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研究

张保仓,任 浩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804)

摘 要:虚拟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连接及能力重组的组织模式,彰显了其持续价值创新的优越性。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是作用于持续创新系统中创新动力、创新过程、界面管理及组织学习的能力集合函数。首先,识别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本质,剖析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创新能力维度划分相关文献,并结合虚拟组织的本质属性,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作用点进行解构;最后,构建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与持续创新系统之间以及各能力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旨在深化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和认识,丰富并拓展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理论。

关键词: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作用机制

0 引言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驱动与开放式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新经济涌现突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广与更新应用,催生了共享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使社会要素组织形式及资源连接方式出现了新的组织再造。首先,顾客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需求偏好的转变使组织间资源连接由近似线性转变为复杂的网络柔性关系;其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迫使企业增强对市场变异感知的敏捷性、资源组织与合作创新的速度性,以缩短产品从概念到现金流的商业化周期;再次,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由于知识及其结构高度分化,价值链呈现精细化、专业化连接态势,以垂直整合为优势的传统供应链联盟重组价值主张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市场机遇搜索、创意产生及其商业化运作方式,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网络空间中架构新的价值创新体系,以加速内外知识流的应用与创新。而虚拟组织创新是以共享重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作为资源连接方式,集成企业间知识资源平行分布研发作业,跨越时间、空间及关系界线,凭借其敏锐的嗅觉神经瞬间感知、捕捉市场机遇并将其快速商业化的合作创新过程[1]。可见,虚拟组织持续创新已成为企业新常态经济中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是企业实行创新战略的关键。

但是,在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过程中,虚拟组织作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其关注的焦点不是企业间共享的资源规模和资源结构,而是如何通过网络契约实现成员企业优势资源整合与核心能力协同集成,进而形成一套面向市场机遇或客户动态需求的解决方案[2],尤其是如何重组整合这些创新资源以提升企业间联合创新的速度与效率,以及识别并推动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关键能力和能力间的相互作用[3]。因此,构建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作用机制是虚拟组织持续创新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创新能力与持续创新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虚拟组织的本质属性,识别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内涵,对比分析虚拟组织与传统联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别。同时,剖析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能力解构,探究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丰富并拓展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理论。此外,鉴于目前企业相对较弱的创新能力,如何通过虚拟组织整合创新资源,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以推动虚拟组织持续创新是目前企业较为前沿的创新模式选择,因而对创新管理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内涵

虚拟组织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拆、集成与重组,能够重构价值链及其链上的价值分布,延伸并整合企业核心能力及创新资源,使之具有企业价值链的完整功能。学术界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企业能力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但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少。因此,要明晰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内涵,首先要梳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及其能力的内涵与本质。

1.1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

虚拟组织是以市场机遇为目标,由核心能力与优势资源彼此相长的成员企业为了共同的使命或目标联结在一起的动态联盟组织。从本质上看,虚拟组织就是一个核心能力机会联盟,通过成员企业间信息联系以及知识、技术与成本共享等方式实现合作创新[4],并通过组织与环境界面实现资源交流与价值转移,从而实现组织与市场的价值置换功能[5]。可见,虚拟组织作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型动态经济组织,其独特的资源配置方式与能力重组模式,为成员企业提供了一个无限利用或共享跨界资源的合作创新平台,并形成了一种让参与企业使用不曾拥有的资源而获得虚拟利益的合作机制。

创新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6],其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7]。基于这种理论思想,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描述了持续创新的内涵与定义(见表1)。Marry和Marina[15]结合前人研究认为,持续创新就是企业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生产或接受、消化吸收、应用有价值的新颖性知识,从而更新和扩展产品线、服务、工艺、制度的过程。

表1 持续创新内涵与定义

研究视角研究者时间持续创新内涵与定义目标与标准Posti[8]1999一是持续性目标创新;二是环境质量改进目标创新学习与创新Bore[9]2001是持续改进、学习和创新的相互作用,是开发与开创的完美结合创新对象Camison[10]2004是新品创造、流程再造的创新系统方法与手段Soosay[11]2005是运用新观点和新方法的过程创新过程Davison和Hyland[12]2006是知识、技术、流程等创新资源与人财物等支持资源交互作用的过程周期与绩效向刚[13]2005在相当长时期内,持续推出和实施新的创新项目并实现创新效益的过程创新要素李支东[14]2008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集成,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

