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iOS与Android案例回溯研究

桂黄宝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创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移动通信行业两大典型创新生态系统iOS与Android案例进行回溯,从演化基础、演化路径、演化方式和演化动力等方面探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可为中国企业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案例回溯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苹果和谷歌等高科技企业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企业创新系统已经由机械化迈向生态化,创新不再是终端对终端的机械式线性过程,而是经济与社会相互作用、动态、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大体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展开,宏观研究侧重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观研究侧重于区域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而微观研究则聚焦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本文从微观层面即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展开研究。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研究。Moore[1-2]是最早系统探索企业生态系统的学者,其将企业生态系统界定为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且都会经历出生、扩张、领导和自我更新或死亡的过程。Iansiti和Levin[3-4]在Moore的基础上,从生态位视角解释创新生态系统,指出创新生态系统由位置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企业构成,生态位变化影响生态系统发展。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方面,Rohrbeck等[5]以德国电信为例,通过使用15个深度访谈经验证据,确定了11个开放式创新工具,并研究了开放式创新模式被跨国公司接受的程度。结果表明,德国电信已经通过开放其传统开发过程、接受外部创意和知识资源而成功提升了其生态系统创新能力。Hwang和Mahogunje[6]指出,一个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社会网络、团队、信任、环境等要素,还应将商业战略由简单联合向协同合作转变、从产品竞争向平台竞争转变、从独立发展向共生演化转变。Gobble[7]指出,创新生态系统应是一种全面的开放性合作与共享,即不同主体之间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如果不同主体能意识到本组织所属的创新生态系统,则会为本组织及其周围实体带来新增长机会。Autio和Thomas[8]指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围绕核心企业或创新平台,整合生产方和用户等参与者,通过创新创造新价值联系的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主体间动态、高水平协作与共生演化。Adner[9]在其重量级著作《广角镜头:新的创新战略》中指出,创新生态系统若要取得成功,仅仅依靠管理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管理好创新生态系统;Jiang等[10]以中国海尔集团为例,探索核心企业如何通过建立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结果表明,基于不同技术的多层次协作以及集成战略、文化、管理、组织、制度与市场等非技术问题对创新生态系统同等重要。国内学者曾国屏等[11]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兼具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价值链和创新网络而形成的开放式系统,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动态性、栖息性和生长型等特征;李万等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区域内各种创新群落之间及其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式复杂系统;梅亮等、吴金希、陈健等[12]对创新生态系统源起、演进、理论框架及治理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其是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共生共赢的平衡独立的完整体系;吕一博等[13]以移动通信产业iOS、Android和Symbian三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创新生态圈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基于创新阶段性特征,对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驱动因素进行了探索,从而解密了其成长基因。

综观国内外研究,目前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概念、特征、构成主体、影响因素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对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在演化规律及其核心能力来源等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从生态学视角,采用案例回溯研究方法揭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理论模型,可为中国企业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借鉴。

2 研究设计与案例回溯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案例回溯分析法,遵循“现象描述—深度剖析—揭示本质”的案例分析思路[14],以相对封闭的iOS和比较开放的Android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基础、发展过程和关键要素等方面对案例公开资料进行搜集和科学化处理,分析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并回答“一个相对封闭、一个比较开放,为什么同样取得成功”的现实困境,解决“怎么回事”和“为什么”的问题,从而得出普遍性结论,以发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共性演化规律。

2.2 案例回溯

目前,苹果公司iOS和谷歌公司Android是移动操作系统中最大的两个阵营,这两个系统共同创造了通信行业的奇迹。苹果主导iOS系统基于价值链构建了“硬件+软件+服务”的相对封闭创新模式,而以谷歌为主的Android系统基于“自由+免费+开放”模式创造了开放式创新的典范,两者都是业内公认的非常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12]。本研究从发展基础、发展过程和关键要素等方面对iOS和Android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案例回溯。

(1)发展基础。iOS由苹果公司于2007年1月9日在Macworld展览会上公布,并于同年6月发布第一版iOS操作系统,其最初是设计给iPhone使用的,后来陆续运用到iPod touch、iPad及苹果TV等产品上;而Android则由谷歌公司于2008年9月正式发布,Android核心平台是开放手持设备联盟的一部分,由84家高技术企业组成,共同推动Android平台发展,并对Android设备展开商业化推广。通过对iOS与Android进行对比,其生态系统发展基础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iOS与Android发展基础

