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大学三级众创孵化生态系统建设研究

翟博文1,2,陈辉林2,陈燕菲1

(1.贵州师范大学 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2.贵州师范大学 国家大学科技园,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我国面临大学生双创参与率和成功率低的难题。在分析大学生双创动因和障碍的基础上,研究了创意创新创业的逻辑关系、链条孵化理论和嵌入式创新理论,探索了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模型和建设路径,最后结合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双创大学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嵌入式;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0 引言

随着高校毕业生、新成长青年、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等多重就业压力的叠加,就业难成为每年大学生毕业季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达到770多万,是2006年的2.27倍。按此趋势发展,到2020年,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数将达到劳动年龄人员总数的21.6%,到2030年将超过30%。可以肯定,未来大学生就业将越来越难。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关系到大学生家庭生活质量,尤其对帮助农村大学生家庭脱贫、走上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破解社会就业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务院、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将大学生视为双创生力军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各类双创活动的推动下,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比重逐渐增大,从2011年的1%上升到2015年的2.86%,还有23%的大学生具有创业意愿,已超过考研人数比重。可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已蔚然成风[1]。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重还非常低,仅为美国的10%;大学生创业意向率也仅为英国的36%。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仅为1%左右,毕业3年后继续从事创业的比重仅为44.8%。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率和成功率“双低”的实际情况,使得“通过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效并不理想。

通过前期对大学生创业动因和障碍的调研,分析结果如图1、图2所示。

推进大学生全面双创,需要突破三大关键难题:一是突破传统就业观念对创新创业的制约,二是突破资金、人脉以及市场等相关创业资源、孵化资源不足的制约,三是突破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薄弱等相关创业者能力的制约[2]。同时,研究发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与自身所学专业相结合的比重非常低,仅为14.59%。缺乏专业技术技能的支撑,成为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突破大学生创业障碍,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率和成功率,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是推动大学双创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

图1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客观因素

图2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观因素

本文将结合创新3.0和孵化器3.0的新要求,系统探索在大学构建有利于双创的生态系统框架与建设模式。以大学科技园作为新型孵化建设基础,将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孵化相结合,以嵌入式为特征,探索在大学校园如何建立三级众创孵化生态系统。

1 理论框架与相关概念

1.1 创意创新创业的逻辑关系

早在1755年,科学家们就开始对创新创业进行研究,主要分布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大致可以归纳为8个学派。其中,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逻辑关系最紧密的当属“创新理论”鼻祖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创业理论。他认为创业是实现新组合的过程,创业者就是把实现新组合作为自己职能和工作的人[4]。所谓新组合,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引入旧的生产体系中,这种引入的本质就是创新。同时,熊彼特的创新创业理论指明了创业者实现创业的5种方式:一是引入新产品(产品创新),二是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三是引入新市场(应用创新),四是引入新供应来源(供应链创新),五是引入新组织(管理创新)。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创新是一种技术突破,它更强调形成新的经济能力。可以说,创业以创新为基础,创业就是实现创新的经济价值。

2008、2010、2013年联合国分别发布了《创意经济报告》,在总结全球经济发展总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创意经济正在不断升级且变得日益多元化,社会因素逐日凸显。创意经济是指那些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能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的活动。因此,从创新创意的逻辑关系上来说,创意是创新的出发点,没有创意,创新无从产生。创意经济是创业的落脚点,没有创意经济,创业终归会失败[5]。从创新方式的角度来说,创意是原生态的创新,创意是“活”的创新。归根结底,国家创新、企业创新是对新生产条件或者要素的组合。创业是利用这种组合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而且创意是更基础层面的社会有机活动,离开创意基础的创新只能导向工具理性的技术创新;离开创意基础的创业,只能导向对低层次经济活动的复制,最终失去生命。

1.2 链条孵化理论

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美国孵化器协会对孵化器的定义,孵化器就是设计一种受控制的工作环境,用于培养新生企业,帮助企业顺利度过最容易受伤害的初期阶段,加速企业发展[6]。因此,孵化器不仅要培育初创、新生企业,扩大企业数量规模,同时,肩负着加速企业成长的使命,提升企业成长质量,最终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的参与率和成功率。