综上所述,虚拟组织创新就是以动态价值链为核心,利用组织柔性对市场机遇反应的敏捷性与核心能力集成协同创新的速度性,持续不断地洞见、捕捉市场机遇并形成创意产品或项目,通过组织共享的知识、技术、信息、流程、渠道等创新要素与支持性资源的集成、重组与整合过程,输出产品与绩效以满足顾客价值及企业价值需求,在此基础上创造或挖掘新的隐性需求,从而持续推出和实施新的创新项目,以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循环迭代过程。其持续创新的本质就是聚焦机遇与效率对组织共享的资源、能力等创新要素集成与重组,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更新组织核心能力,快速创造满足机遇需求与顾客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需求的核心产品及产品组合,实现顾客价值与组织创新价值的统一。基于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定义,可得到以下4点认识:①虚拟组织具有自组织与自我调节功能,外部环境变化时,会根据市场机遇特性及组织目标打破结点、资源和活动三者的原有平衡,更新合作企业及企业组合,能动地适应环境;②维持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关键在于共享远景规划与结构资本、合力打造组织品牌与建立高度信任文化;③虚拟组织共享的是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因而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成本等资源要素方面,相比传统联盟更具创新优势与竞争优势;④虚拟组织持续创新是知识“生产—存储—应用—再生产—存储—再应用”的循环往复过程。

1.2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演进经历了“能力—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理论创新过程。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能力是将一组资源要素组合起来使用的方法与技能,产生于各种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相互作用中[16],通过组织过程协调关系并整合资源,是技能和知识累积的复合体[17],或者说是企业在为市场创造、生产和提供产品过程中可重复的行为模式[18]。知识能够指导行动,决定行动的效率和效能,是组织或个体能力的内在决定因素[19],因而从本质上看,能力就是一种知识,来自于知识的动态交互作用[20],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各种技术流有机结合的学识[21],能够极大地增加顾客使用价值,是可以反复执行的流程和惯例[22]。随着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能力需要不断更新,并通过整合(Integrate)、构建(Build)、重构(Reconfigure)资源与能力,形成动态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23]。根据知识基础理论的观点,知识作为能力的最终逻辑归宿,体现在能力形成的知识积累本质和能力演化的知识更新本质两个层面[24]。从能力的功能来看,能力表现为对企业资源的配置、使用、整合、重组、更新与制度化[25]。从价值创新视角来看,能力是为创造顾客价值而蕴藏于企业内外流程的知识和技能[17],且顾客价值的关注焦点由原来产品或服务的交易经济价值和关系附加价值,逐渐向企业上下游提供的资源与能力等网络未来价值(或价值创造潜力)转移[26]。因此,虚拟组织能力的持续更新依赖于知识流的速度或强度。

关于创新能力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论述与定义。艾米顿[27]从创新过程视角,将创新能力定义为创造思想、使用思想、将思想商业化的能力。Been Lawson 和Danny Samsom[28]从能力本质视角,认为创新能力是将知识和创意持续转化到新产品、新流程和新体系中的能力。李金明[29]从核心能力视角,认为创新能力就是创新地组合企业稀缺资源的能力。张素平[30]从网络能力视角,认为创新能力是根据市场显性和潜在的机遇需求,持续不断地整合网络内共享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创意市场价值的过程能力。陈力田等[31]结合创新与能力的本质内涵,将创新能力界定为企业搜寻、识别、获取外部新知识,或发现已有知识的新组合及新应用,进而产生能够创造市场价值的内生性知识所需要的一系列战略、组织、技术及市场惯例。宋志红等(2010)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过程,即集成整合从内外部获取的市场知识与技术知识,形成创意并与资源组合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

综上所述,虚拟组织核心能力是通过对成员企业核心能力的集成与重组形成的,运用组织灵活的动态结构与组织柔性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通过知识与信息的交互作用快速形成创新能力,以推动虚拟组织持续创新并提升合作创新绩效。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概念的形成过程综合了资源观、核心能力观、动态能力观及知识观的理论内涵,是资源、能力、动态能力、知识4个要素共同作用的化合物。因此,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本质即作用于推动并维持组织持续创新过程关键节点的知识和技能等知识流的创造、存储、更新及循环应用,是多维度的过程惯例,具有人本特性、系统特性与持续特性。由此可见,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就是以市场机遇为起点,以持续创新为目标,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过程中需求知识供给、应用、创造及转化的能力集合,是对虚拟组织共享资源与能力的识别集成、配置整合、学习获取、创新转化等各种能力的总称。由此可见,虚拟组织与传统联盟组织培育和提升持续创新能力的目标相同,都是通过不断创新,以更新升级自身核心能力来维持其生命力的延续及持续竞争优势,但持续创新能力的来源、形成机理、创新要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见表2)。

