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及成长策略研究
——以优客工场为例

张玉明1,2,3,毛静言1

(1.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2.山东大学 中小企业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3齐鲁工业大学 中国中小微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摘 要:“共享经济+创新创业”理念下,共享办公空间的快速发展与其商业模式创新密切相关。采用能描述价值逻辑的商业模式画布对共享办公空间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相较于传统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的主要突破在于价值主张创新;在商业模式成长策略上,共享办公空间的价值主张应向平台化和社群化发展,客户界面应注重层次化和开放性,企业界面应提高个性化和跨界度,赢利模式应注重多元化和轻资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共享办公空间企业——优客工场进行案例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全国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画布;成长策略;创新创业

0 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共享经济应运而生。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享经济思维的特性使其在创新创业领域快速渗透,许多产业纷纷进行创新整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增效、提质。共享办公空间发展基于工位出租模式下的房地产行业,在共享经济+创新创业”理念引领下,逐步向创业型公司的商业O2O式社交平台演化。具体来说,共享办公空间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舒适、便利的办公场所,而且与优质服务机构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培训、法律咨询、财务指导等一站式服务以及充足的商业社交资源。由于开放性的办公合约制度以及标准化资源整合服务,目前共享办公空间受到政府和创业人士的大力推崇,并紧跟共享交通出行领域的发展,成为共享经济产业领域发展的又一突破点。共享办公空间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商业模式创新,即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理念,完美融合互联网技术,在共享经济大趋势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共享办公空间是众创空间的一种具体类型,而众创空间是创客空间基于创新1.0到创新2.0发展而形成的[1]。林祥等[2]对创客空间的基本类型、商业模式和理论价值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以下商业模式:工具服务+社交服务+知识服务+创投服务、创客空间+互联网、创客空间+实验室、创客空间+购物中心。徐广林与林贡钦[3]指出,创客空间结合创新和创业、线上和线下、孵化和投资,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及资源共享空间。龚芳等[4]阐述了共享办公空间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供应量、传统商务中心竞争及业主3个方面分析其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郑志来[5]基于供给侧视角分析了共享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驱动力以及社会影响,并对比分析了传统经济商业模式和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突出后者在配置对象、需求侧参与权、选择权、评议权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吕本富与周军兰[6]总结了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类型,以典型的Uber商业模式为分析对象,采用共享频次、效率、渠道、价值观等7个标准,为创业者提供商业模式复制方法。通过既有文献研究,发现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对于商业模式成长策略更未涉足。

本文创新之处表现在:①对比传统房地产行业与共享办公空间的商业模式,总结出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②在“共享经济+创业创新”背景下,探索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成长策略。首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商业模式画布,对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和成长策略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可视的分析。

1 文献综述

目前,共享办公空间领域研究鲜见,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研究越来越多,而本文以商业模式为切入点进行理论阐述,通过梳理其内涵和构成要素,引入相应商业模式分析工具,结合共享经济背景,对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及成长策略进行理论研究。

1.1 商业模式内涵及构成要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变,企业经营活动需要不断更新。相较于传统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商业模式分析更适合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快速跟踪企业生长动态。20世纪30-60年代,Bellman与Jones[7-8]相继提出了商业模式概念,并指出价格和产出竞争并不能使企业绩效提高,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竞争才是重要驱动力,该观点为商业模式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凸显,全球企业家和学者们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研究投入快速增加。Johnson等[9]验证了商业模式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得出企业无法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症结在于不了解自身商业模式,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只有构造出合适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汪寿阳等[10]指出,商业模式具有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提出商业模式冰山理论和 CET@ I 方法论,并建议企业关注行业、环境、科技等隐性知识要素,寻找能够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任小勋等提出商业模式钻石模型,并基于战略分析以及商业模式要素模型,有机拓展出新型“3+5+3” 企业商业模式架构。虽然公众对商业模式关注已久,但是由于不同领域研究重点的差异,商业模式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和自洽逻辑结构。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Osterwalder基于价值角度的商业模式研究,即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价值创造逻辑。

