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比较研究

涂立桥,黄小荣,陈 峰

(湖北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摘 要:基于高校产学研合作框架,从产学研合作规模、合作水平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个维度构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体系。以2011-2015年中部地区的湖北、安徽、河南和湖南,发达地区的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相关数据为样本,采用省际间横向比较方法,比较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结果显示,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在3个维度上均好于中部地区, 湖北、江苏两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分别在中部地区和发达地区领先;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是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制约因素。由此,针对当前主要问题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横向比较法

0 引言

产学研合作(Universities-Industry Collaboration,UIC)通常是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二者间开展合作,其实质是促进知识和技术交流[1]。近年来,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学研合作越来越普遍[2],我国也是如此。产学研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顺应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合作绩效如何,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高校是人才智力密集地,是知识生产、传播和转移的高地,是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研发与推广应用的重要力量,在产学研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注重提升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开展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比较研究,对于中部地区补齐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短板,探索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政策引导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概述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投入不断加大、机制不断健全,平台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作为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3-4]

国外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定性分析[5],少数学者给出了定量分析指标,如意大利学者Bonaccorsi[6]较早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给出了新产品数量、学术会议数量、研究者数量、公开出版物数量、专利数量、知识的产生、传播等评价指标;德国学者Schmoch[7]将对专利的科学引用作为定量指标,研究校企合作对工业创新的影响。鉴于上述研究数据规模较小、样本仅限于单个公司或少数地区,有国外学者利用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数据库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如Berbegal-Mirabent等[8]利用西班牙各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TTO)提供的数据,采用研发项目数量、研发项目收入、大学数量、TTO成立时间、员工数量、TTO预算经费等指标,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展开实证研究。Scandura[9]根据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在1997-2007年间资助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和英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选取企业研发人员人均研发支出、研发投入份额等指标,利用最小二乘回归法,评估英国公共资金资助的产学研项目对英国公司研发工作的影响。Jones等[10]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澳大利亚153个中小企业样本进行分析,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影响,所选评价指标有研究生合作教育次数、员工职业培训次数、专利和设计数量、出版物数量、研究机构设施利用情况、销售增长情况及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等。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范围集中在某一省域内,研究对象为行业企业或高校。武海峰等[11]以发明专利授权量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作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绩效测度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GDP、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及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等指标与产学研合作绩效关联度较高的结论。刘赛[12]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高校科技推广能力、高校科研基础能力和高校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持能力等方面,选取科研人员人均知识产权出售合同金额、横向课题经费占比、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产学研合作制度建设等13个指标,对吉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评价。李庆满等[13]基于资源利用情况、合作共建情况、协调分配情况、合作保障情况4个评价准则,建立了产学研合作过程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进行实例验证。梁耀明等[14]构建的省部院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5级指标构成,其中三级指标有技术投入、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等,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4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何长涛、董洁[15]采用平衡记分卡,基于产学研合作效益、“顾客”、合作流程及学习与成长等维度,选取学校办学水平、学校财务支持水平、企业人才需求、学生实践机会、学生就业机会、实践平台等16个指标,对某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评价。赵湘莲等[16]构建了包括合作环境、合作投入、合作过程、合作产出4个层次、21个指标的低碳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建立了多层次灰色评价体系。张玉双[17]运用统计调查数据和投入-产出DEA模型对西部地区产学研合作效率的测算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学研合作效率整体水平较低,研发资金投入、外资、企业盈利能力及企业家精神对产学研合作效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科技人才、人力资本储量、企业产权制度及政府激励政策对其影响并不显著。马鸣[18]选取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人才引进、高职称率、国际交流、科技著作、专利成果、知识产权转让合同金额、实验室建设、科研经费、基础设施等指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依据理想点排序理论,综合评价了燕山大学产学研合作绩效。刘思琦、宋晓晴[19]构建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专利申请授权数、科研活动经费、研发课题数、科技人员数量等14个指标。汤增朋等[20]选用研究经费占GDP比重、科技人员数量、研究经费总额、新产品销售金额比重、研究项目数、技术市场交易合同等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中国大陆30个省份产学研合作投入产出效率。

