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海归人才归国适应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

罗瑾琏,刘志文,钟 竞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高校海归人才是海归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科研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以高校海归人才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对12位高校海归人才的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提取高校海归人才归国适应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关系与效应,对其共性进行总结,并采用“建构式解释”建立整体结构,最后得出3项研究推论和归国适应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模型构架。

关键词:海归人才;高校人才;归国适应;扎根理论;职业发展

0 引言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21世纪国际间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出现了人才回流潮。教育部最新公布数字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已达到221.86万,占出国留学累计总人数(404.21万)的55.88%,同时,近几年数据显示,每年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的比例维持在70~80%,即绝大多数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就业。9.88%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的工作行业是教育,由北京地区就业落户的留学回国人员就业机构数据分析可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主要选择大专院校和国家事业单位就业[1]。以上数据表明,高校海归人才是留学回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的新兴科研力量,对我国科研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大量关于海归人才的研究表明,出国人才归国后,对本国文化确实存在再适应问题。当海归人才带着在海外学习生活时潜移默化形成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再次回到祖国时,常会感到不适应,并面临一定的归国文化冲击。其主要表现为对国外生活的思念、对回国后环境的失望、对自身身份的不认同,导致部分人才再次外流。在海归群体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归国适应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不仅为将要回流的人才提供经验,也为组织管理和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因此,本文针对高校海归人才这一特殊群体,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以深度访谈得到的资料作为样本,运用扎根理论的数据编码方法,探讨归国适应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高校海归人才归国适应理论模型。

1 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1.1 高校海归人才

随着政府“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以及地方政府各项人才引进政策的出台,我国海归人数逐年上升,其中,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海归人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占比较大,其中,海归人才在校长中占78%,在博士生导师中占63%,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占72%[2]

目前国内关于高校海归人才的研究较少,大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千人计划等具体政策出发,分析高层次海归人才现状[3],探讨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4],构建政策效果评级体系[5],完善人才引进政策[6];②针对高校海归人才的生存状态和职业不适应问题,对其心理状态、所在外部环境以及回国后遇到的状况等进行研究[7-8];③关于高校海归人才工作满意度,从物质与精神回报、职业成长、工作资源和环境、生活支持、学术支持、工作群体、管理文化、工作本身等8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9]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海归人才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本文认为获得国外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在国外持续居住两年及以上,并取得一定成果的高校人才视为海外归国人才。

1.2 归国适应

归国适应又称归国文化适应、文化再适应、反向文化适应,是指出国人员回到本国后第二次文化适应过程。目前归国适应的研究对象包括以学习、移民、商务为目的的出国人员,以及政府或国际组织工作者。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一是交换学生、游学青年或驻外人员的子女;二是在商务公司或外交、国际组织工作的成年人[10]。 研究内容集中在归国人员的跨文化适应、精神适应健康、归国人员组织管理以及实用性质的归国适应培训等方面。学术界对于归国适应概念的界定没有一定的标准,本文认为归国适应是海外归国人员回到母国环境中,在经历早期的逆向文化冲击后,对文化、人际交往、工作等感觉满意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整体心理愉快和自我满意状况[11]

目前对归国适应的研究主要有3个角度:一是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12];二是管理学角度,探讨跨国公司对海外归国员工的管理问题[13];三是心理学角度,研究精神健康、压力应对等[14]

学者们对于归国适应的测量维度存在分歧,但都认为归国适应是一个多维度概念。Sánchez Vidal等[15]认为回国调整适应有两个维度,分别是工作调整适应和总体调整适应;Black等[16]认为回国调整适应有3个维度,分别是工作调整适应、互动调整适应和总体调整适应。有些学者还提出四维度观点,在Black模型的基础之上添加组织调整适应[17]和心理调整适应[13]

在归国适应相关研究中,学者们通常对影响归国适应的有效变量进行探讨。Martin[18]认为影响归国适应的变量包括背景变量、与旅居有关的变量、与归国有关的变量3类。Blackl[19]研究发现,影响归国适应的因素有个体变量、工作变量、组织变量和非工作变量。闫燕等[20]在中国情境下将归国适应的影响因素分为3类,即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情景因素。

