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企业联盟能力与多边联盟合作创新:一个研究框架

周 杰1,2

(1.西南政法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2.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已受到越多越多的企业青睐。与双边联盟相比,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管理涉及因素更多、更复杂。在界定多边联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的因素,构建了核心企业联盟能力与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框架,可为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企业;联盟能力;多边联盟;合作创新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产品创新压力。在这种情境下,企业创新模式逐渐由内部封闭式创新转为外部开放式合作创新[1]。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合作创新的方式来实现产品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在产品技术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者主要从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影响因素、合作创新绩效效应等方面对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合作创新模式正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从企业之间的二元合作创新向三元合作创新和网络化合作创新模式转变[2]。从实践看,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同时与多个伙伴构建多边联盟,以期获取更多资源、提升创新绩效,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已成为重要的合作创新模式。Google、T-Mobile、HTC、Motorola 等公司2007年共同成立的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 ),其以开发Android系统为主,为联盟参与者创造了巨大价值。我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多边联盟方式进行产品创新,如北汽福田汽车2007年与潍柴动力、德国BOSCH公司、奥地利AVL公司组建的三国四方联盟,福田汽车联合新能源领域产学研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成立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以及东风、长安、一汽三家汽车企业和中航、普天等主要非汽车能源企业成立的电动车产业联盟等均属于多边联盟,这些多边联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合作创新。

与一般双边联盟相比,多边联盟成员数量更多,成员数量增加带来了成员间合作行为的不确定性,且多边联盟成员往往存在直接竞争对手,多边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竞争和合作的共同作用对联盟成功与否存在重大影响[3]。因此,与双边联盟相比,多边联盟协调难度更大[4] ,有关双边联盟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多边联盟。为了实现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目标,就需要加强对联盟活动的协调和管理。已有学者对多边联盟协调、管理进行了诸多研究。Garcia-Canal等[5]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对多边联盟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Gulati[6]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对联盟管理进行了分析,但其未与联盟能力相结合。事实上,关于联盟管理的研究近年来已将重点转向联盟能力[7],联盟能力被认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学者强调在联盟研究中应同时考虑企业与联盟及其作用关系[8]。从联盟能力视角研究联盟管理,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与联盟之间的双生互动关系[9]。因此,本文在对多边联盟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现有联盟合作创新研究,分析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考虑到联盟能力对多边联盟的影响,提出核心企业联盟能力与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框架,以为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1 多边联盟内涵界定

多边联盟是指3家或以上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达成的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合作协议[4]。与一般联盟相比,多边联盟中存在3个或3个以上联盟成员,其数量比双边联盟成员数量更多,成员之间关系更为复杂。彭伟和符正平对多边联盟与双边联盟的区别进行了总结,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不同于双边联盟成员间狭义的社会交换关系以及成员之间存在直接互惠性,多边联盟成员关系更为广义,彼此之间并不一定发生直接联系,不一定存在直接的互惠性,这导致多边联盟成员更有可能采取“搭便车”行为;二是与双边联盟相比,多边联盟成员数量为3个或以上,由于成员数量更多,将使联盟成员间的合作行为产生更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会增加成员间的协调难度;三是多边联盟在合作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主义威胁。因此,多边联盟更需要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此外,多边联盟也不同于联盟组合。联盟组合是指核心企业同时与多家企业建立多个联盟关系的网络组织形式,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两个以上联盟构成;二是更强调成员联盟数量和性质;三是联盟组合中各联盟目标多样化[10] 。与联盟组合相比,多边联盟合作协议仅为单一联盟合作协议,联盟数量比较单一(见表1)。

表1 双边联盟、多边联盟、联盟组合的区别

概念定义图示代表文献双边联盟两个企业为实现共同目的而建立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关系Dussague和Garrette多边联盟3家或3家以上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自身战略目标而达成的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合作协议Gulati和Gargiulo联盟组合核心企业同时与多家企业建立多个联盟关系的网络组织形式Gomes-Casseres