表2 传统联盟组织与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差异

类项传统联盟组织虚拟组织能力来源独有、分散、多元的内部知识结构企业间共享的知识资源集成形成机理市场组织化的结果,基于规模经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知识整合企业市场化的结果,基于市场机遇实现企业间知识重组,是知识在持续创新系统中的创造及应用过程作用方式在联盟企业原有价值链或知识链基础上实现知识叠加与重组,以满足一体化战略需求运用成员企业间共享核心能力的协同效应及优势资源的互补效应,提高合作创新的速度性与市场机遇反应的敏捷性作用过程串联程序式作业,线性时间序列过程;起点为市场和客户,终点为技术,强调市场是创新思想的源泉及技术的推动作用并行分布式作业,对组织内共享资源与能力要素的重组配置,是一个相互作用、往复迭代的循环创新过程,具有自组织性、自我更新及自适应性创新功能,强调系统集成与网络耦合功能提升方法通过吸收联盟互补性知识,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个体-组织-组织间学习交互与知识转化提升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提高企业间共享知识的存量、增量与质量本质属性知识的集合与应用,具有静态性、稳定性、持续性作用于推动并维持组织持续创新过程关键节点的知识和技能等知识流的创造、存储、更新及循环应用,是一个动态能力集合函数即F=f(H1+H2+…Hn),具有人本特性、系统特性与持续特性

2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虚拟组织是基于核心能力重组、价值链资源共享、价值链功能完善的高能量创新联盟共同体,凭借网络关系整合组织显性资产和隐性资源,以合作创新形式彼此借力造势,从而为实现顾客价值持续创造特殊资产[32]。通过扬长补短的能力组合与并行作业的创新方式,能够极大提升协同创新的系统效率,并获得高额网络租金[33]。因此,有学者认为,虚拟组织协同创新改写了知识经济时代数字资产、新规模经济、新范围经济及新交易成本等游戏规则(苗青、王重鸣,2003)。

创新是虚拟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本能,持续创新过程是知识创造和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虚拟组织内成员企业通过信息交互与学习交流,吸收和获取价值链中流动及企业间共享的知识和技术,应用知识编码与技术语言对吸收的知识加以创新转化,对获取的技术进行改造,使其与已有专用性技术或管理知识相适应,融合创造出新技术和新知识,从而实现产品创新,并使其商业化,同时在商业化过程中不断搜索客户潜在隐性需求,产生新的市场机遇,进入新的创新循环,形成虚拟组织特有的持续创新能力。在该过程中,创新伴随着资源要素组合,而能力作用伴随着知识流动。因此,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的流动过程,即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创新、知识应用4个过程。持续创新是持续创新能力的载体及外在表现,持续创新能力则是推动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内在作用力。虚拟组织中成员企业共享的知识或技术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虚拟组织初始创新能力,创新过程中成员企业通过企业间合作获取知识、经验与惯例,并对外部获取的技术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与企业原有知识有效组合,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并将新知识与新技术应用于合作创新过程,从而增加虚拟组织技术知识存量,而存量知识的增加又会反过来促进企业间技术知识的获取。换言之,虚拟组织通过合作创新提升技术知识的流量与流速,通过技术知识交互学习增强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或创新能力,然后集成提升虚拟组织的核心能力,通过虚拟组织创新资源连接平台联合创新,形成持续创新循环。