国内研究表明,归国适应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闫燕等[20][21]认为这种行为分为正面行为和负面行为,并具体探讨了组织承诺、离职倾向、满意度和绩效4个方面。白丽英等[22]构建了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认为归国适应对绩效、满意度、组织承诺等工作结果具有一定影响。同时,归国适应对归国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7],包括工作满意度[23]和生活满意度[24]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归国适应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但多从定量研究出发,缺乏深入研究;②归国适应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学生、海归员工,没有结合中国海归人才就业情境。因此,本文针对高校海归人才这一群体,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归国适应影响因素及其效应进行探讨。

2 研究设计

2.1 扎根理论介绍

对于归国适应,学者们大多通过定量分析、文献分析以及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事实上,扎根理论更适合这种针对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扎根理论是定性研究中一种科学的探索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分析与归纳,挖掘现象背后蕴含的理论关系,并对其进行验证。这一过程包括理论演练和理论归纳,其基本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本文根据扎根理论方法的一般流程,在理论抽样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大步骤,探索高校海归人才归国适应机制。

2.2 样本采集与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高校聘请的国家或者地方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②年龄在40岁以内,处于职业发展初期或者上升期;③海外经历达到2年及以上,排除短期访学等可能性;④回国时间在4年以内,正在经历或者即将完成归国适应阶段。

根据理论抽样的典型性和一致性原则,通过访谈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结合履历等二手资料,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编码与比较,数据收集直到理论饱和为止[25]

受访人数共12人,每人访谈1~2次,每人访谈时间控制在40~70min以内,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辑整理,共得到约10万字的文字资料。用于编码的访谈内容以受访者原话为依据,不添加任何语言。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对象年龄性别现居地婚姻状况回国前所在地学历海外经历年限回国年限CY39女上海已婚(生育)新加坡博士123CC35男上海已婚(生育)美国博士31ZC34女上海已婚(生育)美国博士63LL34女上海已婚(生育)德国博士63QR34男上海已婚(生育)香港博士43ZL33女上海未婚英国博士92QJ36女上海已婚(生育)香港博士73XG34男上海已婚(生育)瑞士博士72QH34女上海未婚美国博士62FL34女上海已婚(生育)瑞典博士51ZD30男上海已婚(生育)新加坡博士33MZ33女上海已婚(生育)德国博士32

3 高校海归人才扎根分析

3.1 开放式编码

秉持完全开放的研究态度,根据理论抽样原则,一边进行数据收集,一边进行数据分析和开放性编码,并不断进行比较分析。在开放式编码中始终围绕“海外经历对归国适应的影响过程”这一核心研究问题,对收集的访谈内容文本进行逐句编码、逐个事件编码贴标签,分析提取相应概念。在编码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初始代码即访谈对象自己表达的一些特定词语反映高校海归人才的想法,同时,呈现数据真实反映的现象。考虑到访谈内容文本的整理格式可能会对编码的充分性产生影响,在开放性编码过程中,综合运用逐行编码、逐句编码、逐段编码的方法,根据数据特征,使其包含的初始概念自然涌现出来。通过对12个样本的原始数据逐句贴标签,最终得到182个标签,部分摘录如表2所示。

3.2 主轴编码

对所有材料进行初步贴标签以及开放式编码后,根据标签内容进行合并分析,并将相关标签进行概念化整合[26]。在整合过程中,一方面按照语义进行合并,比如“QH13:项目基金给予经费支持”和“LL22:国内项目吸引人才回国”,表达的都是国家政策对高校海归人才的积极支持,因而将其合并;“LL13:国外导师举办garden party”和“QH4:国外下午茶文化”都表达了海外期间科研氛围,因而将其合并。另一方面,一些标签具有相同的意思,只是表述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比如“LL6:国内行政事务过多,导致研究时间少”和“QJ23:学校报销制度繁琐占用科研时间”都表达了国内高校行政制度占用大量科研时间造成科研局限;“ZL3:与以前国外团队继续合作”、“QR21:通过国外求学的同学拓展回国科研合作机会”和“与国外原先的同学科研合作”都表达了海外科研经历积累的人脉对现在科研工作水平提高的正向影响。

