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知识性动机
——以微软公司为例

何建洪1,杨 青2

(1.重庆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065;2.东华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200051)

摘 要:以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路径演变为基础,从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两个方面研究了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动机,并指出其动机实现方式及影响。结果发现: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是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主要动机,是领导性企业获取持续创新竞争力的动力。企业可应用全球研发网络中各节点的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增加知识存量、优化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转化与整合进一步产生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时,应正确分析自身的构建动机和条件,在全球研发网络战略制定、区位选择和投资规模等方面作出合理决策。

关键词:全球研发网络;知识动机;知识吸收;知识扩散

0 引言

全球研发网络是指某一特定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建立研发合作关系而构成的全球研发网络体系。其有利于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东道国的智力资源,获得长期、稳定的创新主导地位。建立全球研发网络是跨国公司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跃迁的有力举措。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其全球研发网络构建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均取决于初始动机。从企业研发国际化发展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具有不同市场地位和战略目标的企业,其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动机存在显著差异。范兆斌、苏晓艳[1]认为,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动机是应用比较优势,低成本地培育和应用知识吸收能力;梁正等[2]发现,跨国公司将可能成为“知识供给者”的中国和印度纳入研发网络时兼具知识搜索与知识利用的动机;Pietro M等[3]认为,东道国政策吸引构成了全球研发网络的动因。郭书维[4]从微观主体角度探讨了研发国际化的最新趋势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认为企业研发投资国际化包括适应环境和战略布局两部分。

从上述研究来看,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动机具有较强的多元化特征,且不存在统一模式。总体而言,这些动机可分为两类:战略性动机和知识性(或创新性)动机。前者既包括国际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刺激,又包括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要素演变的内部刺激[5],如通过全球研发网络构建行业进入壁垒,阻止竞争者进入或者追赶;后者主要表现为扩散、转移知识和技术,以适应海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或应用自身比较优势,低成本地培育和应用吸收能力,最大程度上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资源,以培育持续竞争优势。对于新兴经济体中致力于通过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来实现创新追赶的企业而言,运用全球研发网络中的知识吸收和扩散机制形成创新能力优势是更明智和现实的选择。另外,由于这一策略充满了风险,这些动机对全球研发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寻找一个适合于自身特征的成功案例进行追踪学习或模仿是规避这种风险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路径演变过程,重点探讨其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知识性动机,以及这些动机对网络时间布局、空间布局和创新绩效的影响,为后发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提供借鉴。这将为进一步探讨后发国家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时间切入点及空间布局打下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研发国际化、后发企业创新追赶理论的研究。

1 微软公司全球研发网络路径演进

本文以微软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包括:①微软公司在软件行业中具有主导地位,其全球研发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拥有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孵化、产品开发、战略合作等不同层次的研发机构;②微软公司研发规模较大,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排名中靠前,其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效的研发策略;③微软公司在全球研发投资中的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复制性,值得后发企业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时进行借鉴[6]

1.1 时间演进

根据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不同动机,可将其过程分为4个阶段:1991-1995年(技术转移型)、1995-2000年(本地研发型)、2001-2006年(全球研发型)、2006年至今(全球战略型)[7]。具体分析如下:

(1)1991-1995年:技术转移型。微软公司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初期,其目的是将母公司的技术和相关研发基础转移到东道国。1991年,微软雷德蒙研究院在华盛顿雷德蒙园区成立,其主要是支持公司的基础研究及免费应用产品开发。为推动免费应用产品的市场扩散,微软公司于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于1995年1月在北京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以推动其产品的本地化应用。这是微软公司在海外设立的第三个研发中心,主要是对母公司产品进行汉化处理,为东道国市场提供技术开发。

