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产业变革的主流模式,并产生许多创新相关概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这些概念相互交叉但又不尽相同,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厘定标准。与国外相比,虽然中国产业创新、创新平台研究起步较晚,但最先定义了产业创新平台。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在全球兴起,为产业创新平台发展提供了明确导向,未来将与中国特色“互联网+”和“工业4.0”的实施工具——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深度融合形成智能生产力,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此,针对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产业创新平台;智能生产;服务网络;转型升级
目前,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产业主流发展模式。但是,中国产业结构落后问题由来已久,产业创新整体乏力,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工艺技术含量低,影响产品供给质量;二是产业链条底端化严重,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要素供给结构失衡,束缚产业持续升级;四是发展环境规制多,政策机会主义现象普遍,抑制创新积极性。为此,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旨在淘汰落后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该目标的确立,为我国传统产业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产业创新平台为依托,无疑是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产业创新平台如何将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到产业发展中,是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和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对产业创新平台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1.1 国外文献回顾
创新理论鼻祖Joseph Alois Schumpeter[1]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这一结论引起了西方学术界广泛关注,并围绕创新概念,在理论与实践领域不断深入研究。随着创新知识积累并溢出,知识平台的思想孕育而出,指出知识在各层面积累,当多个知识层面相互交叉时,就会产生新知识,即由知识上升到知识平台的新高度[2]。知识平台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业,继而发展成产品平台。该平台是一种用于产品设计与研发的知识平台,利用平台的共享资源和模块化设计功能,可提高产品创新研发效率、节约产品创新研发成本;尤其是可以利用有限资源生产大量衍生产品,灵活设计产品功能[3-4]。产品平台属于微观意义上的创新平台,仅适用于某个公司或企业产品研发创新。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总需求增长,使得企业生产活动需前伸和后延以扩大生产,从而形成了供应链。单个企业或公司的产品平台已不能适应由多个企业或公司组成的供应链模式。因此,产品平台逐渐升级为供应链平台。
供应链平台在供应链背景下将产品平台的概念延伸到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形成集界面、接口与子体系于一体的结构,可以使一系列衍生产品由商业合作伙伴沿供应链上下游开发和生产。同时,供应链平台可以是产业合作联盟的组成部分,并表现为平台上一定数量的企业间交叉持股,或者该平台在供应商之间分享复杂产品的生产基础与核心技术等[5]。除此之外,供应链平台相关研究还包括:航空航天产业供应链平台研究[6]、模块化供应链中增值活动转移研究[7]等。
在供应链平台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同时供应链过度外包会导致知识流失,带来潜在负面后果[8];商业企业规模扩大和业务多样化,使得传统供应链平台已不能满足企业合作创新需要[9]。因此,需要建设规模更大、功能更多、结构更复杂的产业平台。供应链平台和产业平台间的关键区别在于,产业平台中开发的互补产品不一定会在平台内部企业间彼此交易,不一定隶属于同一条供应链,利益相关企业也不一定相互交叉持股[10]。所以,产业平台由一个或多个公司开发而成,是集成生产、服务或技术的平台,为其它公司提供互补产品、服务或技术。最早的产业平台形成于计算机产业、电信产业,以及其它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11-12]。
产业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公司或企业在管理、知识、技术等方面创新[12],但西方学术界并没有将其定义为创新平台。创新平台的概念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首次明确提出,将其定义为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人才、前沿研究成果等要素的可获得性,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规、会计、资本等条件的形成,和使创新主体能收回其投资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13]。创新平台由一系列具有不同背景的角色组成,并针对特定领域或问题,讨论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14]。平台中各利益相关者可以借助平台确定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共同奋斗目标 [15]。
将产业结构与创新平台结合起来,可以形成特定产业的产业创新平台。该平台由具体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一家或几家企业作为平台领导企业;如果是政府牵头建设的产业创新平台,在必要时政府可以作为平台领导者参与其中[16]。相关成功案例有制药业创新平台[17]、农业创新平台[18,22]等。但是,特定领域的产业创新平台往往局限于该特定产业领域之中,通用性不强,借鉴意义不大,因而需将创新平台置于更宽泛的产业背景中,促进平台自身不断进化升级,形成产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具有的内置张力介于探索和开发之间,体系中的创新平台旨在促进现状转变,并对探索和开发两个主要过程进行交叉管理[23]。因此,产业创新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结构是创新平台。
德国于2013年提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产业创新体系战略——“工业4.0”战略,该战略的两大主题是:智慧工厂和智能生产。其中,智慧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与生产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路径;智能生产 重点研究智能物流、人机互动、物联网、3D打印、增材制造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24]。有学者认为,将智能物流从智能生产中分离出来作为“工业4.0”战略的第三大主题更为科学。“工业4.0”战略旨在将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工厂、虚拟现实、3D技术等融入现实生产中,通过互联网实现所有生产车间和工作流程的自动化与优化[25],进而升级德国现有产业结构,形成“工业4.0”战略背景下产业创新体系。因此,智慧工厂和智能生产体系是德国“工业4.0”战略背景下的新型产业创新平台。
