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视角下项目治理动态评价研究
——以工研院协同创新项目为例

王 磊,高少冲,丁荣贵,孙 涛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项目治理通过明确利益相关方间关系形成治理网络,治理网络的信息维度(信息网络)表征相关方交互协作状态,是项目治理评价的主要方面。然而,当前一次性的、静态的网络评价方式难以适应网络随项目推进而动态变化的特点。从网络整体和关键节点两个方面设计网络动态评价指标,并以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项目为例,对不同阶段的网络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信息网络密度较低,表明项目中缺乏统一的、标准的沟通机制;政府网络地位逐渐降低,难以充分保证项目公益性;企业作为项目需求方,其参与度在项目前期较低、后期逐渐提高,导致项目变更、返工较多;工研院网络地位逐渐低于项目经理,增加了委托代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项目治理;动态评价;信息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协同创新;工业技术研究院

0 引言

很少有人会否认项目治理的重要性,但是,什么才是良好的项目治理呢?项目治理评价一直是项目治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业主、治理委员会等治理主体采取治理措施时面临的主要挑战[1]。项目治理是明确利益相关方间责权利关系的过程[2],各利益相关方通过这些关系形成项目治理网络[3]。该网络体现项目治理的效果,故可通过量化分析治理网络实现项目治理评价。

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对网络进行一次性静态评价[4,5]。其中,Rowly[6]较早提出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二元关系应转变为网络关系。随后,有关学者借鉴SNA中的中心度、中心势、结构洞、K核等指标,辅以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对项目网络进行了量化分析,这种静态的网络评价方式在建筑项目[7-11]、软件项目[12]、服务型制造项目[13]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应用于协同创新项目研究中[14-15]

然而,在不同的项目生命周期阶段,项目任务不同导致完成任务和为任务提供资源的利益相关方不同,利益相关方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由利益相关方及其关系组成的治理网络具有动态性。一次性的、静态的网络评价方式降低了治理评价的准确性和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因此,需要根据项目阶段变化情况对项目治理网络进行动态评价。

项目治理网络可以分为与激励约束有关的契约网络和与交互协作有关的信息网络[15],本文主要围绕信息网络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网络视角从网络整体和关键节点两个方面选择、设计网络评价指标,并针对动态评价中不同阶段对比分析的需要对指标进行二次设计。然后,以动态性特点较为明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协同创新项目为例,划分生命周期阶段,对不同阶段的信息网络进行量化,从而实现动态项目治理评价,并基于治理主体的立场提出治理对策。

1 项目治理网络动态评价指标分析

网络关系的分类和界定是设计网络指标的基础,网络指标只有在特定关系下才具有相应的管理学意义。因此,在网络指标设计前需要明确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维度。项目治理通过明确各利益相关方责权利关系规范和控制利益相关方行为,利益相关方规范行为的产生以充分的动机和充足的信息为基础。其中,动机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激励约束关系有关,信息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交互协作有关。因此,可将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分为契约关系和信息关系[15],进而将项目治理网络分为契约网络和信息网络。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网络进行分析,从现有的SNA指标中选择网络指标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学意义,根据动态评价需求对指标进行再设计。

网络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包括网络整体与网络关键节点两个方面。网络整体体现了利益相关方的结构关系,表征了项目治理的整体效果。关键节点对于项目的有效完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指标侧重于评价关键节点是否在网络中处于合适的位置以便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络整体和关键节点网络地位系统体现了项目治理效果,是网络评价指标设计的重要内容。

1.1 网络整体指标

信息网络是网络节点(利益相关方)间信息沟通的基础和条件,网络节点间连接越多,则节点进行信息传递的路径越多,越能够有效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在SNA指标中,网络密度是表征网络结构的重要变量,反映实际的网络连接与可能的最多连接之间的比值。与之相对应,可将赋权网络的密度定义为网络节点间连线强度之和与最大可能的连线强度之和的比值,如式(1)所示。因此,本文使用网络密度表征利益相关方之间信息沟通的整体情况。

