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看网络空间知识创新行为
——对6个网络虚拟社区的案例分析

张永云1,2,张生太1, 彭汉军3,康 琳2

(1. 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2. 太原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太重集团技术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网络空间已成为企业和个体创新的重要场所,探索如何促进网络空间知识创新行为持续增长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构建网络空间下的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分析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对6个网络虚拟社区的75名成员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从网络空间类型和创新主体参与程度双维度切入,研究其组合情境下系统要素的知识创新动机及行为选择。结果发现,空间类型和主体参与程度对网络空间知识创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人的激励和平台环境治理两方面提出了促进网络空间知识创新持续增长的3种策略。

关键词:网络空间;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创新行为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传统创新环境下,创新的关键要素——知识,往往集中于企业内部或相关个体中,缺乏高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很难在更广范围内传播[1]。因此,长久以来,企业创新、精英创新一直是中国社会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水平往往决定了社会的整体创新水平。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空间的繁荣使得企业、个体可以脱离原有空间和制度的约束,更广范围地进行知识协作和合作创新[2-3]。对于企业创新而言,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例如,小米科技公司将小米品牌社区的用户知识作为其创新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海尔公司也将互联网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提升至企业战略层面,通过组建各类虚拟社区或社群,将用户、研发机构、初创公司、发烧友等社会群体的知识或智慧引入企业创新体系,让需求与技术无缝对接,目前已取得不错成效。对于个体创新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个体能够快速获取各类信息,学习多种知识,无形中提升了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大众化层面的创新力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

很显然,网络空间已成为企业和个体创新的重要场所。作为创新的重要要素,知识在网络空间下的创新形式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以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以往研究大多关注网络个体的知识创新行为和动机。有研究得出,网络空间个体知识创新可以通过知识交易、知识共享或知识贡献行为完成,知识交易动机主要包括经济、外部奖赏等[5],知识共享动机包括经济刺激[6]、公平感[7]、信任和支持感[8]等,知识贡献动机则包括互惠和自我效能感、信任等社会认知要素[9]。实际上,随着企业创新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下的企业创新行为已经屡见不鲜,一些网络平台上经常出现个体和企业就知识创新行为进行博弈的现象,不同参与主体的知识创新行为彼此影响和促进[10]。因此,混合主体(个体和企业)的知识创新行为或动机有待深入研究,但相关研究对此关注不多。

(2)网络空间分类很多,现有文献往往聚焦于某类网络空间的知识创新行为。 例如,葛如一[5]、周军杰[11]的知识创新行为主要聚焦于通用平台,Kosonen 等[8]、刘海鑫(2014)、Huang 等[10]的知识创新行为聚焦于企业社区。实际上,网络个体的自由性和流动性、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不同类型网络平台的知识创新行为存在差异,研究不同类型网络平台知识创新行为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开展网络创新活动。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可以有效解决以上研究的不足。创新生态系统将不同类型的主体(企业和个体)和环境放入同一研究框架,认为创新是各种创新物种、创新群落相互连接并产生人员、信息、资金等流动的生态网络[12]。刘友金、贺团涛的研究表明,知识创新活动符合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可被看成知识要素和族群彼此互动、竞争,不断演化的生态系统。本文沿用这一观点,在以往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研究的基础上,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认识论基础,从知识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研究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特征和创新行为。

1 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

1.1 创新生态系统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的内涵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国家创新、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等理论要点,被广泛用于解释社会、产业进步和企业发展。生态系统通常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的所有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整体[13]。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位研究被引入创新领域,产生了创新生态系统。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不再是单个产业的成员,而是横跨多个产业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创新也不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由各种创新物种、创新群落相互连接并产生人员、信息、资金等流动的生态网络[12]。以国家创新为例,从1960-1980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理论界关注并将这一成功归结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和运作[14],到 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衰退,美国制造业重振,以及“硅谷创新效应”引发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和思考[15],再到今天欧盟广泛推行的《开放式创新2.0》 [16],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在国家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1.2 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知识创新经历了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转变,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全球范围内,各种创新主体在各种创新空间中相互作用、加工、组合自有知识,并消化、吸收新知识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因而被称为知识创新生态系统[17]。生态系统内不同的知识族群会随环境呈现出一定分布态势,彼此互动、竞争,受环境影响而不断演化[17]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空间的兴起,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生产、扩散和转移成为常态。网络数据库成为企业和个体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平台成为企业和个体交流、更新知识的重要场所,社交媒体被广泛应用于知识传播。参照生态学的观点,任何一个特定范围的系统都可被视作一个生态系统,系统元件为分布在系统内部的族群,生态学主要研究这些族群或群落的相关关系[13]。显然,网络空间下的知识创新可被视为生态系统,系统元件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创新群落[17],运用创新生态理论可以探索这些创新群落之间的互动作用以及演化机制(见图1)。

