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角下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宋英华1,2,3,卢婷婷1,2,3,方丹辉1,2,3,王 喆1,2,3

(1.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2.武汉理工大学 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公共安全需求日益增长,应急产业正快速成长。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新是其首要驱动力,协同创新网络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依赖。基于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构成分析,构建协同耦合、创新动力、沟通学习、联合互补、评价反馈等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构建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利用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对湖北省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如何提升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应急产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0 引言

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下达了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等6项主要任务,指出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应急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有望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产业集群就是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产业集群使地理位置集中、相近或功能互补型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形成聚集经济效应。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2011年,我国将协同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协同创新作为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功能体现,其作用日益凸显。

应急产业一般是指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活动集合,包括救援处置装备与技术、监测预警诊断设备与技术、预防防护产品与技术和应急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我国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形势对应急产业发展和应急产品服务提出了迫切需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机构预测,应急产业市场年容量约5 000亿元,如果计入其带动的相关产业链,市场年容量约10 000亿元。应急产业的稳定发展对国家防灾减灾、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市场拓展、社会和谐稳定、公众安全健康均具有积极作用。2015年,科技部公示了首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应急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趋势。在我国应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急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势头明显,如何充分发挥集群主体的协同创新作用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目前我国应急产业集群中的个体“集而不群,合而无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削弱了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效果。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网络视角,构建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为案例,对其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找出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推动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与快速发展。

1 文献回顾

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存在很强的关联性。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集群内企业利用协同创新网络共享资源进行协同创新,产生单一创新个体无法企及的整体创新效应,同时协同创新又反过来优化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Maria、Lusia、Maneusi[1]认为企业间合作与协同能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Isaksen[2]对欧洲集群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创新资源与合作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能力的基础。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3]围绕区域创新系统构成,构建了产业集群视域下区域创新系统的“环境-企业-市场”要素模型。万幼清[4]认为产业集群内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协同作用是其核心竞争优势。李大为等[5]认为,在产业集群内合作比单个企业更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而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使集群内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效率更高,并阐述了通过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创新的机理与路径。李煜华等[6]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协同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杨立新和蔡萌[7]认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包含集群内协同创新(微观)和集群间协同创新(中观)。

虽然我国很多产业在形式上表现为集聚,但是“集而不群”现象却在很多产业中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效率。针对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存在的“集而不群”现象,魏江[8]提出借助模块分包运作模式推动集群创新过程,实现线性创新过程向网络化创新转变,主要途径为在集群内企业与其相关企业之间架起协同配套网络。杨耀武(2009)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和区域“三维整合”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框架模型,提出创新驱动型产业集群从“集聚”到“集成”再到“集群”的发展路线图。

为了能够更直观了解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运行效果,学者们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也开始进行探索。Hervas Olive[9]从社会资本、熟练劳动力、商业成熟性、各类联系以及集群外部网络等方面建立了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胡晓瑾、解学梅[10]从区域宏观角度对区域技术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杨道现[11]考虑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不可定量性和不可知性,提出利用语言标度与灰度相结合的评价标度进行评价。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相对于实际问题更加偏重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网络和运行机制研究成果丰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研究有待深入;关于传统产业的研究较多,新兴产业的研究成果较少。应急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协同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集群协同网络视角,对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展开研究,以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

2 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

2.1 协同创新网络构成

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产业集群内各主体要素以及主体之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等相互作用链条共同构成的网状关系结构,涉及的主体包括应急企业及竞争企业、供应商、客户、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与中介服务机构等,其通过资源共享、信任合作等方式,使集群内资源获得最优配置,并使各主体形成竞争、合作与互动的协同模式。协同创新网络如图1所示。

协同创新网络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链具体为:①政府与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关系链。政府通过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环境,为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提供政策引导和法律支持,并利用市场运行机制引导企业合作。政府提供给企业科技活动经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应急产业研究项目,同时支持企业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②集群内企业间协同创新关系链。集群内企业包括具有合作关系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以及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有限的市场份额及资源的稀缺性使企业在共享信息和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竞争。但是良性竞争有助于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此外,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合作可以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与客户沟通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反馈,把握市场需求;③高校和科研机构与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关系链。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与技术能力,企业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产业研发基地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创新效率;④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与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关系链。通过将金融机构纳入集群,由行业协会担保,可以为集群内不易融资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其开展相关研究。中介服务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⑤政府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关系链。政府提供科研经费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应急产业的理论和基础研究。同时,政府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应急产业博览会以及相关创新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理论成果转化,从而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科技支撑;⑥政府与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创新关系链。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实现对企业资金支持模式的多元化,扩大了集群内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政府相关部门与科技中介机构合作,共同为集群内应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咨询服务。政府和行业协会相互监督、沟通协调,充分保障集群内企业的利益;⑦高校和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创新关系链。高校及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能够聚集资本实现专业理财,并在人才培养上互换交流,提升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教育中介机构作为政府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沟通桥梁,协助政府对高校完成教育评估工作。

