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

王伟光,由 雷,臧红敏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 要:在创新网络中,处于网络中心的少数核心企业控制和影响着大量非核心企业,但非核心企业创新能力成长也将影响核心企业和整个创新网络。结合沈阳高新技术产业调研情况,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的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在企业规模、所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发展面临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技术水平、知识吸收、研发模式、企业控制力以及政策环境等均影响着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

关键词:产业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0 引言

在创新网络中,不同位置企业间存在着许多复杂关系,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因其自身固有优势和规模优势,一直广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并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毋庸置疑,核心企业创新水平直接影响着集群网络整体绩效。然而,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如果没有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行为的非核心企业的积极参与,核心企业的核心性和主导性以及对创新网络整体绩效的积极影响可能会面临很大挑战,网络生命力和竞争力也必将受到影响。相反,有了非核心企业与核心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良好互动和耦合,网络整体绩效水平才有可能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阈值区间。尽管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很重要,但由于非核心企业的界定,其成长规律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根据对沈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现状的调查,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了一个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思路,即通过对技术密集程度高、技术联系密切、产业属性接近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进行分析,揭示出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的创新行为特点,为观察、理解、预测和治理创新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为提高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 非核心企业概念界定

在以往研究中,核心企业创新行为和能力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非核心企业创新研究则较少。部分研究比较关心非核心企业如何利用所在网络形成创新能力。Bougrain 和 Haudeville[1]认为,协同创新网络作为资源集聚、信息共享的一种制度安排,能够为资源相对匮乏和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的非核心企业提供更多技术机会。Tomlinson 和 Fai[2]认为,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良好、紧密、多元化协同创新网络中能够得到有效增强。Voudouris等[3]认为,非核心企业内部技术能力是技术投资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Haeussle等[4]认为,协同创新网络上、下游水平以及开发联盟对产品开发的影响力取决于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当然,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Sawers等[5]认为,在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中,尽管这种合作关系通常能够使大、小企业都获得好处,但非对称性合作关系有时也会损害中小企业利益,这主要是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无意识的动态战略知识和能力流动造成的。国内关于非核心企业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甚少,多数研究是从企业规模角度,即中小企业视角来展开的。李贞、杨洪涛[6]认为,非核心企业与协同创新网络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外部关系学习能力和内部知识整合能力越强,越能够将外溢知识内化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付敬、朱桂龙、樊霞[7]认为,非核心企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能力之间呈显著的螺旋式交互影响关系,而企业学习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说明,在创新网络中虽然核心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没有非核心企业对核心企业的支撑与配合,核心企业则难以顺利发展。因此,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整合外部协同创新资源、确保创新网络成功的关键。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创新网络中小型企业受控于大型企业,即大型企业被视为核心企业,中小型企业则被视为非核心企业,但企业规模不是界定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的唯一标准,现有文献缺乏对非核心企业的界定与特征分析。关于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也大多从企业规模角度进行分析,未形成系统研究体系。上述研究成果给本研究的最大启发就是,企业规模、知识吸收、研发模式以及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等影响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从这一意义上讲,非核心企业是指那些在协同创新网络中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架构单一、创新能力较弱,在创新网络中处于下游位置,为核心企业提供代工、配套产品、受控于核心企业的企业(见表1)。

表1 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的区别

特征核心企业非核心企业企业网络控制力强弱市场份额 占据极大市场份额占据较少或较大市场份额企业数量 少多技术创新能力 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跟随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 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评价指标

2.1 理论分析

由于非核心企业创新行为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所在网络及其结构的影响,核心企业创新行为、特点也在不断发挥示范效果,并逐渐溢出到网络中。因此,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若想实现技术追赶和赶超,需要以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为基础,而其技术创新能力的生成和提升有赖于技术链和产业链发展,也有赖于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知识吸收、研发模式、企业控制力和政策环境5个方面。非核心企业内部研发、内部管理、知识开发、先进设备引进和研发合作能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但其影响作用在创新能力发展不同阶段存在差异[8];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知识吸收与创新网络竞争力中起中介作用[9];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和创新产品竞争力提升可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企业所在创新网络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来实现[10];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应注意风险管理,特别是在技术提升初期,在尚未建立起竞争壁垒的前提下,非可见性管理可能会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应上升到公司战略层次,以增强非核心企业整体技术创新竞争力;创新网络中的政策支持对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11]