表1 生态系统与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

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生态系统网络空间下知识创新生态系统个体 特定生物个体特定知识创新主体物种 相同基因生物个体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主体组成的兴趣小组族群 同地域、同物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同一网络环境下,各兴趣小组形成的知识创新团队群落 同地域、不同生物族群的复合体同一网络环境下,不同知识创新团队形成的知识创新群落生态系统同地域、生物群落和外部环境的复合体同一网络环境下,知识创新群落和外部环境的复合体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3]、[17]整理

就知识创新主体要素而言,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创新主体通常包括企业和个体。企业参与知识创新的主要栖息场所为通用平台或企业虚拟社区,例如,苹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商店、谷歌公司的Android市场平台、戴尔公司的IDEASTROM平台、海尔公司的网络创意平台,以及小米公司的小米社区等。相比企业,个体参与知识创新的场所呈现多样化特征,除了参与企业组建的虚拟社区,众多网络平台、空间,甚至一个简单的QQ、微信群落都可以成为个体知识创新的栖息场所。

就知识创新物种而言,传统的知识创新物种通常以组织为边界,以人为表现主体。而网络空间下的知识创新物种大多是企业或个体基于兴趣和爱好而组建的,人的地位被弱化,知识的地位被强化。网络平台、空间、虚拟社区中的各种兴趣小组随处可见,且大多数兴趣小组均被赋予明确的知识标签,个体通过检索关键字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小组。例如,QQ群中的各类兴趣群、经管之家的知识部落、维基百科中的各个知识学科。

就知识创新族群而言,网络空间下兴趣小组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团队即为知识创新族群。与传统知识创新团队有所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团队成员往往分布在各个地理位置和实体企业中,相互不认识,因而团队中异质性知识较丰富,如果对其进行合理利用,知识创新效果会更好。

网络空间下的知识创新群落指不同知识创新团队所共同栖息的网络创新空间,例如“经管之间”“维基百科”“QQ社群”“微信社群”以及各类企业虚拟社区等。这些网络空间的存在克服了传统知识创新的地理条件限制和沟通约束,能够取得较好的创新效果。

2 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及相互作用

2.1 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知识系统通常由知识主体、知识点集和知识产品3类要素构成。知识主体指知识载体,主要包括拥有知识的个体和企业(组织);知识点集指各类主体所具备的知识集合,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集合;知识产品指知识的非生命载体,即知识主体的工作成果,可以是物化设备,也可以是知识协作过程中形成的成果性文档[18]。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则是在知识系统基础上的创新活动或过程[17]

(1)知识主体。知识主体是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19]。网络空间下的知识主体包括两类:① 企业主体。企业是网络空间下的创新主体,其参与知识创新的主要场所为通用网络社区、品牌虚拟社区或社群。一方面,通用网络社区的兴起为企业组建或参与创新提供了空间和技术支持,将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体等各类创新主体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优势创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通过组建虚拟社区将外部资源连接在一起,进行信息共享,从而实现整体知识创新。目前,宝洁、戴尔,海尔、华为等诸多企业已纷纷建立起自己的虚拟社区;② 个体。个体是网络空间的创新主体,个体参与创新的形式多样,虚拟社区、网络平台、社群、社交媒体等网络空间,均可成为个体交流、协作、创新的平台。