知识共享与应用使虚拟组织能够随时洞察市场变化,搜索客户隐性需求,及时预见并捕捉市场机遇,通过知识应用对机遇进行识别、分析与决策,形成创意或产品概念输入到创新过程,此时知识的共享、重组、整合成为创新关键。首先,对组织内共享的创新资源与能力进行识别重组;其次,对创意产品的功能模块与对应能力模块配置整合,形成强强联合创新的能力协同效应及知识交互效应;在此基础上,形成虚拟组织的核心能力,实现生产要素与知识的交互转换,形成新产品;最后,进入商业化过程,通过能力协同产生的合作创新速度效应与知识共享交互应用,以及对市场机遇反应的敏捷效应,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同时,洞察客户的隐性需求并预见市场的共性需求,与在创新过程中生产的新知识一起进入新的创新循环,即生产要素、知识与能力交互迭代、循环往复的创新运动过程。其中,知识获取、共享、重组、整合、记录、存取、更新与创造形成的知识链与知识流贯穿于虚拟组织持续创新全过程,知识的生产及应用过程就是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形成过程(见图1)。由此可见,虚拟组织持续创新依赖于组织“能缺与融智”的基本属性及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在企业间开展互动学习、知识积累与共享等深层合作。知识是创新的核心,知识的循环流动性是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作用的关键,是推动组织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组织内生产要素与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因此,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与形成过程就是知识在持续创新系统中的创造与应用过程,或者说是存量知识流与增量知识流交互作用、创新运动的过程。

图1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3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作用机制

3.1 能力解构

持续创新能力解构是指将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连接方式结构化。虚拟组织以实现机遇为目标,以价值创新为基础,持续不断地创造顾客价值与组织价值,经界面管理合理分配合作绩效,理顺成员企业间关系,降低或化解虚拟组织网络内部机会主义风险,从而实现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而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系统,即能力作用于持续创新运行机理及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力、信息交换的方式和规模[34]。从创新的组织属性来看,虚拟组织合作创新能力的形成是组织认知和组织适应性的产物,前者强调虚拟组织内合作企业间的学习和知识创造过程,后者则更加关注组织对外部机遇环境的适应及演进方式。

创新能力是一种多维度综合能力,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能力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种视角:一是基于创新要素视角,二是基于创新过程视角。前者主要强调创新能力的管理职能,后者重点界定新产品开发过程。Leonard[35]基于创新要素将创新能力分解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支持创新能力。Dutta[36]基于创新过程,将创新能力界定为创新思想、使用思想及思想商业化等能力。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创新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换,并通过输入、转化、输出及反馈活动运动发展(叶明海等,2011)。可见,创新过程由资源输入系统、转化系统、输出系统及反馈系统组成,因而创新能力系统由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协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及创新反馈能力4部分构成[37]。吕一博等(2011)基于创新过程,将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创新推广能力。崔总合[38]基于创新管理要素,将创新能力划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4个维度。孙立媛[39]综合考虑风险控制与创新意识两个要素,将创新能力界定为6个维度,即创新意识、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产出、风险控制与组织管理。Crossan等[40]从过程观视角,将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发起、组合管理、开发与实施、项目管理以及商业化5个序列。向刚等(2004)从机会捕捉能力、新组合实施能力、持续创新效益实现3个维度构建了持续创新能力系统。张首魁等(2007)基于网络环境,将持续创新能力分解为资源、研发、商业化、技术吸收、信息及组织6个维度。单汩源等(2009)基于卓越绩效模式,认为持续创新能力由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产出与创新环境支持4个过程要素构成。曹洪军等(2009)运用AHP方法,将持续创新能力划分为创新意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管理与创新方式5个方面。施宏伟等[41]认为,基于知识链的价值实现过程,可将创新能力分解为知识获取、知识开发与创新、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使用与保存4个维度,以提高创新能力的存量和增量。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从进化论、内环境视角对创新能力的结构进行了划分,如Sher[42]从进化论视角,认为环境理解力既能推动企业适应市场与环境,又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Juan[43]从企业内环境视角,认为创新能力由知识能力、组织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3个维度构成。其它方面的研究划分主要集中在投入、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产品流程管理要素方面。

