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服务进口自主研发与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

李 俊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可以通过自主研发与国际技术转移实现。商业服务贸易是包括专利、研发在内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是国内企业获得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利用WIOD数据库计算出我国制造业对商业服务进口的依赖程度,并基于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1-2007年企业面板数据,对商业服务进口和企业自主研发是否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主研发和商业服务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商业服务进口可以促进国内企业自主研发,二者共同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关键词:商业服务进口;自主研发;制造业;技术进步

0 引言

在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制造业商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出口增长迅速,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制造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导致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企业过度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竞争。在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低端锁定使得企业技术进步缓慢,随着劳动成本上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如何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企业自主研发和吸收国际技术转移是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渠道。

Coe 和Helpman[1]注意到国际研发外溢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和贸易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研发活动的技术外溢。Melitz等[2]发现企业可以从出口中获得出口学习效应,从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但众多学者对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研究突显出“生产率悖论”的现象[3],发现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低于非出口企业。对此,很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很多出口企业从事来料加工等加工贸易,居于全球价值链上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环节,因而很难在出口中接触和学习到先进技术。最近很多学者把国际技术转移的贸易渠道转移到进口上来,如喻美辞和熊启泉[4]认为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是国内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渠道;楚明钦[5]实证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及进口关税水平的下降促进了国内企业研发活动,进而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杨校美等[6]从服务进口的角度分析企业获得国际技术转移的渠道,认为服务进口从增加制造业中间服务种类,实现技术国际转移,促进专业化分工和行业竞争等方面提高进口企业技术水平。然而这些研究将各种服务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服务进口对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忽略了服务的异质性。

服务的异质性较强,不同部门的服务要素密集度不同,服务进口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迥异。商业服务贸易是包括研发、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等在内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贸易。因此,商业服务进口是国内企业获得国外技术转移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渠道。故本文主要关注商业服务进口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该问题具有两方面意义:①在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通过利用国外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保持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实现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关键;②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5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0%。我国未来的FTA谈判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协定签订时,必然更多地涉及到服务市场开放的问题。研究商业服务进口对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可以为我国在FTA谈判和签订中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商业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服务贸易中占比较高。根据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分类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2010》的统计标准,商业服务贸易对应到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中,包括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及其它商业服务5个子部门的服务贸易。根据GATS关于服务贸易模式的规定,服务贸易主要包括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4种模式。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通过BOP(国际收支服务贸易统计)统计,仅覆盖了前两种服务贸易模式,对后两种服务贸易模式未充分统计。虽然我国有服务业FDI的相关统计,但其部门分类与GATS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2010》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商业服务进口只针对BOP统计的商业服务进口展开研究。

商业服务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中间投入,也是知识最密集的环节。商业服务进口对淘汰我国原有制造业企业落后的服务部门、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商业服务进口一直是我国服务进口的重点,在总服务进口中占据重要地位。表1为我国商业服务进口概况,1998年商业服务进口为72.1亿美元,占总服务进口比例的27.2%;到2008年,商业服务进口增加到520.8亿美元,总服务进口占比增加到33%。此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商业服务进口有所降低。2014年,中国商业服务进口增加到850亿美元,但在总服务进口的比重下降到22.2%。近年来我国商业服务进口占总服务进口的比例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制造业在经济危机后出现困难,对商业服务的需求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我国商业服务业的发展,部分替代了商业服务进口。

为了更好地说明商业服务进口对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影响,首先利用一个简单模型对商业服务进口影响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利用OECD编制的WIOD数据库计算我国制造业对于商业服务进口的依赖度,通过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商业服务进口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考虑到企业自主研发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对商业服务进口与企业自主研发的关系进行分析。

表1 商业服务进口概况

年份金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占总服务进口比重(%)199872.17.027.2199983.515.827.0200085.11.923.7200197.915.125.12002122.024.726.52003149.622.527.32004196.631.527.52005232.318.227.92006289.824.728.92007408.340.931.62008520.827.633.02009484.4-7.030.62010503.23.926.22011581.715.624.52012639.49.922.82013743.216.222.72014850.014.422.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5》计算得到

1 模型及作用机理

为了更好地说明商业服务进口与企业自主研发对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考察企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1)

