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技术进步的影响

董桂才,王鸣霞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无论是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还是德国的工业4.0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工业机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未来机器人+互联网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将极大地改变制造业。中国虽然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的第一大市场,然而,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却存在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差、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本土企业还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实证研究表明,本土企业通过零部件出口、为FDI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以及进口关键零部件等方式,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会产生“嵌入中学习”效应和“干中学”效应,进而对本土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全球价值链;制造业;技术进步

0 引言

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制造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就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经过40多年的飞速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物流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用工成本的上升,许多地方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机器换人”高潮,每年新增工业机器人的台数也在快速增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显示,2008-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36 560台,同比增长60%,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较低。以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来衡量,中国仅有23台,而韩国、日本、德国、美国则分别为437、328、282和152台。在机器人使用数量最多的汽车制造领域,中国每万名工人拥有282台,日本、德国、美国则分别为1 520、1 140和1 111台。较低的机器人使用密度、快速增长的用工成本以及巨大的制造业规模,预示着中国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蕴含巨大潜力。面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国外工业机器人巨头纷纷布局中国市场,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机器换人、资本市场热捧和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行业不断升温,各地区争相上马机器人项目,工业机器人产业园也遍地开花。目前分布在国家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30家,有36个城市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对象。中国机器人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其成员单位已经达到100多家,国内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企业超过400家。2013年之前沪深两市与机器人业务相关的上市公司仅为35家左右,而到2015年有多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作进入机器人行业,统计显示,目前两市机器人概念股多达63只,与2013年相比几近翻了一番。目前,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不少品种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

尽管如此,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①我国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无论在质量、产品系列,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差距尤其明显。在本土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原材料成本构成中,进口的减速机占据40%,伺服电机占据30%,控制器占据15%,其它占据15%,大部分利润都被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获取[1],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②中国本土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企业从事机器人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一直面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打压。号称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发那科、ABB、库卡、安川四大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不断在中国投资建厂、扩大规模,在中国市场的覆盖率很高。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表明,2013年外资品牌的机器人销售量为2.7万台,占总销售量的74%;相比之下,中国本土机器人销售量9 700台,占比仅为26%。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技术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因此,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迅速提高技术水平。

经济全球化和产品内分工的深入发展,为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历史机遇。而国内外众多研究显示,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吸收全球价值链上组织间知识溢出,学习和积累产品开发知识,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 文献回顾

关于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乐观派提出了“嵌入中学习效应”假说,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能够有效促进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进步。其基本观点在于:①GVC领导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向发展中国家链上企业转移知识,提高发展中国家链上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满足GVC领导企业的技术要求[2];②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产品架构和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提高自身在GVC生产网络的中心度和丰富的结构洞,不仅可以向链主企业进行探索性学习,还可以向平行的子价值链上的其它企业学习,增加探索性学习的信息源和渠道,最终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3]。在经验研究方面,黄延聪[4]研究发现,我国台湾地区的厂商通过吸收链主企业的产品开发知识,比如产品开发的观念、技能、技术、know-how、产品概念、设计原理、材料或零部件的功能与来源、开发流程等,增强了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

与乐观派“嵌入中学习效应”假说相对立的是悲观派的“低端锁定”假说,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嵌入全球价值链会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环节,进而对技术进步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只赚数字不赚钱[5-6]。其基本观点在于:①GVC领导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隔离等手段,防止关键技术的溢出;②在产品升级换代过程中,要求代工企业持续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形成“质押”关系,使代工企业不敢贸然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网络建设。

介于乐观派和悲观派之间的是“两面派”,其提出了“GVC嵌入与技术进步的倒U型关系假说”,并使用中国工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7]。其基本观点是:GVC嵌入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进步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即推动效应和抑制效应。在嵌入初期,推动效应大于抑制效应,此时嵌入GV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然而,随着嵌入程度的加深,推动效应逐步减弱而抑制效应逐渐增强,最终导致GVC嵌入不利于中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中国工业经济规模庞大,各细分行业情况千差万别。依据一国整体经济状况的分析结果能否适用于细分行业,还需要商榷。具体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嵌入GVC能否促进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有待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

2 中国工业机器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与研究假说

毋庸置疑,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全球化和产品内分工的演进,为发展中国家嵌入工业机器人全球价值链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原来不具有工业机器人生产整体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生产全球化和产品内分工,在某些特定零部件或加工环节形成优势。并且,凭借这种优势嵌入工业机器人全球价值链,获得与“高手过招”的学习机会,进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另外,跨国公司的 FDI推动了工业机器人生产的跨国转移,促使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为本土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

