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与协作机制研究

王丽平1,李菊香1,李 琼2

(1.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为了解其价值共创的具体运行逻辑,保障价值共创的持续性,基于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特征与要素构成,深入分析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设计基于价值共创的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协作机制,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协作机制

0 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科技服务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时期,科技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之一[1]。2016年,科技创新大会又将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上新高度。随着我国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市场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因此,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路径,以“全要素”思维构建“全链条”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趋势[2]

21 世纪初,管理大师Prahalad 和 Ramaswamy[3]在《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一书中提出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概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所有社会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参与到价值共创中来,并形成一个包含价值共识、价值共生、价值共享与价值共赢的开放型交易匹配过程[4-5]。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比传统科技服务业更能有效配置资源,实现各创新主体间的优势互补,是价值共创的组织载体[6],其价值共创模式构建对于拓展价值空间深度与广度、服务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7]。为保障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持续性,需要围绕服务业创新需求开展全方位、专业化和深层次的创新活动,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8]

价值共创模式与协作机制对于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视角,目前鲜有文献提及。本研究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剖析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特征与要素构成,探索价值共创模式,进而构建基于价值共创的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协作机制,为实现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和价值传递的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1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特征与要素构成

1.1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

2004年12月,“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概念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的研究报告中最先提出。创新生态系统从创新系统演变而来[9],其由环境、技术、组织和政治等子系统组成,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形成一个相互链接的关系网络[10],具有动态性、栖息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11]。本研究结合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复杂性、依赖性等特点[12],给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以科技服务企业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中心、以社会组织为纽带、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与利益相关企业构成多维服务体系,围绕市场需求,对创新资源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与战略匹配[13],形成一种共生竞合、复杂开放、动态演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并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发展。

1.2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特征

基于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总结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以下4个特征:

(1)系统构成多样性。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体系、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的集合[14],由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多个创新主体以及创新文化、制度体制、激励机制等多要素组成,涵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各要素之间相互适应、协同演化、共生共荣[15]

(2)互动关系虚拟性。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各创新主体基于科技服务平台进行虚拟化合作,通过网络传递服务链接企业之间的关系,针对科技服务市场出现的新需求,及时探索新服务方式,培育生态系统新优势,抢占新服务模式的先机和制高点。

(3)合作边界模糊性。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不同产业链交织形成的具有开放性、复杂性特征的多维网络结构,每个环节的运转都伴随着资源的交换流动。其以开放式创新理论为基础,打破边界实现跨组织功能互补,强调组织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商业化过程中的边界渗透与模糊化(梅亮等,2014),提升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专业化水平和规模化效应。

(4)系统运营风险性。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影响着系统运营的有效性,而且还伴随着系统运营的高风险性,一般包括以下3类基本风险[16]:①管理风险。系统对每个环节的组织管理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②合作风险。与创新合作对象之间信任协调的不确定性;③整合风险。价值链上创新研究及应用周期带来的不确定性[17]。此外,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也会影响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营。

1.3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创新生态系统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由创新生态群落和创新生态内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其包括硬件条件、软件条件、产业体系、人才和外部环境5个要素[17]。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3个层面,具体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核心层由创新主体构成,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客户、利益相关企业等;中间层由支持机构组成,包括政府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创新创业机构等;外围层即创新环境层,由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等硬条件,创新文化、创新激励机制等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要素构成[18]

2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构建

随着云经济与大数据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价值网的建立打破了传统价值创造运作模式,通过科技服务平台跨地域集聚各创新服务企业,依据整体价值最优原则发展信任融合关系,逐渐形成基于科技服务平台的产业集群价值网络模式[19]

这种模式以产业集群中的各企业为节点,以顾客为中心,以产业集群企业网络为依托,形成一种具有创新活力的价值创造网络体系[20]。通过科技服务平台进行一系列网络互动活动,拓展服务范围,实现创新生态系统整体价值增值;并将科技服务产业集群中各企业的服务模块细分优化重组,实现企业间的价值互动,推进创新生态系统整体价值循环;同时,还将各创新主体资源集成,在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共享,实现创新生态系统整体价值共赢。基于此,本文从网络互动延伸、模块细化分解、资源集成共享3个方面深入解析基于科技服务平台的产业集群价值网络价值共创模式,如图2所示。

