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社群氛围对社群成员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
——自我决定视角

朱 瑾1,林敬梓1,王兴元2

(1.山东师范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在线社群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平台,探寻在线社群成员的创新动机是激发成员创新的关键。自我决定理论揭示了动机整合对行为的影响机理,指出外部环境对行为动机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了在线社群氛围对成员参与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发现在线社群支持氛围能够通过激发成员创新动机,进而促进其创新行为;成员因果定向水平显著调节在线社群氛围对成员创新动机的激发作用。

关键词:在线社群;社群氛围;创新动机;自我决定

0 引言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企业内部创新与企业外部创新,而开放式创新等观点指出顾客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外部组成[1-2]。因此,汇聚了大量顾客资源的在线社群就成为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平台。在线社群成员作为用户或潜在用户,代表着市场需求方向,是市场导向型企业的风向标和出发点。由于社群成员拥有企业创新所需的资源与能力,调动其积极性能拓展企业资源边界和能力边界,进而促进创新。在社群成员的各类活动中,创新活动非常有价值,如何激发在线社群成员参与创新的热情,成为在线社群运营的重要任务。

学者们围绕在线社群对创新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Franke 等[3]指出,在线社群可以为成员提供创新资源,成员也愿意为社群无偿提供创新信息与创新支持。Füller 等[4]以奥迪实验室为例,揭示了社群成员创新活动的有趣、有用导向,以及具有想象力、交互性和功能性等特性。Bugshan等[5]以戴尔的思维创新网为案例,分析了社群成员与企业合作创新的动因、过程、应用和局限。王晓川[6]等发现社群成员的品牌认同和社群认同通过隐性创新和显性创新对创新成效产生影响。Wang等[7]运用社会比较理论和社会身份理论,研究了B2B在线社群中供应商和顾客的联合创新问题。一些顾客参与创新的研究[1,8-9]从组织支持、顾客满意、社会资本等角度探讨在线社群成员创新机理,推动了相关领域研究发展。但是,对于在线社群如何促进成员创新的研究总的来说还较初步,还没有从社群氛围角度对成员创新进行探索。现有文献[10-13]研究了组织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作用,但在线社群不同于一般组织,具有公共组织的特征,其创新活动存在一定难度,并且不具有强迫性,是自愿为之。在线社群氛围对社群成员创新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特殊性,探索其对社群成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是一个新颖且有价值的议题。

行为科学关注人的行为动机,根据其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现有研究成果一致认为内部动机对任务绩效、工作卷入度和创新具有正向作用[14-15];外部动机有时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加强作用,有时候会产生抑制作用[16-18]。Deci 和 Ryan[18]基于现有动机理论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即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去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是一个的有机整合体。人的动机受外部环境影响,经由人们的自主性和协同性整合在一起发生作用。他们认为个体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环境信息后,会自由作出选择,而在线社群的创新活动是成员自主选择的结果,对其创新行为机理的揭示用自我决定理论非常合适。Amabile[11] 、Oldham和Cummings[19]研究发现员工创造性受周围环境影响,且内在动机是重要的中介变量。隋杨等[20]发现组织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正相关关系,在对其内在机理分析时,指出了内部动机是激发个体创新动力的原因,但是没有研究外部动机的作用。连欣等(2013)发现组织创新氛围对个体创新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且内部动机起到重要的中介效应。对于组织氛围促进创新绩效的上述研究成果,多是从个体内部动机的激发角度进行探讨,而对于外部动机是否也会起到中介作用,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相区别发生作用还是与内部动机整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目前还没有研究。此外,在线社群作为一类特殊组织,其社群氛围对在线顾客社群成员创新意愿形成的作用是否有同样的规律,也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1 文献综述