(2) 知识点集。知识点集是创新主体所拥有的知识集合。根据网络知识主体不同,知识点集也可分为企业知识点集和个体知识点集。根据知识属性不同,又可分为隐性知识点集和显性知识点集[19]。传统组织创新的知识点集往往局限于创新相关领域,而网络环境下知识点集的宽度和广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扩展,不再局限于与特定知识创新相关的知识集合。例如,设计手机的技术人员很可能在洗衣机领域有特长,而这些特长所包含的知识点集在网络空间下会发挥作用,成为洗衣机领域知识创新的重要知识来源。

(3)知识产品。知识产品指知识主体的工作成果,也是知识的非生命载体[19]。传统组织中的知识产品往往局限于成果性文档或物化设备,关键知识产品往往存储于企业内部,且受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很难扩散和共享[1]。网络环境下,知识产品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表现形式上,文字、音频、视频等手段的使用使知识产品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保存,以知识库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在组织方式上,知识主体的无组织化使知识产品的内涵更为丰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扩张,知识存储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网络数据库、网络空间成为知识组织和存储的重要场所。

表2 不同知识创新生态系统比较

生态系统知识主体知识点集知识产品传统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局限于企业内部、集群、供应链或生态系统,受组织、地理边界的限制较多;主体间拥有的同质性知识较多局限于创新相关模块,模块化知识集较明显,同质性知识丰富;往往存储在企业、集群、供应链或生态系统内部,共享范围较小成果性文档;物化设备等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突破了组织和地域的限制,表现为基于兴趣、特长或爱好形成的项目小组;成员间拥有的异质性知识较多领域或模块限制不明显,异质性知识较丰富;存储于网络空间,便于更大范围的共享文字,音频、视频;网络数据库等

资料来源:根据内容整理

2.2 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

知识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既包括相同要素间(知识主体间、知识点集间、知识产品间)的关系,也包括不同要素间(知识主体—知识点集、知识主体—知识产品、知识点集—知识产品间)的关系。知识创新生态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是指在这几类关系基础上的要素间分布、互动、竞争和演化过程[17]

(1)要素分布。在传统组织的知识创新生态系统中,受地理位置或组织边界的的限制,知识主体往往处于企业、项目组、集群内部或供应链某环节,主体间熟悉程度较高,拥有的同质性知识较多。而在网络空间下,知识创新生态系统通常以虚拟组织或社群的方式存在,创新主体来源于世界各地,基于共同的兴趣或爱好,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合作,并完成知识创新过程。此时,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开始弱化,主体间异质性知识的重要性开始凸显。

(2)要素互动。在网络空间下,知识的组织形式灵活,打破了部门限制和交流障碍,知识主体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共享的知识点构成了强大的知识库。主体之间、主体和知识之间、知识之间的关联呈现为复杂的网络关系。其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基于主体之间相互交流、讨论而形成的社交网络;主体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网络空间下若干知识主体针对某一感兴趣的知识点展开讨论或加工,从而形成的协作网络;知识之间的关系则是基于网络空间下知识的组织形式或推荐关系而形成的知识网络。

图1 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要素互动

(3)要素竞争。网络空间下知识创新生态系统要素间的竞争主要指知识主体、族群之间合作及冲突等竞争模式[17]。相关研究发现,个体和企业参与知识创新的行为主要分为3类:①知识共享。在相关网络情境以及内外激励因素的作用下,个体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将自身知识共享的过程;②知识贡献。在相关因素的作用下,个体以上传资料、回答问题等多种方式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其他个体或企业的过程;③知识交易。在技术情景和经济因素的支持下,网络个体或企业以交易的方式将自身非核心知识转移的过程。

(4)要素演化。互联网对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深远,且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受组织和地域的限制,传统知识创新中,创新主体多为企业。网络空间的发展使企业和个体同时对知识进行获取、分享、加工和创新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Web1.0、Web2.0和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空间下的知识创新形式不断演变,知识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和知识载体的多样性呈上升趋势(见图2)。

在Web1.0时代,网络“读”的功能使得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库(例如百度、知网等知识库)检索和利用知识成为可能,这一功能极大提升了同时期企业和个体的知识创新效率。

