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运行模式与政策启示

董晓辉,张 莹

(国防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摘 要: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既是推动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抓手,又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既迎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支持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军民科技融合开展综合服务,从供需要素、平台要素、主体要素3个方面系统审视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基于依托平台差异、服务链条不同、运行机制变化形成的基本模式和实践经验,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导向性作用,深化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布局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发挥“互联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倍增性作用,及培塑专业化运营和服务能力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政策启示

0 引言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既是推动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抓手,又是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向纵深实施的重要基础。2017年3月,国防知识产权局集中解密了3 000余件国防专利,并通过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陆续发布。2017年4月,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51家首批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名单[1]。2017年9月,科技部与军委科技委联合颁布的《“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强调要完善军民融合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可以看出,国家正大力推动国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不断完善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早在2014年,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支持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军民科技融合开展综合服务,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军民科技资源融合发展和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构建作出特殊贡献。

1 文献述评

世界主要国家为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一般均依托集群化、专业化、体系化科技服务机构完成。美国在国防部设置了国防研究与工程署负责军工知识产权转化,在国防科技委员会和军兵种管理部门等也设立了专门的国防科研成果转化机构。DARPA积极通过“小核心、大网络、专业化”项目管理模式实现了国防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跨越。NASA发布的《SPINOFF 2017》,展示了国防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现正加强与政府机构、工业界、高校的合作对接,大力探索通过服务机构技术拍卖,加速对美国公司的专利许可。Tech-Link中心是美国一家典型的国防科技中介机构,为美国国防部和工业界提供高质量中介经纪服务。英国先后成立国家研究开发中心、国防技术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搜集适合转让的技术成果,形成数据库供相关企业查询,同时协助开展专利和许可转让等事宜。俄罗斯工贸部组织成立了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和转换中心,负责分析、保存和共享高新技术信息,有效提高了军民两用技术转化透明度和效率。ESA航天技术转移转化会或通过欧洲技术经纪商和技术转移转化网络完成,或通过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器完成。总体来看,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军民技术转移中,科技中介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3]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是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内涵。侯光明等[4]认为,军民技术转移中介组织是促进军民融合、推动军民与社会主体之间活动的中介,具有服务主体特殊、过程系统、高度专业化、知识密集等特征。许嵩等[5]认为,我国军民结合公共服务体系应由信息发布、成果交易、信息监控、科技创新、国际交流、法规政策支撑6类公共服务构成。王文华[6]提出,要充分发挥经济中介组织的服务、协调、沟通、鉴证和监督职能,助推形成军民融合发展“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运行机制;二是服务机构运行。王亚玲[7]认为,军民融合科技中介组织存在体系不完善、市场化与社会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有限、缺乏有效政策支持等问题。孙长等[8]认为,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尚未形成可操作的整套政策体系和可复制推广的相关经验,主体认知仍存在一定偏差;三是运行实践案例总结。舒本耀[9]、蔺雷等[10]、周钰[11]研究了深圳华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单位军民科技转化服务的基本做法。当前,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既迎来机遇,又面临挑战。本文基于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视角,从解决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供需矛盾出发,系统分析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基本模式,可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2 体系框架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是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改革强军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伴随着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融合度加深趋势而产生的一系列服务活动。目前,学界尚未对军民融合科技服务进行准确界定。结合现代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供需均衡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共生耦合理论、能力演进理论[12],分析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历程,可将其理解为依托专业企业或组织,向民用或军用领域提供以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集群化、集成化服务,其是国家和区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供需对接、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除具备一般科技服务业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征外[13],还具有战略导向性、安全保密性、运行复杂性等特征。由于“民技军用”服务环节主要侧重于前端技术开发、评估、风控和引进,后期会纳入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流程管理,后期过程中各运行体系比较完善、科技服务机构介入较少。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军用技术转民用过程中的服务链条布局问题。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服务环节、服务需求、服务对象、服务平台要素构成(见图1)。其中,服务需求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的逻辑起点。任务是如何依据创新链条与产业链发展,实现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供需对接、精准配合。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产生阶段涉及国防科技成果降解密需求和价值评估需求,产品开发阶段涉及技术转移需求和创业孵化需求,商业化生产阶段涉及市场对接和检验检测需求等,成果扩散阶段涉及投融资和市场推广需求等。服务对象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的主体内容,主要是指在创新环节不同阶段的需求诉求主体,包括军队单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军队单位关注的是引导民用领域知识产权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运用,企业关注的是获取更好的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及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高校科研单位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军民两用技术成果高效转化,政府部门关注的是科技军民融合政策效果。服务平台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的重要支撑。由于军民融合科技服务由若干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主体构成,服务平台可使处于不同创新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创新力量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创新效率和效益,主要包括资源服务平台、研发服务平台、转移转化平台等。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是由众多不同类型机构组成的开放式网络化服务网络[14]。但从我国目前发展情况看,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供需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在数量供给方面,总体供给不足,短期内专业化服务机构较少,即使有些地方数量较多,但有效需求存在严重不足。在类型布局上,很多机构要么是转化机构业务的进一步拓展,要么是才刚刚起步,聚焦军民两用技术孵化和运营环节的很少。在能力水平方面,低水平服务供给与高水平服务需求矛盾凸显。总体看,由于存在运行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知识产权管理与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尚未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转化流程,加上没有龙头转化机构示范引导,离形成科学的产业服务业态差距甚远。

