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绿色创新行为驱动路径:一项跨层次实证研究

郑俊巍,谢洪涛

(昆明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基于需求引领创新学说与领导权变理论,引入工程需求、变革型与交易型领导风格、技术导向等变量,从个体与组织两个层次考察建设工程中绿色创新驱动的过程和边界机制,以个体绿色创新行为作为结果变量,构建工程需求、变革型/交易型领导风格、技术导向、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作用机理模型。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对来自工程项目的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程需求对个体绿色创新行为具有驱动作用,而变革型与交易型领导风格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领导者对需求的识别有助于驱动工程绿色创新行为;技术导向对交易型领导风格与绿色创新行为间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对变革型领导风格与绿色创新行为间关系未起作用。具体而言,当技术导向显著时,会增加交易型领导风格与绿色创新行为间积极关系,具有叠加增量效应。

关键词:工程创新;工程需求;绿色创新;领导风格;技术导向;跨层次

0 引言

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主战场[1]。工程项目中时常出现复杂的技术或管理难题,需要寻求创新之道予以解决[2]。创新不仅能够促进工程项目成功,而且有助于建筑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创新的作用愈来愈凸显[3-4]。然而,着眼于建设工程,我国存在建筑能耗逐年上升、高能耗建筑比例大、建筑节能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大等问题。许多国家的建筑业是保守、非创新的行业,较创新程度较高的制造业、服务业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报告显示,建筑业具有研发投入低、供应链支离破碎、产学之间失调等问题[5]。尽管建筑业的创新程度越高,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性就越大,但在建筑业实施创新存在诸多障碍、阻力,要想成功实现创新并不简单[6]。但是,建筑工业化、绿色施工等理念不断强化,加之装配式建筑材料、信息交流技术等技术进步,在工程中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成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如何在工程绿色创新中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为工程创新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已开始关注工程创新(Construction Innovation),但其中关于工程创新的源泉、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有定论。同时,工程创新不仅存在于项目层面,还涉及企业层面,但鲜有文献从个体层面认知工程创新。绿色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种形式,虽与传统创新相比更加强调环境、市场、社会等效益的兼顾,但不论是在工程领域还是其它行业实践绿色创新,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参与工程建设的个体身上,体现与渗透到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工作中。有关个体创新行为的研究并不缺乏,但主要集中于企业创新,鲜有工程情境下个体层面的微观研究,工程创新中个体层面的认知尚未深入,同时,个体层面绿色创新行为研究未得到足够重视,缺乏量化实证分析,且对个体层面绿色创新活动的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专门针对个体层次开展绿色创新活动的研究较为匮乏。

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建设工程背景,将需求引领创新学说、领导理论和中国工程创新情境相结合,从个体和组织两个不同层面探索工程需求如何激发个体绿色创新行为。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领导风格与技术导向研究工程需求对创新行为作用的过程机制与边界条件,即工程需求是否通过领导风格影响绿色创新行为,以及领导风格对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是否受技术导向的影响。由于工程组织中领导及成员的行为、风格产生于工程项目层面,对个体成员而言,工程组织战略可能成为一种情境因素。在不同的技术导向下,领导风格对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提出影响领导风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边界条件是战略导向中的技术导向,以增强需求引领创新和领导理论研究的情境化。综上,本文将验证不同领导风格在工程需求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组织层面技术导向是否对个体层面领导风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本研究将西方普遍盛行的创新、领导等理论应用于中国工程领域,为在工程创新中调动个体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国工程企业根据市场、政策等制定领导战略,推动工程绿色科技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推演

1.1 工程需求、领导风格与个体创新行为

1.1.1 工程需求与个体创新行为

根据需求引领创新的观点,市场需求、工程技术难题、业主要求等能够激发创新行为。最初,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被视为创新的两类驱动力[7],随后,Nam等[8]提出“问题是工程创新之母”,认为技术难题引导工程设计者与建造者开展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Schumpeter[9]明确指出,市场需求牵引技术创新行为。另外,业主的要求也有可能是一种创新需求,业主的想法或要求也是促进工程创新的驱动力[8],尤其是设计者或建造者们拥有先进技术时,促使业主意识到其陈旧或隐性需求,从而拓展想法,推动创新。业主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激发创新,将工程项目作为培育创新的平台[10]。业主、用户等被认为是创意、点子的主要来源之一[11],国内学者也发表了相关观点,如杜伟[12]认为技术创新的内外动力是创新动机,外部刺激包括市场需求。吴贵生[13]、陈劲[14]等均支持用户、客户是重要创新源泉的观点。因此,体现工程需求的技术难题、科技进步、市场需求、企业发展、业主要求等能够引发创新,促进建设工程中绿色创新的实施,是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驱动力。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工程创新中,工程需求对个体绿色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1.1.2 变革型与交易型领导风格的中介作用