2.1 网络互动延伸

网络互动延伸是指在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间展开跨地区、跨空间、跨边界协作互动关系,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科技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间的战略互动关系。通过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调整企业服务项目与组织结构,实现客户和企业共同参与价值创造;二是科技服务企业与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价值互动关系。打破企业间的产业创新壁垒,构建产业集群价值网络新价值通道,在市场环境、客户需求与自身供给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三是科技服务企业与中介商之间的运作互动关系。中介商通过科技服务平台匹配恰当的合作伙伴,并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以保障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整体运行效率[21]

图1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2.2 模块细化分解

模块细化分解是在网络互动延伸中,以明确服务需求为前提,将各企业能力要素进行模块分解和优化整合,强化其专业优势[22],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企业间产品模块交互整合。可细化分解为具备不同独立功能的小模块,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精准优质服务;二是企业间流程模块实时交互。将流程体系整体肢解、裂变、分化成子流程模块,以及时有效地解决突发问题;三是企业间职能模块的相互交接。将职能细化分解为创新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和外包服务等子系统模块,扩大企业发展空间[23]

2.3 资源集成共享

资源集成共享是在网络互动延伸和模块细化分解的基础上,科技服务企业、分包商、供应商、物流提供商、IT服务提供商、中介商和客户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通过沟通协商、相互承诺与合作契约等形式,进行关系整合和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共享集成服务网络[21]。各创新主体运用网络服务,进一步对资源进行组织、挖掘、创新、扩散、共享和服务,进而重新配置集成各项资源,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提供资源保障。

3 基于价值共创的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协作机制设计

3.1 基于科技服务平台的多维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

科技服务平台上各创新要素之间、创新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通过信息服务共享一体化,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持续提供创新资源;通过产业聚合发展一体化,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奠定稳定基础;通过组织协调管理一体化,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构建和谐发展的创新环境;通过产学研合作一体化,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提供不竭动力。上述4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多维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如图3所示。

图2 基于科技服务平台的产业集群价值网模式

图3 基于科技服务平台的多维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

(1)信息服务共享一体化机制。 信息服务共享一体化是指将各种创新信息资源跨区域、跨空间进行信息处理、信息链接、信息交换和信息转化后,将其流通共享于价值共创主体之间,通过整合吸收,挖掘自身潜力,为实现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发挥最大效用。具体运行机制如下:建设产业发展中试基地、企业孵化基地、跨区域创新服务机构等,为创新主体提供科技资讯、科技条件、生产力促进、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信息资源[24];设置技术供需项目库,实时更新市场信息,统一规划人才、技术、知识、信息、金融、物流等要素的流动配置;运用商业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全面挖掘协同创新中的数据价值,结合市场信息,对丰富多样的科技资源进行重组,提供持续创新资源。

(2)产业聚合发展一体化机制。 产业聚合发展一体化是指围绕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特色,构建科技服务产业区域合作机制,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实现战略协同、技术协同和业务协同,提高合作创新水平和效率,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最大化奠定稳定基础。具体运行机制如下:一是优化科技服务业产业布局,以科技服务资源集中区域为突破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产业经济发展的聚合力;二是培育科技服务业创新集群,搭建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联盟,开展跨区域技术联合攻关,推进研发创新协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5];三是打造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依托细分领域形成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搭建协同互补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26],推动创新主体在不同环节的有机糅合和紧密对接,提升产业聚合水平。