其中,m表示网络密度,aij表示节点ij之间连线的强度,amax表示节点连线强度的最大值,n表示整个网络中节点的数量。

1.2 关键节点指标

关键节点的网络地位体现在3个方面:①信息收集与发布能力,其表现为节点在网络上是否建立广泛连接;②信息传递控制能力,其与该节点作为其它节点间信息传递中介的程度有关;③信息传递能力,其与该节点在网络上到其它节点的距离有关。

在信息网络中,与其节点直接接触的节点越多,则该节点发布和接受信息的能力越强。SNA中节点的度数中心度表示网络中与该节点直接接触的节点数量[16]。因此,可用度数中心度表示节点接受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其中,aij表示节点ij之间连线的强度,n表示整个网络中节点的数量,Pi表示节点i的度数中心度。

节点控制网络上信息传递能力,表现为该节点作为网络上其它节点间信息传递中介的程度,即其它节点的信息传递是否较多地经过该节点。中间中心度是指节点处于网络上两个节点捷径(即最短路径,为节点间传递信息的主要路径)上的概率之和,表征该节点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其它节点间信息传递[17]。因此,可以使用中间中心度表示节点控制信息传递的能力。

jki

其中,Bi表示点i的中间中心度,bjk(i)表示点i控制点j与点k之间信息传递的能力,gjk(i)表示点j和点k之间存在的经过点i的捷径数目,gjk表示点j和点k之间的捷径数目。

在赋权网络中连线权重越大,说明两点之间传递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越高,变相缩短了两点之间的网络距离。因此,计算中间中心度指标时可将网络邻接矩阵中的变量aij调整为1/aij

节点在网络上向其它节点传递信息时,需要经过的中间节点越少,越能够避免信息延迟和失真,从而具有较高的信息传递效率。接近中心度表示该点与网络上所有其它节点的捷径距离(最短距离)之和[18]。因此,可以使用接近中心度表示节点传递信息的效率。

其中,Zi表示点i的接近中心度,dij表示点i和点j之间的捷径距离。

与中间中心度计算过程类似,接近中心度也需要考虑网络距离问题。因此,计算接近中心度指标时可将网络邻接矩阵中的变量aij调整为1/aij

在动态分析中,需要比较节点在不同项目阶段的网络地位,且同一网络中需要比较不同节点间的相对网络地位。因此,本文采用排序相对比较方法对中心度指标进行二次设计。首先,求得相应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其中,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越大越好,即最大值为最优值,最小值为最劣值;接近中心度通过网络距离进行度量,网络距离越大说明传递信息的效率越低,接近中心度中最大值为最劣值,最小值为最优值。然后,计算节点的相对网络地位(网络指数):

其中,Li表示点i的网络指数值,Vi表示点i的网络指标值,Vbest表示最优网络指标值,Vworst表示最劣网络指标值。

度数中心度指数、中间中心度指数、接近中心度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上述公式的取值范围为0~1(包括0和1),表示某节点网络地位高于其它节点的程度,该值越大说明节点的网络地位越高。上述3个指数分别表示节点信息网络地位的3个测量维度,为了表明节点整体的网络地位,将3个指数进行加权综合,得到网络地位综合指数:

其中,S1S2S3分别表示度数中心度指数、中间中心度指数、接近中心度指数的相对权重。

2 案例应用

工研院是弥补共性技术研发服务组织缺失的重要部门,其项目涉及政、产、学、研、金等多种类型组织,往往创新性高且过程复杂,项目任务在不同阶段变化较大,导致完成任务的相关方与为任务提供资源、实施监督的相关方在项目生命周期内不断进入和退出项目,相关方之间关系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工研院协同创新项目(简称“工研院项目”)信息网络的动态性较强。本文以典型的工研院项目为例,对其项目治理进行动态评价,并以参与课题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地方工业技术研究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人员为主,组成专家团队负责项目阶段划分和网络构建等工作。专家团队包括教授一名、正高级研究员一名、副教授两名、博士生两名、研究生两名,团队成员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较为了解,并长年参与协同创新项目调研和研究,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收集和处理。

