统计学和AntConc软件,根据《哈佛商业评论》中创新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发表主题、发表国家3个方面描述美国创新研究状况和基本特征。

图1创新文献发表数量

1.1 文献数量

从图1可以看出, 2006年以前《哈佛商业评论》刊发的创新(innovation)文章很少,2006年后逐渐提升,虽然十年中数量有波动,但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尤其是2014年高达10篇,近几年更是每期至少有1篇是关于创新的,体现出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尤其是商业领域的热点。

1.2 文献主题

表1创新文献关键词频次统计(前10)

序号 关键词频次序号 关键词频次1新增长型创新556设计原则292大数据477节俭创新243核心创新448甘地创新134阶段369陷阱115规则3210僵尸项目8

(注:关键词统计来源于AntConc3.2.4软件)

本文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将2006-2017年《哈佛商业评论》中刊发的创新文献转换为TXT文件纳入,利用AntConc语料库检索软件,分析得到近12年《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献关键词频次表,具体见表1所示。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 2010年前发表的文献中 “项目”、“资金”等词出现较多,说明该期间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创新,但尚未出现新思维突破; 2010年之后,尤其是近两年,关键词中以“大数据”、“新增长型创新”、“核心创新”等居多,其中,“大数据”出现37次,当中的28次出现于2012年后,并出现“反向创新”等新名词。由此可见,大数据与创新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二者关系也越来越被企业界和学界关注,这也符合大数据时代以相关性代替因果关系的特征。

关于大数据与创新的关系,预言家舍恩伯格[2]认为,大数据的价值主要由其潜在价值决定。要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需要拥有数据资源、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催生创新应用的思想。中国也有学者从产业发展角度认为,大数据具有产业技术创新性[3]。为了实现大数据价值,需要借助企业创新主体的接力[4],而基于大数据价值孵化的企业创新主要有企业自主孵化、接力创新和分包3种方式[5]。一旦大数据变成各行各业创新的基础,将对诸多产业造成革命性影响甚至诞生新产业,从而使大数据价值突破单纯数据的范畴[1]

1.3 文献发表国家

表2创新文献重要作者统计(前三位)

序号 作者数量(篇)1Christensen C M(美国)42Vijay Govindarajan(美国)23Clayton M.Christensen(美国)2

从表2可以看出,《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献作者大部分来自美国,且主要是美国著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教授,如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密歇根大学等。由此得出,当代的创新研究多来源于美国高等院校,理论层次较高,其中,虽然有案例展示,但与企业实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美国高校对于创新研究的重视程度排在世界前列;由于发展阶段、意识形态等原因,尚没有看到中国研究者的文献。

2 创新研究内容与规律

在大数据时代,组织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融合加剧、新业态快速出现,导致企业战略周期缩短,组织目标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中。因此,企业经营者不仅需要具备战略洞察力和前瞻性,而且需要具备“拨雾见日”的本领,对日常管理工作具备高度的敏感性、专注力和创新思维能力[6]。结合《哈佛商业评论》近12年发表的美国企业创新文献,研究内容可主要概括为创新概念与类型、创新模式、创新研究角度、创新原则、创新影响因素、创新研究方法和创新策略等。

2.1 创新概念与创新类型

不同于国内创新研究仍局限于适用性创新 、突破性创新等相对陈旧的创新概念和类型探讨,《哈佛商业评论》近年发表的文献中已涌现出反向创新、开放式创新、甘地式创新等新概念与新类型。这些概念是对大数据、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内涵的延伸和发展,对中国学者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1.1 反向创新

Winter A和Govindarajan V[7]在《反向创新设计》中提出,反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是指西方跨国公司将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经过调整后,再将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过程。与过去首先为发达经济体提供产品的经营方式不同,该方式使企业能够享受两极国家的最佳成果。Jeffrey R等[8]将反向创新定义为跨国公司把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创新成果推向全球化的过程,是一种与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商应用多年的“全球化+本土化”相反的创新模式。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在进行创新成果转化时面临更多不确定数据和信息,依靠传统收集方法和手段已无法实现这种转化,这就需要企业基于大时代背景关注收集和分析复杂信息与数据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大数据理念和能力,创建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反向创新在中国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反向创新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国内应该加强针对反向创新影响因素和效应的深入研究。