综上所述,通过对持续创新能力结构分解维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归集发现,创新能力结构主要是基于要素观、过程观及系统论3个研究视角,同时认为创新产出能力不属于创新过程能力的要素范围,故不予考虑。虚拟组织以市场机遇为抓手,以共享集成参与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合作创新基础,成员企业间没有产权关系,主体独立、地位平等,企业间合作创新主要是依靠虚拟组织内核心企业(或称主导企业)捕获的市场机遇及拥有的核心技术发起形成,依据组织创新资源、支持资源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及应变能力共同决策创意产品或项目,同时在创新实现过程中充分应用企业间共享的核心能力或知识、技能等专用性资产的协同创新效应与动态组织结构的生产柔性功能,形成创新产品技术领先及创新速度竞争优势,促使创新产品快速商业化,提升虚拟组织在产业链与价值链战略环节上的竞争势能。创新是虚拟组织生存的本能,知识、技能或惯例等特殊隐性资源与信息交互贯穿于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过程始末,并基于虚拟组织创新界面学习交流的频度及密度使合作创新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外部化,有利于知识的吸收、转化与传播,而这些特殊资产的形成与更新均来自于虚拟组织的学习能力。此外,虚拟组织是由一系列层级企业因为共同的创新使命或创新目标联结在一起形成的网络联盟,跨组织文化、流程语言、资源信息、组织功能、网络关系等要素界面与关系界面均需要通过界面管理来保障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高效运行。因此,结合上述创新能力结构维度划分的研究文献脉落,联系虚拟组织与传统联盟组织的本质差异化特征,本文认为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可以解构为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界面管理能力与持续学习能力4个维度,其中创新实现能力贯穿于从创意形成到产品或项目商业化的创新过程,是形成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

3.2 作用机制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解构划分对于能力结构之间作用关系以及创新能力对持续创新作用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面对市场机遇这一稍纵即逝的稀缺资源,相比传统联盟组织,虚拟组织更具竞争优势。首先,虚拟组织是建立在参与企业核心能力共享集成基础上的能力协同动态联盟,基于共享的能力专业化及资源专用性使得虚拟组织合作创新过程中减少了专用性投资成本,从而加速了研发进程;其次,虚拟组织以强大的网络技术平台作支撑,充分共享价值链上的客户需求、价格、成本、渠道、生产、研发等信息流与知识流,且信息流与知识流交互、吸收、转化速度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与上市时间,加速了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在保证产品与服务满足顾客价值的同时,通过搜索、洞察、挖掘、识别客户隐性需求并创造顾客赢得了市场导入前期及后续资源布置时间;再次,虚拟组织基于成员企业间交易边界的柔性化和可变性,使得组织可以通过多样化和灵活的动态契约快速组织资源,基于合作惯例与合作范式快速识别、配置、整合资源,以能力协同效应及知识与信息交互作用共同推进合作创新,提升价值创新速度。可见,虚拟组织的核心能力是对速度经济的高度聚焦,即对市场机遇反应敏捷性与协同创新速度性的集合,本质上就是虚拟组织知识积累在关联界面协调基础上快速获取、创造与运用的过程。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流的集成过程,即从知识获取、知识共享重组整合与创新、知识吸收与转化,到知识溢出与扩散等知识生产及使用过程。在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过程中,创新动力是持续创新的起点与来源,关系着市场机遇的捕捉与识别、客户需求的精准定位与创意决策。创新动力是由市场机遇及产业方向交互形成的需求拉动,以及能力协同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吸收、应用、更新、生产所形成的技术推动组成的驱动系统,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技术推动隐含着企业核心能力租金。因此,也可认为,创新动力是知识与信息交互应用的结果;创新过程是从创意形成、资源整合到商业化的价值创造过程,是持续创新的核心。创新过程中成员企业使各自专业知识技能或惯例与职能模块关联资源交互作用,形成功能创新模块和知识更新模块,在此基础上将创新功能模块集成、重组与整合形成创新产品,然后通过虚拟组织营销渠道将创新产品商业化,实现创新产品的价值置换功能。因此,创新过程本质上就是知识应用、更新、创造与信息搜索交互作用的过程;界面管理是指应用管理知识或技能实现要素界面与关系界面合作协调,是虚拟组织持续创新效率与效益的保障和关键;组织学习的作用结果就是为组织输入与输出知识资产,是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基础。这4个创新要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融合互补,推动虚拟组织持续合作创新。因此,赋予并作用在这4个创新要件上的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界面管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是实现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关键。

(1)在持续创新过程中,学习能力是持续创新能力作用的基础,是组织知识增量的来源,是知识生产、创造、吸收、转化的载体,贯穿于持续创新的活动过程,为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界面管理能力提供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持。