1.2 国内文献回顾
虽然创新概念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国内创新思想及其应用早已存在,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演进。中国历史上的诗词典籍和经典著作中,记载了许多创新思想,例如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日新之谓盛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由这些历史典故可知,中国古人的创新一般应用于自我提高、改革变法等领域,鲜少用于生产,即便有也多是生产工具的小规模创新。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改革开放前属于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默守陈规;改革开放后转型为工业大国,但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思维束缚,创新空间狭窄,导致类似工业革命这种大规模颠覆式创新难以实现。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进入创新驱动新常态。因此,中国创新思想在工业领域运用晚于西方国家也属正常。
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数据库中搜索发现,关键词为创新的论文始于1983年,出自王伯敏[26]教授,他将创新用于艺术创作,强调艺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需以传统为基础[26]。随后产生的一批创新相关文献,主要研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管理等,代表作者有:孙林岩、张宗益、李垣、徐康宁、龙立荣、徐建中、赵曙明等。此类创新研究与产业大多无关,文中不再赘述。
关键词为产业创新的论文始于 1989年,但多数聚焦于某具体产业领域创新,研究比较具体和主观,没有形成统一研究标准。直至1997年才出现产业创新的概念,其理论主要应用于金融创新[27]。此后,我国产业创新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产品创新、知识创新、自主创新、创新战略领域。例如,胡树华[28]从5个不同角度总结了国外产品创新研究情况,以及中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相关研究状况。 产业创新理论在我国各产业领域不断深化,虽形成诸多观点,但并不统一,甚至出现矛盾。由此,吴贵生[29]基于结构化程序与方法,考察了1995-2004年国内产品创新管理相关研究,结合企业资源观理论与产品创新行为特点,提出产品创新管理研究发展导向及其战略导向,并建立相对规范的概念框架。信息化时代为创新研究提供了新平台,芮明杰于2009年提出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建设知识创新平台,服务知识创新。由于我国获取国外技术创新的代价大、途径难,并且出于国家安全考虑,雷家骕[30]呼吁中国产业需要自主创新;刘国新[31]从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内涵维度,阐述其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技术预见兴起,万劲波[32]将创新发展预见转换为战略预见,研究产业创新战略预见的内涵和理念。
关键词为产业创新平台的论文始于2002年,关注具体产业创新平台,例如动漫产业[33]、汽车产业[34]、医药产业[35]、战略新兴产业[36]、军民融合产业[37]等,并且主要从某一特定产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核心技术、产品信息、配套服务等层面研究其体制、机制。通过对比不同产业创新平台发现,企业只能通过其所在产业领域的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收益分享。因此,此类产业创新平台只能服务于其对应产业,不具备普遍性和通用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正中等[38]于2010年首次明确定义产业创新平台的概念,与具体产业创新平台不同,产业创新平台可以催生先导产业集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被定义为通过集成创新要素引起产业变革,导致创新成果外溢及产业化的系统性形态。在此基础上,谭清美等[39]对产业创新平台作进一步研究,将其划分为6个子平台,从组织结构、外围支撑、规制、环境等维度建立理论框架,分析其结构、功能、机理,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各级指标分值及权重。截至2015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的代表学者仅有许正中、谭清美,其所属的科研团队关于产业创新平台的研究涉及平台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政策设计等层面,但对产业创新平台如何嵌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中,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随着“工业4.0”和“互联网+”全球化,中国制造2025战略应运而生。基于此背景,谭清美认为未来产业创新平台可与信息物理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其结构与功能跨越式变化,形成包括智能决策、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控制和智能服务等内容的智能生产力,并提出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的概念,旨在有效促进传统产业技术链升级、价值链升级和产业链升级。在中国特色“工业4.0”和“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意义重大。
2.1 国外研究评述
国外产业创新理论研究与应用早于国内,这一局面是由特定历史时期和经济结构决定的。随着“工业4.0”战略提出,西方制造强国大力发展智能生产体系和智慧工厂,它们是西方国家的产业创新平台及其构成单位。国外产业创新平台研究大部分针对具体产业,其发展于创新理论在各产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元素通过不断积累、交叉产生新知识,并形成知识平台。知识平台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是知识平台应用于产品研发领域,形成产品平台,进而细化为供应链平台、产业平台、“工业4.0”背景下产业创新平台;二是知识平台在创新领域的运用形成创新平台,而创新平台在不同的具体产业领域的运用,最终都将形成“工业4.0”背景下的产业创新平台。国外产业创新平台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国外产业创新平台发展路径
2.2 国内研究评述