图1 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

2.2 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

顼玉卿和邢秀青[12]提到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的知识创新和协同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创新要素累加,而是与协同创新机制有机结合。为了保障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有效运行,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运行机制间关系如图2所示。

(1)关系协同机制。关系协同机制是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有效运行的基础,是保证其它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涉及不同利益目标的创新主体,是一种混合型跨组织关系,关系协同机制旨在建立组织层面协同。通过建立该机制,划分应急产业集群边界及不同主体的权力和义务,强调了责权利对等;同时,对协同创新网络中不同主体共享的资源内容、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由于各主体分属不同类型的组织机构,其规章制度、价值追求、沟通机制等有所差异,因而必须通过关系协同机制建立起制度协同和组织结构协同,进而实现知识在该网络中的无成本迁移,产生最优共享和创新效应。

(2)创新动力机制。市场需求和企业间竞争推动了应急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首先,市场需求是应急产业集群创新的根本动力。在基于产业链、知识链的协同创新网络中,应急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之间有资金、人力、信息的交流,各主体合作也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进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推动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应急企业间的竞争是推动应急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动力。应急产业集群中大部分企业为同质化企业,具有地理集中、产品接近等特征。因此,在产品创新、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隐性压力。正是这种隐性压力促使企业与产业链上企业紧密合作,不断改进产品,实现技术上的创新,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3)沟通学习机制。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沟通是促进协同创新网络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应急产品又具有公共属性,因此应急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更需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在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共享资源、学习互动,通过经常性的沟通学习,保证相互促进,形成价值联盟,让具有竞争性的应急企业实现信任约束,创新共生;还将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连接,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以及下游企业的及时反馈。此外,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还可以利用沟通学习机制发布技术需求、科研成果,形成相互学习促进的氛围。

(4)联合互补机制。由合作竞争理论可知,企业间可通过竞争合作进行非零和博弈,从而实现共赢。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合作共赢,协同创新的前提也是协同。从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角度考虑,合作的目的在于提升集群效益、扩大集群规模,使得企业从整体中获得更多收益。由于应急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属于新兴产业,并且我国在应急产业领域尚未出现业务范围覆盖全面且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因此,围绕应急产业的产业链和不同业务范围,企业可建立联合互补机制,重点实现市场需求和产品研发等信息共享。联合互补机制有助于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联合创新,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形成产业合作联盟,获得规模优势。

(5)评价反馈机制。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效果直接关系到应急产业集群能否发展壮大。通过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对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效果进行评估,利用关系协同机制加以控制,使协同创新网络发挥出最大效用。评价反馈机制应在政府机构主导下,通过定期沟通学习,收集相关数据,并利用相关绩效评价模型对协同创新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各主体,并对其它机制加以不断修正和改进。

图2 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

3 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良好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能够保证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本文在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构成及运行机制分析基础上,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考察协同创新网络及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相关因素,结合应急产业集群实际情况,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遵循系统全面、科学实用、可操作性、灵活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对具有技术创新实践经验的应急企业的专家以及研究创新领域的10位学者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多次调研和实地咨询,构建了网络视角下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主要包含以下7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其权重,如表1所示。

(1)政府与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指标。指标一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用政府发布的支持应急企业开展企业创新活动相关政策数衡量;指标二为政府项目企业参与度,用企业参与政府有关应急产业研究项目数衡量;指标三为企业与政府创新服务机构合作水平,根据经验作出判断。

(2)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协同创新能力指标。企业间协同创新主体主要包括应急企业、竞争企业、供应商、客户。指标一为企业与竞争企业合作创新水平,用企业与竞争企业共同承担项目数衡量;指标二、三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合作创新水平,根据经验作出判断。

(3)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指标。指标一为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产品转化能力,用高校、科研机构技术产品转化占企业总研发成果比例衡量;指标二为企业技术引进、项目引进经费量,用技术、项目引进经费占总经费比例衡量;指标三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发能力,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研发产值、项目衡量。

(4)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与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指标。指标一为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水平,用金融机构放贷款额度衡量;指标二为企业与科技中介合作水平,用科技中介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活动数量衡量;指标三为企业与行业协会合作水平,根据经验作出判断。