1.1 在线社群

在线社群是基于共同消费需求或者共同兴趣的人们形成的网上社群。成员们围绕其共同的消费或兴趣等需求,通过在线社群进行丰富的线上线下社会活动,包括消费信息交流、兴趣爱好互动、产品优化创新探索等,并在这些活动中获取多种价值[22-23]。从实践角度看,在线社群主要表现为3类形式:①聚焦于某一品牌形成的在线品牌社群,如小米社区形成的是以小米品牌产品为核心的社群、威锋网是最大的中文苹果数码产品品牌社群;②聚焦于某类需求形成的多品牌在线社群,如爱卡汽车社区是以汽车消费者为核心形成的多个汽车品牌消费者的社群、17173游戏社区是以网络游戏玩家为核心的多款游戏玩家社群;③聚焦兴趣和问题解决的在线社群,如豆瓣、知乎、贴吧等社群。这3类社群各自发展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社群品牌,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中对人们的生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社群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消费社群[2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社群的发展突飞猛进。2001年Miniz[24]提出了品牌社群的概念,随后许多学者聚焦品牌社群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在线社群能够促进顾客的品牌忠诚[25],实现社群成员之间的互助[26]。也有学者提出在线社群对于创新存在着积极作用[3-4],但对于创新的研究大都是采用案例研究方式进行的,也没有学者就在线顾客社群氛围对成员创新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该领域还有较多研究空白。

1.2 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与组织文化是含义接近的两个构念。组织文化被定义为指导人们行动的一系列共享的态度、信念、经验、价值和规范,被认为是创新创造的根本决定因素[27-28]。而组织氛围被认为是比组织文化更为直观的概念[29]。Litwin等[30]给组织氛围的定义是组织成员直接或间接知觉到工作环境中的一些组织特质。现有文献已经证实了组织文化对创新创造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在线社群如何影响成员创新的机理,想要获得更加直观和可操作性的策略,就需要从具体一些的组织特质入手,组织氛围就是这样一个重要且直观的概念。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注支持性氛围对个体和团队行为绩效的影响作用。Amabile[31]和王端旭等[32]学者将组织氛围分为支持性氛围和控制性氛围两类。支持性组织氛围[33]是指雇员从其直接同事、其它部门和其领导那里感受到的支持其成功实现工作任务的整体氛围。基于这一定义,在线社群情境下,支持氛围可以被理解为社群成员从社群中感受到的支持他们成功达成需求的整体氛围。现有研究发现支持氛围对成员在组织内发展提供支持性资源和帮助,增强成员创新[34-35]、组织承诺[36]等。上述研究虽然证实了组织氛围对于成员创新的支持作用,但是并没有从动机角度进行机理研究。此外,在线社群作为一类特殊的虚拟群体,与一般组织相比,没有紧密的权力结构约束,没有严格的强制性规范,也没有正式的领导,其创新氛围内涵及其对社群成员动机的影响机理都存在着一定特殊性,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空白。

1.3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最初由Deci和Ryan教授[18]提出,历经30年发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动机理论。认知评价子理论认为外部环境通过对个体知觉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内在动机。有机整合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先天的、内在的自我整合动力,能够将外部环境与内在的自我需求进行整合,从而使得外部动机内化,形成动机整合的连续体,加强人们的行为。因果定向子理论进一步对个体自我决定行为的差异程度进行了描述,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自我决定理论对个体内外部动机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刻揭示,并且区分了个体差异,为探寻人的行为规律提供了系统理论支撑。但是,目前该理论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来进行说理,还未进行实证研究,尤其是其整合动机的相关假设和测量还存在空白,因此对该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就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原理被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该理论解释人的动机规律。汪涛等[37]运用自我决定理论中动机内化的机理解释了顾客参与的动机来源。姚唐等[38]分析了虚拟社区中顾客追求挑战、个人兴趣、享乐需要和他人认同通过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增强顾客参与价值共创的动力,但是没有进行实证研究。Van den Broeck等[39]发现内外部组织支持氛围可以增强员工就业能力。虽然上述研究取得了一些发现,但是还没有学者就在线社群中成员参与创新行为的动机进行研究,而自我决定理论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2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2.1 研究假设

自我决定理论[18]认为环境因素能够通过对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有机整合来影响行动。Eisenberger 等[14]发现感知组织支持可以增强员工努力、员工承诺和创新。Scott等[40]研究发现组织成员感知到的组织创新支持对成员创新行为有显著影响。Bock等[17]研究发现,公平、友好和创新性的组织氛围可以促进成员的知识分享意愿。Luthans等[33]的研究证实了员工积极心理对支持性组织氛围影响员工绩效方面起到中介作用。顾远东等[34]用创新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验证了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完全中介作用。Chien等人[41]研究发现强的组织创新氛围有利于促进成员的创新行为。对于在线社群这类研究对象来说,虽然社群支持氛围和组织支持氛围在表现上存在差异,但是个体感知到的支持感是类似的。因此,在线社群的支持氛围也会正面影响成员创新。

