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要素视角下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张玉明,王春燕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供需不均衡等结构性问题、创造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改革主体,企业创新在供给侧改革微观层面为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企业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系统,以企业为边界,创新要素可分为内部创新要素和外部创新要素两种。企业创新系统中劳动力、资本、技术、组织内部要素优化促进了要素升级,政府、市场等外部要素效率提升实现了制度有效供给,系统内外之间知识、资源交互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以企业创新为核心,通过政府改革和市场监督,可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企业创新;创新要素;实施路径

0 引言

2015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之后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及APEC会议上又指出“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努力推进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变化。供给侧改革能够有效解决当下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为经济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企业是改革的重要主体,企业创新在供给侧改革微观层面为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企业创新是一项涉及多种要素的经济活动,整合优化要素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会提高创新活动成功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微观创新要素视角出发,秉持共享理念,深度剖析企业创新活动,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供给侧改革有效进行。

1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与发展

“供给侧改革”从萨伊定律到供给学派再到供给管理已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同时也经历了西方国家实践的检验。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力量,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1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

长久以来,“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渐减弱。虽然当前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仍然是消费,但其结构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低端商品消费正在减少,高端商品消费则逐年增多,由此造成了低端商品产能过剩、高端商品供给不足的现象。整体来看,我国正处在消费动力不足的阶段,迫切需要通过刺激需求来推动消费,然而由于高端商品供给不足,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已无法有效满足消费需求。鉴于此,有必要从供给端发力进行改革,使供给满足需求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供给侧改革则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2 供给侧改革理论基础与实践

供给侧改革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内涵。图1完整呈现了供给侧改革理论发展逻辑和历史实践经验。

图1 供给侧改革理论基础与实践

1.2.1 萨伊定律

19世纪初,“萨伊定律”开启了“供给侧”学派的发展。萨伊[1]指出,生产为产品创造需求,也即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律在之后很长时间内居于主流地位。1929-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萨伊定律对当时的危机完全失效,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

1.2.2 供给学派

20世纪80年代,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美国当时出现的滞涨问题,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其否定了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政策主张,重新肯定了萨伊定律,认为消费并不是由需求刺激产生的,当消费出现不足时,应从供给方考虑,拉弗曲线就是由供给学派提出的[2]。供给学派在理论论证方面非常完美,但实践结果并不理想,美国宏观经济未实现预期增长。因此,供给学派又基本宣告失败,凯恩斯主义复辟。

1.2.3 供给管理

2008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处于极度萧条中。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并未局限于从需求侧调节货币总量,而同时从“供给侧”对宏观经济进行了“供给管理”及结构性调整。

1.2.4 供给侧改革历史实践

供给侧理论的第一次实践是里根经济学。里根在担任美国总统期间,针对国内出现的滞涨现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控,使美国经济整体上实现复苏,迎来了稳健时代。然而,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增加,“供给革命”并未取得真正成功。撒切尔主义是供给侧理论的又一次实践。撒切尔政府为了应对二战后的滞涨危机,减少了政府干预,颁布了控制货币供应量、推进国企改革、减税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3],英国经济指标波动率变小,恶性通胀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的经济结构与里根时期的美国经济存在较大差异[4],改革并非是简单地调节供给总量[5]。因此,在我国供给侧改革中,应厘清实践与理论误区,加入中国特色改革元素。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发生改变,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土地及模仿、仿制参与竞争的时代已经结束,经济正在向新常态迈进。供给方面,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要素的推动作用将明显减弱,单纯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型,未来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因此,如何构建供给侧改革微观机制,以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从企业创新角度出发,分析供给侧改革微观实现路径,并依此提出相关建议。

2 基于企业创新要素视角的供给侧改革

创新既是实现创造性破坏和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次系统的创新实践,其核心在于创新。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重要着力点,因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成为供给侧改革微观层面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基于企业创新视角分析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切入点是供给侧,从供给端开始调整,解放生产力,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通俗来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及产业转型升级,供给方要提供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供给方要能够引领消费需求。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任何成果都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因此,不管是满足还是引领需求,都需要企业更好地发挥创新的主体作用。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以更好地适应和引导需求。供给侧改革本质上就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在完成顶层制度、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企业层面的产品、技术创新,能有效推动结构性改革[6]。许小年[7]指出,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搞活企业,创新是重点,提高企业效率是核心内容,改革必须通过企业创新来实现。

