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市场化进程与区域就业水平
——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程小可,李浩举,姜永盛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换挡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如何通过企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区域就业水平,是“新常态”时期必须攻克的新难关。系统探究了工业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揭示了市场化进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微观企业创新显著促进了区域就业水平提高,并且,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进一步考察企业性质发现,企业规模和产权属性对企业创新和区域就业水平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相较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创新对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市场化进程对不同性质企业创新投资与区域就业水平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影响。最后,从政府完善市场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投资动力、提升就业水平与稳定社会秩序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企业;企业创新;市场化进程;区域就业水平

1 问题提出

我国工业企业“市场换技术 ”的发展历程表明,无论对于企业自身还是宏观经济发展,工业企业创新均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1-3]。在走过了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历程后,中国工业企业只有通过积极的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生产技术,才能在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持续优化。

现有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工业企业创新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4-6],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充分就业与经济持续增长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通过企业创新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诸多学者基于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数据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投入显著促进就业水平提高。Lachenmaier、Rottmann[7]基于德国制造业样本研究发现,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对就业均有积极作用;Horbach、Rennings[8]与Bogliacino[9]亦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然而,Acemoglu[10]研究发现,由企业创新带来的生产率提高会降低企业就业水平;黄解宇等[3]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创新与就业水平负相关,但对就业增长具有正向滞后效应。因此,学界关于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并未形成一致结论。在我国经济体制和就业制度转轨阶段,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使得工业企业创新和区域就业水平的逻辑关系更加模糊不清。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系统探究微观企业创新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同时,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更为健全的创新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现有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企业投资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11]。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对创新与区域就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产生明显的差异化调节作用,因此对于此问题的探究,在我国现实背景下显得十分必要,且颇具理论与现实意义。单纯地基于微观视角或宏观视角无法刻画创新对就业效率的影响,这就需要建立“微观企业行为-宏观经济产出”的影响关系。那么,微观企业创新投资对区域就业水平会产生何种影响?市场化进程是否会对两者之间关系产生显著的差异化调节作用?不同规模及产权性质的企业,其创新投资会对区域就业产生何种差异性影响?本文基于“宏观经济环境-微观企业行为-宏观经济产出”关系的经验证据,采用1999-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只更新到2009年),构建微观企业创新投资与区域就业水平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模型,就上述问题提供来自我国的经验证据。

本文具有如下研究意义:①丰富“宏观经济环境-微观企业行为-宏观经济产出”关系的经验证据。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微观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微观企业行为亦会影响宏观经济产出。虽然众多学者针对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影响微观企业行为进行了广泛探讨[12],但微观企业行为对宏观经济产出的作用机理尚待进一步挖掘[13,14]。基于此,本文将系统分析微观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作用,为探究微观企业对宏观经济产出的影响机理提供新的研究视角;②丰富企业创新投资经济效果的经验证据。创新投资作为企业重要的活动,受到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2-3]。现有研究关于企业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已达成共识,但有关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作用还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工业企业数据探讨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的作用机理,为探究企业创新投资的经济效果提供补充性证据;③为政府完善市场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投资动力、提升就业水平与稳定社会秩序提供参考。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企业创新投资与区域就业水平

一直以来企业创新如何通过不同渠道影响就业是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络问题。Harrison等[15]研究发现,企业产品创新主要通过拉升市场需求刺激就业增长,其创造了市场对创新企业新产品的直接需求,促进了企业就业水平,而工艺创新带来的产品单位成本降低将导致产品价格降低,进而导致产品需求提高,促进企业和区域就业水平。从短期微观视角来看,工业企业的工艺创新或产品创新如果被证明可以获得竞争优势,那么其最终会被市场中其它企业学习和模仿。随着创新技术的扩散,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企业创新行为在摧毁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创造出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其将推动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企业创新过程中伴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会引起各行业剧烈变动以及失业率的提高[16]

