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构建

司林波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在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技术协同创新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存在问题和不足的深入分析,构建了由驱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双元协同机制和合作激励机制4个部分构成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框架。根据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特点,提出了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技术创新模式;运行机制

0 引言

技术协同创新是以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增值为核心目标,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主体通过开展大跨度整合创新,突破创新主体间壁垒,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进而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各创新主体基于“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或双重动机的作用进行行为选择[1],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中协调技术、市场、组织与流程、文化、制度等各要素[2],在协同创新中扮演核心角色,但出于直接的“利己动机”,使得企业更专注于机构内的核心技术开发,基础研究及早期阶段的研发则剥离给大学和研究机构[3],大学的角色则是科学知识和市场之间的中介[4],其它相关服务剥离给中介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

不同的创新主体、资源和要素间整合关系构成了不同的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最基础的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相关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多位一体”模式[5-6]和协同创新网络模式[7]。技术协同创新模式的成效必须依托于相应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运行,在协同创新机制构成方面,国内外学者持不同观点。国外学者Carrillo[8]认为协同创新机制应该由实现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构成;国内学者的观点差异较大,曹静等(2009)认为协同创新机制应该由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成果导入机制构成;王孟钧[9]认为在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之外,还应该有合作机构和评价机制;解学梅[10]则认为除成本利益分配机制外,文化相融机制、技术互补机制也是重要构成部分。虽然在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具体构成要素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均认为资金投入[11]、知识信息流通[12-13]、制度建设是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中构成协同机制的关键要素。综合来看,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动力、支持与激励、利益与风险分配等方面。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既有一般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的共性,又有装备制造业的独特性。本文在分析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点和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框架,从驱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双元协同机制、合作激励机制4个方面分析各要素关系和作用机理。

1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点

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基础产业地位决定了其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高产业关联度和高协同性等特点决定了技术协同创新成为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重要目标和形式。

(1)高复杂性。装备制造业技术集成复杂、技术创新强度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种主体要素和信息资源的交换互动。除技术创新本身的复杂性外,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影响以及行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变化等因素也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具有很大影响,技术创新环境的动态性和不可控性增加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高复杂性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首要特点。

(2)高产业关联度。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装备制造业内部,供应商和客户的全面协同也是技术创新实现的重要条件,相较于其它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较长,其技术创新无论与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有很大的产业关联度。技术创新过程是整个产业链上各个功能结构间互动的过程,各创新要素和创新环节紧密相连,每一个创新环节的效果均会对整体创新活动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高产业关联度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

(3)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产业性质决定了其在产品生产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在大型成套装备技术研发阶段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高投入性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来源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进入市场之前大约有80%的技术创新项目由于来自技术或市场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而中断或者夭折,前期大量投入无法取得补偿和回报。高风险性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又一显著特点。

(4)高收益性。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高收益与高投入、高风险并存。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母机”,是其它产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一旦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使用,将为研发企业赢得长期的高额利润,也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世界各国对加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已形成共识,这主要源于其技术创新的高收益性。

(5)高协同性。从装备制造业产业内部来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从试验、调整到产品生产等环节都需要多部门或者多系统的参与,这就要求部门间和系统间的高协同性。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对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和标准规范有着重大影响,关联产业的技术创新路径依赖性高,这也要求技术创新在产业间具有高协同性。

2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现存不足

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中国装备工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位,但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水平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且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内外部各要素的技术协同创新,是加快创新速度、提升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交互系统,目前,技术协同创新动力不足、资源供给结构不合理、协同程度不高、合作激励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

(1)技术协同创新动力不足。主动性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自组织进程的内在推动力。企业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的主体,但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目前,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和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已经迅速推广,但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平台资源闲置和转化率低也揭示技术协同创新动力不足。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对技术选择的层次和创新路径的依赖性都比较高,需要高度关注相近产业和关联产业的新型材料研发、技术衔接和标准规范的各种变动情况,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高标准和高复杂度同样削减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动力。

