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系统互联网化转型能力研究——西部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实证分析

施 莉,邱甲贤,莫经梅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物流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3)

摘 要:当前,引导经济系统适应互联网化的经济发展环境,是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剖析和评价经济系统的互联网转型能力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从信息基础、市场供给、市场消费和创新共享4个维度,建立区域经济系统互联网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和分析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下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经济系统的适应和发展能力。研究发现,观测城市转型发展能力的非均质化空间分布趋势明显,而信息服务能力、市场驱动力和创新能力仍是该区域适应互联网发展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菱形经济圈;经济圈核心城市;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化转型能力

0 引言

创新是地方经济系统发展的重要原因[1]。地方经济系统与新技术环境融合、变革和发展的能力是解释区域增长能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泛在互联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系统快速叠加,改变了生产关系,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2]。“互联网+”环境下,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变革生产技术基础和技术结构,成为信息时代带动经济形态演进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互联网转型能力是经济体运用这一创新技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变革生产组织方式的能力,是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和经济形态的核心影响因素。因而,测评区域经济系统的互联网转型能力,揭示其转型能力的特征与发展困境,是“互联网+”环境下培育区域经济新形态、形成增长发展新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经济系统融合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新经济形态。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变革信息流动方式,促进经营渠道扁平化发展,促发销售模式创新,催生了基于网络的商业方式即电子商务,并进一步通过知识共享、技术扩散及组织虚拟化和组织边界扩大,带动生产组织方式、产业空间分工布局等经济系统各环节创新发展。因而,研究普遍认为电子商务应用的拓展和深化,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为解释经济系统如何演进和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渗透与发展,学者们围绕经济系统的适应与发展能力,即经济系统的互联网化转型发展能力,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

基于对经济系统发展实际状态的观察,学术界对经济体互联网转型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系统中企业、行业或区域等各类经济体实施电子商务的就绪程度及其辐射扩散影响能力等方面。电子商务就绪程度反映经济体融合互联网创新技术的基础准备状况,关注由于信息技术“创造性的破坏”,企业经营流程、产业体系和区域经济系统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变革与发展的能力,相关研究源于APEC“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指导”框架。E-就绪度是指经济社会如何最大化由ICT提供的发展机会,而信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规则、政策都是E-就绪度的重要组成[4]。Colecchia[5]基于这一指导框架,导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罗杰斯的技术创新S型扩散框架,纳入电子商务的就绪程度及其辐射扩散能力,进一步提出从电子商务就绪度(E-commerce readiness)、电子商务应用度(E-commerce intensity)、电子商务影响度(E-commerce impact)3个维度反映经济体适应新技术的能力,奠定了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能力评估的基本理论框架。Gibbs、Kraemer[6][7]基于制度经济理论和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多国电子商务应用的影响因素,并就环境和政府对电子商务扩散的影响展开探索。Soares等[8][9]提出电子商务就绪是电子商务在组织、地区经济系统中成功应用的关键。Oliveira、Dhillon[10]采用TOE框架研究了欧洲地区电子商务应用,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辩识。Ojo (2007)把电子商务就绪度分为两类指标:一类是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特定ICT应用有关的指标,一类是与ICT的作用、互联网扩散或其它与信息社会特定问题无关联的通用指标。AlGhamdi[11]指出,公司、消费群、环境和政府支持是影响电子商务应用与扩散的重要因素。基于众多研究,学者们[12] [13]认为电子商务就绪度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并加速了经济发展。在国内,高建来、郭超义[14]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研究互联网商业模式价值创造驱动因素,认为社会化、定制、锁定和专注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黄健青等[15]建立面向交易的电子商务就绪度模型,测量中国、美国、加拿大等七国电子商务就绪度水平。朱镇、赵晶[16]研究认为e就绪包括价值认知和IT资源就绪,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驱动力。毛池池等[17]建立企业合作电子商务能力形成模型,揭示组织间管理和技术因素对合作电子商务能力的共同影响机制。汤英汉[18]从电子商务的宏观层、企业层和微观层3个层面选择12个指标,对中国各省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异进行研究。

