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源向智力密集型企业流动影响因素识别及实证分析

白 露1,叶英平2,李安安3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科技传播中心,北京 100026;2.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信息中心,北京 100863)

摘 要:科技资源是企业创新的来源和保障,如何使企业有效获取科技资源,使科技资源顺畅流入企业内部,是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分析科技资源流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技资源向智力密集型企业流动的框架模型,识别科技资源向智力密集型企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促进科技资源向智力密集型企业流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科技资源;智力密集型企业;资源流动;影响因素

0 引言

科技资源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技资源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及产业之间的转移更加频繁。国内外学者Segerstrom等[1]、Guellec等[2]、Wu Yonghong[3]等认为,政府政策补贴能够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可以为行业领导者进行研发投资获取比较成本优势,从而带动和刺激私人企业研发投入。国外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证了科技资源流动影响因素。Scholefield J H[4]提出可从技术杠杆和商业杠杆角度对企业进行研发资源配置,并实证分析了企业销售收入对科技资源流动的影响;Scherer[5]重点研究了技术机会和技术专用性等创新意识对科技资源流动的影响;Joseph Peyrefitte等[6]通过对13个产业204家公司产品多样性、研发机会等的实证分析,得出公司产品多样性、研发机会可以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Isabel Busom等[7]验证了发展研究对企业之间合作策略的影响,发现当企业拥有知识等无形资产时,良好的公共环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与个人合作的机会,而且还能促进企业与个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Dan Breznitz等[8]通过对以色列软件工业发展原因及其在美国经济和IT产业中所获得的成功进行分析发现,技术政策对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具有正向影响。Mohnen P等[9]研究了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所合作可能获取的收益以及驱动企业和这些机构合作的因素。Eom 等[10]通过韩国创新调查数据定义了工业-大学及工业-政府研究机构合作决定性因素及其对企业表现的影响。他们发现,韩国IUG合作、传统企业特性以及研究发展趋向性并不明显,这和欧洲国家的案例截然相反。其次,通过IUG合作,他们并未发现企业创新有明显改善。

国内学者则从宏观层面和区域层面探讨了科技资源配置问题。尹明理[11]、魏淑艳[12]、周建伟等、王蓉等[13]主要从科技资源共享战略制定、整体布局、资源组织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叶儒霏等[14]从信息不对称、决策制度存在非理性导向、R&D投资机制不健全、政府、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角色错位等方面分析了政府主导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效能低下的原因。马宁从分析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生性入手,剖析了当前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中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市场、金融、产权等机构组建为联合交易机构以及区域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政府委托科研项目、大学科技资源开放、行业技术服务中心与行业资源集聚、专业孵化器整合资源等方面论述了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进行科技资源配置的几种典型模式。罗珊等[15]通过分析“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现状,提出应优化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制度环境、建立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体系、加强科学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等建议。综上所述,国内学者较少从微观层面对科技资源流动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智力密集型科技企业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识别科技资源流动影响因素,并进行问卷调研和实证分析。

1 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识别

科技资源只有不断流动,才能在市场机制的充分配置下得以优化,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科技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是以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为条件的。向企业流动的科技资源来源广泛,其既可以是高校、研究机构等科研部门,也可以是政府、金融机构等行政部门,还可以是中介公司或其它企业(见图1)。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不是孤立的,只有把握好各种科技资源流动方式,与科技资源各流入方达成密切合作,才能有效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

科技资源划分方式有很多,本文从财力、人力、物力、知识信息、市场、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划分,并将财力与物力资源统一置于科研资金下,将知识信息显化为科研成果,将市场、制度、文化等因素作为企业外部稳定因素。为突出科技资源的流动特性,本文着重探讨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科研资金3类科技资源向智力密集型企业的流动,并分析3类科技资源流动影响因素(见图2)。

图1 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路径

图2 科技资源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科技人员流动既包括不同地区间的横向流动,也包括不同行业和单位的纵向流动。由于科研人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流动中会仔细评估现有单位和工作,依据现状推断单位和工作发展空间,并与目标企业提供的工作条件和发展前景仔细比对,作出最适合自己或最有利的选择。因此,促进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所在地区、工作行业发展、现有单位情况、目标企业条件4个方面。