商业模式反映了企业对结构、管理、交易内容的设计和描述,进而抓住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活动[11],阐明企业在整体运营环节中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12],回答了顾客是谁,客户价值主张是什么,商业活动如何获取利润的问题以及体现出如何以合适的成本向顾客传递价值的内在经济逻辑[13],实现了对企业运营状况的动态追踪。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是指企业商业战略和运营管理所调动的核心要素。基于价值角度,Osterwalder[14]首次提出商业模式画布分析法,将商业模式划分成客户细分、渠道通路、收入来源、价值主张、关键业务、客户关系、合作伙伴、核心资源及成本结构9个要素,并归纳得出免费式、长尾式、开放式、非绑定式及多边平台式5种常用商业模式新样式。除全面系统涵盖商业模式所需的构成要素外,商业模式画布还具有动态连续性特征,协同商业活动开展顺序,将商业模式各构成要素联动起来,能更好地认知企业生产运营流程。

共享办公空间基于共享经济思维,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背景下,为创业者带来新的机遇。本文采用Osterwalder的商业模式画布对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进行分析,从价值角度全面、系统地实现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动态可视化。

1.2 商业模式画布全局及运作

Osterwalder的商业模式画布提供了一个基本商业模式分析框架,分为价值主张、客户界面、企业界面及赢利模式4个部分,细分成9个构成要素,如表1所示。

商业模式画布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结、协同运作。企业的商业活动是动态连续的,同理商业模式画布在运作中各模块要素也有一定次序,每个要素按照相应编号动态连续地记录企业特定商业活动运行情况。

表1 商业模式画布构成要素

主要部分构成要素描述价值主张价值主张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客户界面客户细分企业所接触和服务的不同人群或组织渠道通路企业为传递价值主张而沟通和接触客户的通路客户关系企业与客户建立和维持的关系类型企业界面核心资源企业保证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必须的最重要资源关键业务企业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必须做的关键业务活动重要伙伴企业保证商业模式有效运作所需的合作伙伴网络赢利模式收入来源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而获取的资金收入成本结构企业商业模式运作所引发的所有成本

图1 商业模式画布结构框架

2 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及成长策略

共享办公空间是传统房地产行业与共享经济思维融合后的一种新型众创空间模式,侧重于协作空间和合作社群的构建,通过将物理办公空间出租给创业者,以及为创业者提供配套的创业资源和服务,形成商业活动合作社群,从而更好更快地服务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Waters-Lynch与Potts[15]认为,共享办公空间融合了学习和工作环境,特点在于合作、开放、可访问性及可持续性,相当于一个“谢林点”,能够为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创造沟通机会,从而促进其协同工作。Cabral[16]分析了共享办公空间如何影响其成员的创新空间,介绍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两个共享办公空间如何应用战略管理工具,并揭示了其在加强协作、促进知识转移及发掘新的商业机会方面的有效性。Seok与Ock Young[17]提出了一个成功的共享办公空间运营策略,并梳理了相关运营要素,高层次运营要素为协同管理、会员管理及配套管理,其中服务多样化和价格管理是关键。Gerdenitsch[18]探讨了共享办公空间中的社会互动,发现社会互动可以采取社会支持的形式,社会支持与人员绩效满意度呈正相关。据此,提出共享办公空间应当在提供灵活的工作基础设施上,增加良好的社会支持机会。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享办公空间可以凭借其特殊优势,在经济社会的协同、开放及发展中不断成长。

2.1 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

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是基于共享经济大趋势,以平台化、个性化和社群化为特点的一系列企业开放式资源整合活动。如图2所示,将共享办公空间与传统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进行对比,标号①的方框内描述的是传统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标号②的方框内描述的是共享办公空间的商业模式。总体看,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涵括了传统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其中传统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涉及主体单一,仅为房地产供应商和需求客户,商业活动也只是单纯的房屋租赁买卖交易;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涉及多元主体,商业活动更为复杂,传递了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主体共赢的共享经济战略思想。具体而言,共享办公空间通过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实体工位,连接了服务机构、政府、房地产商和创业企业4大主体。政府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扶持,房地产商将房屋资源放在平台上进行交易,服务机构和创业企业入驻共享办公空间,实现客户流量和创业服务聚集汇通,共同构成加速创新创业活动进程的服务生态圈。在共享办公空间提供的平台上,创业企业除了能够以较低价格获得舒适、个性化的办公空间,还能够享受一站式创业服务,如公司注册、财务咨询、法律顾问、媒体推广、创业培训、投融资服务等,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服务机构能够以创业企业的身份入驻共享办公空间,在享受空间用户实惠的同时,提升了交易频率。总之,多方主体联动运营共同促进双创发展。