式(1)中,QitKitLit分别代表企业it年的产出、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和劳动;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it代表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除资本和劳动投入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通常指代技术。如果是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企业技术进步仅能依靠自主研发实现。但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还可以直接通过商业服务进口的方式实现从国外的技术引进和转移。从而,不仅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而且国外的技术转移和引进都会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可以把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为:

Ait=Aef(busiit,rdit)

(2)

式(2)是技术进步公式,busiitrdit分别表示国外技术转移与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根据吴延兵[7]的研究,把函数f(busiit,rdit)的具体形式写为f(busiit,rdit)=γ1ln(busiit)+γ2ln(rdit),将其带入式(2)后对等号两边取对数,得到:

lnAit=lnA+γ1lnbusiit+γ2lnrdit

(3)

式(3)用以说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部分来源于企业自主研发,一部分来源于国外技术转移。国外技术转移的实现方式多样,其中包含专利、知识产权和研发活动在内的商业服务进口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形式。商业服务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是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要素。商业服务进口所占份额的增加,从两个方面促进了企业技术水平提升:①进口服务增加了制造业投入的服务种类,引致企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效应。如果企业使用更多种类的进口服务,能进一步分工细化、提高专业化程度,最终实现生产率提高。如果企业引进更多数量的服务,通过把更多生产中的服务任务外包给国外企业,从而可以将更多资源集中在核心制造环节,进而提高生产率;②由于进口商业服务质量更高,利用国外高质量服务替代本国服务,能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商业服务具有两个重要特征:①知识密集性。例如,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等服务都包含了大量专业知识,从业人员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并具备专业知识才能提供相应服务;②商业服务供求具有交互性。商业服务的提供过程是供求双方相互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商业服务贸易实际上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也是知识与技术扩散的过程。因此,大量商业服务进口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

企业自主研发是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意义重大。虽然商业服务进口和企业自主研发各自都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学者认为,在开放经济环境下,企业如果将一些研发活动外包给国外企业,可能会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降低企业自主研发意愿[8]。还有学者认为,企业通过在国际上购买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方式引进技术,为企业自主研发创造必要的技术基础与条件,进而促进企业自主研发,因而二者是互补关系。企业进口商业服务是否能通过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进而实现技术进步需要实证检验。

2 数据与计量模型

商业服务与制造业之间联系紧密,但缺乏企业层面对各类商业服务使用的准确统计数据。因此,如何准确衡量商业服务进口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投入-产出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各行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能够计算出该国各制造业行业对各服务业部门服务的依赖程度。

2.1 中国制造业对进口商业服务依赖度

借鉴Feenstra等[9]的做法,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每个制造业行业的商业服务进口依赖度:

busijt=

(4)

其中,busijt代表t年制造业行业j商业服务进口投入在中间投入中的比例;busiimjt代表各年各制造业行业使用的商业服务进口,middlejt代表各年的制造业行业中间投入,j代表制造业行业,t代表年份。该指标主要通过OECD编制的WIOD数据库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

与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相比,WIOD数据库给出的投入-产出表有两方面的优点:①不仅反映各国国内的投入-产出关系,还反映出各国利用国外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而可以计算出各行业使用进口商业服务的比例;②WIOD构建的投入-产出表反映其在不同年份的变化。利用WIOD数据库2001-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各制造业行业中商业服务进口在中间投入的比例,能够准确反映制造业行业对商业服务进口的依赖程度及其变化。

表2为2001-2007年各个制造业行业对商业服务进口的依赖度及其变化情况。从2007年的情况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对进口商业服务的依赖程度最高,商业服务进口在中间投入中的比例达到了4.6‰,其次是食品、饮料及烟草业,电子光学设备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的生产中使用的商业服务进口在中间投入中的比例也超过了3‰。纺织及纺织品业,造纸、纸浆及印刷和出版业,机械、电气制造业生产中使用的进口商业服务在中间投入中的比例也超过了2‰。总体趋势上看,2001-2005年,大多数制造业行业对商业服务进口的依赖度有所提高,说明我国制造业生产中融入国际生产价值链的程度加深,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2005-2007年,制造业行业中商业服务进口在中间投入中的比例有轻微下降,这可能是因为我国服务业迅速发展,国内商业服务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国外商业服务,减轻了对商业服务进口的依赖。