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供需不匹配、产能过剩、制度供给不足等问题,本质上源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无法提供有效供给,供需严重不均衡。技术落后、创新不足使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亏损严重,同时又占据大量资源,使资本、人力等成本处于较高水平,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标准化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性需求,定制化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定制化使企业面临较高的生产成本,抑制企业创新意愿。因此,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成为企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制度供给、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归根到底需要通过企业创新加以实现。企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微观主体,制度供给改变企业创新意愿,可通过完善要素定价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等提升企业创新意愿。要素升级改变企业创新能力,可通过共享等方式增强要素流动性、降低要素成本进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因此,供给侧改革中企业创新是关键。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充分释放要素活力,使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其潜力,实现产品更新、创造新需求并实现产业转型,促进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提升。企业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创新要素的优化及交互是保证系统运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依托企业创新,从创新要素视角研究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企业创新系统要素构成与作用路径

熊彼特[8]最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他指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可概括为5种表现形式:创造新产品、产生新工艺、开拓新市场、得到新资源、实现新组合。从创新绩效视角看,创新活动是一个“黑箱”。但从创新过程看,创新又是一个个相关活动持续进行的过程,Hansen & Birkinshaw[9]将企业创新活动分为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创意扩散3个阶段,即研究、开发和应用阶段。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的界定,结合创新过程及贝塔朗菲对系统的定义可知,创新由不同组织层次的一系列发散与汇聚活动组成,是一个非线性动态复杂系统,强调创新要素的有机集聚,包括外部制度规范要素集聚和内在投入要素集聚。企业创新投入要素包括人力、财力和技术等,它们是企业完成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10]。创新要素构成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系统与环境角度,认为主体、资源和环境构成了创新要素[11];二是直接和间接角度,直接要素包括人力、资金、技术等,间接要素包括社会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等[12];三是从功能和结构角度,认为主体要素、市场要素和支撑要素构成了创新要素[13]。也有学者从人力资本、内部资金、外部技术和政府支持4个角度分析了创新要素[14]。企业创新活动是人、财、物聚集在组织机构内,将内外部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出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需要外界环境的参与和支持。结合已有文献,以企业为边界,本文认为创新内部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组织要素,创新外部要素包括政府和市场,内部与外部通过知识和资源进行交互。本文基于创新要素视角,从供给侧改革微观主体企业入手,构建基于企业创新的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见图2。

图2 基于要素视角的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获得并组织各类资源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主体。企业创新作为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其需要不断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因此,如何从创新要素视角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成为供给侧改革微观机制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外部要素中政府体制深化和市场机制改革增加了制度的有效供给,劳动力、资本、组织、技术等效率的提升实现了改革过程中的要素升级,系统内外知识及资源的交互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具体而言,政府和市场为企业创新提供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改革政府体制、创新市场运营模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激发企业进行创新意愿。内部创新要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一方面企业需努力提高各要素质量,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共享形式降低要素成本,最终提高要素使用效率,通过定制化等形式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解决我国供给体系中现存的供需不均衡问题。内外要素的交互使知识、资源从低效区域流向高效区域,可有效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3 创新系统内外部要素交互

创新是一个动态系统,内外部交互对系统运行至关重要,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知识。知识是企业创新的开始,包括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一方面,企业从系统外获得前沿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形成自身核心资源,为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将内部成果在市场上检验,以不断适应环境,提升企业创新效率。②资源。资源是环境与企业之间的缓冲剂。组织对社会冗余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可以降低创新失败损失,提升创新意愿。同时,竞争的市场使资源在系统内外流动,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达到系统均衡。

3 基于系统内部要素的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内部创新要素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劳动力要素主要是企业进行创新的相关人员,包括外部参与创新的个人及组织;资本要素是指创新所需资金;技术要素是指企业拥有的用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专有设备、技术、专利等;组织要素是指企业创新所需内部文化或氛围,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流程等。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使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15]

(1)劳动力要素。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创新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转化阶段都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要素,人是创新的行为主体。因此,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是关键。高新科技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均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只有高端人才才能创造出独特竞争优势[16]。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吸引高水平科技人员,创新分配激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员奖励力度,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实现更多成果转化,形成全新的生产力。同时,还应进一步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动能,充分发挥共享思想,将企业作为一个共享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参与企业创新,成为企业创新主力。创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高成本活动,优质劳动力要素共享可以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成功概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苹果AppStore吸纳了上万名开发者,每天可收获几百个新应用,这种外部劳动力共享形式为苹果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同时也满足了众多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资本要素。当前,资本市场中的资金多数被“僵尸企业”占有,不能为创新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因此迫切需要对资本要素进行供给侧改革。严重的融资约束不利于企业创新,国家可通过减税政策降低企业内部资金波动性、稳定企业创新支出[17]。R&D资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正向影响,企业自身R&D资金投入的影响最为显著[18]。同时不同类型R&D资金投入对创新具有不同作用,推动创新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19]。因此,解决企业资金“瓶颈”是促进企业创新并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具体而言:①依托共享金融平台低成本、高效率获得创新资金。企业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共享金融平台实现了众多资金供给者的参与,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获取资金,省去了大型金融机构的高额中介费用;另一方面,有助于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企业节省了贷款审批时间,提高了融资效率;②采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多渠道、大范围征集创新资源,大大减少企业创新资金投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③有效合理利用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认真了解相关优惠条例,积极申请政府补贴、税收优惠,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