2.1.2 开放式创新

Henkry W Chesbrough等[9]在《开发创新如何应对经济萧条时期》一文中提出 “开放式创新”概念,认为开放式创新打破了传统企业边界,允许知识产权、创意与人才在企业内外自由流动。以往研究更多地关注于从外到内的开放式创新,认为外部贡献提升了企业能力,但是该文认为,在经济低迷期由内到外的开放式创新更能为企业带来益处。由内到外的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将资源和项目来源方扩大到企业外部,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能为企业培育新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完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以及产生高边际生产许可收入。由于创新打破了企业边界,知识产权、创意与人才的自由流动带来了信息与数据的加速传递,企业更需要从复杂多样的大数据中找出规律、进行创新。大数据的价值孵化主要依靠开放式创新。国内外包业蓬勃发展,企业中存在大量开放式创新行为。因此,有必要通过探索性研究发掘和验证开放式创新在国内的重要性,并针对开放式创新展开中国情景下的本土化研究。

2.1.3 甘地式创新

C K Prahalad和R A Mashelkar[10]在《创新的“圣杯”》中以印度企业为例,提出“甘地式创新”。 有人认为这种创新是印度传统的节俭创新的延伸和扩展,即通过提供多种选择、随机措施以及替代方案来弥补资源的缺失与解决困难。由于节俭创新容易让人联想到质量降低,因此该文作者未采用“节俭创新”一词,而是称之为“甘地式创新”。该创新有两层含义,与甘地原则也相契合:一是“所有科学发明,只要能够造福人类,都是值得赞誉的”;二是“地球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之物,但并不为人类的贪婪买单”。支付能力和可持续性在六百年前就是甘地的金口玉言,在现代社会也能体会到这两句话的重要意义。对于创新者而言,最大的梦想和任务就是用更少的资源为更多人生产更多产品。有效创新的新准则是购买能力和可持续性,而不是高额定价。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人们对环境友好型“绿色”商品与服务的呼声渐高。因此,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创新需要更多地考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素, 而面对庞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应用到大数据知识与技术。中国存在相当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甘地式创新作为一种更具绿色型、环保意义的创新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和发展具有相当借鉴意义。因此,“甘地式创新”在中国的应用前景不容忽视,是极具价值的创新研究对象。

2.2 创新模式: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

从创新模式来看,《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文献主要有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两种类型,且各具特色。

2.2.1 国家层面

John Kao[11]在《利用世界创新热点》一文中从国家层面,将创新模式分为5种:①按照行业聚集的工厂模式,以新加坡的启奥城与启汇城为例;②依照力量划分的中国强力推动模式;③以美国硅谷为例的好莱坞模式,代表国家是印度和新加坡;④政产学研与金融机构协同构建的大规模生态系统模式,以芬兰与日本为例;⑤混合搭配模式。

Regina M A等[12]在《为什么中国不能创新》一文中,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出政府推动、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阻碍、企业通过海外收购获得技术与人才、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4个主要的体制机制障碍。C K Prahalad和R A Mashelkar[10]在《创新的“圣杯”》一文中以印度企业为例,提出甘地式创新的3种类型——打破故有商业模式、转变企业组织能力、开发创造新能力。John Jullens[13]在《新兴商业巨头是怎样在世界上立足的》一文中以中国的海尔、长城汽车公司等为例,得出处于新兴市场的企业应在学会保持市场灵敏度的同时,关注创新和质量管理,这样才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平起平坐的结论。创新本身是在大数据中发掘各因素间的联系和作用规律,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讲,应为企业提供多种大数据平台。