2.2 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

本文利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企业技术进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样本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并考虑到统计数据中可能存在的个别财务指标的遗漏以及明显的错误问题,对数据样本进行了以下处理:①因为2001年之前的数据不包括企业研发数据,2001年才有企业研发数据,故仅保留2001-2007年间持续经营的企业数据;②删除了研发支出小于等于0的企业;③删除了企业固定资产、企业年龄、工资总额、人均资本等其中任一项为负的企业;④删除了固定资产大于总资产的企业。

表3为LP(Levinshohn,2003)方法估计的对数形式全要素生产率。2001-2007年,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均值稳步上升,2001年对数形式的生产率均值为2.46,到2007年对数形式的生产率均值为2.59,年均增长率为0.8%,转化为非对数形式,则生产率年均增长为2.2%。与此同时,中国商业服务进口不断增加,平均商业服务进口依赖度逐年提高。2001年制造业平均商业服务进口依赖度为1.6‰,2007年增加到3.4‰,商业服务进口依赖度提高速度较快。

表2 制造业行业对商业服务进口的依赖度 单位:‰

制造业行业2001200320052007食品、饮料及烟草业2.482.864.063.88纺织及纺织品业1.822.243.202.83皮革、皮毛及鞋类制造业1.141.201.871.37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1.101.301.571.21造纸、纸浆及印刷和出版业1.511.762.662.3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0.741.261.581.3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142.494.474.6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151.422.001.4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41.992.411.92金属及金属制品业0.871.081.471.04机械、电气制造业1.651.813.372.85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2.152.324.303.8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72.254.723.92其他制造业及废料回收工业1.852.083.102.78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WIOD数据库计算得到

表3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商业服务进口依赖度

年份生产率均值商业服务进口(亿美元)商业服务依赖度(‰)20012.4697.91.620022.49122.02.220032.51149.62.520042.52196.63.220052.55232.34.120062.57289.83.520072.59408.33.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5》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得到

2.3 计量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参考张艳(2013)、张翊(2015)等的研究,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TFPit=γ0+γ1busijt+γ2rdit+ΓXit

+ds+dr+dt+εit

(5)

TFPit是全要素生产率(对数形式),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得来;i代表制造业企业, t代表时间;busijt为制造业企业i所在行业j的商业服务进口依赖度;rdit代表i企业在t年时的研发支出;Xit是关于企业性质的控制变量,主要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dsdrdt分别为行业固定效应、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

由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行业分类标准使用的是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制造业行业服务进口依赖度由WIOD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其行业分类是欧盟经济活动分类NACE Rev.1行业分类标准,二者行业分类标准不一致。因此,需要对其进行2分位行业层面上的匹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可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3的行业分类在2分位上进行匹配,WIOD使用的NACE Rev.1也可以与ISIC Rev.3在2分位上进行匹配。然后,借助ISIC Rev.3的中介作用,可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行业分类和WIOD的行业分类进行匹配。

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以下反映企业特征的控制变量:①企业连续经营时间(age)。有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时间越长,积累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越多,更有利于技术进步。有观点认为经营时间越长,企业管理中积累的问题越多,可能会降低企业技术进步动力;②企业固定资产总额(capital),代表企业规模。一般认为企业存在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能力更强;③企业劳动投入(cyrs),企业从业人数和人力资本投入;④人均工资(wage),代表人力资本价格,工资越高,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本越雄厚。从很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高工资可以激励员工认真工作,促进技术进步;⑤市场集中度指数(hhix),代表行业内市场竞争程度,市场集中度越高,意味着垄断程度高,垄断企业通过对市场垄断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创新动力较低,甚至会阻碍技术进步;⑥企业资本-劳动比率(klratio),即人均资本。通常认为资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30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商业服务进口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面板数据估计主要有3种策略,分别为混合归回、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混合回归认为,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回归方程,因而将面板数据看作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即混合回归的基本假设是不存在个体效应。在本研究中,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具有较大差异性,假定其具有完全相同的回归方程显然不符合实际。当存在个体效应时,需要判断该效应是随机效应还是个体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认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而根据本文研究主题,模型中的误差项很可能与模型的解释变量相关,从而导致估计结果不一致,因而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践中也常常通过对数据进行检验来决定采用何种模型。通过进行Hausman检验判断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得到的chi2值为216.40(p=0.000 0),拒绝原假设,因而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此外本文研究对象为全体制造业企业,而非抽样样本,更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由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企业层面数据,而商业服务进口依赖度为行业层面数据,为降低统计误差,在计算值与相应概率时采取省份聚类标准误。本文将商业服务进口依赖度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并且将企业连续经营时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企业劳动投入、企业资本-劳动比率、人均工资等控制变量逐步加入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4。