(3)组织协调管理一体化机制。 组织协调管理一体化是指为了协调主体间关系、降低运行风险、保障创新主体收益,为实现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构建和谐发展的创新环境,其着重于合作伙伴选择、组织结构重组、技术系统更新及运行环节实施等各个方面。具体运行机制如下:一是通过激励机制、共享文化等方式,协调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即时性、远距离传输性等特点,减少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企业间相互信任的基础,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二是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及合作伙伴的核心知识与自律协调能力,分析共享知识之间的匹配性和互补性,识别企业在平台中的功能定位,通过契约设计、相互承诺、合作协议等途径保障合作双方的关系质量[27];三是根据不同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和协调方法,制定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组织管理平台运作流程和规则,进而提升合作创新效率。

(4)产学研合作一体化机制。 产学研合作一体化是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进行有机结合与分工协作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复杂系统,其需要经过筹备期、接洽期和实行期3个阶段的建设管理[25]。在筹备期,围绕优势科技服务主导产业,构建政府沟通合作机制,抓住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特点和全球前沿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创新与创业文化建设[28],构建知识交流与共享通道,开发新知识;在接洽期,建立科研机构与产业化基地有效对接机制,搭建多元化、社会化知识创新基础平台,运用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释放创新效能,实现价值共创[29];在实行期,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加快科技服务资源循环转化,实现知识创造与应用,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对接力度,推动科技服务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3.2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联动共生”协同发展机制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4个要素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状态的共生系统,共生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影响共生系统发展规律和动态转化过程(张小峰,2013)。因此,需要从上述4个方面构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联动共生”发展机制,以促进创新系统的生态性和价值共创的持续性。

(1)共生单元优化。 共生单元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核心企业、竞争企业和合作伙伴企业等(张小峰,2013),其既是构成系统共生关系的基本单元,又是形成共生创新的基础(徐晖等,2014)。每个共生单元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承担的功能不同,其会根据自身特征及周围环境、优化功能与特色确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最佳生态位,进而占据参与价值共创的优势地位。

(2)共生界面建立。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间开展共生行为的互动方式和机制,其影响共生单元间的能量流通,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物质交换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30]建立起密切有效的联系,保障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发展的有序运行。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是指加强创新共生单元之间的衔接,维护创新生态系统内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信息共享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物质交换机制是指加快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内创新资源的循环流动,提高创新主体协作创新效率;构建利益分配机制是指协调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冲突,保障各成员的切身收益。

(3)共生模式选择。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形式,其反映了信息交流关系和能量互换关系,与共生界面、共生环境相互作用,决定协同创新深度与广度。共生模式选择为共生单元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模式,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协作机制维持价值共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在不同阶段采用的共生模式是不同的(见图4)。在初创阶段,由于市场不确定和技术前景比较模糊,企业发展需要依靠研发能力较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摆脱生存困境,与创新主体建立暂时性、随机性合作关系。因此,此阶段宜采用点共生模式与寄生模式;在成长阶段,企业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与知识协同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高度重视,为降低交易管理成本,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模式转为间歇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模式;在成熟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处于稳定状态,为保证企业长期合作,可选择连续共生模式、互惠共生模式;在衰退阶段,企业缺乏创新活力,不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为延长企业寿命,可选择寄生模式、点共生模式、偏利共生模式[31]

图4 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联动共生”协同发展机制

(4)共生环境培育。 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是共生界面建立和共生模式选择的基础[30]。共生环境培育拓展了创新共生单元的发展空间,加深了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创造活动。共生环境完善度越高、合作创新水平和层次越深、运行风险越低,越有助于形成多元化、融合化、动态化、持续化的协同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可通过政府、金融、中介、投资、风险等支持机构,培育促进共生单元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创新资源环境;通过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培育促进共生单元协同创新活动开展的创新激励环境;通过价值取向、创新意愿等,培育具有积极创新发展氛围和严谨组织管理规范的创新文化环境。

4 结语

为了应对服务市场竞争环境和技术环境变化,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日益成为科技服务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一种崭新商业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协作机制,为科技服务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对促进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提升、加快科技服务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未来将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挖掘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与价值共创间的关键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谢泗薪, 戴雅兰. 经济新常态下科技服务业与现代产业联动模式创新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5):9-15.