图2 商业模式对比传统房地产行业与共享办公空间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现有研究显示,商业模式创新收益比产品和服务创新收益多4倍[19]。商业模式绩效评估可以使用商业模式画布与平衡计分卡组合搭配方法,从路线图应用推演得出企业业务运营变革需求[20]。改变商业模式画布9个构成要素中的任意一个就能激发商业模式变革,尤其价值主张创新经常是大部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出发点[21]。对比分析商业模式可以得出,共享办公空间的商业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服务或商品交易,而是共享经济理念下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主体共赢。这种创新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价值主张创新,如图3所示,以传统经济中的房地产行业价值主张为纵坐标,以共享经济中的共享办公空间行业价值主张为横坐标,房地产行业所拥有的价值更多来源于房地产资源交易,其处于纵坐标的顶端;共享办公空间所拥有的价值主要来源于多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共享、共创、共赢,其处于横坐标的顶端。具体而言,对于传统房地产行业来说,其商业模式主要建立在服务或商品交易事项上,租赁买卖房地产资源就是行业主营业务线,其业务发展还有很大扩展空间。而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体现的是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共享经济战略思想,其商业模式是以多主体、跨区域、全要素的商业活动带动创业企业、服务机构、政府、房地产商共同发展,独具特色的资源整合平台、便利个性服务、双创社群氛围分别传递出共享、共创、共赢的价值主张。总之,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为价值主张创新。

图3 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

2.2 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成长策略

商业模式成长策略是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所必须考虑的重要事项,企业保持行业竞争力的根源就在于系统科学的商业模式成长策略。张永安与吴屹然[22]以腾讯公司为例,构建价值系统模块化模型研究商业模式成长策略,模型主要包括4个方面:价值主张(顾客目标子模块,价值内容子模块)、价值网络(网络形态子模块,业务定位子模块)、价值维护(伙伴关系子模块,隔绝机制子模块)及价值实现(收入模式子模块,成本管理子模块)。刘建刚与钱玺娇[23]以小米公司作为“互联网+”战略下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的典型代表,分析得出其成长策略为市场机会识别→价值主张创新→技术创造性模仿创新→“营销—盈利—运作”三模块商业模式持续创新→技术渐进性自主/合作创新。刘惠[24]在对菜鸟网络案例研究中,将商业模式成长策略归结为识别市场机会→以平台和“互联网+”思维进行价值主张创新→技术创新→以“运营→资本→盈利模式”为核心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成长。他认为,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的循环过程由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相互驱动共同推进。基于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商业模式成长策略与Osterwalder提出的商业模式画布运行顺序不谋而合,都是价值主张→客户界面(客户细分、渠道通路、客户关系)→企业界面(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伙伴)→赢利模式(收入来源、成本结构)。因此,对于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成长策略,本研究将根据商业模式画布运行顺序进行制定。

图4 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成长策略

如图4所示,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成长内在驱动力为 “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的价值网络循环机制,外在表现为基于商业模式画布运行框架,成长策略目标依旧以价值主张创新为出发点。从商业模式画布4个主要部分看,在价值主张部分,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秉承共享、共创、共赢理念,继续实现平台化和社群化这一构想;在客户界面部分,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应对客户进行合理的层次化,同时秉持开放的态度,即将一切可以使用的要素考虑进去,不论是实体工位还是虚拟网络,甚至是客户本身,只要是可以增加客户黏性、维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媒介均可;在企业界面部分,企业核心资源应保持独特性和个性化,关键业务也应实现最大化跨界,重要合作伙伴能联动商业活动的主要个体,在不断提升企业影响力的基础上,向实现价值共创、利益共享以及渗透客户消费惯性的目标靠近;在赢利模式部分,企业收入应尽量实现多元化,单一收入如租金收入、服务提成等无法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客户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考虑流量变现问题;在成本方面,不动产获取成本一直是共享办公空间的发展瓶颈,业主在房地产资源上的议价能力会威胁到企业长久发展。因此,企业应尽量利用轻资产的杠杆效应,把握在成本控制上的自主权,延长企业生存时间。