注:黑色实心圆点代表焦点企业,白色圆点代表伙伴企业;资料来源:詹也2013年博士论文[11],有修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多边联盟成员数量较多,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且某些成员之间可能是直接竞争对手,这进一步加剧了合作难度,增加了联盟合作不确定性。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强调多个合作主体共同参与,各主体需投入自身优势资源、共同协作才能达到合作创新目标。因此,本文对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构建核心企业联盟能力与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框架。

2 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合作创新是企业与其它企业或组织通过合作方式实现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过程,是企业通过整合分散资源和能力提升创新绩效的一种创新模式[12]。当前,很多学者认为,企业自身因素(搜索能力、技术水平等)、企业间关系、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企业间关联性等均会对合作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2]。本文认为,在分析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时,既要考虑单纯的联盟主体(即成员企业),也要考虑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还需从联盟目标考虑联盟整体构成。因此,本文将复杂多边联盟抽象为点、线、面3个层面。其中,“点”表示多边联盟中的成员企业,“线”表示联盟成员两两结点之间的关系(即联盟成员间的关系),“面”表示多边联盟整体。本文在借鉴已有企业间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上述3个层面分析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见表2)。

2.1 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1)资源禀赋与合作创新。资源禀赋既包括核心企业资源,又包括合作伙伴资源,主要强调可支配资源的数量[10]。对于合作创新来说,技术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Bougrain和Haudeville[2]的研究发现,企业研发能力提升除了能够巩固合作创新基础外,还能提高合作创新绩效。本文认为,多边联盟合作创新需将不同企业的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合并、创造,这涉及到不同企业技术知识共享、转移,并以不同企业的异质性知识为基础创造新知识,从而实现合作创新目标。在多边联盟构建过程中,需根据合作创新目标对所需技术能力、技术知识进行评价,并选择拥有相关知识的企业组建多边联盟。例如,在福田汽车组建的三国四方联盟中,福田汽车是中国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商用车制造企业;潍柴动力是中国最大的柴油发动机生产制造企业,其掌握了先进的发动机研发技术;德国BOSCH公司是世界上从事汽车技术、工业技术和消费品及建筑技术的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奥地利AVL公司是集发动机科研、开发、设计、咨询以及发动机测试设备生产的跨国高科技集团。这些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对于实现联盟目标起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表2 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汇总

研究层面测量指标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员企业(点)资源禀赋技术水平Kaufman等;Bougrain和Haudeville搜索能力Katila和Ahuja伙伴属性类型(供应商、竞争对手、顾客等)Belderbos;Faems等;Okamuro联盟经验Lhuillery和Pfister企业间关系(线)关系质量承诺、交流、信任、冲突、依赖Walter;Carson;Mora-Valent等;Perks;王辉等;宋晶等多边联盟整体(面)联盟规模成员数量Okamuro;Faems等网络结构网络多元性Beckmann和Haunschild;吴绍棠和李艳萍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搜索能力对合作创新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内部搜索能力和外部搜索能力均会对企业合作创新产生支持性作用[13]。与内部搜索能力相比,外部搜索能力对实现联盟企业合作创新目标更为重要,外部搜索能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规划与外部组织之间的联接关系,能够维系与关键知识源的关系并获取异质性知识,再经过消化、吸收服务于合作创新[14]