综上,目前关于经济体互联网化转型能力的研究,侧重于支持经济体发展的技术基础、市场体系和政策环境,而深入经济体内部,探索其演变规律的研究较少。成都、重庆、西安、昆明是西部最大的城市发展带——菱形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是西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联动长江经济带,融入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的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技术基础和生产技术结构变化将推动菱形经济圈经济系统的互联网转型,使该区域经济系统的互联网化转型升级能力成为引领带动西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力量。国内外经济体互联网化转型能力已有较多成果,成为本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来源,但目前针对区域经济体互联网转型能力的研究较少,更缺少针对西部地区互联网化转型能力测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拟建立区域经济互联网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评分析菱形经济圈四大核心城市经济系统的互联网化转型发展能力,并据此对该区域经济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型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1 互联网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互联网转型能力是区域经济系统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发展的能力。区域经济的互联网转型是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基础上的经济系统变革和演进。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融合新技术的演进变革能力必然受到区域技术基础设施市场需求与供给以及创新开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1 评价指标选择

根据互联网经济形态衍生的环境要素以及制约和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从网络基础能力、市场供给能力、市场需求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4个维度,测量区域经济系统的互联网转型能力,如表1所示。

(1)信息基础能力。本文根据Colecchia提出的电子商务技术环境评价指标,结合互联网经济形态的技术环境特点,选取信息基础条件及信息化服务能力两项指标。其中,互联网普及状况直接反映新一代信息技术安装的普及程度,是区域产业实现互联网化转型的基础。而基于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是技术与区域经济系统融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

(2)市场供给能力。与所有的经济形态一样,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影响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的最基本矛盾。本文选取规模水平、运行效率、投资效率3类指标反映区域市场供给能力。互联网经济发展实践及众多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是互联网经济形态及形成相应经济生态的核心产业。因此,本文在市场规模水平方面,选择区域服务业超前系数、人均GDP、产业结构变动速率3项指标;在运行效率方面,选择代表生产效率和水平的劳动生产率;投资效率以三产投资的单位产出作为测度指标。

(3)市场消费能力。市场需求是市场供给的起点和终点,是区域产业升级和市场扩张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域产业体系融合信息技术演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区域市场消费能力主要受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和消费潜力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全社会实物商品的非生产性消费指标,反映区域市场的总体消费规模。本文采用社消零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该区域GDP中占比)代表该区域零售市场接纳能力。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城乡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非义务性支出及储蓄的总和,是决定市场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而其增速也通过居民预期收入影响市场最终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是食物支出在家庭支出中的占比,是区域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据此,本文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速反映区域消费市场规模水平;选择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速反映区域消费市场潜力;选择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反映该区域消费支出结构情况。

(4)创新共享能力。创新和共享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特征。创新是产业高级化的根本动因,区域创新能力越强,其优化资源配置能力越强,区域经济转型动力越大。根据kuznets[19]、Cheney和Syrquin[20]关于经济结构的跨国分析思路,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区域经济系统与世界经济发生联系的主要方式,研究证明更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更丰富的市场需求,外商直接投资则通过扩大产能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创新能力主要来源及相关研究[21-24],本文选取科研投入强度(科研经费投入在当年GDP中的占比)、R&D人员密度(每万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作为区域创新能力指标;选取外资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外贸依存度(区域进出口贸易在GDP中的占比)两项指标作为衡量区域资源整合、创新共享能力的指标。

1.2 评价指标权重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选定8位电子商务专家及政府电子商务产业管理人员组成专家小组。构造判断矩阵,采用1-9标度法,由专家独立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评分。然后,对专家返回结果进行矩阵一致性判断,对个别未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矩阵采用AHP软件进行自动修正,确保一致性比率CR值小于0.1。最后,基于专家返回的结果计算各自权重并取平均值,确定单个评价因素uij的权重。

表1 区域经济系统互联网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主题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信息基础能力(0.3)信息基础条件(0.3459)固定电话普及率(0.0811)移动电话普及率(0.4114)网民渗透率(0.4675)信息化服务能力(0.6541)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平均产值(0.6887)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年均增速(0.3113)互联网经济形态转型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市场供给能力(0.25)规模水平(0.3991)GDP总量(0.4401)服务业超前系数(0.3013)结构迁移速率(0.2586)运行效率(0.3873)农业劳动生产率(0.2601)工业劳动生产率(0.3508)服务业劳动生产率(0.4431)投资效率(0.2136)农业单位投资产出(0.3111)工业单位投资产出(0.3242)服务业单位投资产出(0.3647)市场消费能力(0.25)规模水平(0.4815)社消零占比(0.3704)社消零增速(0.1852)人均GDP(0.4444)消费潜力(0.2572)居民可支配收入(0.301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3488)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0.1621)农村可支配收入增速(0.1879)消费结构(0.261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0.57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0.4289)创新共享能力(0.2)科技创新能力(0.5112)科技研发投入强度(0.6141)R&D人员密度(0.3859)经济开放程度(0.4888)外贸依存度(0.4913)外资依存度(0.5087)

