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及其结构演化研究

孙耀吾,谈媛嫡

(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摘 要:模块化创新网络中主导企业的地位和领导作用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从企业、平台、行业3个层面剖析了其结构,构建了基于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和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的三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技术领导力结构三螺旋演化机理和规律,并以华为公司手机模块化创新网络为样本进行案例分析,检验了理论推导。研究发现,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随着模块化创新网络演化呈递增态势;在模块化创新网络演化的不同阶段,技术领导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能力有所不同。这对于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促进3种能力协调发展、提升技术领导力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三螺旋结构;华为手机

0 引言

模块化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与企业资源整合方式,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广泛关注。模块化创新网络是以模块化分工、模块化整合方式形成和发展的柔性契约网络,具有可分离、兼容与组合的松散耦合特性[1]。在模块化网络中,主导企业构建并主导整个创新网络系统运行,其它企业在模块化框架下生产具有互补功能的组件。主导企业(核心模块)与互补企业(非核心模块)具有一定的层级关系,主导企业对互补企业有一定的选择权,最终实现网络资源整合与价值创造[2]。在此过程中,主导企业扮演网络创新活动引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探索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并不断寻找、调整创新网络的发展方向,同时,及时纠正其它企业可能出现的偏差性行为,使整个网络的行为和决策保持协调与一致,进而推动模块化创新网络持续健康发展[3]

当前关于主导企业领导力的研究主要关注领导力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等方面。如:企业间领导力的形成及界定,认为网络能力是实现企业间领导的基础;建立核心企业领导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3];技术创新网络中主导企业发挥领导作用,对网络协调、知识共享和网络绩效提升至关重要等[4]。可见,目前研究大多探讨企业领导力这一整体概念的相关问题,尚未从技术方面深入研究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随着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技术及技术创新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进行探讨,明晰技术领导力的结构及其演化机理。这对丰富企业领导力理论和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能力内涵,培育和提升企业技术领导力,进而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创造网络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1.1 模块化创新网络及主导企业

模块化创新网络是一种柔性契约网络,以模块化分工、模块化整合的方式形成和发展[1],强调以技术模块和设计规则重组网络内技术系统内部结构。在该网络中,各模块是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能通过标准的界面结构与其它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5],主导企业构建和修正设计规则,引领模块化创新网络发展。

有关主导企业的研究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从创新网络视角,主导企业探索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并不断寻找、调整创新网络的发展方向;从产业集群视角,集群主导企业向外溢出知识,连接价值链高端企业及其它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升级[6]。核心企业影响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范围与程度[7]。从网络平台视角,平台主导企业提供平台资源与服务,作为网络治理主体,加速集聚进程同时规避网络风险[8]。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主导企业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掌握关键资源并具有一定的网络能力,能够引领网络发展方向,协调网络内企业间关系,治理网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网络价值创造[9]

1.2 主导企业领导力与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是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已有诸多学者对企业领导力作了相关研究,Frank Lerch[7]借鉴有关个体领导力的研究,结合联盟及企业间领导的特点,将网络中领导力定义为指导临时或持久的独立网络活动方向的能力。从目标视角,谢永平等[4]认为,技术创新网络中主导企业领导力是主导企业通过营造共同目标,获取网络中其它企业认可,并吸引和影响成员企业持续实现目标的一种能力。从网络协调视角,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主导企业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影响力、引领力和协调力等方面,协调各节点企业的运行,从而达到协同效应[8]。郝斌和任浩(2011)认为,企业间领导力可理解为方向探索、资源与目标整合、关系协调、树立良好形象4个方面。以上学者从不同视角定义不同背景下主导企业领导力这一整体概念。

随着技术在企业中越来越被重视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技术方面的领导力展开了进一步探讨。技术领导力特指企业开发前沿技术以抢占市场机会的能力[10],它强调主导企业在技术胜任力结构与方向及相应创新能力上明显优于其它成员企业。从企业资源视角,郝斌[11]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分析认为,企业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源于企业间非对称资源依赖,这种依赖来自于作为强势方的主导企业对核心资源的掌控和追逐。企业要成为一个技术领导者,需要开展广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需要大量投入时间和资金[12],技术研发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13]。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间网络层面的技术领导力不仅代表企业较强的技术能力,还体现基于技术优势帮助成员企业拓展技术、匹配系统,强调企业间协同创造。从架构设计上看,主导企业定义基础架构,然后邀请网络成员设计和开发不同组件以共同促进创新[14]。主导设计企业掌控产品设计或技术设计,通过多边技术协调和持续技术改进成为网络领导者,Perrons[13]称之为“平台领导者”。这一点在模块化创新网络中尤为突出,模块化技术使得企业间能够实现同步生产,设计规则在企业间技术协调与模块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少数企业如信息、通信等高技术企业控制行业命脉、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主要手段。技术标准会形成一种技术壁垒,制定技术标准的企业在技术竞争中将享有主动权[15]。可以说,谁掌握了技术标准,谁就掌握了技术竞争中的主动权。

