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背景下矿区转型绿色产业体系构建
——以申家庄煤矿“光伏+”产业为例

陆 瑶1,常 江2

(1.中国矿业大学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2.中国矿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随着国家积极推进煤炭行业去产能,寻找支撑产业、实现产业绿色转型成为矿区生存与发展的新课题。以申家庄煤矿转型建设特色小镇为案例,基于其产业转型PMIF框架和SWOT分析,从产业定位、原则和“光伏+”全产业链设计3方面详细解构其绿色产业体系,探索矿区践行产业绿色转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与新模式。

关键词:矿区转型;产业绿色转型;“光伏+”全产业链;去产能

0 引言

当前,矿区发展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资源枯竭的双重影响,生态环境和职工安置压力巨大,产业转型困难重重[4]。为此,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平衡市场供需、优化产业结构,驱动煤炭行业实现脱困发展。在此背景下,煤炭企业尝试进行创新清洁技术、发展绿色矿山与非煤支柱产业、构建“全产业链”等主动转型[1],不断延伸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方向的探索。至此,发展非煤产业已成为煤炭企业转型与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容[2]。同时,多产业协同的工业生态体系也是矿区、矿企和煤炭产业顺利转型的新模式[3]

本文以申家庄煤矿转型为例,分析其构建的“光伏+”生态产业体系和复合型循环经济体,探索矿区“黑色转绿色、地下转地上、工人转农民”的产业绿色转型路径,以期为同类企业及矿区产业践行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参考,完善并丰富矿企与矿区的绿色产业转型理论和实践。

1 申家庄煤矿产业转型框架

1.1 产业转型RMIF分析

在分析独立工矿区转型问题时,可借鉴资源型城市转型RMIF分析框架[5],从产业发展基础、经济体制、工业化程度与城市规划等内外部因素条件阐明矿区转型的关键问题、转型条件、基础和方向。申家庄煤矿产业转型框架具体见图1。

(1)中心问题:资源产业发展阶段(R)。河北磁县申家庄煤矿始建于1972年,后经多次扩能技术改造,矿井年生产能力达85万t,以煤炭开采以及煤炭洗选加工为主要产业,现煤矿一、二采区资源已基本枯竭,继续开采还需投资11.59亿元,矿井剩余资源为376.4万t,服务年限仅3.4年,预计煤矿将于2017年4月停产,2017年12月闭丼。现存煤炭主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处于衰退阶段,加之国家政策调整,资源驱动力不足,难以提供持续发展动力[6],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2)转型基础:经济体制转型(M)。申家庄煤矿(申煤)地处黄沙镇,全镇经济发展依附申家庄煤矿,其中,辛安矿以服务业、运输业和农业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无主导产业。申家庄煤矿作为全资国有企业,承担了教育、医疗、交通、水电、住房等多种社会职能,资源统一由国家配置,长期处于计划体制安排下,迫切需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重要条件:工业化阶段(I)。2016年,磁县生产总值完成13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2.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9 381元,城镇化率达50.6%。以人均GDP(钱纳里标准)、工业结构(霍夫曼比率)、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目前磁县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大、财政支持有限,但工业产业转型基础良好。

(4)发展方向:城市功能规划(F)。随着邯郸成功跻身中原经济区,按照 “1+8”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在市域职能方面,磁县被定位为以发展轻纺、机械加工和旅游业为主的卫星城;在《磁县总规》中,黄沙镇被定位为以生态涵养为主,矿产开采为辅的工矿型城镇。在新的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申家庄煤矿致力于主动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以传统产业生态化、矿乡统筹融入城市规划。

图1 申家庄煤矿产业转型RMIF分析框架

1.2 产业转型SWOT分析

申家庄煤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周边可利用资源,通过厘清发展环境和政策导向,以实现产业延伸与更新,开展产业绿色大转型。基于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见表1。

表1 申家庄煤矿产业转型发展SWOT分析

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优势-Strength劣势-Weekness内部因素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土地资源充足人力资源丰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土地整理成本增加基础服务设施薄弱景观观赏价值不高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en外部因素煤炭产业去产能农业和新能源政策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契机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建设运营经验不足转型发展经验缺乏同质项目竞争激烈

1.2.1 转型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矿区周边生态环境良好,荒山、田基、水库还构成了矿区的地域标志性景观,可塑性强,适宜发展多样化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2)区位优势突出。申家庄煤矿位于磁县西南部、邯郸近郊,在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区内,靠近西部生态涵养旅游示范区。以矿区为中心,北有S221,南有丛峰线,道路连接乡镇,形成四通的网状结构,交通便捷。