科研成果一般来源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要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产品,需通过技术购买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获取科研成果。在科研成果转移过程中,关于科研成果所有权归属、使用权转让、收益分配等均需要专利保护政策的保障与政府创新政策的支持。有了专利保护制度,再加以政府对创新和创业行为的激励作用,才使得产学研合作以及其它合作研发形式在企业间广泛存在。因此,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产学研合作、专利保护政策、政府创新政策以及其它科研合作4个方面。

企业科技成果来源于自主研发、合作开发、技术购买3个方面,其中合作开发又可分为产学研合作以及与其它企业科研合作两种模式。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均向企业流动,科研成果也可通过合作研发或技术购买等方式向企业流动。在科研成果向企业流动过程中,政府专利保护政策有利于科研成果持有者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而政府创新鼓励政策则有利于企业作为科研成果的吸收者拉动科研成果转移。由此可见,政府政策措施有助于促进和加速科研成果向企业有效流动(见图3)。

图3 科研成果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

优秀的科研人员引进工作和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都离不开科研资金的支撑,科研资金成为制约很多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的瓶颈。只有拥有充足的科研资金,才能保证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提升科研人员工作效率、购买先进的科研设备、改造生产工艺和生产线、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生产,从而为企业带来切实收益。政府一方面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部分支出,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为企业注入资金。有了政府政策支持,结合企业自身良好经营状况,使企业可从银行获取更多贷款,同时企业通过自身融资能力可在证券市场上吸纳一定的资金,并在风险投资市场上获取投资人的赞助。

在科研资金向企业流动过程中,涉及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担保4个主体,科研资金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扶持政策、企业经营状况、企业融资能力3个方面(见图4)。其中,政府扶持政策分别面向金融机构、中介担保、其它中小企业3个主体,企业经营状况影响金融机构对企业发放商业贷款的数额,企业融资能力影响中介担保机构为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担保的额度。

图4 科研资金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影响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的主要因素还包括企业自身条件,如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融资能力等。

2 实证分析

2.1 问卷设计

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资源流动与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结合以下主要研究成果:潘琴燕[16]按财政支持、税收支持、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要素提出了中小企业政策支持要素量表;赵袁军[17]从融资环境构建、创新环境构建、人力资源环境构建3个方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提出了发展环境评价量表;汤继强[18]认为充足的科研资金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并从政策性金融、风险投资、银行信贷、权益融资4个方面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量表;唐丽艳[19]结合企业成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创业及创生理论、场论等,提出了中小企业成长因素调查量表时。本文在设计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量表,着重考察企业自身和所在地政府两大主体对科技资源流动的影响。其中,对企业的调查从企业自身能力和企业对外关系两个方面考察,企业能力包括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企业人才吸引力、企业管理团队4个分量,企业对外关系包括企业社会关系和企业融资能力两个分量。对所在地政府的调研包括企业创新鼓励政策和创新设施建设两个分量(见图5)。

图5 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量表

在上述8个类别下,根据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本文构建了由33个指标组成的调查量表(见表1)。

2.2 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调研40家企业,发放问卷38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约52.6%。从参与调研的40家企业来看,有研发部门的企业28家,研发人员占总人数30%以上的企业16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20%以上的企业20家,研发投入占公司总费用20%以上的企业22家,可见被调研的40家企业都比较重视科研投入,研发经费和研发实力也较强,属于智力密集型科技企业。

对200份调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SPSS软件运算,对所得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见图6),其KMO值为0.761,大于0.7且Bartlett球体检验相伴概率为0,认为各测量题项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 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量表

指标分类影响因素1.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创新能力2.企业有鼓励技术创新的专项制度3.企业核心技术独占性4、企业产品或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1.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竞争力2.企业技术水平在同行业中所处位置3.企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1.企业制定奖励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规章制度人才吸引2.企业允许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3.企业为高层次技术人才制定家属随迁规章制度1.企业管理团重视科技资源在企业运营、发展中的作用2.企业管理团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吸引相关科研人员到企业发展管理团队3.企业管理团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各部门协作4.企业管理团队决策程序与决策效率5.企业管理团队协调科研工作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1.企业适时参加行业产品展销会2.企业与合作者沟通产品及技术相关信息社会关系3.企业与同行业企业建立联盟关系4.企业获得行业协会支持5.企业获得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帮助1.获得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融资能力2.获得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3.获得风险投资支持4.获得信用担保支持1.政府为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创新2.政府为鼓励企业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提供优惠政策3.政府为鼓励企业技术转让提供优惠政策1.企业所在地各种信息数据库建设2.企业所在地公共科技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创新设施3.企业所在地科技成果转让与技术交易平台建设4.企业所在地科技咨询与评估服务水平5.企业所在地周边学校为企业研发提供支持6.企业所在地周边科研机构为企业研发提供支持