根据领导权变理论,个体成员创新行为受到领导者特质、理念的影响,同时,受到组织情境的影响[15]。领导力是决定员工创新努力程度的关键因素[16],在工程创新中,领导者具有重要影响,是工程创新的关键促进因素[17],在知识共享与创新推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8],而且能够影响下属情绪、态度和行为方式[19]。相关研究提出了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交易型领导风格,变革型领导风格注重智力激励与内在动机驱动[20],交易型领导更关注绩效产出[21]。然而,不同类型领导风格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单一领导方式关注的创新内容有限。由此,学者们提出互补的领导风格、灵活转换的领导行为[22],让不同领导风格进行差异互补,更加契合创新需求,解决创新冲突。有学者提出注重内在激励的变革型领导与注重外在激励的交易型领导能够进行互补[23-24],形成“叠加效应”[25]。在组织中,管理者领导行为本就不可能始终一致,运用变革型与交易型表征领导行为具有一定可行性[22]。变革型领导或交易型领导对于创新的作用已得到相关研究的验证,但鲜有学者依托工程背景,从工程创新角度探究领导风格的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26],本文意在探索工程创新中变革型与交易型领导风格对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

以往研究大都证明,变革型领导风格、交易型领导风格与创新行为正相关[27]。在实践中,工程创新往往是被“逼”出来的[28],以突破技术难题为目标,以实际需求为驱动力。同时,工程创新具有较高难度与复杂性,需要领导的支持、信任与投入。创新初期领导是否愿意给予资源支持以及下放配套权力,关乎工程创新成败[29]。若高层领导能够识别创新需求,重视创新,敢于承担建设工程创新可能产生的风险,则将推动建设工程创新。综上所述,根据领导理论和需求引致创新观点,不论是变革型领导的内部驱动还是交易型领导的外在刺激,对工程绿色创新均具有推动作用,而识别工程需求,将需求有效转化为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能够激励组织成员,推动个体采取绿色创新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工程创新中,工程需求通过领导风格的中介作用对个体绿色创新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H2a:变革型领导风格是工程需求与绿色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H2b:交易型领导风格是工程需求与绿色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1.2 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

有研究发现,个体所处情境在激发创造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0]。同时,诱发个体实施绿色创新的外部刺激来源于外部环境与内部个体之间的交互联系。战略导向作为组织情境会影响领导者、个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能够与个体层面的领导风格产生交互作用。战略导向是指组织为了实现更优绩效所实施的一种引导并影响企业活动的战略方向[31]。战略导向会因为管理者的资源分配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征,其中,属于战略导向的技术导向强调组织倾向于引用或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寻求或开发新技术,容易接受技术创新[32]。技术导向会对领导行为、个体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情境因素。变革型与交易型领导不只是互补的领导行为,还应注重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灵活转换[24]。另外,组织战略会影响组织中个体成员的认知与行为,促使个体关注外部环境变化,调整认知以适应变化。若组织战略注重绿色创新,技术导向偏向绿色创新技术,则意味着存在绿色创新机会,虽可能不直接导致绿色创新行为,但也会影响组织中领导者和个体成员实施绿色创新的意愿与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技术导向调节领导风格与绿色创新行为之间关系,当更加注重技术导向时,领导风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间积极关系更显著。

H3a:技术导向调节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间关系;

H3b:技术导向调节交易型领导风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间关系。

研究层面可以分为个体、团队和组织[33]。本研究主要基于个体与组织层面展开研究,领导风格侧重个体成员对工程中领导风格的感知,将变革型、交易型两种领导风格界定为个体层次变量。创新行为强调个体成员寻求资源支持与实施创新想法,因而将绿色创新行为界定为个体层次变量。同时,将工程需求与技术导向界定为组织层次变量。综上,本文构建工程需求、领导风格、技术导向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间跨层次作用机理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工具