(3)土地资源充足。申家庄煤矿同周边村庄关系友好、土地流转无阻力。由于土地平整、热量和灌溉水源充足,矿区规模优势明显。

(4)人力资源丰富。申家庄煤矿在册职工达到2 000人,加之周边村镇有大量低成本人力,可为矿区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

1.2.2 转型劣势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周边村镇发展主要以种养、运输及矿业为主,农业附加值低,未与矿区的煤矿产业形成鲜明的二元化结构。

(2)土地整理成本较高。周边农田多以荒山为主,土地整理或再开发成本高,煤矸石山无形中增加了矿区转型的土地利用成本。

(3)基础服务设施薄弱。矿区以乡村道路、乡村土路为主,内部交通条件较差;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均处于初步建设状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还未建成,农业灌溉基础设施不完善。

(4)景观观赏价值不高。矿区内以农林种植、村落、山林景观为主,除杨树、果树混交林之外,其它景观如田园村落、耕作活动等视觉效果较差,观赏价值不高。

1.2.3 转型机会

(1)煤炭去产能是大势所趋。在“去产能”背景下,积极消化过剩产能,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扭亏脱困升级和健康发展,是煤矿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农业和新能源政策支持。中央、河北以及邯郸市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利用废弃煤矿工业广场及周边地区,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和现代农业。

(3)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国家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倡导和资金扶持政策,为申煤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该地正与周边区域共同申请“美丽乡村建设”。

(4)全域生态旅游战略落实。磁县是旅游经济强县,可以借助西部太行山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再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周边产业协同,优化矿区产业结构。

1.2.4 转型威胁

(1)转型发展经验不足。申家庄煤矿一直以资源产业为核心,要实现从传统的以能源开采为主导的工业企业转型,其工作涉及职工安置、项目实施等多个方面,从领导到职工都在摸索中学习。

(2)建设运营经验缺乏。矿区及周边地区尚未有非煤项目的建设经验,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也相对落后,缺少经过专业训练的服务人员或管理人员。

(3)同质项目竞争激烈。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众多,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旅游项目开发过度依赖客源和关注度,影响了整体竞争力。

1.3 转型发展战略规划

申家庄煤矿在制定转型发展战略时,应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①重点解决职工再就业问题,维持矿区稳定和谐; ②盘活现有资源,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③破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和人才瓶颈问题,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总的来说,其发展模式、发展动力、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区域竞合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如图2),最终完成申美煤矿转型特色小镇的落地和相关企业的凤凰涅槃。

图2 申家庄煤矿转型发展战略规划

(1)发展模式由二产独大向三产融合转变。积极发展光伏、农业、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三产,培育休闲、观光和工业旅游产业,重塑现代产业体系[7],逐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发展动力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营造创新氛围,加强政策创新和项目创新,全面培育创新源,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并举,助推产业高端化发展。

(3)产业结构由一元垄断向多元发展转变。根据申煤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和发展能力,再结合邯郸的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生态产业链[8],依托独立工矿区,积极发展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生态产业,开创申煤“后煤矿时代”的新发展。

(4)经济效益由粗放发展向生态集约转变。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发展要求,整合要素资源,盘活矿区即将闲置的土地,加强与周边乡镇的合作,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光伏旅游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形成绿色经济良性循环体。

(5)区域竞合:由区域封闭向开放合作转变。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加强多边交流,全面推进区域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开放经济新格局。具体为在技术、信息、旅游、人才、资金等多领域加强与邯郸、磁县、峰峰矿区乃至安阳市的联系,强化支撑。

2 申家庄煤矿“光伏+”绿色产业体系构建

依托自身资源对接新兴产业,以产业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功能特色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矿区新型产业。

2.1 产业发展定位

结合申家庄煤矿产业发展与磁县现有条件,从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影响力、比较优势及低碳视角4个方面确定申家庄煤矿非煤替代产业[9],即以“光伏+农业”为基础,现代物流、设施农业装备制造、劳务服务为主导,逐步发展创意农业、工业旅游和大健康养老产业等衍生产业(如图3所示)。

图3 申家庄煤矿非煤替代产业选择

(1)基础产业——光伏+农业。光伏+农业是指将太阳能发电、现代农业种养、高效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相结合,形成光伏发电—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完善的产业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人才,构建光伏+农业的产学研联盟,发挥矿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磁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