图6 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对200份企业视角下科技资源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SPSS软件运算,33个题项共提取出8个主成分,累计解释程度达到70.373%,因子分析主成分聚类如表2所示。

在企业视角下科技资源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33个题项中提取特征值大于 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60%、各测量题项载荷系数均大于0.5的因子,这些因子与前文理论构建相一致。企业视角下因子分析成分矩阵如表3所示。

在对企业视角下科技资源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33个题项进行探测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见图7)。

对企业视角下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量表中每个类别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每个类别的信度值都大于0.7,说明题项具有很高信度。

对企业视角下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量表中每个类别进行效度分析,所得因子载荷与T值统计如表5所示。

3 结果与讨论

3.1 主要结论

对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将影响科技资源流动的企业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人才吸引(影响程度0.58)、企业竞争力(影响程度0.52)、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程度0.43)、创新设施建设(影响程度0.39)、政府鼓励创新(影响程度0.35)、企业管理团队(影响程度0.22)、企业社会关系(影响程度0.15)、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程度0.13),9项指标的T检验结果分别为2.24、2.18、2.45、1.98、2.07、2.33、2.30、2.43、2.01(均在0.05下显著),故5项指标均通过T检验。

3.2 结果分析

(1)企业对人才吸引和企业竞争力影响程度最大,科技成果入股是对科研人员最有吸引力的方式。其中,企业对人才的吸引是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最直观也最直接的促进因素,企业竞争力一方面体现了企业自身较高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资金、人才、技术向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聚,并形成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设施和政府鼓励创新对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的影响程度较大,科技人员在向企业流动过程中,考虑到自身科技能力的提升,往往会有倾向性地选择创新能力较强、创新设施比较完善的企业,政府鼓励创新政策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企业创新设施建设。而企业管理团队、企业社会关系、企业融资能力对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这些因素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但对科技资源流动的影响并不直接。

在企业人才吸引政策中,科技成果入股是对科研人员最有吸引力的方式,其为科研人员带来长期收益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能够有效激励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来说是一项双赢政策。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和制定家属随迁制度也能够有效促进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有针对性地对有突出成果的科研人员和需要解决家属工作的科研人员给予相应的人才吸引政策会更有效。

表2 因子分析主成分聚类结果

组件起始特征值总计变量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抽取平方载荷总数总计变量百分比累积百分比14.63714.05314.0534.63714.05314.05323.64511.04625.0993.64511.04625.09933.40010.30335.4023.40010.30335.40242.8198.54243.9442.8198.54243.94452.5157.62251.5662.5157.62251.56662.3357.07758.6432.3357.07758.64372.0306.15064.7932.0306.15064.79381.8415.58070.3731.8415.58070.37390.7272.20372.576100.6552.01774.592110.6351.92576.518120.5961.80678.324130.5731.73780.061140.5461.65481.715150.5241.58883.302160.5001.51584.817170.4801.45586.272180.4381.32687.598190.4061.23188.829200.3951.19690.025210.3591.08791.112220.3571.08192.193230.3290.99893.191240.3170.95994.150250.3000.90995.059260.2700.81895.877270.2660.80696.682280.2460.74697.428290.2120.64498.072300.1880.56998.641310.1830.55599.196320.1490.45099.646330.1170.354100.00

在衡量企业竞争能力因素中,科研人员更看重企业技术革新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快,说明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强,这样的企业更有利于科研人员培养和发展。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行业内排名也能直接体现企业竞争力,但科研人员对此并不十分敏感。

