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

共享经济现象背后的四维伦理反思及启示

李飞翔,谭 舒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摘 要: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热点的共享经济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共享经济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基于协同分享的价值理念,促使人们形成一种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与个性化消费的新观念,已成为当今创新经济主流。共享经济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从其内在本质看,主要涉及4重伦理维度:消费伦理、信任伦理、隐私伦理以及社交伦理。从伦理维度重新审视和反思共享经济发展样态,不仅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其本质,而且有助于国家从立法、技术投入、资金投入以及观念变革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促进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共享经济;协同共享;消费伦理;信任伦理;隐私伦理;社交伦理

0 引言

共享经济现象的兴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共享经济理念架构的诸多成果逐渐成为现象级产品(比如滴滴出行、Uber、Airbnb、共享单车以及共享充电等产品形态),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模式。由共享经济理念重构的一种新型经济协作与发展模式甚至改变了很多传统行业的既有发展轨迹与格局。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促使传统行业不断进行产业转型、技术革新及产品渐次迭代。人们的思想与日常行为模式在共享经济理念的熏陶下逐渐发生变化。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方式,其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伦理色彩。基于4种不同伦理视角对共享经济现象进行诠释与反思,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内在逻辑规律,而且可以使人们意识到共享经济将会是一种新型生态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共享经济正在构建社会社交关系网络新格局,成为推动社会良序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1 共享经济内在逻辑发展前提与主要特征

共享经济最初是由马科斯·费尔逊与琼·斯潘思在研究个人汽车共享和租赁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把共享经济描述为个人对个人的合作式消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约社会交通成本与开支。雷切尔·布茨曼与茹·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中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共享经济理念及其基本内涵,他们把共享经济分成3类:①共享或租赁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信息组织与沟通平台,如拼车、打车或者房屋租赁信息发布网站,其中包括各种信息共享平台;②二手交易市场(包括线上与线下);③技能、手艺或才华共享[1]。可见,共享经济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将供给方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暂时性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社会化,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率为需求方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共享经济涉及到供给方、需求方、共享经济平台等参与主体[2]。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在上述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同配合下,共享经济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当下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一种经济模式。

共享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维度上,积极调动、挖掘、整合社会资源,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破解闲置资源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从而促进生活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社会绿色发展和民主化发展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和逻辑前提。

(1)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渐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生产力得到释放,国民总财富迅速增加。目前,我国已经从短缺型经济发展样态进入到过剩型经济发展样态。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1978年我国GDP全年总量约为3 650亿元,2015年我国全年GDP总量为676 708亿元。38年间,我国GDP总量翻了185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8元提升至2014年的46 628.5元,翻了122倍。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提升,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长,人均GDP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我国现实问题是产能过剩,很多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为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量闲置资源以及提高闲置资源利用率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推动力。

(2)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兴技术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共享经济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打通两者间的壁垒成为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解决了人、信息以及物品(服务)三者间的流通与交换难题,切实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固有的运作机制,影响着每个个体的生活轨迹。移动互联网正改变着传统的金字塔式信息传播模式,瓦解着既有信息构建方式和传播渠道,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传播不对称的现实问题,促使信息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移动互联网所构建的社会协作系统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效率,提升了整个社会有效沟通指数和运作速率。在可预见的未来,万物互联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众多新型应用技术日益完善。例如,第三方支付技术(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极大地方便了交易行为;基于位置定位服务的技术(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更好地实现了人、物、信息之间的沟通与链接;云计算与大数据通过运用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扩散,扩大了资源共享范围,并通过网络即时连接技术随时随地访问和存取分布在各数据中心的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通过一系列新型技术应用与推广,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高了交易撮合率,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

(3)人们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共享经济不只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还是一种在场体验式经济与情感社交经济,供需双方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受益颇多。消费者可以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获得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却不需要购买产品的所有权,这从根本上提升了消费体验和物品利用率。供给方依靠提供闲置物品的使用权获得额外收益,提高了手中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值。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无形中促进了人们新型社交关系的形成与重组。一些人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共享经济所带来的额外收益,还希望借此途径结交新朋友或合作伙伴,重构自己的社交圈。共享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交形态转换。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接受与认可为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共享经济新型发展模式的包容、支持和鼓励,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共享经济作为新生事物迅速发展,国家对此持包容、鼓励的积极态度。对于新生事物,当我们看不懂和看不透的时候,完全可以给它足够的发展空间,只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就应该鼓励其发展。在这一点上,我国相关部门的做法令人称赞。对于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法律监管,从而为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 共享经济精神内核及主要特征