2.1 阶段划分与网络构建

工研院协同创新项目阶段的划分主要包括两个步骤:①基础理论准备。分析现有研究中创新项目阶段划分结果,例如,从整体上将协同创新阶段分为准备、运行、终止[18],协同创新五阶段模型包括沟通、竞争、合作、整合、协同[19],将创新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和商业化环节[20],或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环节;②访谈和专家判断。首先,与工研院负责人、项目经理进行访谈,目的是明确项目主要任务及其负责人。然后,与任务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任务的完成过程,关注任务中进入和退出项目的相关人员与组织。重要利益相关方的进入和退出、阶段任务负责人的变化等过程通常引起利益相关方指间关系的建立与消失,导致网络发生较大变化,故以此作为项目阶段的划分依据。最终,将工研院协同创新项目治理阶段分为项目立项阶段、定向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原型设计阶段、实验室环境试制阶段、企业环境试制阶段、商业化阶段。各阶段的名称、主要任务、里程碑事件和相应利益相关方如表1所示,利益相关方名称及代码如表2所示。

网络构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节点的识别和界定,二是网络关系的识别和量化。通过分析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实现网络节点的识别,WBS中明确了项目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利益相关方是网络中的节点,故可通过分析与任务有关的相关方识别网络节点。节点的界定基于以下规则:若利益相关方的管理成熟度高,则将其视为一个网络节点,反之将其拆分成不同的网络节点。例如,若企业管理成熟度较低,各个部门间、部门和企业高层(例如总经理)之间目标不完全一致、信息沟通不充分,则将整个企业进行拆分,将企业高层视为网络中的节点“企业”。通过分析责任分配矩阵(RAM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Matrix)实现节点间关系的识别,在RAM中参与相同任务的利益相关方之间具有信息沟通关系。可通过专家判断的方式对网络关系进行量化,包括4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0、1、2、3。其中,0表示节点间不存在网络关系。

表1 项目阶段划分和各阶段利益相关方识别结果

阶段名称阶段任务里程碑事件利益相关方项目立项阶段工研院发现项目机会,联合关键利益相关方发起该项目,获得政府支持政府批准项目,决定给予政策支持;利益相关方间合作协议签订A,B,B1,C,C1,D,D1,D2,E,F,G定向基础研究阶段将与项目技术有关的理论进行整理、验证,获取基本数据和相关材料完成《F技术理论分析报告》A,B,C,C1,C11,C12,C13,E,G,G1,G2应用研究阶段落实理论研究成果,面向产品开发,申请相关专利递交专利申请书A,B,B1,D,D1,D11,D12,D2,E,G,G1,G2,G3原型设计阶段确定产品的功能,进行产品结构设计和外观设计完成原型交互设计图A,B,B1,B5,D,D2,D21,E,G,G1,G3,G4实验室环境试制阶段设计产品实现方案,开发样机工艺,进行实验室环境下的试制完成样机试制和专家评审A,B,B1,B2,B4,D,D2,D21,E,G,G1,G3,G4,H,I,J企业环境试制阶段针对企业环境,设计制造工艺,配套相关物料和设备,进行企业环境试制完成小批试制A,B,B1,B2,B3,B4,E,G,G1,G3,G4,I,J商业化阶段企业充分吸收相关技术,并将产品推向市场,解决产品间换型生产、物料运输配合等问题实现产品销售A,B,B1,B2,B3,B4,B5,E,F,G,G1,G4,I,J

表2 利益相关方名称及其代码

利益相关方名称利益相关方代码利益相关方名称利益相关方代码利益相关方名称利益相关方代码工研院A基础研究人员(博士生)C12项目经理G企业B基础研究人员(硕士生)C13行政辅助人员G1研发工艺部B1应用研究高校D理论研究人员G2生产部B2专利开发负责人(教授)D1专利开发、原型设计人员G3设备管理部B3专利开发研究人员(博士生)D11原型、工艺设计人员G4采购部B4专利开发研究人员(博士生)D12先进制造实验室H销售部B5原型设计、工艺专家(副教授)D2供应商I基础研究高校C原型、工艺设计人员(硕士生)D21供应商J基础研究负责人(教授)C1政府E基础研究人员(博士)C11银行F