(2)主导产业——现代物流+设施农业装备制造+劳务服务。以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为主线,引进相关农产品加工、物流和配套企业,建设集农产品流通加工及增值、质量检测、电子商务营销、仓储配送、产品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物流园,以设施农业装备制造、培训教育、劳务输出、会展博览培育三产服务业,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打造申美农产品品牌。

(3)衍生产业——特色旅游+创意农业+大健康养老。以矿区文化、工业遗产为基础,突出煤矿文化特色,发展工矿旅游;结合申家庄煤矿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田园景观,实现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和创意农业,同时,开发融合生态体验、度假休闲、商务会议、大健康养生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业形式。除此之外,发展配套商业、酒店与餐饮业,进一步完善小镇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满足村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与购物休闲需求。

2.2 产业绿色转型原则

(1)产业发展切实响应政策规划。承接区域“旅游卫星城”、“生态工矿”的发展职能,充分依托申家庄具有煤矿特色的工业遗产、周边山体和农田景观,以发展旅游产业为最终目标,通过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工业旅游、度假养老吸引消费者,以旅游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形成相互支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强化“互联网+”农业科技支撑。以现代农业为突破点,基于磁县自然条件和农业基础,突出农业科技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支撑力;以光伏种植为基础,完善产品加工配送体系与网络营销平台推广,组织光伏+农业产业峰会、光伏农场品节等文化活动,构建光伏+农业的全产业链模式。

(3)构建全产业链,激发综合效益优势。考虑到申煤的转型要求与磁县发展现状,优先发展产业链中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增加区域三产类型;依托特色工矿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田园景观,重点发展全产业链中的农业科技、特色旅游、研发培训、现代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

(4)保留景观,彰显矿区转型特色。聚焦磁县岳城水库、山体、林地等地域资源,以及申家庄的工矿文化和工业建筑遗产,通过工业广场建筑的改造,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展示申家庄煤矿发展历程。

2.3 “光伏+”全产业链结构设计

尝试在申家庄煤矿的产业转型中,以工业反哺农业、以黑色换绿色、以一元变多元,基于以“光伏+”为特色的全产业链,探索构建由资源型经济向复合型经济转变的绿色产业体系。

2.3.1 横向产业链复合化

目前,磁县的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少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化进程慢。相比之下,国内成功的农业产业园均有较完整的横向产业链体系,覆盖产前研发到产品销售。因此,为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矿乡统筹发展的产业模式,可以依托申美光伏农业生态产业园和设施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构建完整的横向光伏农业产业链体系(图4),具体包括光伏发电;设施农业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休闲农业(农业采摘、观光休闲)等,大力发展以种植如食用菌、油牡丹、苗木及有机蔬菜等为主的高附加值作物生态农业,并结合农业休闲观光、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光伏+农业产业体系。

2.3.2 纵向产业网立体化

随着村镇经济的发展,通过引入会展、餐饮、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业,完善配套设施,加速人才聚集,带动农民增收。结合申家庄煤矿转型基础,通过在横向“光伏+农业”全产业链上各个产业的纵深扩展(图5),使产业发展呈现多样化、立体化。

图4 申美煤矿转型特色小镇的横向“光伏+农业”产业链

图5 申美煤矿转型特色小镇的立体“光伏+”产业网

(1)光伏农业科研产业链。通过衍生出产品研发、商贸会展、新能源示范,扩充纵向产业链。以农业科研技术发展为平台,组织新品种展示、农业人才聚会、农业投融资发展,搭建有机光伏农产品展示、新能源技术示范与交流传播平台,成为连接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投资商、农民等的纽带。

(2)光伏发电产业链。扩充光伏电站运营和光伏设施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完善光伏发电产业链,通过将光伏发电这一绿色新能源引入申美特色小镇,提升小镇的经济效益,通过培训带动农技水平提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物流产业链。规划建设申美现代物流园,发展以蔬菜加工为主,肉类、昆虫、药膳等初加工为辅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逐步实现加工优质化、产业化;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营平台,以农产品展销交易中心为窗口,社区终端配送为重点,通过配送、网络营销,打造农业电子商务流通体系。

(4)服务产业链。针对申家庄煤矿员工的再就业,发展劳务中介、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等劳务服务,规划申美劳务服务中心项目,引入办公、餐饮及旅游服务体系,完善商务会议、劳务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产业链。

(5)特色旅游产业链。依托陶泉乡天宝寨景区的综合开发,基于其农业观光旅游和工业文化旅游特色,为申美煤矿转型特色小镇与开发申美休闲农园、申美煤矿矿山公园、小镇生活等旅游项目,提供全域性旅游服务。