(1)共享经济是一种基于社交的体验型经济。 共享经济携带社交网络连接的天然基因,而基于社交链接所带来的个性化体验与亲昵体验,将一个普通的物品分享和市场交易行为升级成为陌生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社交聚合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关系重构的需求。共享经济打破了传统强连接的地域和人际圈限制,让本来处于弱连接关系圈中的陌生人逐渐参与融合,这种基于弱连接分享而形成的社交形态,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拓展人脉资源,并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可见,共享经济不仅仅是一种基于自愿的市场交易行为,其背后更是蕴含着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强烈的情感需求,而共享经济模式则为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联系纽带。如果看不到共享经济发展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社交需求,就很难理解共享经济发展壮大的深层原因。

(2)共享经济是一种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按需经济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大量社会资源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与效用,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目前,中国私家车数量日益增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私家车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方面却是人们在上下班高峰期或是天气恶劣的情况下经常遇到打车难的困境。滴滴打车这种新型共享经济发展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汽车资源分配(尤其是汽车使用权)极为不平衡的现实困境,在更大社会范围内重新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汽车使用率,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另外一个难题则是供给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基于传统工业社会的金字塔式信息传播模式和商品分销模式,产品从生产到交付需要历经数个环节,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信息获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资源浪费,消费者最终实际体验效果也比较糟糕。而共享经济依托互联网的即时连接方式,重组分散的社会资源,包括存量市场的线上资源和增量市场的补充资源,使无数分散的即时供求信息同步透明化,使供应方和需求方直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高效、合理的资源匹配,形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交易市场,从而提升整个社会运营效率。在此过程中,不同的消费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多种选择供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日常消费体验,提升了人民幸福指数。

(3)共享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 信任系统在共享经济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产品、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唯有彼此信任才有可能完成实际交易。因此,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格外重要。

共享经济信任系统的迅速发展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第三方支付、LBS技术、打分点评系统、网络征信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在共享经济语境中,最有效的流通货币是信用。事实上,几乎所有共享经济平台都设立了评价系统并对成员信用进行评价,逐步引入社会信用等级进行风险管控,辅以社交网络关系链背后的大数据挖掘和相关商业保险,共享经济分享合作价值理念才能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财物和人身安全才能够得到切实保障。

(4)共享经济是一种去中心化、建立在自由意志上的个体经济。从农业社会到现代信息社会,迭代升级的发展轨迹本质上就是人类自由意识的觉醒和个人主体能动性的提升。依托于互联网所搭建的社会网络协作系统,使个体不再是原子式、孤立的单薄个体,而是生长在这个有机系统中不可被替代的有机节点。个体不一定非要一个组织或单位提供庇护,当下个体完全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充分利用、整合各种资源和服务。每个个体只需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发挥核心竞争力,就可以获得很好的社会收益及个人成长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共享经济是一种去中心化商业模式,它能够直接实现即时对接,具有更直接、多元、平等、开放的连接与链接。共享经济是典型由供需个体所组成的去中心化的高效连接方式,其核心是对个体闲置资源的重新经营与价值再开发。每个人在分享平台上都是生产型消费者,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基于分享与交易平台,个体通过自身努力与付出获得口碑,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溢价能力。

(5)共享经济不仅包括实物形态,而且涵摄虚拟、无形的形态与领域。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实物交易和消费,而且包括诸多无形形态的共享行为,比如在知识领域和技术领域的共享行为。例如,知乎、得到、在行等知识共享平台基本都是实行基础服务免费+额外服务付费的运营方式。因此,共享经济除了分享具体产品之外,还能够实现虚拟产品或服务的按需调配。需求方可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使自身职业技能得到提升,而供给方能够获得一定的利益回报以及心理满足感。