图1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要素框架

3 模式比较

本文结合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业实际,从创新链分布视角分析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模式。

3.1 基于平台维度的服务模式

(1)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指在政府部门指导支持下,依托平台资源集聚和服务集成优势,通过军民科技成果交易管理机制创新,为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技术合作提供低成本、高效率交易集成服务。如,中国技术交易所积极致力于为供需双方提供全链条科技服务,在国内率先探索知识产权拍卖挂牌公示机制、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一系列活动,建设了国家技术交易全程服务支撑平台,深度参与了“军转民”技术交易试点、国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方案论证、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试点等工作,为国内军转民技术交易提供了重要示范。

(2)科技资源集聚平台服务模式。该模式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验资源等科技物理资源和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及数字化信息等科技信息资源有效集聚,通过开放、多元、共生的创新生态服务系统,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服务。陕西、四川等地以军工集团、国防科研院所、高校等为主体,集聚域内国防军工知识产权资源,通过建立军民融合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促进军工和国防科技资源共享;通过探索建立国防专利横向流通转化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军民互动;通过开展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搭建产学研专业对接平台,推动区域性军民融合特色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运营。

(3)专业科技服务平台服务模式。该模式面向特定需求提供专项服务,包括科技咨询服务、金融服务平台、标准认证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等[15]。如,在金融服务方面,四川省针对军民融合企业特殊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信用与金融平台进行尝试,先后成立绵阳军民融合科技支行和四川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以信用为基础提供国防科技成果投融资业务,如军民融合订单贷、补贴贷、技改贷、研发贷等业务,在授信评级、审批流程、信贷规模、激励约束等方面实行专业化、快捷化、差异化管理机制,有效吸引了金融资本参与军民科技成果转化。

3.2 基于业务维度的服务模式

(1)信息对接类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利用掌握的供需信息资源优势,搭建或使用军民技术供需信息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的对接服务。目前,国家和地方大多设立了军民融合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由行业类别、技术类型、交易方式、成熟程度等统计筛选、梳理和汇总发布域内外科技成果资源,根据所在地和从事领域统计技术专家,根据行业类别发布技术难题需求、项目投资需求、技术咨询需求等,根据域内高校科技成果专门定制科技资源库。通过构建科技服务业信息化技术基础支撑平台及专业化市场交易平台,完善技术转移服务链条,建立联通全国的科技服务业网络平台及服务体系。企业和个人可通过平台进行“一站式”专利运营服务项目比对和挑选,消除科技成果供方与需方之间的信息壁垒。

(2)创业孵化类服务模式。该模式利用自身技术转化资源,为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间试验、生产经营等科研服务。目前,国内众多孵化器大力推动军民科技资源、科研技术和科技成果整合、组织、促进、中介和孵化等工作,依托项目拉动实施平台建设和产品孵化。由于在具体产业孵化过程中,需整合行业、技术检索、法律、金融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需要熟悉管理与产品研发工程化、产业政策、产业分布等的专业团队协助孵化,一些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已建成包括办公设计区、制造加工区、交流培训区、成果展示区等在内的服务基础条件,服务内容包括创新辅导、创业沙龙、创业政策、项目对接、创业服务等。