本文研究工具主要包括工程需求、领导风格、技术导向和个体绿色创新行为。①工程需求主要体现为技术难题、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与业主要求,从这4个方面进行量表开发,编制了4个题项,如“通过绿色创新能够更好地实现工程预期目标”;②变革型领导风格参照Jung[34]、McColl-Kennedy[35]、李超平[36]等研究中的量表,从个性化关怀、愿景激励、感召力、智力激发、德行垂范等方面设计5个题项进行测量,如“领导者注重给予组织成员个人关注”。交易型领导风格量表综合Podsakoff PM[37]、Waldman[38]、杨慧军[39]等的研究,从权变奖励和例外管理两个方面设置4个题项进行测量,如“领导者会提及好好工作所能获得的荣誉和提升”;③技术导向量表借鉴Salavou[40]、朱秀梅[41]等研究,编制4个题项进行测量,如“工程建设过程中考虑实施绿色施工技术”;④个体绿色创新行为量表基于Scott[42]等的研究,从构想产生、寻求支持和创意执行等维度设置5个有关绿色创新活动行为特征的题项进行测量,如“我会积极制定适当计划或规划落实绿色创新”。

2.2 分析方法

工程需求、技术导向、领导风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是个体与组织不同层次间变量关系,而传统分析技术一般考虑单一层次,无法进行多层次数据的综合分析。针对不同层面变量间关系,本研究拟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对不同层面水平的变异进行区分,通过HLM软件考察工程需求、变革/交易型领导风格、个体绿色创新行为不同层面变量的跨层次关系。另外,运用SPSS、AMOS软件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及聚合检验。

2.3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针对从事工程建设的对象进行调研,获得有效问卷251份。有效样本数据来源于四川、湖南、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且被调查对象来自政府部门、工程业主、工程施工和科研机构等多个单位,参与从事铁道工程、房建工程或公路工程等不同工程类型,多数教育程度为本科,工作年限为5年以下,以普通员工和技术人员居多,包括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等共70余位。

3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信效度分析与同源偏差检验

运用SPSS22.0软件对回收的251份有效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法,得到工程需求、领导风格、技术导向、创新行为的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02、0.892、0.867、0.875,均大于0.70,表明各分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同样,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检验变量的结构效度。工程需求最终提取1个因子,4个题项的载荷均大于0.40;领导风格最终提取2个因子,反映变革型领导风格(前5个题项)与交易型领导风格(后3个题项),由于存在跨因子现象,剔除1个题项,累计解释率为64.16%;技术导向同样提取1个因子,4个题项载荷均大于0.40;绿色创新行为提取1个因子,5个题项载荷均大于0.40。另外,运用Amos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结果发现工程需求、领导风格、创新行为的模型拟合指标均符合要求,如表1所示。在所有模型中,五因子模型的数据拟合结果最好,说明各量表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表1 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

模型χ2/dfIFITLICFIRMSEA单因子模型6.1690.6510.6090.6480.144二因子模型4.2680.7800.7530.7790.114三因子模型3.7140.8200.7950.8180.104四因子模型2.3620.9110.8970.9100.074五因子模型2.0620.9320.9200.9320.065

注:单因子模型:工程需求+变革型领导风格+交易型领导风格+技术导向+绿色创新行为;二因子模型:工程需求+领导风格、技术导向+绿色创新行为;三因子模型:工程需求、领导风格、技术导向+绿色创新行为;四因子模型:工程需求、领导风格、技术导向、绿色创新行为;五因子模型:工程需求、变革型领导风格、交易型领导风格、技术导向、绿色创新行为

3.2 聚合检验

本研究以工程项目进行组别划分,来自同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员作为一组,调研回收约50余组。采用组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ICC)和组内评分者信度(Within-group interrater reliability, Rwg),检验组织中个体成员评价的数据聚合到组织层面的适用性。设定工程需求、技术导向为组织层次变量,对其进行聚合检验。在SPSS软件中运行聚合程序语法,得到工程需求、技术导向的Rwg均大于0.7,符合LeBreton等[43]的建议标准:当0.71wg<0.90时,组内一致性很高。另外,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双向随机(two-way random)模型的一致可靠性分析,得到工程需求的ICC(1)、ICC(2)分别为0.503、0.802;技术导向的ICC(1)、ICC(2)分别为0.619、0.867,ICC(1)大于0.12,ICC(2)大于0.47,符合LeBreton等[43]的标准。因此,工程需求、技术导向从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的聚合是适当和有效的。

