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前向关联模式

张 毅,李 梅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为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R&D投资,这为东道国通过产业关联获取跨国公司技术资源以提高本国产业技术水平创造了机会。从前向关联模式角度入手,研究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通过R&D投资建立产业关联的动因、关联溢出效应及技术溢出路径,揭示了跨国公司R&D投资与东道国企业建立前向关联的内在机理,可为我国政府有效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提升本土企业技术水平提供相应的管理启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R&D投资;前向关联;技术溢出路径;政策启示

0 引言

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策略等大量非实体性资产的载体,其技术或信息方面的优势不能完全内部化而产生外溢是大多数国家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2001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 指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发生,即行业内的水平关联(Horizontal Linkage)和行业间的垂直关联(Vertical Linkage)。后者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前向关联效应(Forward Linkage Effect),是指跨国公司对以外资产出作为投入品的东道国下游企业的技术溢出;后向关联效应(Backward Linkage Effect),是指跨国公司对为其提供产品配套服务的东道国上游企业的技术溢出。由于跨国公司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排斥同行竞争导致行业内技术溢出的内在动机不足,为了获得东道国原材料、销售市场和技术资源,其与东道国上下游厂商广泛接触成为技术溢出的可能路径。因此,研究者的关注重点逐渐转向行业间技术溢出。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行业间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后向关联。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尤其是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层出不穷。Schoors 和Vabdertol[2] 利用匈牙利1997-1998年公司横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的前向关联效应与后向关联效应截然不同,即后向关联效应显著为正,而前向关联效应则显著为负。Damijan等[3] 基于东欧10国1995-1999年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在捷克、波兰和斯洛伐克等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只有后向关联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为正。Javorcik Smar Zynaska[4] 对立陶宛制造业1996-200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其FDI存在正向后向关联溢出效应。此外,Lall[5] 、Blomstrom和Kokko[6] 详细研究了后向关联效应的产生途径,包括跨国公司在投资中帮助本地供应商建立生产设施、提供技术援助、进行员工培训以及寻找潜在客户等。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行业间产业关联效应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大多数经验研究都支持FDI通过后向关联产生技术溢出效应[7-10]

上述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揭示出东道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升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的主要方式和路径,但是对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关注不够。从投资性质和动机看,大多数FDI主要体现为一种生产性投资,其资源寻求型或市场寻求型投资动机决定了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本土企业为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配套服务,因而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通常建立的是后向关联。但是,与早期主要投资于资源型行业、原材料行业以及一般制造业等行业领域的FDI不同,跨国公司R&D投资主要集中于以计算机、通讯、电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行业[7-11],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R&D投资往往被视为FDI的高级形态[12]。作为技术性投资,跨国公司R&D投资旨在增强其在东道国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13-14],以及实现研发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与整合[15-17]。因此,出于拓展东道国产品销售市场和全球性技术资源利用目的,跨国公司R&D投资倾向于同东道国本土企业在出售高质量中间产品和服务、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建立前向联系。

少数学者关注到跨国公司R&D投资前向关联对东道国的影响,如王然等[18]实证研究发现,具有研发外溢效应的跨国公司FDI前向关联显著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但这些研究通常使用定量方法检验跨国公司R&D投资中前向关联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未深入揭示跨国公司R&D投资与本土企业前向关联效应的产生机理。事实上,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前向关联效应是否存在并非其考虑的首要问题,他们更为关心如何提升跨国公司R&D投资对本土企业技术溢出的正外部性。为此,本文拟研究跨国公司R&D投资与东道国企业间的前向关联模式、关联效应与技术溢出路径等微观机制,以深化现有研究。

1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与东道国企业建立前向关联的动因

经由R&D投资进入东道国的跨国公司,其投资性质和动机决定其通过前向关联对东道国下游行业的本土企业(销售商或客户)出售中间产品、转让技术以扩大在东道国的市场份额或实现其技术研发的商业价值,或者利用东道国创新资源获得其在全球R&D创新网络中的竞争优势地位。同时,跨国公司也会通过与东道国下游行业中的本土企业建立联系而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前向关联的建立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利益相互契合的结果。