(1)项目立项阶段。为了推动当地产业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工研院通过调研当地机械设备制造业现状和分析国内相关技术水平发现,可以在当地开发某共性技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因此,行业领头企业可引入此理论成果,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工研院认为国内某高校在此方面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故与其建立合作意向。同时,企业与当地某高校具有常年合作关系,其可以进行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并辅助企业的原型设计、产品工艺设计、试制、生产流程优化等过程。为解决项目前期投入较高的难题,并保证对项目的持续投入,工研院与企业共同申请当地政府的支持,并向银行申请贷款。然后,以工研院和企业为主,联合两个高校共同申请了政府政策支持;政府认可该项目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公益性,批准项目立项并提供支持(相关政策和课题),同时,企业以该项目获得银行贷款。由此,各利益相关方签订合作协议,项目立项成功。项目立项后,工研院为该项目指定了项目经理。该阶段信息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立项阶段信息网络

(2)定向基础研究阶段。 与一般的基础研究不同,该阶段主要面向相关技术的开发。因此,称为定向基础研究阶段,核心研究工作已经在项目立项前完成。负责基础研究的高校针对技术开发要求,对相应的理论进行调整、验证,对理论具体内容、实验条件、关键数据作进一步分析。该阶段结束的标志是形成《技术理论分析报告》,企业B负责人、研发工艺部B1对报告进行评价。该阶段信息网络如图2所示。

图2 定向基础研究阶段信息网络

(3)应用研究阶段。 在《技术理论分析报告》的基础上,以获得相关专利为目的进行技术开发,为产品开发奠定基础,工研院有关人员主要承担专利申请的具体工作。在该阶段,以教授D1为主,项目经理G、研发工艺部B1配合教授D1的工作。该阶段的结束以专利申请报告的提交为标志,其信息网络如图3所示。

图3 应用研究阶段信息网络

(4)原型设计阶段。 原型设计阶段以明确产品的功能、结构设计、外观设计为主,由项目团队负责。其中,销售部B1对产品功能等提出建议。项目经理G在该阶段承担产品经理的角色,项目团队成员G3承担交互设计师的职责。此时,大学D中的教授D2、学生D21也参与到项目中进行原型设计。本阶段的结束以原型交互设计图的完成为标志,其信息网络如图4所示。

(5)实验室环境试制。 实验室环境试制以工研院先进制造实验室H为主,涉及产品基本工艺设计、关键部件制造和采购等过程,部分部件由企业生产部B2制造,研发工艺部B1对H、B2、供应商I和供应商J进行协调。其中,I和J根据要求对供应的部件进行变形设计,并进行α检验,提高了试制质量。针对该项目政府E组织了专家评审,相关评审专家对产品的技术水平、工艺和样机试制过程进行了评价,并以此作为项目评价结果。该阶段的结束以完成样机试制和专家评审为标志,其信息网络如图5所示。

(6)企业环境试制。 在企业环境下进行了小批量试制生产,该过程主要由企业B负责。结合实验室环境试制情况和产品工艺,根据企业实际,重新设计了产品制造工艺,由生产部B2、设备管理部B3进行前期生产准备(例如工装夹具配套、机器设备维护等)。项目经理G与团队成员G1、G3、G4进驻企业B,协助完成企业环境下的小批量试制。在试制前,首先进行单件生产,检验合格后进行小批量生产。基于最终产品要求,供应商I、J根据变形设计对部件进行批量生产。变形设计未改变原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变形设计效果较好,部件质量可靠,供应及时。期间,由研发工艺部B1对I、J进行协调,由采购部B4与I、J签订相应协议。最后,生产部B2完成小批量试制过程,该阶段信息网络如图6所示。

图4 原型设计阶段信息网络

图5 实验室环境试制阶段信息网络

图6 企业环境试制阶段信息网络

(7)商业化阶段。 企业B负责商业化阶段,此阶段的核心问题是产品销售问题,还涉及新产品对其它产品生产的干扰问题,包括产品间生产转换、物料协同供应等。供应商I、供应商J、研发工艺部B1(负责工艺改进)、生产部B2、设备管理部B3、销售部B4、工研院A、项目经理G、团队成员G1和G4均参与到该阶段任务中。其中,工研院、项目经理及团队成员主要承担辅助工作,B4负责销售,B1负责产品工艺改进和换型生产。该阶段的结束以实现产品销售为标志,信息网络如图7所示。