3.3 跨层次中介作用分析

虽然变革型领导风格、交易型领导风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均为个体层次变量,但在工程组织情境下,对于不同领导风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间影响关系也可在HLM中进行检验,运用HLM6.08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工程需求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正相关(γ=0.277,p<0.1),因此,假设H1成立。同时,工程需求与变革型领导风格显著正相关(γ=0.679,p<0.001);工程需求与交易型领导风格显著正相关(γ=0.693,p<0.001)。加入工程需求与领导风格后检验发现,变革型领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γ=0.425,p<0.001),交易型领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γ=0.390,p<0.001),然而,工程需求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间关系不显著,表明变革型领导风格和交易型领导风格在工程需求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2成立。

3.4 跨层次调节作用分析

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通过HLM6.08软件检验假设H3,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3的结果显示,变革型领导风格与技术导向的正向交互效应不显著。因此,假设H3a不成立。模型4的结果显示,交易型领导风格与技术导向的正向交互效应显著(γ=0.310,p<0.05)。因此,假设H3b成立。综上,假设H3部分成立。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调节效果,本文借鉴Aiken等[44]的建议,以技术导向为基准加减1个标准差作为高技术导向水平和低技术导向水平,分别绘制调节效果图,如图2、图3所示。

表2 变革型/交易型领导风格在工程需求与个体创新行为之间的跨层次中介检验结果

变量变革型领导风格交易型领导风格个体绿色创新行为零模型/虚无模型变革型领导风格模型1交易型领导风格模型2个体绿色创新行为模型3模型4模型5截距项(γ00)3.712***3.778***3.733***0.967*0.973+2.614***2.203***2.235***组织层次变量:工程需求0.679***0.693***0.277+-0.012-0.006个体层次变量:变革型领导风格0.425***交易型领导风格0.390***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表3 跨层次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变量个体绿色创新行为(IB)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截距项(γ00)3.733***3.733***3.733***3.733***个体层次:变革型领导风格0.457***0.471***交易型领导风格0.449***0.456***组织层次:技术导向0.399**0.407**0.383**0.383**交互项:变革型领导风格×技术导向0.144交易型领导风格×技术导向0.310*

注:**表示P<0.01;***表示P<0.001

由图2可以看出,在低技术导向水平或高技术导向水平下,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无显著变化。由图3可以看出,在高技术导向水平下,交易型领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积极关系更强;在低技术导向水平下,交易型领导风格对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会减弱。这与假设H3部分一致。

图2 技术导向对变革型领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调节效果

图3 技术导向对交易型领导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调节效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与启示

虽然已有观点指出需求引领创新,但对于需求如何引领创新缺乏深入研究。以往研究常常在单一层次考察创新行为前因变量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从领导力视角考察工程需求与不同领导风格如何推动工程绿色创新,以及领导风格影响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边界条件,有助于加深对创新驱动的理解。主要结论、理论意义及管理启示如下:

(1)变革型与交易型两种领导风格均对个体绿色创新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两种领导风格在工程需求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之间都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本文解释了需求如何通过领导风格影响个体绿色创新行为,这对领导理论和创新理论进行了很好的补充。研究发现变革型领导风格与交易型领导风格均显著影响个体绿色创新行为,这与领导风格推动个体创新行为的已有研究结果一致[45-46],且不同领导风格对于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作用程度不同。Bass[47]指出,变革型领导方式与交易型领导方式是差异互补的。虽有文献提出“需求引领技术创新”的观点,但相关实证研究很少。本文将工程需求作为更高层次的前因变量引入分析框架,并检验其对领导风格和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是对领导力作用与创新驱动研究的补充。

(2)不同领导风格对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作用存在边界条件,即技术方面的战略导向会对领导风格与绿色创新行为间关系产生调节作用,但只在交易型领导风格与绿色创新行为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未在变革型领导风格与绿色创新行为之间发挥作用。本文发现技术导向对领导风格与绿色创新行为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反映了组织情境下技术导向的重要性。有研究指出战略导向会因管理者的风格不同而影响其行为方式[48],本文拓展了分析层次,从个体层面与组织层面考察技术导向这一战略导向的影响效果,部分证实了技术导向的积极作用。以往研究指出过分依赖技术导向可能导致创新失败[49],可见技术导向具有影响作用,但其内部机制还不明晰。本文将领导风格与技术导向相结合,指出战略导向应与领导者决策、举措相配合,共同推动工程建设绿色创新。同时,关注外在动机的交易型领导更易受到情境影响,与技术导向的交互作用能够叠加激发绿色创新行为,这也进一步理清了技术导向的作用性质。

