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预见南方国家视野的困境

周 频

(武汉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研究部,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随着国家创新实力的增强,中国正在从南方国家向创新型国家演进,处境与当年日本相似。南方国家在开展技术预见时面临知识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和知识资产不足等困境,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技术预见失去效用。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南方国家在掌握信息内容和时间方面与北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北方国家处于相对有利地位,而信息比较贫乏的南方国家则处于不利地位,若盲目照搬北方国家的技术预见理论和实践,则可能落入南方国家的视野陷阱。中国创新全球效应日益突出,应在全球创新视野下开展技术预见,排除技术民族主义等干扰。

关键词:全球创新;技术预见;南方国家视野;陷阱;信息不对称;技术预见2.0

0 引言

中国开展技术预见恰逢技术民族主义勃兴时期,而这一时期与刚完成“贸易立国”、“重化工”发展战略拟开启“技术立国”时代的日本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的技术预见伴随着“技术立国”战略应运而生,技术预见作为自主创新的先导,其关系到日本能否从“模仿和追随的文明开化时代”迈向“首创和领先文明的开拓时代”。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开展技术预见,正在经历日本曾经经历过的“二手时间”。因此,日本的经验教训尤其应引起我国高度重视。日本早已跨入高度发达的北方国家行列,但作为曾经的后发国家,其在开展技术预见时曾经遭遇的困境对所有后发国家和南方国家均具有启示作用。南方国家在技术预见中容易因信息不对称而陷入南方国家视野困境。

全球创新时代为我国开展技术预见带来了新视野,中国创新全球效应也成为开启“中国技术预见2.0时代”的动力。

1 日本技术预见的经验教训

日本技术预见始于1971年,其是亚洲最早开展技术预见的国家,其面向未来30年各领域的科技发展方向进行技术预测调查,以确定日本未来发展方向。日本的技术预见每5年进行一次,且已经形成一套严格完整的调查方法,其调查结论为日本科技基础计划等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科技政策研究所开展了第10次科学技术发展预测调查。由日本政府主导的技术预见主要服务于政府的产业政策,并且为企业技术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者对日本在技术预见领域的成就进行的研究较多,而对技术预见的三次重大失败却鲜有提及。中国作为开展技术预见的后发国家,应该从日本技术预见的三次重大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1]

1.1 高清电视领域技术预见的重大失败

20世纪80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在美国硅谷悄然掀起,而此时日本电视机、录像机、汽车、手表、照相机等产品横扫世界。当时,电视产品升级已经成熟,日本科学家对高清电视(HDTV)的技术预见结果为:至少在未来20年内数字电视技术不可能在高清电视上实现商业化运用。日本最终选择了沿用模拟技术的研究开发路线,同时也埋下了日本后来在高清电视计划上遭遇惨败的祸根。

技术预见错误使日本未看清数字化图像处理发展方向,日本高清电视只是基于模拟技术的高清电视。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日本展示了高清电视技术,而同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组织下,动态图像专家组(MPEG)成立,意味着电视技术进入数字化新时代。

由于日本高清电视(HDTV)计划与国际市场主流应用技术走向相去甚远,尤其与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发源地美国硅谷的发展走向渐行渐远,加上当时欧盟的高清电视计划准备采用数字技术,日本通产省主导的高清电视计划宣告失败。原因首先应归咎于在技术预见方面,日本对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趋势、数字电视发展趋势和市场成熟期的误判。事实上,市场此时有一个可以推出模拟技术高清电视的空档期,然而,日本在技术标准上的“零和博弈”思维促使欧美国家联合抵制日本模拟技术高清电视。

1.2 计算机领域技术预见的重大失败

当年,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的失败乃是可与苏联解体相提并论的大事件,并且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一般而言,一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水平直接影响其对未来技术预见的水平。日本第五代计算机研究开发计划由日本政府通产省制订,负责执行该计划的机构是由日本计算机研究所渊一博(Kazuhiro Fuchi))所长领导的日本计算机研究所,而渊一博所长在人工智能领域学术影响力较小。日本通产省对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总预算达到8亿美元,并且组织了富士通、NEC、日立、东芝、松下、夏普等8家日本著名大企业配合渊一博所长领导的日本计算机研究所共同研发,但该计划未能完成预期目标,以失败收场。从技术预见维度分析,原因包括3个方面:①对在计划时间内突破所谓的“冯·诺依曼瓶颈”出现错误判断;②对当时日本科学创新和工程创新能力未进行客观评估,以日本一国科技力量完成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是不可能的;③日本技术预见所设想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路线完全背离了计算机工业核心地带——美国硅谷引领的发展走向[2]