(2)伙伴属性与合作创新。伙伴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合作伙伴所拥有的资源禀赋。Belderbos[15]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和大学等科研机构)所拥有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存在很大差异,知识获取难度也不同,因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作创新。其中,与供应商的合作创新效果最明显,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创新则会产生负向影响。Faems等[16]通过对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等不同类型合作伙伴的资源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合作伙伴多样性与创新绩效正相关,这说明要获得不同的知识和资源,需要与多个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例如,在福田汽车组建的三国四方联盟中,潍柴动力是福田汽车最大的供应商之一,其所生产的发动机一直是福田汽车欧曼重型卡车采购的核心零部件,潍柴动力与福田汽车之间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四方联盟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联盟经验是指企业在以前联盟和现有联盟中对成功与失败的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17]。与缺少联盟经验的企业相比,拥有联盟经验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对于联盟形式、联盟范围等有更清晰、明确的界定,并能够与联盟伙伴建立信任,有效应对复杂的联盟环境、处理复杂的联盟问题[18]。因此,拥有联盟经验的企业可采取更好的合作策略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合作目标,进而降低合作创新失败风险[19]。本文参考Hoang和Rothaermel[20]对联盟经验的划分,将联盟经验分为一般联盟经验和专有联盟经验两种。一般联盟经验是指企业与不同企业合作所获取的联盟经验,有助于对多边联盟合作创新活动进行管理,能够更好地协调、处理联盟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有助于联盟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专有联盟经验是指与同一个企业多次合作积累的经验,随着与同一家企业多次合作,专有联盟经验不断提高,有助于改善与特定合作伙伴的交流渠道和方式,能够采用更好的方式处理与特定合作伙伴的联盟合作问题,也有助于联盟合作创新绩效目标的达成。因此,本文认为,无论是一般联盟经验还是专有联盟经验,都对多边联盟合作创新有积极正面影响。

2.2 企业间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在合作创新过程中,需将不同联盟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创造出新知识。虽然联盟成员会为了联盟目标进行知识和信息共享,但仍有联盟成员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合作创新目标,需要在联盟成员间建立信任关系,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多边联盟涉及成员更多,更需要成员间的彼此信任和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治理机制,能够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协调成员企业行为,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知识转移量[21],从而对合作创新产生正向影响[22],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除了信任之外,Mora-Valent等[23]提出,合作创新还需要强调彼此间的承诺、沟通交流,冲突、依赖也会对合作创新产生很大影响。本文认为,多边联盟成员企业间的沟通、信任、承诺等均可以看作是成员间的关系质量,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彼此之间的行为,如知识共享、知识转移,进而对知识创造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合作创新目标。因此,关系质量对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2.3 多边联盟整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多边联盟整体层面影响因素包括联盟规模和网络结构两种。从联盟规模来看,联盟规模越大,涉及成员越多,成员间关系越复杂,管理难度也越大,合作创新目标也就越不容易实现。对此,本文认为,多边联盟规模与合作创新之间是一种倒U关系。一方面,随着联盟成员数量的增加,多边联盟中会有更多异质性、多样性知识参与到合作创新中来。但另一方面,随着联盟成员数量的增加,联盟管理难度也会不断增加,如此更容易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有些企业搭便车,进而影响其它投入知识、资源的企业,最终对合作创新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应根据联盟合作创新目标制定详细的合作伙伴选择标准,对潜在合作伙伴进行评价,选择最合适的企业组建多边联盟。

除了联盟规模外,很多学者都对网络结构对联盟合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网络多元性被认为是影响联盟成员绩效与行为表现的重要网络特质[24]。对于网络多元性的影响存在两种对立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多元性有助于信息、知识流动与整合[25];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联盟网络多元性将增加伙伴间的冲突,导致沟通与学习障碍,不利于联盟成员绩效的提升[25],对合作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26]。本文认为,网络多元性虽然可为合作创新提供知识、信息,但网络多元性应该适度,特别是应关注联盟成员所拥有知识与合作创新目标的匹配性。

3 核心企业联盟能力与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框架

基于上述对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实现多边联盟合作创新,需考虑联盟成员企业(点)、联盟成员间关系(线)、联盟整体3个层面影响因素,具体包括联盟成员选择、联盟关系维护、联盟整体构建等方面。更进一步,实现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的关键是整合不同成员企业的知识、资源,创造出新知识,这就需要对多边联盟进行管理。始于合作能力的联盟能力研究在近些年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并逐渐成为联盟研究热点之一。学者都发现,企业要实现联盟目标必须重视企业所拥有的联盟能力[27],因为其能够提高联盟成功率,帮助企业在联盟中采用合适程序和机制进行知识积累、转移、解释和扩散[28],能够收到良好的新产品开发效果[29]。但是,现有研究尚未对联盟能力影响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绩效的机理、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框架。