(2)创新发起能力是用知识源预测市场机会的变化方向与发展规律,主要作用于持续创新过程的前端,即从市场机遇的获取到创意的形成过程,该过程涉及机遇信息的捕捉、创新动力的生成与创意决策的形成3个控制点。

(3)创新实现能力主要作用于从产品概念或产品创意形成到产品商业化的实现过程,从价值实现来看,取决于产品化和商业化两个过程。产品化过程是创新资源要素重组整合的过程,是虚拟组织存量知识、经验或惯例的应用过程与创新中学习交互、吸收转化形成增量知识的积累过程相互叠加、相互促进的复合系统,在资源配置与资源整合层面为界面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提供作用渠道和创新载体;商业化过程是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实现过程,主要为创新发起能力提供创新方向。因此创新实现能力主要是通过合作创新快速实现产品化和商业化,在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并持续挖掘新需求的过程中合力打造组织品牌,实现创新投资价值,运用虚拟组织价值链与品牌叠加效应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4)界面管理能力是运用联盟经验或知识,依据联盟契约作用于虚拟组织关联界面的要素与关系协调,在资源配置与流程执行层面为创新发起能力和创新实现能力提供保障。在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与信息、功能与流程、组织与机制、跨组织文化等要素界面以及企业间关系、组织与环境交互关系等关系界面,信息与知识是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生命力,虚拟组织创新需要以强大的信息流量、流动速度与资源信息对称交互作为支撑,引导知识的作用力方向与渗透力深度。此外,产品职能模块与企业能力模块的匹配适应、产品价值流程的畅通与再造、合作创新契约的设计与效能、合作绩效的分配、相关制度的建立等功能需要与组织界面协调管理;企业间文化融合与创新目标的统一也需要通过界面管理加以实现。

因此,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中4个能力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组织持续创新(见图2)。

综上所述,虚拟组织作为异质性知识体,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存储及应用循环流程推动组织持续创新,其持续创新能力归纳起来有3大作用机制:①知识交互创新机制。虚拟组织是以动态分工和知识共享为特征的开放型合作创新系统,知识在组织间的流动过程是价值交换和学习交互的动态过程。动态柔性的组织结构、兼容开放的组织文化,以及高透明度与高频率的互动信息,为虚拟组织知识流动、知识传播与知识整合过程提供了基础条件与媒介平台,营造了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创新氛围,这种交流机制使得组织间及组织与外部的信息、技术、知识、产品、资金等要素快速流动,是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集成的动力源泉;②能力协同创新机制。虚拟组织协同创新要求成员企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契约,在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分销等价值链环节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知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等方式进行合作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吸收改造旧知识与创造生产新知识,通过知识生产及知识应用调增知识存量以促进知识创新循环,从而提升持续创新能力;③要素竞合创新机制。主要是指虚拟组织利用“企业池”“资源池”储存功能,降低搜寻成本,便于在价值、质量和模块化产品差异化程度上形成一定评价尺度及利润空间,使参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并贯穿于合作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此外,利用“知识池”输入输出功能,将知识、经验、技能或惯例分布于创新价值链条关键节点,形成能力并作用于持续创新过程。

4 结语

通过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与能力、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相关文献梳理,结合虚拟组织的本质属性,分析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本质,深入剖析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能力结构及其作用机制,发现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过程,其作用本质是持续创新系统中知识流的创造及应用过程。基于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系统的运动过程,将持续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界面管理能力及持续学习能力4个维度,分别作用于持续创新系统中的创新动力、创新过程、界面管理与组织学习4个过程,这4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分享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惯例及技能等知识流与信息流,从而推动虚拟组织持续创新。通过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的构建研究,丰富并拓展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理论,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方向、影响因素、提升路径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意义。

图2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作用机制模型

尽管本文基于知识集成、持续创新过程、持续创新能力的3个层次视角构建了持续创新能力推动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作用机制模型及分析框架,但并未综合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因而以下事项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①构建量化模型,运用实证研究识别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子;②在识别分析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路径的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构建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之间的结构关联关系,完善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路径结构与选择依据;③探析持续创新能力路径类型与持续创新能力、持续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参考文献:

[1] 邓小健,赵艳萍.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虚拟企业组织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6(6):136-138.

[2] 余光胜.企业创新理论演进及进一步研究取向[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798-803.

[3] ANDREW C INKPEN.Learning through joint ventures: a framework of knowledge of acquisi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11):1019-1043.