从长期宏观视角来看,微观企业创新势必引起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将生产要素从盈利性较低、生产效率较低以及市场前景较差的部门转向盈利性较高、生产效率较高以及市场前景较好的部门。同时,人力、物力和金融等资源的重新配置促使新兴行业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区域劳动力需求。Acemoglu[17]认为企业创新的关键动因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市场规模。企业创新带来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细分与扩大,进而带来了需求扩张,需求扩张带来了劳动力流动的加剧以及区域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同时,经济增长时期新建企业增多,从而有利于扩大企业金融市场,增加就业机会。杨蕙馨和李春梅[18]研究发现,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同时,工业企业创新亦通过产业链以及企业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就业水平。例如,企业创新会促使工业企业通过获得新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流程,进而可能影响上游企业的就业。如果工业企业增加产品输出,则供应商公司也会受益,进而增加相关配套人员,间接促进区域就业水平。卢亮和邓汉慧[19]研究发现,企业家创新与创业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区域就业水平。史青等[20]研究发现,高科技企业出口有利于稳定不同类型工人的就业水平,出口对较高技术行业劳动力就业的稳定作用大于较低技术行业。同时,产品创新会刺激其它公司产品需求,甚至可能触发新的互补性产品发展。微观企业创新可能因产品创新以及工艺创新提高生产率水平,刺激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并且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就业水平,从而提高区域就业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微观企业创新可以促进区域就业水平提高。

2.2 市场化进程的调节作用

市场化改革为企业塑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了企业竞争动力,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使企业不断实现帕累托改进(孔东民等,2014)。但是,对于市场化进程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与区域就业水平间关系,现有研究却鲜有涉及。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间关系。盛丹和王永进[5]研究发现,技术复杂度较高的产业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省份增长更快,并且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孙早等[6]认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R&D投入,更依赖于R&D溢出水平,市场化改革可以显著提高R&D溢出对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

市场化机制的日益完善会带来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和规模扩张,从而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结构性的增加效应。Feldmann[21] 的研究表明,政府规模越小(民营企业比例越高、政府投资占比越低),投资者法律保护与产权保护机制越完善,其区域就业水平越高。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日臻成熟,自由市场允许商品、资本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并且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和实物资产投资,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1]。同时,“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市场信贷配给效率的提高”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和公司的限定条件的减少”等市场化改革,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水平,从而强化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积极作用将更为明显。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积极作用会更明显。

2.3 企业规模及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Schumpeter[22]认为相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大企业在规模经济、融资渠道和风险分担等方面拥有更大优势,企业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强。同时,规模较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所释放出的就业机会可能更多[23]。刘和旺和郑世林(2013)指出,资源配置在中小企业中的就业创造效应强于大型企业,并且这一效应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更为明显。Zuniga等[24]将企业创新战略分为研发投入、购买研发和混合战略3种类型,研究发现研发投入战略对企业就业作用最为明显,并且这种效应在小企业更为明显。由此可见,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作用可能在中小企业中得到更为明显的体现。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a: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强。

在我国特殊的制度体系下,有相当比例从事研发的工业企业属于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结构会导致经理人不同的努力水平和经营状况。聂辉华等[4]研究指出,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从事更多创新活动,但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比私有企业低。Dachs、Peters[25]指出,创新效率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对就业水平的作用,外资企业创新效率比内资企业高,因此,外资企业产品创新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综上可以推断,由于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差异,非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比国有企业高,企业成长性更高(刘和旺和郑世林,2013),非国有企业创新所带来的就业增长可能更加迅速。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b: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

3 研究样本与数据

3.1 样本选择

1999-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含200多万个观测值,其样本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企业以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是比较全面的企业层面数据库,能有效反映第二产业创新信息,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与可信性。企业创新数据来自于1999-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宏观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1999-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与一般上市公司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是借鉴聂辉华等[26]的方法,剔除了不符合会计原则的观测值(如流动资产大于总资产);其次,剔除了缺失关键指标的样本(如职工数为0);最后,剔除了极端异常值。由于数据库2004年部分产值存在缺失问题,故舍弃2004年数据库样本。