(3)技术要素。技术是企业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广义的技术既包括新产品、专有设备等有形物质,也包括知识、新服务等开发需要的新工艺、专有技术等无形要素。技术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技术发展进步使企业不断制造新产品、改进原产品,创造出新市场需求[20]。当前,我国诸多企业的单一模仿方式使产品、服务竞争力较弱,间接阻碍了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步伐,迫切需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进行供给侧改革。在当前共享经济背景下,技术供给包括个体创造、企业研发、与科研机构合作、与其它企业合作4种形式。①充分发挥多主体的个体创造能力。一方面,激发内部员工创新热情,使更多知识转化为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共享平台这一媒介,吸收外部人员的技术;②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及时获取国内外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专利发明情况和国内外相关企业信息,特别是要加强经济技术信息交流,努力增强学习、吸收和使用国内外有用知识的能力,将获取增量与已有存量融会贯通起来,内化成企业自身资本。同时,加大创新资金、人才、创新环境和硬件设备等非资金投入力度,成立专业技术项目小组,追踪市场需求和先进技术;③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科研机构是知识创造的密集地,具有众多专业科技人员,拥有多项技术成果,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使实验室研发的先进技术转化成企业创新成果,既可以节约企业技术研发成本,也可以保持创新成果的先进性;④积极组建企业技术联盟。鉴于创新活动的特殊性,单个企业很难独立完成复杂的创新活动。因此,可以开展合作创新。通过与相关企业组建联盟,更容易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当然,在创新过程中,既要充分挖掘技术要素的作用,还要确定技术发展目标,用目标指引创新方向,如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是自主研发还是外部购买或者联合研发。

(4)组织要素。供给侧改革的一大任务即清理“僵尸企业”,僵尸企业存在的很大原因在于组织冗余、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所需要的企业制度和文化氛围,企业生产效率较低。组织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平台,为创新提供重要支持,可通过协调各部门人员行动、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创新成功概率,为改革增添活力。组织要素具有支撑作用,为其它要素提供组织、制度、氛围等支持和保障。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首先要优化组织结构,使其符合发展要求,同时还要统筹部门和员工工作、界定岗位与员工职责,通过相互协作使企业创新活动得到最大支持,使创意转化成具体产品或服务的概率提升[21]。具体而言:①在企业内部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整合,形成企业核心资源,并利用该资源不断进行创新,以实现创新活动良性循环;②建立企业网络共享平台。随着互联网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新机会,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共享资源,增加企业创新参与主体,使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低成本、高效率融入到企业创新过程中,提高创新效率;③建立合理的预算评估方法。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创新成果[22]。因此,鉴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组织有必要分析所处发展阶段,评价确定不同阶段要素投入最优数量,合理分配企业拥有资源,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创新要素发挥其最大效力;④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氛围。着力培育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勇于冒险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敢于变革的创新品质,真正实现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组织内部创新制度,建立健全人才自我价值实现机制、人才客观评价和保护机制。

4 基于系统外部要素的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外部环境是企业创新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创新从外部获取大量信息,有助于降低其内部不确定性。同时,企业还可从外部环境中获得强有力的创新支持,促使企业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发展战略,调动其创新潜能[23]。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调控作用,立足于创新的改革源自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平衡。

(1)政府要素。政府是供给侧改革的另一重要主体,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常出现失灵,需要政府进行有效调控。制度是社会的行为规则,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制度的变革,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制度施行应以政府法令作为保证。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创新,政府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政府体制机制能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打破行业垄断,释放民间资本活力,激发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行为。新制度主义学者论证了制度的重要作用,认为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创新[24],外部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较大影响。里根总统曾经明确提出政府是经济发展问题的源头[25]。具体而言:①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减少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创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通过优化税收结构,降低生产环节流转税,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创新企业税收减免优惠力度。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力度,使其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化价格体制改革,构建市场经济发展中合理的价格体系,有效引导参与者行为,确保经济运转顺利、和谐,尤其要注重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利率等价格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方面制定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创新融资方式,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潜在职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允许并大力支持民间借贷资本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②制定专门法律和计划。政府通过各种援助计划,向企业分享创新成功经验,通过创新成果展示充分调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创新活动及成果,保护创新组织利益不受侵犯;③鼓励企业创新活动。国家为企业创新提供直接支持,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并促进自主科研机构为企业开发项目。设立科技孵化或产业园区等相关机构,推进产学研等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企业创新。