虽然国内创新思维自古就已形成,但其在产业领域,尤其是工业领域的运用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内产业创新平台发展源于对国外产业创新相关研究的引入,结合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产业创新理论并应用于国内各个产业,进而形成各类产业创新平台,但此类产业创新平台不具备通用性。为了统一创新平台概念,国内学者最先定义了产业创新平台。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产生了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的概念,此背景正是中国实现产业变革的历史契机。国内产业创新平台发展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国内产业创新平台发展路径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总结
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创新平台研究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国外对创新、产业创新、创新平台的研究均早于国内。然而,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爆发,中国产业创新研究得以不断突破,并形成了一套适应本国产业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产业创新具备独特优势:西方国家产业创新战略由国家提出,各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实施,实施力量较为分散,且企业力量相对薄弱;中国产业创新战略由国家提出,由国家实施,力量集中,实力雄厚。因此,只要把握好战略发展方向,我国在第四次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赶超大有希望。全新的产业创新平台概念由国内学者最先提出并深入研究,反映出我国产业创新正在努力追赶的现状,预示了实现超越的可能。
3.1 产业升级途径
推动世界产业创新,重点在于“互联网+”和“工业4.0” 战略。目前全球范围内,生产与服务逐渐智能化、网络化,“互联网+”工业将成为世界产业创新主流模式,并搭建起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然而我国产业结构及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制造业强国,现阶段任务不仅是产业创新,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中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路径要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工业创新模式。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是国内学者基于中国产业现状,结合“互联网+”和“工业4.0”战略提出的产业创新体系。该体系以信息物理系统和物联网及服务网为基础,旨在服务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随着中国制造2025贯彻实施,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将成为我国主流产业组织体系。因此,我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路径为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传统制造业模式。其中,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包含生产、服务、互联网,因而又被称为“产业互联网”;该体系下搭建的产业创新平台,即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将承担我国产业未来创新发展的重任,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未来转型升级。
3.2 融合创新要素模式
在“互联网+”和“工业4.0”战略背景下,产业商业模式、核心技术、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我国传统产业需要脱胎换骨,传统平台、联盟、联合体必须升级换代。生产与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模块化、即时化,决定了企业不可能以孤立的一分子或简单的联盟形式存在于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的产业创新平台中,必须按照产业创新链(网)、产业价值链(网)的逻辑,与平台网络深度融合。企业作为产业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到产业发展中,这种企业集群称为智能产业元[40]。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智能产业元是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的主要创新要素,也是构成该平台的基本单位。因此,其构成体系、特征性质、主要功能、建设途径应该包含以下4个方面内容。
3.2.1 智能产业元构成体系
智能产业元构成体系与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构成体系应大致相同,因为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正是由一群智能产业元通过一定组织形式支持运作的。因此,由智能产业元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智能生产与服务组织体系、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感知与传输体系、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契约与行为规则体系。在其构成体系中,政府职能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和行为规则的提供方面。
3.2.2 智能产业元特征性质
智能产业元作为平台的创新要素和基本单位,本身必须是开放的动态系统,应与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具有相同的特征性质。因此,其主要特征包括国际化、智能化、价值化、网络化、功能化、效用化,主要性质包括动态性、开放性等。此外,它还具有一个显著特征——“核”,即能够提出创新性和系统性价值主张的领导者,一般为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家及其下属团队。传统产业创新平台一般镶嵌于传统产业组织体系中,而智能产业元不同,它是交织或交融于其中。因此,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产业创新平台比产业联盟、联合体等模式更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3.2.3 智能产业元主要功能
智能产业元不仅应满足生产管理和信息服务需要,还应具备智能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网络集成、价值网络集成、全程价值链供给等主要功能。智能产业元领导者的价值主张,决定了智能产业元的运行及价值模式;智能产业元的开放性、动态性特征,决定其自我更新功能,即智能产业元的主要功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当作为智能产业元的参与企业不能继续提供市场所需或相对较优的智能生产与服务功能时,就会被智能生产和服务网络体系淘汰。
3.2.4 智能产业元建设途径
(1)选定智能产业元的“核”,该“核”具有“领导权”,一般选择具有远见卓识、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家及其下属团队。领导团队以互联网为平台,融合科学原理、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基本创新要素,提出对智能产业元起决定性作用的创新性、系统性价值主张,设计创新链、关键技术链、产业功能链、产业价值链等功能链条。另外,领导团队成员可能是关键技术专家或科学家,并且团队构成应满足相关科学原理、商业模式、关键技术要求。