2.2.2 企业层面

Clayton M Christensen和Derek Van Bever[14]在《投资者阻碍了商业发展》一文中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缓慢、投资不足的情况,将创新分为3种类型——业绩提高型创新模式、效率提高型创新模式和市场创造型创新模式,应结合不同模式、根据不同评价标准、采用不同投资策略,这样才能促进美国经济增长。Gary P Pisano[15]以康宁公司为例,提出常规创新、破坏式创新/新模式创新、根本式创新/纯技术创新和结构创新/合成创新。Rashik Parmar等[16]在《创新的新模式——如何用数据来驱动增长》一文中,基于数据视角创造性提出5种创新模式,分别是利用数据提升产品价值、利用数据化完善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整合行业内外信息、公司间的交换与共享、构建公司特色服务能力,最终利用大数据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Karan Girotra和Serguei Netessine[17]在《四条路径创新商业模式》一文中,以亚马逊为例,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4条路径,即做什么决策、何时做决策、谁做决策以及为什么做决策,而决策的根本是对大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

目前国内的创新研究多聚焦于企业层面,较少从国家层面关注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因此,国内学者应该更多借鉴《哈佛商业评论》中关于国家层面的研究,探讨政府在中国创新战略实现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此外,《哈佛商业评论》中针对企业层面创新模式、创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3 创新角度

Linda A Hill[18]在《创新的集体智慧》一文中,从领导角度研究集体创新,认为创新组织的领导者应当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创新观念包括以下价值要素:宏伟目标、组织责任、团队合作、持续学习以及参与规则。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摩擦、创造性敏感度和创造性决策。Gary P Pisano和Roberto Verganti[15]在《哪种合作模式适合“你”》一文中,从企业外部合作角度,按照开放式或者封闭式、平等式或者等级式两个维度,将创新合作模式分成4种——精英圈(elite circle)、创新中心(innovation mall)、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和联和体(consortium),并且分别列举了4种合作模式的成功案例,如意大利知名家用品设计制造商的Alessi公司、Innocentive.com创新中心网站、Linux开源软件社区、IBM和其它公司的团体研发合作等,以进一步明确各种合作模式的优缺点和实施条件,进而选择适合本公司的一种或多种合作创新模式。Vijay Govindarajan和Chris Trimble[19]在《停止创新之战》一文中,将公司的创新力量划分为传统绩效创新驱动团队和现代破坏式创新团队,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创新相互冲突,但在公司发展、员工划分、团队成员组成和合作经营等方面是可以兼容的,而且该合作可以促进企业创新。Hae-Jung Hong和Yves Doz[20]在《欧莱雅—多元文化主义大师》一文中,从人力资源角度指出,欧莱雅通过在关键领域聘用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管理者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多元文化下不同信息和数据的整合恰恰体现了大数据时代特点。由于信息拥有者和创新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创新者需要主动提高信息曝光度,使数据分析结果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扩散,为信息和创意的结合提供条件。

Clayton M Christensen等[21]在《财务工具何以会成为创新杀手》一文中,从财务角度剖析了企业决策者因错误应用3种财务分析工具而阻碍了创新,即误用折现现金流和净现值、误用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已投成本、目光短浅地关注短期每股收益。在作者看来,并不是财务分析工具本身导致企业不注重对创新的长期投资,而是分析者或决策者的思维定式或者是对分析工具的错误应用才导致创新失败。因此,作者主张分析者或决策者应该打破思维范式,正确应用大数据时代下的财务分析工具,不断寻找新的工具和方法。

在创新研究角度方面,目前国内学者能够跟进《哈佛商业评论》中的前沿研究,从领导者、财务、人力资源、不同驱动因素等多方面探讨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效应,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

2.4 创新原则

Winter A和V Govindarajan[7]在《反向创新设计》一文中,以吉列剃须刀在印度的销售为例,为避免跨国公司可能面临的五大陷阱,设计了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赢者通吃的五大原则:为避免跨国公司为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投放发展中国家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提前掌握发展中国家的新问题;为避免因降低价格而减少产品功能准备备选方案;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新兴市场的所有技术要求;需要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测试产品;坚信为新兴市场设计的产品克服了限制因素并具有全球吸引力。要实现上述五大原则,需要获取大量信息数据。因此,必然要求企业在对数据的检索、收集、存储、挖掘和分析上投入极大精力,这也充分反映了大数据时代特点。C K Prahalad和R A Mashelkar[10]在《创新的“圣杯”》一文中以印度企业为例,提出甘地式创新模式的4种原则——以包容性增长为目标、树立明确愿景、在逆境中力求创新、以人为本。在上述创新原则基础上,国内创新研究者应该结合本国文化情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适应中国企业实践的创新原则。