(1) 为国外机器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零部件。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出口达到6.03亿美元,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四大机器人零部件出口国,为国外机器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零部件是中国工业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方式之一。从比较优势的作用机制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机器人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零部件和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下,其国际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或生产环节表现为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含量特征,而放弃高技术含量零部件或生产环节,其结果表现为“低端锁定的比较优势陷阱”。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其出口行为的实质是参与全球生产,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接受跨国公司的鼓励、监督和帮助等“主动技术溢出”,进而获得“出口中学习效应”以及 “嵌入中学习效应”,而且,跨国公司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对零部件质量的苛刻要求,也迫使我国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出口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满足国外发包方的高标准要求。综上所述,根据比较优势分工原理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出口中学习效应”以及“嵌入中学习效应”, 可以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推理结论。因此,关于为国外工业机器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零部件对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是一个实证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于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的零部件出口行为实质上是嵌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因此,具有“嵌入中学习效应”,有助于其技术水平的提升。

(2) 为FDI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不断升温,国外工业机器人巨头也纷纷布局中国市场,瑞典的ABB、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以及不二越、意大利的COMAU等跨国公司分别入驻中国上海、昆山、重庆、青岛等地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这些跨国公司的周围都有一大批为之提供零部件和服务的中国本土企业。因此,为外资企业提供配套是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之二。从工业机器人价值链构成来看,工业机器人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价值链各环节在“质量”上的匹配程度,价值链上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工业机器人最终产品的竞争力。而且,与普通标准化工业品不同的是,工业机器人并不是标准化的产品,其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生产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客户,对工业机器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此,工业机器人跨国公司在选择本土配套企业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各环节之间的匹配性,往往会对本土工业机器人配套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以及管理培训等,这种主动溢出效应显然会对本土配套企业技术进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为了获得FDI企业的青睐,取得为其配套生产零部件的资格,也会相互竞争,努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为FDI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的实质是嵌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具有“嵌入中学习效应”;在为FDI企业提供配套的过程中,本土企业的相互竞争也有利于提升自身技术水平。

(3) 进口关键零部件进行系统集成和创新是本土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之三。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显示,2008-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36 560台,同比增长60%,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作为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后来者,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研发和技术力量薄弱,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为了迅速提高市场份额,不得不进口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而把技术开发的重点放在系统集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因此,具有“干中学效应”。如果一味强调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只会坐失良机,丧失市场份额。相反,如果充分利用国外已经成熟的关键零部件,则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业机器人制成品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逆向技术站在国外机器人的肩膀上进行研发和创新。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通过进口关键零部件进行系统集成和创新,其实质是站在国外机器人肩膀上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具有“干中学效应”,从而有利于其技术水平提升。

(4) 生产性服务外包是本土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之四。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性服务外包既可以外包给FDI企业,即以商业形式在国内开展服务的国外金融、保险、物流、咨询、研发服务、采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企业,也可以外包给中国本土服务企业。显然,外包给FDI企业是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形式之一。而且,根据异质性企业理论,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次之的企业会选择出口,生产率最低的企业由于无法承担国际化经营成本而只能在本土开展经营活动。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与FDI服务企业相比,中国本土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相对较低。因此,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将生产性服务外包给FDI企业更有利于其生产技术水平提升。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面对全球增长最快最富有潜力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近年来我国各地方政府纷纷筹建和规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上海、昆山、徐州、常州、唐山、天津、哈尔滨、重庆、青岛、沈阳和东莞等11个城市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为了从微观层面考察嵌入全球价值链对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影响,课题组依托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与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学科特区,对上述11个产业园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展开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9份。问卷内容包括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员工人数、人力资本、零部件出口、零部件进口、是否为外资机器人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生产性服务是否外包等多个方面(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统计量

指标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标准差销售收入(万元)152353.5128.55412.34673.56总资产(万元)324262.2335.62567.82849.72员工人数57934107.23144.38平均受教育年限15.310.914.6113.52零部件出口额(万元)327.11015.3721.39零部件进口额(万元)601.680183.51215.53研发投入(万元)6808.58021.2933.76是否为外资配套100.220.17生产性服务是否外包100.070.04

3.2 变量选择与测度

3.2.1 被解释变量选择与测度

目前一般采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企业技术水平,许多学者采用索洛残差法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假设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Y=AKαLβHγ

(1)

