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篇论文

共享经济
——从“去中介化”到“再中介化”的被动创新

刘 蕾1,3,鄢章华2

(1.哈尔滨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哈尔滨商业大学 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3.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共享经济”模式正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系统分析了共享经济模式的应用现状、效果与问题。基于万物演化过程的递弱代偿规律,阐明了共享经济其实是为了解决当前遇到的资源匹配问题而不得不出现的被动创新,从传统经济到共享经济是一个“去中介化”和基于共享平台的“再中介化”过程。在分析共享经济的资源动态定价机制、自由机制和双向约束机制等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共享经济的社群化、专业化和从C2C到B2B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共享经济发展策略。

关键词:共享经济;去中介化;再中介化;移动互联网;被动创新

0 引言

共享经济思想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一篇题为《社区结构和协作消费》的文章中首次提出“共享经济”这一理念[1]。共享经济作为一种被业内普遍认同的商业模式,则起源于2000年的ZipCar。在“云大物移”等技术的促进下,共享经济发展迅猛,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也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发展共享经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指引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共享经济模式在我国也陆续出现并迅速成长,涌现出了“滴滴出行”、“猪八戒网”、“人人快递”、“在行”、“人人贷”等一大批成功案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2],共享经济是以人和物质资产共享为基础的,主要表现为出行共享、医疗共享和基于顾客服务的共享[3]。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移动互动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共享经济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零边际成本社会》作者里夫金[5]指出共享经济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体系,并预测共享经济将颠覆许多国际大公司的运行模式,在创新分工协作体系[1]、降低交易成本[6]、推动个体经济强势回归[7]等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共享经济也存在政策监管失效、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8]。法律监管缺位也引发了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在公平、效率等多个层面的冲突[9]。考虑到这些潜在问题,如何规范和引导共享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全新视角,系统分析共享经济的产因和本质,结合共享经济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共享经济的发展策略,以加速共享经济对经济体系的重构。

1 研究综述

“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从而使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闲置资源创造价值的一种经济模式[10]。在理论界,“共享经济”模式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共享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以及共享经济的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 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冲突及其合法性。共享经济的产生直接减少了新产品的购买,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11]。在房屋租赁市场方面,美国德州Airbnb客房数量每增加1%,酒店季度收入就会下降0.05%[12];在汽车使用方面,汽车共享使美国德州户均车辆拥有量从0.47台下降到0.24台,甚至许多家庭在参与汽车共享后不再保留私人车辆[13]。与此同时,由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公平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其合法性的思考。如Kassan等[14]从私有物品所有权角度,分析了在美国开展共享经济模式的合法性;李波等[15]主张应对共享经济模式征税,以保障行业公平;彭岳[16]主张减少行政干预,采用回应型规制策略,解决由于共享经济模式对传统经济模式冲击而引发的法制问题;杨帅[17]从共享经济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共享经济对现有经济模式的冲击,认为要加快体制的适应性变革。

(2) 共享经济的优势。从理论上讲,共享经济可以解决过度投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18],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多数学者赞同该观点,例如Belk[19-20]、Martin等[21]等以汽车行业的调查数据进行推算,认为汽车共享能减少汽车购买、售卖,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Heinrichs等[2]以德国的共享经济为例,分析说明了共享经济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公平的。Weber等[22]通过分析共享模式的合同条款,认为共享经济模式将是经济、稳定的现象。当然,对此也有不同意见,如王冬[23]认为共享经济在降低一部分社会成本的同时,使得不确定性增加;Martin, Chris J[24]认为当共享经济是所有企业的共同选择时,其并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而言,针对共享经济现象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学术界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表现形式、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已初步达成一致。但关于为什么会产生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科学地发展共享经济,学术界还缺乏规范、系统的论述。为此,本文在分析共享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万事演化过程中存在的递弱代偿规律(存在度下降的过程中,通过代偿性的补偿延缓下降速度),提出:共享经济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不得不出现的被动创新,是传统经济模式去中介化后再中介化的结果,并结合共享经济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给出共享经济的发展策略。