从理论上看,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基本轨迹是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12],成功实现这种创新行为转换的企业也就从非核心企业发展成为了核心企业。作为非核心企业,当企业要素禀赋优势并不显著和创新能力较低时,合作创新行为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当企业要素素质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创新能力和外部环境变迁决定企业必须改变技术创新方式,转而选择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3]。随着市场、技术和制度环境的演化,非核心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增强。非核心企业创新能力历经仿制、创造性模仿、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持续积累、创新能力阶梯平台螺旋递进上升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在协同创新网络中,影响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演化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知识吸收、研发模式、企业控制力与政策环境。

2.2 指标体系

结合理论分析,参照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这一指标体系相对突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即通过企业不同指标间的比较,区划出核心企业、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特点。因为就创新本身而言,无论何种类型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一般内容没有本质差别,但是通过综合性指标比较,特别是与所在行业总体平均水平的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不同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特点。

表2 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指标内容说明技术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增长率(2014年高技术产品产值-2013年高技术产品产值)/2014年高技术产品产值研发经费增长率(2014年研发经费-2013年研发经费)/2014年研发经费优势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知识吸收研发人员所占比例研发人员数/职工总数拥有领军型技术人员有或无领军型技术人员研发模式设立研发机构是或否设立研发机构产品开发方式自主研发、委托高校、委托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购买、其它技术来源自主研发、国内引进、国外引进、其它企业控制力有效专利数国内专利、国外国际专利发明专利数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其它专利行业标准数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政策环境财政支持专项资金、其它其它优惠政策高企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税收优惠、企业享受的其它政策

3 问卷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信息

本文数据来源于《沈阳经济发展状况大调研(高新技术产业)调查问卷》,共调查了1 379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规模以下企业1 136家、规模以上企业243家。参与调查的企业来自沈阳各区及周边县市。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所属行业、从事技术领域、2013年和2014年基本经济数据、产品数量、优势产品数量、优势产品技术水平、资金来源、市级以上财政支持、经营问题、研发机构、技术来源、产品开发方式、有效专利、享受优惠政策、技术领军人才、研发人员、瓶颈问题以及需要得到的服务15项内容。调查数据显示,设立研发机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样本总数的27%,规模以下企业占10%,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总样本的37%。其中,仅有2%的国有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规模以上企业有效专利数量占比远远高于规模以下企业,私营企业有效专利、行业以上标准数量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在拥有高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中,大部分为规模以上企业或私营企业(如表3~表6所示)。

表3 样本规模分布情况

样本规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其它类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家)268225111560规模以下企业数(家)30317511222合计(家)3299975212782占比(%)21774106

表4 样本高技术企业分布情况

企业分布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其它类型企业高技术企业数(家)19115092131非高技术企业数(家)1388474310651合计(家)3299975212782占比(%)21774106

表5 样本高技术产品分布情况

产品分布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其它类型企业有高技术产品的企业数(家)232373163850无高技术产品的企业数(家)97624368932合计(家)3299975212782占比(%)21774106

表6 样本产业分布情况 (单位:家)

样本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医药制造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其它规模以上企业数18951436184449329315604规模以下企业数48246973512792285合计2377549701579613910237689

由于核心企业相对于非核心企业具有技术水平高、知识吸收能力强、主要采取自主研发模式、企业控制力较强和受到政府政策支持等特点,所以本文选取技术水平、知识吸收、研发模式、企业控制力和政策环境5项指标占比均高于样本平均值的企业,将其定义为核心企业,将剩余企业定义为非核心企业。经筛选,1 379家研究样本企业中符合条件的核心企业有11家,占比为0.8%;非核心企业1 368家,占比为99.2%。通过数据显示,核心企业均属于私营企业,无国有企业,可见目前沈阳高技术产业国有企业虽然规模很大,但仍属于生产性企业而非技术型企业,核心企业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医药制造业、新材料与其它高技术领域,非核心企业存在于高技术产业各行业中,如表7、表8所示。

表7 经济类型分布情况 (单位:家,%)

企业类型样本总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其它合计非核心企业136821774106100核心企业 1100649027100

表8 产业分布情况 (单位:%)

产业分布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医药制造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技术领域其它合计非核心企业数1653515437348100核心企业数 45000009918019100