本文构建了4层互联网转型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目标层、主题层和两级子类指标层。在计算各层评价因素集合U中单个评价因素uij对U的权重wij后,可进一步将各单级指标的多级权重转化为单级权重,得到各子级对目标层的最终权重集合,即评价因素集合U的权向量W:

W=(w1,w2,w3,…,wn)T

(1)

2 互联网转型能力评价模型

根据模糊集合理论,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隶属函数关联互联网转型能力各类因素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最终形成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转型能力评价值。

2.1 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由评语集及其隶属程度两部分组成。为细化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互联网经济形态转型能力,将常规五级评价集V进一步细分为6个等级:

V=(v1,v2,v3,v4,v5,v6)=(很强,强,稍强,稍弱,弱,很弱)

(2)

互联网转型能力对上述评语集的隶属程度如下:

S=W·R=(w1,w2,…,wn

(3)

其中,W为评价因素集合U的权向量;R为模糊关系矩阵,其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单个因素ui对评语等级模糊子集vj的隶属程度;sm表示被测经济系统对评价集V的隶属程度。

2.2 隶属度函数

为消除不同量纲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通过隶属度函数对各数量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所选指标特点,对越大越好的效益型指标采用升半梯形函数进行量化(式(4));对越小越好的指标,采用降半梯形分布函数进行量化(式(5)),进而将数量型指标转化为0~1区间中的数值,形成模糊关系矩阵R

(4)

(5)

2.3 数据预处理

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成都、重庆、西安、昆明四地市各年度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信息产业年鉴等各类资料收集测评所需数据。对于服务业超前系数、结构迁移速率、科研投入强度、R&D人员密度、外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等不能从官方统计库中直接获得的数据,本文在评价经济系统互联网转型能力前首先进行相关数据测算。

(1)服务业超前系数与结构迁移速率。作为区域经济结构变化的核心指标,服务业超前系数是该区域服务业发展领先区域经济系统发展速度的指标,代表生产资源要素和社会生产组织领先于整体经济系统发展,更快地向服务业聚集。结构迁移速率表示区域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根据张亚明等[25]、施莉[26]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测度的相关模型,本文采用公式(6)、(7)计算服务业超前系数,采用公式(7)、(8)、(9)计算结构迁移速率。

E=k+(k-1)/Pt

(6)

服务业超前系数表示为E,k为服务业报告期所占比重与在基期所占比重的比值,Pt为服务业所在经济系统的平均增长率,其计算方法如式(7)所示,其中,M为观测时段年份数。

Pt=-1

(7)

结构迁移速率表示生产要素和社会生产组织在部门间变化速度。本文选取经济系统基期和报告期对应向量的夹角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程度:

θ=arccos

(8)

其中,θ为矢量夹角,ωi0ωit分别为产业i在报告期和基期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θ值的变动速度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迁移速率,用d表示,其计算方法如下:

(9)

(2)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是区域经济系统与国际市场联系的重要反映,其中,外贸依存度是特定时期内区域进出口总额在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系统对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外资依存度为特定时期内外商直接投资额在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用于反映该区域经济系统对国际资本的开放程度和吸纳外国生产要素的能力。本文根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资料计算此两项指标。

(3)科研投入强度和D&R人员密度。创新是扩大内需的基点,是推动结构变迁的关键要素[25]。互联网经济形态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植入社会生产系统,形成新的生产函数,进而激发社会经济系统潜在生产能力的新经济形态,具有明显的创新特征。科研经费在社会生产系统中的投入是引导区域创新活动和激发经济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其测量指标为科研投入在GDP中的占比。R&D人员密度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其计算方法为每万人中R&D人员数量除以全部就业人员。

(4)分布函数的端点值取值。根据评价要素特征及分布函数特点,采用相对系数法确定分布函数的端点取值。为客观评价4个核心城市经济系统的互联网化转型能力,在相对系数法计算中,根据评价要素特征及数据的可得性原理,对区域市场竞争性较强的指标,采用菱形经济圈相对系数;对典型电子商务扩散能力指标,采用电商发达区域相对系数;其余指标采用国内相对系数作为端点值取值依据。区域相对系数表示该指标与菱形经济圈平均水平的比值,该值越大代表区域竞争性越强,适应新技术培育新形态的能力越强。国内领先系数表示该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该值越大,与全国平均水平越接近,相对弱势越小。相对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fi=