指标体系iOSAndroid开发商苹果谷歌/开放手持设备联盟源码模式封闭源码,开源组件自由免费,开放源码硬件兼容性专业接口按需定制软件兼容性规范统一个性化定制首发时间2007年6月29日2008年9月23日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发展过程。本研究在借鉴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iOS与Android发展关键节点,将其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具体见表2。

表2 iOS与Android发展过程

发展过程iOS时间重要特征Android时间重要特征第一阶段2007-2008年浏览器应用1991-2003年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第二阶段2008-2009年本土化应用2003-2008年谷歌收购第三阶段2009-2010年繁殖兴起2008-2010年转移控制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平台集成2010年至今爆发式增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和文献整理,下同[15]

本文对iOS与Android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提炼和分析,具体演化过程如图1和2所示。其中,横轴描述的是iOS与Android从产生到2015年第四季度的发展过程,纵轴表示销售量。从中可见,在iOS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苹果对外发布了针对iPhone的应用开发包(SDK),随后又推出应用商店,其成为iOS创新生态系统成功的关键之举。2008年3月,苹果打破始终崇尚技术相对封闭的创新模式,发布针对iPhone的应用开发包(SDK)并提供免费下载,以便第三方应用开发人员开发针对iPhone及Touch的应用软件,而应用商店(App Store)的推出是苹果战略转型的关键举措,并由此形成了“应用商店+硬件+服务”的价值获取模式。根据硅谷网站数据,2015年苹果营业收入达到2 340亿美元,在硅谷高科技企业中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三倍多,其利润占硅谷所有高科技企业的40%,利润率高达23%,超过排名第二的Alphabet两个百分点。

图1 iOS发展过程

资料来源:根据Statista数据作者绘制,下同

图2 Android发展过程

Android最早由Andy Rubin等于2003年10月创建,后被谷歌收购,并与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营运商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改良其系统能力。2007年11月,谷歌以免费开源许可证授权方式发布了其源代码,成为其市场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3)iOS与Android关键要素。创新生态系统能创造单一组织无法实现的共同价值,其优势表现在平台领导、战略支配、开放式创新、价值网络和超链接组织等关键要素方面[16-17]。因此,在借鉴Adner等学者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发展情况,本研究对二者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进行梳理,发现以下因素对两大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即用户界面、开发平台、商业模式、价值获取及生态链整合等,具体见表3。

表3 iOS与Android关键成功要素

关键要素iOSAndroid用户界面统一个性化平台开发相对封闭性开放性商业模式硬件+软件+服务免费增值服务价值获取网络外部性、应用商店分成网络外部性、广告收入生态链整合垂直共生生态链交互式核心能力生态链

在上述关键要素中,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商业模式和生态链整合成为重中之重。iOS商业模式较为简单,即由苹果公司掌控整个生态系统,且已形成具有核心能力的垂直共生生态链,以使其硬件产品成为最受欢迎的产品,然后再通过应用商店分成获取价值。苹果对整个生态系统掌握绝对控制权,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生态系统的优良性及使用体验。而谷歌Android具有免费和开源性特性,其商业模式不靠出售硬件或软件许可获取收入,价值获取途径来自广告出售及用户偏好跟踪,通过旗下应用包展开。

3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

根据研究设计和案例回溯,结合生态学基本理论以及Nelson、Winter及Yin等学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4,18],本文从演化基础、演化路径、演化方式和演化动力等方面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归纳与探索,以发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共性规律,为中国企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借鉴。

3.1 演化基础:遗传与惯例

根据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波士顿(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2016年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过去10年苹果公司始终处于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排行榜首位,而谷歌也稳居前三甲,且都拥有良好的创新基础。iOS创新生态系统是苹果长期布局能力的自然选择,其遗传基础表现为已拥有完整、相对封闭但具有核心能力和高度协同共生的生态链,以及成熟的芯片设计、健全的生产供应链网络、一流的工业设计与生产能力、完整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研发能力、用户高口碑和忠诚度等;而Android则是利用谷歌公司软件开发与用户体验优势,如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谷歌品牌、平台商业价值及其对互联网用户的高度理解等,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开放性辐射产业链上下游,逐渐形成强大的生态系统。

从iOS和Android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建立优秀的创新生态系统不可能一蹴而就,二者都呈现出相同的演化特征,即遗传与惯例。学者已证实,企业创新发展与生物进化类似,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遗传基因——“惯例”,即企业行为方式和演化发展规律是企业已有知识、技术、经验和能力的载体[18]。遗传与创新惯例具有同构性,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演化底层结构为信息和知识,创新生态系统遗传是一种创新惯例的延续,企业创新惯例在系统中的作用就相当于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Nelson和Winter[18]在其经济演化理论中指出,惯例是企业的基因,其具有时间刚性和自我持续性特征,企业是以创新惯例为基础执行信息传递和管理决策的。