(3)本文研究结论为建设工程创新与绿色创新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管理启示。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将绿色创新运用于建设工程中,将其作为一种创新手段,提高绩效产出、提升竞争优势。一方面需要加大工程绿色创新投入。由于创新本身复杂程度高、成本高、转化率低,而绿色技术创新更不易,因而容易制约个体绿色创新行为的实现。因此,管理者的重视、支持与投入是个体成员绿色创新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要营造有利于工程绿色创新的组织环境与氛围,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并根据政府政策、规章制度制定战略,从宏观层面促进组织成员转变意识与行为,配合领导者的充分授权与资源配置,激发个体成员绿色创新意愿,推动绿色创新行为的实施。

4.2 研究局限

本研究在样本搜集、变量选择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①相关变量均由参与工程项目的个体进行评价,虽通过同源偏差检验,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但今后可采用类似配对搜集方法,获取非同源数据;②采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未能揭示变量间动态变化过程,今后可以考虑搜集纵向数据,考察变量间动态变化;③主要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未考虑工程项目团队层面,未来可将团队层次与个体或组织层次相结合进行分析;④除工程需求、领导风格、技术导向外,影响工程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还有许多,未来可进一步探究绿色创新驱动的内部机制与边界条件,并针对现有研究结论寻求进一步的支持与解释。

参考文献:

[1] 李伯聪. 工程创新:聚焦创新活动的主战场[J]. 中国软科学, 2008(10):44-51, 64.

[2] NAM C H, TATUM C B. Non-contractual methods of integration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92,118(2):385-398.

[3] SLAUGHTER E S. Models of constructi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98,124(3):226-231.

[4] PRIES F, JANSZEN F. Inno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environment[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5,13(1):43-51.

[5] DULAIMI M F, LING F Y Y, OFORI G, et al. Enhancing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J].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02,30(4):237-247.

[6] PARK M, NEPAL M P, DULAIMI M F. Dynamic modeling for constructi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04(20):170-177.

[7] TATUM C B. Process of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firm[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87,113(4):648-663.

[8] TATUM C B. Organizing to increase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firm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89,115(4):602-617.

[9] VON HIPPEL E.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0] BARLOW J.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in complex offshore construction projects[J]. Research Policy, 2000,29(7-8):973-989.

[11] SEADEN G, MANSEAU A. Public policy and construction innovation[J].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01,29(3):182-196.

[12] 杜伟.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基本构成分析及现实启示[J]. 软科学, 2005(3):77-79, 92.

[13] 吴贵生, 谢韡. 用户创新概念及其运行机制[J]. 科研管理, 1996 (5):14-19.

[14] 戴凌燕, 陈劲. 产品创新的新范式:用户创新[J]. 经济管理, 2003 (12):16-20.

[15] YUKL G.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M]. Engel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1.

[16] PETERSON H. Transformational supply chains and the 'wicked problem' of sustainability: aligning knowledg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leadership[J]. Journal on Chain and Network Science, 2009,9(2):71-82.

[17] OZORHON B, ABBOTT C, AOUAD G, et al.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a project life cycle approach[R]. Salford: Salford Centre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2010.

[18] MENTION A. Co-operation and co-opetition as open innovation practices in the service sector: which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novelty[J]. Technovation, 2011,31(1):44-53.

[19] ARONSON Z H, SHENHAR A J, PATANAKUL P. Managing the intangible aspects of a project: the affect of vision, artifacts, and leader values on project spirit and success in technology-driven projects[J].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2013,44(1):35-58.

[20] AFSAR B, BADIR Y F, SAEED B B.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4,114(8):1270-1300.

[21] PIETERSE A N, VAN KNIPPENBERG D, SCHIPPERS M, et al.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and innovative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0,31(4):609-623.

[22] SCHREUDERS J, LEGESSE A.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how small technology firms balance innovation and support[J].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2,2(2):17-30.

[23] ZACHER H, ROSING K. Ambidextrous leaderhsip and team innovation[J].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15,36(1):54-68.