(2)1996-2000年:本地研发型。本地研发机构是指在跨国公司研发适于东道国市场的新产品和改良型产品的全球研发网络中的本地研发机构。1997年,微软剑桥研究院成立,主要围绕计算机科学的各个主题展开基础研究,其中包括机器学习、安全和信息检索等,以探索和开发适用于发达国家市场的新产品,这一机构使微软公司能够与剑桥大学和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保持密切联系。1998年11月,微软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进行一定的基础研究工作。此时,无论是剑桥研究院还是中国研究院,微软公司所设立的海外研发机构均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及本土化特征。

(3)2001-2005年:全球研发型。全球研发型机构是指为全球市场研发创新型产品和革新性技术的全球研发网络机构。这一阶段的标志性行为是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4年微软亚洲硬件创新中心(MACH)和微软亚洲互联网搜索技术中心(STC)成立,以及2005年微软印度研究院和微软研究院Station Q成立。这些合作研究机构致力于将全球最具智力和潜力的区域纳入其合作网络,通过与国际科学界和其它微软研究实验室展开合作,在推进区域内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同时,构建一个广泛吸纳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顶尖研究人员的合作伙伴关系网络。

(4)2006年至今:全球战略型。全球研发机构的全球战略表现在其既为母公司进行一系列战略性研发活动,同时,这些研发机构又服务于微软母公司及其全球子公司。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微软公司形成了明确的研发战略,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研发机构均服务于这一战略需要,力争形成更具效率的协作与共享。标志性事件包括:2006年1月,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正式成立,其涵盖了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战略合作的完整创新链条。同年,微软开罗先进技术实验室成立,该实验室是微软技术研究(T&R)组织的一部分,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知识挖掘、语音处理和图像理解领域的探索,其任务是开发出服务于公司总体战略的平台;2008年,微软新英格兰研究院成立,用于帮助专家解决范围广泛的明显不相关的问题,以更好地了解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2011年,以色列先进技术实验室成立;2012年,微软纽约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通过与学术界和微软其它研究院开展合作,推动计算科学和行为社会科学、计算经济学和预测市场、机器学习以及信息检索等领域的前沿开发[8]。上述一系列合作研究机构的建立意味着微软公司构建了一个视野更宽阔、更具市场渗透力、更易于产业协作与共享的全球化合作研发网络。

1.2 空间演进

目前来看,微软研究院在全球主要有7个分院,分别位于美国、英国、印度、德国、以色列、埃及和中国。从空间演进来看,微软公司全球研发机构从雷德蒙德到英国再到印度,首先从周围地域建立全球研发网络进行技术转移,再以子公司为技术中心发展模式进入英国。而印度拥有大量人口、超过20个官方认可的语言、不同地形及文化,还拥有世界上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IT行业,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微软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优先选择。微软公司在亚洲建立研究院是因为亚洲具有丰富的研发资源、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市场环境,特别是中国的低成本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微软研究院成立时间和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微软全球研究院空间演进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msra.cn/zh-cn/about/globalsystem.aspx网站资料整理

1.3 角色演进

微软公司在全球研发机构角色演变的最大动力是受研发机构能力的驱使[9],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战略驱动型研发机构。微软公司在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最早进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销售产品,试图推行全球统一战略。但其全球统一战略在中国这一独特环境下,其销售量增长缓慢。

(2)创新驱动型研发机构。在研究了海外区位的环境特点后,微软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独特的发展战略,其在中国构建的研发网络成效尤为显著。如2001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此后发展成为微软全球中心型研发机构。

(3)连续型发展研发机构。微软公司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时设立了一个主导研发机构,而其它研发机构的发展与这一主导研发机构密切相关。如微软中国研究院逐步演变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且密切相关的过程[10],具体典型事件见表1。

2 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动机:知识吸收

2.1 企业全球合作研发网络中的知识吸收

知识吸收[11]是指企业通过研发投入来增强企业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学习和模仿能力。全球研发网络构建仅仅为创新活动搭建了一个物理平台,其对创新绩效的贡献还取决于网络内知识吸收效率。知识吸收作为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主要动机,是研发机构创新绩效提高的基础和前提[12]。研发网络机构通过知识吸收可显著增加母公司的知识存量,优化知识结构,从而通过知识转化与整合进一步产生创新能力[13]。企业为有效地发展自身知识吸收能力,会选择投资研发活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因此,知识吸收与研发活动密切相关,其是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动机。