(2)系统、规范的创新制度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信息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受到广泛关注。企业创新能力由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创新制度、核心技术独占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共同构成。其中,企业创新制度对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的影响程度更大,说明系统、规范的创新制度对科研人员更具有吸引力,能够保障科研人员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工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也受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的体现,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独占性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创新设施建设由信息数据库、公共科技检测、成果转让平台、科技咨询评估、高校科研合作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构成。其中,信息数据库、公共科技检测和科技咨询评估对科技资源流动的影响相对更大。创新设施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很难建设,需要搭载在政府公共科技平台和公共信息数据库之上。科研人员借助完善的创新设施能够迅速获取科研工作所需的科技资料和科技服务,以此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效率。

(3)引进技术优惠政策对科技资源流动的影响更大。在政府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中,获得引进技术优惠政策对科技资源流动的影响比获得政府新产品采购和获得技术创新优惠政策对科技资源流动的影响更大,获得引进技术方面的优惠政策可以节省相关技术开发成本,因此在做好专利保护的基础上,获得引进技术的优惠政策能够促进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甚至能够实现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相关科研人员的目的。

表3 因子分析成分矩阵

因子测量题项分析结果12345678创新能力1消化吸收能力0.493创新能力2技术创新制度0.580创新能力3核心技术独占0.579创新能力4知识产权保护0.483竞争力1行业内知名度0.509竞争力2同行业排名0.611竞争力3产品换代速度0.460人才吸引1奖励突出贡献-0.510人才吸引2科技成果入股-0.453人才吸引3家属随迁制度-0.545管理团队1重视科技资源0.660管理团队2吸引科研人员0.663管理团队3组织部门协作0.751管理团队4决策程序效率0.614管理团队5协调各方利益0.700社会关系1行业展销会0.597社会关系2与合作者沟通0.603社会关系3建立联盟关系0.478社会关系4行业协会支持0.494社会关系5服务机构协助0.502融资能力1获得商业信贷0.560融资能力2获得政策信贷0.529融资能力3获得风险投资0.570融资能力4获得信用担保0.547鼓励创新1享受政府采购0.751鼓励创新2获得研发优惠0.719鼓励创新3获得引进优惠0.752创新设施1信息数据库0.746创新设施2公共科技检测0.750创新设施3成果转让平台0.674创新设施4科技咨询评估0.755创新设施5高校研发支持0.661创新设施6科研机构支持0.674

表4 问卷调研信度分析

指标α系数标准后的α系数题项数量创新能力0.8510.8514竞争力0.7840.7863人才吸引0.8130.8143管理团队0.8630.8625社会关系0.8880.8885融资能力0.7960.7964鼓励创新0.8650.8653创新设施0.9130.9126

政府为企业提供各项融资政策是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因素,但企业融资能力对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的影响却十分有限。科研人员对企业融资能力缺乏判断,科研工作与企业融资活动间的关系也并不密切,虽然企业融资能力代表了企业发展空间,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但科研人员对此还缺乏直接认识。

(4)企业管理团队和企业社会关系发挥了间接影响作用。企业管理团队不仅决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方向,同时能够影响科技资源向企业的流动,若企业管理团队重视科技资源获取、重视企业科研人员吸收和培养,则相关科技资源就会有序向企业流动。在科研人员看来,企业管理团队若能够有效组织各部门协作、合理协调各方利益,则能减少科研部门可能遇到的麻烦,解决科研人员在工作中的摩擦,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氛围。

表5 各指标效度分析统计

因子指标因子载荷T值拟合优度创新能力消化吸收能力0.7411.37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制度0.8212.98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独占0.7712.03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0.7411.42竞争力行业内知名度0.7310.28竞争力同行业排名0.7710.95竞争力产品换代速度0.7310.29人才吸引奖励突出贡献0.7611.27人才吸引科技成果入股0.8212.23人才吸引家属随迁制度0.7310.69管理团队重视科技资源0.6710.14管理团队吸引科研人员0.6910.67管理团队组织部门协作0.8814.89管理团队决策程序效率0.6910.62管理团队协调各方利益0.8012.87社会关系行业展销会0.8714.98社会关系与合作者沟通0.8614.71Df=467Chi-Square=514.02NNFI=0.98CFI=0.98IFI=0.98GFI=0.86AGFI=0.84RMSEA=0.022SRMR=0.048社会关系建立联盟关系0.7311.47社会关系行业协会支持0.6810.55社会关系服务机构协助0.7812.59融资能力获得商业信贷0.669.36融资能力获得政策信贷0.7110.33融资能力获得风险投资0.7410.74融资能力获得信用担保0.7010.05鼓励创新享受政府采购0.8213.23鼓励创新获得研发优惠0.7511.78鼓励创新获得引进优惠0.9115.06创新设施信息数据库0.8815.59创新设施公共科技检测0.9015.98创新设施成果转让平台0.7311.61创新设施科技咨询评估0.8715.21创新设施高校研发支持0.7111.31创新设施科研机构支持0.6910.83