(3)科技评估类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开展技术解释、技术成熟度评价、技术价值与市场价值评估等服务。科学评估军民两用技术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在军转民技术评估中,需要筛选技术交易项目涉及的技术,分析其是否具有市场前瞻性、创新性和效益性,为技术分环节、分产业、分类型集成开发、中试、产业化打下基础。目前,技术交易大多从法律价值度、技术价值度、经济价值度等方面分析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技术非常规和负面影响。部分企业还专门开发了知识产权评估系统,为企业、专家提供快捷的定价参考体系。然而,民参军技术评估则需要加入安全环境、军备发展、军事需求、战术性能等军事服务。

(4)管理咨询类服务模式。该模式为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政策、法律、管理、市场推广等咨询服务及相关培训服务。国内众多知名智库正大力拓展此类服务。如在理论方面,积极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运用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和重难点问题研究,探索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特点与规律。在政策咨询方面,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管理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度提供决策支持、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在培训管理方面,根据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需求,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在信息服务方面,建立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研究数据库,为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教学研究单位和人员、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支持。

(5)投融资类服务模式。该模式为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担保、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投融资服务。近年来,以开发式金融、投资银行和军工资产证券化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主动投资”金融手段,吸引了部分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利用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创新投融资模式,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是当前科技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专门指出,要探索科技军民融合金融服务模式。如,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围绕不同需求进行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提供国防知识产权评估、流转交易、质押贷款、证券化和投资经营等服务,通过市场机制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成果转化及产业园建设,初步形成军民融合科技金融体系。

3.3 基于机制维度的服务模式

(1)政府主导下的宏观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制定有利于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直接资助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计划形式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主要致力于完善中介服务政策体系,进行示范试点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目前,工信部建设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级权威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国务院有关部委、军队、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信部直属高校与民口企事业单位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主要提供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军队采购需求对接、军工单位配套和融资需求、技术产品展示、国内权威先进技术项目库运维、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目录发布、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申报审批等服务。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下的定制服务模式。该模式注重培育龙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政府采购对科技服务的支持作用,将中小型科技服务机构纳入支持范围。很多民口企业紧紧围绕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两大主线,提供多元化科技服务产品和专业定制服务。例如,针对目前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普遍存在的资源与平台人气难聚集、企业需求难满足、供需对接不匹配、创新要素难协同、市场交易不繁荣等问题,通过创新科技政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结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有效破解了企业创新发展问题。再如,针对众创空间良莠不齐、核心资源薄弱、基础功能缺失、服务产品较少、信息孤岛严重等问题,通过研发众创空间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众创空间入驻团队提供从孵化到项目落地一条龙服务,整合军地资源,并提供专业服务,大大解决了目前各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

(3)科研院所和高校主导下的行业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结合企业技术和知识储备优势,开展面向特定行业的技术转移。近年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军民融合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根据需要,有力推动研究机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相关行业、企业结合,实现了成果商品化。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发起成立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创新联盟,构建了集“政产学研金”全要素、全生态军民融合科技产业资源统筹、产融互动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了行业服务模式形成与发展。

4 政策启示

构建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融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形成融合发展、一体化布局。

(1)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推动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有序健康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军民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加强各部门各层级统筹协调,综合运用计划引导、体制机制创新、法规政策保障等手段,使“两只手”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由于我国军民分离的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打破,科技服务内部化现象比较普遍,科技服务机构跨区域、跨行业开拓市场时存在较高壁垒。同时,部分服务机构还未真正走向市场,效益效率、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这就需要打破区域、行业壁垒,进一步开放科技服务市场准入机制的作用,发挥市场竞争、价格和信息机制,引导军地各单位向社会购买第三方科技服务,加快科技资源释放和成果转化。各部门各层级应提高政策的时效性、集成性和针对性。如,绵阳游仙区“十条扶持政策”、《长沙高新区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军民融合导向创新“39条”、成都“军民融合十条”等都很好地发挥了政府在平台建设试点示范、规范军民融合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2)在创新链各环节集聚布局。体系化服务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发展的重要形态。军民融合科技服务链是以创新链为基础,围绕创新链各环节,由服务包和服务簇集聚布局形成的服务集合。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链与服务链协同,有助于弥补创新环节之间的断裂,打通军民科技成果资源转化运用“最后一公里”。目前,围绕军民科技创新活动细化和创新形态网络化演进,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也在不断细分、专业化能力逐渐提高、服务形态越来越丰富。但总体看,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仍然是零散、碎片、各自为战状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技服务链,也难以满足军地各方全面、系统、集成化服务需要。如,有些偏重于前端融资、平台、人才和科技信息评估服务,有些则偏重于咨询、信息、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服务。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应面向特定行业产业创新和特定区域创新,实现量到质的转变,最终形成“片段链+全程链”科技服务链网形态。只有围绕创新链布局服务链,向创新链促进军民融合科技服务集聚,才能实现军民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