(5)政府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能力指标。指标一为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合办活动,用政府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应急产业相关创新论坛、讲座等各种形式活动数量衡量;指标二为纵向课题科研经费,用纵向课题科研经费占总科研经费比例衡量;指标三为高校及科研机构应急产业研究中心,用政府支持高校及科研机构设立应急产业研究中心数衡量。

(6)政府与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创新能力指标。指标一为政府与金融机构协作程度,根据政府联合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融资情况作出判断;指标二为政府与科技中介协作程度,根据政府联合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情况作出判断;指标三为政府与行业协会协作程度,根据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所起的作用作出判断。

(7)高校和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创新能力指标。指标一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程度,根据其在业务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情况作出判断;指标二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教育中介机构合作程度,根据教育中介机构在政府与高校和科研机构间桥梁作用情况作出判断。

表1 网络视角下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V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V1政府与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0.1254)V1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0.4673)V12政府项目企业参与度(0.0954)V13科技创新活动政府拨款(0.1601)V14企业与政府创新服务机构合作水平(0.2772)V2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协同创新能力(0.4283)V21企业与竞争企业合作创新水平(0.0914)V22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创新水平(0.2176)V23企业与客户合作创新水平(0.6910)V3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0.2407)V31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产品转化能力(0.6370)V32企业技术引进、项目引进经费量(0.1047)V33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发能力(0.2583)V4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与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0.0873)V41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水平(0.2790)V42企业与科技中介合作水平(0.6491)V43企业与行业协会合作水平(0.0719)V5政府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能力(0.0398)V51政府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办活动(0.2176)V52纵向课题科研经费(0.6910)V53政府设立高校及科研机构应急产业研究中心(0.0914)V6政府与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创新能力(0.0542)V61政府与金融机构协作程度(0.7010)V62政府与科技中介协作程度(0.1929)V63政府与行业协会协作程度(0.1061)V7高校及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创新能力(0.0242)V71高校及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程度(0.8000)V72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中介服务机构合作程度(0.2000)

4 实证分析

应急产业的良好发展形成了多个应急产业集群。湖北省随州市依托专汽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各类应急专用汽车,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建立起随州市应急产业基地。截至目前,随州市拥有生产应急专用车资质的企业达到26家,其中央企5家,具有军品生产资质的企业3家;专用汽车年产量20万辆,应急专用车约7万辆;能够生产危化品应急救援车、应急抢险车、消防车、高空作业车等近100种应急专用车,广泛应用于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应急服务、消防处置等领域,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随州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在应急产业中极具代表性,引导政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服务以及各主体间协同创新均对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评价方法能有效解决部分信息确知、部分信息不确知或未知的不对称性问题,从而提高评价精度。因此,本文选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构建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本次调研对象包括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的管理部门和集群企业,共发放电子和纸质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7份,有效回收率为88.5%。

(1)确定指标权重及指标评分等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邀请具有丰富技术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和应急产业创新研究领域的10位学者进行打分,权重R如表1所示。参考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相关因素的特点以及专家打分,对指标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5,4,3,2,1分5个等级,相邻指标的中间等级赋值为4.5,3.5,2.5,1.5分。

(2)组织评分,确定评价样本矩阵及评价灰类。k名调查者对指标Vij打分设为根据177份调查结果得到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值矩阵D。

对应前文能力评价赋值等级,评价语言依次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设g为评价灰类序号,有g = abcde,得出灰数和白化权函数。

(3)计算灰色评价系数、权向量及权矩阵。对于指标Vij,属于第h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为Mijg,有:

对于指标Vij,属于每一个评价灰类的总的灰色评价系数为Mij,则有:

对于指标Vij,对第g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重记为qijg,则有:

qijg==

qijg反映了所有专家认为评价指标属于第g个灰类的强烈程度,比值越大,专家对指标属于灰类g的主张越强烈。

考虑到灰类有5个,即g = abcde,有评价指标Vij对于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qij

qij=(qij1,qij2,qij3,qij4,qij5)

从而得到指标Vi所属指标V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Qi

利用MATLAB将数据带入白化权函数,并进行如上计算,得到:

(4)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三级指标Vij权重集Rij,指标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Qi,将Vij的综合评价结果记作Ai,对于评价指标Vij进行综合评价,有:

Ai=Rij·Qi=(ai1,ai2,ai3,ai4,ai5)

Vij的综合评价结果Ai得到所属评价指标Vi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系数矩阵Q

Vi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记为A,有:

A=R·Q=(0.012 3,0.252 8,0.297 0,0.243 0,0.194 8)