1.1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建立前向关联的动因

对于在东道国开展R&D投资的跨国公司来说,与东道国本土企业建立前向关联的最大动因是拓展其在东道国的产品销售市场以及在东道国配置研发资源。

一方面,面对迅速扩大的竞争市场,跨国公司希望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条件实现科技成果本土化,即有针对性地研发满足东道国本土市场需求的相关产品。科技成果本土化既能够支持和提升跨国公司产品的先进性,还能够实现其所持有的生产技术在相应行业中的垄断地位,从而在东道国市场上占据更高的产品份额。跨国公司R&D机构与本土企业建立前向关联后,经由3种渠道实现东道国市场拓展目标:①东道国本土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半成品(或者中间产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再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这有助于跨国公司形成本土化的生产体系,以增加其产品在东道国市场上的适应性和销量;②跨国公司R&D机构在向本土企业提供产品使用或售后技术服务过程中,往往有意识地进行新技术扩散,使自身产品和技术成为行业标准,这有助于提高其高质量中间产品销量、提升成品市场竞争力;③基于前向关联,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企业本土化优势和较成熟的网络销售渠道,能更快地融入东道国市场或规避某些政策壁垒。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本土化生产体系形成、行业技术标准确立以及产品销售渠道打通,其在东道国产品市场的份额得以提高甚至占据垄断地位。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跨公司为了实现技术投资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保证独特的竞争优势,往往基于技术资源“优势互补”的需要,同东道国市场中具有丰富技术资源的本土企业(如客户或销售商)开展集成性协同创新,而这一过程通常通过与本土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创新合作或者外包研发业务实现[19]。例如,在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07)上,意法半导公司(全球最大的数字机顶盒芯片供应商)和凌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本土企业)联合宣布,将共同开发世界上第一个符合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TTB牍系统标准)GB20600-2006牍的高清数字电视平台,该合作项目对于中国数字电视的推广起到了加速作用[20]。联合创新产生的技术既具有领先性,又体现出高度的本土化特征,能够很好地满足跨国公司抢占东道国本土市场及获取世界范围内研发技术资源的双重战略需要。

1.2 东道国本土企业建立前向关联的动因

对于东道国下游行业的本土企业来说,跨国公司R&D活动产生的技术溢出是其主动寻求的一种效应,这种技术或知识的正外部性为东道国本土企业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生产效率提供了可靠的外部知识源。首先,跨国公司R&D投资为东道国本土企业带来了高质量的中间产品或设备和全面的售后服务等[22],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东道国本土企业可以利用这些配套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和技术服务,提高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其次,跨国公司R&D机构通过与东道国下游行业中的本土企业进行R&D业务外包或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使本土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知识创新网络成为可能,这为东道国下游行业中的本土企业获取原创性核心技术、吸收外部知识源以及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有效获取跨国公司R&D活动所产生的原创性知识或核心技术,是东道国本土企业积极寻求与跨国公司建立前向关联的重要原因。

从本质上看,跨国公司R&D投资与东道国下游行业的本土企业建立前向关联是一种双赢策略。跨国公司R&D机构(技术溢出方)和东道国本土企业(技术吸收方)利益的高度契合使二者对于建立前向关联有着强烈的愿望和动力。更进一步,前向关联的建立是跨国公司R&D活动对东道国本土企业产生技术溢出的重要条件。