[24] ROSING K, FRESE M, BAUSCH A. Explain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leadership-innovation relationship: Ambidextrous leadership[J]. Leadership Quarterly, 2011,22(5):956-974.

[25] BASS B M, AVOLIO B J, DONG I J, et al. Predicting unit performance by assessing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88(2):207-218.

[26] ZHANG Y, WALDMAN D A, HAN Y L, et al. Paradoxical leader behaviors in people managemen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4,58(2):538-566.

[27] RAHIM R A, SALLEH N F, AHMAD S F 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style,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nnovative behavior[C]. Proceedings of the Colloquium 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gapore, 2015.

[28] 刘慧敏, 盛昭瀚, 夏国星, 等. 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定位与战略选择——以泰州大桥技术创新为例[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6):105-109.

[29] ZHENSEN Z, MENGJUN W, HUI 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tworks for maj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charactristics, structure, elements, and mechanism[J]. Journal of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2012,22(4):397-405.

[30] HIRST G, VAN KNIPPENBERG D, ZHOU J. A cross-level perspective on employee creativity: goal orientation, team learning behavior, and individual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9,52(2):280-293.

[31] GAO G Y, ZHOU K Z, YIM C K B. On what should firms focus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a study of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7,24(1):3-15.

[32] 魏江, 应瑛, 潘秋玥. 创新全球化:中国企业的跨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33] 罗胜强, 姜嬿. 管理学问卷调查研究方法[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34] JUNG D I, SOSIK J J.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work groups: the role of empowerment, cohesiveness, and collective-efficacy on perceived group performance[J]. Small Group Research, 2002,33(3):313-336.

[35] MCCOLL-KENNEDY J R, ANDERSON R D. Impact of leadership style and emotions on subordinate performance[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2,13(5):545-559.

[36] 李超平, 时勘. 变革型领导的结构与测量[J]. 心理学报, 2005,37(6):803-811.

[37]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MOORMAN R H, et al.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behavi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followers' trust in leader,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990,1(2):107-142.

[38] WALDMAN D A, RAMIREZ G G, HOUSE R J, et al. Does leadership matter? CEO leadership attributes and profitability under conditions of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1):134-143.

[39] 杨慧军, 杨建君. 交易型领导、竞争强度、技术创新选择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 管理科学, 2015(4):1-10.

[41] 朱秀梅, 韩蓉, 陈海涛. 战略导向的构成及相互作用关系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2(8):1211-1220.

[42] SCOTT S G, BRUCE R A.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37(3):580-607.

[43] LEBRETON J M, SENTER J L. Answers to 20 questions about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interrater agreement[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08,11(4):836.

[44] AIKEN L S, WEST S G. 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M].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1.

[45] 冯彩玲, 张丽华. 变革/交易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影响[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8):172-180.

[46] 冯彩玲. 领导行为、创新与变革——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实证检验[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47] 薛继连. 重载铁路技术创新模式——30t轴重神华重载铁路运输技术创新探索与实践[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4.

[48] LI J J. The information of managerial networks of foreign firms in China: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netations[J].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22(4):423-443.

[49] ZHOU K Z, KIN BENNETT YIM C, TSE D K.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s on technology- and market- base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69(2):42-60.

(责任编辑:万贤贤)

Green Innovation Behavior Motivation Path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A Multi-Level Empirical Research

Zheng Junwei,Xie Hongtao

(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viewpoint "need push innovation" and 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leadership,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variables, such as engineering need,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and technology orientation et al.,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boundary mechanism of green innovation motivation in construction from th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 The multi-level concept model is established among engineering need, leadership, technology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green innovative behavior, and green innovative behavior is taken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ith the methods of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the driving effect between engineering need and green innovative behavior. Moreover,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are the full mediators between engineering need and individual green innovative behavior, which means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green innovation need from the leaders in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an be conducive to the motivation of green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Beside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y orien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vel has been approved. Specifically, the technology orientation enhances the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s direct effect on green innovative behavior.

Key Words:Construction Innovation; Engineering Need; Green Innovative Behavior; Leadership Style; Technology Orientation; Multi-Level

收稿日期:2017-04-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03277);云南省人才培养项目(KKSY201606041)

作者简介:郑俊巍(1989-),男,江西上饶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创新管理;谢洪涛(1974-),男,湖南涟源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7GC0112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9-0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