国内外学者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贡献,有力推动了相关理论发展。概括起来,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涉及两个基础性问题:一是如何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采用哪一种绩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是绩效评价的基础,直接关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当前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种类繁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学者大多站在高校或企业角度[21],或以产学研项目为对象展开研究[22-23],鲜见综合考虑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参与各方的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3类:以需要赋予各项指标相应的权重为主,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综合指数法等,这类方法使用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确定权重;以DEA方法为代表,通过建立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宏观分析,这类方法使用的关键在于投入产出指标的确立是否合理;以回归、结构模型为主,这类方法侧重于对微观因素的分析。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较少学者对产学研合作区域绩效进行比较与评价。搜索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篇名中同时含有“产学研”和“绩效”词条的文献共有171篇。其中,区域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文献只有4篇,区域产学研合作绩效比较文献只有1篇[24-28]。鉴于此,本文基于高校产学研合作框架,从产学研合作规模、合作水平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个维度,构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体系,以2011-2015年中部地区的湖北、安徽、河南和湖南,发达地区的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相关数据为样本展开研究。为避免权重设定的主观偏差对评价结果造成不利影响,采用省际间横向比较方法,对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比较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为改善中部地区产学研合作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产学研合作绩效,提出中观政策建议。

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1 产学研合作框架

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前提是廓清高校产学研合作框架。产学研合作绩效受环境影响,包括由产学研合作主体以及围绕产学研合作目标组成的团队、搭建的平台、设计的机制等构成的产学研合作内部环境,以及由服务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技术交易市场以及金融活动等构成的产学研合作外部环境。基于上述认识,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产学研合作框架

由图1可知:①产学研合作中间环节不应与产学研合作绩效目标混同起来。从管理学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产学研合作团队、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等,对于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极为重要,但这些要素仅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绩效目标的中间环节,不应视为绩效目标的组成部分;②产学研合作绩效目标的设立不应仅从某一方立场出发。产学研合作涉及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方,而各方合作期望值存在差异,若单从某一方立场出发构建绩效指标体系,必然有失偏颇,从而预见所得结论不可靠。

2.2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

基于图1框架,如何准确表征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合作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为评价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关键。

(1)产学研合作规模指标。高校、科研院所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还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技术人才,企业则拥有资金优势和成果转化平台。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通常高校是技术知识的供给方,企业是技术知识的需求方[29]。知识的价值及其流动规模可以通过知识购买方付出的货币量进行量化,并将其作为知识流动规模的测度指标[30]。目前我国高校R&D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其中,企业购买技术知识支付给高校的资金量,可用以测度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相应的测度指标有:高校R&D人员人均企业科研经费、高校R&D经费中企业资金占比。

(2)产学研合作水平指标。科技奖项是对具有突出贡献的科技进步活动的权威性认可,用以表示产学研合作水平非常合适。为使省际间产学研合作水平具有可比性,只考察国家级层面的科技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定标准,既注重技术知识的创新性应用,又突出技术知识应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省际间高校产学研合作水平可通过这两项科技奖中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奖情况进行量化。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科技成果转化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类型,有形转化主要是指专利转让许可,无形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涉及高校专利数量、转让许可专利数量、转让许可专利价格以及高校科技成果形成的国家或行业标准3个方面,具体测度指标有:高校R&D人员年均有效发明专利件数、高校R&D人员年均转让及许可专利件数、高校转让及许可专利每件平均收入、高校科技成果形成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数。

综上,得到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高校R&D人员人均企业科研经费(万元)高校R&D经费中的企业资金占比(%)高校产学研合作水平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数(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数(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高校R&D人员年均有效发明专利(件)高校R&D人员年均转让及许可专利(件)高校转让及许可专利每件平均收入(万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

3 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比较

湖北、安徽、河南和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在中部六省中极具代表性。中部地区的湖北、安徽、河南和湖南,发达地区的上海、广东和江苏拥有高校数量较多,但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优势无疑成为当地高校产学研合作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当然,开放经济环境下的高校科技资源能跨越地理空间障碍,为省域外更广泛地理空间的企业所利用。高效产学研合作绩效比较,旨在明晰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差距方位,并找到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中的突出短板。

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如表2所示,表中数据由2012-201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为使结果显示更加直观,以高校R&D经费中的企业资金占比为横坐标、高校R&D人员人均企业科研经费为纵坐标,根据表2中数据绘制图2,图中右上角表示产学研合作规模较大、左下角表示产学研合作规模较小、左上角表示产学研合作规模介于两者之间。图2清晰地显示出,江苏省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最为突出、上海市次之、湖北省位列第三,广东、湖南两省大体相当,安徽、河南两省垫底。