(3)在线上线下服务结合方面倍增加速。线上线下相结合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发展的基本趋势。“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需要依托“互联网”共享机制和开放机制,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强化资源集聚,提升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效率[16]。近年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平台、西安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以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大数据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整合分散在各地的政策、技术、资金、人才、服务、市场等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探索形成了“平台+数据+应用+服务”的军民科技融合科技服务体系。未来可深入研究“互联网+军民技术成果转化”模式,实现集成资源聚集整合、供需多层次对接、在线技术评估、在线技术交易等技术转移全流程服务功能,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服务企业线下网络,开展企业、技术、人才、项目对接,促进更多军民两用技术和项目落地。

(4)深耕细作专业化经营能力。保证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可持续性,提高其专业化能力。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涉及军民科技主体,技术密集度较高,需要有专业机构与人员提供充分的专业咨询和和运营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需协助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等服务对象建立完善的技术交易、专业培训、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以完成政策咨询、方案设计、成果对接、法律与财务培训等业务。目前,国内众多机构仍处于探索阶段,需整合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多方力量,提供更为全面而专业的服务,进而集聚资源、打通创新链、降低创新成本。着眼未来,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一是要培养专业化服务能力型人才,形成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二是要有全球化服务能力,熟悉国际惯例,了解国际客户需求、竞争态势和对手实力,善于整合全球资源,提供全球化服务,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强化军民融合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三是要形成品牌化运营能力,依托品牌实现更多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 魏宏涛,等.探秘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推荐名录[EB/OL].[2017-0-01]. http://www.81.cn/jmywyl/2017-04/01/content_7547610.htm.

[2] 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3] 程然,等.试论技术转移中心在推动核技术军转民中的作用[J].知识产权,2017(增刊):213-217.

[4] 侯光明,等.军民技术转移的组织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1-175.

[5] 许嵩,刘海林,梁栋国,等. 关于构建我国军民结合公共服务体系的探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17-19.

[6] 王文华.对培育经济中介组织助推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军转民,2016(5):67-69.

[7] 王亚玲,肖越.科技中介组织与军民科技资源融合发展研究[J].渭南师范学学院学报,2015(11):66-69.

[8] 孙长,等.新形势下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促进军民融合成果转化的思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5):39-41.

[9] 舒本耀.打造军民融合高科技服务平台[J]. 中国军转民,2016(3):28-30.

[10] 蔺雷,吴家喜.科技中介服务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4-27.

[11] 周钰.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为平台推进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的实践探索[C].第十届中国科技论坛论文集,2016.

[12] 苏朝晖.科技服务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18-128.

[13] 关峻,郜启霞.中国科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7):26-28.

[14] 夏春阳,等.科技创业服务链建设探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12.

[15] 张贵红.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60-79.

[16] 科技部.李萌副部长介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情况[EB/OL].[2017-02-27]. http://www.most.gov.cn/ztzl/lhzt/lhzt2017/xwfblhzt2017/201702/t20170227-131348.htm.

TheResearchontheModelandPolicyEnlightenmentoftheSci-techIntermediaryServiceforCivil-militaryIntegration

Dong Xiaohui, Zhang Y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Abstract:The sci-tech intermediary service for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the key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on of turning the civil-military dual-purpo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productivity and combat capabili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national civil and military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transition from preliminary integration to deep integration and for construction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novation system. Pres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institutions for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s faced with both rare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challenges resulting from inadequate theory and ability. To suppor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serve oriented to civil-military sci-tech integ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sci-tech service system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 platform factor and subject factor. Besides, we need to summarize the basic mode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replying on platform difference, difference of service chain and the change of operating mechanism, reinforce the role of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market mechanism, deepen the basic role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service chain in terms of synergetic layout, explore and exert the role of multiplication of "internet + civil-military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cultivate the key role of professional operation and service ability.

Key Words: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Sci-tech Servic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Policy 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2017-10-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GL074)

作者简介:董晓辉(1981-),男,江苏盐城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军民融合与科技创新;张莹(1996-),女,江苏扬州人,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装备研发投资与军民融合。

DOI:10.6049/kjjbydc.201708X302

中图分类号:E0-0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01-0131-05

(责任编辑:王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