3.2 变量定义

(1)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包括:①企业创新投入,如黄解宇等[3]采用研发支出占销售额比重和研发人员数量衡量企业创新投入;②企业创新产出,如Lachenmaier等[7]采用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产值度量企业创新产出。聂辉华等[26]研究发现,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微观层面企业创新时,2001-2009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中部分年份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未统计或为0的观测值达120多万个,占总样本的85%以上。因此,以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作为创新能力指标有失偏颇。同时,由于一些企业规模较小,缺乏专门研发部门与研发经费或企业未上报研发经费,因此,本文使用新产品产值(INV)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效率[11]。具体而言,在变量计算时借鉴郝颖等[27]的研究方法,将企业层面的新产品产值按省份和年度对所在地区得分进行加总,形成以省份和年度为计量单元的企业层面观测值,并对新产品产值取对数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省份-年度观测值252个。

(2)市场化进程。目前,衡量市场化进程的指标主要采用樊纲等[28]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通常来讲,市场化指数越大,市场化进程越快,说明该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本文采用MINDEX代表公司注册地的市场化进程指数。

(3)区域就业。本文借鉴周勤和吴利华[16]的研究,以各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员(EMP)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国泰安数据库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数据库”中的人口就业与工资指标体系获取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并通过取对数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探讨企业创新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4)控制变量。参考郝颖等[27]的研究,本文引入如下控制变量:①物质资本投资率(MC),即物质资本投资占GDP的比率;②经济开放程度(OE),利用本地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进行衡量;③第二产业份额(SEC),利用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进行衡量;④财政收入比率(GR),利用各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进行度量;⑤经济增长率(△GDP),即各省当期经济增长率。

3.3 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总体而言,第二产业区域就业水平整体较为稳定,其标准差为1.151;企业创新平均数为12.499,标准差为2.484,说明各年企业创新波动较大,各省市企业创新投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化程度MINDEX的均值为5.806,标准差为2.175,说明总体上样本公司所在省市市场化程度较高,且不同省市之间的市场化程度差异较大;物质资本投资占GDP比例为0.462,说明物质资本投资较大,其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省际GDP平均增速为11.4%,经济发展总体保持较快增长;SEC的均值为0.45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大,其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平均数标准差25分位数中位数75分位数EMP5.7501.1515.2655.8496.602MINDEX5.8062.1754.3105.6457.265INV12.4992.48411.15513.04114.306MC0.4620.1420.3550.4370.539OE0.0320.0410.0080.0120.035GR0.0750.0230.0600.0700.085△GDP0.1142.4600.0950.1140.191SEC0.4510.0830.4160.4590.504

4 实证分析

4.1 研究模型

本文首先考察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增长的影响。其中,以各省当期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EM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当期新产品产值(INV)和滞后期新产品产值(INV_LAG)作为解释变量,从动态视角考察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在回归分析中,以企业创新投资来源与市场化进程(MINDEX)的交乘项作为解释变量,研究不同市场化程度下企业创新投资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差异。同时,分析不同企业规模(SIZE)和不同产权性质(PROPERTY)下企业创新对就业的差异化影响。其中,SIZE包括大型(BIG)、中型(MID)和小型(SMALL);PROPERTY包括国有(STATE)和非国有(NON_STATE)。

为避免各变量之间潜在的内生性干扰,本文构建了企业创新与区域就业水平的联立方程(SEM),并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进行估计。借鉴现有研究,本文引入如下控制变量:①产品销售率(PSR),即工业销售产值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之比;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ICM),即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反映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③流动资产周转次数(TURNOVER),即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④资产负债率(LEV),即各省工业企业平均负债与平均资产比率;⑤经济增长率(△GDP);⑥财政收入比率(GR)。