2 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前向关联的技术溢出路径

技术溢出路径是指跨国公司R&D机构与东道国本土企业在建立前向关联后,跨国公司技术向本土企业扩散并被吸收的途径。跨国公司R&D投资的技术溢出路径体现在两方面:①前向关联模式的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与东道国下游本土企业之间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等路径产生[21-23]。跨国公司R&D投资的市场寻求型动机决定其R&D机构通过出售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与东道国下游本土企业建立前向联系的意愿;②跨国公司R&D投资的技术密集性决定其R&D机构与所在东道国市场或销售部门间的一种技术联系[24],是以专利技术转让、R&D业务外包和技术研发合作等为具体内容,使跨国公司的技术知识转化为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内生技术能力成为可能。因此,跨国公司R&D投资与东道国下游本土企业主要通过出售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专利技术转让、研发业务外包、技术合作研发等形成技术溢出。

2.1 销售高质量中间产品及服务

跨国公司R&D机构基于拓展东道国市场需要,将高质量产品和市场营销服务出售给产业链下游的东道国企业是建立前向关联最普遍的路径。原小能和宋杰[25]证实了外资企业的品牌信誉、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能够为东道国本土企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R&D机构出售高质量产品给东道国下游厂商,包括零部件、生产设备、机器和品牌等。由于技术可以固化在产品、机器和生产设备中[18],随着产品和生产设备销售给本土企业,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间很容易形成固化技术的溢出效应。由于跨国公司R&D机构投放到东道国的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知识密集度,跨国公司还需要向东道国客户提供技术指导、实用培训等,这些过程通过技术服务在东道国本土市场传播,形成服务技术的扩散溢出效应(见图1)。在东道国下游行业发展过程中,本土企业生产所需的核心部件往往是跨国公司的研发产品。例如,中国本土PC制造厂商采用的核心元器件并非自主研发和生产,芯片(PC 最重要的硬件)来自英特尔等厂商,基础操作软件则来自微软[26],这些高质量的中间产品以及与之配套的服务,有效促进了中国PC制造业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提升。

图1 跨国公司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溢出过程

2.2 专利技术转让

在某种程度上,专利技术转让被视为跨国公司R&D机构对东道国本土企业最直接的技术和信息扩散行为。杜群阳[27]通过调查47家在华跨国公司R&D机构,发现了垂直关联在跨国公司R&D技术外溢过程中的渠道作用,提出跨国公司R&D机构对本土企业专利技术转让存在技术溢出效应。

当获得跨国公司R&D机构的专利技术后,东道国下游行业本土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将专利技术中的知识内化,并结合企业现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信息,实现技术的吸收与内化。由于企业技术能力具有累积性和渐进性[28],东道国下游行业本土企业通过技术学习过程,其知识积累和储备能力逐渐增强,技术能力水平逐渐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最终形成技术变革式创新能力(见图2)。

2.3 研发业务外包

基于全球竞争需要,跨国公司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将研发力量集中于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价值链环节,而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其它研发环节外包给东道国下游行业本土企业。研发外包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29],在前向关联的技术溢出过程中,跨国公司将整个研发过程模块化,根据东道国下游行业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将附加值、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易于完成的部分R&D环节外包给东道国本土研发机构。

从技术溢出过程看,一方面,东道国下游行业本土企业将跨国公司外包的研发模块转化为具体设计参数和设计方案的过程,是跨国公司R&D机构与本土企业间技术或信息共享的过程;另一方面,每个分包模块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以协调和兼顾其它模块的研发进度及“接口”程序开发情况[30]。各分包模块间的相互沟通过程,也是信息和技术外溢的过程。因此,各分包模块间、各分包模块与跨国公司R&D机构间,通过信息共享和沟通以及协同参与等途径实现知识创造、传递和获取(见图3)。例如,苹果公司除了垄断和控制涉及其新品研发的核心技术,往往将锂电池、数据线、贴膜等一些非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业务外包给中国企业,不仅可以将其研发资源用于上游产品价值链研发环节,而且有利于打开苹果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市场,增强其在中国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图2 跨国公司研发专利技术转让的技术溢出过程