2 共享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共享经济模式应用现状

协同共享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参与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共享能源、信息和实物,关注的焦点由所有权转变为使用权。目前,共享经济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出行、空间共享、金融共享、美食共享、医疗健康共享、公共资源共享、知识教育共享、任务服务共享、物品共享等领域,详见表1。

就目前共享经济模式的成功应用来看,这些案例都具有典型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发展共享经济的基础,包括:

(1)闲置的资源。分享者拥有某种东西多余的使用价值,这是共享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从实物的汽车、图书到非实物的时间、服务,只有当分享者拥有剩余并希望将这种剩余变现时,才会产生分享行为。

(2)对产权的清晰认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共享经济的边界是使用权,在使用权之外,很难纳入共享范畴。比如易道专车、滴滴打车、Airbnb等,都是共享使用权;股权众筹也是在明晰股份所有权的情况下出让金钱的使用权,保留了所有权、收益权与处分权。视频分享网站和Facebook共享的是视频,但是视频的所有权仍归属发布者所有;Facebook上可以分享任何文字和视频,但是账号的所有权不在共享范畴内,而该账号所产生的收益与处分权也归所有者。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上的每一个词条也是由创建者自愿提供的,所有用户均可以免费搜索使用,分享的仍然只是使用权。

(3)利益驱动的大众参与。首先,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共享行为必须给分享者带来一定利益,才能促成参与分享。利益不局限于经济利益(如多种商业模式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可以是分享者的名誉或声望等无形资产,如维基百科上分享者都是免费义务地分享知识,收获的是虚拟世界的名誉和声望。无论利益的表现形式如何,利益始终是参与共享经济的原始动力。其次,共享经济的前期投入很高,但边际成本极低,只有参与主体达到一定规模,共享经济才能体现出规模优势,才能够持续存在。

(4)功能完善的供需匹配平台。该平台能实现高效、便捷、安全的供需匹配,同时满足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要求。在云大物移技术和支付技术的支撑下,共享经济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LBS拉近了供需双方的距离,为“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创造了条件。

表1 共享经济模式应用

领域代表性企业业务范围交通出行Uber(美国,共享租车)、滴滴出行(中国,共享租车)、BlaBlaCar(法国,共享租车)、Boatbound(美国,游艇共享)、Spinlister(美国,自行车共享)、ParkTag(德国,停车位共享)共享租车、共享驾乘、共享自行车、共享停车空间共享Airbnb(美国,住宿共享)、WeWork(美国,办公室共享)、HomeAway(美国,住宿共享)、途家网(中国,住宿共享)、小猪短租(中国,住宿共享)、DogVacay(美国,宠物空间共享)、StoreFront(美国,零售空间共享)共享住宿空间、共享宠物空间及共享办公场所物品共享Chegg(美国,书籍共享)、Nextdoor(美国,社区物品+服务分享)、Quirky(美国,科技共创)、RenttheRunway(美国,服装共享)、Etsy(美国,手工艺品众创)、Gazelle(美国,消费电子产品共享)、Vinted(立陶宛,时尚品共享)、BagBorroworSteal(美国,奢侈品共享)、Swap.com(美国,母婴用品共享)、SwapTree(美国,游戏音乐光碟共享)、Getable(美国,建筑工程设备共享)、Yerdle(美国,各类物品共享)、享借(中国,休闲物品共享)、DimDom(法国,儿童用品共享)多种类别物品的共享任务服务共享TaskRabbit(美国)、猪八戒网(中国)、Instacart(美国,物流配送共享)、Thumbtack(美国)、达达(中国,物流配送共享)、人人快递(中国,物流配送共享)完成任务或提供各种服务知识教育共享知乎(中国)、小红书(中国)、在行(中国)、TED(美国)知识、教育服务金融共享陆金所(中国,网贷)、LendingClub(美国,网贷)、人人贷(中国,网贷)、网贷之家(中国,网贷)、众筹网(中国,众筹)P2P网贷模式与众筹模式美食共享OpenTable(美国)、觅食(中国)、Kitchit(美国)、烧饭饭(中国)吃饭或做饭软件平台医疗健康共享ClassPass(美国,健身共享)、Pager(美国,医生预约共享)、Medicast(美国,简单病症上门服务)、全城热炼(中国,健身共享)健身与医疗资源共享公共资源共享SolarCity(美国,太阳能共享)、Fon(西班牙,Wifi共享)、平安Wifi(中国,Wifi共享)太阳能、网络服务等公共资源的共享