根据伊查克·爱迪思(Tchak Adizes)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要经历成长、再生与成熟、老化3个阶段。同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仿生进化论,可以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长阶段细分为种子、苗圃、初创和成长期4个子阶段[7]。因此,孵化器要完成孵化职责,实现孵化器的发展目标,就应结合企业成长规律,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建立专业型孵化器,并根据创业企业所处阶段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孵化服务和孵化资源,从而构建种子-苗圃-孵化器的孵化链条。若干个孵化器和孵化链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全新的孵化生态系统,也就形成了孵化器3.0[8]。事实上,近年来科技部火炬中心一直大力推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工作,并出台了《链条建设指南》。基于链条式的孵化器集群和孵化生态系统建设,将成为当下及未来孵化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1.3 嵌入式创新

创新在创意和创业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创意的发展,是创业的基础。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就是通过创新带动创业。从熊彼特开始定义创新概念起,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不仅创新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而且创新的实践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随着近10年以社交网络、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特征的第三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信息领域各个分支技术的纵向升级,信息技术已渗透、融合到制造、金融等各个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推动创新方式的变革。

2013年,《哈佛商业评论》在总结创新范式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创新3.0的概念。所谓创新3.0,就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工具,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以嵌入式为特征,形成一个“五螺旋”模式。创新3.0更加重视以“领头用户为中心”的新产品开发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单纯的消费者变成产品创造者。可以说,创新3.0更强调通过政、产、学、研、用的协同与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创新生态系统[9]。在创新3.0要求下,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一般具有3个特征:一是将创新知识教育嵌入专业知识教育中;二是将创新实践嵌入专业技能实践中;三是将创新作为应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驱动力,全面提升各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新的创新创业环境下,应重点强调大学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嵌入式关系,推进两者协同发展[10]

综上所述,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不能仅满足于建设一座大学科技园,发展一个众创空间,更重要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嵌入大学生专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孵化器嵌入学生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各类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聚合以及专业孵化服务的介入,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从而确保大学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得自身需要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服务,激活更多的创意,帮助更多学生实现创意向创新的转化、创新向创业的转化,最终提升双创参与率和成功率。

2 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框架

2.1 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模型

根据创新创业的演进规律以及种子、苗圃、孵化器的孵化介入规律,结合创新3.0的嵌入式特点,按照孵化器3.0的建设目标,可以构建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大学双创孵化系统模型

从图3可知,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是由孵化主体(比如科技园、创新创业学院等)和孵化对象(大学生)构成的一个二元结构;②大学生的双创实践遵循创意、创新、创业的转化与演进规律;③有针对性的孵化资源和服务的介入有利于促进创新、创意和创业的转化;④系统输出和阶段性输出共同构成双创孵化生态系统的孵化成果。同时,该模型不仅揭示了孵化生态系统的建设路径,而且表明不能将大学生创办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孵化业绩的唯一指标,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发展和创业成果同样重要。

2.2 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是创新创业主体、客体以及资源要素共同聚合的双创生态体,其运行机制不仅遵循创意、创新和创业演进规律以及链条式孵化发展规律,而且通过孵化环境介入、回应式孵化介入和持续性主动孵化介入这3种孵化催化作用方式,达到嵌入式孵化效果,推进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意、创新和创业实践能力发展相协同,达到嵌入式创新目的。通过嵌入式孵化促进嵌入式创新,让创意、创新和创业成为学生们一种自发、自动的行为,成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中的最大衍生物。

2.3 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平台构成

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不仅要具备传统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和价值,如向孵化对象提供最基础的物理空间,提供财务服务、政策对接、入园办理等基本增值服务。根据系统目标和特征,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还应具备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平台4个支撑,且每一个平台可以提供专业化的孵化服务, 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支撑平台

3 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建设路径

3.1 生态系统要素聚合

根据沃纳莫尔特(Wernerfelt)的资源基础理论,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要素是构成企业能力的基础。尤其是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高效的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首先必须聚合大量、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其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一是聚合校外政府资源,获得相应政策扶持;二是聚合校外企业资源,通过服务外包、众包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三是聚合校外消费者资源,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创新作为科创活动的重要力量;四是聚合校内人才资源,将高校聚集的博士、专家、学者、教授作为优质创新创业辅导师资的主要来源;五是聚合校内丰富的科研资源,包括分布在各个学科的科研人才,各个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的科研仪器设备。通过资源聚合满足新型孵化器全要素要求;同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生态系统内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和开放式的自由流动[11]