4.2 基本回归结果

企业创新投资对区域就业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控制物质资本投资率、经济开放程度、总需求变化率、财政收入比率和年度等因素后,企业新产品产值与当期区域就业水平显著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业企业通过产品或工业创新,降低了产品单位成本,刺激了市场需求,促进了区域就业水平,支持了研究假设H1。企业新产品产值与市场化进程的交叉项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考虑滞后期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后发现,滞后期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滞后期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作用效果(系数为0.568)小于当期企业创新(系数为0.629)的作用效果;考虑市场化进程后发现,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滞后期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以上回归结果表明,企业创新可以持续促进区域就业水平的提高。

表2 基本回归结果

变量当期企业创新对就业影响(1)EMPINV(2)EMPINV滞后期企业创新对就业影响(1)EMPINV_LAG(2)EMPINV_LAGINV0.629***0.578**0.568***0.442***(10.349)(2.345)(9.910)(5.798)INV×MINDEX0.041**0.024**(2.490)(2.328)MC-0.660-0.892-0.760-1.899***(-1.156)(-1.323)(-1.268)(-2.808)OE-4.018**-4.232-3.128*-10.416***(-2.403)(-1.358)(-1.774)(-3.306)SEC0.4300.8640.8271.750**(0.533)(0.719)(1.067)(2.248)GR-9.678***16.403***-8.909***15.249**-8.950***8.073-4.4175.240(-3.509)(2.673)(-2.771)(2.499)(-3.018)(1.149)(-1.559)(0.743)△GDP0.008-0.0800.004-1.596-0.0270.047-0.0110.070(0.323)(-1.255)(0.148)(-0.746)(-0.909)(0.619)(-0.456)(0.929)LEV-0.000-0.001-0.021-0.040(-0.022)(-0.053)(-0.865)(-1.591)TURNOVER1.612***1.502***1.373***1.170***(5.765)(6.247)(4.651)(3.897)ICM-0.078***-0.080***-0.107***-0.100***(-2.999)(-3.106)(-3.843)(-3.537)PSR0.337***0.302***0.592***0.741***(3.561)(2.833)(4.694)(5.695)截距0.107-23.125***0.410-20.112**1.101**-47.307***3.898***-60.446***(0.198)(-2.621)(0.259)(-2.018)(2.054)(-4.017)(3.549)(-4.979)N252252196196

注:括号内为T值,***、**、*分别代表在1%、5%、10%水平上显著,下同;本文同时考虑了滞后两期企业创新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基本稳健

4.3 企业规模视角的检验

区分企业规模后企业创新投资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如表3所示。总体而言,在各类型企业中,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均较为明显,且其作用效果随企业规模增大而递减。考虑滞后期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后发现,滞后期企业创新仅对中小型企业就业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中小型企业产品线比较单一,相对大型企业而言,通常缺乏技术实力,创新多体现在产品层面,产品创新带来的产品市场需求效应会直接导致企业员工雇佣的增加,进而提高企业就业水平;而大型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或集团企业,其往往担负着稳定就业等社会责任,难以因企业技术进步辞退过剩员工;只有当大型企业新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现有生产力已不能满足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时,企业才会雇佣新员工,促进就业水平提升。考虑市场化进程因素后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增大,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创新和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处于弱势,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创新资金,并且创新成果易受到同行公司的模仿与剽窃,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其抵御信贷歧视和知识产权剽窃所带来的损失,同时,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政策干预的不利影响,因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中小型企业创新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大型企业通常由于规模效应而具有资源禀赋,使得其对不同市场化条件无显著的差异反应。

4.4 产权视角的检验

区分产权属性后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总体而言,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从系数与显著性水平来看,非国有企业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强于国有企业。可能由于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差异,非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比国有企业高,企业发展更为迅速,因而非国有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强于国有企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均显著增强,说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和谐,特别是金融与法制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加有助于企业创新成果转化,进而促进区域就业水平以及经济增长水平提高。考虑滞后期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后发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滞后期企业创新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就业水平提高,但市场化对国有企业创新与区域就业水平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有限,即考虑滞后期时影响并不显著。