图7 商业化阶段信息网络

2.2 指标计算与问题分析

本文根据网络动态评价指标公式,借助Ucinet软件、Excel计算相应的网络指数值,得到工研院协同创新项目动态治理评价结果,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2.2.1 网络整体分析

网络整体分析指标(网络密度)在各个阶段的变化如图8所示,信息网络密度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持续较低。网络密度最大值为1,而各阶段的网络密度均小于0.3,说明网络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占所有可能关系的比重不到30%。究其原因,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多数利益相关方根据任务情况和自身沟通习惯,构建与其它相关方之间的信息关系,导致信息网络密度较低。该情况表明,治理主体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以在利益相关方之间建立统一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网络主要由利益相关方自主构建。受节点自身信息沟通习惯和制度的影响,其与周边节点构建的信息关系可能是有效的。但是,治理主体对整个网络负责,其信息管控职能的缺失导致网络整体结构关系无效。

图8 信息网络密度在项目各阶段的变化情况

2.2.2 关键节点分析

关键节点是对项目成功具有重要影响的节点,项目治理评价中需要考察其是否占有合适的网络地位以发挥应用的作用。工研院项目服务于地方科技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公益性[21],为保证项目公益性,政府会对项目进行投入,同时,承担监督项目公益性的责任。工研院项目服务于当地产业科技发展,因而成果转化效果是评价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吸收科技成果的企业就是项目的“客户”。工研院对项目的最终成果负责,是项目中关键的治理主体,协调各方的责权利关系。项目经理承担项目管理工作,对项目的运行过程负责。因此,工研院协同创新项目中关键利益相关方(节点)包括政府、企业、工研院和项目经理。关键节点网络指数如图9-图12所示。

图9 信息网络中关键节点的度数中心度指数在项目各阶段的变化情况

(1)政府。 政府在信息网络中的网络地位随着项目的推进而逐渐降低,具体而言,政府在项目立项阶段的度数中心度指数较高,在其它阶段的度数中心度较低(多数小于0.2),表明网络中有80%的节点强于政府。政府在各个阶段的中间中心度指数较低,除阶段1之外,在其它阶段中政府的中间中心度为0(最差的网络地位),表明多数情况下网络中节点间信息传递不需要经过政府,政府控制信息传递的能力较差。政府的接近中心度指数随着项目的推进而呈现先下降后提高的趋势,原因是与政府相连的企业和工研院的接近中心度指数在项目后期变高,提高了政府的接近中心度指数。但同时也表明,政府获取网络信息的途径主要与少数节点有关,存在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

政府是保证项目公益性的关键节点,应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充足的信息是有效监督的前提,然而,政府在信息网络上的地位逐渐降低,丧失了全过程监督的信息基础。政府也可以通过立项把关和评估审查来控制项目,但是,政府仅在项目立项阶段的信息网络地位较高,而在其它阶段(包括评估审查阶段)较低,信息缺失使其难以有效保证项目公益性。究其原因,政府不承担具体任务,其参与度随着项目任务的推进而逐渐降低。在中期检查、项目结题过程中,政府相关人员往往负责多个项目的监管工作,难以系统全面了解整个项目的过程,大多参考评审专家的意见。然而,评审专家由项目组成员推荐,专家与项目组成员间个人关系对评价结果存在影响;同时,在项目评审过程中,专家在较短时间内评审大量材料,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待商榷。由此导致政府在项目中后期的参与和监督不足,虽然名义权利较大,但行使权利的前提(信息)不足。