同时,社会交换理论[42-43]主张个人通过付出努力、忠诚等来交换组织给予的实际利益和社会报酬,并指出当一人受到善待时,会对支持性待遇给予积极回报[44]。从这一点来讲组织支持氛围也会带给成员正向激励,使其作出有利于组织整体发展的行为。与正式组织成员相比,因为不存在所谓的雇佣关系,在线社群成员行为受到更少的约束,作为或者不作为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意志,因此要激励在线社群成员参与创新,更应该遵循社会交换理论,营造在线社群支持氛围。

H1:在线社群支持氛围与社群成员创新行为正相关。

传统动机观点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不同的类型。内部动机指个体自主去做一件事以及由参与这件事所带来的愉悦和满足[45],而外部动机是指个体从事的活动不是从内在意愿出发的,而是为了实现工具性价值而从事某项活动[46]。自我决定理论突破了这种二分法,将个人的动机看成是从无自我决定到自我决定的连续体,即个人动机是一个变量,每个人面对外部环境的刺激,会呈现出从无动机到自我动机之间的某种状态。基于这样的观点,本研究将社群成员的整合动机界定为社群成员内外部动机整合的程度。遵循Deci和Ryan[47] 有机整合理论的观点,个人动机呈现出9种不同的状态:无自我调节的去动机状态、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整合逐渐加深的外部动机状态,以及自我决定的内在动机状态,这9种状态形成创新动机的连续体。个人整合程度越高,对个人行动的作用力越强。

虽然自我决定理论将各类动机整合为连续统一体,但是在解释其作用机理时,仍进行了分类分析。认知评价子理论[48]解释了外部环境对内部动机的作用机理,指出胜任感以及自我决定等固有的心理需要是内部动机的根源。Deci和Ryan指出当外部环境促进个体的内在因果知觉和胜任感时,内在动机会被提高。该理论还进一步发现当个体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时,个体就会产生更多的自我动机。王端旭等[31]的研究发现,支持性氛围可以通过促进员工内部动机提升其员工创造力。有机整合子理论解释了外部环境对外部动机内化的作用机理。Koestner等[49]发现内部动机对本来就有兴趣的任务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自主的外部动机对那些本来不感兴趣但是很重要的任务产生较好的促进效果。现有结论对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有不同的观点,整合理论认为整合内化得好的外部动机对于行动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认为,在线社群支持氛围致力于满足组织成员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关系感等基本心理需要,也能促使个体形成更好的吸收外部环境的价值观,并主动将社群赞许的态度转化为个体赞同的观念,从而实现外在动机内化,因此能够激发在线社群成员的内部动机。相反,控制氛围作为一种压力,会提高个体对外在因果的知觉水平,降低个体的自主性,从而削弱个体动机。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H2:在线社群支持氛围正向影响整合动机。

由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知,动机与行为之间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Amabile[50]的研究发现自主动机促进相对复杂的工作行为,而创新行为正是一类相对复杂的行为,自主动机对于创新行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线社群支持氛围可以使得成员最终实现创新行为。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H3:成员整合动机正向影响成员创新行为。