3.2 演化路径:变异与选择

从演化路径表象看,虽然iOS和Android选择路径大相径庭,一个相对封闭、一个比较开放,但本质上都是通过技术变异与市场选择共同进行,而且都取得了实质性成功。具体来说,苹果在推出iPod产品时进行技术变异,不使用Mac OSX操作系统,而是新推出iOS手机操作系统。产品刚推出时不断受到质疑,但持续增长的市场销售额和良好的客户反馈证明这一技术变异是正确的。但这一变异并非偶然产生的,而是苹果公司在技术、市场、环境等要素的共同影响下主观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首先,技术创新使iOS简洁易用,赢得了大量用户;其次,iOS系统是典型的封闭式系统,比开放式Android系统更加安全,所以在特殊市场领域(如政府机构、金融服务业等),苹果更具有市场优势;再次,苹果用户购物与开支量往往超过Android用户,使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聚集到iOS系统上。当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时,环境与个体的共同选择决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方向,iOS与Android系列产品的发布是通信行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方向的典型代表。当触摸屏幕和掌上电脑出现后,电子通信产业链其它行业都面临着是否变异的选择。如当手机市场需求环境发生改变时,诺基亚放弃了对手机触屏技术的深入研发,错失良机导致惨败与淘汰,而苹果和谷歌则基于自身判断作出正确选择,首先完成技术变异,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

因此,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重要环节包括遗传变异和选择,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基因会发生变异,但生物体变异结果能否被选择是生物体不能预知和控制的。当不同类型生物体间产生竞争时,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变异个体才能存活,其它变异个体将会遭遇淘汰,生物体基因不自觉地朝着有利于适应环境的方向变异,并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使生态系统得以演化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方向是通过市场环境对惯例变异进行选择确定的,与自然生态系统基因变异不同,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有强烈的主动意识,在技术、市场、企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能够主动选择惯例变异方向,并与环境选择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惯例和技术不能完全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惯例为适应环境变化就会发生变异,但变异也需要经历不断试错过程,这是一个渐变、缓慢的过程。

3.3 演化方式:突变与渐变

从演化方式看,iOS和Android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方式既有渐变也有突变。熊彼特将突变视作“具有创造性的毁灭过程”,是指创新生态系统非连续性变化的情况。iOS和Android的出现是对传统通信行业的巨大突变,二者都注重用户体验并采用独特的商业模式,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格局,结果造就了全球领先的苹果和谷歌。实际上,在苹果公司发展过程中,适时突变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iTunes的出现无疑就是一场突变。在此之前,苹果只是一家硬件产品公司,其生产设备虽然十分优秀,却不是无法替代的,而iTunes使苹果公司得以成功进入并颠覆音乐产业,它不仅通过硬件产品获利,还通过出售音乐产品获利。苹果公司在OSX系统中创建iTunes应用程序,并构建了完善的互利共生收益分享机制,开创了全新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实现了“硬件+软件+服务”的深度整合,使苹果公司在音乐播放器市场占据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地位,且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获取了高额收益。渐变表现为硬件与软件产品及时更新换代,如苹果公司iOS操作系统及iCloud、App store服务。苹果公司开发的iOS系统已经由最初的OS1更新到iOS10,而Android也从当初的1.0发展到现在的6.0。此外,iOS和Android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等情况适时渐变,如苹果公司游戏平台、电子书报发布平台、iMessage及FaceTime等应用软件也是其生态系统渐变演化方式之一。

创新生态系统突变和渐变是指对系统创新惯例或技术某个“知识基因”的改变。突变论认为,突变与渐变是相互关联关系,连续渐变引起突变。创新生态系统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惯例、技术突变和渐变实现系统演化。单个“知识基因”突变率较低且比较稳定,说明创新生态系统遗传结构比较稳定且变异相对性较高;而总突变率较高,说明系统遗传结构具有变动性和变异的绝对性。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系统为适应环境、企业战略和竞争会进行创新惯例突变,但这种变革受演化路径依赖阻力作用的影响。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惯例和技术“知识基因”变异是以渐变方式出现的。即当系统内部某一创新惯例形成后,在一段时间内会被不断复制、应用和拓展,但任何惯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当环境不断改变时,生态系统会主动或被动地改变原有创新惯例以适应新环境变化,对于适用部分则继续按照原有惯例执行,而不再适用部分就采取新解决办法,而这种新解决办法就是对原有创新惯例的变异,这种创新行为的不断积累就是创新惯例的渐变。