上式中R是二级指标权重,但表征灰类综合情况,因而不可直接用于评价,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即求出对Vi的综合评价值S

设各灰类等级的值化向量W=(1,2,3,4,5),有综合评价值S=A·WT。其中,WT为各灰类等级值化向量的转置,各二级指标的评价值也由此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指标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值

SS1S2S3S4S5S6S73.35473.68553.31773.28543.28823.33113.34253.3115

评价结果显示,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为3.354 7,处于一般与较高之间,其它各指标评价值也处于该区间,说明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处于一般水平,有待提高;政府与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值为3.685 5,比其它二级指标评价值高,说明政府在政策、经费等方面有一定支持力度,但总体来看支持力度仍需加强;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内企业与其它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值在各评价值中相对偏低,说明产业链上、下游出现供求脱节,资源未能有效共享并用于合作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发、技术转化能力一般,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政府与高校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两两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也处于一般水平。因此,随州市政府应加大对各主体的支持力度,各主体也应在政府引导下加强合作交流。

5 结语

本文从协同创新网络出发,构建了应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选取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调研资料分析结果,对如何提升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与应急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值相较政府与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更高,说明随州市政府在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投入方面力度较大,应继续在政策和经费上对应急专用车企业进行支持的同时,完善应急专用车产业行业标准,规范应急专用车产业的产品、工艺、流程、服务。另外,在科技创新活动政府拨款方面,应对高校及科研机构纵向课题等方面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及政策支持,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展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鼓励其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在政府与各机构合作方面,要紧密联系创新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充分为企业考虑,提升合作便利性,以更好地服务集群内企业。 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内企业与其它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值相对较低,应重点对该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应急专用车企业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时沟通,加强集群内企业间有效合作,增加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规模增长,进一步发挥资源共享效应;第二,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对应急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培训教育,积极引进高校与科研机构应急领域人才和技术,丰富企业人才库、知识库;第三,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应急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第四,金融机构应采取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大对取得技术创新的应急专用车产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应急专用车产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支持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发展;第五,针对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风险性、多样性特点,对中介服务机构运行机制进行深化改革,为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咨询。 总之,基于协同创新网络,随州市应急专用车产业集群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下,各主体结成创新联盟,有效促进了政策、人才、知识等要素流动,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与共享。今后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协同创新网络稳固化,最终实现集群协同创新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MARIA, LUISA, MANCUSI.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countries' specialization in technologies[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3,12(12):269-291.

[2] ISAKSEN A. Knowledge-based clusters and urban location:the clustering of software consultancy in oslo[J].Urban Study, 2004, 4l(5): 1157-1174.

[3] PADMORE T, GIBSON H.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II,a frame 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 Research Policy, 1998(26):10-15.

[4] 万幼清,张妮. 我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综述[J]. 当代经济管理, 2014(8):73-78.

[5] 李大为,刘英基,杜传忠.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及实现路径——兼论理解“两个熊彼特”悖论的新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1): 98-103.

[6] 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 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2):70-73.

[7] 杨立新,蔡萌.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产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物美集团果蔬“农超对接”产业主体信息管理协同创新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22):70-75.

[8] 魏江,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J]. 中国软科学,2004 (1):121-125.

[9] HERVAS-OLIVER J L. Do clusters capabilities matter?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esource-basedview in clusters[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07,19(2):113-136.

[10] 胡晓瑾,解学梅. 基于协同理念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2):101-104.

[11] 杨道现. 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23):132-136.

[12] 顼玉卿,邢秀青.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18):48-50.

(责任编辑:林思睿)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mergency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Network

Song Yinghua1,2,3,Lu Tingting1,2,3,Fang Danhui1,2,3,Wang Zhe1,2,3

(1.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H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Early Warning and Emergency Response Technology,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3.School of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demands of 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industry is rapidly growing. Emergency industry as an emerging industry, innovation is the primary driver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is the important impetus to improve i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its emergency industry clust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builds operation mechanism such as collaborative coupling, innovation power, communication studies, joint complementary, evaluation feedback, etc.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emergency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model, choosing Suizhou city of emergency special vehicles in Hubei province to do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the gray multi-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promote emergency special vehicles industrial clust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Emergency Industry; Industry Clust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收稿日期:2016-12-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011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0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CDB168)

作者简介:宋英华(1962-),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管理、协同决策、项目管理;卢婷婷(1991-),女,山东日照人,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产业经济研究;方丹辉(1976-),女,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讲师,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讲师,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情报分析、应急产业集群;王喆(1980-),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讲师,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讲师,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急决策、智能规划。

DOI:10.6049/kjjbydc.2016100327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5-0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