(2)资源供给结构不合理。中国装备制造业涉及门类繁多,包括9大类近200个小类。自2009年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总体规模已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总体发展质量不高,低端产能过剩,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发展滞后。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原因是资源供给结构不合理,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已越来越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目前,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同期从业人员的比重仍很低。中国装备制造业对基础性、关键性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高水平技术人才使用率低,在当前这种资源供给水平下,很难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也难以全面实现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

(3)协同程度不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信息化技术开始进入传统装备制造业,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对接原有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但是,由于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研发、生产、检测、使用分属不同行业,目前行业彼此间交流仍较缺乏,信息和技术标准严重不对称,研发生产各环节衔接不到位。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必须特别重视与创新主体中的用户需求、用户发展相协同。因此,在协同过程中,企业之间和企业与用户之间信息知识的传递、接收、转化尤其重要。除信息和知识协同外,创新主体和创新客体的协同程度也不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主体间创新意愿存在分歧,创新主体和创新客体的利益划分矛盾等都导致协同程度不高。

(4)合作激励措施不完善。技术创新成功率较低,尤其在装备制造业中,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一般不高于5%,这种低成功率、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行业性质,需要健全的信任合作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才能维护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运行。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主体间信任合作,可降低彼此承担的风险系数,中介机构和政府的支持、激励政策可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成功率和技术开发成功率。目前,由于融资合作政策缺失,银行对装备制造企业“只收不贷”或“多收少贷”的情况时有发生,装备制造企业因资金限制导致技术创新项目失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也说明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完善合作激励措施。

3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框架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根据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论,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处于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发挥内部协同作用,从非平衡状态自演化成一个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序参量起着重要作用,是描述从无序到有序、从被动到自动增长过程中系统行为的宏观参量。本文根据序参量原理,分析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并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框架。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由创新主体和创新客体组成,受到创新环境和创新路径的影响,创新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参与者网络由企业、高校、政府、中介和用户组成,这5类参与者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以及中介组织提供的资金和服务支持;中介是指包含一切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政府为技术创新过程提供支撑和协调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由供给政策、需求政策、金融资本和保障平台等组成,具体包括人力、技术、资金、政策和研发转化平台。

图1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结构模型

由图1可以发现,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参与者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研发进而投入市场,达到系统运行和功能实现的目标。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彼此影响、相互推动,即通过双元协同实现技术创新。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结构中,装备制造企业在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组合创新、应用创新以及市场创新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创新模式,企业之间相互影响达到扩散效果,通过扩散演化实现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协同创新。最后,将系统评价结果反馈到外部环境和参与者网络中,调整后循环进行下一轮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

根据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结构,从4个方面确定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序参量,并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具体包括驱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双元协同机制和合作激励机制4个部分,机制框架如图2所示。

驱动力机制分为自动力机制和它动力机制,着重解决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本身动力不足问题,对整个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起着推动作用,促使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活动有序进行并实现技术协同创新系统中相应的功能设定。根据资源形态不同,资源供给分为有形资源和服务资源。其中,有形资源是指资金和人力等实物资源,服务资源包括金融咨询、技术咨询等。资源供给机制是支持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保障系统必要的资源供给,并提供对应的服务。双元协同机制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通过探索式模式和开发式模式形成科技创新互动的斯托克斯范式,促进纯基础研究和纯应用研究开发交互发展,形成技术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双元协同。合作激励机制包括信任合作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信任合作机制包括产学政主体间合作和信任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激励、成果激励等政府和市场协调手段。合作激励机制不仅要解决系统存在的信任冲突,保障系统成员间合作,还要从整体上协调各主体要素间关系,并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技术创新效率。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的4个机制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系统。

图2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研究框架

4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4.1 驱动力机制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驱动力是指实现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的动力,驱动力机制研究主要分析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多因素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驱动因素是指能引起系统实现既定目标的因素,根据驱动因素性质可分为自动力和它动力两类。其中,自动力要素包括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协同创新精神、技术协同创新系统内部激励增长机制;它动力要素包括市场推动、技术推动和政府驱动。通过自动力和它动力的双重作用,实现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如图3所示。