(10)

式中,fi为区域或国内相对系数,di为第i项指标取值为区域或国内观察期内该项指标平均值。

表2 分布函数端点值取值依据

端点取值 指标类型 国内相对系数信息基础条件类、运行效率类、投资效率类指标;消费潜力类、消费结构类及开放程度类指标区域相对系数电商发达区域信息化服务能力类指标;科技创新能力类指标菱形经济圈层市场供给规模水平类指标、市场消费能力规模水平类指标

3 互联网化转型能力测评

根据所列指标体系和相关计算公式,本文对成都、重庆、西安、昆明4个西部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的信息基础能力、市场供给能力、市场消费能力及创新共享能力分别进行测算,并进一步综合测算菱形经济圈各核心城市互联网转型能力。

3.1 信息基础能力测量结果

信息基础能力包括该地区的网络基础条件及网络服务能力,均属越大越好的指标。因此,采用升半梯型分布函数(式(4))进行隶属度计算。通过测算,得到成都的信息基础能力模糊关系矩阵:

(11)

据式(11)和信息基础能力权重向量,计算得出成都信息基础相对评语集的隶属值:

=W·=(0.019 5 0.093 2 0.154 7 0.611 1 0.107 7 0)

同理,可得到重庆、西安、昆明3个城市各自的信息基础相对于评语集的隶属值:

=(0.088 9 0.114 8 0.112 9 0.188 7 0.398 7 0.082 2)

=(0.208 7 0.165 4 0.055 5 0.106 2 0.289 7 0.160 1)

=(0 0.056 0 0.100 3 0.014 1 0.175 7 0.640 1)

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信息基础能力的隶属值向量取最大值分别为0.611 1、0.398 7、0.289 7、0.640 1,对应评语集稍弱、弱、弱、很弱。测算结果表明:在互联网经济形态转型的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均低于东部电子商务发达地区。成都的网络基础条件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平均产值与年均增速方面指标明显落后于东部电子商务发达地区。

3.2 市场供给能力测量结果

市场供给能力包括规模水平、运行效率、投资效率三维指标。根据经济运行一般规律,3类指标均属于越大越优型指标。因此,仍采用升半梯型分布函数(式(4))计算隶属矩阵。得到成都市场供给能力模糊关系矩阵如下:

(12)

据式(12)及市场供给能力权向量,可计算得到成都的市场供给能力隶属值:

=W·=(0.087 4 0.4808 0.268 8 0.142 0 0.041 1 0)

同理,可得到重庆、西安、昆明的市场供给能力隶属值:

=(0.169 5 0.217 4 0.170 4 0.340 5 0.020 8 0.094 2)

=(0.210 7 0.175 2 0.158 5 0.168 2 0.202 3 0.105 2)

=(0.146 1 0.275 8 0.277 1 0.044 8 0.125 4 0.151 0)

根据上述测算,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经济系统的市场供给能力隶属值向量取最大值,分别为0.480 8、0.340 5、0.210 7、0.275 8,对应供给能力强、稍弱、很强、强。测算结果表明,菱形经济圈核心市场的供给能力均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场供给活跃,为该城市经济系统实现互联网化转型奠定了较好的市场供给基础。

3.3 市场消费能力测量结果

本文构建的市场消费能力包括消费规模水平、消费潜力和消费结构三维指标。消费规模水平和消费潜力属于越大越好型指标,因此,本文根据升半梯形分布函数计算评价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程度。采用恩格尔系数反映区域居民消费支出结构,该项指标越小,代表食品类支出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结构中占比越小,居民富裕程度越高。因此,根据降半梯型分布函数计算该项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程度。得到成都市场消费能力模糊关系矩阵如下:

(13)

根据式(13)及市场消费能力权向量,进一步计算得出成都市场消费需求能力相对评语集的隶属值:

=(0.035 6 0.308 0 0.368 1 0.234 0 0.063 1 0.054 4)

同理,计算得到重庆、西安、昆明市场消费需求能力的隶属值:

=(0 0.089 2 0.209 8 0.453 5 0.247 5 0)

=(0 0.103 8 0.365 7 0.375 5 0.143 2 0.011 78)