表1 微软公司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部分典型事件

年份事件角色1991微软雷德蒙研究院1992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95“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成立1997微软剑桥研究院战略驱动型研发机构1998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主要是进行一定的基础研究工作2001微软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2002与上海浦东软件园公司建立“.NET技术中心”2003欧洲先进技术实验室、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微软亚洲工程院(ATC)2004微软亚洲硬件创新中心、微软亚洲互联网搜索技术中心创新驱动型研发机构2005微软印度研究院、微软研究院StationQ2006微软亚洲工程院移动技术中心、开罗先进技术实验室2008微软新英格兰研究院2009FUSE实验室2010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2011以色列先进技术实验室连续型发展研发机构2012微软纽约研究院2015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与微软创立全球创新学院

2.2 微软公司知识吸收方式

在全球化战略的驱使下,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成为微软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

(1)吸收东道国的高技能科技人才。微软公司的人才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量招聘东道国的软件人才;二是与东道国政府联合培养软件人才。例如,亚太研发集团的研发活动范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东京、首尔、悉尼和曼谷等地,其研发人员包括首尔、悉尼和曼谷等地的3 000多名工程师和科学家,即除印度外所有亚洲地区的微软研发团队。亚太研发集团将云计算、医疗服务和绿色lT作为未来研发的重点领域,其成为微软公司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14]

(2)与东道国企业开展合作。一方面,微软公司与东道国软件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合作,如在中国设立两家合资软件公司——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和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主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平台软件,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的长远目标是开发自有知识产权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微软公司与中国软件业进行研发合作,如2002年5月,微软公司与TCL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15]

(3)与东道国大学开展合作。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时,第一个团队为高校关系团队。同样,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围绕人才培养、研究合作、课程建设及学术交流4条主线,深化与国内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微软亚洲研究院内设置高校关系与合作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高校老师和同学使用微软技术和产品。亚太研发集团与高校的教育合作由来已久,随着云计算在中国学术界地位的日渐提升,相应的教材和实践平台无疑成为人才培养的根本。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在亚太研发集团的协助下,不仅率先开设了本科专业课程,还陆续翻译出版了5本Azure教材[16]

2.3 知识吸收的积极影响

微软公司通过一系列知识吸收方式,使得全球研发网络业务得到迅猛发展,并创造了一大批创新产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发展即是一个成功案例。目前,其已拥有在数字多媒体、多通道用户界面、无线网络及数字娱乐等领域的200多位优秀科研技术人员,其中绝大多数是从海外归来、在各自学术领域有很高造诣的年轻学者。研究院成立8年以来,共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 000多篇,并已有多项技术成功转移到微软公司核心产品之中,如Office XP、Office System 2003、Windows XP、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以及微软下一代操作系统Longhorn等[17]

3 微软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构建动机:知识扩散

3.1 企业全球合作研发网络中的知识扩散

在合作创新研发网络中存在着个体间、个体与组织间以及组织与组织间的知识扩散。在知识扩散过程中,接收方基于对知识发送方的知识理解,运用自身的知识挖掘能力识别出有价值的信息,获取有益的知识资源,然后将其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资源[18]。在全球研发网络中,企业的知识扩散效率取决于主体间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差距,以及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吸收能力、研发网络结构和信任程度等因素。因此,为了提高知识扩散效率,可通过培育企业与东道国合作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使知识扩散在合作主体之间持续有效地发生,进而提高整体知识存量和知识水平以及研发创新能力[19]