个体动机和行为是社会环境及个体能力水平的函数,环境对于人动机的影响与个体特征密切相关。因果定向理论认为个体对内外部动机的整合受到个体整合水平的影响,而这种整合水平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Deci和Ryan将这种动机取向的个性差异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自主定向、控制定向与非个人定向。自主定向型在发起和调控个人行为时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意识、关注个人能力水平提升、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寻找有趣和有挑战的活动等特点,善于将外在环境与个人的内在动机联系起来。因此,自主定向有助于促进动机水平。Gagne和Deci[51]综述了因果定向与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指出自主定向与员工的自主动机正相关,并促进积极的工作结果(如创造性与组织公民行为等)。而控制定向型个体容易受外部控制事件或者外部人员影响,如报酬、期限、结构、他人指示和自我卷入等,因而他们的行动更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其自主动机不显著,需要足够的外部刺激。非个人定向型个体不相信行为结果的可控性,认为人们取得成功既不是外在动机的作用也不是内在动机的作用,而是受运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而不易产生行动动机。赵斌等[52]运用因果定向理论分析发现,自主定向型个体的外部目标追求对其创新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控制定向型个体则正好相反。根据因果定向理论的观点,每个人的定向水平不同,其行为动机的激发程度存在差异。当外界环境对人的创新动机进行影响时,个体定向水平会对创新动机进行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线社群氛围对于创新意愿的作用也受到个体定向差异的影响。

H4:在线社群成员的因果定向水平调节支持氛围对整合动机的影响。

2.2 概念模型

通过文献梳理和逻辑推演,本文构建了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调研背景

近年来,在线社群成员的创新行为日益活跃,集中表现在游戏、旅游论坛的经验分享,问答社区中知识经验的共享,汽车、计算机和手机社区关于改装、软件自编和修改等领域。张祥等[53]详细列出了社群成员参与创新的一些形式,如测试新产品、展开质量功能、提供新产品开发思路、完善系统功能、改进操作界面和安全性、进行产品疑问解答等。此次调研就是在该背景下,以上述在线社群为基础,对社群成员的创新行为及有关动机进行调研。

3.2 变量测量

对于社群氛围的测量,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Forehand等[54]认为,组织氛围可以将该组织与其它组织相区别,具有相对持久性并且可以影响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这种观点是将组织氛围作为一个组织变量,采用一些客观描述类变量进行衡量。而James等[58]认为组织氛围形成于人的认知,即组织环境具有主观性,这种观点更为主流。本研究采用后者的观点,通过个体认知到的组织氛围状况对组织氛围进行评价。在线社群支持氛围、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及创新行为等关键测量问题重点参考赵晓煜等[56]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构念进行修改完善。因果定向类型的测试问题从Deci等[18]的12个情境性问卷中选择了3个与中国情境较为吻合的问题,但Deci的问卷选项采用的是定距型(Interval)数据,而课题组经过预调研发现被调研者很难就该问题作出程度性评价,因而课题组将这3个情境型问题的答案改造为定类型(Nominal)答案,即根据每种情境在3类答案中选择最适合自己观点的那一种。通过问卷的数据分析可知,问题修改后,被调研者的答案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3.3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网站进行问卷调研,通过滚雪球方式在一些在线社群、微信群、QQ群等人群中发放。为了让被调研者深入理解在线社群和成员创新的概念,本调研在问卷开始处就在线社群以及成员创新行为进行了概念介绍和分类举例,试图让被调研者能够在回答问卷时有更加明确的认知。调研时间为2016年5月29日至6月3日,对5月29日收回的81份问卷,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预调研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98,大于0.7,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641.837(df=55,Sig.=0.000),表明问卷数据相关性较好,适合作因子分析。“外部动机1”所在公因子只有1个题项,予以删除,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在线社群顾客创新前因的因子结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051%(见表1)。正式调研问卷过程中,课题组共回收问卷460份,其中有过社群创新行为的人员268人,约占回答问卷人数的58%。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参与过社群创新的有效问卷241份,问卷有效率52%。有效问卷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年龄构成中,17岁以下占1.52%,18-30岁占55.22%,31-45岁占20.22%,45岁以上占3.26%;受教育程度,高中/中专占3.91%,大专占18.48%,本科占59.3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8.26%。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241份样本数据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的临界水平,表明问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根据题项含义,分别将其命名为支持氛围、整合动机和创新行为,各自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55,0.865和0.902。

效度主要通过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评价。收敛效度的判断标准为因子负荷超过 0.5,且P值显著,组合信度大于0.6,平均变异抽取量大于0.5,AVE值越大,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由表1可知,各题项在各自计量变量上的因子负荷值在 0.752~0.905之间,对应的 t值在11.510~15.082之间,组合信度在 0.855~0.903之间,各变量均符合要求,表明变量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表1 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