3.2 三创嵌入

创新3.0强调嵌入式创新、共生式创新,即创新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发生,而是与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统一。因此,需要做到3个统一:一是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统一;二是创新创业技术实训与专业技能实训相统一;三是个人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与专业能力发展相统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意能力,使学生努力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同时,探索利用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技术、经济、社会各方面问题。在实训课程以及课外科研活动中,通过专业辅导老师的指导,利用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科研资源、软件、硬件条件,将创意转变为创新,形成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工艺创新、模式创新。在课余时间,利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创客空间提供的创新创业孵化资源和要素,对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和市场化,获得相应的市场价值,同时,达到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创业型大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三创”能力的协同发展。

3.3 三级孵化器嵌入

建设大学双创孵化生态系统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师生众创的生态系统,它有别于传统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是将孵化器嵌入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环境内部,并与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创意创新创业的演进规律以及链条式孵化规律,结合新型孵化器特征,依托创客空间、创新工场以及众创空间3个不同定位的孵化载体,在大学校园内形成一个三级众创孵化器的孵化生态系统。首先是创客空间,它是最基础的孵化器,即第三级孵化器[12]。其重点在于围绕社会痛点,在孵化器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提出新的具有创意的想法,诞生具有价值的创意,从而播撒创客的种子,即种子型孵化器。其次是创新工场,它是第二级孵化器,其重点是通过提供以科研为主的孵化资源(包括科研仪器设备、专业研究人员、文献资源等),实现创意向创新的转变与发展,也就是确保种子发芽,即苗圃型孵化器。第三是众创空间,它是第一级孵化器,其重点是通过提供以开办企业为主的孵化资源(包括工商注册、财务托管、市场拓展等),实现创新向创业的转变与发展,也就是确保“苗”的健康成长,即创业型孵化器。通过创客空间、创新工场以及众创空间三类空间的孵化介入,使从种子到苗圃再到孵化器这3个阶段都处于一种受控状态,以利于创意向创新转化,创新向创业转化,体现创新带动创业的效果。

4 实证分析

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三级众创孵化生态系统的建设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4.1 贵州师范大学孵化器发展现状

受贵州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影响,贵州省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起步较晚,大学科技园建设数量较少、层次较低。贵州师范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突出成绩。从2012年启动贵州师范大学科技园建设以来,通过4年发展,已建成一座建筑面积达23 000m2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分别在白云、花溪和宝山3个校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孵化基地。特别是进入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紧紧抓住“大从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大学孵化器建设和学生双创工作进入了高速时代,先后获批为省级、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孵化创业示范基地;同时,2016年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使学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迈出了新步伐。

4.2 三级众创孵化体系探索与实践

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组建了一支孵化能力提升研究团队,依托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在总结科技园自身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引国内、外孵化器建设成功经验,结合新型孵化器的特征,遵循创意创新创业演进规律和种子、苗圃和孵化器的链条式孵化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级众创孵化体系。

(1)构建了三级众创孵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框架。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人力资源配置紧张、孵化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挖掘、整合、利用校内丰富的创新创业孵化资源,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级众创孵化生态体系。一是在学校学生教育、培育的最基层单位建设创客空间,即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在专业和学科层面建设以播种、萌发创意为目的的创客空间;二是在学校科研机构内部建设创新工场,即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专利以及科研仪器设备,在实验室、工程中心、实训中心等科研场所建设以育苗为目的的创新工场;三是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础上,通过孵化器的转型升级,按照众创特征,建设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如图5所示。

(2)三级众创孵化生态系统建设实践。为了充分体现新型孵化器的嵌入特征,调动更多资源和力量参与三级众创孵化生态体系建设,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前期投入空间建设引导资金,利用合作方的场所和孵化资源,按照“合作共建”模式全面启动三级众创孵化生态体系建设。一是与求是学院、国际旅游文化学院、物电与电子科学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等二级院系合作,依托优势学科和教学团队,建设了量子筑梦创客空间、求是创客空间、BIM创客空间等多个创客空间;二是与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荞麦产来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科普基地等校内科研机构和团队合作,围绕其科研方向建设创新工场;三是为了更好地引入和对接社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通过战略合作模式,引入专业孵化管理机构和团队,建设贵州师范大学思雅众创空间,建筑面积达1 500m2,于2015年9月份投入使用,现已获批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3)三级众创孵化生态系统建设成效。通过三级众创孵化生态体系建设,在整个学校内形成了人人帮扶创新创业、各个部门齐参与的格局,创新创业成效明显。一是企业孵化成果突出。围绕大数据产业,孵化培育了贵州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贵州母亲云电商有限公司、贵州博科数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代表企业。围绕大健康产业,孵化培育了贵阳青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大扶贫,孵化培育了贵州农优品发展有限公司、贵州好好鲜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代表企业。同时,科技园培育的彬彬科技、军洲科技在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方面已有较大突破,研发出了绿色低能耗河道漂浮垃圾打捞装置、球齿钎头自动修磨机、自行车电子系统等智能装置。