2.5 创新影响因素

Marc Pfitzer等[22]在《为共享价值而创新》一文中,提出企业在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中依赖5个相辅相成要素,即嵌入一个社会目的、明确社会需求、衡量共享价值、创造最佳创新结构、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携手创新。陶氏、芬兰的凯米拉、英国的沃达丰、GE、玛氏和诺华制药等公司正是基于这些要素,成功创造出共享价值,虽然它们采取的具体路径不同,但都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使公司变得更强大。

Ram Nidumolu等[23]在《为什么持续性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一文中,认为持续性是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且会经历5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企业会面临一些挑战,为应对挑战,公司必须具备一定能力,这样才能找到相应的创新机会。Jeffrey H Dyer等[24]在《创新者的DNA》一文中,为深入了解创新思考方式与创新思维产生过程、揭示创新型企业创新商业策略的来源,进行了长达6年的研究。通过分析25名创新型企业家习惯,调查逾3 000名公司经理和500名开创了创新型公司或是开发出新产品的企业家,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具有创造力的企业领导一般拥有5个独特的探索性技巧,即联想、质疑、观察、试验和建立人际关系网,并将这些技巧统称为创新者的DNA。其中,联想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中的支柱,其它行为围绕其发生作用,共同创造出有创造力的想法,而且这种创造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

Jeffrey Cohn等[25]在《创新者》一文中提出一个问题——苹果公司如何培养出下一个“乔布斯”。通过对麦当劳和喜达屋等公司管理者的研究,总结得出创新者特征和如何寻找创新者。其中,创新者特征包括创新者永远不会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创新者对周围信息始终保持高度敏感;创新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个人魅力,有丰富的社交能力、极高悟性、不屈不挠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创新者才能合理利用并整合思想,进行创新。此外,针对如何在组织中寻找到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虽然上述因素均显著影响企业创新活动,但由于《哈佛商业评论》中的文献多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创新影响因素在中国是否适用,则需要研究者们以中国企业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作进一步验证。

2.6 创新研究方法

《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献大都采用案例研究法,具体分析时应用了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式。如Bruce Brown和Scott Anthony[26]在《保洁的创新效率是如何成功提高到三倍的》一文中将宝洁经验归纳成加强重点、经营工厂和领导启示等3条经验和6条建议。再如,Bala Iyer和Thomas H Davenport[27]在《逆向工程谷歌的创新引擎》一文中,将谷歌的创新经验归纳为保持战略上的耐心、搭建激发创意的基础架构、控制生态系统、掌控架构、把创新融入组织设计中、用数据支持创意、创造激发创意的企业文化。

Jeffrey R Immelt等[8]则采取演绎式案例法,首先提出反向创新概念与研究假设,然后用通用的3条创新(两种创新模式的碰撞、更多关注新兴市场和构建本土模型)经验进行说明,最后提出保证反向创新成功的5条具体措施,即发现新产品机会、预防翻译损失、与领导进行磋商、外部整合与良好沟通、在子公司与总部间建起解决差异的桥梁。Paddy Miller和Thomas Wedellsborg[28]在《低调创新案例》一文中,以辉瑞公司为例,提出了低调创新的做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相对来说,国内创新研究采用实证方法的较多,应用案例法进行探索性研究、质性研究的文献较罕见。鉴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案例研究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创新领域的研究方法。因此,国内学者应该重视案例研究在创新领域的应用,针对国内成功案例及内在规律进行深入挖掘。

2.7 创新策略

Clayton M.Christensen 和Derek Van Bever[14]在《投资者阻碍了商业发展》一文中,针对企业普遍不愿意投资市场创造型创新模式的现状提出4种解决方案:①按照流动型资金、胆小型资金和企业资金3种不同特性重新利用资金;②调整商学院课程;③重置策略和改组资源配置;④解放管理。Henkry W Chesbrough和Andrew R Germanz[9]在《开放创新如何应对经济萧条时期》一文中,认为经济低弥时期应当抛弃降低成本的传统做法,利用开放式创新的5条策略,即成为自己内部项目的客户或供应商、让别人开发非战略举措、让自己的知识产权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服务、创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创建开放领域以降低成本和扩大参与,提升企业活力与后劲,为经济复苏后的可持续发展作好准备。