在Web2.0时代,随着网络交互功能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通过QQ、微信进行知识传递和交流,通过各类网络空间进行知识共享成为可能。此时,知识网络、协作网络和社交网络基础上的知识创新主体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创新系统,但创新主体类型单一,仍然局限于企业和个体,且主体间的关联程度较弱。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及语义知识网络的应用,知识创新主体不断增加和演化,生产消费者的崛起促使个体逐步分解为普通用户和粉丝,而产学研虚拟社区的流行则带动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加入知识创新。由“产销者”粉丝社区、企业虚拟社区、利益相关者社区、各类实践社区、科学社区以及知识社区组成的新的知识创新生态系统正在改变旧系统(李万等,2014)。而此时的知识创新行为根据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种形式,既表现为个体和企业知识的检索,也表现为个体—个体、个体—企业、企业—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知识贡献和知识交易(见表3)。

图2 网络空间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阶段

表3 网络空间下知识创新生态系统3阶段比较

项目Web1.0Web2.0移动互联知识创新主体企业、个体企业、个体粉丝、用户、企业,政府、社会机构等知识创新平台知识库知识库,社交媒体、虚拟社区等知识库、网络数据库、知识社区、粉丝社区、实践社区、利益相关者社区等知识创新行为知识检索和利用知识检索和利用、知识共享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贡献、知识交易

资料来源:根据内容整理

3 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行为分析

现阶段,网络空间的发展使得用户创造内容成为海量数据、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受到了企业和个体的重视,与此相对应,网络空间下知识创新行为的研究却仍处于早期,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在上述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分析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创新行为。

上文根据知识创新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将网络空间知识创新行为分为知识共享、知识贡献和知识交易,并阐释了在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支持下,个体—个体、个体—企业之间生成新知识的过程。接下来,本文将在这一基础上,详述网络空间下的知识创新行为。采用案例分析法[20]对6个虚拟社区(包括前文论述的各种类型)的75个成员展开调查,了解其知识创新行为。参与调查的成员包括个体和企业负责人。其中,个体又分为一般个体和粉丝,企业则覆盖了供应、销售等利益相关企业以及政府、虚拟融资商等组织。对30个主体(17个个体,8个利益相关企业,3个政府相关组织,2个虚拟融资商)进行网络访谈,对45个主体(22个个体,16个利益相关企业,3个政府相关组织,4个虚拟融资商)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类问题:第一、参与创新的动机;第二,创新过程及主要行为。

通过对75个网络主体的调查结果进行编码和分析发现(部分见表4、表5):知识交易、知识共享、知识贡献能较好地解读网络空间下的知识创新行为,行为选择则受到主体和网络类型、主体参与程度和参与动机等因素影响。

3.1 网络空间下个体知识创新动机及行为选择

网络空间下,平台类型和参与度会影响个体知识创新行为选择。首先,平台类型决定了个体参与的主要动机。个体参与创新的平台包括虚拟社区、网络平台、社群、社交媒体等,平台类型从内容和关系两个角度可以分为内容型社区和关系型社区[21]

(1)内容型社区。在内容型社区中,参与个体往往将“交换”作为一种期望规范,即对群体或其他个体如何行事的认识;而在关系型社区中,参与个体倾向于将“关系”视为期望规范,嵌入于这种网络中的个体倾向于积累人际关系和人情经验。其次,个体参与程度可以有效调节个体参与动机。张永云[9]研究得出,随着个体参与频率的上升,对平台的卷入程度会影响其社会认知,从而产生较为强烈的“社会归属感”“自我效能感”等期望规范。以上理论分析在本案例中有较多体现,通过对虚拟社区个体成员的知识创新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个体知识创新行为可以分成知识交易、知识共享和知识贡献。内容型社区的知识创新行为有知识交易和知识贡献行为,对于参与程度不高的个体(如表4中“张军***”所述),参与动机往往是“交易”刺激,外部创新行为表现为知识交易;随着参与程度的提升,参与动机由“交易”刺激这一单一动机逐渐向“交易+认知”多动机转换(如表4中“汤劲***”所述),外部创新行为也表现为知识交易、知识贡献等多种行为。在关系型社区中,参与程度不高的个体(如表4中“王召 ***”所述),其参与动机倾向于 “关系”刺激,外部创新行为表现为知识共享;随着参与程度的提升,参与动机由“关系”刺激这一单一动机逐渐向“关系+认知”多动机转换(如表4中“186***”所述),外部创新行为也表现为知识共享、知识贡献等多种行为。