(2)根据设计成的创新链及产业链,有条件的企业或组织可利用市场竞争方式,向智能产业元输入智能生产与服务功能及价值,供其集成和组合,从而融入智能产业元,成为其构成部分。在“工业4.0”和“互联网+”全球背景下,企业或组织不再受空间、国籍的限制,只受契约与行为规则体系、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约束。
(3)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约束下,智能产业元的核团队确立并主导利益分配机制;同时,政府应该完善或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及政策,对智能产业元的建设和运行进行规制和提供服务,保护企业或组织的国际技术经济利益。
(4)智能产业元是跨国界的,某个企业家团队能否成为智能产业元的“核”并掌握领导权,涉及国际竞争,未来值得进一步探讨。
3.3 产业创新平台未来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对产业创新平台发展回顾,结合“互联网+”和“工业4.0”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下的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是实现我国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研究潜力巨大。该课题未来总体研究方向包括:“互联网+”和“工业4.0”发展趋势;产业体系高端化趋势;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的原理和过程;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战略途径。由此,本文对研究方向进行如下细分:
(1)产业创新平台结构与建设路径。主要探讨平台的存在形式,具体包括产业创新平台系统构成和结构,重点研究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的系统构成和结构及其建设途径。
(2)产业创新平台职能和运行机制。与传统平台相比,未来产业创新平台职能将实现跨越式升级,因而应重点突出其功能网络集成、价值网络集成和全程价值链供给。另外,关于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包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导向机制、产业创新平台资源共享机制、产业生态进化机制、产业创新平台模块化耦合机制、产业创新平台立体网络效应机制等。
(3)研究产业创新平台网络安全界壳及网络效应。虽然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是开放式网络系统,但具有有界性。未来研究应基于产业创新平台网络模式,设计网络界壳套,探索网络效应原理。
(4)研究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政策设计。重点从产业创新平台系统建设和运行方面与“政府—市场—平台”行为主体关系入手,探讨其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政策的优化、设计和选择问题,并提出系统化政策措施。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绘制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路线图,提出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关键线路和重大战略措施,研究框架如图3所示。
“工业4.0”和“互联网+”促使全球产业一体化实现跨跃式发展,传统产业必将融于全球一体化产业网络体系中转型升级、更新换代,否则将被淘汰。如今“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在实现产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融入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产业互联网。本文研究发现,融入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的根本途径是建设或参与智能产业元,将传统产业纳入互联网中,使我国众多传统产业企业成为智能产业元的一份子,进而形成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传统产业的产业创新平台模式。该模式集成了智能生产与服务功能网络、价值网络、全程价值链供给等功能,并且在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中,产业创新平台与信息物理系统及物联网与服务网深度融合,进而驱动商业模式改革、核心科技升级、智能产业元自我发展,最终形成智能生产力。因此,基于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的产业创新平台是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途径,应被作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未来值得深入研究。
图3 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未来研究趋势及总体框架
参考文献:
[1] SCHUMPETER J,BACKHAUS U.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Springer US,2003:61-116.
[2] ROSENBERG.N,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 ROBERTSON D,ULRICH K.Planning for product platform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39(4):19-31.
[4] NIKLAS ARVIDSSON,ULF MANNERVIK.The innovation platform enabling balance between growth and renewal [A].2009.
[5] GAWER A,HENDERSON R.Platform owner entry and innovation in complementary markets: evidence from intel[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7,16(1):1-34.
[6] BRUSONI S.The limits to specialization: problem solving and coordination in 'modular network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5,26(12):1885-1907.
[7] DORAN D.Rethinking the supply chain: an automotive perspective[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4,9(1):102-109(8).
[8] EISENMANN T R,PARKER G,VAN ALSTYNE M W.Opening platforms: how,when and why[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8(4).
[9] GAWER A,CUSUMANO M A.How companies become platform leader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9(2):28-35.