数据来源:基于网络资源、数据整理

2.2 共享经济应用效果

在共享经济平台下,供给端的创造力被激发,需求端能得到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就共享经济的发展目标而言,共享经济平台的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降低成本,提升匹配效率。共享经济的出现,降低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交易成本,大大提升了资源匹配效率。这不仅体现在资金成本上,而且体现在时间成本上。对供给方而言,首先,供给方不需受雇于特定组织,仅需向平台支付少量,甚至不收佣金(Airbnb向消费者收取佣金,个体服务者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其次,共享经济平台上聚集了大量客源,服务/产品提供者通过平台注册即可省去寻找客源的时间成本。再次,闲置资源的所有者通过共享平台,能够使闲置资产变现,也给整个市场带来更多供给。对需求方而言,共享经济平台下供给方成本的降低为需求方获取更多消费者剩余提供了途径。

(2)非标准化的产品提供个性化体验。传统经济模式下提供的大多是标准化、规范化产品,而基于共享经济平台的个体服务者可以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商品,甚至追求独特、无可替代的体验。以Airbnb为例,Airbnb的房屋出租者为了在众多供给方中脱颖而出,他们在房屋的布置、装潢上更花费心思。如在房间内配备智能体重秤、智能灯具等各种智能硬件设施;修建在大树上的“树屋”,或者是欧洲城堡里的花园洋房等。Airbnb上所构建的房东与房客关系并非简单的主客关系,而是以出租房屋为媒介,本地房东与外地房客之间的情感社区。房东与房客之间分享各自的生活状态、交流旅行经验,房东甚至会邀请房客参加他们组织的Party等。

(3)共享经济平台有助于树立个人品牌。在共享经济平台上,劳动和服务提供者不再是商业组织的雇员,个体劳动者的品牌价值被放大,能最终形成个人品牌,通过他们提供的优质、个性化服务,使他们获得比在商业组织内更大的成就感、知名度。如在Airbnb上提供优质独特住宿体验的房东,租客会明确知道房屋的独特和舒适是由房东打造的,而并非由一个酒店集团或Airbnb平台提供的。在果壳网打造的知识共享平台“在行”上,平台对共享知识的老师进行“包装”,最终打造的也是个人的独特品牌。

2.3 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共享经济在给消费者和直接从业者带来实惠的同时,也挑战了传统商业模式以及现有制度安排,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间的不公平竞争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由于共享经济在实践中的发展速度远超于政策和法律的制定速度,许多国家对这一新兴经济模式的合法性仍存质疑,更谈不上制定政策促进其正规化发展。在这段政策暧昧期,共享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税收、社保等义务缺失,这对于传统经济下的从业者不甚公平,对传统经济从业者的利益冲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法国多个城市爆发的针对Uber的抗议游行,使Uber不得不暂停在法国的打车服务,我国也出现了多起出租车司机围堵专车司机的事件。

(2)劳动者缺乏安全保障。共享经济的“自由”从业模式,意味着从业者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一旦从业环境受到严重的负面冲击,这部分自由劳动者有可能会为“自由”付出较大代价。

(3)主体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共享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信用,而社会信用又是在“重复博弈、信息积累、优胜劣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共享经济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时点、每一笔交易中的信用都是可靠的。尤其是在信任建立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积累,供求双方的信用度无法甄别,这时很有可能发生主体利益受损事件,而目前这些事件的责任承担主体并不明确,无法充分保障受损方利益。