(6)大健康养老产业链。将矿区医院改造为申美颐和家园,满足磁县老年人居住疗养及康复理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将矿区医院改造成养老及基础医疗机构,增设居家养老发展乡村;在旅游产业成熟后,发展以保健食品为主体的大健康产业,拓展个性化健康咨询、调理康复、保健养生等健康管理服务。

3 工矿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路径

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以安置职工、创造再就业为基本诉求,以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绿色“光伏+”产业体系替代煤炭产业,打造煤矿转型特色小镇,实现独立工矿区转型。

3.1 多产业簇群协同发展

申美转型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分为光伏+农业、科技研发与现代服务业三大簇群(如图6)。其中,光伏+农业为科技研发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发展基础;通过科技研发带动生产加工水平,提升辐射示范作用,促进服务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激活小镇活力,提升申美集团品牌价值,带动光伏+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和科研水平提升。

多产业的叠加融合使得光伏农业经济不再是小镇经济的主要模式,降低了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而易受经济波动影响的风险[10],提升了申美煤矿转型特色小镇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3.2 “光伏+”生态循环经济

在发展“光伏+”全产业链中,光伏农业科研、电子商务、劳务服务、设施农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旅游观光是小镇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申家庄煤矿从以煤炭资源开采—洗煤—发电为主的生产资源型经济转向以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农产品物流—特色旅游—养老等为主、融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循环经济,形成了具有高附加值的生态全产业链体系,建立了以生态观光旅游及配套产业、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为主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如图7所示)。产业一体化缩短了沟通距离、降低了投入成本,有助于发挥各产业间的互补和推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提升循环经济效益[11],在实现矿区转型发展的同时,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图6 申美煤矿转型特色小镇三大产业簇群发展体系

图7 “光伏+”生态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

4 结语

申家庄煤矿基于“三产融合、创新驱动、多元发展、生态集约、开放合作”的发展思路,通过落实转产项目,实现了从以煤炭资源开采—洗煤—发电为主的生产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以光伏发电—生态农业—现代物流—特色旅游为主的复合型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光伏+”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实现了由传统化石能源供应基地向绿色新能源基地的转变,是煤炭企业踏足新能源、进行跨行业转型与实践产业绿色转型的成功典范。相对于其它正在转型的矿区,申煤的转型理念和路径值得借鉴,但在具体产业选择和培育上需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条件与矿区环境而定。

参考文献:

[1] 张倩,吴梦瑒.煤炭产业绿色转型与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12):28-32.

[2] 高洪锋,陈礼刚.激活非煤产业 打造转型新引擎——同煤朔州煤电公司以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升级发展[J].中国煤炭工业,2016(4):41-43.

[3] 程会强.循环经济引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N].中国经济时报,2016-12-22.

[4] 支航.独立工矿区的绿色转型研究——基于差异化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6-111.

[5] 李志兰,王林秀,余慕溪.新常态下西部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以六盘水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5):567-572.

[6] 白玉,章怀柯.资源型城市资源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450-452.

[7] 何花,奚陈莲.国外煤矿关闭退出及煤矿区转型的经验及启示[J].煤炭经济研究,2016(7):19-22.

[8] 谢洪军,李颖.基于量本利的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及优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25-29.

[9] 杜春丽,胡晓.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8):40-43.

[10] 周东凯,郭绍辉.马鞍山向山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案例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6(7):17-19.

[11] 车亮亮,武春友,曲英.煤炭企业绿色转型模式研究——以冀中能源集团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6(1):44-52.

(责任编辑:胡俊健)

Construction of Green Industry System in Mine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Cutting Overcapacity ——Take Shenjiazhuang Mine "PV+" Industry as Example

Lu Yao1, Chang Jiang2

(1.School of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As coal industry cut excessive capacity is actively promoted, change support industry and conduct gree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last solution to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coal mines. Take Shenjiazhuang coal min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RMIF analysis frame and SWOT analysis,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change train of thought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power,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benefits and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study on industry positioning, principles, and the design of the whole PV+ industry chain, industrial green trans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is deconstructed in detail. By mining the transformation path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explore new ideas and new pattern for the mining enterprises to practice gree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Key Words:Mine Transformation; Gree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V+" Whole Industrial Chain; Cut Overcapacity

收稿日期:2017-04-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1524)

作者简介:陆瑶(1993-),女,江苏张家港人,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常江(1968-),男,山西太原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矿区生态重建。

DOI:10.6049/kjjbydc.2017GC0077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9-0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