1.3 互联网领域技术预见的重大失败

21世纪前后,中国搜狐、新浪、百度、腾讯、网易等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及阿里巴巴都开始了创业,这些企业紧密跟踪美国互联网发展的最新趋势。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国家科技政策研究所发布了《日本第七次技术预见——面向2030年的未来技术》,第七次技术预见将“信息与通信”列为21世纪的关键技术,在96个相关课题中又将其分为“技术”与“应用”。

《日本第七次技术预见》和《日本第八次技术预见》过多关注了第一代互联网(Web1.0)项目,并过多地强调硬件升级技术。在应用层面,未能很好地把握互联网Web2.0和Web3.0的技术发展趋势,尤其是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趋势。技术预见误判和缺少战略远见,是日本错失互联网产业发展大好时机的重要原因[3]

2 南方国家视野与中国国家创新能力

2.1 南方国家视野

目前,大部分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发达经济体,技术预见已经在发达国家开展较长时间,并且证明其具有重要作用,而南方国家(Developing Country)成功开展技术预见的实例较少。技术预见方法介绍到中国以来,已经在诸多领域应用,中国进入到“技术预见1.0时代”。

纵观10多年来中国技术预见的实践不难发现,我国或是应用日本的技术预见方法,或是借鉴英国的技术预见工具,甚至引用国外最新的技术预见模式。我们相信技术预见方法的科学性,却忽略了方法因使用者不同而效用也不同。引入创新型国家的技术预见却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中国还不完全是一个创新型国家,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技术预见模式、方法和工具。

信息不对称是影响技术预见结果最重要因素,就信息不对称发生时间与信息不对称内容两种情况而言,北方国家信息流动速度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南方国家。由于南方国家缺乏先进知识与科学技术支持,若用南方国家视野预见全球未来技术发展,则其技术预见结果既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也不可能具有战略性。另外,南方国家缺乏对技术潮流的影响力,而技术潮流不是技术孰优孰劣的问题。前些年,无线网络Wifi标准和Wimax标准之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最终Wifi标准胜出,这就代表了一种技术潮流,其是以市场力量为主、多种因素叠加、各方博弈的结果。

一个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家,技术预见应用水平通常较高。而一国科学家、技术专家水平与其技术预见水平正相关。日本经验表明,后发国家或南方国家在缺少强大知识创新能力和顶尖科学家时,若盲目开展技术预见,就必须警惕技术预见视野不够开阔而产生误判的问题,这也是南方国家在技术预见中容易遇到的困境,应当引起重视。

2.2 中国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也是金砖国家中最活跃的创新型国家,并被世界公认为南方国家的佼佼者。正确评估中国创新实力,对于中国开展技术预见至关重要。

在欧盟组织的《欧洲创新记分牌》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中,中国创新绩效水平进入欧盟适度创新国家(最低一档)行列,在“金砖五国”中则是最优秀的一个(见图1)[4]。在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全球竞争力排名》(GCI)中,中国排第28位,在“金砖五国”中排名第一[5]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显示,中国已具备成长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能,但在科学研究创新和工程技术创新方面依然比较落后[6]。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显示,中国排名第25位并已成为世界最具创新力的中等收入经济体[7]。根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当前中国排名世界第18位[8]

全球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尚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同时也都肯定中国在国家创新能力上的追赶步伐逐渐加快,与创新型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图1 全球创新绩效比较

3 南方国家面临的主要困难

中国几乎没有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和大学,中国刚实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国家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开展技术预见需要世界一流专家和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作为支撑,而缺少这种支撑正是所有南方国家的短板,也是南方国家在开展技术预见时面临诸多困难的主要原因。

3.1 缺少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家实验室

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国家分布情况看,欧美国家在知识创新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包括东北亚国家在内的后发国家拥有的知识资产难以与欧美国家相匹敌。发达国家仍拥有巨大的存量知识资产,掌握着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的主动权;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仍主导着全球生产体系,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高端要素向发达国家相对集中的趋势仍难以改变。在较长时期内,发达国家仍将是全球科学技术的主要源头、人才高地和全球创新核心地带[7]。诺贝尔奖是测度世界一流大学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从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布情况看,美国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属于超级大国。英国一直是知识创新强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也是盛产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英国保持着世界强国的地位,位居世界第二。德国是老牌的知识创新大国,也是19世纪洪堡教育改革的倡导者,还是知识创新天才辈出的国度。在纳粹统治时期,一大批优秀知识创新人才流亡国外,大学发展一度受到很大影响,战后前西德的大学又得到恢复和发展,位居世界第三。法国也一直是知识创新大国,排名位居世界第四位[9]