企业社会关系是指企业与外部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企业参加行业展销会、企业与合作者沟通、企业建立联盟关系、企业参与行业协会、企业获得服务机构协助等。企业借助外部机构或参与外部合作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但科研人员更关注企业自身发展,科研工作与企业战略联盟和参与行业协会关系并不密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企业视角下科技资源流动影响因素中,科技成果入股、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数据库建设3类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在不断加大这三方面的政策、资金和服务支持力度,但在政策落地时会出现脱节现象。例如,在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不管是从国家、地方层面,还是从政府、产业、高校和院所方面,都建立了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平台,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发现,这些数据库的信息公开程度和运用还存在较大障碍,与产业或企业的互动利用率不高,阻碍了信息数据共享。因此,国家在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等政策制定和相关服务支持方面,应加大这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关注并提高政策制定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实效性。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主要从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外部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在研究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影响因素时,忽略了科研人员自身技术水平这一内在因素,未来应从内在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SEGERSTROM,PAUL S,ZOLNIEREK,JAMES M.The R&D incentives of industry leader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9,40(3) :745-766.

[2] D GUELLEC, VAN POTTELSBERGHE. 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3(3):225-243.

[3] WU YONGHONG. The effects of state R&D tax creditsin stimulating private R&D expenditure:a cross- state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2005,24(4) :785-802.

[4] SCHOLEFIELD J H. The allocation of R&D resource[J]. R&D Management,1994,24(1) :91-97.

[5] SCHERER. Size of firm,oligopoly and research:a com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95,20(5):423-429.

[6] JOSEPH PEYREFITTE,JEFF BRICE JR.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and R&D investment: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mpeting hypotheses[J]. Organizational Analysis,2004,12(4):379-394.

[7] ISABEL BUSOM,ANDREA FERNNDEZ-RIBAS. The impact of firm participation in R&D programmes on R&D partnerships[J]. Research Policy,2008,2(37):240-257.

[8] DAN BREZNITZ. Industrial R&D as a national policy:horizontal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industry-state co-evolution in the growth of the Israeli software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2007,9(36):1465-1482.

[9] MOHNEN P,HOAREAU C. What type of enterprise forges close links with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labs? evidence from CIS [J]. Managerial an d Decision Economics,2003,24(1):133-145.

[10] EOM B Y,LEE K. Determinant s of industry-academy linkages and their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Korea as a latecomer in knowledge industrialization [J]. Research Policy,2010,39(5):625- 639.

[11] 尹明理.面向中小企业的区域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9):66-68.

[12] 魏淑艳.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探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32-35.

[13] 王 蓉,赵晴雨.我国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9):105-110.

[14] 叶儒霏,陈欣然,余新炳,等.影响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5):113-118.

[15] 罗珊,安宁.“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研管理,2007,8(1):181-187.

[16] 潘勤燕.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图7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17] 赵袁军.基于政策执行模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差别化孵育对策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18] 汤继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4.

[19] 唐丽艳.新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要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责任编辑:王敬敏)

The Recognition Method and Research on Practical Cases of Factors which Influ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flowed to the Intelligence-Intensive Enterprise

Bai Lu1,Ye Yingping2,Li An'an3

(1.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Center,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6, China;2. School Manage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3. Information Center,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86,China)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s the source and guarante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how to make the enterprise effective access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the smooth flo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to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is the key problem of enterpri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flow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basic on relevant theories,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framework mod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flow to the intelligence-intensive enterprise,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flow to the intelligence-intensive enterprise, and carries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put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flow for the intelligence-intensive enterprise.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The Intelligence-Intensive Enterprise; Resource Flows; Influent Factors

收稿日期:2016-07-12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调研项目(2013)

作者简介:白露(1968-),女,山西阳泉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传播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叶英平(198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李安安(1981-),女,湖北宜昌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新闻。

DOI:10.6049/kjjbydc.2016050388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4-00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