3 优客工场商业模式分析

优客工场于2015年4月成立,经过2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共享办公空间领域的首个独角兽企业。2017年1月,优客工场凭借其极富潜力的商业模式完成4亿元的B轮融资,接受投资后估值近70亿元,市场覆盖面达全国18个城市,并与新加坡、纽约、伦敦等国家(城市)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开展国际化战略布局。优客工场的茁壮成长与其商业模式创新有很大关系,其在业务线结构和资产配置设计上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很快进入国内创新创业市场,尤其对于众多中小微企业而言,满足了后者在办公空间租赁和创新创业服务方面的刚性需求。目前,优客工场已搭建空间和服务整合平台,通过实体媒介和虚拟网络将越来越多的优质生态企业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价值共创、信息共通、利益共享的企业生态圈,与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成长发展线路相契合。

3.1 优客工场商业模式总体布局分析

从Osterwalder的商业模式画布9个构成要素出发,本文得出优客工场商业模式画布,如图5所示。在客户界面层面,优客工场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创业企业及服务机构的运营痛点,推出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创业资源共享、服务社群集合、生态系统构筑,通过网络集合接口、社交公众号、实体工位3个渠道向客户传递价值,从而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优客工场的商业活动不仅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且为自身带来盈利。优客工场可以获取租金收入,并通过基础设施增值服务、高级专业服务以及会员费增加收入来源。在企业层面,优客工场自创立以来打造了全产业链服务、聚众推广平台、幂次方学院等特有的核心资源,开展了创业社区、增值服务和投融资方案等关键业务。为了更好地扩大企业业务领域并提升运行效率,优客工场与房地产商、服务机构、政府部门、风险投资协商合作,共同完善价值链各个环节。优客工场的商业活动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完善,目前活动成本主要在网站开发运营、办公场所维护、联合推广营销3个部分,成本控制效果将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

3.2 优客工场商业模式创新要素分析

综上所述, 商业模式创新大多来源于价值主张创新,由此对优客工场商业模式创新要素分析主要集中于价值主张创新。优客工场归属于共享办公空间领域,与传统房地产行业相比,其价值主张创新主要在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主体共赢,具体阐述如下:

图5 优客工场商业模式画布

(1)创业资源共享。优客工场主要市场定位于创新创业企业,主要竞争力在于工场所拥有的创业资源,如创始人毛大庆的人脉资源、幂次方学院的创新创业案例库、大V公众号联盟形成的共享推广平台等。上述共享资源能够在信息网络倍增效应下发挥巨大作用,帮助会员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实现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和用户导流。

(2)服务社群集合。优客工场以平台集聚的200多种服务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全产业链服务社群,节约了创业者的成本和时间,在规模经济中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运营,也为各服务机构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客源,符合政府鼓励创新、发展创业的战略要求。优客工场服务基于互联网,使其会员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快速获得跨区域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共创效用。

(3)生态系统构筑。不同于传统房地产行业单纯依靠租赁活动赚取差价的经营模式,优客工场定位于创新创业型公司的商业O2O式社交平台,是B2B2C经营模式,在该平台中人与人、人与服务之间能够实现有效连接。优客工场采用类似WeWork模式的会员制,联合线上网络和线下工位,并提供一条龙式创新创业服务,吸引跨区域、大规模的客户加入,从而构建全要素、社区化的生态系统,实现多主体共赢目标。

3.3 优客工场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

基于Osterwalder的商业模式画布,可以看到优客工场在赢利模式上的优势不足,多元化收入来源在企业开创初期与相应的成本开销相抵消。在利润空间方面,企业存在亟需突破的瓶颈。优客工场采用了“轻资产”运营模式,该模式降低了房地产资源获取成本,但也使办公楼盘无法成为企业核心资产,这对优客工场运营和发展具有极大的约束。持续的现金流压力是优客工场面临的挑战,如何实现“开源”和“节流”,将是其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

从短期看,优客工场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

(1)共享经济热潮下,国内共享办公空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虽然能以原万科副总裁的背景获得大量地产行业优质资源的信息,但在办公楼租赁成本控制上也会遇到困难。一方面,近年来楼市火爆程度有增无减,办公楼盘业主的提价风险较大,优客工场对于该风险应进行有效防范,并进一步提高自身议价能力;另一方面,“非业主直租”拿地模式是优客工场尝试的新方式,但未来能否扩大该模式的实践规模有待继续观望。

