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理论逻辑与实践研究

柏振忠,宋玉娥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高度组织化的规模主体,在中国农村科技推广、扶贫攻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分析中国农村科技扶贫现实意义和困难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加快构建合作社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从提高异质化贫困农户科技使用效率、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实施、降低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及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剖析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并探讨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应用情况;最后,提出推进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扶贫;理论逻辑;实践应用

0 引言

自201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明确了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将科技扶贫与特色产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列为扶贫开发的7个重点领域。科技扶贫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举措,成为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成为服务于“共富共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嵌入农村组织而拓展自由发展空间,一方面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另一方面又构成政府与贫困农户之外的第三方,是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介组织。独特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农业科技扶贫的内在自洽性,并天然地具有益贫性组织特征。

国内外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科技扶贫进行了广泛研究。 翁伯琦、黄颖等[1]提出精准扶贫在新时期应该有新对策,而科技扶贫正是扶贫攻坚的新创举,是精准扶贫得以继续开展的重要保障。李晓凤[2]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技扶贫应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科技扶贫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谷树忠、谢美娥[3]指出,农业科技供需的多样性为扶贫工程增添了很大压力,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规模化、组织化经营,其中社员利益具有一致性、风险具有共担性,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科技介入程度,是农业生产对社会化、市场化的内在要求。潘劲[4]认为,政府政策导向与合作社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广泛的利益博弈关系,要实现扶贫政策的正效应,需充分考虑政策可实施性与农民民主权利及政府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刘冬梅、石践[5]认为,在利益共享机制下,贫困户更有互相借鉴生产技术、抱团脱贫的内在动力,并支持政府由单纯政策扶贫转向综合型技术服务趋势。赵晓峰、邢成举[6]认为,科技扶贫的主打力量应是诸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类规模主体,散户在资金缺乏、技术受限条件下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科技扶贫使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构成利益联结机制。本研究将进一步厘清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的理论逻辑,并在具体实践应用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 中国农村科技扶贫意义与现实困境

1.1 科技扶贫是打赢国家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有效武器

(1)科技扶贫是快速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形式。科技扶贫依靠组织自身科技优势,致力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目标,快速推进精准扶贫。近年来,科技与精准扶贫的衔接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的联动优势日益凸显。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科学管理、适时、动态监测贫困人口状况,而快速发展的农业信息技术有助于对贫困人口进行监管。例如,大数据、信息分析、智能决策等农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开展扶贫脱贫工程提供了创新思维,并有效提升了精准扶贫的前瞻性,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汇总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方向及贫困家庭的贫困状况、脱贫需求,可构建贫困对象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精准脱贫目标(见图1)。

图1 系统汇总精准识别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2)科技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科技扶贫是农业现代化背景下适应经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式。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制约,贫困户缺乏科学种植养护常识,作物种植质量逐渐下降,产品升值空间越来越狭小。缓慢的经济发展和滞后的社会发展导致扶贫开发任务更加艰巨,且民族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经济状况分布更加错综复杂,面临的困难比其它地区更大。因此,贫困地区发展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先进技术提高产量而非扩大耕地面积、增加收入。推进农业科技扶贫、转变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方式,是加快推动贫困地区调结构、强产业、抓改革、补短板、促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贫困地区农牧业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3)科技扶贫是激发贫困主体自我发展潜力的重要方式。科技扶贫的根本目的是激活贫困户自我脱贫潜力,提升其生产技能,提高其农牧业生产效率。科技普及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农业科技普及就是让农民尽可能地理解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质,使科技真正进入农业生产活动,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使其成为精准扶贫的源动力。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科技扶贫利用科学技术,采取扶贫扶志扶智方式,改变人们的致富途径,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通过宣传推广、技术指导及技术培训等方式传授给贫困农民,将其转化为新生产力,改变贫困农民家庭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转变传统扶贫方式和贫困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的“等、靠、要”观念,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其实现自我救助、自我帮扶和自我发展的内源式脱贫。