[4] GOLDMAN S L,NAGEL R N.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trategy: an industry led view[R].Iacocca Institute,Lehigh University,1991.

[5] 段小华,鲁若愚.基于资源的企业能力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2(6):111-113.

[6] 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顾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 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世界经济科技周刊编辑室,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 POSTI.Europe's21 Century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B/OL].www.essst.uio.no/post/,1999-06-07.

[9] BOER H,CAFFYN S,CORSO M,et al.Knowledge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the CIMA method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1,21(4):490-504.

[10] CAMISON Z C,LAPLEDRA A R,SEGARRA C M,et al.A meta-analysis of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size[J].Organization Studies,2004 (3):331-361.

[11] A C SOOSAY ELT.Developing organizational capacitie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ontinuous innovation[C].Proceeding of 6th International CI Net Conference,2005:1-12.

[12] DAVISON G,HYLAND P.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a complex and dynamic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the Australian health serv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6(1):41-59.

[13] 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2):134-138.

[14] 李支东.企业持续创新:概念、内容与机理[J].江苏商论,2008(6):117-119.

[15] MARY M C,MARINA A.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system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6):1154-1191.

[16] 吴正刚,韩玉启,周业铮,等.复杂环境下企业能力演化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9):119-123.

[17] DAY G 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10):37-52.

[18] SCHULZE S.The two resource-based models of the firm: defini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C].Academy of ManagementBestPaperProceedings,1992.

[19] 彭锐,刘冀生.西方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派[J].管理评论,2005(8):58-62.

[20] GRANT R 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375-387.

[21] 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3):79-91.

[22] EISENHARDT K M,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pecial Issue,2000,21(10-11):1105-1121.

[23] TEECE D J,PISANO 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 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537- 555.

[24] 刘晔.企业能力本质及其演化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4-78.

[25] ZHAI E,SHI Y J,GREGORY M.Development path and dynamic capability of EMS company in far east region[C].Singapore: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2004.

[26] 刘石兰,任浩.论企业能力顾客价值的作用及其匹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6):42-48.

[27] 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 .Amidon).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8] BENN LAWSON,DANNY SAMSON.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organizations: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1(3):377-400.

[29] 李金明.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模型[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27-30.

[30] 张素平.企业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12):45-49.

[31] 陈力田,赵晓庆,魏致善.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演变:一个系统化的文献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154-160.

[32] 王东清,罗新星.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IT投资绩效贡献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37-146.

[33] 卢福财,胡平波.网络租金及其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6):84-90.

[34] 齐庆祝,杜纲.企业能力系统构建与关键维度分析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11):153-155.

[35] LEONARD B D.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6.

[36] DUTTA S,NARASIMHAN O,RAJIV S.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apabilities: methodology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3):277-285.

[37] 罗鄂湘,吴睿智.基于系统理论的企业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7):154-160.

[38] 崔总合,杨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139-141.

[39] 孙立媛,邓三鸿.企业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研究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30-235.

[40] CROSSAN MM,APAYDIN M.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 (6):1154-1191.

[41] 施宏伟,魏莉.基于知识链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69-172.

[42] SHER P J,YANG Y.The effect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R&D clustering on firm performance: the evidence of Taiwan semiconductor industry[J].Tech-novation,2005(1):33-43.

[43] JUAN A MARTINEZ-ROMAN,TAMAYO.Analysis of innovation in SMES using an innovative capability-based non-linear model: a study in the province of Seville (Spain)[J].Tech-novation (America),2011 (5):459- 475.

(责任编辑:云昭洁)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Zhang Baocang,Ren 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Abstract:As an emerging market restructuring the organization mode of the resource of connections and ability,the advantages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reveals the continuous value innovation.Virtual organization is continuous innovation capac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motivation,innovation process and interface management's ability to function.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and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 structure decomposition,On this basis,through carding innovation literatures,combined with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deconstruction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and finally construct a virtual organization betwee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interact,to deepen the research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understanding,enrich and expand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theory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Key Words:Virtual Organization;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Mechanism of Action

收稿日期:2017-01-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2048)

作者简介:张保仓(1974-),男,河南郑州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与组织创新、创新管理、企业间合作;任浩(1959-),男,上海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与组织创新、创新管理、企业间合作。

DOI:10.6049/kjjbydc.2016110505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8-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