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项目数如表3所示,表中所列数据由中国科技部网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到。为使结果比较更为直观,根据各省市获奖项目数逐年累积绘制图3,中部地区用实线表示,发达地区用虚线表示,下同。由图3可知,2011-2015年,江苏省高校产学研合作获得奖项最多、湖北省次之、上海市位列第三、安徽省最少,其它三省近乎相等。根据图2和图3可发现,省际间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与产学研合作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即产学研合作规模越大,相应的产学研合作水平越高。

表2 样本省市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

年度省份高校R&D人数高校R&D人员人均企业科研经费(万元)高校R&D经费中的企业资金占比(%)2011湖北292654.6035.80安徽212441.8821.30河南171841.6625.40湖南286742.3830.80上海375144.8733.32广东363872.5023.35江苏432586.3945.202012湖北308574.5733.90安徽238292.0820.40河南182132.0024.00湖南305892.1426.40上海383485.0631.45广东405572.3521.67

续表2 样本省市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

年度省份高校R&D人数高校R&D人员人均企业科研经费(万元)高校R&D经费中的企业资金占比(%)江苏486346.1340.802013湖北316945.0235.60安徽247372.5421.00河南188711.9222.80湖南315002.3428.10上海398665.6931.75广东440512.7626.56江苏523446.2740.602014湖北327625.0134.90安徽256091.9819.10河南207251.6620.30湖南309732.0824.00上海403816.4036.10广东475402.9027.71江苏566915.9938.402015湖北340864.7629.77安徽277101.7417.70河南262901.3919.46湖南346081.9425.69上海435746.2631.46广东573462.1619.65江苏599545.6737.18

表3 样本省市高校产学研合作获奖情况

年度省份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数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数合计湖北21820安徽077河南0772011湖南21012上海61824广东1910江苏31922湖北61218安徽022河南0772012湖南066上海11213广东055江苏4812湖北61218安徽145河南0772013湖南2810上海01212广东358江苏91423湖北41115安徽358河南2792014湖南156上海4711广东235江苏91827

续表3 样本省市高校产学研合作获奖情况

年度省份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数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数合计湖北189安徽033河南1562015湖南134上海7613广东358江苏4711

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标如表4所示,表中数据由2012-201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根据表4中高校100名R&D人员年均有效发明专利、高校100名R&D人员年均转让许可专利、高校转让许可专利每件平均收入、高校科技成果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等指标数据,分别绘制图4、5、6和7。

图2 样本省市高校产学研合作规模

图3 样本省市高校产学研合作获奖情况

对比图4和图5,不难看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尽管江苏、上海、湖北和广东等省市的高校拥有大量有效发明专利,但从转化结果看,绝大多数专利成果被束之高阁,并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化难的尴尬现实。对比图5和图6可以发现一个经济学现象:高校转让许可专利每件平均收入,即转让许可专利价格越低,高校转让许可专利件数就越多,江苏省、上海市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中部地区高校若调低转让许可专利收入期望值,则专利成果转化率有可能得到一定提升。图7清晰地显示出,东部地区的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省市高校科技成果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量均大幅领先中部地区省份的高校,表明相对于中部地区高校而言,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更注重创新、更贴近市场、更重视成果转化。

图2-7的结果直观表明,在合作规模、合作水平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个维度上,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整体好于中部地区, 湖北、江苏两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分别在中部地区和发达地区相对领先。

表4 样本省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标

年度省份高校100名R&D人员年均有效发明专利(件)高校100名R&D人员年均转让许可专利(件)高校转让许可专利每件平均收入(万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2011湖北23.460.7767.2468安徽8.430.4145.1773河南14.090.15125.6542湖南13.040.10519.6741上海37.350.51723.21269广东18.990.22327.0650江苏41.960.59221.77822012湖北17.370.90416.6541安徽6.340.33223.1880河南9.390.24728.4216湖南9.060.19611.8346上海28.720.51919.44192广东14.000.12817.13109江苏36.291.0427.701202013湖北18.380.28724.9138安徽8.500.49810.6546河南10.400.15944.4959