(6)共享经济是一种绿色、生态环保型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共享经济是一种轻经济、绿色经济和技术驱导型经济。共享经济对闲置的社会资源优化重组与多次再分配(主要就物品的使用权而言,而非所有权),解决了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使闲置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利用。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与就业机会,比如网络架构师、大数据后端分析师、程序开发员以及户外地图实时扫描员等职位。因此,共享经济本质上属于高新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不仅盘活了经济社会的既有存量资源(各种闲置物品与人们空余时间等),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催生出许多相关工作岗位。不夸张地说,共享经济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新型经济。共享经济在促使供给方与需求方高度匹配的过程中,避免了资源浪费,有助于自然环境保护,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从而有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之,共享经济的发展理念非常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宗旨与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共享经济精神内核和内在特征的分析与梳理,可将其划分为4个伦理维度。共享经济的第二个特征(按需经济和个性化经济)和第六个特征(绿色环保型经济)主要涉及消费伦理维度;共享经济的第三个特征(信用经济)主要涉及信任伦理维度;共享经济的第五个特征(实物形态与虚拟形态的结合)主要涉及隐私伦理维度;共享经济的第一个特征(社交型体验经济)和第四个特征(去中心化、个体性经济)主要涉及社交伦理维度。借助于共享经济发展平台,消费者可以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获得诸多物品和服务的使用权和体验权。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的满足,希望不断丰富自己的消费体验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而共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此类柔性化需求。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促进了人口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中国社会逐渐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而共享经济就是在一个陌生人大量聚集和高度协作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密切协作成为共享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专业分工的精细化和高度复杂化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征信系统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提升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从而使共享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壮大。共享经济的主要内容包含有形物品共享和无形服务共享,有形物品是指具体的物品,如共享汽车、单车、房屋等;无形服务主要包括精神文化产品、知识服务以及某种社会化服务,比如消费者可以免费或是花费适当代价在知识共享平台上学习专业知识,或者向某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从而获得有助于自身成长进步的知识服务。在此过程中,供给方和消费方的个人隐私信息都存储在各个线上平台的服务器中,比如家庭住址、工作情况以及个人背景等敏感信息,这必然会涉及隐私伦理问题。在人们高度重视个人隐私的背景下,能否较好地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实际消费体验,而且关系到共享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共享经济现象背后的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回归人本身。共享经济表面上看是一种新型经济消费模式,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也给物品持有者和服务提供者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然而,共享经济现象背后还蕴含着强烈的情感需求,陌生人之间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联结起亲密的情感纽带,交易背后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新链接。共享经济促进了个体的解放和独立,无数相对独立、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重塑着整个社会的协作体系和交往体系,这反过来又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和友好度,从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与维护。共享经济有助于减少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3 共享经济现象背后的伦理反思

本研究主要从消费伦理、信任伦理、隐私伦理及社交伦理4个维度进行论述。

3.1 消费伦理转变

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的共享经济,依托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打通了线上与线下之间固有的壁垒,实现了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高度融合与紧密连接。共享经济以创新、协同、合作、高效、共享、绿色、可持续等理念,替代了传统商业社会的竞争伦理、消费符号伦理以及过度消费等固有理念,呈现出一种协同创新、适度消费、相互信任、合作互惠以及绿色环保的经济伦理新常态。共享经济在明确个人财产所有权,对私人合法财产与物品进行法律保护的前提下,试图对物品(尤其是闲置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挖掘和再次利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生产与消费模式的重构。共享经济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柔性需求,进一步向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革新与现实指导意义。

共享经济强调物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引导人们由消费主义理念向使用价值理念转变,使人们在适度消费的同时,思考经济生活和物质消费的本质。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行为理念以及运行规则已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消费主义文化泛滥的现象。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很多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市场价格早已偏离了其使用价值,商品的实际效用呈现出主观化、感觉化和符号化的异化样态。消费倾向呈现出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符号消费、意义消费等特征,其后果是经济倾向异化、自然倾向恶化[3]。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的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而是为了满足一种消费快感以及自己的虚荣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反而被置于边缘地位。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由物品本身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质所决定,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感受而转移[4]。共享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关注的焦点回归到物品的使用价值,它满足的是人们的使用欲望而非占有欲望。只有当人们消费的主要目的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时,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思维方式才接近人最本真的需求,才能够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不均的矛盾,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相应地,消费两极化现象日趋严重,消费行为已经越来越偏离初衷。共享经济强调的是基于一定利益的物品租用与共享,试图以使用权部分替代拥有权,降低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成本,从而给普通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机会。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看,人类无限制地消耗地球有限的资源,使生态自然环境严重恶化,这样的发展模式终将不能长久。如果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所导致的一系列恶果都需要子孙后代承受,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也不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鼓励资源共享与再利用,强调物品的使用权,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现有物品的使用率,进而提升社会整体幸福指数,也有助于促进代内与代际间的消费公平。可见,空置资源的高效利用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3.2 共享经济现象背后的信任伦理构建与反思