因子/题项标准化因子载荷t值R2测量误差组合信度平均变异抽取量因子1:支持氛围A1我所在的社群非常鼓励大家发布创新想法和创新成果0.754⁃⁃⁃⁃0.5680.432A2我所在的社群成员气氛和睦,关系融洽0.77511.5100.6000.4000.8550.597A3我所在的在线社群有我自由发挥的空间0.75211.5830.5650.435A4在需要时,我能够从社群成员那里得到建议和帮助0.80911.8810.6540.346因子2:整合动机B1参与在线社群创新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0.813⁃⁃⁃⁃0.6610.339B2参与在线社群创新可以使我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0.82715.0820.6830.317B3我很享受参与创新的经历和过程0.82214.7710.6760.3240.8570.500B4在线社群成员的创新活动带动了我的创新意愿0.81014.2710.6550.345B5参与在线社群创新对我的成长是有帮助的0.82614.9270.6830.317B6参与在线社群创新可以使社群成员看到我的创新成就和能力0.75712.9870.5730.427因子3:创新行为C1我积极地通过在线社群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0.829⁃⁃⁃⁃0.6870.313C2我积极的参加社群组织的创新性活动0.87416.2110.7640.2360.9030.757C3我积极的通过在线社群分享我的创新经验0.90516.7370.8190.181

表2 判别效度与变量相关系数

变量支持氛围整合动机创新行为支持氛围0.773整合动机0.7010.707创新行为0.4600.6250.870

注:表格对角线上的数字为对应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平方根,非对角线数字为变量间相关系数

由表2可知,变量的相关系数在 0.460~0.701之间,且每个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它变量的相关系数,表明变量之间有较好的判别效度。因此,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

4.2 结构模型与假设检验

(1)结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上述假设涉及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检验,根据温忠麟(2006)对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组比较策略,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中路径系数比较需在结构等值和测量等值都满足的前提下进行才比较合适。因此,笔者分析了3个嵌套模型:无限制模型,即结构形态等值模型;载荷权重等值模型,即结构形态相同并且各个潜变量的因子载荷权重等值;结构系数等值模型,即在结构形态、因子载荷权重都等值的基础之上,设置潜变量间路径系数等值。然后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模型拟合指标和各路径系数的估计值。表3显示,形态等值、载荷等值和结构等值3个模型的拟合指数中,除了GFI、AGFI之外,其余拟合指数基本达到拟合要求,因而可以认为这3种模型数据拟合良好,模型结果可以接受。

表3 结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χ2/dfGFIAGFINFITLICFIRMSEA拟合标准<3>0.9>0.9>0.9>0.9>0.9<0.08形态等值2.2570.8520.7830.9120.9350.9480.073载荷等值2.1900.8470.7930.9070.9380.9470.071结构等值2.2080.8440.7910.9050.9370.9450.071

(2)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除H1外,其余研究假设均得到验证。结果显示,在线社群支持氛围可以正向影响社群成员整合的创新动机(β=0.79,P<0.001),社群成员整合的创新动机正向影响社群成员创新行为(β=0.69,P<0.001),而在线社群支持氛围对于社群成员的创新行为影响不显著。

(3)调节作用检验。本研究中被调研者因果定向水平的测量采用分类变量方式,即通过问卷调研将样本人员分为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定向3类,而自变量“支持氛围”是连续变量。自主定向型成员人数为186人,控制定向型被调研者为53人,非定向者2人,由于数量太少,未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者继续使用AMOS比较自主定向型人员和控制定向型人员在社群氛围影响整合动机的路径系数是否有差异。

首先,假定无限制模型正确,此时载荷权重等值模型与无限制模型之间的差异(P=0.152)不显著,因而可以认为两个组的测量尺度相同,可以进行两组之间的路径系数差异比较。

表4 假定载荷等值模型正确时的参数值

参数DFCMINPNFIDelta⁃1IFIDelta⁃2RFIrho⁃1TLIrho⁃2结构等值14.6760.0310.0010.0020.0010.001

随后,假定载荷等值模型正确,结论如表4显示。结构等值模型与载荷等值模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1),说明支持氛围到整合动机的系数在控制定向组和自主定向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H4成立。由于控制定向组的系数为0.92,而自主定向组的系数为0.73,两个系数差异的t值为2.095,大于1.96,即在0.05水平上显著,因而可以认为,因果定向类型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控制定向组的路径系数高于自主定向组,即在控制定向组中支持氛围对整合动机的影响要大于自主定向组。