图3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驱动力机制

4.1.1 自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1)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协同创新精神。任何企业都会受到某种利益期望的驱动,对利益的追求是激励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根本战略举措,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目标。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在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锐减,产品定制化趋势增强,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为了保持现有利润水平和提高收益回报,企业企图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核心能力。有条件的企业首选进行自主创新,以提高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条件较弱的企业通过模仿创新和开辟新市场等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可见,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的首要内在驱动力。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竞争条件下,装备制造企业生产不再是线性生产模式,而向交互生产模式和网络生产模式发展,这来源于装备制造企业的协同创新意识。通过协同创新手段,装备制造企业可以更低成本进入竞争区域,利用现有其它企业和组织的优质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综上,自主创新意识和协同创新精神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的自动力因素。

(2)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内部激励要素。内部激励是指通过对主体内部人员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调动协同创新人员的能动性,借此推动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运作,进而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企业技术竞争力。系统内部激励增长可以从人力资源和财物资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规范组织行为和刺激成员发展。人力资源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资本,通过制定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竞争制度和约束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家、研发技术骨干、基层研发人员以及其他经营管理人员等相关技术创新人才参与技术系统创新的主动性。通过内部激励机制,形成激励增长模式,建立完善的制度框架,使得组织者和成员的目标更加兼容一致,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价值。

4.1.2 它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1)市场推动。市场推动一方面来源于市场竞争压力,一方面来源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遵循优胜劣汰规律,这是企业生存必然面对的现实环境,也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协同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和抢占市场份额。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然而,原增长模式改变不了装备制造业大而不优的现状,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加快技术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市场需求是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研发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重要动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基础产业,其产品创新主要依靠下游产业加工制造业强劲需求的拉动作用。在产品周期缩短和产品定制化等市场需求条件提高的压力下,装备制造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满足产品或服务需求。

(2)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率先推进新产品和新市场开发,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引导装备制造企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推动高技术发展和新科技成果投入市场。通过扩散效应,企业自我技术推动力能够创造全新的需求和发展理念,带动整个制造业甚至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也是驱动力之一,科学技术的自组织演化能力揭示出科学技术逐步向更高更新的方向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产生,也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产生巨大影响。技术推动机制可以通过原始创新或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将先进科技成果和资源整合到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中,使得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不断冲破旧的技术规范,引导新的科学技术开发,开辟新的技术创新轨道。

(3)政府驱动。当前,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战略科技发展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中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兴国之器,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墨规划点。为了落实国家科技战略规划的需要,各级政府会制定有利于装备制造业开展技术协同创新活动的产业、科技、财政、金融及人才政策,通过组织、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促进技术协同创新系统发展。

它动力的3个要素与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3个面向一一对应,即技术推动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对应、政府驱动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对应、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与市场推动对应,这也反映了3个它动力要素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4.2 资源供给机制

资源供给机制分析资源供给方为技术协同创新系统提供的资源如何对系统产生影响。装备制造企业的资源供给一般来自企业自身,其次是其它供给方,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和其它服务组织。资源供给方提供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服务资源,如图4所示。

图4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资源供给机制

4.2.1 有形资源供给

有形资源供给包括人力供给和资本供给。人力供给的主体是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项目运行过程中,企业主要提供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部分技能型人才,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研发型人才和部分技能型人才。装备制造业资金需求大,尤其在重大成套装备产业中,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资金投入不足以支撑技术研发,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技术协同创新活动。资源供给涉及资源供给量和资源供给结构,科学的资源供给结构包括完备的人力资源,健全的资本市场以及完善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资本融资机制。人力资源是系统中企业各种技术协同创新活动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只有有效地将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中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促进系统功能的完全实现。