其中,Y代表产出,KLH分别代表企业的物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αβγ分别代表要素产出弹性。对式(1)两边取对数,可得:

LnY=LnA+αLnK+βLnL+γLnH

(2)

对式(2)进行移项,可得:

LnA=LnY-αLnK-βLnL-γLnH

(3)

即:

A=Exp(LnY-αLnK-βLnL-γLnH)

(4)

经济学上一般采用全要素生产率测量企业技术水平,又称为索洛余值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大规模的调查可知,在YKLH已知的情况下,可以估计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即αβγ的数值。然后,将要素投入代入式(4)即可估计出企业技术水平或全要素生产率。

需要说明的是,估计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生产函数的产出采用调查获得的企业销售收入,资本投入使用企业总资产,劳动投入使用员工人数,人力资本投入则采用企业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

3.2.2 核心解释变量选择与测度

根据上文的理论假说,本文选择4个核心解释变量,分别是中国本土企业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出口、为在华跨国公司配套生产零部件、关键零部件进口以及生产性服务外包。

(1)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出口(EX)。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整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并不高,出口数量和金额也有限,但中国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出口近年来增长迅速,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机器人零部件出口国。在企业层面上,出口密集度(企业零部件出口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消除了企业规模的差异,其比出口绝对数量更适宜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因此,本文使用出口密集度(记为EX)作为测量本土企业通过零部件出口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替代变量,并纳入计量模型。

(2)为FDI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EXFDI)。从理论上讲,为FDI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的金额占销售额的比重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但是,该数据的收集较为困难。所以,本文选择使用虚拟变量表示本土企业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零部件的行为,即如果本土企业为在华跨国公司生产零部件,则用虚拟变量1表示,否则,用0表示。尽管用虚拟变量的方法测量本土企业为FDI配套生产零部件的行为较为粗糙,但从后面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回归效果比较理想。

(3)关键零部件进口(IM)。中国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后发国家,在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及生产方面与国外跨国公司存在巨大差距。采用进口零部件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土企业的利润,但是,会提高本土企业工业机器人制成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为了检验H3,本文将关键零部件进口纳入计量模型,并使用进口密集度(零部件进口额占销售额的比例)进行测量。

(4)生产性服务外包(PS)。为检验H4,即生产性服务外包对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采用虚拟变量测量本土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行为。具体来说,当本土企业有生产性服务外包时,虚拟变量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3.2.3 控制变量选择与测量

(1)企业规模(Scale)。现有研究显示,企业规模可能对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影响,其原因有多种。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企业较之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可能开展研发、营销、广告等对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活动,更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此,本文将企业规模纳入模型作为控制变量。目前,测量企业规模的指标主要包括销售收入、资产规模和员工人数。这3种指标各有优缺点,本文选择最常使用的资产规模。

(2)研发投入(R&D)。研发是创新的来源,也是技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将企业研发投入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以便得到更为稳健和全面的估计结果,并使用研发强度(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作为测量变量。另外,由于研发投入对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存在一个滞后期,因而,使用上一期的企业研发投入数据。

(3)地区虚拟变量(Location)。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在资本存量、人员素质、科技水平、政府管理水平以及制度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外部经验环境差异也可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将地区虚拟变量纳入计量模型,当企业位于东部地区时赋值为1,否则为0。

3.3 计量模型构建

综合以上分析,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A=β0+β1EX+β2EXFDI+β3IM+β4PS+β5Scale

+β6R&D+β7Location+ε

(5)

其中,A为被解释变量,即企业层面上的全要素生产率,用来测量企业技术水平。EXEXFDIIMPS为4个核心解释变量,分别代表企业零部件出口、为FDI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关键零部件进口以及生产性服务外包。这4个核心解释变量代表了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4种方式,通过考察这4个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来检验本文提出的4个理论假设,以此研究嵌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ScaleR&DLacation为3个控制变量,分别表示企业规模、研发投入和区位选择;β0ε分别表示常数项和随机误差项。

4 回归结果与分析

使用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是两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针对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构建了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限于篇幅,没有列出),观察发现企业资产规模和研发投入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53,而通常认为相关系数超过0.7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减少异方差对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的负面影响,首先,采用OLS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然后,以OLS估计残差的倒数作为权数,再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模型进行最终估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消除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