2 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及其技术领导力结构与属性

2.1 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结构

基于领导力相关文献研究,结合对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描述,本文认为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是指,为适应市场不确定性,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甚至为顾客创造需求,模块化创新网络中主导企业引领技术发展方向、控制产品的系统技术架构,更有机会享有行业技术标准的话语权、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并在此过程中跨边界配置与整合资源,协调乃至控制各企业模块运作从而实现网络共同目标的能力。

技术领导力作为主导企业引领和协调成员企业的一种特殊能力,并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而是由不同层次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在高度模块化网络中,影响企业价值链地位的因素主要是新功能模块开发能力、模块框架平台设计能力、模块技术标准制定能力和核心模块制造能力[16]。结合上述文献回顾,本文依据研究范围,对技术领导力分别从企业、平台、行业层面进行分析,提出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主导企业要想具备技术领导力,并不一定要同时具有3个层次的能力,关键在于引领成员企业协同创造和共享更多价值。

图1 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三维结构

(1)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指企业在掌握现有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探索、组合与应用新知识,开发新产品及延伸既有产品的能力,也包括企业技术努力和技术能力的发展方向与强度[15]。首先,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离不开已有的技术实力基础。主导企业作为网络中的强势方追逐和掌控核心技术资源,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来看,使得成员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技术依赖,同时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在创新网络中发挥技术领导作用[16]。其次,研发能力强的主导企业往往更能及时感知并找到潜在的市场或技术机遇,并将其转化为新产品、流程或服务开发。另外,主导企业还可通过创新技术流程、构建新的系统结构,确保其在技术竞争中的技术领先优势,并对整个网络产生广泛的技术影响[12]。最后,主导企业基于自身研发优势,带动其它企业技术发展。主导企业凭借其最有价值的新技术或核心技术,开展对网络内部其它企业产生正外部性的经营和投资活动,还可以把这些技术转化为选择、吸引和领导其它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带领成员企业进行技术探索和技术开发。这样,主导企业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推动了其它成员企业发展,实现了价值共创,而且强化了成员企业对自身的追随,有助于其更好地扮演技术领导者角色[11]。因此,研发能力是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统架构委员会(MIT Engineering Systems Department Committee on Architecture)把系统架构定义为系统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认为系统架构包括功能架构、物理架构、技术架构和动态运行架构中的一种或者几种[17]。其中,技术架构是指满足系统要求所需的物理模块间的匹配、连接和依存关系;产品架构包括模块类型和数量以及模块间界面的类型和数量,是对产品特征的具体规定[18]

一个产品被分解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具有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间连接通过一定界面标准实现。每个企业与功能模块一一对应,生产相应模块,最后通过界面标准将各个模块整合在一起形成最终产品。主导企业明确模块功能以及模块间界面的类型和数量,掌握产品的系统技术架构、主导技术配置,使得其它企业遵循此系统技术架构独立开展生产制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主导企业对网络资源进行价值整合,促使网络内部协作水平提升,进而生产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或服务并提供给市场,这些都有助于形成主导企业的领导地位。

此外,面对变化的技术环境、新的技术信息及需求,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强的主导企业开展技术架构创新,改进或重新设计现有架构,确定新的模块功能、新的模块间结构和技术界面,引领成员企业基于此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可被看作是一种平台设计能力,因此,它们是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在平台层面的重要体现。