3.2 微软公司知识扩散实现方式

(1)为东道国高校创新提供支持。微软公司对东道国大学及大学生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联合大学创立了多所微软实验室,并构建合作创新平台培养人才,分享最新科研成果。科研合作方面,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直与东道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积极交流研究经验。人才培养方面,依托面向青年教师的“铸星计划”以及微软技术俱乐部、微软创新人才学院等项目,微软公司支持青年学者发展并不断完善高素质计算机基础人才模式。课程建设方面,为促进高校课程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微软联合30余所高校推出了云计算教学项目[20]。2015年6月,华盛顿大学、清华大学与微软创立全球创新学院(GIX),其是由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合作建立的开创性合作研究机构,通过在大西雅图地区创办开创性教育机构,建造专业配套设施,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微软公司将为GIX提供4 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并承诺将长期助力GIX发展。GIX创立的愿景是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通力合作、共同创新。

(2)在东道国设立技术中心。微软全球研究院积极配合东道国政府的科技产业政策,促进相关技术在东道国发展。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战略合作部为例,其主要任务是加强IT产业的全面合作,通过任务外包、专利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合作主体的创新合作,增强东道国软硬件企业研发实力,共同打造一个双赢的IT生态圈[21]。另外,微软公司先后在中国成都、山东、江西、湖南、江苏等18个省市设立技术中心,中心将支持东道国各地的研发活动,提升各地区软件企业的研发能力与产品质量,同时也使得微软公司逐步实现本地化战略[22]

3.3 知识扩散的积极影响

微软公司全球领先研发中心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创造了很多优异的突破性技术和商务模式,不仅实现了技术创新,同时也展示了充满无限挑战的市场契机。这种基于全球研发网络的知识扩散打造了一个与东道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IT生态系统,东道国在吸收、转化微软公司的有益知识资源后,为微软公司提供了大量优秀的IT人才,合作企业也生产出很多高质量产品,以作为对微软公司知识扩散的反馈。如微软公司与中关村软件、中软、四通、托普等系统集成商合作开发电子政务、金融、制造业等行业类软件;微软公司与TCL合作开发Smart Phone 和Pocket PC 2002等软件;在.NET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方面,微软公司与包括我国最优秀的两家软件商用友、金蝶在内的几十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3]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企业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时,应正确分析激发动机及实现条件,这些动机和初始条件将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区位选择和投资规模;②企业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时,应充分了解东道国的研发资源、研发环境和政策环境,以选择最佳切入点和切入方式;③全球研发网络的建立仅仅为创新活动搭建了一个物理平台,其对创新绩效的贡献还取决于网络内知识扩散和吸收效率。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能力是研发机构创新绩效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二者在合作主体间持续有效地发生,可显著增强母公司知识存量,优化知识结构,从而增强创新能力。

4.2 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知识吸收和扩散效率,可通过培养我国企业与研发网络企业或高校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使知识扩散在主体之间持续有效地发生,以提高总体知识存量和知识水平以及研发创新能力。

(2)从微软公司的经验来看,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在于应用知识创造及知识吸收中的开放和合作思想,广泛开拓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在构建全球研发网络过程中,我国企业可联合海外本地企业和大学进行合作或创建联盟,在全球化视野中促进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与商业合作,降低由于国际市场环境独特性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能力。

(3)从微软公司经验来看,企业全球研发网络构建动机、方式选择受产品特征、东道国知识储备及产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刺激或制约,我国企业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东道国智力资源结构演变等要素构建全球研发网络战略方案,力争选择最佳切入时点。同时,根据目前企业的成长水平,比较海外投资地优势,科学选择投资区位。

4.3 局限及研究展望

本文以微软公司为案例,分析发达国家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动因,这种单一案例研究缺乏案例数据间的相互印证,得到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或遗漏。另外,本文未对创新绩效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今后可对研究内容作以下扩展:①探讨发达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时间切入点及空间布局,分析网络知识吸收和扩散路径及效率,有利于后发企业规避建立全球研发网络时的技术壁垒、高额成本和失败风险;②借鉴成功经验,分析我国企业构建全球研发网络的制约因素,研究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模仿创新依赖的背景下,需要何种激发因素才能使企业产生研发国际化动机,同时研究我国企业全球研发网络体系设计、路径优化和制度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范兆斌,苏晓艳.全球研发网络、吸收能力与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J].经济管理,2008,30(11):12-17.