表4 网络空间个体知识创新动机及行为描述

社区类型及社区ID用户自述行为及原因知识创新过程初步分类参与度创新行为创新动机关系型社区王召***偶尔在社区里发帖、回帖与其他个体交流,向企业提交建议和创意一方面是为了将来有问题别人也能帮助我,另一方面是为了赚取积分或奖励一般知识共享互惠互利奖励刺激内容型社区张军***不会刻意发帖,会浏览帖子和讨论内容,偶尔会向企业提供建议或创新主要为了扩充知识,或从现有知识中获得启发,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企业提供的奖励丰厚,可以考虑向企业提供建议或创意低知识交易交易内容型社区汤劲***经常在社区中发帖、回帖或发起、参与讨论,频繁向企业提供各种建议或创意社区就像个大家庭,大家之间虽然未谋面,但是很熟,愿意帮助他们;况且,自己有问题时有人会及时解答;向企业提供建议还会获得奖励,也算企业对我的一种认可较高知识贡献社区归属奖励刺激关系型社区186***频繁在社区中发帖、回帖或者发起、参与讨论,频繁向企业提供各种建议或创意在社区里与人讨论很快乐,能产生共鸣,很愿意充当组织者或发起人角色,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和别人讨论或向企业提供建议,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收益。如果企业有一天接受自己的建议,是件很好的事情,不太看重社区、企业或其他人给予的参与奖励高知识贡献社区归属自我效能感

资料来源:根据问卷整理

由此得到以下命题:

H1:当网络空间类型为通用型社区,且参与程度较低时,个体倾向于 “交易”动机,履行知识交易型知识创新行为。

H2:当网络空间类型为通用型社区时,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个体“交易”动机会向“认知”动机转变,履行知识交易、知识贡献等混合式知识创新行为。

H3:当网络空间类型为关系型社区,且参与程度较低时,个体倾向于 “关系”动机,履行知识共享型知识创新行为。

H4:当网络空间类型为关系型社区时,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个体“关系”动机会向“认知”动机转变,履行知识共享、知识贡献等混合知识创新行为。

根据相关命题,构建出网络空间下个体知识创新动机及行为选择模型(见图3)。

图3 网络空间下个体知识创新动机及行为选择模型

3.2 网络空间下企业知识创新动机及行为选择

不同于个体知识创新行为,受组织形式限制和知识创新体制约束,网络空间下的企业知识创新通常在通用社区、品牌虚拟社区或社群中开展[10]。对于核心类知识,企业知识创新通常在品牌虚拟社区或社群中开展,这些虚拟社区或社群可由用户组建,也可由企业主导。在用户组建的品牌虚拟社区中,企业参与程度较低,通常通过代金券、优惠等社会交换激励因素获取外部知识并进行企业知识创新;在企业组建的品牌虚拟社区中,企业参与程度较高,为了使虚拟社区活动和知识创新行为持续进行,通常会对参与频率或参与质量较高的个体采取“讲学”或“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知识共享。对于非核心类知识,企业通常在通用社区中以众包、外包等知识交易方式获取[5]。以上理论分析在本案例中有较多体现,本文对通用社区企业用户和品牌社区企业主体的知识创新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知识创新行为分为知识交易和知识共享。在通用社区中,无论参与程度高低(如表5中“186***”或“深圳***”所述),企业参与动机主要为获取知识,外部知识创新行为方式为知识交易。在品牌虚拟社区中,参与程度较低时(如表5中“天使***”所述),企业参与动机主要为获取知识,外部知识创新行为为知识交易;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同样是为了获取外部知识,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知识交易、知识共享等混合知识创新行为(如表5中“青岛***”所述)。