各城市市场消费能力的隶属值向量取最大值分别为0.368 1,0.453 5,0.544 2,0.375 5,对应市场消费能力稍强、稍弱、稍强、稍弱。测算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的市场消费能力已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活跃的市场消费环境将更易于依托消费能力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经济空间的非均质特征,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3.4 创新共享能力测量结果

本文构建的创新共享能力测量指标包括创新能力和开放共享能力,指标值越大,区域创新共享能力越强。据此,根据升半梯型分布函数计算各项指标取值相对于评语集的隶属程度。得到成都创新共享能力的模糊关系矩阵如下:

据式(14)及创新共享能力的权重向量,计算成都各项创新共享指标相对于其评语集的隶属值同理,计算重庆、西安、昆明的该类指标隶属值:

(14)

=W·=(0.139 1 0.109 6 0.098 76 0.546 7 0.105 9 0)

= W · = (0.031 9 0.216 8 0.094 6 0.154 5 0.197 2 0.305 0)

= W · = (0.259 4 0.251 8 0.112 8 0.135 8 0 0.240 1)

在创新共享能力方面,相对评语集隶属值向量最大值分别为0.546 7、0.216 8、0.259 4、0.506 0,对应创新共享能力稍弱、很弱、很强、稍弱。测算结果表明,菱形经济圈4个核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低于东部电商发达地区,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虽弱于东部地区,但已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5 转型能力综合评价

根据菱形经济圈各核心城市的信息基础、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创新共享4个维度的能力隶属值及对应的权向量,本文进一步测算各核心城市经济系统向互联网经济形态转型发展能力的评价值向量:

Schnegdu=(0.0429 6 0.268 5 0.244 3 0.388 9 0.056 18 0)

Schongqing=(0.069 0 0.111 1 0.151 4 0.206 0 0.306 1 0.157 2)

SXi'an=(0.193 5 0.206 4 0.192 3 0.168 0 0.166 1 0.074 5)

Skunming=(0.036 5 0.111 7 0.190 8 0.141 3 0.143 7 0.279 1)

对上述评价结果向量取最大值,得到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经济系统转型的最大相对优属度为:

为综合量化评价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经济系统向互联网经济形态转型发展的能力,本文首先对式(2)评语集赋值,即:

V=(v1,v2,v3,v4,v5,v6)

=(很强,强,稍强,稍弱,弱,很弱)各评语按照从强到弱的秩序赋为6级,即很强为6,很弱为1。

据此,可进一步计算得到成都、重庆、西安、昆明4个城市的经济系统互联网转型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1.166 7、0.612 2、1.032、0.279 1,对于菱形经济圈四大核心城市的经济系统互联网转型能力,成都最高(1.166 7),其次为西安(1.032),然后是重庆(0.612 2)和昆明(0.279 1)。

4 互联网化转型能力分析

为更深入探索影响城市转型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计算所得信息基础能力、市场供给能力、市场需求能力、创新共享能力的模糊关系矩阵,以及各类指标权向量,测算相应评价值,并进一步探讨转型能力影响因素。

4.1 信息基础能力分析

根据本文测算结果,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信息基础能力仍然整体偏弱,其中,信息基础条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弱于东部电子商务发达地区。在经济圈层范围内,成都信息服务能力相对较强,重庆和西安则在信息化服务能力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测算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信息基础能力各项指标评语值

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网民渗透率信息服务软件业平均产值信息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增速综合评价结果成都很强强稍强稍弱稍弱稍弱重庆稍强稍弱稍强弱很强弱西安很强很强稍弱弱很强弱昆明稍强稍强弱很弱很弱很弱

信息基础是区域经济系统转型的新型生产性基础设施。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及Coleechia的研究,信息技术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扩散,首先是信息技术基础就绪,即信息技术在经济系统中的普及,然后是信息技术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融合。因而,作为准公共物品,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区域经济形态的影响是中立的,区域经济系统的互联网化转型将更多依赖于对这种技术的创造性组合应用。菱形经济圈信息基础能力仍然较弱,表明其信息基础条件在经历互联网快速扩张后,与电子商务发达区域的信息技术基础条件差距已经基本消除,衍生于信息技术基础的服务能力已成为影响该区域经济系统转型能力的关键要素。发展服务能力,将是该区域经济系统转型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4.2 市场供给能力分析

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点,四大城市的市场供给能力总体较强,并呈现产业结构迁移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在服务业超前系数和产业结构变化速率方面,国内相对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四大城市均达到或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区域相对系数测算结果表明西安、昆明优于成都、重庆;在GDP总量占比方面,成渝两地明显优于西安和昆明。在反映生产力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方面,国内相对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四大城市的生产资源要素组织和转化能力较强。计算得到菱形经济圈各核心城市的市场供给能力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市场供给能力各项指标评语值