(2)对于创业期为2年的优客工场而言,其创收的90%来源于租金收入,而租金收入与优客工场的入驻率成正比。根据优客工场目前定价水平和拿地成本,要达到一个典型项目的盈亏平衡需要保证该项目能够在开业后的3个月内达到60%以上的入驻率,而优客工场目前全部开业项目的平均入驻率刚达到60%。可见,除可以达到80%以上入驻率的旗舰项目能实现盈利外,其它普通项目运营都处于亏损状态。创业企业作为优客工场的主要客户群体,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目前国内创业失败率高达80%。在该情形下,优客工场能否实现企业整体运营活动盈利,将是其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长期看,要实现优客工场整体战略布局,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软性服务标准化,优化生态圈环境,产生社群粘性和价值,并从中获取多元化资金收入。在优客工场原赢利模式中,服务提供和生态价值收割可以带来60%以上的收入,但在当前赢利模式中,仅从办公室预订、活动开办、工位维修等基础服务中获得了10%的收入,其它类型的收入还未贡献应有价值,多元化收入规划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

3.4 优客工场商业模式成长策略

对于优客工场面临的挑战,创新商业模式是其最大的助力。由此基于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成长策略,结合优客工场实践案例,提出以下成长策略,如图6所示。

图6 优客工场商业模式成长策略

(1)价值主张:自动结算平台+商业办公社群。无论是风靡全球的共享住宿Airbnb,还是迅速抢占市场的共享出行Uber,共享经济模式下,企业都能利用平台整合能力和社群集合效应,以较低成本进行高效交易和互动,甚至通过资源和内容共享,挖掘社会生产的无限潜能。优客工场作为共享办公空间的领头企业,其发展离不开共享理念的指导,其最终目标不应局限于工位出租和创业资源整合,而是着重于自动结算平台和商业办公社群构建。这是一种类似支付宝和微信的B2B2C创新模式,其原理就是基于优客工场平台上积累的大规模客户流量,搭建服务商和会员进行商业活动的交易结算平台,同时聚集一个内容丰富的商业办公社群,使社群客户能在共同商业愿景下共享资源、跨界合作。为达成上述目标,优客工场需要打通线上线下的产品和服务,在充足的资源基础上吸引大规模客户组建社群,为平台创业主体和服务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资源、内容共享渠道,并通过不可替代的产品和服务体验提升客户黏度,打造公众认可度高的品牌形象,渗入社会商业活动的交易惯性中,践行共享、共创、共赢理念,为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2)客户界面:客户需求分层+平台角色扮演。优客工场的入驻率对其盈亏平衡影响很大,但由于客户主体——创业企业成活率较低,其优质客源也就无法得到保证。遵循客户自然发展规律,优客工场可以对客户需求进行分层。具体来讲,将客户需求分成高端需求、中低端需求及开放式需求。高端需求即客户在共享办公空间的要求上追求卓越、注重体验,并且预算充裕,这类需求可以用优客工场的旗舰项目来满足,产品和服务标准注重质的提高;中低端需求即客户处于创业初期,资金缺口很大,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办公空间,并且需要借助优客工场的业内口碑提升创业企业自身形象,这类需求可以用优客工场的一般项目来满足,产品和服务标准注重量的增加;开放式需求即客户需求会随着其创业阶段发展而变化,与此同时,客户倾向于更自由的选择方式。基于优客工场价值主张所提到的自动结算平台和商业办公社群,本文认为,优客工场可以在平台功能上实现对办公楼盘租赁权资源的接入,即客户可以直接通过平台与办公楼盘业主进行租赁交易,优客工场主要扮演中介角色,筛选优质资源,实现供需匹配。此外,客户对优客工场的其它办公资源也可以选择使用,这种开放式需求可以扩大优客工场客户规模,使其更快渗入到社会商业活动的交易惯性中。