(3)技术标准制定能力。不同于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与平台层面的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技术标准制定能力更能凸显企业对行业整体技术特征的掌控力,主导或参与制定技术标准的企业往往是行业标杆或主导者。主导企业影响技术标准的制定,决定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及生产企业准入门槛,树立领导声望和权威,进一步加强行业内领导地位。而成员企业愿意追随主导企业,在业务领域和技术轨迹上遵循主导企业的标准或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主导企业既可以参与到标准联盟中,以联盟形式制定、开发技术标准,也可以参与正式标准开发组织,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经由正式程序制定、开发技术标准。不同的是,前者制定、开发标准的类型是非正式的,而后者是正式的。此外,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的方式有多种,如主导制定与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前者反映的领导力比后者更强。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直接影响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由此可知,技术标准制定能力是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结构中行业层面的重要表现。

2.2 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属性

网络中的主导企业具备引导、协调、控制网络中其它企业的领导者权威和非正式权力[3]。因此,在定义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以及分析其三维结构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具有以下属性:

(1)基本技术的引领性。模块化创新网络中主导企业关注的焦点是价值共创问题。主导企业不仅自身通过自主研发或开放合作创新获得基本技术或新技术,而且带领成员企业进行技术探索和技术开发,为其指引技术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共同目标。在具有前瞻性的明确方向指引下,成员企业也愿意在技术轨迹上跟随主导企业。

(2)架构技术的协调性。模块化创新网络具有可分离、兼容与组合的松散耦合特性[1],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战略柔性和生产制造柔性,但容易导致模块间协调性不足。主导企业掌控技术与产品架构,确定模块功能组合和模块间匹配与连接方式,同时,作为网络中的“协调者”,处理企业间关系,降低模块间匹配和连接过程中的摩擦与冲突,促进网络健康、高效发展。

(3)关键技术的控制性。关键技术往往是企业在较长时期内通过技术开发积累而来的,且难以被模仿。这些技术对产品核心部件的直接帮助主要体现在推出新产品、提升性能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主导企业掌握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使成员企业难以摆脱对其的技术依赖,甚至还可能基于关键技术制定技术标准,使得成员企业在标准范围内进行相应技术活动。

(4)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性。技术不断更新、动态变化,主导企业基于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及时调整领导策略,以保证整个创新网络持续、稳定运行。同时,由于企业间相互竞争,各方面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企业技术领导能力也随之螺旋上升,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间资源整合,降低模块化网络运营成本,提高网络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3 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结构三螺旋演化机理

3.1 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技术标准制定能力间相互关系

在技术领导力结构中,虽然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和技术标准制定能力是在不同层面的重要体现,但它们不是割裂的,3种能力相互影响,共同确立主导企业在模块化创新网络中的技术领导地位。

(1)研发能力与技术和产品架构能力间关系。企业内部研发是技术知识创造与技术能力累积的重要途径,企业经长时期研发而累积的技术能力,不仅能消化、转换、应用外部技术知识与信息以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而且能协助其构建技术升级的技术基础架构[19]。主导企业基于技术能力积累不断加强架构创新的主导权,并通过模块创新、架构创新,优化模块化产品技术架构,缩短技术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同时,现有技术与产品架构会影响企业未来研发方向和更深层次的技术创新。

(2)研发能力与技术标准制定能力间相互关系。研发能力强的主导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更了解技术前沿和技术发展动向,制定技术标准时使标准尽量朝着自己偏好的技术方向发展[20]。同时,标准的技术规范较为复杂,是整合技术和商业知识的结果,不具备相关技术资源的企业无法胜任开发技术标准的工作[21]。换言之,制定技术标准需要相关技术资源的支撑。同时,技术标准促进企业后期研发协调,使企业开展与标准相关的重要技术创新。制定技术标准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活动,需兼顾前瞻性和实践性,既能为行业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方向,又能满足行业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22]

(3)技术和产品架构能力与技术标准制定能力间关系。主导企业搭建产品架构,确定系统设计规则,从而确定满足系统要求所需的物理模块间结构和技术界面标准,平台层面界面标准的确定为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同时,技术标准会反作用于技术与产品架构设计,使企业在标准范围内开展架构设计和架构创新[23]

3.2 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三螺旋演化结构

Leydesdorff Loet和Etzkowitz Henry[24]首次用到三螺旋模型,研究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关系。康健(2014)研究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提出“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三螺旋的立体空间结构。孙耀吾[25]提出,研发、技术标准和产业化相互促进、相互交织,呈三螺旋结构状态,共同推进技术标准化进程。受以上观点启发,本文提出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的三螺旋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技术标准制定能力分别构成三螺旋中的一条链,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发展,推动技术领导能力螺旋上升。