4.5 稳健性检验

Acemoglu[10]认为引入新的生产工艺一般会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使企业在生产相同数量产成品时使用更少的劳动力或投入更低的单位成本,因而可能抑制企业就业水平。为此,有必要考虑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负面影响这一竞争性假说,检验企业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由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引致的就业效应。首先,以各省当期全员劳动生产率(AL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当期新产品产值(INV)和滞后期新产品产值(INV_LAG)作为解释变量,从动态视角考察企业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然后,以各省市当期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EM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当期新产品产值和滞后期新产品产值与全员劳动生产率(ALP)的交乘项作为解释变量,考察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是否会降低区域就业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当期企业创新与滞后期企业创新均能起到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即创新促使生产力水平提高。进一步回归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对就业的负面作用不明显,且企业创新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交乘项不显著,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创新并非通过提高生产率促进区域就业水平,排除了创新对就业“毁灭作用”的假定。

表3 基于企业规模的检验

变量当期企业创新对就业影响SMALLMIDLARGE滞后期企业创新对就业影响SMALLMIDLARGEINV_SMALL0.676***0.664***(9.547)(9.646)INV_SMALL×MINDEX0.037***0.018***(2.887)(2.760)INV_MID0.584***0.548***(11.701)(11.362)INV_MID×MINDEX0.144**0.099**(2.345)(2.433)INV_LARGE0.217*0.161(1.923)(0.702)INV_LARGE×MINDEX-0.0100.019(-0.156)(1.596)MC-1.241**-3.148***-1.249***-1.059*-3.798***-2.322**(-2.462)(-2.611)(-2.794)(-1.869)(-2.635)(-2.546)OE-5.971***-23.629**-6.848***-5.171***-22.977***-12.606***(-3.763)(-2.557)(-3.587)(-3.111)(-2.765)(-3.041)SEC1.676***6.212**1.561**2.003***2.588*1.343(2.630)(2.521)(2.286)(3.189)(1.918)(1.447)GR-1.802-4.591-8.277***-2.989-1.991-5.073(-0.702)(-0.729)(-3.458)(-1.082)(-0.337)(-1.272)△GDP-0.0060.0030.016-0.010-0.0210.004(-0.260)(0.056)(0.814)(-0.398)(-0.407)(0.125)截距1.397***18.438***3.292***1.759***13.225***6.767***(3.169)(2.979)(4.357)(3.586)(3.161)(4.225)N252252252196196196

注:受制于篇幅限制,第二阶段回归并未汇报,下同;INV_SMALL代表小型企业创新投资额,INV_MID代表中型企业创新投资额,INV_LARGE代表大型企业创新投资额

此外,本文进行了如下敏感性检验:①采用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企业创新的替代变量,删除数值为0的样本,对各省市各年度数据取对数进行标准化处理;②由于2004年数据缺失,分别对1999-2003年和2005-2009年两个子样本区间进行回归;③第二产业除工业企业外还包括建筑业,将区域就业水平作进一步标准化处理,剔除建筑业企业就业的影响。检验发现,研究结果基本稳健。

表4 基于产权视角的检验

变量当期影响NON_STATESTATE滞后期影响NON_STATESTATEINV_NONSTATE0.604***0.516***(8.773)(7.997)INV_NONSTATE×MINDEX0.031*0.092***(1.800)(2.621)INV_STATE0.595***0.529***(9.444)(9.062)INV_STATE×MINDEX0.032***0.014(2.663)(1.398)MC-1.687**-1.644***-4.036***-2.332***(-2.320)(-3.781)(-2.773)(-3.351)OE-5.142-8.535***-27.947**-13.685***(-0.791)(-4.479)(-2.042)(-4.581)