3.2 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

(1)技术水平。非核心企业在技术投入、创新产出和总体技术水平方面与核心企业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受到近年来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非核心企业技术投资水平较低,处于负增长区间,作为重要创新产出的高技术产品增长速度2014年较上年下降了11%,而核心企业上述两个指标保持增长势头(见表9)。

表9 技术投入与产出情况 (%)

企业类型高新技术产品增长率研发经费增长率非核心企业-11-5核心企业 44

分析发现,91%的核心企业拥有优势产品,大多数核心企业优势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水平,而仅有54%的非核心企业拥有优势产品,技术水平多数处于国内领先与先进级别(见表10)。

(2)知识吸收。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仅有少数非核心企业拥有研发人员,非核心企业研发人员所占比重仅为9%,拥有国内领军型技术人员比重为13%,引进国内外技术专家的企业仅占14%。而核心企业具有大量研发人员,100%的核心企业均引进国内外专家且拥有领军型技术人员。在股权激励方面,核心企业占比大于非核心企业,股权激励政策为核心企业集聚了大量高端人才,为企业增加知识积累和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创造了条件(见表11)。

表10 优势产品与优势产品技术水平情况 (%)

企业类型优势产品所占比例优势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合计非核心企业54493156100核心企业 919216010100

表11 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入情况

企业类型研发人员所占比重国内领军型技术人员进行股权激励引进国内外技术专家非核心企业(%)9135.414核心企业(%)381009.164

(3)研发模式。核心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远远高于非核心企业。所有核心企业均设立了研发机构,而仅有不到半数的非核心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其中,核心企业技术来源主要采用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两种方式,非核心企业技术来源主要有3种方式,即自主研发、国内引进和其它,并且其它所占比例为26%。由此可见,由于不同非核心企业配套不同的核心企业,因此,二者在技术来源上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2)。

表12 技术来源情况

企业类型设立研发机构所占比例技术来源自主研发国内引进国外引进其它合计非核心企业(%)3636261226100核心企业(%) 100406000100

核心企业产品开发方式主要采取自主研发以及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两种方式,不采用技术购买和委托开发方式;非核心企业也很重视自主研发,但其研发模式更加多样化(见表13)。

(4)企业控制力。专利分布数据显示,在专利水平分布方面,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存在很大差异(见表14)。所有核心企业都拥有有效专利,且其拥有的都是国外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接近90%。相比之下,非核心企业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所占比重仅为33%,其中92%的专利为国内专利,发明专利仅占其拥有专利的25%。这意味着,非核心企业技术受控性非常大,短期内难以实现技术追赶和赶超,在本地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居于从属地位。

表13 产品开发方式情况

企业类型自主研发委托高校委托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购买其它合计非核心企业(%)532410625100核心企业(%) 58003705100

表14 专利分布情况

企业类型有效专利所占比重专利分布国内专利国外国际专利合计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其它专利合计非核心企业(%)3392810025461316100核心企业(%) 100010010086635100

所有核心企业均有行业以上标准,而仅28%的非核心企业有行业以上标准,但非核心企业中有国际标准占比为9%,核心企业无国际标准。核心企业行业标准主要是地方与国家级别,而大量非核心企业行业标准占据国家、国际、地方和行业各级别。这表明,非核心企业在核心企业占优领域并未进行直接竞争,相反,而是通过“走出去”技术路线另辟蹊径(见表15)。

表15 形成行业以上标准情况

企业类型行业以上标准所占比例标准水平国际国家地方行业合计非核心企业(%)289291943100核心企业(%) 100050050100

(5)政策环境。相对于核心企业而言,非核心企业获得财政支持的比例仅为24%,远远低于核心企业的91%;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非核心企业所占比例也远远低于核心企业(见表16)。在享受优惠政策方面,非核心企业与核心企业没有太大差别,其中高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是企业获取优惠政策的两种主要途径(见表17)。