图10 信息网络中关键节点中间中心度指数在项目各阶段的变化情况

图11 信息网络中关键节点接近中心度指数在项目各阶段的变化情况

图12 信息网络中关键节点网络地位综合指数在项目各阶段的变化情况

注:以协同创新项目特点分析和前期访谈为基础,经过专家组的讨论,将网络地位综合指数公式中S1、S2、S3分别取值为0.4、0.4、0.2

(2)企业。 企业的综合网络地位指数呈现先急剧下降、再逐渐提高的趋势。企业网络地位提高过程经历如下变化:度数中心度指数率先提高,中间中心度指数、接近中心度指数随之变化。企业在阶段1参与度较高,因为企业是项目申请的主体之一,企业欲通过项目立项获得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而在定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阶段,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在原型设计阶段参与度又开始提高。到项目后期,企业在实验室环境试制、企业环境试制等阶段的参与度大大提高。

企业参与度在项目前期较高、中期较低而在后期逐渐提高,导致其余利益相关方未在项目前期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和企业吸收技术的条件(对制造工艺影响较大),影响项目后期的技术成果落地。在项目后期,企业为了有效吸收技术成果,开始积极参与项目,但是,由于介入较晚,面临项目变更较多、任务返工(制造工艺再设计)、范围蔓延(工装夹具设计)等问题。

(3)工研院和项目经理。 在信息网络中,由于工研院对项目最终结果负责,项目经理承担项目管理工作,所以,在表征利益相关方信息交互、体现项目实现过程的信息网络中,工研院和项目经理均应具有较高的网络地位。另外,项目经理向工研院汇报信息,因此,信息网络中工研院的网络地位依赖于项目经理。然而,案例中两者的网络地位在大多数阶段均低于80%,仅处于中上状态,从而产生 “黑箱”阶段。例如,在基础研究阶段和技术开发阶段,工研院和项目经理对过程了解程度较低。同时,在多数阶段的信息网络中,项目经理获得信息、控制信息流动、传递信息的能力高于工研院,项目经理具有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与一般项目中项目经理和治理主体间情况类似[22],容易出现委托代理风险。

从动态趋势上看,工研院在信息网络中网络地位逐渐降低,项目经理网络地位的波动性较大。从各阶段网络图可以看出,项目经理连接的数量较少,仅通过几个节点收集和发布信息。同时,项目经理主要与该阶段承担“操作”角色的节点建立联系,项目经理受这些节点的影响,网络地位稳定性较低。当项目经理的网络地位波动较大时,难以有效保证工研院的网络地位。同时,项目后期的任务趋于具体,治理风险降低,作为治理主体的工研院参与度减小。因此,工研院的信息网络地位逐渐降低。

在信息网络中,项目经理网络地位问题的产生与其难以同时兼具行政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关。当前工研院的项目经理主要从研究人员转换而来,研究人员在自身领域具有专业能力,但在新的项目中专业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问题的解决依靠科研院所、高校有关专家。研究员出身的项目经理容易服从于专业技术权威,而忽略了项目管理相关职能的履行,在信息关系构建等方面投入不足。这容易导致项目时间和成本方面的较高风险,因为相关技术专家往往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追求完美。对于面向产业和市场的工研院协同创新项目,项目成本、时间等风险也需要严格控制,这是项目经理需要承担的职责。然而,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项目经理的网络地位没有达到相应要求,难以获得有效的信息支持,导致项目过程不良,各个利益相关方容易根据自身习惯(例如追求技术最优、完美主义)、利益(例如通过投机获得利益)采取不符合项目目标的行为[23]

3 对策和建议

工研院是政、产、学、研、金、用等多方开展合作的平台,其项目治理主体为项目治理委员会(由政府、工研院、企业等共同组成),工研院是治理委员会的主导单位。治理主体对项目的最终结果负责,因而需要从治理主体的立场出发,解决动态项目治理问题。

(1)信息沟通的标准化和移动化。 针对信息网络密度较低的问题,需要将信息沟通过程标准化和移动化,标准化主要涉及沟通术语和沟通工具两个方面。在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项目中,利益相关方来自不同行业,沟通习惯和“行话”均不相同。建筑、工程等行业具有项目管理规范,对项目术语作了标准规定且各参与方较为了解,同时,各方在业内开展大量类似项目而积累了标准的沟通工具,如组织内沟通表格、告知单等。但是,不同科学领域的协同创新项目间专业术语、理论均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类似于行业标准的统一规范,需要工研院在开展项目前对术语进行规范,并进一步设计标准化的沟通表格,以提高信息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工研院应将该内容作为项目知识管理和项目后评价的主要环节。另外,当工研院开展了一定数量的项目之后,可基于项目数据进行沟通系统构建,设计关联不同利益相关方信息系统的接口,并通过开发手机APP(当前通讯运营商提供此类服务)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提高利益相关方间信息交互效率和稳定性。