(4)大数据壁垒可能导致新的行业垄断。共享经济的实现依赖大数据对供求的及时匹配。构建共享经济平台的企业一般需要在初期大量投入以获得初始数据,一旦业务顺利展开,云大物移技术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海量数据,伴随参与主体数量的增多、主体间联系的广泛,单位数据处理成本将迅速下降,数据质量也将快速提升。这种趋势决定了共享经济在位者能利用大数据产生的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占据有利的数据优势,成为行业的垄断者。此外,这种垄断的海量数据存在大量个人隐私信息,也面临被滥用的风险。

3 共享经济本质与核心内容

3.1 共享经济产生原因——被动创新

作为一种经济模式的创新,“共享经济”与经济发展间有密切关系。对于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常见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促进发展;另一种是创新是发展的产物,要发展不得不创新。对于共享经济产生的原因,本文倾向于第二种理解,即:共享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创新,是一种被动的创新。之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共享经济,是基于《物演通论》的基本思想,即万物的演化是其存在度逐渐下降的过程,是借助外界技术、手段对存在度下降进行代偿性补偿(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缓解存在度下降的过程[25],而缓解存在度下降的方式就表现为各种创新。

首先,共享经济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新经济环境下的资源供需匹配问题。从消费者(需求方)的角度看,“使用”通常是他们购买商品的主要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不一定非要拥有所有权,考虑到获得所有权(“购买”)要付出的成本通常要大于获得使用权(“租赁”)所付出的成本,在云大物移(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共享平台提供低廉、有效、及时的租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已成为可能。从制造商(供给方)的角度看,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许多行业(服务业为主)在技术上能够以个体户形式存在,单个劳动者也能通过投入一小部分、甚至无需资本就可以单独提供产出,但由于交易成本过高,不得不以企业方式提供产品。随着互联网普及,交易成本降低、传统企业边界收缩、个体经济强势回归,能以更灵活、更自由的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也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为了解决新经济环境下的资源匹配问题,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传统经济模式逐渐被劳动者—共享平台—消费者的共享经济模式所取代。

其次,在解决资源供需匹配问题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云大物移、支付等)被用于解决共享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共享经济模式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如移动互联网打破了网络接入的时空限制问题,主要表现为智能手机硬件价格的大幅下降和网络运营商对流量资费标准的大幅下调。自2013年以来,小米、华为、酷派等国产手机厂商陆续推出千元级别的智能手机设备,同时,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不断推出更低资费的流量套餐,使得用户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更为低廉和方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平台创造了大量的流量入口。当这些零散的流量入口资源不断增加、积聚,并使用户的需求能快速被响应时,共享经济平台的资源匹配效果和规模效应才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信息发掘和使用方面,这些技术的使用解决了提升共享经济参与者体验感、创新业务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在支付技术方面,以paypal、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成熟,解决了线上交易面临的资金支付问题,加速了共享经济平台的推广进程。从总体上看,这些技术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共享经济这一“物种”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对于本文分析共享经济产生原因的逻辑也是侧面的支持。

再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得不探索新的就业创业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共享经济”的形成。200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而共享经济的代表性平台Uber和Airbnb就出现在经济危机前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亟需稳定,新的工作方式急待开辟。我国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导也不无关系。

3.2 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从去中介化到再中介化

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比如图1所示。总体上看,从传统经济模式到共享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一个“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这与万物演化过程中物种功能的残化与再构合具有相同的逻辑,与社会化分工过程中社会组织间关系的变化相同。一方面,去中介化/去机构化是指在传统供给模式下,商业组织通过高度组织化整合服务提供者,并向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用户与最终消费者间是通过商业组织联系在一起。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和消费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建立连接。另一方面,个体服务者虽然可以脱离商业组织与消费都建立连接,但这种连接的建立受到多方资源的限制,比较困难。而共享经济平台成为劳动方和需求方的中介,更好地实现了供需匹配——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服务提供时间,不再受商业组织的制度束缚,充分激发其创新能力。

图1 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对比

在具体业务内容上,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共享经济借助实时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交易双方是大量地位平等的网络节点,其核心思想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可以实现多点对多点的大规模网状交易,边际交易成本趋近于零(仅需在注册和搜索过程中花费很少的时间成本)。而传统经济可以实现线下交易,并不完全依赖于互联网信息平台,主要体现为一对多的形式,交易成本较高,且交易双方往往存在地位不平等现象。