[2] 梁正,薛澜,等.研发全球化与本土知识交流:对北京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8(2):3-16.

[3] PIETRO M, MARCO V,PETER V. Drivers and impacts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an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European experience[J]. Oxford Journals:Economics & Social Sciences,2011,20(2):585-603.

[4] 郭书维.企业研发国际化的最新趋势、动因及政策启示[J].商业时代,2013(10):99-101.

[5] 王建华.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内在动因与区位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4(4):136-139.

[6] 徐笑君,刘海波.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变模式和路径研究[J].研发与发展管理,2011,23(2):77-84.

[7] 肖刚,杜德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化研究[J].当代财经,2014(1):69-77.

[8] 微软亚洲研究院.全球研究体系[EB/OL].http://www.msra.cn/zh-cn/default.aspx,2006-06-29/2015-8-5.[2015-08-05].

[9] 冯军政.全球研发机构角色演化及其控制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1-3.

[10] 张军.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及其演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33-34.

[11] 徐二明,陈茵.基于知识转移理论模型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构成维度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08-112.

[12] 吴晓波,黄娟,郑素丽.从技术差距、吸收能力看FDI与中国的技术追赶[J].科学学研究,2005,23(3):348-351.

[13] 张光磊,刘善仕,彭娟.组织结构、知识吸收能力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一个跨层次的检验[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24(2):20-25.

[14] 陈世阳,李凯丽.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的智慧握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背后的故事[J].IT时代周刊,2008,7(5):29-33.

[15] 苟攀.跨国公司R&D全球化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32-33.

[16] 石丹.微软研发:在中国探路生态创新[EB/OL].http://bmr.cb.com.cn/chinaedge/2014_0805/1075840.html,2014-8-5/2015-8-5.

[17] 董羽.李开复:微软的成功之道[EB/OL].http://it.sohu.com/20050407/n225067761.shtml, 2005-4-7/2015-8-5.[2015-08-05].

[18] 黄玮强,庄新田,姚爽.基于创新合作网络的产业集群知识扩散研究[J].管理科学,2012,25(2):14-22.

[19] 王涛,开小敏.跨组织知识流动中的知识扩散研究[J].决策咨询,2015(1):15-19.

[20] 郭小明.聚焦优秀人才,共创未来创新之路[J].计算机教育,2008(9):24-26.

[21] 秦岩.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功能演化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2] 张仁开.微软中国R&D的基本特点与区位选择[J].中国外资,2006(6):18-19.

[23] 胡迎莹.用友、微软研发合作走向深入[N].计算机世界,2003-06-23(A07).

(责任编辑:王敬敏)

The Enterprises' Motivations of Establishing Global R&D Network——A Case Research on Software Corporation

He Jianhong1, Yang Q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how Microsoft established global R&D network and what are the main motivations based knowledge absorption and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then indicates the way Microsoft achieved its motivation and its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The main results include: knowledge absorption and diffus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ations when one enterprise tend to establish a global R&D network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the same time, agencies of global R&D network can increase the stock of knowledge of the parent company and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through knowledge absorption and diffusion. Thus through transforming and integrating innovation knowledge enterprises can improve innovation sustainable competence. As to enterprises in China, when building a global R&D network, they should be properly analyzed their motivation and conditions, in order to make sound decisions in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global R&D network, location choice, the scale of investment, and etc.

Key Words:Global R&D Network; Knowledge Motivation; Knowledge Absorption; Knowledge Diffusion

DOI:10.6049/kjjbydc.2015100644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XGL00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SKZ03);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5SKG070)

作者简介:何建洪(1973-),男,重庆长寿人,博士,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管理;杨青(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管理、翻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2-01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