3.3 模块化创新网络演化阶段及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三螺旋演化的动力与路径

依据网络生命周期,模块化创新网络可以大体分为构建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在整个过程中呈螺旋式推进,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以及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的重要性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1)构建阶段。模块化创新网络构建初期,主导企业推出的产品刚进入市场,研发能力对于其树立技术领导地位尤为关键。相比于其它企业,主导企业拥有坚实的技术实力基础,在研发方面具有技术优势,探索、组合与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及延伸既有产品的能力更强。同时,主导企业掌控着核心技术资源,使其它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技术依赖,有助于其在创新网络中实现技术领导。

图2 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三螺旋结构模型

该阶段主导企业已有的技术能力有助于技术架构设计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架构设计是技术可能性和市场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主导企业奠定领导地位,也为行业技术标准提供基础,为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作准备。研发能力的推动是这一阶段技术领导力的关键。

(2)发展阶段。随着模块化创新网络的发展,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技术标准制定能力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首先,主导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加大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投入,坚持开放合作与持续创新。其次,随着技术、产品复杂化,主导企业不仅需要对模块间界面进行定义,而且需要依据界面标准加强对模块企业的资源整合与关系协调。企业架构能力可看作是一种整合能力,整合企业外部技术、资金和市场等,连接和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23],强调主导企业促使各成员企业协调一致地创造价值[24]。其中,资源整合过程的本质及其效率均强调互补性问题。主导企业动态整合互补性知识,而经整合的知识会对原有规则产生反馈性修正,并促进规则演化与升级。再者,基于前期技术积累,主导企业有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通过行业标准的制定使企业间建立松散耦合联系,促进信息交换,实现模块化网络中各企业间联结。

研发投入增加,研发产出也明显增多,一些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标准的一部分;技术标准的确立使企业开展与标准相关的重要技术创新,促进了研发速度和产出量,如专利数快速上升等。在此阶段,3种能力相互作用,推动技术领导力螺旋上升,由于技术、产品快速发展,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对主导企业实现网络技术领导尤其重要。

(3)成熟阶段。主导企业的技术领导地位稳定且明显,技术已较为成熟,并基于自身技术实力和人力资本,使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融入其开放式创新。企业对基础研究是否进行长期、持续地投入,决定着企业能否由成熟技术领先向前沿技术优势和新兴技术优势跃升[25]。主导企业一方面重视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促进生产效率提升,通过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积累实现技术领先,进而实现技术领导。此外,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驱动技术范式发生转变,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和掌握前沿技术,则平台企业在突破性技术变革时期就会表现得无能为力,以前积累的优势也会变成一种障碍,阻碍企业对新技术的感知或理解[26]。因此,主导企业想要一直保持甚至加强对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技术领导,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主导企业通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主导企业在发展产品和确定模块相关标准方面已有相当强的能力,同时,拥有技术标准规范下的成套生产能力[27]。行业技术标准影响企业生产和创新方面的发展,主导企业确立并发展行业技术标准,极大地提升了其在网络中的领导地位。随着产品越来越成熟,网络对既有架构知识存在路径依赖,此时,需要深入开展模块研发创新,推动架构创新,打破原有规则,改善或建立新规则以适应结构、技术、市场的快速变化。在此阶段,企业研发推动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是主导企业实现技术领导的重要路径。综上,模块化创新网络各阶段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的演化动力如图3所示。

图3 模块化创新网络各阶段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演化动力

与上述推动力相对应,技术领导力结构三螺旋演化的主要路径有3条;①研发能力推动型。企业基于自身较强的研发能力获得产业基本技术、掌握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以基本技术为基础进行技术架构设计,同时,研发的创新成果申请技术专利,再将专利技术上升为行业技术标准,实现对网络的技术领导;②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拉动型。主导企业控制产品的系统技术架构,主导技术配置,使其它企业基于此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主导企业在现有技术架构的基础上深化研发,同时,加快建立技术标准;③技术标准制定能力引领型。以未来新技术或新产品为目标,建立行业技术标准,引领整个行业技术发展。为此,加大研发投入,并为技术与产品架构设计提供方向。

上述3种路径仅是一种分析思路,现实中,技术领导力并非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的简单组合,而是三者相互作用推进技术领导力呈螺旋式演化。总体上,其是以研发能力为基础,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不断发展,再提升到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的技术领导过程。