表4第(1)列和第(2)列的解释变量分别为商业服务进口与企业自主研发支出,第(3)列则包含了商业服务进口和企业自主研发支出。第(7)列结果显示,商业服务进口系数为正,随着控制变量的增加其系数的绝对值和显著性有所降低,但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说明商业服务进口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企业自主研发变量系数随着控制变量增加,系数值显著降低,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自主研发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对比模型(7)中商业服务进口与企业自主研发系数可以发现,企业自主研发系数在数值和显著性上均强于商业服务进口,说明自主研发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进口商业服务是技术进步的有效补充途径[10]

从控制变量系数看,资产规模、劳动投入、人均工资系数与简泽[11]的结论一致。企业资产规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企业规模越大,越能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其研发能力更强、技术水平更高;人均工资系数显著为正,这是因为效率工资理论表明,高工资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勤奋地工作,避免道德风险,从而实现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连续经营时间系数为负,主要是因为国内大多数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其连续经营时间较短。由于企业在初创时期存在“创业红利”,随着企业连续经营时间增加,创业红利逐渐减少,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大多数国内企业生命周期较短的事实可以佐证中国企业随着连续经营时间增加,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劳动投入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劳动投入越高,企业的技术进步越快,与吴延兵(2008)的计量分析一致,符合理论预期。行业集中度指数系数显著为负,符合预期,表明垄断程度越高,企业创新动力越弱,阻碍技术进步。

表4 基本回归结果

(1)(2)(3)(4)(5)(6)(7)(8)lntfplntfplntfplntfplntfplntfplntfplntfplnbus0.0867***0.0767***0.0831***0.1003***0.0254**0.0235**0.0242**(9.6328)(10.0176)(10.6087)(14.5935)(2.2971)(2.1728)(2.1782)lnyfzc0.0522***0.0516***0.0305***0.0261***0.0191***0.0191***0.0191***(27.9729)(27.7512)(16.2461)(16.2252)(12.3787)(12.3335)(12.3609)age0.0002-0.0010***-0.0017***-0.0018***-0.0018***-0.0018***(0.8354)(-4.7559)(-7.7422)(-7.4422)(-7.5362)(-7.5597)lncapital0.0758***0.0313***0.0161***0.0161***0.0130**(16.2121)(8.7495)(3.9889)(3.9926)(2.6333)lncyrs0.0939***0.1146***0.1143***0.1177***(11.5793)(13.3664)(13.3240)(13.5309)lnwage0.1396***0.1399***0.1398***(9.9476)(9.9792)(9.8813)hhix-0.1454*-0.1450*(-1.9248)(-1.9283)klratio0.0000(1.1322)_cons1.7857***2.4348***1.7122***1.0358***0.8321***1.2612***1.2852***1.2888***(21.2646)(119.3409)(25.6296)(16.1407)(13.6730)(16.3602)(16.7283)(16.8835)N87028702870287028702870287028702r2_a0.06040.23570.23900.38330.44350.50590.50650.5066

注:*p<0.1,** p<0.05,***p<0.01,下同

3.2 商业服务进口与企业自主研发关系

商业服务尤其是专利与知识产权等技术进口究竟会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还是会阻碍企业自主研发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部分研究认为,技术引进能够为本国企业研发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基础,从而促进本国企业自主研发。也有研究认为,专利和技术引进会导致国内企业过度依赖国外技术,从而降低自主研发的动力。因此,将商业服务进口与企业自主研发交叉项引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讨论商业服务进口是否促进国内企业研发、推动技术进步,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显示,加入交叉项后,模型中商业服务进口与企业自主研发系数有所变化,但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进一步验证了商业服务进口和企业自主研发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表5第(1)列为全样本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交叉项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商业服务进口能提高企业研发投入,进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对自主研发企业而言,对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等引进与企业自主研发是互补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表5第(2)-(4)列分别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回归结果,3类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进口商业服务与企业自主研发具有互补关系,共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12]。民营企业交叉项系数最大,说明商业服务进口与企业自主研发的程度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民营企业既不同于外资企业从国外跨国公司母公司获取技术,又不同于国有企业从体制内的科研机构获得技术。因此,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技术的动力更强。