(2)共享经济下,产品或服务提供方可自由安排服务,时间相对灵活,不存在雇佣关系的约束,通过产品或服务能直接获取收益,仅需向平台支付少量佣金;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产品或服务提供方受雇于特定组织,时间相对固定,收益源于特定组织所支付的工资。

(3)共享经济模式整合了大量的供需信息,有助于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提取、整理、分析,使得交易双方更容易实现信息对称;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数据往往比较分散,存在于多个组织内,不便于信息的进一步整合、分析,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3.3 共享经济核心内容

3.3.1 资源动态定价机制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资源匹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定价机制又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因此,定价机制对于共享经济至关重要。通过以共享经济平台替代商业组织,让供需双方直接对接,为服务/产品提供者的自由定价提供了可能性。

对供给者来说,只要满足资源闲置且闲置资源的共享价格高于共享需要付出的成本(例如资产的折旧),就会参与共享经济并从中获得收益。对于需求方而言,价格也是调节需求量的重要手段。共享的价格可以随着成本的动态变化而实时调整,这种动态定价机制在保障共享者利益的同时,也维持了供需均衡。以滴滴出行软件为例,在高峰时段或者偏僻路段,当共享的资源供给小于需求时,共享的价格会自动上调,以刺激供给;当供给逐渐大于需求时,价格又会恢复到初始水平。这种动态定价机制可以使供给和需求维持在均衡水平附近。

3.3.2 自由机制

传统的商业组织对雇员有严格的服务时间要求,而在共享经济平台上,服务/产品提供者可以自行决定服务提供时间,为从业者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这种自由方式更有利于整合闲散资源,使一大批有服务意愿但时间不固定的劳动者进入市场,进一步提升了供给能力。同时,这种服务时间自由的共享经济模式,不仅仅体现了一种自由,更展示了多劳多得,能充分释放劳动者潜能。

3.3.3 双向约束机制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资源供给方提供无差别的标准化商品,他们对于买家的议价能力很低。而在共享经济平台上,供给方通常会致力于提供独特、个性化的非标准商品,也提高了供给方在选择需求方上的议价能力,即供给方可以对需求方进行筛选。如供给方在Airbnb平台上所提供的树上、湖边的房间,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是独一无二的。供给方也可以对需求方进行筛选,选择评价最好的顾客交易,没有评分(无历史数据)或评分较低的需求方将很难住上优质房源。在这种平等的双向约束机制下,劳动者也更有动力提供更丰富、独特的服务。通过这种双向的评价与约束体系,交易双方能降低信息不对称,也能为平台不断沉淀信息资产。

4 共享经济发展趋势与对策

4.1 共享经济发展趋势

4.1.1 社群化发展

由于共享经济中,供需双方具有双向选择的权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能够被共享经济平台“撮合”的供需双方必然拥有类似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认知水平。换言之,供给方的个性化产品或服务不可能适应所有需求方的“胃口”,注定只能适用部分人群,这与工业经济时代致力于将标准化的产品销售给所有人的思想完全不同。因此,从共享经济到社群经济,看似“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的经济模式确有必然的归宿。

4.1.2 专业化发展

在目前的共享经济模式下,广泛存在“跨界打劫”的现象。如私家车主兼职成为出租车司机,家庭主妇兼职成为糕点烘焙师等。这种兼职的本质是共享经济将人从原来的社会分工体系中“撬”出来,在原有的分工协作网络上增加了新的连接,形成一种临时的分工协作体系。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这种兼职不可能是稳定状态。私家车主或者成为新类型的出租车司机,或者回归到本职工作,而家庭主妇也会在专业的糕点烘焙师与家庭主妇间作出决择,最终形成新的分工协作体系,目前共享经济中出现的兼职状态仅仅是一个过渡。与之前的分工协作体系不同的是,新的分工协作体系是在市场选择下形成的专业化协作体系。