共享经济模式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互信,整个社会需要良好的信任评价与筛选系统。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中国主导式伦理形态建立在血缘、宗族、亲情、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个人经验(包括自然意义上的生理年龄大小)以及长时间累积的权威的基础上。这样一种自然伦理实体具有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和静态秩序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相较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具有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不仅是生产方式变革,而且是组织架构重建,更意味着个体思想方式的大变革。简而言之,就是个体逐渐从传统自然伦理的实体中挣脱,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也意味着在缺乏家族和宗族庇护的背景下,个体需要对自身负责,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在自然伦理实体向契约式伦理实体转变过程中,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市民社会转变过程中,需要建立信任合作机制。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生产形态,需要一套人人遵守的社会契约准则和秩序规则。因此,信任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现代意义上的信任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互惠互信的伦理形态,它已经超出传统熟人社会的小范围,不同于特定人际关系组织模式内的小圈子信任模式。现代型信任伦理建立在自由人格的基础上,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性人在进行多重博弈后,逐渐建立的一整套极为复杂和精密的信任伦理体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是共享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从而使更大范围与更广领域内的互助协作成为可能。陌生人之间能够顺利进行协作的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构建。共享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新型协作发展模式,供给方提供闲置物品或服务,消费方愿意信任并接受,最终愉快地完成整个交易。

在中国传统观念看来,“信”是一种本体论的关切,而“任”则是人内心之“信”在实践中的显现。由信到任的路向表明了信任由个体性向生活实践的展开[5]。由本体论意义上的“信”过渡到具体生活中的“任”意味着信任行为完成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践行活动,这是一次从先验理念到具体实践的本初复归。一次次的共享经济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完成了基于信任的经济协作与融合。这样的信任行为需要:①健全、有序的法律规章制度作为保障;②该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市场自由、公平交易的原则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在经济协作或交易过程中需要遵守或默认诸多规则或约束性条款。

基于社会分工和个体自身发展需求,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高效互助协作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人与人、人与信息以及人与物品之间的联系与交易成为现实,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内互联网领域的三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腾讯)。百度实现了人与信息的精准链接,阿里巴巴实现了人与商品以及服务的无障碍交易和链接,而腾讯则依靠QQ和微信等应用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连接。陌生人之间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沟通和交流,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在QQ和微信上的社交关系几乎是他在现实中全部的人际关系。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人、信息以及人与货物无障碍连接,围绕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应用,如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技术可以实现对人所处位置的定位,第三方支付技术把陌生人之间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很好地促进了我国公民信用评价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例如,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它根据消费者的真实信息、消费交易记录以及行为轨迹,定义其信用情况指数,推动我国个人信用系统的完善。信用系统的完善成为共享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共享经济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又促进我国公民征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3.3 共享经济发展背后的隐私伦理之忧

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公民消费体验方面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公民隐私被泄露的风险也大大提升。共享经济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真实信息储存在各个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的数据库中。目前,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监管与立法尚未完善,很多互联网公司或共享经济运营公司为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利用政策或法律漏洞,通过非常隐蔽的方式向某些企业或机构兜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此外,消费者自身也容易忽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基于此,共享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公民个人隐私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公众关注。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便捷,在此过程中个人隐私问题也变得日益重要。隐私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天赋的人的基本权利,它的价值是内在的、终极性的,是与人类尊严不可分割的一种条件和权利[6]。共享经济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涉及到人们的信息隐私问题。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所搭建的各种共享经济发展平台储存了海量的个人信息,如消费方和供给方的联系方式、身份证、家庭地址、银行账号、教育背景等,这些信息基本上掌握在国内少数互联网巨头手中。在切实保护好个体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收集每个个体的海量相关信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良性开发和价值挖掘,进一步促进共享经济良性发展,提升消费者实际体验。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滴滴出行公司可以基于不同时段、路段的交通拥堵情况和乘客诉求,优化汽车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最大化。但是,如果共享经济平台和互联网公司不能很好地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甚至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牟利,不仅会导致公司信誉破产,而且会危及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最终不利于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公民隐私保护,这里的隐私主要是指信息隐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信息的再次开发和深度挖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斯皮内洛指出,个人产生的数据超出了其控制范围成为组织之间交易的商品,这些变化可能对个人隐私造成侵害。而隐私权是人应该享有的道德权利,从作为人的权利的角度进一步探究,隐私道德基础的一个关键问题便是控制有关自己信息的权利[7]。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个体信息隐私的保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共享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从而更好地保护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消费者的个人,需要提高隐私信息保护意识,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注意保护好切身利益。

3.4 共享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交伦理之思

目前,越来越多的陌生人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交伦理的重建。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社交需求将会成为人们非常渴望达成的需求。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在本质上就有与他人进行社交和协作的天然需求,这也是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部分社交需求。共享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陌生人之间的再次链接和关系重构,将在现代社会中原子式的个体重新粘合,使彼此陌生的人感受到一份温情。