在对所有标签进行概念整合后,对概念间基本逻辑进行梳理,对相关关系的概念进行范畴化处理,进一步提炼次要范畴和主要范畴,最终得到19个子范畴、8个次要范畴以及4个主要范畴:将与高校海归人才自身经历相关范畴(科研经历、生活经历)归纳为海外经历,将高校海归人才回国后作出的努力行为相关范畴(工作调整、总体调整)确定为归国适应,将高校海归人才外界引导行为相关范畴(政策支持、人际支持)确定为社会支持,将高校海归人才回国后自身发展相关范畴(正面提高、负面降低)确定为职业发展,如表3所示。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指对主轴编码所得主要范畴之间逻辑关系作进一步提炼归纳,通过“建构性解释”整理分析各主要范畴之间逻辑关系,并描述扎根研究所呈现的整体结构,最终得到基本的理论框架。高校海归人才在国家高校政策支持、人际支持等社会支持下,可以更快实现归国适应,促进职业发展;当这种支持没有达到期望时,会对归国适应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对职业发展产生负面作用;长期海外经历使高校海归人才与国内社会产生一定隔阂,对总体调整适应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促进工作调整,进而影响职业发展,此时社会支持会对归国适应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整理研究编码备忘录,本文构建了高校海归人才海外经历与职业发展逻辑构思模型,如图1所示。

3.4 饱和度分析

本文根据理论抽样原则,在数据收集的同时进行数据分析和开放性编码。在不断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已有的概念、范畴会对后面的编码起到指导作用,而新出现的概念和范畴又有利于修正完善已有概念和范畴,使得归纳提炼出的概念、范畴及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断精确。本文在分析第8个案例时,没有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通过第9-12共4个案例进行饱和度检验,依然没有出现新的概念和范畴,表明本文编码已经达到较好的理论饱和度与效度。

表2 开放性编码示例

原始资料语句摘录标签CC:我们有很多老师目前基本上都在国外有一段科研经历,接受过科研训练CC1:国内高校老师都有国外科研经历CC:对我来说都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做事情,周末有时也会加班,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完,小孩睡觉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开始加班CC25:牺牲个人时间做科研CY:主要是之前在国外呆的时间久了,与国外的联系比较多CY8:长时间的海外经历使得与国外联系紧密LL:在欧洲,他们还是很注重生活上与工作上的平衡LL15:国外注重工作生活平衡LL:因为那几年开始比较大规模的有很多政策鼓励大家回国LL2:国内政策鼓励回国LL:因为在国内考研就涉及选哪门专业课去考,这一点限制得很死。一方面你要做交叉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你招来的学生要遵照考研的模式,就限定在那一个专业上LL20:研究生招生制度限制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QH:因为我工作压力比较大,也挺忙的,那时候基本上孩子就是父母或者婆婆带QH3:子女由老人看护QH:正常来讲,如果你要在学术圈里面打开这个局面,是要多参加会议,多出去交流,但是我确实没有时间,我参加会议也比较少QH9:科研需要较广的学术圈,没有时间而出席会议少QJ:当时我去瑞士,很多需要用的工具一问别人,马上他会停下手中的工作教你直到会。这个当时给我感觉就是上手很快,会省掉很多弯路QJ11:国外科研相互帮助多、氛围好QJ:不利的地方就是论文比较少,因为当时国外的教授在这方面也没要求,他觉得写这个还比较麻烦和花时间,他讲究一些想法,对我现在还是有一些影响的QJ9:国外导师更注重科研想法而不是文章数量QJ10:回国后论文少成为短板QR:同事之间还弄那么多事情,有时候觉得有一点累QR14:回国需要处理同事关系QR:家里催赶快结婚,可能对于那些回国之后又要开始事业起步的女老师感觉就是好惨,会有一点压力QR16:家里对于结婚的重视QR:但是国内可能很多事情网上也查不到,需要亲自去问,问一次也就有一点信息出来,不行再去一次,就很废时间QR24:国内办事没有依据的条文,浪费时间QR:同时我第一年过来,叫作青年教师锻炼,我还要去做辅导员,感觉有点像自己分裂成N个人,然后每个人必须扮演好对应的那个角色QR26:国内科研需要扮演多种角色QR:第一要面对的就是钱的问题,首先你经费要拿,然后对于我们刚来的老师来讲,尤其是海归,对于国内这套体系的熟悉程度,跟国内成长的学生相比,可能差别会非常大QR5:对国内项目申请体系不熟悉XG:现在我感觉到了一定层次,才有可能去做一些你真正喜欢做的科研。现在我们年轻,生活上经济上压力也很多,没办法,只能去应付这种评价机制XG8:无法做真正喜欢的科研内容XG9:应付高校评价机制ZC:但是评比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会有自己的路径,也不完全是你做的好就行,因为优秀的人真的很多,评判标准也不一样ZC13:国内评比评判标准不一ZC:因为你在国外,你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老板,经费的事不用你来管,但是现在就不一样ZC16:国内外角色不同ZC:到了德国以后,你就会觉得不一样,他们没有对男孩女孩的差别,没有人会因为性别歧视你,我觉得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ZC29:国外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FL:你可以想象到这个其实有一点点畸形,所以你的压力就会很大FL7:国内竞争畸形ZD:所以学校这边有启动的住房补贴之类的,但是也没有那么多了,整个来讲,还行ZD11:高校给予住房补贴MZ:我回来在申请项目上也占了学历的优势,因为留学的经历,申请项目还算顺利MZ4:海外经历对项目申请有优势ZL:我们原来那个团队经常还是在一起的,原来的老师每年都会请我过去做一段visiting,我们还一起合作paper,我们2015年还一起做过project,这个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ZL3:与以前国外团队继续合作