4.2.2 服务资源供给

服务资源供给包括技术服务、政策支持和其它服务供给。技术服务主要来源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体系,高校、科研机构提供基础类技术和核心类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提供技术转化等服务平台。政策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控制研发过程和防范风险,优化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结构。其它服务是指通过中介服务体系提供有关技术协同创新服务,包括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平台服务等,以实现知识、技术和人才资本的共享,提升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时效。

4.3 双元协同机制

双元协同是指探索式模式和开发式模式两种创新运行模式的协同。探索式模式主要应用于研发领域,协同创新主体集中有限精力进行跨组织的技术研发探索活动,提高本企业在原有市场上的竞争力;开发式模式重点应用于应用领域,通过外包与合作网络等方式,各参与主体开展合作创新,获得新市场和其它商业模式。双元协同演化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双元协同机制演化模式

装备制造企业作为技术协同创新主体,其采用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取决于企业决策。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结合形式多样化,可采用合作开发、共建研发实体和共建经济实体等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不同,会选择不同合作模式进行技术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资源整合。如图6所示,3种开发模式对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图6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双元系统模式分类

4.3.1 探索式模式

从图6可以看出,探索式模式包括委托开发、共研开发和共建基础性研发实体3种模式。委托开发模式是在企业技术能力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借助外部组织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方式。在委托开发模式中利益分配简单,通过技术入股或者提成的方式进行技术合作利益分配。共研开发模式是指当企业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时,通过共研合作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主要对企业中某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需要注意的是,共研开发注重不同组织间文化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跨组织管理,提高各主体优势资源的整合效应。共建基础性研究实体一般以建设重点实验室的方式展开,通过重点实验室共建,企业既可掌握技术前沿动态,获取技术领域的前沿性科学知识,为企业技术发展战略提供指导,又可以通过基础性科学知识的获取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尤其在机床等最基础的装备工业中,基础性技术创新的成功可以带动一个产业链的发展。

4.3.2 开发式模式

开发式模式包括共建应用性研发实体、共营原经济实体和共营新经济实体3种模式。共建应用性研发实体主要指建设技术开发中心,针对应用性很强的技术进行开发,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在技术开发中心模式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一般针对企业生产运营以及市场营销中的技术问题或技术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共营原经济实体是指企业按照技术入股等方式,将高校科研机构拥有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运营中。其主要针对拥有稳定市场的企业,需要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高额经济利益。共营新经济实体是指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成立有限责任科技企业,一般瞄准新开辟的市场,进行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运作。这种模式对于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而言都有利于减少研发成本,并带来较大经济利益。

4.4 合作激励机制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不仅需要系统各主体的技术创新需求和协同创新意识,而且需要信任合作机制确保技术创新系统顺利进行协同创新,并通过激励保障机制提升系统成员的协同创新水平。合作激励机制作用原理如图7所示。

图7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合作激励机制

4.4.1 信任合作

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必须以各主体的信任合作为基础。构建系统内部信任合作机制,规范系统成员的合作行为,增加沉没成本和利益获得,并通过市场关系协调成员间合作关系,建立系统内部信任边界和评价体系,维护信任合作关系。信任合作机制包括3个方面:①通过市场关系协调各主体间合作机制,形成互惠创新的合作关系。各主体进行技术创新合作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依据最适用原则寻找合作伙伴,各合作主体将人才、技术和资本投入合作创新项目中,形成基本信任合作的依赖关系。合作创新项目的成立以合作各方的共赢为目的,只有存在共同利益目标,才能维持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②规范系统成员间合作行为。通过提高沉没成本,提高合作收益,对系统成员间信任合作机制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通过对合作者声誉的监督,在潜在惩罚损失和隐形合作风险的双重作用下,规范合作者行为,避免违约和欺骗行为;③建立协同内部信任边界和评价机制。在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中,充分的信任合作会促进技术创新的开展和实现,但充分信任合作不是无节制的信任合作,要建立信任边界,保护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对合作者的信用和风险偏好进行评价,提高信任合作机制的有效性。