3.4 演化动力:内部与外部

iOS和Android演化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企业家精神、企业战略、创新文化等,而外部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9,17]。企业家精神是苹果公司创新系统演化的关键驱动力,乔布斯作为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领军人物,苹果公司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乔布斯个人影响力和魅力。在《苹果往事》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乔布斯本人的影响力及人格魅力起到现实扭曲力场的作用。乔布斯作为一个完美主义创新者,其思维跳跃、充满激情,并将创新作为苹果最核心的企业文化。正如公司口号“Switch(变革)”一样,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对计算机产业带来了深刻变革。此外,建立应用商店和发布应用开发包是苹果公司战略转型的重要体现,形成了“软件+硬件+服务”的价值获取关键模式。而谷歌公司独特的创新文化早已根植到企业之中,其创新之路是打破陈规、推崇自由的工作空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此外,Android作为谷歌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进“随时随地为每个人提供信息”作为企业长远目标。

就外部动力来说,市场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是创新生态系统最根本的动力,两者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行为提供明确创新方向,增强创新的积极性,减少创新的低效性和盲目性。只有在出现新市场需求后,技术进步才能发挥作用并进而推动经济发展。iOS和Android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两者之间不断的相互竞争是两者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最直接的外部动力。按照Statista最新数据,2015年iOS和Android已占据移动市场97.5%的份额,而在2010年这两者共同的市场份额仅为38%。在网络外部效应作用下,近期两者的绝对优势地位不会改变,而其它竞争者将会面临更多挑战。此外,iOS和Android自从产生那天起,作为功能相似的操作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竞争就从未停歇过,这也从生态学上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亘古真理。

4 企业创新系统演化模型构建

iOS与Android两个不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目前都取得了较大成功,那么两个系统对环境适应性的根源是什么?或者说两个不同创新生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来源是什么?根据上述演化规律分析可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两者都能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依靠生态系统相关主体的广泛参与,建立核心创新平台,利用自身优势构建独特生态链,并对现有生态链进行整合,以形成强大的创新网络外部性效应[3-4,9,16-17]。为此,本文构建了两个不同创新生态系统核心生态链演化模型,即形成了以iOS垂直整合生态链和Android交互式核心能力生态链为特色的不同共生生态链,具体见图3和图4。

图3 iOS垂直整合生态链

在图3和图4中,iOS垂直整合生态链与Android交互式核心能力生态链具有明显不同特征,它们从不同生态链视角充分解释了iOS与Android核心竞争能力来源。在iOS垂直生态链中,苹果利用自身相对封闭优势,控制了从硬件、操作系统到应用商店的垂直一体化程序,使其成为垂直生态链整合能力最强的公司。苹果充分运用其产品优势和互惠性价值获取机制吸引了大量合作伙伴参与客户价值创造过程,以使苹果公司能够处在生态链核心地位,并广泛整合公司外部资源和能力,将零部件采购与生产制造等外包,而始终掌控产品研发、设计和销售等利润较高环节,严格控制企业硬件产品终端,同时通过应用商店控制开发者应用发布,从中进行利润分成。与此不同,谷歌则通过对Android创新核心平台进行控制,采用开放、免费交互式核心能力生态链战略,以战略联盟策略与苹果展开竞争,从而吸引了一大批生态链上下游厂商和应用开发者加入该创新平台,并由此大大增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活力,从运营商、终端厂商到开发者,都积极投身到Android平台之下,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Android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因此,在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中,封闭和开放都只是其演化过程中采取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能否利用自身相对优势,建立起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共生生态链。

图4 Android交互式核心能力生态链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演化基础、演化路径、演化方式和演化动力等方面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具体如图5所示。在图5中,横轴表示演化过程,纵轴表示市场地位。一个成功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不仅包括核心企业、相关参与者等主体,还应与企业战略、市场环境等关键影响因素高度协同[10,16],并逐渐形成特色鲜明、能利用创新创造价值的创新平台和共生生态链。其中,核心企业在共生生态链中应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具有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或创新模式[8]。此外,创新生态系统在共生演化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市场开拓、市场扩展和市场领导等阶段,各演化阶段需构建科学创新生态管理机制,核心企业还应建立互惠性利益共享机制和模式,确保相关参与者积极主动为生态系统创新贡献力量[9]。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初期阶段,核心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开拓市场,适时根据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有意识地进行突变和渐变,最终实现市场领导者的企业战略目标。而当企业实现市场领导战略目标后,随时会面临新商业模式或生态系统的挑战和威胁。因此,企业应不断进行生态系统自我更新和发展,从而实现持续竞争。