表3 主轴编码结果

主轴编码得到的范畴主要范畴次要范畴开放式编码得到的范畴对应范畴范畴的内容科研经历社会资本海外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社会网络和资源海外经历科研态度海外科研工作中感受到的科研支持和科研氛围生活经历家庭网络海外期间家庭组成以及网络中心的变更职业发展海外生活的职业稳定性与发展政策支持国家政策国家政策支持,如人才引进、基金项目、福利保障等政策支持社会支持高校制度高校制度支持,如人才评价体系、行政体系、评比竞争制度等人际支持家人支持配偶、父母给予的支持组织支持同事、领导、原有导师给予的支持工作调整人际关系国内复杂的同事关系和学术圈归国适应工作角色社会位置不同带来的时空上的转换总体调整社会氛围国内传统的社会文化风气和思想观念家庭角色家庭结构不同带来的行为模式上的转换正面促进人脉继承积累的社会网络关系等资源的充分利用职业发展团队创建角色转换带来的自由团队的建立和发展负面抑制资源缺失缺乏科研运作需要的各种资源,如物资、人力、财务等资源科研局限科研发展受到各种因素限制,如时间、人际关系、制度等

图1 高校海归人才选择性编码

4 编码结果分析与研究结论

通过编码与分析,本文发现在高校海归人才群体中,海外的科研、生活等经历构建了高校海归人才独特的经历存量即海外经历,在社会支持的作用下,通过归国适应过程对职业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4.1 社会支持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事例1:“国家政策直接表现为经费的话,是一个相对来说正确的做法,尤其是海归,不像我是回自己老家,我的boss就是我的导师,怎么说都会给我一个启动和支持。但是对于很多海归来讲,没有人脉和资源能够支持他们,他们自身能力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需要刚开始的启动机会来更快地适应国内节奏。”

事例2:“我觉得我幸运的是我的家人包括我老公的家人对我的支持,我都不用洗衣做饭,小孩也帮我带好了。所以,没有他们的支持,就算给我这个位置,我也是很难做的,自己的团队也很难带起来。”