4.1.3 从C2C蔓延到B2B

共享经济对于闲散资源的整合与最大化利用在C2C领域得到了充分展示。优秀的企业在追逐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对闲置资源的变现具有更大动机。IBM对于其闲置计算、分析能力的共享,百度、360、阿里对于闲置大数据的分享,富士康对于其过剩制造能力的分享,初步勾划出共享经济模式在B2B领域的应用前景。

4.2 共享经济发展策略

4.2.1 完善产权制度,明确“去中介化”边界

共享经济是在利益驱动下,对个人所拥有闲置资源的分享,分享的内容是资源使用权,分享利益的归属通过所有权来判定。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去中介化”进行共享,哪些内容只能停留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是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亟待明确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产权制度的完善,明确分享收益的归属;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共享经济中共享的是属于自己的闲置资源,而非公司、公共的资源,这个“去中介化”的边界必须明确,否则会引发严重后果。如Facebook因员工通过伴米网共享公司的公共资源进行谋利,而将其辞退,在海外华人圈引发轩然大波,这就是典型的因共享边界不清而引发的问题。

4.2.2 完善“再中介化”监管,加强行业自律

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劳动者“安全网”缺失、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是由于“再中介化”过程中监管缺位造成的。基于此,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也在逐步出台。如2014年初阿姆斯特丹对Airbnb进行立法,征收5%的旅游税;2014年底,旧金山对私人住宅从事共享经济也进行了立法,要求房屋整体出租时间每年不超过90天,同时,征收14%的酒店税。但与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相比,政策法规仍稍显滞后。考虑到共享经济模式向B2B领域的蔓延,以及共享经济可能出现的行业垄断、信息滥用等问题,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在监管政策的“真空地带”,也需要企业和行业加强自律。如嘀嗒拼车从2015年开始为乘客提供累计限额20万人民币的人身伤亡保险等。

4.2.3 以用户为核心,促进核心机制功能发挥

在共享经济模式下,用户是由供需两方构成的,共享经济平台则是为用户提供资源匹配的服务性中介。在共享经济的核心机制中,无论是资源的动态定价机制、供需双方自由联合的自由机制还是供需双方的双向约束机制,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设计的。因此,共享经济赖以存在的前提是用户、获利的来源在于用户、平台业务的创新也源于用户,这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只有树立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观念,促进共享经济核心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共享经济才能进一步发展。

4.2.4 实现差异化发展,加速社会化分工体系重构

一方面,共享经济的确扩大了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但实物、空间的共享毕竟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发生,随着数据的积淀,部分共享经济领域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会呈现出明显的边界,即社群经济。因此,需要根据领域的不同,引导共享经济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在供给和需求间以兼职的方式建立了一种临时联接,形成了新的社会化分工体系。但这种兼职状态并不是稳定的,或者由此形成新的职业,或者兼职者慢慢厌倦这种生活方式。从长远运营的角度,共享经济平台应加速分工协作体系的重构,尽快使共享经济的参与者从传统经济模式中“去中介化”,而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形成稳定的“再中介化”,形成新的职业。对于共享经济在B2B领域的应用,则应尽快产生新的行业。

5 总结与展望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近几年发展迅猛,对传统经济模式造成了极大冲击。通过对共享经济模式应用现状的梳理,总结得出在目前的环境下,共享经济在公平竞争、就业保障、法制完善和数据垄断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考虑到万物在演化过程中存在度不断降低并通过创新缓解存在度降低速度这一规律,本文对共享经济的产生原因和本质进行了系统、独到的解读,认为共享经济是解决现有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而不得不出现的被动创新,从传统经济发展到共享经济,其本质上是一个“去中介化”后通过共享经济平台的“再中介化”过程。在共享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源的动态定价机制、交易双向的自由机制和基于相互评价的双向约束机制是其核心内容,并进一步结合共享经济的社群化、专业化和从C2C向B2B发展的趋势,从产权完善、行业自律、用户导向、分工体系重构等角度,给出了共享经济的发展策略。

本文研究从现象入手,分析共享经济出现的原因、本质、核心内容,探讨其发展趋势并给出发展对策,是基于共享经济共性的宏观视角,希望能通过这些理念性的观点启迪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后续研究工作可结合具体行业的特点(如文中所给出的交通出行、空间共享、金融共享、美食共享、医疗健康共享、公共资源共享、知识教育共享、任务服务共享、物品共享等领域),研究平台匹配效率、资源动态定价策略、消费者行为与决策、资源提供方行为与决策等。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政府角度,研究如何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通过经济模式创新,加速新分工协作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FELSON M, SPAETH J L.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8, 21(4):614-624.