续表4 样本省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标

年度省份高校100名R&D人员年均有效发明专利(件)高校100名R&D人员年均转让许可专利(件)高校转让许可专利每件平均收入(万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项)湖南12.200.25063.2429上海32.100.63515.54212广东15.640.18218.39162江苏39.210.82310.972472014湖北20.700.3826.763安徽10.590.6259.693河南13.790.15950.944湖南14.190.18119.4614上海35.250.34419.470广东16.580.15472.6220江苏34.670.84527.761222015湖北25.650.36723.75103安徽12.910.43741.2995河南14.570.19027.4645湖南15.320.17320.4246上海35.450.55814.69232广东17.020.18715.93223江苏42.841.1539.53170

图4 高校100名R&D人员年均有效发明专利

图5 高校100名R&D人员年均转让及许可专利

图6 高校转让及许可专利每件平均收入

图7 高校科技成果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累计折线图

4 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主要问题及成因

上述绩效比较结果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是影响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短板。湖北省与中部其它省份地缘相近、人文相通,虽然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在中部地区优势明显,在产学研合作规模和产学研合作水平上远超发达地区的广东省,但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仍是亟待破解的主要难题。提升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必须把提升中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作为重要抓手。正如刘和东等(2016)指出的那样,“提升学研方科技成果转化率→选择合理的合作模式→提升合作绩效”是提升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关键路径。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图1框架可知,中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低下是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内部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内部环境而言:①高校产学研合作动力明显不足。高校科研成果质量评价导向更多讲求学术性,高校R&D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激励主要源于晋升需要,关心的是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和专利申请等。不仅如此,中部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性离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既不关注技术市场需求,也无暇顾及科技成果转化,以致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团队;②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与运转投入严重不足。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要想充分利用高校科技人才优势,必须重视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与运转,并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投入。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的特征,导致企业更偏好产学研合作的即期效益,不倾向于对产学研合作进行长期谋划,对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与运转投入较少,甚至没有这项投入选项;③高校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高校产学研合作团队、平台建设行动迟缓,使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建立滞后。例如,科研项目立项筛选机制、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与风险平衡机制等多停留在纸面上讨论阶段、实践应用少,导致高校产学研合作难以深度推进。

江苏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表现突出,这与其江苏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政策密不可分,如《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验收管理办法》、《江苏省关于加快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意见》、《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因此,产学研合作外部环境对于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举足轻重。近年来,湖北省也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和科技“新九条”等政策,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了良好环境。由于产学研合作涉及面广,仅靠政策红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远远不够的。就外部环境来说,一是中部地区区域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相当缺乏,如科技供求信息平台、中试基地等,不仅容易造成科技供求信息不对称,也会陡增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使得大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面前望而却步;二是中部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培育不够、发展不成熟,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功能、降低科技成果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技术交易价格,直接影响到中部地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三是中部地区金融与科技结合不紧密。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兼顾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达到资本、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由于中部地区技术交易市场不发达、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不通畅等,导致金融机构对中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态度不容乐观。

5 结论与建议

基于高校产学研合作框架,从产学研合作规模、产学研合作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个维度入手,采用省际间横向比较方法,比较分析了中部与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得到以下结论:①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在3个维度上的绩效均好于中部地区, 湖北、江苏两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分别在中部地区和发达地区相对领先;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是影响中部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的突出短板。

为进一步提高中部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必须把增强中部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改善高校产学研合作内外环境。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1)引导高校更加重视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行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改革高校教师职称晋升评定办法,鼓励高校教师从事科技创业。既注重高校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又偏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并把将科技成果评价导向落实到政府对高校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奖项申报评选的具体行动中,引导高校不断增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2)中部地区企业应充分利用中部地区高校的科教资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利用好各类市场资源,尤其是科教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利用高校科教资源的有效途径。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方面,中部地区企业要肩负起主体责任,不断增强自身吸纳高校科教资源的能力和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好主力作用。

(3)更好发挥政府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激励作用。尽快建立涵盖中部省份的区域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杠杆撬动效应,培育壮大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4)加快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大、风险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运用好金融市场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既能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畅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也能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风险提供转移或共担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 BEKKERS R, FREITAS I M B.Analysing knowledge transfer channel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to what degree do sectors also matter[J].Research Policy, 2008, 37(10):1837-1853.