(3)企业界面:共享空间自营+商业品牌加盟。优客工场商业模式的各主要部分是相互联动、自成一体的。在价值主张和客户界面部分,本文提出优客工场以自动结算平台和商业办公社群为发展目标,并且对企业客户需求进行分层,那么相应的企业主要业务也需要进行规划拓展。在未来发展中,优客工场可以在维持自身共享办公空间高效运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品牌加盟业务,即鼓励办公楼盘业主加盟到优客工场中,将业主房产资源接入平台和社群,并进行品质筛选与标签分类,为房产资源需求方与房产资源提供方营造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拥有共享空间是优客工场集聚基本客户流量并提升商业品牌影响力的第一步,加盟商业品牌业务的开展将为优客工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客户拥有更加自由的选择范围,客户规模得以快速扩大。值得关注的是,加盟将意味着优客工场在开展新业务时不必在办公空间租赁上付出成本,也不用考虑办公楼盘业主的提价风险和自身议价能力,只需提供平台就能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此外,优客工场所提供的创业生态闭环服务也可以作为开放性产品项目进行自建、加盟或者联合重组,柔性化产品弹性将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4)赢利模式:加盟品牌收费+企业IP化营销。共享经济理念下,优客工场商业模式成长策略中的价值主张是构建自动交易平台和商业办公社群。这一目标意味着在目前商业模式中,客户界面需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分层,增强客户选择的开放性,企业界面需要对企业业务进行拓展,扮演办公资源平台的角色。这些创新性商业活动意味着优客工场的赢利模式要进行更新,赢利模式成长策略起步于多元化和轻资产。具体而言,在收入来源上,优客工场可以拓展楼盘业主加盟业务,加盟费可以成为其未来收入来源之一。楼盘业主直接加盟使优客工场办公楼盘资源成本降低,原因在于:①楼盘业主直接通过优客工场进行办公租赁业务,这就使得优客工场通过租赁办公楼盘建造自有共享办公空间的活动减少;②楼盘业主加盟意味着其与优客工场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业主与优客工场可以进行折扣交易,节约部分中间成本和搜寻时间。实质上,品牌加盟业务的开展不在于加盟费的增加和楼盘租赁议价能力的提高,而在于业务领域拓展和平台功能的发挥,后者能带来更多流量,且更易深入商业主体的交易习惯中。在成本结构上,为吸引优质楼盘资源加入,优客工场口碑和业界形象必须进一步提高,只有公众认可度高、品牌影响力大,企业交易活动才能更好地展开。总之,该赢利模式可以带来正向循环,楼盘业主的加盟费能使收入来源增多,使办公楼盘租赁成本下降,优客工场可以利用节约下来的成本进行企业IP化营销推广,进一步吸引更多楼盘业主加盟。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成本结构的轻资产化使优客工场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同时,优客工场受政府机构的扶持,可以获得业务收入补贴和资源获取费用减免,由此进一步促进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企业在多元化规模收益和轻资产的杠杆效应中正向促进赢利模式创新,并更好地为促进双创服务。总体看,整个赢利过程是一个正反馈闭环结构,如图7所示。

图7 优客工场赢利模式正反馈闭环结构

4 结语

共享经济趋势下,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在共享办公空间领域,其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更好地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实现。本文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商业模式创新分析工具上,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可以通过Osterwalder的商业模式画布进行剖析。这主要是基于价值角度解读商业模式的主流观点,使用商业模式画布工具能够通过全方位地分析企业商业活动所涵盖的9个构成要素,实现对企业商业活动价值逻辑的可视化描述。同时,依据企业活动的开展顺序,其构成要素分析也应遵循相应顺序,这表明商业模式画布能够实现企业商业活动的动态联动追踪,更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的商业流程。商业模式画布构成要素可以归纳成4个主要部分,包括价值主张、客户界面、企业界面及赢利模式,由此清晰地划分出商业模式的各个模块。

(2)在商业模式创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价值主张创新,共享办公空间所特有的资源整合平台、便利个性服务以及共创社群服务中的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主体共赢等价值主张。相较于传统房地产行业单一的租赁业务,共享办公空间的商业活动更为广泛,共享经济的理念决定共享办公室内会向一个开放性平台方向发展,定位于服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功能决定其能够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由此,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创新以价值主张创新为出发点,逐渐渗透到其余各个模块,从而实现传统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突破。