3.1 联盟能力与多边联盟管理

关于联盟能力的研究始于合作能力的研究。Simonin[30]认为,企业仅有联盟合作经验并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合作目标,企业还必须拥有辨别和选择合作伙伴、商谈合作条款、监督和管理合作关系、中止合作等能力才能够提高联盟合作成功率。Kale等[31]则认为,联盟能力应表现为特意设计的用于积累、储存、整合和扩散的相关知识机制或惯例。与此类似,Heimeriks和Duysters[32]认为,联盟能力是企业获取、共享、传播和应用联盟管理技巧和惯例的能力。综合已有的联盟能力相关概念可以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联盟能力包括联盟建立、联盟维系、联盟中止等各阶段所需能力,是企业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积累、共享、应用联盟管理经验和知识而形成的能力,有助于企业识别有价值的联盟机会和联盟伙伴,能够帮助企业构建合适的联盟治理机制,并有助于发展有效的知识共享路径[33]。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将联盟能力定义为企业通过特定学习过程所获取的、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管理联盟(组合)全生命周期(包括联盟组建、维系和中止)活动的认知、行为和组织能力。因此,管理多边联盟需要企业有意识地培育、构建自身联盟能力,联盟能力对于多边联盟管理、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联盟能力较强企业能够根据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目标选择合作伙伴,能够更好地从备选企业中识别出合适的合作伙伴[23]。在合作伙伴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联盟伙伴之间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建立明确的合作伙伴选择标准,选择合适的企业构建多边联盟。其次,联盟能力较强企业在联盟运行阶段将拥有更好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7],能够更好地与联盟成员企业建立良好关系[32]。为了实现多边联盟目标,企业需在联盟运行阶段对联盟活动进行管理,包括协调企业间的行动,在企业间进行信息共享,制定公平、公正的冲突解决程序。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企业与联盟成员企业建立更好的关系,加强联盟成员间沟通,提升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水平,提高多边联盟成员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行动一致性,进而加强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管理经验。最后,联盟能力有助于企业多边联盟网络构建[34],企业联盟能力对其联盟网络关系质量及其中心性位置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5]。拥有较强联盟能力的企业会根据联盟合作创新目标确定多边联盟规模,并对联盟成员的多元性水平进行判断,保证联盟成员的多元性处于合适水平。具体而言,一方面,保证不同成员之间的资源、知识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以实现合作互补;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资源、知识的过度异质性,因为这会增加联盟协调难度,容易对联盟合作创新产生负面影响。

图1 核心企业联盟能力与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框架

3.2 联盟能力与合作创新活动

多边联盟合作创新过程是将拥有不同类型知识和能力的主体集聚在一起进行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的过程。为了实现合作创新目标,要求联盟企业间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合作企业应以彼此的能力和知识作为杠杆来增强合作创新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是合作创新的必要过程,信息和知识能否通畅、迅速地在各合作成员企业间流动是合作创新成败的关键[36]。然而,多边联盟合作创新是一种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行为,由于企业间不够信任、联盟合作冲突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联盟成员企业会对自身知识进行保护,在合作过程中不能按照联盟合作协议约定共享知识,由此引发合作创新企业间知识共享不足等问题[37]。知识共享不足表现为知识内容展示不完全,将自身部分知识资产或核心知识资产予以保留;展示显性知识而保留隐性知识;展示通用性知识而隐藏专有知识;传递无效、虚假甚至错误信息;共享不成熟技术等。加之知识本身的模糊性、复杂性以及联盟企业间的沟通补偿,很容易导致知识转移效率和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整合、知识创造,进而影响合作创新绩效。