图2 模型假设检验结果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方法,探索了在线社群氛围对成员参与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在线社群成员创新的内外部动机融为一体,很好地实现了创新动机的融合。现有研究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一类研究认为人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截然不同,而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形成是从无动机到外部动机再到内部动机的,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同一过程的不同状态。因此,动机因素是一个变量。本研究首先尝试将创新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采用改造后的量表对社群成员创新动机进行测量;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内外部动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因子。因此,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外部动机融合的观点是合理的。

(2)在线社群氛围对成员创新行为的影响受整合创新动机的完全中介作用。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在线社群氛围对社群成员创新行为的直接作用并不显著,而是通过整合创新动机发挥中介作用。在线社群成员的创新动机与社群氛围正相关,且正向影响社群成员的创新行为。这种完全中介效应说明,在线社群成员创新行为与其感知到的社群支持氛围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社群成员主要受社群支持氛围激发的创新动机影响,进而产生创新行为。其可能的原因是,社群组织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对成员的作用并非通过正式的权利关系发挥;社群支持氛围作为成员乐于参与社群的重要前提,并不直接带来成员创新行为。此外,创新行为属于投入程度较高的社群参与行为,由于社群行动自愿性特征,其不具备一般组织管理的强制属性,使得支持氛围不能直接影响社群成员的创新行为。因此,社群需要采用响应策略激发社群成员的创新动机,进而带来社群成员的创新行动。

(3)在线社群成员的因果定向类型影响其参与社群创新的整合动机。首先,参与社群创新的全部成员中,具有自主定向观点的人占绝大多数,占全部被调研者的77.2%,充分体现人的固有观点对其动机的影响。控制定向的人占全部被调研者的22.1%,非定向者占比不足1%。该数据说明多数参与过在线社群创新的人员具有自主定向型特征。现有研究还未将人员的因果定向水平作为调节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只有少量研究采用调研对象的人格特质作为调节变量。因此,本研究在该领域开创了先河;其次,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派学者的观点,动机整合受到个体整合水平影响。从现有数据看,参与过社群创新的成员中,自主定向型人员对于社群氛围的反应弱于控制定向型人员,说明自主定向型成员的创新动机更多的来自自身,而控制定向型成员的创新动机更多源于外在环境刺激。

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在线社群支持氛围→创新整合动机→创新行为”的影响路径,发现了创新整合动机是成员创新行为的中介变量,且社群成员的因果定向类型显著调节其创新整合动机。

5.2 管理启示

(1)在线社群运营者应当营造一种自由、支持、尊重的社群氛围,鼓励群成员积极参与社群活动,激发社群成员参与创新的动机。社群氛围作为一种大环境,虽然不能直接促成社群成员创新行为,但它是社群成员参与社群的先决条件。在线社群的非正式组织特性使得社群成员参与各类社群活动的行为呈现出非常自主的状态,而社群创新行为耗费精力多、时间长,因而只有营造一种非常善意的支持氛围,才能激发社群成员参与社群的热情、形成创新动机,最终带来创新行动。因此,社群运营者不仅要用开放的心态引导成员参与社群活动,支持成员言论自由,还需要对能够支持和帮助其他社群成员的行为予以鼓励,从而形成社群成员更加自主自由的社群氛围,使社群成为其精神家园。

(2)在线社群运营者应采取相应措施激发社群成员的创新动机。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表明,社群成员整合良好的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是融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因此,社群应通过设置问题、颁发奖励、提高成员社群级别等方式,满足成员的价值感,提供创新所需的知识支持,及时整理成员的创新成果,形成精华成果,帮助更多成员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鼓励成员直播或展示其创新经历,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让其他在线社群成员意识到参与创新活动可以使自身得到成长。同时,向社群中的朋友展示其创新成就和能力,从而激发自主感、胜任感和关系感,形成社群归属感,进而将外部创新动力内化为个人创新的实际动力。