(2)建立项目总控机制。 为解决政府网络地位逐渐降低的问题,可在项目中引入项目总控机制[24]。由不承担项目任务的其它科研机构(例如其它地区的工研院)或个人对项目进行监控,向政府汇报信息并提供决策建议。总控节点的引入将改变政府与其它节点之间的信息关系,提高政府收集网络信息的能力,为政府行使相应权利提供基础,进而保证项目公益性。

(3)建立项目变更问责制。 企业参与度在项目前期较低而在后期较高,导致项目变更较多。企业应在项目前期充分参与项目并表达需求,但在当前工研院项目中,企业没有动机(可以在后期通过项目变更满足需求)、没有能力(与科研人员沟通较难)参与到项目前期活动中。因此,需要工研院明确企业责任,设置变更追责制度。同时,为了保证追责制的有效性,应为企业的需求表达提供有效支持,推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交互沟通方法(例如质量功能展开方法)和工具(例如统一的原型交互设计软件),提高企业前期参与能力。

(4)建立业务与行政双线配合制。 项目经理难以在网络上建立广泛联系是工研院和项目经理信息网络地位问题的根源,这与项目经理难以同时兼具行政管理能力和科研技术能力有关。而且,工研院项目创新性较高且创新范围较广,进一步提高了对两种能力的要求。因此,与其选择两种能力兼备的人才,不如设置两种人才的配合机制,即“业务线”与“行政线”配合制。选择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才(如科技领军人物)负责项目具体任务,选择行政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进行协调管理,并规范两者的责权利范围。业务线项目经理与网络上负责具体任务的节点建立联系,行政线项目经理与网络上为任务提供资源的节点建立联系,从而提高项目经理网络联系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另外,其能够使工研院从“两条线”上获得信息,降低工研院与项目经理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降低委托代理风险。显然,这种形式扩展了工研院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了其网络地位。

4 结语

当前静态的、一次性评价方式难以适应治理网络在项目生命周期内不断变化的特点,本文围绕项目治理的动态评价问题开展研究,重点分析了治理网络的信息维度(信息网络),以SNA指标为基础从网络整体和关键节点两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基于动态评价要求对指标进行二次设计;最后,以当前典型的工研院协同创新项目为例,对其不同阶段的信息网络进行量化分析,探究了其中的治理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同时,本文求解了案例的静态评价结果,将其与动态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如表3所示。由两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可知,工研院的度数中心度指数与中间中心度指数差异较大,而项目经理的各类网络指数均差异较大。可见,静态评价方式由于忽略了治理网络的动态性而存在较大误差,这进一步说明了动态评价的重要性。

表3 两种评价方式下工研院与项目经理信息网络地位的比较

指标动态评价工研院项目经理静态评价工研院项目经理度数中心度指数 0.4840.6430.7160.926中间中心度指数 0.4240.5320.2561.000接近中心度指数 0.6860.7560.7441.000网络地位综合指数0.5000.4650.5380.970

注:动态评价的相关结果为各阶段网络指数的均值

后续研究可从多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文仅探究了项目治理网络中信息维度的内容,未来可从契约维度的评价指标、契约关系量化方法(例如合同分析方法)、信息和契约两种维度的综合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使治理网络评价更加全面;其次,现有研究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对指标量化结果进行分析,例如对比不同节点或不同网络,而探究网络指标合适取值范围的研究较少,今后可开展相关实证研究;最后,本文基于项目阶段的动态评价方式属于“离散式动态”,未来可参考融合复杂网络的相关研究,实现对项目治理网络的“连续式动态”评价,提高评价精度。

参考文献:

[1] [澳]罗斯·加兰(Ross Garland).项目治理:有效项目决策的实践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2.