当前,科技园累计入驻相关产业企业(项目)83个,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2亿元。除此之外,科研成果转化呈现大突破。科技园与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技重点实验室合作承担了贵州省科技馆大数据展示中心建设项目;与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控制仿真重点实验室合作承担了贵阳国家高新区“十三五”创业孵化体系专项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与贵州师范大学水土保持与国土整治中心合作,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环境评估方面项目的市场竞争。通过产学研合作,2015年完成科研转化产值近500万元,2016年上半年累计完成科研转化产值超过500万元,相对2014年有大幅增加。

图5 贵州师范大学众创三级孵化生态系统

5 结语

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在大学校园内构建三级众创生态系统契合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要求和目标。主要体现在:

(1)形成“众服”的双创局面。三级众创生态体系使院、系、科研机构和科技园都成为孵化器建设主体,汇聚了更多建设力量,形成了人人关心关注并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众服”格局。

(2)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内科研资源。三级众创生态体系的建设打破了科技园在孵化建设中资源受限的瓶颈约束,将分散在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实验室的创新创业资源要素聚合起来,向创客开放共享,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而且降低了创新创业成本。

(3)创新创业参与率更高。在基层教学单位和实验室建设创客空间与创新工场,可以让更多学生享受孵化资源和创新创业教育,让更多学生体验创意、创新与创业的乐趣,从而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来。

(4)创新创业成功率更高。三级众创生态系统的建设使创新有创意的基础,创业有创新的基础,而且在创意、创新和创业链式转化过程中,可以根据孵化客体要求,在种子、苗圃和孵化阶段及时获得相应的孵化资源,确保创新创业成功率更高。

(5)学生专业技能和特长得到发展。在创意初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确保学生在创新创业中通过专业优势,从事具有科技含量的实践工作,使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相协同。

因此,在大学校园内部发展三级众创孵化生态系统对破除大学科技园建设过程中的人员、场地、资金等相关孵化要素的制约,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发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参与率和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该模式具有可复制性,推广意义大。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齐跃.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激励措施探索——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7).

[2] 黎昕.大学生创业现状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3(2).

[3] 管巍.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的探索——以秦皇岛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52-54.

[4] 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12).

[5] 曾军,邓婕婷.创意经济的理论建构——评金元浦《中国文化产业十家论集·金元浦集》[J].中国图书评论,2016(10).

[6] 王利,李白艳,李健.基于孵化理论的领衔式3PL企业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

[7] 高松,庄晖,王莹.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经营特征研究[J].科研管理,2011(12).

[8] 郭俊华,杨艳.全链条孵化视角下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

[9] 李万,常静,王敏,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12).

[10] 李雪芹,周怀营,蔡翔.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建设[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

[11] 杨冬菊,林绍福,张程.面向信息资源聚合的物联网智能信息中心框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5(2).

[12] 孟祥林,曲伟.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4(4).

(责任编辑:胡俊健)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Level Hatch Ecological System for Mass Entrepreneurship in University Based on Embedded Model

Zhai Bowen1,2,Chen Huilin1,Chen Yanfei1

(1.The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a new force of innovation of the society. We are facing with the problem that the rate of participation and success are low abou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motivator and obstacle for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theory of hatch chain and embedded innovation, explore the model about eco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 and construction path. Finally, the paper give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a cas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Key Words:Embedded Model;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logical System

DOI:10.6049/kjjbydc.2016060608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7-0028-06

收稿日期:2016-12-30

基金项目: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环境建设项目(2015GH541428); 贵州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计划项目(黔教高发[2015]);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计划项目(黔教高发[2015])

作者简介:翟博文(1979-),男,四川南充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与创新创业;陈辉林(1966-),男,贵州安顺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孵化器高管,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与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