[2] HEINRICHS H.Sharing economy:a potential new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J].Gaia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 Society,2013,22(4):228-231.

[3] NADLER S.The sharing economy :what is it and where is it going[D].2014.

[4] COHEN B D, KIETZMANN J.Ride on! mobility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sharing economy[J].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2014,27(3):279-296.

[5] 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30-33.

[6] HENTEN A H.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sharing economy[J].Info,2015,18(1):1-15.

[7] 卢希鹏.当随经济遇到共享经济:个人品牌时代来临[J].清华管理评论,2016(4):68-73.

[8] MALHOTRA A, VAN ALSTYNE M.The dark side of the sharing economy and how to lighten i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4,57(11):24-27.

[9] KOOPMAN C, MITCHELL M D, THIERER A D.The sharing economy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regulation:the case for policy chang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4,2(8):530-540.

[10] MBA智库.共享经济[Z].2016.

[11] MATZLER K, VEIDER V, KATHAN W.Adapting to the sharing economy[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5, 56(2):71-77.

[12] ZERVAS G, PROSERPIO D, BYERS J W.The impact of the sharing economy on the hotel industry:evidence from airbnb's entry into the texas market[C].2015.

[13] MARTIN E.The impact of carsharing on household vehicle holdings:results from a North American shared-use vehicle surve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10,46(2143):150-158.

[14] KASSAN J, ORSI J.The legal landscape of the sharing econom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 Litigation.2012, 27(1):1-20.

[15] 李波,王金兰.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税收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5):29-33.

[16] 彭岳.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2016(1):117-131.

[17] 杨帅.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产业经济评论,2016(2):35-45.

[18] 曹磊.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19] BELK R.Why not share rather than own[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 Social Science,2007,611(1):126-140.

[20] BELK R.Sharing versus pseudo-sharing in Web 2.0[J].Anthropologist,2014,18(1):7-23.

[21] MARTIN E, SHAHEEN S A, LIDICKER J.Impact of carsharing on household vehicle holding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10,2143(1):150-158.

[22] WEBER T A.Intermediation in a sharing economy:insurance, moral hazard, and rent extrac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5,31(3):35-71.

[23] 王利冬.谈共享经济发展中的隐忧[J].品牌,2015(8):235.

[24] MARTIN C J.The sharing economy:a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 or a nightmarish form of neoliberal capitalism[J].Ecological Economics,2016,121:149-159.

[25] 子非鱼.物演通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胡俊健)

Sharing Economy:Passive Innovation from Disintermediation to Re-intermediation

Liu Lei1,3,Yan Zhanghua2

(1.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2.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 Harbin 150028,China;3.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haring economy" has caught attention from the industry and academia.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effec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haring economy.Based on the "decreasing and compensating" law in evolution, this paper claims that sharing economy is obliged to be appear as a passive innovation to solve the "resource matching" problem by means of technologies.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ring economy is a process of "disintermediation" and "re-intermediation".After analyzing the key contents including dynamic pricing mechanism, freedom mechanism and bilateral constrain mechanism,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sharing economy are put forward combining its and the socialization, professional and B2B trend.

Key Words:Sharing Economy; Disintermediation; Re-intermediation; Mobile Internet; Passive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6-09-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16CJY034);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培育项目(SXP2014-05)

作者简介:刘蕾(1981-),女,辽宁绥中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后(在站),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服务创新;鄢章华(1983-),男,四川遂宁人,博士,哈尔滨商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在站),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服务创新。

DOI:10.6049/kjjbydc.2016060348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7-0014-07

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