续表4 基于产权视角的检验

变量当期影响NON_STATESTATE滞后期影响NON_STATESTATESEC2.572***2.124**1.2512.295***(3.719)(2.500)(1.180)(2.791)GR-8.247*-4.649**2.496-1.283(-1.806)(-2.092)(0.269)(-0.430)△GDP-0.0240.024-0.0030.009(-0.752)(1.134)(-0.062)(0.340)截距5.052***2.581**12.001***4.977***(3.508)(2.311)(4.521)(3.862)N252252196196

注:INV_NONSTATE代表非国有企业创新投资额,INV_STATE代表国有企业创新投资额

表5 企业创新对就业负面作用的排除性检验

变量ALP(1)(2)EMP(3)(4)INV1.218***0.316***(3.145)(3.338)ALP×INV-0.013(-1.105)INV_LAG0.363***0.559***(4.760)(3.946)ALP×INV_LAG-0.004(-0.114)ALP0.1090.377(0.782)(1.505)MC6.7293.542*-3.266***-2.646***(1.414)(1.743)(-4.742)(-2.831)OE-9.4684.8151.1094.625*(-1.020)(0.697)(0.558)(1.653)GR36.00944.069***-2.4792.615(1.549)(3.383)(-0.630)(0.476)△GDP0.386*-0.0710.026-0.121**(1.728)(-0.599)(0.789)(-2.315)SEC-2.3125.074***4.037***3.619***(-0.461)(2.323)(5.510)(3.833)(截距)-16.970***-5.253***1.3300.255(-5.097)(-3.082)(1.202)(0.153)N167105167105

5 结论与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仍较大程度上处于高度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阶段,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稳定区域就业水平与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利用1999-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样本,基于微观视角,系统探讨了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并从动态视角阐释了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创新和区域就业水平的调节作用。本文扩展了以往企业创新投资对区域就业影响的简单研究范式,分析了不同规模企业以及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微观企业创新投资显著促进区域就业水平提高,支持了创新创造就业观;②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的促进作用显著加强;③中小型企业创新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强于大型企业,同时,市场化进程仅能显著加强中小型企业创新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而对大型企业的作用有限;④非国有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强于国有企业,而市场化进程能显著强化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

本文从企业层面提供了企业创新对区域就业水平的经验证据,理清了微观企业创新对稳定区域就业水平的内在作用机制。创新是拓宽就业渠道、推动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础,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综上,得到如下启示:

(1)从中央政府层面看,为维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必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不断推进国家法治建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市场化改革,从制度上引导企业家投身到生产性和创新活动中去,打破束缚生产力的体制障碍,实现资源重新配置,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中央政府在制定创新政策时,不能以政府的判断和选择代替市场的选择,而应该维护市场机制, 利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法则筛选出有能力的企业给予创新补助,对处于劣势的企业,激发其创新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引导其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

(2)从地方政府层面看,有必要增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将科技创新转换为生产力,并引导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提升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改善制度环境,吸引更多高水平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技术创新环境,提高当地技术水平。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鼓励重视知识、能力、科技的创新型、知识型创业,以创新创业带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此外,逐渐减少行政干预,消除行业进入壁垒,利用市场化机制激发国企的创新动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减少对民企的限制,保护其创新活力,为其研发投入提供便利条件;引导非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质量,推动技术进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投资效率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的新格局,企业一方面应有效利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契机,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技术创新与进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须不断深入挖掘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及产出的关键要素,积极释放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促进企业价值提升和区域就业稳定。

参考文献:

[1] JUSTESEN M K.The effect of economic freedom on growth revisited: new evidence on causality from a panel of countries 1970-1999[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8, 24(3): 642-660.

[2] FARHADI, MINOO, M R ISLAM, et al. Economic freedom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resource-rich economies [J]. World Development, 2015, 72(8): 109-126.

[3] 黄解宇, 孙维峰, 杨朝晖. 创新的就业效应分析——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3 (11): 161-169.