4 华为公司基于手机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技术领导力分析

4.1 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生产工序明确且易分解,手机具有模块化整合的条件和优势。随着3G、4G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手机已进入高度模块化和开放阶段。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在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近年来,华为凭借其自身技术优势和对产业链的整合在智能手机市场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从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来看,华为是唯一跻身前三的中国厂商,与苹果公司的差距不到3%。因此,本文以华为手机为研究样本,分析并检验模块化创新网络中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演化路径。

本文数据来源主要分为3个部分:一是通过中国知网等检索与华为手机有关的文献;二是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有关华为手机的信息;三是通过华为官方网站等了解公司相关信息。

4.2 华为公司基于手机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技术领导力三螺旋结构演化路径

本研究以华为手机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为结点,将其模块化创新网络划分为3个阶段,分析随着阶段变化华为公司基于手机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技术领导力三螺旋结构演化历程,以验证前文的理论分析。2003年华为开始开展手机业务,标志着华为手机模块化创新网络进入构建阶段;2005年华为得到CDMA、GSM两张手机生产许可证,获得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手机的许可,在国内市场迅速发展,开始步入发展阶段;2011年华为推出honor荣耀手机,实施“华为+荣耀”双品牌战略,意味着进入成熟阶段。

(1)构建阶段(2003-2004年)。华为初入终端市场时,没有把手机与系统设备割裂,而是将手机作为网络系统设备的延伸,于2003 年成立独立的手机业务部,正式开始了手机业务的征程。凭借完善的系统设备和为运营商提供的优质服务,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主动的地位。

华为基于通讯行业技术背景,发展手机相关技术。坚持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合作创新,与世界一流公司如Intel、Qualcomm、IBM等进行合作和建立联合实验室,大大提升了华为手机业务部在CDMA终端产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2004年,华为在香港正式发布3款系列化、可规模商用的3G终端产品,标志着华为正式开始3G手机的生产。

在技术与产品架构方面,华为早期依托自身核心技术优势,向电信运营商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拥有与运营商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在联合运营商定制手机时,自身核心技术优势以及研发实力使华为在功能、外观上更有话语权,与内容提供商一起定义服务内容、方式等,进而确定手机功能架构与技术架构。例如,2003年华为推出3款小灵通手机,该手机完全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充分考虑了国内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使用习惯以及个人偏好等因素,而这些都要求企业对产品整体架构有一定的把控。

华为重视技术研发,积极投入新应用和新功能的开发,积蓄力量为参与制定技术标准作准备。可见,研发、技术与产品架构和技术标准制定三者相互作用,但此阶段主要是研发能力推动主导企业实现技术领导。

(2)发展阶段(2005-2010年)。2005年初,华为研制成功第一款商用3G手机,此后,移动终端业务快速发展。华为CDMA手机业务专注3G研发,力图通过攻破技术要求更高的3G终端以扩大其在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并通过为国内外运营商定制的方式使手机业务快速发展起来。此外,华为在3G方面具有研发优势,充分了解运营商需求,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等,使其成为当时3G手机的定制专家。

2005年,华为C218、C506被选入中国联通集采,由此打开了国内市场的大门。此后,华为瞄准运营商定制市场,为运营商定制“高、中、低”端、多形态的系列化手机。例如,低端CDMA手机C2299、中端手机C7100以及高端手机C7600等。另外,华为作为C网超长待机领域的最早探路者,于2007年推出了以“超长待机、耐用品质”定位的耐用王C2600手机,成为中国CDMA建网以来最畅销产品。在国外市场方面,华为相继与领先运营商合作定制手机。例如2006年2月,华为与全球第一大移动运营商Vodafone结为战略伙伴,先后推出3G手机V710、V720和V810;2007年华为和在北欧拥有7个子网的Teliasonera展开合作,定制U120/U121 3G手机;2008年6月,华为为日本EMoble定制了一款3G手机H11HW,首次推出电视电话服务及HSDPA功能。这一系列举措,无不体现华为手机在行业中的领导者形象。

在这一阶段,华为受到各大运营商青睐,同时,基于对手机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在产品开发方面与运营商展开深度合作,不断改进技术与产品架构,推出拥有更多新功能的手机。另外,随着手机产品的复杂化,各模块供应商数量可能随之增多,彼此间关系也变得更复杂,华为将各方关系协调好,充分利用各企业优势,整合网络内资源,达到共赢的目的。此阶段,技术、产品快速发展,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对主导企业实现网络技术领导尤其重要。