表5 网络空间企业知识创新动机及行为描述

社区类型及社区ID主体身份用户自述行为及原因知识创新过程初步分类参与度创新行为动机通用社区186***参与企业对于企业非核心业务知识,通常在众包平台中以众包的方式,寻找满意的供给方案,并支付报酬此类平台和相应解决商很多,希望以最低成本获取最优方案参与度高知识交易知识获取品牌虚拟社区(企业组建)青岛***企业主体鼓励任何形式的讨论和交流;会主动寻找一些比较好的项目,也欢迎项目找我们洽谈;另外,还通过会定期举行讲座,建立讨论组给大家讲解产业、企业或产品的相关知识一方面,社区用户来自于不同领域,可以为企业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有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粉丝用户,有利于企业品牌推广;有一些知识是通用的,我们不传输,同类型企业也会传输,如果这些知识能带来收益便会考虑传输参与度高知识共享知识获取品牌虚拟社区(个体组建)天使***虚拟融资商会发布一些问题请求援助,且欢迎任何建议或创意,会根据情况奖励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现金;我们也愿意通过设立讨论组等方式,有偿将企业的非核心的知识讲授给感兴趣的人希望通过各种奖励措施方式与虚拟社区中的个体和企业熟悉,并建立各种关系,这样有利于尽快寻找优势项目和合作伙伴参与度一般知识交易知识获取通用社区深圳***参与企业通常以任务发布的方式在通用或行业平台进行,通过设置各种形式的奖励吸引个体参与平台中此类型融资商很多,希望通过最优性价比获取需要的知识参与度一般知识交易知识获取

资料来源:根据问卷整理

由此,本文得到以下命题:

H5:当网络空间类型为通用社区时,无论参与程度高、低,企业为了获取知识,更倾向于通过知识交易进行知识创新行为。

H6:当网络空间类型为品牌虚拟社区,且企业参与程度较低时,企业为了获取知识,更倾向于通过知识交易进行知识创新行为。

H7:当网络空间类型为品牌虚拟社区时,随着企业参与程度的提高,企业为了获取知识,倾向于通过知识共享、知识贡献等混合方式进行知识创新行为。

根据相关命题,构建出网络空间企业知识创新动机及行为选择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网络空间下企业知识创新行为动机及行为选择模型

4 结语

网络空间是个体和企业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个体和企业会根据网络平台及个体内在需求选择恰当的知识创新行为。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通过对多案例嵌入式单元的深入分析,发现了网络空间下个体和企业创新行为的选择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人和平台环境是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管理的重要对象。为促进网络空间知识创新的持续开展,本文从人的激励和平台治理两方面提出以下3种策略:

(1)网络治理要重视对参与者实施分类管理。在网络治理过程中,网络平台管理人员通常采取相同的管理和激励措施。本文研究表明:同样是知识创新,网络平台类型、内在动机方面的差异促使各网络主体在知识创新时投入不同的网络关系,且表现为形式各异的创新动机,从而构成包含知识交易、知识共享、知识贡献在内的混合知识创新行为。因此,网络平台治理,一方面要重视平台的分类及特征,根据通用型平台、实践型平台,以及企业虚拟社区在平台导向、知识异质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平台治理方案;另一方面,在同一平台中,平台管理人员应对不同参与程度的个体进行分类管理,把握每一类别的创新动机及创新行为特征,设立差异性管理或激励措施。

(2)网络治理要提高个体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比较网络空间个体创新行为发现,在不同网络空间中,嵌入程度低的个体创新动机和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在通用型网络空间中,嵌入程度低的个体会履行“交易”期望准则,进行知识交易行为;在关系型网络空间中,嵌入程度低的个体会履行“关系”期望准则,进行知识共享行为。但参与程度较高的个体,其创新动机和行为趋于一致,表现为“认知”期望准则,进行知识贡献行为。可见,参与在个体创新行为选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平台治理中,平台管理人员应重视提升个体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例如,可利用社交媒体等交互工具组建社群,有效运用粉丝经济提高个体参与程度,从而实现较为理想的知识创新行为,即认知基础上的知识贡献行为。