城市超前系数变化速率GDP总量劳动生产率农业工业服务业单位投资产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综合评价成都稍弱稍弱稍强很强强强很强强强稍强重庆弱弱很强弱强稍强弱弱稍强稍弱西安强很强弱很弱很强稍强弱稍弱稍弱稍强昆明强很强很弱弱稍强稍强强强稍弱稍弱

市场供给能力是区域系统市场资源集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核心表现,生产要素结构越优,市场供给能力越强。在菱形经济圈非均质多样化经济发展空间,四大城市作为增长核心,均具有较强的信息、物资、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力,有利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成的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重组资源要素,重构生产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形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不高仍是城市经济形态转型面临的困境,如何在市场供给侧形成与新技术相适应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是菱形经济圈各增长核心点经济系统转型面临的重要问题。

4.3 市场需求能力分析

本文菱形经济圈市场需求能力测算结果与其市场供给能力近似。测算结果,表明在消费规模水平、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速等方面,各观测城市的经济系统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在零售市场规模、零售市场容纳能力、居民消费能力及消费结构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区域消费中心特征。其中,成都、西安相关指标领先,具有更强的消费吸引力。各城市相关指标测算结果如表5所示。

需求与供给构成了决定市场运行状态的最根本矛盾,影响着经济系统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系统竞争力和生产能力,是促进区域经济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四大城市是该区域经济系统的中心,活跃的市场需求为区域经济系统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重构生产系统、提升地区生产系统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提供了较强的动力。但作为制约产业结构需求因素中最直接、最主要的消费结构因素,四大城市的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明显偏高。因而,刺激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和促进经济增长,仍是菱形经济圈经济系统运行形态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

表5 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市场需求能力各项指标评语值

城市人均GDP社消零占比社消零增速可支配收入城镇农村增速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城镇农村综合评价成都很强稍强稍强稍强强强稍强稍弱稍弱稍强重庆弱稍弱稍强稍弱稍弱强强稍弱弱稍弱西安稍强很强稍强稍弱稍强稍弱稍强稍强稍强稍强昆明稍弱稍强稍强稍弱稍弱稍弱稍弱稍强弱稍弱

4.4 创新共享能力分析

根据本文测算结果,相对于互联网经济发达区域,菱形经济圈各核心城市经济系统的创新共享能力普遍偏弱。在代表科技研发能力的两项核心指标(科研投入强度和R&D人员密度)方面,西安的创新潜力较强;在经济系统的跨国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四大城市经济系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城市创新共享能力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创新共享能力各项指标评语值

城市科研投入强度R&D人员密度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综合评价结果成都稍强稍弱稍弱稍弱稍弱重庆很弱弱稍弱弱弱西安强很强弱弱强昆明很弱稍弱弱稍弱弱

创新是地方经济体系增长的重要原因,并随时间推移呈现“S”型空间扩散特征。四大城市虽然是该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但其较弱的创新能力将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该区域经济系统中的扩散和渗透速度,并进一步困扰其周边低等级城市群的经济形态转型。在经济开放程度方面,四大城市在区域生产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资本利用等方面能力弱,进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生产要素国际整合能力不足、外部需求难以放大等若干问题。

5 结论与讨论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设施的广泛安装,发展与新技术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问题。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中培育和提升西部地区内生增长动力,本文对西部地区核心城市经济系统的转型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系统转型发展建议和未来研究计划。

5.1 研究结论

菱形经济圈是西部最重要的城市群,该城市群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型发展能力是带动西部广大内陆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核心能力。为加速互联网创新技术应用由中心向外围扩散,本文建立了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互联网化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测量菱形经济圈各核心城市的互联网化转型能力,并对影响其转型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讨论,得到如下结论:

(1)四大城市的转型发展能力呈现明显的非均质空间分布趋势,表明西部区域经济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型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核心城市经济系统市场活跃,具有较强的市场发展动力和创新驱动能力,已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若干极点,并正在进一步演进为推动传统经济形态向互联网化经济转型的市场动力系统。但各核心城市经济系统的互联网转型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在空间区域呈现成都—西安—重庆—昆明逐渐下降的明显趋势。如何形成转型发展合力,是西部地区在互联网环境下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2)四大城市间“数字鸿沟”已经消除,基于互联网信息基础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已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成为互联网经济中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研究显示,四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但相对于东部地区,衍生于新技术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服务能力较弱,使得该区域经济系统较难深度融合互联网创新技术、重组生产供给系统、发展新经济形态。发展信息化服务能力,是西部地区经济系统建立互联网化发展动力系统的又一重大问题。