(3)成熟阶段(2011年至今)。2011年华为推出honor荣耀手机,在已有品牌基础上开始“华为+荣耀”双品牌模式。近年来,华为对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大投入,持续投入关键技术、技术标准、架构和产品开发等方面,致力于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

华为手机的技术研发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目前是国内自主研发实力最强的手机企业,也是唯一拥有自研芯片的手机企业。华为正稳步向全球领先手机品牌的目标迈进,例如,2012年推出配置了自主设计的海思四核芯片,以及通话语音、电源管理等多项全球领先的华为独有技术的智能手机新品——华为Ascend D quad,其凭借元器件的高度定制化、架构设计创新以及新材料使用和新工艺技术的加入,成为最紧凑的4.5寸屏智能手机。2015年,华为开始布局智慧手机的关键技术。相对现有手机,智慧手机将汇集众多人工智能技术,将来可以通过它来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彻底改变未来生活。

面对LTE演进,2014年华为率先提出4.5G概念与定义,随后被标准组织认可,引领LTE进入物联网世界。华为积极参与ITU-R研究组和WRC-15大会,为5G标准提供产业政策保障,同时,加强中欧科技合作,携手共建全球统一5G标准。2016年,在3GPPRAN第187次会议关于5G短码方案的讨论中,华为推荐的PolarCode(极化码)方案获得认可,其成为5G控制信道eMBB场景编码的最终解决方案。华为打入5G核心标准,在规则制定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已是5G创新领域领跑者。通信技术标准制定一直是产业内激烈竞争的内容,标准的确立有利于引领全球通信产业的发展。目前,华为已针对部分5G关键技术研制出概念样机。

可见,研发、技术与产品架构以及技术标准制定促进华为公司基于手机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技术领导力螺旋提升。此阶段,主要是研发和技术标准制定能力引领实现技术领导。

5 结论与启示

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主导企业的领导,本文系统揭示了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演化的内在机理。首先,从理论上界定了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从企业、平台、行业3个层面提出了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三维结构,即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技术标准制定能力,3种能力相互作用,形成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三螺旋结构,共同推动技术领导力发展;其次,依据网络生命周期,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包括构建、发展和成熟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三螺旋结构不断演化;最后,通过对华为公司手机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案例分析,检验了上文理论分析。研究发现: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在演化过程中随着模块化创新网络演化呈递增状态;在模块化创新网络演化的不同阶段,3种能力在技术领导力构成中的主导作用有所不同,在模块化创新网络的构建、发展和成熟阶段,在技术领导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分别是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能力。本文有利于丰富模块化创新网络主导企业能力内涵,促进模块化理论与企业领导力理论的有机结合,同时,对于促进3种能力协调发展,提升主导企业技术领导力具有重要启示。

(1)技术研发方面。主导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继续保持技术优势。首先,主导企业要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引进优秀人才等;其次,要提高技术敏感度,及时感知并找到潜在的市场或技术机遇,并将其转化为产品或服务以抢占市场先机;最后,引领技术方向,带动其它企业共同发展,进一步强化在网络中的领导者角色[28]

(2)技术与产品架构方面。在模块化创新网络中,主导企业要注重产品的系统技术架构设计和主导技术配置。主导企业应根据变化的技术环境及需求及时开展技术架构创新,使成员企业基于新的模块功能和新的模块间技术界面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网络资源整合,协调好企业间关系,促使网络协同发展[29]

(3)技术标准制定方面。主导企业需重视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形成坚固的技术壁垒,保证其技术领导者地位。主导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形成自己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修订、研讨等,尽可能把专利或专有知识纳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中。

(4)促进3种能力协同发展是实现主导企业对于模块化创新网络技术领导力的关键。在研发能力、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行业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技术领导力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协调好3种能力间关系。着重加强企业层面的技术研发,同时,关注技术与产品架构设计和架构创新,最终通过参与或主导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实现技术领导。

(5)关注模块化创新网络演进过程中技术领导力的结构变化,注重在每一阶段起主要作用的能力开发。在构建阶段,充分发挥主导企业的研发优势;在发展阶段,加强技术与产品架构能力,协调企业间关系,整合网络资源,积极开展架构创新;在成熟阶段,进一步加强研发,并通过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引领创新网络乃至整个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虹剑.网络经济时代模块化组织运行与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党兴华,张首魁.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结点间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3(12):85-91.