(3)企业创新应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和创新模式。比较网络空间企业创新行为发现:在通用社区中,企业通常履行“知识获取”期望准则,进行知识交易行为;在品牌虚拟社区中,企业会履行“知识获取”期望准则,在个体主导情境下进行知识交易行为,在企业自己主导情境下进行知识共享行为。可见,不同于个体创新行为,企业创新行为受平台差异性影响较大。这一发现可以合理解释企业知识创新现状:企业寻求外部知识通常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对于未涉及企业核心的通用型知识,以短期需求为主,其本质是通过市场交易填补其知识空缺,因而企业会选择在通用社区中进行;而核心专业知识往往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知识,需要外部群体的持续性参与,因而企业倾向于在各类品牌社区尤其是自建品牌社区中进行,且需要通过各种知识共享方式,调动参与个体的积极性。

本文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本文根植于少数案例的观察,能否代表更广泛的网络市场,还有待研究。另外,本文采用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未来研究应选择多平台、大样本调查方法,检验本文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张生太,李涛,段兴民.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4,25(4): 28-32.

[2] LEVINE S S, PRIETULA M J. Open collaboration for innovation: principles an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

[3] JEPPESEN L B, LAKHANI K R. Marginality and problem-solving effectiveness in broadcast search[J].Organization Science,2010, 21(5): 1016-1033.

[4] 国务院.国务院发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J].市场观察, 2015(6):59-63.

[5] 葛如一,张朋柱.网络创新外包交易机制比较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11): 20-26.

[6] TRAN A, UL HASAN S, PARK J. Crowd participation pattern in the phases of a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utilizes crowdsourcing[J].Industrial Engineering & Management Systems,2012,11(3):266-275.

[7] FRANKE N, KEINZ P, KLAUSBERGER K. Does this sound like a fair deal?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fairness expectations in the individual’s decision to participate in firm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24(5):1495-1516.

[8] KOSONEN M, GAN C, OLANDER H, et al. My idea is our idea! Supporting user-driven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crowdsourcing 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3,17(3).

[9] 张永云,张生太.社交媒体知识协作网络中的明星效应和经纪人效应——来自 Wikipedia 社交媒体的发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4):13.

[10] HUANG Y,VIR SINGH P,SRINIVASAN K.Crowdsourcing new product ideas under consumer learning[J]. Management Science,2014,60(9): 2138-2159.

[11] 周军杰.虚拟社区内不同群体的知识贡献行为:一项对比研究[J].管理评论,2015, 27(2): 55.

[12]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 “创新系统” 到 “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 2013(1): 4-12.

[13] 杨持.生态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 弗里曼.宇轩.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 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15] 李钟文,威廉·米勒.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16] THE EUROPEAN COMMISSION.Open innovation 2.0(OI2)-sustainable economy & society-stability. Job. Prosperity. Dublin, Ireland[R].2013.

[17] 贺团涛,曾德明.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8, 27(6):23-25.

[18] 于洋.组织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超网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19] 李斐.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系统及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4.

[20] 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1] 万晨曦,郭东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4,34(8):165-170.

(责任编辑:云昭洁)

Cyberspace Knowledge Innovation Behavior under Innovation Ecosystem Perspectives——Multiple Case Studie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Zhang Yongyun1,2,Zhang Shengtai1,Peng Hanjun3,Kang Li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3.Technical Center,Taiyuan Heavy Machinery Group Co.,Ltd., 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Cyberspace has became an important innovative place for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thus exploring how to promote Knowledge Innovation Behavior sustaining Growth in cyberspace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is paper constructs a Knowledge Innovation Ecosystem under cyberspace based on innovation ecosystem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 elements. The choice of behaviors and innovative motivations are studied based on coding towards rough interview data of 75 members belonging to 6 different cases from the type of cyberspace and participative degree of innovative subje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ype of cyberspace and innovation Subject participation degree have an impact on cyberspace knowledge innovation behavior. Further 3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behavior sustaining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encouragement and platform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Key Words:Cyberspace; Innovation Ecosystem; Knowledge Innovation Behavior

收稿日期:2017-01-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1022,71503108);太原科技大学博士启动项目(20162030)

作者简介:张永云( 1979-) ,女,山西高平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社交媒体应用;张生太( 1962-) , 男, 山西应县人, 博士,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本管理;彭汉军(1979-),男,湖北鄂州人,太重集团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康琳(1981-),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信息技术创新。

DOI:10.6049/kjjbydc.2016100354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6-0139-08

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