Gary P Pisano[15]在《你需要一个创新战略》一文中,以康宁公司为例,提出4种创新战略,并认为这些创新战略需要与公司战略相结合,以获取不同资源支持,通过评价其优缺点,最后选择出适合的创新策略。Stefan Micheal[29]从价值创造与获取角度提出5种策略,分别是改变定价机制、改变付款人、改变价格载体、改变付款时间和改变细分市场。其中,前4种都以消费者为中心,最后一种以公司获得市场为中心。按照这样的思路,公司领导者可通过改变付款方式,获取创新的实质价值。

C K Prahalad和R A Mashelkar[10]在《创新的“圣杯”》一文中,以印度塔塔集团等企业为例,阐述了节俭创新的相关策略。Scott D Anthony和David S Duncan[30]在《九十天内速成高效可行的创新体系》一文中,认为高效可行的创新体系应当包括确定创新战略、确定具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成立小型专业创新团队和创造创新项目运行机制等。

2.8 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研究的差异

不同于《哈佛商业管理评论》中的研究类型,国内学者大多将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31],也可称为模仿式创新和原始创新。在创新模式上,国内学者对创新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创新、区域创新、城镇创新和国家创新。相对于《哈佛商业管理评论》中的研究分类,国内研究更多关注于不同层面,既包括宏观(国家)、微观(组织)层面,也包括中观(区域、城镇)层面。在创新角度上,国内主要从技术创新、协同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角度进行研究,说明国内学者已开始关注从多个角度研究组织创新[32]。相对于《哈佛商业管理评论》,国内研究的角度更广、更全面。与《哈佛商业管理评论》更关注于个人因素(例如创新思维、企业家创新等)不同,国内学者较广泛地从环境因素、结构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展开分析。《哈佛商业管理评论》大都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而国内研究多采用实证方法,但案例研究已得到大家的重视[33]

3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通过对美国学界和企业界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发现:①在关注度方面,从《哈佛商业评论》每年发表的创新研究文献数目可以看出,创新一直是美国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创新的重要性尤为凸显;②在研究方法方面,《哈佛商业评论》非常重视案例研究,大多数文献都是通过创新案例研究企业创新;③在研究内容方面,随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研究者们不断提炼出创新研究的新概念,引领创新研究向纵深发展。

上述发现对中国创新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实证研究方法虽然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学术研究,但是该方法在本土的适用性也受到国内学者的质疑,而案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管理世界》上案例研究文献的增长就是一个证明,同时,《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案例研究方法也能带来更多启示;其次,在研究内容方面,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研究开始关注反向创新、开放式创新、甘地式创新等更加符合时代背景的新概念。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关注的创新概念较陈旧。可以预见,这些新概念将成为未来中国创新研究关注的热点。此外,本文还从创新模式、创新角度、创新原则、创新影响因素等多方面针对《哈佛商业评论》中的创新研究规律和对中国创新研究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世界风云的剧烈变化已经把中国推到了世界舞台的前沿,中国需要从过去的创新跟随者逐渐转变为未来创新引领者。因此,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革中提炼出企业改革与创新的新思想、新理论,是摆在现代中国学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学者如能像《哈佛商业评论》中的作者一样,不断提出研究新观点、新概念并得到世界学术界的肯定与认同,引领学术界的发展方向,指导企业创新实践,“中国梦”就可以首先在学术领域实现。

参考文献:

[1] 1李天柱,马佳,吕健露.大数据价值孵化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3):321-329.

[2]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7-156.

[3] 迪莉娅.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4):119-122

[4] 李天柱,马佳,冯薇.信息产业的接力创新:一个多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32(3): 447-453.

[5] 程小可,李浩举,姜永盛.企业创新、市场化进程与区域就业水平——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6):31-38.

[6] 和云,安星,薛竟.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J].管理科学,2015,(3):101-104.

[7] WINTER A, GOVINDARAJAN V.Engineering reverse innov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5: 80-89.