[3] 谢永平,郑倩林,刘敏,等.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4):72-81.

[4] 谢永平,党兴华,毛雁征.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研究[J].预测,2012,31(5):21-27.

[5]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6] 孙元媛,胡汉辉.产业集群升级中主导企业的作用——基于四种知识流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2):82-87.

[7] 许强,应翔君.核心企业主导下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比较——基于多案例研究[J].软科学,2012(6):10-15.

[8] 吴义爽.平台企业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J].科研管理,2014(7):20-26.

[9] SYDOW J,LERCH F,HUXHAM C,et al.A silent cry for leadership:organizing for leading (in) clusters[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11,22(2):328-343.

[10] CANTWELL J,PISCITELLO L.Accumulating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its changing impact on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0,9(1):21-51.

[11] 郝斌,刘石兰,任浩.企业间领导力理论和实践溯源与层次结构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5):50-59.

[12] ERNST D.Upgrading through innovation in a small network economy:insights from Taiwan's IT industry[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10,19(4):295-324.

[13] PERRONS R K.The open kimono:how Intel balances trust and power to maintain platform leadership[J].Research Policy,2009,38(8):1300-1312.

[14] NAMBISAN S,SAWHNEY M.Orchestration processes in network-centric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the field[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3):40-57.

[15] 林洲钰,林汉川,邓兴华.什么决定国家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技术创新还是政治关系[J].世界经济,2014(12):140-161.

[16] 邓洲.促进我国高度模块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5(12):40-44.

[17] 丁勇.研发能力,规模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J].南开经济研究,2011 (4):137-153.

[18] SCHUH G,DRESCHER T.Systematic leverage of technological assets:a case study for automated tissue engineer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32:76-96.

[19] FIXSON S K.Product architecture assessment:a tool to link product,process,and supply chain design decision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3(3):345-369.

[20] CALOGHIROU Y,KASTELLI L,TSAKANIKAS A.Internal capabilities and external knowledge sources: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 for innovative performance [J].Technovation,2004,24(1):29-39.

[21] LEIPONEN A E.Competing through cooperation:the organization of standard setting i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904-1919.

[22] MARKUS M L,STEINFIELD C W,WIGAND R T,et al.Industry-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standardization as collective action:the case of the U.S.residential mortgage industry[J].MIS Quarterly,2006,30:439-465.

[23] GIBSON C S.Globaliz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standards game:balancing concerns of protectionism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J].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2007,22(4):1403-1484.

[24] ETZKOWITZ HENRY,LOET LEYDESDORFF.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1995,14(1):14-19.

[25] 孙耀吾,赵雅,曾科.技术标准化三螺旋结构模型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5):33-742.

[26] 徐中,姜彦福.创业企业架构能力概念构建及其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11):177-182.

[27] WILLIANSON P J,DE MEYER A.Ecosystem advantage:how to successfully harness the power of partner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2,55(1):24-46

[28] 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327(6):5-17.

[29] 薛红志,张玉利.主导企业在突破性变革时期的技术投资与技术能力[J].中国软科学,2007(5):43-52.

DominantEnterprise'sTechnologyLeadershipanditsStructureEvolutionintheModularInnovationNetwork

Sun Yaowu, Tan Yuandi

(Business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Abstract:I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scholars for the status and leadership of the dominant enterprise in the modular 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dominan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the modular innovation network is defined, and its structure is analyzed from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platform and industry. It builds the triple helix model of R&D ability, technology and product architecture ability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formulated ability, and reveals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regularity of the triple helix pattern of technology leadership structure, then tests the theory analysis based on the sample case of the mobile phone modularization innovation network in Huawei.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ominant enterprise's technology leadership is increasing as the modular innovation network evolves, and at the different stage of the modular innovation network evolution, the dominant ability of the technology leadership structure is different.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dominant enterprise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abilities and improve technology leadership in the modular innovation network.

Key Words:Modular Innovation Network; Dominant Enterprise; Technology Leadership; Triple Helix Model; Huawei Mobile Phone

收稿日期:2017-04-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2193、71472061);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0130161110032)

作者简介:孙耀吾(1963-),女,湖南湘乡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企业组织与战略管理;谈媛嫡(199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7010322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1-0080-08

(责任编辑:万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