(3)在商业模式成长策略上,共享办公空间商业模式成长策略秉承“共享经济+创新创业”理念,以平台化和社群化为目标,客户界面更加层次化并更具开放性,企业界面则注重个性化并提升企业业务的跨界度,赢利模式在收入来源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成本结构上向轻资产方向发展。本文优客工场商业模式成长策略是:在价值主张上,以实现“自动结算平台+商业办公社群”为最终构想;在客户界面上,实现“客户需求分层+平台角色扮演”,实现市场层次化并扩大客户范围;在企业界面上,向“共享空间自营+商业品牌加盟”方向发展,实现企业业务个性化并提升跨界度;在赢利模式上,基于当前运营规模最需要解决的是流量变现问题,优客工场可以增加加盟费,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并降低房地产资源获取成本。与此同时,在房地产资源获取上节约下来的成本可以投入到IP化营销上,提升优客工场影响力,吸引更多客户加盟,形成赢利模式的正反馈闭环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佑镁,叶爱敏.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基于创新2.0的功能模型与服务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5-12.

[2] 林祥,高山,刘晓玲.创客空间的基本类型、商业模式与理论价值[J].科学学研究,2016(6):923-929.

[3] 徐广林,林贡钦.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文化与创客空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2):11-20.

[4] 龚芳,欧阳红巍,易灿.基于共享经济的共享型办公空间商业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1):247-248.

[5] 郑志来.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6):15-20.

[6] 吕本富,周军兰.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前景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7):88-95.

[7] BELLMAN R,CLARK C E,MALCOL D G,et al,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ulti-stage,multi-person business game [J].Operation Research,1957,5(4):469-503.

[8] JONES G M.Educators,electrons,and business model:a problem in synthesis[J].Accounting Review,1960(7):619-629.

[9] JOHNSON M,CHRISTENSEN C,KAGERMANN H.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2):50-59.

[10] 汪寿阳,敖敬宁,乔晗,等.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模式冰山理论[J].管理评论,2015(6):3-10.

[11] AMIT R,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93-520.

[12] OSTERWALDER A.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 [D].Lausanne:University de Lausanne,2004.

[13] 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86-92.

[14] OSTERWALDER A,PIGNEUR Y.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Game changers,and challengers [M].Hoboken:John Wiley & Sons,2010.

[15] WATERS-LYNCH J,POTTS J.The social economy of coworking spaces:a focal point model of coordination[J].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17(1):17.

[16] CABRAL V.Coworking:an analysis of coworking strategies for interaction and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2016(7):357-377.

[17] SEOK,OCK YOUNG.A study of co-working space operation strategy:focused on operation elements analysis by AHP method[J].Asia-Pacific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and Entrepreneurship,2015(10):157-165.

[18] GERDENITSCH CC.Coworking spaces:a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for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6(7):581.

[19] BASHIR M,VERMA R.Why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s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J].IUP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2017,15(1):7-17.

[20] GUO H,SU Z,AHLSTROM D.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the effects of exploratory orientation,opportunity recognition,and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in an emerging econom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6,33(2):533-549.

[21] BATOCCHIOA,FERRAZ MINATOGAWA V,ANHOLON R.Proposal for a method for business model performance assessment:toward an experimentation tool for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Innovation.January,2017,12(1):61-70.

[22] 张永安,吴屹然.基于新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以腾讯公司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5(5):151-157.

[23] 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88-94.

[24] 刘蕙.菜鸟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17(1):19-26.

(责任编辑:张 悦)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and Growth Strategy of Coworking Space Business Model——Case Study based on URwork

Zhang Yuming1,2,3,Mao Jingyan1

(1.School of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2.Institut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3.China small and medium Micro Research Institute,Qilu Industry University,Jinan 250103,)

Abstract:Under the concept of "sharing economy +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working spa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This article first studies coworking space by using the business model canvas which could describe the value logic.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compared coworking space business model with traditional real estate industry business model,the main innovation is the value proposition; in the business model growth strategy of coworking space,the value should be the development of platform and community,the customer interface should focus on hierarchy and openness,the business interface should improve personality and transboundary,the profit model should be diversification and light assets.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this article chooses URwork as a case study,which is a typical enterprise of coworking space,thu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working space business model in China.

Key Words:Coworking Spac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 Canvas; Growth Strate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OI:10.6049/kjjbydc.2017040174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7-0001-08

收稿日期:2017-06-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57);山东大学文科专题数据库建设项目(HSSDB1503)

作者简介:张玉明(1962-),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齐鲁工业大学中国中小微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与企业成长理论等;毛静言(1994-),女,湖北襄阳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创新创业管理等。

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