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4)分别以4个核心解释变量中的1个变量加上控制变量进行回归,模型(5)把所有核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同时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考察4种全球价值链嵌入方式对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从零部件出口行为来看,不管是单独考察还是4个核心解释变量联合考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本土企业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出口对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使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企业技术水平高低时,回归结果显示,通过零部件出口的方式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对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技术进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即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出口具有“嵌入中学习效应”,因此,H1得到检验。

(2)从为FDI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来看,回归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在华工业机器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零部件对本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换言之,通过为在华FDI跨国公司配套生产零部件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助于本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这一回归结果与H2的逻辑一致。

(3)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行为来说,在1%或5%的显著性水平下,关键零部件进口对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或技术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关键零部件进口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本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和国产关键零部件质量不高的现实情况下,通过进口关键零部件进行集成创新是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快速占领市场、积累市场和生产经验的重要途径,对提升本土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因此,H3得到检验。

(4)就生产性服务外包行为而言,不管是单独考察还是4个核心解释变量的联合考察,结果都显示其对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因此,H4没有得到检验。其原因可能是目前能够为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从事生产性服务的跨国公司不多,特别是技术咨询、研发设计等对技术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的生产性服务较少。

(5)就控制变量而言,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以及企业是否位于东部沿海地区都对工业机器人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回归结果与现有大多数研究的结论一致。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2013和2014年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的第一大市场,约占全球销售量的1/5。然而,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却存在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差、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技术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土企业通过零部件出口、为FDI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以及进口关键零部件的方式,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会产生“嵌入中学习效应”和“干中学效应”,进而对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表2 WLS的回归结果

指标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工业机器人零部件出口0.082**0.102**-2.16-2.03为FDI配套生产零部件0.035**0.074**-2.27-2.22关键零部件进口0.105***0.115**-2.45-2.06生产性服务外包0.0260.014-0.43-0.87企业规模0.221***0.285**0.213**0.302***0.311**-2.59-2.21-2.01-2.69-2.34研发投入0.152**0.168**0.109**0.211**0.209**-2.12-2.07-2.15-2.35-2.28企业区位0.138***0.109***0.202***0.313***0.291***-2.61-2.55-2.48-2.57-2.55常数项0.243*0.317*0.288*0.234*0.301*-1.76-1.88-1.9-1.93-1.82调整后R20.430.460.450.410.53F统计值108.44129.83115.6396.35147.25样本数8989898989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里的数值为相关变量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①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零部件,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接受跨国公司的主导和被动技术溢出,不失为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的战略选择;②通过关键零部件进口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然后进行集成创新,是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快速占领市场、积累市场和生产经验的重要途径。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后来者,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研发和技术力量薄弱,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为了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策略性地进口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战略性地将技术开发的重点放在系统集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如果一味强调国产化,只会坐失良机,丧失市场份额。相反,如果充分利用国外已经成熟的关键零部件,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业机器人制成品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逆向技术站在国外机器人企业的肩膀上进行研发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宇剑,巢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讨[J].制造业自动化,2010(15):106-109.

[2] 刘维林.产品架构和功能架构的双重嵌入——本土制造业突破GVC低端锁定的攀升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52-160.

[3] 黄延聪.跨国代工联盟中产品开发知识取得与能力发展[D].台北:台湾大学,2002.

[4] 王玉燕,林汉川,吕臣.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技术进步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9):65-77.

[5] ERNST D,KIM 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knowledge diffusion,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9):1417-1429.

[6] GERE G,HUMPHREY 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e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234-259.

[7] SCHMITZ H.Global competition and local cooperation: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Sinos Valley,Brazil[J].World Development,1999,27(9):1627-1650.

(责任编辑:万贤贤)

The Effects of Embedd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 on Technology Progress of China's Industrial Robot

Dong Guicai,Wang Mingxia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Industrial robot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U.S. manufacturing revival plan, in the German industrial 4.0 strategy, and in the "Made in China 2025" plan. In the future, robot + Internet digital production mode will greatly transform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lthough China has been the first big industrial robot market in the world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China industrial robot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manufacturing capability of key components, the low brand awareness, and the low market shares.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is a big technology gap between China's robot enterprise and the robot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 The paper shows that embedd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 will produce "embedding learning effects" and "learning by doing effects", and then promote the technology progress to China's robot enterprises.

Key Words:Industrial Robot; Global Value Chai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Progress

收稿日期:2016-07-07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AHSK11-12D14)

作者简介:董桂才(1972-),男,安徽临泉人,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王鸣霞(1993-),女,安徽安庆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

DOI:10.6049/kjjbydc.2016050320

中图分类号:F4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4-007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