表16 获得市级以上财政支持情况

企业类型获得财政支持所占比例资金来源专项资金其它合计非核心企业(%)241684100核心企业(%) 915842100

表17 享受优惠政策情况

企业类型高企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税收优惠企业享受的其它政策合计非核心企业(%)40227724100核心企业(%) 57210714100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技术水平、知识吸收、研发模式、企业控制力和政策环境。根据这些指标是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本文对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的非核心企业进行了识别,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了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一般特点。调查发现,尽管非核心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各指标上均与核心企业存在很大差距,但非核心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国外专利申请、国际行业标准制定等方式塑造其内生技术能力,这将为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创造条件。具体而言,在优势产品技术水平上,非核心企业“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合计高达87%,远高于核心企业(合计占比为70%)。这意味着,在非核心企业所在行业内,其优势产品竞争力借助于较高的技术水平,有可能实现技术升级。在专利和标准两个重要指标方面,非核心企业“国际化”路线比较明显。

进一步深化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机理,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以往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核心企业,认为核心企业是产业创新网络中的主导力量,但无论从产品价值链、企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还是创新价值链来看,非核心企业参与不仅是各种价值链完整性、产业上下游协调性的内在要求,更是由核心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网络生成、发展和维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在产业创新网络中的位置变化或主导权更迭,一方面表现为非核心企业成长为核心企业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为原有核心企业逐渐被某些有潜力的非核心企业替代的过程,这种企业位置变化诱导和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

4.2 政策建议

面对东北振兴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加快提高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形成新的产业内生性动力。具体而言:①实施“研究中心”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非核心企业建立各种类型研发机构,集聚创新人才,特别是通过引入领军型人才,强化知识创造和应用能力,为行业“隐形冠军群”的孕育与生成准备技术基础;②提高技术“国际化”水平。通过专项资金支持、行业技术信息平台搭建、鼓励国际专利申请和国际标准制定等形式,为非核心企业技术国际化路径提供政策环境;③整合和创新政策工具,将非核心企业获取的“其它类型政策优惠”与财政专项资金等工具有效集成,加速非核心企业优势产品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 BOUGRAIN FREDERIC, HAUDEVILLE BERNARD.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and SMEs internal research capacities[J].Research Policy,2002(31):735-747.

[2] TOMLINSON PHILIP R, FAI FELICIA M. The nature of SM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a multi-scalar and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J].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2013(141):316-326.

[3] VOUDOURIS IRINI,LIOUKAS SPYROS,IATRELLI MARIA,et al.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 investment: impact of internal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networking and investment's strategic importance[J]. Technovation, 2012(7): 400-414.

[4] HAEUSSLER CAROLIN, PATZELT HOLGER, ZAHRA SHAKER A.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in high technology new firm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2(3): 217-233.

[5] SAWERS JILL L, PRETORIUS MARTHINUS W, LEON A G OERLEMANS. Safeguarding SMEs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technology innovative SME-large company partnerships in South Africa[J].Technovation,2008(28):171-182.

[6] 李贞,杨洪涛. 吸收能力、关系学习及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2012, 33(1):79-89.

[7] 付敬,朱桂龙,樊霞. 企业合作创新模式与能力的协同演化研究[J]. 中国技术论坛,2013(8):67-74.

[8] 李艳华.中小企业内、外部知识获取与创新能力提升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3(5):19-29.

[9] 李慧巍.协同创新网络学习、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升级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2):164-167.

[10] 刘炜,马文聪,樊霞. 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12(12):1853-1861.

[11] 洪勇,苏敬勤.发展中国家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9(8):12-22.

[12] 藏晨.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102-105.

[13] 何建洪,贺昌政.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战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2(6):113-117.

(责任编辑:王敬敏)

The Research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Non-coreEnterprise in the High-tech Industrial Innovation Network——Taking Shenyang as an Example

Wang Weiguang, You Lei, Zang Hongmin

(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 a small number of core enterprises in network center control and affect a large number of non-core enterprises. Bu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non-core enterprises growth will also affect the core enterprises and the 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shenyang high-tech industry research, the thesis analyzed non-cor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high-tech industrial innovation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re and non-core enterprises in the enterprise scal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echnical level, knowledge absorption, development mode and policy environment, corporate control and so on all affect the non-cor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o grow.

Key Words:Industrial Innovation Network ;Core Enterprise; Non-Core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DOI:10.6049/kjjbydc.2016060186

收稿日期:2016-07-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715410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3113);辽宁省教学改革立项一般项目(UPRP20140045);辽宁省教育科研管理智库项目(2K2015027)

作者简介:王伟光(1970-),男,辽宁清原人,博士,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技术创新与政策;由雷(1986-),女,吉林农安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臧红敏(1983-),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02-0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