5 研究启示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目前已成为创新研究的重点,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提出及其理论发展是创新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本文通过对iOS与Android创新生态系统案例回溯进行分析,提炼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共性规律,构建其演化理论模型,得出如下启示:

(1)注重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生态链整合。创新生态系统是在演化动力的推动作用下,在自主选择与环境选择的共同作用下,以渐变或突变方式进行演化的过程。在系统演化过程中,自主选择起关键作用,企业既要适应市场,又要学会创造市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发展体现了创新研究范式的转变,即由关注系统要素构成向关注各要素间的互动共生方向转变。iOS与Android创新生态系统案例充分说明企业创新成败越来越依赖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演化趋势不仅由单个企业创新能力、单个企业产品生产、质量及竞争力决定,而且还涉及上下游生态链整合、商业模式、核心能力、用户体验等多个环节,而一旦一种创新生态系统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其影响将极为深远,相关生产者和消费者将极有可能对该系统形成路径依赖和锁定。

(2)打造具有核心能力的商业模式。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网络外部效应打造更好更易用的产品,建立具有核心能力且独特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功的关键,而对于创新生态系统“开放”还是“封闭”的纷争,已经显得微不足道。实际上,封闭和开放是利弊互现的,iOS正享受着封闭带来的好处,如统一界面、不需要大量适配、能够开发出高品质产品、一揽子解决支付问题等,而Android也正在充分利用其开放优势创造价值。目前,创新已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或理想层面,而是需要基于用户实际需求与体验,挖掘新用户需求、开创新商业模式。iOS与Android尽管选择的路径大相径庭,但殊途同归,它们都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

(3)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互惠性利益共享机制。构建互惠性利益共享机制,使更多创新主体与要素融入创新生态系统。正如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一样,创新主体多样性也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稳定发展,且创新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创新主体协调合作程度决定系统能否良性运行。因此,需构建互惠性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更多创新主体融入到创新生态系统中,让系统各方均能从中获益,实现互利共赢共生,打造更有活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图5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

参考文献:

[1] MOORE J F.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3):75-86.

[2] MOORE J F.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6.

[3] IANSITI M,LEVIEN R.Strategy as ecolog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3):68-81.

[4] IANSITI M,LEVIEN R.The keystone advanta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 [M].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4.

[5] ROHRBECK R,HÖLZLE K,GEMÜNDEN H G.Opening up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how deutsche telekom creates an open innovation ecosystem [J].R&D Management,2009,39(4):420-430.

[6] HWANG V,MAHOGUNJE A.The new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J].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2013,8(6):123-125.

[7] GOBBLE M A M.Charting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57(4):55-57.

[8] AUTIO E,THOMAS L.Innovation ecosystems: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M]//DODGSON M,GANN D M,PHILLIPS N,et al.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204-228.

[9] ADNER R.The wide lens:a new strategy for innovation [M].Penguin UK,2012.

[10] JIANG S,WANG Z,HU Y.Core-firm based view on the mechanism of constructing a corporate innovation ecosystem:a case study of Haier Group[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6.

[11]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4-11.

[12] 陈健,高太山,柳卸林,等.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7):153-160.

[13] 吕一博,蓝清,韩少杰.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成长基因——基于iOS,Android和Symbian 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148-160.

[14] 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5 Edition)[M].Sage Publications,2013.

[15] TILSON D,SØRENSEN C,LYYTINEN K.Change and control paradoxes in mobile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the Android and iOS mobile operating systems cases[C].2012 4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 (HICSS).IEEE,2012:1324-1333.

[16] 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4):98-107.

[17] ADNER R,KAPOOR 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306-333.

[18] NELSON R R,WINTER S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2.

(责任编辑:王敬敏)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rporate Innovation Ecosystem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iOS and Android

Gui Huangbao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eco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which gives rise to great attention in academia and business. This study has explored the evolution law of corporate innovation ecosystem from evolutionary basis, evolution path, evolution mode as well as dynamic evolution and built the evolution model based on two typical cases of iOS and Android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 competitive innovation ecosystem.

Key Words:Corporate Innovation; Ecosystem Evolution; Case Study

收稿日期:2016-11-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504706);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学者项目(2016-YXXZ-15);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5-CXRC-020)

作者简介:桂黄宝(1979-),男,安徽潜山人,博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

DOI:10.6049/kjjbydc.2016090054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6-00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