[2] ANKRAH S, AL-TABBAA O.Universities-industry collabo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5, 31(3):387-408.

[3] RAJALO S, VADI M.University-industry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reconceptualization[J].Technovation, 2017:62-63.

[4] 周晓阳,王钰云.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文献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34(11):45-49.

[5] FONTANA R, GEUNA A, MATT M.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D projects: the importance of searching, screening and signalling[J].Research Policy, 2005, 35(2):309-323.

[6] BONACCORSI A,PICCALUGA A.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R&D Management, 1994(24): 229-247.

[7] MEYER-KRAHMER F, SCHMOCH U.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in four fields[J].Research Policy, 1998, 27(8):835-851.

[8] BERBEGAL-MIRABENT J, GARCA J L S, RIBEIRO-SORIANO D E.University-industry partnerships for the provision of R&D services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5, 68(7):1407-1413.

[9] SCANDURA A.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d firms' R&D effort [J].Research Policy, 2016, 45(9):1907-1922.

[10] JONES J, ZUBIELQUI G C D.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a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innovationes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sustainability-oriented Australian SM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6.

[11] 武海峰,牛勇平.山东省产学研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11(12):163-166.

[12] 刘赛.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吉林:吉林大学, 2011.

[13] 李庆满,林海松.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合作过程的模糊积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122-125.

[14] 梁耀明,张叶平,王浩.产学研合作绩效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广东省部院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118-122.

[15] 何长涛, 董洁.基于BSC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探索, 2014(12):69-71.

[16] 赵湘莲,吴昊.低碳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5(10):51-54.

[17] 张玉双.西部地区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5):23-30.

[18] 马鸣.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综合评价研究——以燕山大学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6(2):141-144.

[19] 刘思琦, 宋晓晴.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J].高教学刊, 2016(22):188-189.

[20] 汤增朋, 王秀丽, 施必翔.内蒙古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17(1):69-76.

[21] 刁丽琳, 朱桂龙, 许治.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展望与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33(2):48-57.

[22] CANHOTO A I, QUINTON S, JACKSON P, et al.The co-production of value in digital, university-industry R&D collaborative project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6(56):86-96.

[23] FONTANA R, GEUNA A, MATT M.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D projects: the importance of searching, screening and signalling[J].Research Policy, 2006, 35(2):309-323.

[24] 范德成, 唐小旭.我国各省市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J].科学学和科学技术管理, 2009(1):66-70.

[25] 陈光华, 王烨, 杨国梁.地理距离阻碍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绩效了吗[J].科学学研究, 2015(1):76-81.

[26] 陈光华, 杨国梁.边界效应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5(2):92-98.

[27] 蒋伏心, 华冬芳, 胡潇.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区域绩效影响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15(5):64-72.

[28] 李世杰, 杨文新, 王鑫, 等.我国产学研合作绩效的空间差异分析[J].创新科技, 2016(8):33-36.

[29] 王金安, 高少冲, 丁荣贵.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20):7-11.

[30] 李修全,玄兆辉,杨洋.从中美高校知识流动对比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特点[J].中国科技论坛,2014(12):98-102

(责任编辑:林思睿)

Comparative study on 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Center and Developed Provinces

Tu Liqiao, Huang Xiaorong,Chen 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 (UIC), a U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set up from three dimensions: UIC scale, UIC level and the ability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commercialization.The UIC performance between central and developed areas is compared by using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 the samples data comes from 2011-2015 and the central region of Hubei, Anhui, Henan and Hunan provinces, developed areas of Shanghai, Guangdong and Jiangsu provi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IC performance of the developed areas is better than the central region in three dimensions, and the UIC performance of Hubei and Jiangsu provinces have a leading position in each region.Thelower ability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commercialization is the highlight shortcomings of the UIC performance in central region.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UIC in the center regions, a systemi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by taking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Key Words: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0-0037-08

收稿日期:2017-09-29

基金项目: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项目(2017ADC058);湖北省教育改革发展专项项目(鄂教政法办[2017]3号)

作者简介:涂立桥(1969-),男,湖北鄂州人,博士,湖北理工学院副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黄小荣(1980-),男,湖北荆门人,博士,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陈峰(1969-),男,湖北黄石人,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OI:10.6049/kjjbydc.201708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