[2] 严玲, 尹贻林, 范道津. 公共项目治理理论概念模型的建立[J]. 中国软科学, 2004(6):130-135.

[3] 丁荣贵, 高航, 张宁. 项目治理相关概念辨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2(2):132-142.

[4] 丁荣贵,张宁,李媛媛. 产学研合作项目双中心社会网络研究[J]. 科研管理,2012(12):86-93.

[5] 乐云, 张兵, 关贤军, 等. 基于SNA视角的政府投资项目合谋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 2013(3):6.

[6] ROWLEY T J. Moving beyond dyadic ties: a network theory of stakeholder influe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887-910.

[7] SWAN W, COOPER R, MCGERMOTT P, et al. A review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 the IMI trus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C].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ARCOM Conference, 2001.

[8] PRYKE S D. Analyz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coalitions: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4, 22(8): 787-797.

[9] 李永奎, 乐云, 何清华, 等. 基于SNA的复杂项目组织权力量化及实证[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32(2): 312-318.

[10] KIM J Y, NO S T, PARK Y K.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alysis of project teams in korean building constructions[C].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

[11] ZHENG X, LE Y, CHAN A P C, et al.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6, 34(7):1214-1225.

[12] ROBERTSA J, HANN I H, SLAUGHTER 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n open source software project[M]. Open Source Systems, 2006: 297-306.

[13] 彭本红,谷晓芬,周倩倩,等. 基于SNA的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风险分析[J]. 管理评论, 2016, 28(2):25-34.

[14] 胡平,卢磊,王瑶. 协同创新的网络特征与结构分析——以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2):70-78.

[15] 王磊,丁荣贵,钱琛,等. 两类工业研究院协同创新项目治理比较——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 33(12):1-7.

[16] 汪小帆, 李翔, 陈关荣. 网络科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87.

[17] 刘军. 整体网络分析: UCINET 软件实用指南(2版)[M].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4: 130,134,245,247.

[18] 吴悦,顾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7-23.

[19] 郑刚,朱凌,金珺. 全面协同创新:一个五阶段全面协同过程模型——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08(2):24-30.

[20] 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53.

[21]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industry and firm studies[M]. Routledge, 2013.

[22] TURNER J R, MULLER R.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on projects between the project owner as principal and the project manager as agent[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2(3): 327-336.

[23] 张宁,丁荣贵. 基于项目治理统一框架的风险评价研究——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4):84-88.

[24] 李永奎,乐云,卢昱杰. 基于SNA的大型工程项目组织总控机制及实证[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1):1715-1719.

(责任编辑:万贤贤)

Research on Dynamic Evaluation of Project Governance under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ang Lei, Gao Shaochong, Ding Ronggui, Sun Tao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Project governance network is formed by the relationships and stakeholders which cleared through project governance. The information dimension of the governance network, which called information network, reflects the interactive and cooperative state between stakeholders and it is the main aspect of the project governance evalu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one-off and static network evaluation method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governance network which changes in the project life cycle. Therefore, design the network dynamic evaluation index from two aspects: the overall network and the key nodes. Choose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 of Industr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o evaluate the information networks dynamically based on the project phrases. There are several findings: the density of information network is low, which means that the project lacks the unifie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the status of government in the network is gradually reduced, so it's hard to fully ensure the public welfare of the project;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enterprise who is the project customer is low in the early phrase and improves gradually in the latter phrases, which leads to more changes and reworks in the project; and the status of project manager in the network is gradu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hich increases the principal-agent risk.

Key Words:Project Governance; Dynamic Evalu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收稿日期:2016-1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2094);国家软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013GXS5D19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5GM015);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GLJ14);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人文社科专项)青年团队项目(2082014IFYT14007)

作者简介:王磊(1990-),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项目治理;高少冲(1992-),男,河北石家庄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项目治理;丁荣贵(1967-),男,江苏靖江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项目治理;孙涛(1973-),男,山东菏泽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项目治理。

DOI:10.6049/kjjbydc.2016100138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4-0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