共享经济的两端——供给方和消费方之间看似完成了一种商品或服务交易,实际上交易过程也是人际关系重构过程。共享经济打破了强连接(基于亲人、好友之间的连接)限制,让处于弱连接的陌生人也参与进来。而这种基于弱连接的分享而形成的社交,可以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开拓人脉资源。比如通过滴滴出行、Uber、Airbnb等平台,车主和乘客、房屋主人和住房者之间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逐渐建立起友谊,从而实现从陌生人到好朋友的伦理转换。共享经济所具有的社交伦理功能不仅有助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而且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协作提供了现实条件,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 启示与对策

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人们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注重个性化消费,强化社会协作与协同发展理念,重塑和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和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一系列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补贴大战”、相关领域的监管空白、消费者隐私泄露的巨大风险,以及因对传统相关领域和利益相关产业产生的巨大冲击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等。然而,这些问题都无法否定共享经济作为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做更多准备工作。

(1)加快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切实给予共享经济更多法律保障。2017年3月5日,李克强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可见,政府在大力支持和鼓励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共享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适当引导和规范。 政府应该充分听取各方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派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从而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重新界定共享经济活动中使用权与所有权的边界,更好地明晰双方权利和责任。明确政府监管职责,从而推动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共享经济在其它领域发展,并适当地对其进行税收减免,鼓励创新型经济模式的不断涌现。

(2)信任系统构建是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社会信用管理制度方面,应该加快国民征信体系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公民信用评价系统。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联合银行、互联网公司等机构,携手共建我国公民信用评价系统,尽可能降低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交易风险(财务风险、人身安全风险以及个人隐私风险等)和潜在交易成本,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问题,从而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培育。

(3)无论是政府还是互联网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都需要持续加大对共享经济发展平台的技术和资本投入力度。在保障共享经济平台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空置资源、信息和服务匹配效率。此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解决个人信息安全审核、信用征管以及交易监管等核心问题,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仅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如果没有支付宝,那么陌生人之间进行市场交易的经济行为根本不可能发生。因此,应该不断加大对共享经济发展平台的资金、技术投入,注重对相关领域技术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制定相关领域技术规范,全方位地加强个人隐私保护,解决共享经济主要参与者的后顾之忧,从而使消费者获得便捷的消费体验和社交体验。

(4)推动社会经济伦理文化健康发展,树立协同共享的社会道德新风尚,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合作与协同分享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政府引导,使人们形成分享即美德的主流价值观,使共享经济为大众所接受,有助于人们形成一种健康的物质消费观和精神文化消费观,进而有助于培育合作互惠的现代文明精神,最终使共享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普通消费群体。共享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人,它有助于促进个体独立性的培养。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必定是一种开放、透明、独立及健康的人际关系,处在这种人际关系和协作关系中的个体,必定拥有更高的自由度和幸福指数,而这正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归宿。

参考文献:

[1] R BOTSMAN,RROGERS.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M].New York:Harper Collins,2010.

[2] 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3):33.

[3] 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6):9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王青原.信任的伦理性格[J].伦理学研究,2011(5):53.

[6] 阿丽塔·L 艾伦,理查德·C 托克音顿.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M].冯建妹,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7] 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Four-DimensionalEthicalReflectionsandEnlightenmentBehindoftheSharingEconomicPhenomenon

Li Feixiang, Tan Shu

(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China)

Abstract:The rise of sharing economic phenomenon as a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ot spot has sparked widespread concern and discussion.Sharing economy takes mobile Internet as the main platform,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shared values,it can encourage people to form a moderate、rational and personalized consumption values.Obviously,sharing economy has become a important trend in today's innovation economy.Sharing economic phenomenon is full of ethical meaning,there are mainly four ethical dimensions: consumption ethics,trust ethics,privacy ethics and social ethic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dimension to reflect and review the sharing economic phenomenon,we can not only grasp its essence,also can help our country and society take effective and a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sharing economy,and keep it sustainable、healthy,these measures embrace many dimensions,such as community legislation 、technical input、capital investment,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people's thoughts.

Key Words:Sharing Economy; Collaborative Sharing; Consumption Ethics; Trust Ethics; Privacy Ethics; Social Ethics

收稿日期:2017-05-1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ZZ_0049)

作者简介:李飞翔(1989-),男,山西运城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现代性基础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 谭舒(1987-),女,云南昆明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道德心理学。

DOI:10.6049/kjjbydc.2017030187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1-0021-07

(责任编辑: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