1.2 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困境

(1)科技扶贫对象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属于分散经营,但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经济层面重要的生产部门,现实挑战升华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造成了农村“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局面。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在区域优势、基础设施及人文素养等方面都较弱,再加上贫困户是农村中条件更加恶劣的农户,属于“弱者中的弱者”。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市场信息不全、竞争力不强,受市场机制的驱动,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受到很大挑战,扶贫开发形势也更加严峻。因此,科技扶贫应充分发挥贫困户的内源动力,将“救济式扶贫”模式转换为“自发扶贫”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扶贫工程压力。但是,在科技扶贫实践过程中发现,科技扶贫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形式,导致贫困户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济不足、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7]。农户耕地零散、地块狭小、参与市场竞争力不足,严重阻碍了脱贫进程。

(2)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融合度不高,缺乏链接平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精准扶贫项目需要实现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无缝对接、高度融合,以科技带动产业,拓宽农民脱贫致富渠道,促进贫困户收入可持续增长。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两种重要方式,两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要将先进的农业科技融入产业扶贫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一个有效链接平台,将分散的农户、资源、土地集聚到一起,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一管理。

(3)分散小农生产仍占主导地位,技术交流与合作受限。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大部分仍是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无农户合作与交流链条,科技成果缺乏“流动导体”,难以入村到户。再加上贫困户较弱的市场地位,农户只能参与无序市场竞争,并获取不完善的市场信息,这严重阻碍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进程,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由此可见,农户之间的联系是科技扶贫融入贫困地区的必经之路。

(4)农业科技交易成本过高,农业机械化难以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基础薄弱、生产效率普遍较低。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在科技扶贫背景下,为了适应规模生产的现实需求,引进科技成为农业机械化时代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农业投入少、农民贷款难等问题一直存在。即使是科技扶贫政策让广大贫苦农民看到了脱贫的曙光,但由于农业科技交易成本过高,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很好地配合规模种植和生产,从而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益,导致贫困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根治。

农业发展对科技需求增长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削弱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针对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存在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链接平台缺乏、农户之间科技交流与合作较少及农业科技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与实践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

(1)合作社通过一体化生产服务,提高异质化贫困农户科技使用效率。由于资源禀赋特征不同、从事职业不同,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分化,农民阶层分化现象日益明显。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乡村精英比贫困农户更容易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根据“知沟”假设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处于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人获取新知识的速度不同,这种现象在农业科技扶贫中同样存在。乡村精英和贫困农户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渠道不同,农业信息完善度也不尽相同,农业精英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丰富、信息更加科学。因此,其更易加剧农户分化局势。但是,合作社通过在种子、化肥、农药等科技产品上实行统一组织、统一采购、统一提供,在科技管理上推行一体化生产服务,能够有效改变异质化农户的农业科技使用状况,改善农户生产技能和生活福利。

(2)合作社通过产业链接贫困户,成功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的实施。政府通过引入科技和产业力量,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各方资源进入生产、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将贫困户链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产业链上,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消除贫困地区信息壁垒,建立多渠道、多层次扶贫资金筹集机制等一系列科技扶贫工程,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和扶贫目标的有效衔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明显的生产组织优势和经济带动优势。通过对内服务、对外经营,合作社将贫困农户嵌入产业化链条,有助于减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产业扶贫是确保脱贫不返贫的有效方法,建在产业链条上的合作社则是科技扶贫的“药引子”。政府、产业与合作社在科技扶贫中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良性互动三重螺旋关系(见图2)。对于政府而言,需要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共同发力助推精准扶贫,通过科技扶贫工程延长合作社产业链;对于产业而言,在产业扶贫上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在规模产业上需要合作社等规模主体带领贫困户脱贫,通过科技扶贫链接合作社和政府扶贫工程;对于合作社而言,其努力贯彻政府科技推广、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农业政策,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的实施,能够提高政府调控农业的能力。

图2 社三螺旋模型

(3)合作社通过搭建传播平台,可降低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传统依托政府体系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存在很多弊端,缺乏调动推广人员积极性的利益激励机制。受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相对偏低的影响,推广人员队伍稳定性较差、服务质量效率偏低。相比较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搭建科技传播平台、引进农业科技成果、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开展新型农民农业知识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等方法,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现实性难题,大大缩短传播路径,不断节约交易成本。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工具和科技成果,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技术型农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另一方面,合作社具有科技示范推广功能,社员能够亲眼看到农业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切实了解农业科技扶贫效益,有助于竞相采用、互相推广与借鉴新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优化为现代农业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传播平台,大大缩减了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