从政策支持角度来讲,国家、地方政府以及高校政策等会为高校海归人才带来更多资金和生活上的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海归人才归国工作调整适应,进而促进职业发展。例如“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主要为高校海归人才提供科研资金以及科研条件支持,对其职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国家“千人计划”针对创新创业项目、青年项目以及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等不同人群,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机遇。除此之外,在生活待遇方面,为其归国生活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住房补贴,同时解决配偶及子女生活问题等。这一政策为高校海归人才职业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自2008年出台实施起,已分12批为6 000余引进人才提供了相关支持[27]。与“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政策相类似的地方政策包括上海市的“浦江人才计划”、“白玉兰计划”等,这些政策均从工作以及生活两个方面为高校海归人才提供支持。但这些政策在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更侧重于工作方面,而高校海归人才在归国适应过程中,既需要在科研经费以及科研机遇上得到政策支持,更需要在诸如配偶工作及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得到政策关怀。

从人际支持角度来看,组织支持以及家庭支持等对于归国工作调整适应帮助很大,主要使高校海归人才更快适应国内工作科研状况,并且帮助平衡工作-家庭关系,从而正面促进职业发展。

由此得出推论一:社会支持包括政策支持、人际支持等,通过影响归国工作调整适应和归国总体调整适应,影响高校海归人才职业发展。

4.2 海外经历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1)海外经历、归国适应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事例1:“在国外,你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老板,就算我在那当小老板,经费的事也不用我来管,在国内的话你要懂会计知识,你要讨价还价买东西,关键是你没钱你得拿钱出来,化工每天都在花钱,电每天都在烧,东西天天都在转,然后天天都在做实验,学生也希望能发钱,但是经费确实很有限,而且要带出一支高素质而且相当有凝聚力的团队,得考虑团队建设,要培养他们,要有好的成果,要不停地有好的东西出来,刚开始是很难的吧。”

事例2:“你在国外做学生,你可能能够尝试的一些东西或者能接触的东西相对窄一点,在国内的话,作为一个老师,他所拥有的面是很丰富的。比如我跟企业谈项目,那我可能更像一个businessman,然后跟政府谈项目,可能要从政府的角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可能从政策等方面去了解。感觉有点像自己分裂成N个人,然后每个人必须扮演好对应的那个角色。”

事例3:“像我在美国时候的师兄,他是印度人,已经回印度了。昨天才刚刚把样品寄过来给我,然后我在中国给他做样品。就是说认识了更多的人,分散到世界各地,可能建立了各自的实验室,但是联系依然有,合作也更多。”

在国外积累的社会资本、感受到的科研态度、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等会对归国工作调整适应产生影响,而家庭网络的改变等又会影响归国总体调整适应,二者是归国适应的重要维度,即海外经历通过影响归国适应过程,影响高校海归人才职业发展。

由此得出推论二 :海外经历包括科研经历、生活经历等,通过影响归国工作调整适应和归国总体调整适应,影响高校海归人才职业发展。

(2)海外经历、社会支持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事例1:“在国外,很多设备是学校整个平台共有的,仪器使用程度比较高。但是国内这点做得并不是那么好,很多高校都做得不是特别好。而且国外科研人员对仪器使用的规范化要好些,所以,很多时候大家可能很多组公用一些东西,而且这个东西的运转还是很正常的。但是国内在这一点上不行,学校的设备和仪器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运转,但是为了迅速做自己的科研,就需要去适应国内这种体制,有时候不得不自己出资买台相似的设备,否则可能无法满足你的要求。”

事例2:“在国外很多时候如果你要买一样东西,可能会有采购人员知道你的账号,你告诉他要买这个东西即可,他就直接从你的经费账号里面扣除了,但国内就变成你自己去买,再去找人,然后再把你的这笔钱从你的账号里面扣除,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有的时候感觉越来越忙,但是科研时间反而变少了。”

事例3:“其实像我刚回来的时候,基本上什么都不太懂,然后我们办公室的同事还有领导、行政人员等都耐心地一点点教我怎么做,让我快速融入我的角色,之后组建我自己的课题组,他们也给了大量意见。”

在归国适应中,当海外经历与国内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差异或冲突,例如国内外科研态度差异或者个人家庭结构发生改变时,社会支持尤其是人际支持会对其产生调节作用,缓和或者加重这种差异冲突,进而对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图2 理论模型