多边联盟合作创新需依靠联盟成员企业的共同行动以达到联盟共同目标。作为核心企业,拥有联盟能力能够更好地协调既竞争又合作的联盟成员行动,使得各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成员职责,在成员企业间进行知识转移以完成联盟共同任务[38]。因此,联盟能力除了影响多边联盟管理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多边联盟合作创新活动。首先,联盟能力较强企业能够更好地处理多边联盟合作创新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使得多边联盟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创造等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其次,联盟能力较强企业一般会设置专门的联盟职能部门,负责多边联盟合作创新活动,这将使企业能够有效地调配内部资源开展与其它企业的合作,能够及时协调联盟创新活动,使多边联盟成员企业能够为共同合作创新目标进行知识共享、知识转移,为知识整合和创造打下良好基础。再次,联盟能力较强企业通过与多边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建立合作联盟机制(如联盟成员沟通机制、冲突协调机制等),有助于加深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能够更好地管理多边联盟活动,从而实现多边联盟合作创新。总之,联盟能力较强企业能够更好地对多边联盟合作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并实现知识共享、知识转移,最终通过知识整合、知识创造实现合作创新。

3.3 多边联盟管理的中介作用

基于前文对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联盟成员选择、联盟关系维系、联盟网络构建对合作创新活动有重要影响。首先,成员企业选择影响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活动,不同成员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其会影响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质量。同时,不同类型成员在合作创新中的关注重点也会不同,愿意进行共享、转移的知识也不同。从已有研究来看,供应商更愿意参与合作创新,而竞争对手则因为担心知识泄露或者知识被用于联盟范围之外,会有意识地限制知识共享。因此,不同类型联盟成员在联盟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深度、广度有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合作创新效率和效果。因此,多边联盟成员选择对多边联盟合作创新活动有重要影响。其次,联盟成员企业间拥有良好关系将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一方面,成员企业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成员企业更愿意将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共享、转移;另一方面,成员企业间的良好关系,也使得成员企业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根据联盟合作创新目标需要进行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并在知识整合、知识创造中达到协同效果。再次,联盟网络构建对联盟合作创新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联盟规模和网络结构两个方面。其中,合适的联盟规模能够为联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有利于合作创新;合适的网络结构(特别是网络多元性)将有利于保证联盟中知识的异质性,也有利于联盟成员企业间的知识流动,从而有利于合作创新。因此,多边联盟管理对多边联盟合作创新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对于多边联盟合作创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随着联盟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联盟能力影响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的机理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多边联盟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已有文献,并结合多边联盟案例分析了多边联盟合作创新影响因素,构建了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研究框架,分析了联盟能力与多边联盟管理、合作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相关研究对联盟能力、多边联盟、合作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目的是为多边联盟合作创新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当然,本文所构建的研究框架未进行实证研究,也未采用案例研究方式对所提理论框架进行验证,这是本文不足之处,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在未来研究中,将考虑采用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等方式对所构建理论框架进性验证。

参考文献:

[1] 勾丽.1998—2012年国内合作创新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8-62.

[2] 冯泰文,李一,张颖.合作创新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9):72-80.

[3] ZENG M,CHEN X P.Achieving cooperation in multiparty alliances: a social dilemma approach to partnership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4): 587-605.

[4] LI D.Multilateral R&D alliances by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1):241-260.

[5] GARCA-CANAL E,VALDÉS-LLANEZA A,ARIO A.Effectiveness of dyadic and multi-party joint ventures[J].Organization Studies,2003,24(5): 743-770.

[6] GULATI R.Managing network resources: alliances,affiliations and other relational asset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7] SCHREINER M,et al.What really is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how does it impact alliance outcomes and succes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13):1395-1419.

[8] MARTI J M V.Social capital benchmarking system: profiting from social capital when building network organizations [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4,5 (3):426-442.

[9] 周杰.联盟能力、关系质量与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关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4(12):123-128.