(4)合作社通过农村土地集约经营,能够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原有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市场化土地集中,能够有效进行土地集约生产,而鼓励承包权、管理权分置则有利于土地流转成本内部化。经营方式由分散走向联合,实现了土地生产规模效应。伴随着合作社的出现,分散的土地逐渐集中,各类农业生产要素开始集聚,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开始普及,极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8]。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规模效应要求更大规模的机械化运作,农业科技服务能力越来越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今后贫困地区农业探索出了一条高组织化生产之路,这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链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在降低个体农户公共产品使用成本的同时,有助于促进合作社之间的相互合作,达到农业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应用

(1)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和实力,能够克服小农生产科技投入的局限性。贫困农民由于资金受限,无法投入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只能依靠劳动力的时间积累弥补技术空缺,这种小农式农业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相比较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够集聚广大社员力量实现共同发展,也可以自发形成资金互助组,利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产生的“双轮驱动”效应,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例如,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现代化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大中型农用机投入数量更是实现了大幅增长(见表1)。相应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农机合作社在我国各地纷纷组建。现代农机具广泛应用于土地整理、播种、中耕植保、节水灌溉、收获加工、畜牧养殖等农业生产环节,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并提高了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效率。

表1 2014年和2015年主要农机产品产量汇总(单位)

产品名称企业数201512月1~12月累计201412月1~12月累计同期比(±%)同期累计比(±%)大型拖拉机3141487737230095817037.8533.01中型拖拉机5446882610780435795678377.587.56小型拖拉机11612085914027631395421655941-13.39-15.29收获机械13667013827101668088613300.31-3.97饲料生产设备33435825174893595959033521.20-12.34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www.amic.agri.gov.cn)

(2)合作社链接电子商务平台,创新了科技扶贫运行方式。合作组织引领的农村电商平台不断涌现,通过创新科技扶贫运行方式,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例如,联想、春晓资本2014年投资云农场,为合作组织提供农技通、云农宝、乡间货等增值服务(见表2)。在贫困地区依托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与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的成功对接开展科技扶贫,发挥电子商务在打破时空局限、直接沟通需求、聚合远端订单、优化资源配置、发掘潜在价值等方面的优势,突破长期以来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本地市场狭小、需求不振、资源贫乏、相对封闭和价值低估等瓶颈,为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力。

表2 电商平台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

电商平台成立时间平台背景线下服务网业务模式平台特色云农场2014.2联想、春晓资本投资在全国建立了300个县级服务中心自营+平台以合作组织为切入点,提供农技通、云农宝、乡间货等增值服务农一网2014.11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江苏辉丰、上海优洋、南通和盛共同出资建立在全国建立了800个县域工作站自营+平台主要服务于合作组织与零售商,商品较市面价值低至30%~70%大丰收2014.12经纬中国投资全国覆盖了80个县平台线上与经销商合作,对接合作组织;线下提供代购、配送服务

资料来源:中商情报网(www.askci.com)

(3)合作社构建利益连接机制,确保贫困户共享科技扶贫成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确保贫困户分享科技扶贫成果。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其主要推出了以下4种方式:①吸纳发展贫困社员。恩施州利川市振辉无土栽培专业合作社吸纳发展该市团堡镇野猫水村精准扶贫对象23户,为其免费供应种苗、肥料、营养液,并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②提供就业岗位。恩施市花枝山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为解决当地贫困农民就业问题,在茶园管理、茶叶收购、茶叶加工等生产技术环节,每年培训转移当地农民工500余人;③实行土地入股或租用,最大化土地收益。利川市箭竹溪黄连专业合作社采用社员土地入股或非社员土地租用等方式,按每亩每年土地流转费600元,高出当地平均价,使贫困农户分享黄连生产经营技术进步成果;④社员享受合作社盈利分红。利川市团堡镇农安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每年提取经营利润的20%作为公益金、公积金、风险金后,从剩余利润的80%中提取85%分红返利。仅2015年,该合作社就为社员分红利润160万余元,人均2万元,帮助农户成功实现脱贫致富。通过以上多种途径构建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可确保贫困农户共享合作社科技扶贫成果。