[10] BRESNAHAN T F,GREENSTEIN S.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uter industry[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7,47(1):1-40.
[11] GREENSTEIN S.Open platform development and the commercial internet[J].Platforms Markets & Innovation,2009(8).
[12] GAWER A,CUSUMANO M A.Industry platforms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3,31(3):417-433.
[13] 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towards the world: the new form of american innovation [R].USA,1999.
[14] NEDERLOF S,WONGTSCHOWSKI M,LEE V D F.Putting heads together :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platforms in practice[J].Bulletin,2011,129(3341):67.
[15] TUI S H K,ADEKUNLE A,LUNDY M,et al.What are innovation platforms? innovation platforms practice brief [J].Innovation Platforms Practice Brief,2013(4).
[16] TEE R,GAWER A.Industry architecture as a determinant of successful platform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the i-mod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09,6(4):217-232.
[17] IFPMA.The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platform:sustaining better health for patients worldwide [R].Geneva Switzerland: IFPMA,2004.
[18] PALI P,SWAANS K.Guidelines for innovation platforms:facilitation,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J].ILRI,2013(3).
[19] SWAANS K,CULLEN B,ROOYEN AV,et al.Dealing with critical challenges in african innovation platforms: lessons for facilitation[J].IFPRI,2013(9):116-135.
[20] KLERKX L,MIERLO B V,LEEUWIS C.Evolution of systems approaches to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concepts,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s[J].Farming Systems Research Into Century the New Dynamic,2012:457-483.
[21] L KLERKX,P GILDEMACHER.The role of innovation brokers i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s.[J].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2012(3):1105-1110
[22] HOUNKONNOU D,KOSSOU D,KUYPER T W,et al.An innovation systems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change: smallholder development in west Africa[J].Agricultural Systems,2012,108(4):74-83.
[23] GAWER A.Platforms,markets and innovation: an introduction[J].Chapters,2009(6).
[24] COMMUNICATION PROMOTERS GROUP OF THE INDUSTRY-SCIENCE RESEARCH ALLIANCE.Final report of the industrie 4.0 working group——recommenda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ic initiative industrie 4.0[R].German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3.
[25] ULRICH SENDLER.“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7-8.
[26] 王伯敏.创新要以传统为基础[J].新美术,1983(4).
[27] 谢赤.产业创新理论及其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10-14.
[28] 胡树华.国内外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科学,1999(1):65-76.
[29] 吴贵生,杨艳,朱恒源.中国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现状、差距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6):43-50.
[30] 雷家骕.建立自主创新导向的国家创新体系[J].中国科技产业,2007(3):128-130.
[31] 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96-199.
[32] 万劲波,张琳.论创新发展战略预见[J].科学学研究,2010(6):801-808.
[33] 黄学,刘洋,彭雪蓉.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研究——以杭州市动漫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4):52-59.
[34] 王力,姜发根.基于合作创新理论的汽车产业创新平台构建[J].人类工效学,2013(4):68-71.
[35] 李天柱,银路,石忠国,等.生物制药创新中的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研究——兼论我国生物制药区域产业创新平台建设[J].中国软科学,2011(11):108-116.
[36] 高常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37] 谭清美,王斌,王子龙,等.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4(10):62-64.
[38] 许正中,高常水.产业创新平台与先导产业集群:一种区域协调发展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10(4):136-140.
[39] 王斌,谭清美.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研究——基于组织、环境、规制及外围支撑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3(9):44-48.
[40] 谭清美,房银海,王斌.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条件下产业创新平台存在形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3):62-66.
(责任编辑:林思睿)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 Prospec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Platform
Abstract:The topic that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world industry change,with which many innovation-related concepts has come into being. By analyzing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se concepts were crossed but not completely the same,and there isn't a unified standard at home and abroad.Although Chinese began to study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later than foreign countries,they were the first who defined the Industry innovation platforms.The globalization of Internet + and Industry 4.0 provides a clear direction for Industry Innovation Platforms.In the future, Industry Innovation Platforms will deeply integrated with Intelligent Production And Service Network,which is the implementation tool of Internet+ and Industry 4.0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reform Intelligent Productivit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Therefore,this article gives a deep discussion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platform in the intelligent production and service network system".
Key Words:Industrial Innovation Platform;Intelligent Production;Service Network;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收稿日期:2016-07-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15BGL0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6CZZ02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项目(JSJJ2016-012);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ZZ16-0149,KYZZ16-0155)
DOI:10.6049/kjjbydc.2016090053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7-0154-07
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