(3)在线社群成员因果定向类型的区分性统计发现,所有参与过社群创新的人员,绝大多数秉持自主定向观点,在社群中较为活跃,活动参与较为深入,是今后应当重点关注的人群。但是,自主定向型成员的创新动机受社群氛围影响较弱,因而这类成员的动机主要通过激发其发展个人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寻找有趣或有挑战的活动等内在动机而形成。对于控制定向型成员,其对环境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外部事件和外部人员影响,因而外部动机对其创新激励效果更佳。鉴于此,应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加各类创新活动及奖励,引导控制定向型人员将社群创新氛围的刺激内化为整合动机,进而积极参与到社群创新活动中来。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文采用横断设计,所有变量计量均采用社群成员自我报告的形式,数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源误差。今后有必要通过长期跟踪调查,对成员创新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其次,国内在线社群支持氛围量表、内外部动机量表和创新行为量表还不够成熟,尤其是组织氛围和内外部动机量表,题项较少,且主要针对企业情境而不是针对在线社群。因此,本研究采用国内简略量表进行测量,可能影响测量效果;再次,社群成员创新行为动机还未全面挖掘出来,今后有必要从社群属性、社群成员创新能力、成员价值观念等角度对社群成员创新行为影响机理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VON HIPPEL E.Democratizing innovation:the evolving phenomenon of user innovation[J].Journal für Betriebswirtschaft,2005,55(1):63-78.

[2] PRAHALAD C K,RAMASWAMY V.Co-creation experiences: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4,18(3):5-14.

[3] FRANKE N,SHAH S.How communities support innovative activities:an exploration of assistance and sharing among end-users[J].Research Policy,2003,32(1):157-178.

[4] FULLER J,BARTL M,ERNST H,et al.Community based innovation:how to integrate member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in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6,6(1):57-73.

[5] BUGSHAN H.Co-innovation:the role of online communities.[J].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2015,23(2):175-186.

[6] 王晓川,陈荣秋,江毅.网络品牌社群中的创新活动及其前因与后效研究[J].管理学报,2014(4):577-584.

[7] WANG Y,HSIAO S,YANG Z,et al.The impact of sellers' social influence on the co-creation of innovation with customers and brand awareness in online communit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6(54):56-70.

[8] GRISSEMANN U S,STOKBURGER-SAUER N E.Customer co-creation of travel services:the role of company support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the co-creation performance[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6):1483-1492.

[9] HAU Y S,KANG M.Extending lead user theory to users′ innovation-related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online user community:the mediating roles of social capital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6,36(4):520-530.

[10] ISAKSEN S G,KAUFMANN G.Adaptors and innovators: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psychological climate creativity[J].Studia Psychologica,1990,32(3):129.

[11] AMABILE T M,CONTI R,COON H,et al.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1154-1184.

[12] 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13] KANG J H,MATUSIK J G,KIM T,et al.Interactive effects of multiple organizational climates on 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a cross-leve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6,31(6):628-642.

[14] EISENBERGER R,FASOLO P,DAVIS-LAMASTRO V.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mployee diligence,commitment,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0,75(1):51.

[15] ANDERSON N R,West M A.Measuring climate for work group innovation: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am climate inventor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9(3):235-258.

[16] EISENBERGER R,CAMERON J.Detrimental effects of reward:reality or myth[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11):1153.

[17] BOCK G,ZMUD R W,KIM Y,et al.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MIS Quarterly,2005:87-111.

[18] DECI E L,RYAN R M.The general causality orientations scale:self-determination in personality[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5,19(2):109-134.

[19] OLDHAM G R,CUMMINGS A.Employee creativity: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607-634.

[20] 隋杨,陈云云,王辉.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团队领导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2(02):237-248.

[21] WANG Y,FESENMAIER D R.Modeling participation in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42(3):261-270.

[22] 周志民.基于品牌社群的消费价值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03-109.

[23] BOORSTIN D J.The Americans: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4:89-164.

[24] MUNIZ J A M,GUINN T C O.Brand community[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7(4):412-432.

[25] MCALEXANDER J H,SCHOUTEN J W,KOEING H F.Building brand commun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1):38-54.