4.4.2 激励保障

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各种激励政策、激励措施和制度保障提升协同创新成员的利益获得,促进协同创新水平的提高。激励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两个方面。政策激励主要通过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的引导和激励,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政策激励能够反映政府的政策意图,指明系统技术协同创新的方向,并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保证装备制造企业明晰企业产权,明确企业权利和责任,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要从成果保护方面提供保障,技术协同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在技术协同过程中容易成为矛盾的起点和焦点,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形式保护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和分享权,不仅能够激励协同创新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保护,而且能够保障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

5 结论及建议

根据复杂系统理和协同论理论,结合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点和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的不足之处,基于驱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双元协同机制和合作激励机制,构建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其中,驱动力机制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自组织演化的动力,资源供给机制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双元协同机制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合作激励机制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的保障条件。4个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共同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的有效提高。基于以上研究,为了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激活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系统的驱动力因素。充分调动各技术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合理整合各协同主体的利益冲突,在自动力和它动力的共同作用下,促进系统良性运转,进而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

(2)保证充沛的资源投入和有效的合作激励机制。无论是系统运行的支撑条件,还是系统运行的保障条件,都需要达到一定量化要求,才能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装备制造业作为高技术、高资本产业,在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人财物的投入量,还要注重投入结构,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合作激励机制是保证系统持续运行的基础。因此,应建立健全合作激励机制,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

(3)合理运用双元协同模式。关于基础性研究的探索式模式和应用性研究的开发式模式,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分,只有是否与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项目研发目标相匹配的问题。因此,选取运作模式时,应立足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目标,采用合理的运作模式。

(4)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鉴于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政府角色在其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政府不仅可以在人财物和激励机制供给等方面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可以根据国家发展重点需要和行业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政策引导,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加速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协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SWINK M. Build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 49(49):37-47.

[2] MARSHALL J. The seeds of innovation: cultivating the synergy that fosters new ideas[J]. Amacom, 2002, 20(5):424-425.

[3] AUERSWALD P E, BRANSCOMB L M. Understanding private-sector decision making for early-sta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 between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project report[R].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

[4] FARRE-PERDIGUER M, SALA-RIOS M, TORRES-SOLE T. Network analysis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in spaces for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6, 13(1):1-12.

[5] 许彩侠.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创新驿站的再思考[J]. 科研管理, 2012(5):19-25+55.

[6] 杜斌,张治河. 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基于三位一体的系统模型研究[J]. 财经科学, 2016(5):123-132.

[7] ABD EL HALIM OMAR ABD EL HALIM, HAAS R. Process and case illustration of constructi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 Management, 2004, 130(4):47-50.

[8] CARRILLO F J. Knowledge-based capital in 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8, 12(5):121-136.

[9] 王孟钧,刘慧,张镇森,等. 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新网络协同要素与协同机制分析[J]. 中国工程科学,2012(12):106-112.

[10] 解学梅,左蕾蕾,刘丝雨.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创新效应的影响——协同机制和协同环境的双调节效应模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5):72-81.

[11] 袭著燕,李星洲,迟考勋. 金融介入的政产学研用技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19-25.

[12] 王琛,王效俐.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协同过程及机制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07(5):22-25.

[13] LEON G, BERNARDOS A M, CASAR J R, et al. Open IT-based innovation: moving towards cooperative it transfer and knowledge diffusion[M]. Springer US, 2008:3-39.

(责任编辑:万贤贤)

Study on the Building of the Technology Synergy Innovation OperationMechanism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i Lin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echnology synergy innovation is the mode selection and trends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framework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synergy innovation, and which it consists of four parts, respectively is the driving force mechanism, resource supply mechanism, the dual synergy mechanism and cooper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synergy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ical innovation.

Key Words: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chnology Synerg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Operation Mechanism

DOI:10.6049/kjjbydc.2016060466

收稿日期:2016-07-27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16457668D,15455302D);河北省社科发展研究课题区域经济联合基金项目(201605120104)

作者简介:司林波(1982-),男,安徽合肥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2-0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