[10] 江积海,刘风.国外联盟组合研究述评及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12-21.

[11] 詹也.联盟组合管理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2] MISHRA A A ,SHAH R.In union lies strength: collaborative competence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ts performance effects[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9,27(2):324-338.

[13] KATILA R,AHUJA G.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8):1183-1194.

[14] 倪自银,熊伟.企业外部知识搜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4):84-90.

[15] BELDERBOS R.cooperative R&D and firm 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2004,33(10): 1477-1492.

[16] FAMES D,et al.Alliance portfolio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nnecting structural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s[J].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12,37(2):241-268.

[17] SAMPSON R.C.Experience effects and collaborative returns in R&D allianc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1): 1009-1031.

[18] 陈效林,施建军,张文红.国际联盟中的知识获取:中国企业联盟经验和合作技能的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0(1):68-72.

[19] LHUILLERY S,PFISTER E R &D cooperation and failures in innovation project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rench CIS data[J].Research Policy,2009,38(1):45-57.

[20] HOANG H,ROTHAERMEL F T.The effect of general and partner-specific alliance experience on joint R&D project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2):332-345.

[21] 夏维力,李晓歌.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的动态演进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11):28-32.

[22] 宋晶,陈菊红,孙永磊.核心企业领导风格、组织间信任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73-78.

[23] MORA-VALENT E M,et al.Determining factors in the success of R&D cooperative agressments between firms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4,33(1):17-40.

[24] BECKMANN C,HAUNSCHILD P.Network learning: the effect of artner′s heterogeneity of experience on corporate acquisit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47(1): 92-124.

[25] NIEDERKOFLER M.The evolu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s: opportunities for managerial Influ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nturing,1991,6(4): 237-257.

[26] 吴绍棠,李燕萍.企业的联盟网络多元性有利于合作创新吗——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14(3):152-160.

[27] YONGZHI WANG, NANDINI RAJAGOPALAN.Alliance capabilities: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January,2015,41(1): 236-260.

[28] NIESTEN E,JOLINK A.The impact of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attributes and performance: a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14.

[29] ROTHAERMEL F,DEEDS D.Alliance type,alliance experience and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in high-technology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21(4): 429-460.

[30] SIMONIN B L.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ve know-how: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5):1150-1174.

[31] KALE P,DYER J H,et al.Alliance capability,stock market response,and long-term alliance success: the role of the alliance func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3): 747-767.

[32] HEIMERIKS KH,DUYSTERS GM.Alliance capability as mediator between experience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lliance capability development pro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7,44(1):25-49.

[33] GULATI R. Alliances and network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 Special Issue) : 293-317.

[34] HEIMERIKS K H. Developing alliance capability[D]. Eindhoven: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

[35] 彭伟,符正平.联盟能力对联盟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以联盟网络构型为中介变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4):10-19.

[36] 汪忠,黄瑞华.合作创新企业间技术知识转移中知识破损问题研究[J].科研管理,2006(2):95-101.

[37] 王艳子.合作创新企业间知识共享不足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1):48-50.

[38] 周杰,张卫国.战略联盟企业间动态关系与知识转移研究——联盟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93-97.

(责任编辑:王敬敏)

Core Enterprise Alliance Capability and Multilateral Alliance Co-innovation:A Study Framework

Zhou Jie1,2

(1.School of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Abstract:With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more and more firms choose to co-innovation through multilateral alliance.Compared with the bilateral alliance,the factors of the multilateral alliance co-innovation management are more complex.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ultilateral alliance,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innovation of the multilateral alliance are analyzed,an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alliance capability and multilateral alliance co-innovation from core firm perspective is constructed.

Key Words:Core Enterprise; Alliance Capability; Multilateral Allianc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收稿日期:2016-07-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215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6YJC630181);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2013PYGL03);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13SKC03);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600106)

作者简介:周杰(1978-),男,山东莱西人,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战略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6050733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3-0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