3 有效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的对策建议

3.1 推动合作社科技研发与推广,引领科技扶贫新动力

(1)加强合作社内部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扶贫效率。在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求的前提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强化内部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例如,由不同合作社共同组建一支合作联社农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推进合作社之间资源开放共享,强化合作联社扶贫力度,为贫困户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丰富的市场信息;加大实施种植业合作社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帮助贫困户强化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特别是智慧农业推广应用、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水平提升等工作,引领合作社科技扶贫新动力。

(2)鼓励社员间开展技术信息交流,扩大科技扶贫辐射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转变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建立技术传播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高社员自发脱贫能力,支持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工程,形成由政府主导、合作社实施、其它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扶贫体系;鼓励合作社与地方农科教产学研建立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合作,将符合当地实际生产水平的农业科技推广到贫困户,授人以渔,带动农业科技扶贫。

3.2 优化合作社人力资源配置,整合科技扶贫新资源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职业技能,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培训机制,开发和优化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合作社培训主体的作用,提高社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合作社社员挑战贫困的能力,提高合作社科技扶贫效率。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3.3 强化合作社科技创新驱动力,开发科技扶贫新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设立内部教育培训机构,一方面可提高社员和贫困户科技致富认识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源动力。贫困地区脱贫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有效方式使贫困户走上内源式发展道路,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帮助贫困农户走上内源性发展路径的有效组织。内源性是指在建立一个有权干预地方决策的基层组织和顺应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培养本地人的能动参与性(见图3)。农民参与教育培训,意味着其自我管理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应注重对贫困户内在力量的挖掘,培养其自我积累能力和自发脱贫意志,从而最终走出贫困,这是贫困农户走上“内源发展”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扶贫形式普遍开始转型,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其所产生的“内源发展”效应逐渐得到体现,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图3 内源性发展理论内涵

3.4 充当政府链接贫困户的依托,推动合作社科技扶贫工作循序渐进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第三方平台,充当政府链接贫困户的依托,上传下达,推动政府、贫困户之间精准扶贫工程的有效实施。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科技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一是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与科研院所直接对接,通过科技下乡、“专家大院”,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科技推广中的积极作用;二是为农户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农田耕作标准与服务,提高科技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贡献度,提升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三是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质量检查小组、综合考核小组,定人定岗定任务,做到“社有科技特派员,组有科技辅导员,户有科技带头人”,科技到户、技术到田、责任到人,将科技生产宣传到每个贫困户,让贫困户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将科技扶贫融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翁伯琦,黄颖,等.以科技兴农推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对策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166-169.

[2] 李晓凤.我国农村科技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3):58-60.

[3] 谷树忠,谢美娥.新时期我国科技扶贫与NGO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5-9.

[4] 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2-11+94.

[5] 刘冬梅,石践.对我国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转变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5(1):116-120.

[6] 赵晓峰,邢成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6(4):23-29+110.

[7] 邓瑶.农业公共服务的三螺旋模型——政府、产业与农民合作社互动关系分析[J].农村经济,2010(4):86-89.

[8] 柏振忠,魏薇,李亮.西部地区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以四川省崇州市为例的分析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96-99.

(责任编辑:王敬敏)

Study on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Bai Zhenzhong, Song Yu`e

(Academy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As a scale subject of high organization,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hina's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ten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paper, firstly, insists that it is the only way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system; secondly, it analyses the mechanis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from the aspect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e of heterogeneous poor farmers,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reducing the cos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cking transaction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xplores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advices.

Key Words: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Application

DOI:10.6049/kjjbydc.2016110586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8-0021-05

收稿日期:2017-03-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277;71373069)

作者简介:柏振忠(1972-),男,湖南永州人,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发展;宋玉娥(1992-),女,湖北宜昌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