表5 交叉项作为核心变量的回归

(1)(2)(3)(4)lntfplntfplntfplntfplnbus0.0116**0.0222***0.0173*0.0103**(7.9659)(20.7442)(3.3101)(6.3358)lnyfzc0.0218**0.0473***0.0331*0.0184*(5.3672)(18.5463)(4.9316)(4.3814)lnbus*lnyfzc0.0019***0.0013**0.0017***0.0018***(23.5606)(9.4592)(19.2970)(19.5617)age-0.0019***-0.0035**-0.0009***-0.0011***(-44.9792)(-8.1901)(-13.6433)(-31.7653)lncapital0.0201***0.0190**-0.0057**0.0225**(19.7708)(7.2441)(-10.9820)(11.5830)lncyrs0.1038***0.1163***0.1589***0.1033***(44.7285)(36.7843)(106.3438)(30.8543)lnwage0.1276***0.1758***0.1852***0.1207***(225.5964)(56.4860)(17.0254)(77.1207)hhix-0.3683***-0.4138**-0.2403***-0.3216***(-77.7438)(-5.7943)(-23.1051)(-43.3639)klratio0.00000.0001**-0.00000.0001(0.6039)(5.9359)(-0.6923)(2.9537)_cons1.5343***1.4463***1.2769***1.5196***(178.7558)(111.0346)(20.3423)(141.1441)N870294416967006r2_a0.44780.47440.55360.4415

4 结语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减弱,制造业低成本劳动力的内部优势逐渐消失。经济新常态下,加强自主研发以及利用国外高端生产要素以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成为维持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WIOD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出制造业各行业进口商业服务依赖度,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1-2007年数据实证检验了进口商业服务、企业自主研发与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从国外引进商业服务技术与企业自主研发均显著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对制造业企业而言,通过进口商业服务引进国外技术不仅不会替代自主研发,而且会进一步促进自主研发,共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本文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①应该进一步扩大服务开放,加快与发达国家谈判服务贸易自由区,尤其是扩大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进口数量;②为企业利用国际商业服务创造制度环境,鼓励和促进企业学会使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尤其是增加中间投入中商业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比例;③鼓励企业自主研发,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银行贴息、优惠贷款等方式对企业研发支出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在利用国外技术的同时,注重自身技术研发,以更好地吸收国外技术,进而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④引导企业将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引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COE D,HEL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39):859-88.

[2] 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3] 李春顶.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2010(7):64-81.

[4] 喻美辞,熊启泉.中间产品进口、技术溢出与中国制造业的工资不平等[J].经济学动态,2012(3):55-62.

[5] 楚明钦,陈启斐.中间品进口、技术进步与出口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13(6):27-34.

[6] 杨校美.中欧服务贸易与中国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5(6):77-86.

[7] 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8):51-64.

[8] 董景荣,刘冬冬,王亚飞.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3):49-53.

[9] FEENSTRA R C,HONG C,MA H,et al.Contractual versus non-contractual trade: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China[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2,94(2):281-294.

[10] 张晓黎,覃正.知识基础能力、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全球R&D领先通信及技术设备制造类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1):140-144.

[11] 简泽.企业间的生产率差异、资源再配置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J].管理世界,2011(5):11-23.

[12] 郭孝刚,刘思峰,方志耕.国外技术扩散对我国制造业研发活动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5):69-71.

(责任编辑:林思睿)

Business Services ImportsIndigenous R&D and Manufacturing Firms Technology Progress

Li Jun

(School of 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Calculate the dependence of imported business service to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sing WIOD input output tabl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imported business services on productivity growth, using firm-level data of the period 2001-2007.The result shows that imported business services and indigenous R&D make manufacturing firms' technology progress significantly; imported business services promote private firms indigenous R&D to make firms' technology progress more significant.

Key Words:Imported Business Services; Indigenous R&D; Manufacturing Firms; Technology Progress

DOI:10.6049/kjjbydc.2016120713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7-0060-06

收稿日期:2017-0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15JJD810014)

作者简介:李俊(1979-),男,山东寿光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务贸易与区域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