图3 跨国公司研发业务外包的技术溢出过程

2.4 技术合作开发

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整合研发资源,跨国公司R&D机构往往选择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道国本土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以微软公司为例,其在中国成立研究院并从事研发活动,主要意图是将中国成本较低的研发资源利用起来,为总部的研发活动服务。目前,微软在华研发机构面向全球的研发工作高达90%,而面向中国以及其它新兴市场的研发比例仅占10%左右;当前微软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计划用3~5年时间将其面向全球的研发比例调整为70%,而将面向中国和其它新兴市场的比例提高到30%[31],微软公司在中国研发战略的不断调整,为本土企业同其开展创新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

在技术合作开发中,东道国下游行业本土企业有机会通过与跨国公司R&D机构进行信息共享、知识互动和资源整合,加入到跨国公司的知识网络中。在这样一个知识网络内,东道国本土企业通过创新方案设计、技术资料接触和研发信息获取等途径参与到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思路的共同创造中,而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思路中的技术和知识得以在整个组织内扩散和外溢;东道国本土企业在获得知识溢出后,通过对知识进行整合、消化、传递、融合、利用等加工活动实现知识创新,从而拓展、延伸和重构本土企业的创新知识体系(见图4)。东道国本土企业创新知识体系拓展和重构过程,也是其知识结构不断改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图4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技术合作开发的技术溢出过程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R&D投资前向关联的4种技术溢出路径对东道国下游企业技术溢出的作用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基于跨国公司R&D投资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销售以及专利技术转让,其内含的技术一旦被本土企业吸收,将促进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本土企业有机会与跨国公司R&D机构开展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和承接其R&D外包业务,有助于提升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4种技术溢出路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作用,将最终推动东道国产业技术不断进步,形成“循环累积效应”。

3 政策启示

在世界经济开放和一体化背景下,国家技术进步通常由国内外研发投资共同驱动,尤其是在一国总体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外R&D投资的技术溢出作用。当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如何有效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的全球性技术资源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构筑和完善以“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的创新战略目标转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第一家研发中心是1994年的“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信研究开发中心”,随后全球知名跨国公司(GE、微软、英特尔、西门子和IBM等)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截至2012年,外商在华设立的R&D机构总数已经超过1 800家,研发内容覆盖基础性和先导性领域[32]。随着跨国公司R&D投资在我国的不断增加,我国应致力于扩大和深化跨国公司与我国本土企业间的产业关联,以最大化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

(1)引导跨国公司对产业关联系数较高的行业进行投资。纵观全球经济领域,产业关联系数较高的领域主要涵盖航天工业、生物工程、计算机和汽车产业等。由于这些产业的生产环节较多、产品工艺流程复杂,往往需要东道国企业提供大量零部件、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因此,我国应继续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于上述产业关联系数较高的企业,积极引导其本地化经营和研发等业务活动,以加深与我国本土企业的关联度。

(2)承接跨国公司R&D外包业务。一方面,鼓励成立跨国公司R&D外包服务机构,将已经建立研发平台、有国际合作关系并熟悉跨国公司R&D外包服务运作的企业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跨国公司R&D外包服务中心,逐步融入全球R&D外包服务市场,最终形成覆盖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另一方面,针对一些跨国公司R&D机构往往将整个研发项目外包,而我国本土企业因技术能力有限而难以承接的现状,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促进高科技园区建设,以产业集群的形式承接国外R&D业务外包项目。

(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既能更好地吸收跨国公司R&D投资中高质量中间产品、服务和专利技术溢出,也是与跨国公司之间开展技术合作研发,承接其R&D外包业务的基础条件。我国应从政策上加强对下游企业R&D投入的力度,如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

(4)构筑研究信息网络平台。克服信息隔阂是促进关联的主要任务,研究信息网络平台的搭建能够提高研发信息的可获得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加强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先进的科技信息数据库,成立研发信息服务中心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加强跨国公司及其R&D机构与本土企业间的沟通和创新合作关系。

(5)加强产业关联的激励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激励工具和金融激励工具,一方面,对向我国下游行业本土企业出售高质量产品、服务和专利技术的跨国公司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补助等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对与我国本土企业开展创新合作以及联合建立R&D机构的跨国公司施行税收抵扣和税收减免,或提供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资助和补贴等。

参考文献:

[1]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1:promoting linkage [R].United Nations,2001.