(3)四大城市市场系统活跃,奠定了区域经济系统转型发展动力的市场基础,但决定经济系统升级动能的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内生制约仍然明显。本文研究显示,各观测城市的生产效率、投资效率、消费结构仍然落后于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反映着区域市场的生产力水平,消费结构通过需求侧影响市场生产动力。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市场运动状态的基本矛盾,也是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系统演进的核心动力来源。突破经济系统的内生制约,提升区域经济系统转型发展能力,对形成引领西部区域转型发展动力有重要影响。

(4)四大城市是各区域经济系统创新发展的核心,是西部地区经济整体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来源,是形成西部共享经济平台的重要载体。本文研究显示,与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相比,观测城市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引领区域创新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系统适应新的生产技术基础、发展新的经济结构方式的关键能力,数字化、知识化、网络化是互联网经济的典型特征。以核心城市为载体破解创新驱动制约,是形成引领西部地区适应互联网发展环境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5.2 政策建议

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连通着成渝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是联动长江经济带、贯通南北丝绸之路、形成中国腹地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抓手。由于四大城市的互联网转型能力呈现很强的非均化空间分布态势,在互联网发展环境下增强基于互联网的要素流动和发展协同,对形成菱形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引领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

在信息服务能力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而促进基于这些战略资源的信息吸收和应用能力提升,对形成互联网经济发展集聚区、凝聚创新发展动力、促进创新扩散意义重大。对核心城市而言,一是需要在信息基础设施上通过布局数据集聚中心、建设国际数据通道等大数据资源布局,发展面向互联网经济的信息应用能力;二是需要增强区间流量集疏和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提升信息生产能力和信息服务质量,丰富面向互联网市场的信息服务产品和信息生产能力,促进创新空间流动与扩散,形成信息服务扩散力;三是创新机制体制,促进信息服务能力跨区域合作,形成基于信息服务的跨区域传导机制。

在促进互联网转型的市场动力方面,各观测城市是各城市群的区域首位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城市间地理邻近性有利于促进技术和知识外溢,形成联动发展格局,成为继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国家增长第四极。未来发展中,为增强市场对互联网化转型的推动力,各核心城市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建设高端产业基地等方式,促进高端产业协同集群,优化生产技术、劳动、资本和环境结构,提升核心城市区域内生产发展效率;二是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消费方式,培育新消费群体,通过带动周边区域模仿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系统生产能力,活跃消费市场,增强互联网环境下市场发展能力;三是立足于引领西部、联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强化菱形经济圈的产业融合、跨区域经济互补,建设互联互通的大市场体系,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推动转型升级。

创新和共享贯穿于菱形经济圈互联网转型过程的始终,为建成中国内陆腹地的互联网经济发展高地,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四大核心城市需强化政策引导,建成一体化的创新经济系统。其主要路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整体创新的大格局下,以四川和西安的国家创新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人才、研发、资本等创新要素在西部腹地集聚,形成创新发展环境,加速经济系统互联网化转型;二是加快菱形经济圈跨区域共享经济平台建设,形成共享发展氛围和广泛合作的发展格局,增强成渝、关中—天水、滇中等几大城市群的产业互补和经济合作能力,提升菱形经济圈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的转型发展能力。

5.3 研究展望

本文建立互联网化转型能力模型,从信息基础、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和创新共享4个维度研究西部菱形经济圈的互联网化转型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菱形经济圈核心城市的互联网化转型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均质状态。夯实各增长极互联网转型的向心力,并进一步依托空间关联特征,建立以泛在互联为支持的协同创新系统,是菱形经济圈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建成国家增长第四极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更深入地理解基于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网转型能力,加快形成引领西部广大地区创新发展的引擎,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细化:①本文研究侧重从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入手,探讨技术基础、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创新共享因素的影响,并假定制度和社会因素在核心城市是均质的。实际上,西部地区虽然社会习俗相近,但在一体化创新环境形成中,不同制度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且非常重要。未来研究可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扩展到“制度密度(Institution Thickness)”层面,探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多样化空间联系的区域创新系统外生发展动力;②本文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的讨论,在微观层面对基于“互联网+”生产要素资源的考虑较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细化互联网资源在产业和区域发展中的渗透,从生产技术基础变革的角度研究互联网环境下产业演进和区域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CAPELLO R.区域经济学[M].赵文,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 姜睿清,喻登科,薄秋实.“互联网+”背景下全要素网络及产业集群生成机理与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1): 58-65.