[4] 聂辉华, 谭松涛, 王宇峰. 创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J]. 世界经济, 2008 (8): 57-66.

[5] 盛丹, 王永进. 市场化、技术复杂度与中国省区的产业增长[J]. 世界经济, 2011 (6): 26-47.

[6] 孙早, 刘李华, 孙亚政. 市场化程度、地方保护主义与 R&D 的溢出效应——来自中国工业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14 (8): 78-89.

[7] LACHENMAIER S, H ROTTMANN. Effects of innovation on employment: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11, 29(2): 210-220.

[8] HORBACH J, K RENNINGS.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employment dynamics in different technology field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German 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2009[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 57(5):158-165.

[9] BOGLIACINO F. Innovation and employment: a firm level analysis with European R&D scoreboard data[J]. Economia, 2014, 15(2): 141-154.

[10] ACEMOGLU D. When does labor scarcity encourage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0, 118(6):1037-1078 .

[11] 张海洋, 史晋川. 中国省际工业新产品技术效率研究[J]. 经济研究, 2011 (1):83-96.

[12] KORAJCZYK R A, A LEVY.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 68(1): 75-109.

[13] BONSALL S B, Z BOZANIC, P E FISCHER. What do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convey about the macro econom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3,51(2): 225-266.

[14] KONCHITCHKI Y, P N PATATOUKAS.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4, 57(1): 76-88.

[15] HARRISON R, J JAUMANDREU, J MAIRESSE, et al. Does innovation stimulate employment? a firm-level analysis using comparable micro-data from four European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14, 35(6):29-43.

[16] 周勤, 吴利华. 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就业差异[J]. 世界经济, 2008 (1): 78-89.

[17] ACEMOGLU D. 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 40(1):7-72.

[18] 杨蕙馨, 李春梅. 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1):51-63.

[19] 卢亮, 邓汉慧. 创业促进就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 经济管理, 2014 (3):11-19.

[20] 史青, 李平, 宗庆庆. 企业出口对劳动力就业风险影响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7):71-83.

[21] FELDMANN H. Business regulation and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 around the world[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2008, 33(2):201-235.

[22] 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M]. New York Harper&Brothers, 1942.

[23] TETHER B S. Small firms, innovation and employment creation in Britain and Europe: a question of expectations [J]. Technovation, 2000, 20(2): 109-113.

[24] ZUNIGA P, CRESPI G. 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employment in Latin American firm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13, 24(3): 1-17.

[25] DACHS B, PETERS B. Innovation, employment growth, and foreign ownership of firms: a European perspective[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1): 214-232.

[26] 聂辉华,江艇,杨汝岱.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J]. 世界经济,2012(5):142-158.

[27] 郝颖, 辛清泉, 刘星. 地区差异、企业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J]. 经济研究, 2014 (3): 101-114.

[28] 樊纲, 王小鲁, 朱桓鹏. 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责任编辑:万贤贤)

Innovation, Marketization and the Regional Employment Levels——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Data

Cheng Xiaoke, Li Haoju, Jiang Yong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normal" perio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novation on regional employment levels, and then further reveals the accommodating effect of market-oriented process on the above relationship. It finds that, corporate innovatio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enhance regional employment levels, and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ization process, the role played by innovation on employment will b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firm size and ownership properties shows that, compared to larger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novation of minor and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exert greater effect on employment levels, and meanwhile marketization process has different accommod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mployment levels significant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how the micro corporate innovation improve the regional employment level, which provid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stimulate the corporate innovation investment so that we can have a high level of employment and stability of social order.

Key Words:Industrial Enterprises; Enterprise Innovation; Marketization; Regional Employment Levels

收稿日期:2016-10-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2055,71572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6YJS059)

作者简介:程小可(1975-),男,江西新建人,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李浩举(1990-),女,河南禹州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制度环境与公司金融;姜永盛(1990-),男,吉林辽源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

DOI:10.6049/kjjbydc.2016070139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6-0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