[8] IMMELT J R, GOVINDARAJAN V, TRIMBLE C.How GE is disrupting itself[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 87(10): 56-65.

[9] CHESBROUGH H W, GARMAN A R.How open innovation can help you cope in lean tim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 87(12): 68-76.

[10] PRAHALAD C K, MASHELKAR R A.Innovation's holy grai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0, 88(7/8): 132-141.

[11] KAO J.Tapping the world's innovation hot spo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 87(3), 109-114.

[12] ABRAMI R M, KIRBY W C, MCFARLAN F W.Why China can't innov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4, 92(3): 107-111.

[13] JULLENS J.How emerging giants can take on the worl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 91(12): 121-125.

[14] CHRISTENSEN C M, BEVER D V.Spptlight: are investors bad for busi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4: 53-70.

[15] PISANO G P.You need an innovation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5, 93(6): 44-54.

[16] RASHIK PARMAR, LAN MACKENZIE, DAVID COHN,et al.The new patterns of innovation-how to use data to drive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l,2014: 85-96.

[17] GIROTRA K, NETESSINE S.Four paths to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4, 92(7): 96-103.

[18] HILL L, BRANDEAU G, TRUELOVE E, et al.The capabilities your organization needs to sustain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5.

[19] GOVINDARAJAN V, TRIMBLE C.Stop the innovation war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0, 88(7/8): 76-83.

[20] HONG H J, DOZ Y.L'oreal masters multiculturalis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 91(6): 114-118.

[21] CHRISTENSEN C, KAUFMAN S, SHIH W.Innovation killers: how financial tools destroy your capacity to do new things[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0.

[22] PFITZER M, BOCKSTETTE V, STAMP M.Innovating for shared valu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 91(9): 100-107.

[23] NIDUMOLU R, PRAHALAD C K, RANGASWAMI M R.Why sustainability is now the key driver of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 87(9): 56-64.

[24] DYER J H, GREGERSEN H B, CHRISTENSEN C M.The innovator's DNA[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 87(12): 60-67.

[25] PARMAR R, MACKENZIE I, COHN D, et al.The new patterns of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6, 92(1): 23.

[26] BROWN B, ANTHONY S D.How P&G tripled its innovation success r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1, 89(6): 64-72.

[27] IYER B, DAVENPORT T H.Reverse engineering:google's innovation machin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 86(4):59-68.

[28] MILLER P, WEDELL-WEDELLSBORG T.The case for stealth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 91(3): 90-97.

[29] MICHEL S.Innovation isn't worth much if you don't get paid for i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4, 92(10): 78-85.

[30] SCOTT D ANTHONY , DAVID S DUNCAN.Building a minimum viable innovation system in 90 Days[J].Business Review June.2014(9): 61-67.

[31] 王郁蓉, 师萍.创新环境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 2014(4):52-55.

[32] 段倩倩, 侯光明.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13):158-160.

[33] 林海芬, 苏敬勤.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视角与方法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4, 26(2):110-119.

IiteratureReviewofInnovationResearchofAmericanEnterprisesandAcademicintheAgeofBigData——Take Article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s an Example

Bai Shaojun1, Bai Dongrui2, Jiao Beiquan1, Geng Zizhen1

(1.Business School,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China;2.Dyson School of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ornell University,NY14853,USA)

Abstract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common strategic choice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Enterprises in the age of big data. This paper takes the articles of American business innovation published b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for 12 yea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writing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se papers, including innovative concepts and types, innovative model, innovation research angle, innovation principle, innov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innov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ve strategies.Finally, we find out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Hoping to give inspiration to innovation research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KeyWords:The Age of Big Data;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Law

收稿日期2017-10-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2138);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KRM149);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精品课程项目(KC2015001);西安外国语大学重大课题项目(17XWZD05)

作者简介白少君(1966-),男,博士,陕西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商学院中外企业战略管理比较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组织行为与企业创新;白冬瑞(1996-),男,陕西西安人,美国康乃尔大学戴森应用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业数据分析;焦蓓荃(1992-),女,山西运城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与企业创新;耿紫珍(1984-),女,甘肃庆阳人,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创造力。

DOI10.6049/kjjbydc.2017070352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0-0155-06

(责任编辑:胡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