[3] 裴长洪,于燕.新型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研究,2014 (10): 5-13.

[4] OJO A, et al.Determining progress towards e-government-what are the core indicators [J].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Government of Macau, &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7(5).

[5] COLECCHIA A.Defining and measuring electronic commerce: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nd methodology[R].OECD Working Paper for the Internet Economy, 2001.

[6] GIBBS, J KRAEMER K L.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scope of E-commerce use: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Electronic Markets,2004, 14(2): 124-137.

[7] GIBBS J, KRAEMER, K L DEDRICK J.Environment and policy factors shaping e-commerce diffusion: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R].Center for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s, 2002.

[8] SOARES A, REIS A A P.Why do firms adopt e-procurement systems?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to empirically test a conceptual model[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8, 55(1): 120-133.

[9] LOU E C W.E-readiness: how ready are UK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s to adopt IT[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ACROM Conference, UK: Association of Researcher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2010.

[10] OLIVEIRA T, DHILLON G.From adoption to reutilization of B2B e-commerce: understanding patterns across Europe[J].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5(1): 1478-1499.

[11] ALGHAMDI R, et al.A study of influential factors in 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B2C E-commer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2013(4): 89-94.

[12] SAESOR J, LIANGROKAPART J.Measuring e-readiness for barcode implementation in hospitals: a literature review[C].Proceedings of the Asia Pacific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Management Systems Conference , 2012.

[13] ZARIMPAS V, et al.Assessing e-readiness in SEE countries: perceptions towards e-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s[C].The Proceeding of Fourth Balkan Conference in Informatics, 2009.

[14] 高建来,郭超义.互联网商业模式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 33(24): 31-36.

[15] 黄健青,水淼,柴文义.电子商务发展就绪度水平模型及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366(18): 100-103.

[16] 毛池池,赵晶,沈晓宽.企业间合作电子商务能力形成的实证研究:IT嵌入水平和企业间正式控制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3, 25(4): 135-144.

[17] 朱镇,赵晶.e就绪对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吸收的影响——组织执行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3, 16(2): 150-160.

[18] 汤英汉.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 35(5): 9-14.

[19] KUZNETS S.Modern economic growth: findings and reflection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3, 63(3): 247-258.

[20] CHENERY H B, SYRQUIN M, ELKINGTON H.Patterns of development, 1950-1970[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21] GOSWAMI N.Determinants of trade development: panel evidence from South Asia [J].Sourth Asia Economic Journal, 2013, 14(1): 17-33.

[22] 易行健,左雅莉.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与决定因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6, 32(9): 25-39.

[23] BLUMENTHAL T.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postwar Japan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2, 86(4): 617-631.

[24] BORENSZTEIN, et al.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8, 45(1): 115-135.

[25] 张亚明,胡泽明,姜靖.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测度[J].中国科技论坛,2015(10): 98-103.

[26] 施莉.产业结构视角下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 (11):116-120.

(责任编辑:万贤贤)

Research on Internet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e Cities of the Western Diamond Economic Circle

Shi Li,Qiu Jiaxian, Mo Jingmei

(School of Logistic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0103, China)

Abstract:Relating the economic system to Internet developing environment is a crucial issue for economic system to establish new growth impetus and to foster its continuous and health economic progress. Furthermore, the key to solve this puzzle i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economic system's capacity to transform to Interne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paper develops an evaluation system i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capacities of information, market supply, consumption, innovation and sharing. Moreove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et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of core cities in this area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and tries to recomme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regional economy's Internet transformation. Results of our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heterogeneous trend is obvious in observing cities, and capabilities of information service, market impetus and innovation are still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quickly for this area to adapt to Internet develop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 Diamond Economic Circle; Core City; Internet Economy; Internet Transformation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0-0020-10

收稿日期:2017-07-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GL1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603031)

作者简介:施莉(1970-),女,重庆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物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区域经济发展、投资效益评估等;邱甲贤(1983-),女,四川内江人,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物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支付工具与成本等;莫经梅(1987-),女,四川资阳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物流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电子商务等。

DOI:10.6049/kjjbydc.201704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