(2)市场要素。市场对供给侧改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市场机制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最终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市场是供给侧改革的检验场所,能够衡量改革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创新产品或服务最终要在市场上流通并接受市场检验,因此创新离不开完善的市场机制。具体而言:①创新市场运营模式,减少政府干预,使其维持在合理水平,发挥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营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优胜劣汰,淘汰落后的“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企业。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通过大众创业激发市场活力;②改革市场供给质量。长期以来,由于生产环节监督缺失以及企业在环境、质量等方面标准不严,我国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低下。充分发挥市场运作机制,使企业能够根据消费的需求增强其创新能力,供给更多高质量产品,增强产品在行业、市场及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

5 对策建议

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微观行为主体,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离不开资源,创新即为创新要素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各要素优化升级及内外部之间的良好沟通、交互促进了企业创新,同时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企业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只有企业和政府及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推进,才能通过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行为突破改革关口,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而提升供给效率和质量,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激发企业创新意愿,提高企业创新质量。主体参与意愿是创新活动的开始。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激发主体创新意愿,提升创新速度及成功概率,增强企业提供高质量供给的能力。当然,企业也要对创新有积极的准备,随时应对复杂多变的新经营环境。企业应抓住当前共享经济的契机,主动共享外部低成本的资金、技术、生产能力等资源,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展创新活动,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

(2)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强化监督约束作用。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市场应有的作用,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降低垄断行业准入壁垒,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及约束,使其加入竞争行列,增加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支持。

(3)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政府应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适当减少干预行为,同时还应制定众多法律法规,保护创新成果。制定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为改革提供金融和宏观制度环境;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供给结构;制定灵活的微观政策,激发企业活力及消费者潜力;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管,使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有序进行。

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从重视需求侧管理向重视供给侧管理转变,但并不意味着对需求管理的放弃,两者并不矛盾,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供求双方均衡,其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因此,改革应注意同时从供给和需求端发力,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 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J].财政研究, 2014(8):2-16.

[3] 李栋. 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践及借鉴[J].现代经济研究,2011(5):92-95.

[4]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7.

[5] 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26-128.

[6] 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N].人民日报,2016-01-04.

[7] 许小年.供给侧政策与互联网金融创新[C].规范发展·决胜未来——2016中国互联网即溶发展新机遇高峰论坛,2016.

[8]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HANSEN M T, BIRKINSHAW J.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5):121-135.

[10] 钟田丽,马娜,胡彦斌.企业创新投入要素与融资结构选择[J].会计研究,2014(4):66-74.

[11] 许庆瑞,蒋健,郑刚.各创新要素全面协调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3):16-21.

[12] 朱苑秋,谢富纪.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97-100.

[13] 欧庭高,邓旭霞.创新系统的要素与纽带[J].系统科学学报,2005,15(3):37-41.

[14] 李培楠,赵兰香,万劲波.创新要素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4(4):604-612.

[15] 楚明钦.产业发展、要素投入与我国供给侧改革[J].求实,2016(6):33-39.

[16] 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J].管理世界,2011(7):1-8.

[17] 鞠晓生,等.融资约束、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13(1):4-16.

[18] 张艳辉,等.研发资金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1):63-67.

[19] 孙杨,等.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J].金融研究,2009(9):165-174.

[20] 张振刚,张小娟.企业技术创新要素及其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79-83.

[21] 张振刚.创新型企业创新路线图制定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2] 董晓芳,袁燕.企业创新、生命周期与聚集经济[J].经济学,2014(2):767-792.

[23] 陆园园,郑刚.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创新要素协同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6-70.

[24] BIRKINSHAW J,HAMEL G,MOL M J.Management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8, 33(4):825-845.

[25] 冯志峰.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责任编辑:王敬敏)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Reform of Supply Fro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Elements

Zhang Yuming, Wang Chuny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Shandong 250100,China)

Abstract:Reform of supply front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solve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such as shortage of supp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to creat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Enterprises are the main body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ding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e reform. Enterprise innovation is a nonlinear system, innovation el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nal innovation factors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factors when enterprise is a boundary. The optimization of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labor, capital,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innovation system can promote upgrading of element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can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rough knowledge and resource coul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s the core,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he market,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promote the structure reform of supply front effectively and to achiev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eadily and sustainably.

Key Words:Reform of Supply;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novation Elements; Implementation Path

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0-0072-06

收稿日期:2017-01-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57)

作者简介:张玉明(1962-),男,山东济南人,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管理、企业成长与基因;王春燕(1989-),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与财务会计。

DOI:10.6049/kjjbydc.201610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