[26] BAGOZZI R P,DHOLAKIA U M.Antecedents and purchase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in small group brand 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06,23(1):45-61.

[27] AHMED.Culture and climate for innov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8,1(1):30-43.

[28] JASSAWALLA A R S H C.Cultures that support product-innovation process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2,3(16):42-54.

[29] REMNELAND-WIKHAMN B,WIKHAMN W.Open innovation climate measure:the introduction of a validated scale[J].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0(4):284-295.

[30] LITWIN G H,STRINGER Jr R A.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31] 王端旭,洪雁.组织氛围影响员工创造力的中介机制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2):77-83.

[32] AMABILE T.Creativity in context[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6.

[33] LUTHANS F,NORMAN S M,AVOLIO B J,et al.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the supportive organizational climate—employee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9(2):219-238.

[34] 顾远东,彭纪生.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0-41.

[35] 陈国平,张鑫.服务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组织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6):26-32.

[36] RANDHAWA G,KAUR K.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its correlates: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a proposed model[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2014,14(1):25.

[37] 汪涛,崔楠,肖勇鹏.顾客参与动机的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J].营销科学学报,2009,5(1):1-12.

[38] 姚唐,郑秋莹,李惠璠,等.Web2.0环境中顾客参与的实现型快乐感形成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21-30.

[39] VAN DEN BROECK A,DE CUYPER N,BAILLIEN E,et al.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s value support and perceived employability:insights fro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4,25(13):1904-1918.

[40] SCOTT S G,BRUCE R A.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3):580-607.

[41] CHIEN Y U,TSAI-FANG Y U,CHIN-CHEH Y U.Knowledge sharing,organizational climate,and innovative behavior:a cross-level analysis of effects[J].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3,41(1):143-156.

[42] EMERSON R M.Social exchange theor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76:335-362.

[43] CROPANZANO R,MITCHELL M S.Social exchange theory:an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31(6):874-900.

[44] GOULDNER A W.The norm of reciprocity:a preliminary statement[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0:161-178.

[45] VALLERAND R J,PELLETIER L G,BLAIS M R,et al.The academic motivation scale:a measure of intrinsic,extrinsic,and amotivation in education[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2,52(4):1003-1017.

[46] RYAN R M,DECI E L.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25(1):54-67.

[47] DECI E L,RYAN R 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227-268.

[48] DECI E L,RYAN R M.Intrinsic motivation[M].New York:Plenum Press,1975.

[49] KOESTNER R,LOSIER G F.Distinguishing three ways of being highly motivated:a closer look at introjection,identification,and intrinsic motivation[M].Rochester,N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101-121.

[50] AMABILE T M.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effects of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on creative writ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8(2):393.

[51] GAGNE 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26(4):331-362.

[52] 赵斌,杨贵宇.基于因果定向理论的外部目标追求对创新行为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7):16-23.

[53] 张祥,陈荣秋.顾客参与链:让顾客与企业共同创造竞争优势[J].管理评论,2006(1):51-56.

[54] FOREHAND G A,VON HALLER G.Environmental variation in studie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4,62(6):361.

[55] JAMES L R,JONES A P.Organizational climate: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4,81(12):1096.

[56] 赵晓煜,孙福权.网络创新社区中顾客参与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J].技术经济,2013(11):14-20.

(责任编辑:林思睿)

How Online Community Climate Influences Members' Innovation:an Exploration fro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Zhu Jin1,Lin Jingzi1,Wang Xingyua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250014, 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Online community is an external platform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To explore the innovation motivation of online community members is the key way to stimulate their innovation behavior.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how motivation integration influences human behavior and points out how important external environment has on human's motivation.Using empirical method,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online community climate has on members' participating innovation behavior,finding that online community supportive climate promotes members innovation motivation and then promotes members' innovation behavior.And the causality orientation of community members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supportive climate on innovation motivation.

Key Words:Online Community; Community Climate; Innovation Motivati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收稿日期:2016-11-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31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272121)

作者简介:朱瑾(1978-),女,山东济南人,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林敬梓(1992-),女,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管理等;王兴元(1962-),男,山东青州人,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管理科学等。

DOI:10.6049/kjjbydc.2016090652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8-00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