日本作为东亚知识创新最强的国家,其知识创新能力与欧美强国相比尚且存在较大差距,而中国与日本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尚未成立像林肯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德国联邦技术物理研究所等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家实验室。

南方国家缺少一流大学、一流国家实验室和一流跨国企业,缺少最杰出的知识创新产出,而且不是全球科学技术的主要源头。

3.2 南方国家知识资产远远少于北方国家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作为南方国家的优等生,在中等收入经济体组别中排名第一,并且其在本地大学质量和引用数量方面的得分高于高收入组别的平均分,与高收入组别中创新质量位列前10位的若干经济体的得分持平或更高。中国在“创新产出次级指数”方面表现一般,在PCT专利申请上,中国仍低于高收入组别的平均分[7]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5年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指出,中国已经具备成长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潜能。但是,在科学研究创新和工程技术创新方面依然比较落后,政府对科研创新的大笔资金投入尚未取得应有成效[6]

近年来,中国专利注册数量出现大幅增长,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专利全球性指标仍然较低,如PCT专利申请量处于较低水平。只有具有较大市场价值的发明才需要申请PCT专利保护,所以,PCT专利申请量是衡量经济和创新价值的重要指标,而中国在同族专利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7]。 总之,南方国家的知识资产远远少于北方国家。

4 走出南方国家视野困境

如何走出技术预见南方国家的视野困境?首先,应认清全球创新新形势;其次,应高度警惕技术预见南方国家的视野陷阱;再次,应排除技术民族主义对技术预见工作的干扰;最后,应以全球创新视野开展技术预见。

4.1 认清全球创新新格局

跨国公司已从生产全球化向创新全球化方向演进,新的全球化就是创新的全球化,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全球创新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①目前各国创新投资规模高于以往任何时期,创新投入强度越来越高;②随着国际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转让正在通过跨境贸易、外国直接投资(FDI)、人才流动等途径发挥作用,全球知识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③创新多极化格局渐成,新兴经济体和亚洲国家成为新创新极。中国国家创新实力日益增强,与发达国家在创新领域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中国创新全球效应日渐显著,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全球创新格局为中国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带来了新契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开展技术预见必须置于全球创新的新形势下进行考量[10]

4.2 警惕南方国家视野陷阱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充满不确定性、高利润、高风险、信息高速流动等特质,创新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比比皆是。一般情况下,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北方国家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贫乏的南方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

根据信息不对称和非对称信息博弈理论,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相比,不仅在掌握信息内容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掌握信息时间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与北方国家相比,南方国家或后发国家在开展技术预见时比较容易出现方向选择错误,在前瞻性和战略性方面也容易出现欠缺等,最后引发技术预见失去其效用,并且导致政府决策失误,本文将其称之为“南方国家的视野陷阱”。

4.3 排除技术民族主义干扰

中国开展技术预见的动力来自于中国正在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方向演进,“中国技术预见1.0”时代恰逢技术民族主义兴起,这一时期的技术预见容易受到技术民族主义的干扰。技术预见作为创新活动的先导,只有排除技术民族主义的干扰,摒弃“零和博弈”和“自我封闭”的指导思想,才能避免出现类似日本高清电视计划、第五代计算机计划那样的惨败[11]

任正非说过:“华为这28年来,坚持做一个开放的群体,始终没有停止过开放。我们以开放为中心,和世界进行能量交换。只有开放,才有今天的华为。我们不强调自主创新,我们强调一定要开放,一定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摸时代的脚。我们还是要继承和发展人类的成果。”华为的创新理念正是立足于全球创新格局的创新理念[12]。在必须依靠科学创新和工程创新的竞争领域,很多依赖于颠覆性创新的突破。因此,南方国家只有与北方国家进行“能量交换”,才能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华为的经验表明,必须走开放、合作、共赢道路,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在全球创新格局下做好开放式创新[13-14]