[2] 赖晓南. 区域科技服务生态系统的3个“六”[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5(2):90-94.

[3] 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78(1):79-87.

[4] BO E, TRONVOLL B, GRUBER T. Expanding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exchange and value co-creation: a social construction approach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1, 39(2):327-339.

[5] 周文辉. 知识服务、价值共创与创新绩效——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4):567-573.

[6] 金帆. 价值生态系统:云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机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4):97-109.

[7] 杜建刚, 郭清兰. 构建服务价值的共创模式[J]. 清华管理评论, 2013(4):48-53.

[8] 狄蓉, 徐明. 服务主导逻辑下服务创新价值共创机理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7):33-38.

[9] MERCAN B, GOKTAS D. Component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 a cross-country study [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76):102-112.

[10] GIEDRIUS J, KRISTINA G. Smart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56):125-129.

[11] 杜勇宏.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J]. 中国流通经济, 2015(1):91-99.

[12] ZHANG Y, ZHAO S, GUO R. 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ecosystem service research[J].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2014, 5(1):82-90.

[13] 赖晓南. 中关村科技服务生态系统[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5(2):86-89.

[14] 伍春来, 赵剑波, 王以华.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研究评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34(7):113-121.

[15] 杨荣. 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动力机制及其政策含义[J]. 科技和产业, 2013(11):139-145.

[16] RON ANDE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 HBR Spotlight, 2012(4):98-107.

[17] 王娜, 王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内部一致模型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3(5):24-29.

[18] 杨荣.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 科学与管理,2014(3):12-17.

[19] 张树臣, 高长元. 基于价值网的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合作与竞争协同演化研究[J]. 软科学, 2013, 27(9):13-18.

[20] SUN H P, XIE Z Y, SUN Y.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luster upgrading based on the global value network——a case study of shaoxing textile industry cluster[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2,26(5):14-17.

[21] FRAGIDIS G, IGNATIADIS I, WILLS C. Value co-creation and customer-driven innovation in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s[J]. Lecture Notes in Busin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010(53):254-258.

[22] WANG Y, REN H. Path and evolution of value innovation in modular organization[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4,35(1):150-156.

[23] 余长春, 吴照云. 价值创造视域下民航业服务模块化运行——基于探索性案例分析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12):141-153.

[24] 吴应良, 王小利, 陈德美. 一种基于价值网的科技服务体系协同发展模式[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 32(16):124-129.

[25] 王毅, 张雄. 基于高度集约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4(5):24-27.

[26] WANG J, AO H, CHEN H, et al. The research of chain structure and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innovation chain in S&T service industry[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 Policy, 2015(15):726-730.

[27] 王海花, 谢富纪, 周嵩安.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四维”协同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17):7-10.

[28] LUO Q X. The practice and thoughts of accelerat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J]. Technology &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32(1):8-11.

[29] LESSARD L. Designing and managing value co-creation in kibs engagements[J].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view, 2014, 4(7):36-44.

[30] 赵志耘, 杨朝峰. 创新范式的转变:从独立创新到共生创新[J]. 中国软科学, 2015(11):155-160.

[31] 李敏.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共生模式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17(4):106-107.

(责任编辑:王敬敏)

The Value Co-Creating Model and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Wang Liping1, Li Jvxiang1, Li Qiong2

(1.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84,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The value co-creating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is a new business model. To understand its specific operational logic and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valu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includ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lements, analyzes this new model deeply. In the end, we desig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on ecosystem from value co-creation perspective,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practical activity hopefully.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 Innovation Ecosystem; Value Co-Creation ; Coordination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6-09-29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TJYY16-020);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16);天津市科委战略规划项目(15ZLZLZF00230)

作者简介:王丽平(1966-),女,山东武城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企业成长与管理创新;李菊香(1994-),女,河南卫辉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成长与管理创新;李琼(1989-),女,河北枣强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金融。

DOI:10.6049/kjjbydc.2016070370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6-006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