[2] SCHOORS,K, BVAN DER TO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pillovers within and between sectors: evidence form Hungarian data[R].Working Papers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02/157,Ghent University,2002.

[3] DAMJJAN,J P,M KNELL,B MAJCEN,et al.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FDI in top10 transition countries:how important are direct effect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pillovers [R].William Davidson Working Paper No.549,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2003.

[4] JAVORICK B S.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605-627.

[5] LALL S. Vertical inter-firm linkages in LDCs: an empirical study[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0,42(3):203-216.

[6] BLOMSTROM M, A.KOKKO.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Economics Surveys,1998,12(3):247-277

[7] 许和连,魏颖绮,赖明勇,等.外商直接投资的后向链接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7(4):24-31.

[8] 王文治.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产业发展——基于后向关联效应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5):82-86.

[9] 李建伟,冼国明.后向关联途径的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4):73-79.

[10] 覃毅,张世贤. FDI 对中国工业企业效率影响的路径——基于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1):68-78.

[12] 吴林海,罗佳,杜文献.跨国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3-119.

[13] 路江涌.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效率的影响和渠道[J].经济研究,2008(60):95-106。

[14] 王进猛,沈志渔.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市场导向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2):142-150.

[15] 杜群阳.R&D全球化、反向外溢与技术获取型FDI[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88-91.

[16] 胡峰.论东道国吸引跨国研发投资的公共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07(1):37-42.

[17] 梁正,薛澜,朱琴等.研发全球化与本土知识交流:对北京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8(2):3-16。

[19] 张战仁,杜德斌,陈可达.研发投资知识溢出效应的因素分析及我国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4):1-3.

[20] 李晓娣,刘畅,方冲.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及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110-121.

[21] 薛漫天,赵曙东.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内与行业间溢出效应:哪些行业受益[J].南开经济研究,2008(1):57-74.

[22] 王苍峰.FDI、行业间联系与溢出效应——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3):73-79。

[23] 王欣,陈丽珍.外商直接投资、前后向关联与技术溢出——基于江苏制造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85-97.

[24] 杜群阳.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2-93.

[28] 杨亚平.基于隐性知识转化的企业技术能力演进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8):22-25。

[29] 谢庆华,黄培清.R&D外包的决策模型、创新风险及关系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4):89-95。

[30] 伍蓓,陈劲.研发外包:模式、机理及动态演化[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1] 徐笑君,刘海波.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变模式和路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2):76-84.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2013年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g/201307/20130700183813.shtml,2013.

(责任编辑:林思睿)

The Forward Linkage Mode of MNCs' R&D Investment

Zhang Yi,Li Me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MNCs) prefer to carrying on international R&D invest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y leading positions, which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companies in host countries to access to MNCs' advanced technical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se companie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by the path of industrial link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ward linkage,the motivations that trigger MNCs to establish industrial linkage with the companies in host countries through R&D investment, the paths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between them, and ever the linkage effects in R&D investment are investigated elaborately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mechanism how MNCs establish forward linkage with host countries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R&D investment. Then, som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and policy suggestion are put forward for China's government to utilize favorably R&D investment from MNCs.

Key Words:MNCs' R&D Investment;Forward Linkages;Spillover Routes;Linkage Effects

收稿日期:2017-04-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02022);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2008GXS5D120)

作者简介:张毅(1973-),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分析;李梅(1988-),女,河南信阳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分析。

DOI:10.6049/kjjbydc.2017030102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6-0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