4.4 开启全球创新视野下的技术预见

在全球创新时代,中国正在从过去依靠模仿、引进、吸收、FDI及逆向工程等创新方式,逐渐向正向工程、创新性反向工程等自主创新方式演变。以持续创新来看,原始创新者未必能从创新中获取最大收益,而模仿者或竞争对手可能受益最多,模仿、引进、吸收、FDI及逆向工程等创新方式在较长时间内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一现象对我国产业竞争策略的制定有很大启示意义,对后发国家和南方国家的技术预见具有指导意义。

在开放条件下开展技术预见是正确路线,自我封闭的“技术民族主义”路线则可能导致失败。 “中国技术预见2.0”时代一定要立足于全球创新的大格局,“着眼于远期未来,沟通、协商、合作与承诺”是技术预见的精髓,应注重大数据时代技术预见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修正南方国家在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预见时出现的偏差[15]。政府在主导技术预见进程中应与产学研各界展开沟通和对话,并达成共识。政府还可以和产学研多方一起,在技术汇聚、产业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领域开展技术预见探索。政府在制订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时不能仅将技术预见结果作为决策依据,在决策过程中还应将技术路线图和竞争情报作为重要参考[16]

5 结语

日本是第一批开展技术预见的国家,其在技术预见方面经历的3次重大失败应成为中国的前车之鉴。 后发国家和南方国家在开展技术预见时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客观评估自身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尚处在“汲取创新”阶段,若简单照搬北方国家的技术预见理论和实践,则可能落入“南方国家的视野陷阱”。

全球创新时代,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全球创新下的技术预见,就是要认清全球创新的新格局,把握中国正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演进的节奏,排除技术民族主义等干扰,以全球创新视野,开启“中国技术预见2.0”时代。

参考文献:

[1] 日本技术预见中心.日本第七次技术预见——面向2030年的未来技术[R].天津: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译.2007:1-592,2015:1-103.

[2] 周频.日本通产省神话终结给我们带来的警示[C].济南:中国技术创新圆桌会议,2013.

[3] 日本技术预见中心.日本第八次技术预见-德尔菲分析[R].天津: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译.2007:1-562.

[4] European Commission.The 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16[R].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 Publications Office,2016:1-95.

[5]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2016[R].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2015:1-384.

[6]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The china effect on global innovation[R].Shanghai: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5:1-26.

[7] Cornell University.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6[R].Geneva: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ganazatio,2016:1-406.

[8]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16.

[9] 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世界一流大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7-37.

[10] 马明杰.全球创新格局趋势及其影响[J].经济纵横,2016(7).

[11] 周频.警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几种陷阱[R].柳州:科技进步论坛暨第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论坛,2016.

[12] 杨林.华为这么多年来坚持做一个开放的群体[OL].HUAWEI管理真经,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ExODk3Ng==&mid=2649529637&idx=1&sn=49d71d363bde445eaed11a91ef46d59c,2015-06-23.

[13] 周锡冰.华为管理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296.

[14] 周留证.华为哲学——任正非的企业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84.

[15] 任海英,于立婷,李振.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分析[J].情报杂志,2016(2).

[16] 孟宏,许晔,王菲菲.英国面向2030年的技术预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3(12).

[17] 郭卫东.技术预见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8] 查先进,陈明红,杨凤.竞争情报与企业危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19] 李纲.情报学研究进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0] 黄兆银,王峰.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制造”[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1] 商业周刊(中国台北).给未来领袖的九封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22] 上海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研究报告(2013-2014)[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3] 庄子银.创新、模仿、知识产权和全球增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4] 黄兆银.R&D全球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敬敏)

The Dilemma of the Southern Nations Vision in Technology Foresight

Zhou Pin

(Research Department, Wuhan Centr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Wuhan 43002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China is gradually transforming from one of the Southern Nations to an innovation-led country, which is similar to Japan's previous path. The Southern Nations are faced with challenges for technology foresight due to their weak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lack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which may compromise the results of technology foresigh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re is a great of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Nations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acquired. Gener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more information (the North) are in a more favorable position; on the contrary,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outh) are at a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Therefore, if the South blindly cop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chnology foresight from the North, they may fall into the trap of the Southern Nations' vision. With increasing impact globally, China is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Southern Nations Vision dilemma, technology foresight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innovation, and stay away from interference such as technological nationalism.

Key Words:Global Innovation;Technology Foresight;Vision of Developing Country;Trap;Information Asymmetry;Technology Foresight 2.0

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

收稿日期:2017-02-08

作者简介:周频(1959-),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6110408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5-0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