由此得出推论三:社会支持作用于海外经历对归国适应的影响过程,调节海外经历对归国适应的影响程度,进而影响职业发展。

5 研究展望

5.1 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以12位高校海归人才作为研究对象,探寻高校海归人才群体归国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文献回顾,从个体视角出发,寻求高校海归人才归国适应过程中面临的有效变量以及影响效应。现实中不少高校海归人才确实存在文化再适应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探寻归国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社会支持和海外经历均非新的构念,在高校海归人才归国适应过程中,它们都是影响高校海归人才归国适应的外在因素,并与职业发展存在一定逻辑关系。

(2)尽管高校海归人才在性别、个性特征、家庭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仍存在共同之处。针对归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即归国适应影响因素及其效应,采用类聚归纳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寻求突破高校海归人才归国职业发展障碍,得出了3个研究推论。

与此同时,本文以高校海归人才作为研究对象,而以往归国适应相关研究未对不同类型海归人才群体进行区分;本文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多个案例,归纳其归国适应过程,而已有文献多通过简单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5.2 研究局限

(1)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对象的经历和行为模式以“故事性”的形式进行细致的材料分析,从而概括两者间逻辑结构。逻辑结构的构成和行为过程是否随着时间不同而不断变化,能否使研究结论概化等,尚未可知。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案例研究,拓展研究思路和视野。广泛借鉴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归国适应影响的行为模式等。也可借助不同研究方法,开展多案例跟踪研究,进一步验证本文推论。

(2)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样本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提出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模型。因此,未来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和实证检验,扩大样本量并采用量化数据分析来验证模型中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强度,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情况介绍[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325_01/160325_sfcl01/201603/t20160325_235214.html.2016-10-12.

[2] 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海归教师比例已占多数[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1213/c100719883983.html.2016-10-10.

[3] 潮龙起.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现状及其作用研究——以中央“千人计划”为中心[J].东南亚研究,2014(4):57-63.

[4] 陆道坤,白勇,朱民.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 10 所高校“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53-57.

[5] 杨河清,陈怡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以中央“千人计划”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107-112.

[6] 郁美娟,黄燕,张凯.高校青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对策研究——基于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分析[J].科教导刊,2011(35):5-6.

[7] 李广旭.高校“海归”教师职业不适应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8] 刘蓉洁.高校“海归”教师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9] 徐笑君.“海归”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J].人力资源,2009(21):35-37.

[10] SUSSAM N M.Repatriation transitions:psychological preparedness,cultural identity,and attributions among American manag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1,25(2):109-123.

[11] 赵青.归国适应的构成维度、影响因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2] 殷实.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3] 李向民,邱立成,王自锋.企业外派员工的回任调整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24-27.

[14] 孙怡.海外归国者原文化不适应的主客观原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510-1512.

[15] SANCHEZ VIDAL M E,SANZ VALLE R,BARBA ARAGON M I.Analysis of the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process in the Spanish contex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10,31(1):21-41.

[16] BLACK J S,MENDENHALL M,ODDOU G.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an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2):291-317.

[17] SUUTARI V,VALIMAA K.Antecedents of repatriation adjustment:new evidence from Finnish repatri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2,23(7):617-634.

[18] MARTIN J N.The intercultural reentry:conceptualization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4,8(2):115-134.

[19] BLACKL J S.Coming home:the-relationship of expatriate expectations with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and job performance[J].Human Relations,1992,45(2):177-192.

[20] 闫燕,孙岩,凌玲.海归回国调整适应影响因素研究[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1.

[21] 闫燕.海归知识员工组织支持感和主动性人格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2] 白丽英,吴秋明.海归人才心理资本模型构建和引进策略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67-170.

[23] 易凌峰,赵青,欧阳硕.海归知识员工归国适应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7):104-106.

[24] 田海嵩.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动机及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5] 杨静,王重鸣.女性创业型领导:多维度结构与多水平影响效应[J].管理世界,2013(9):102-117.

[26] 罗瑾琏,杨光华.性别视角下“中国三明治”创业者创业行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5):105-114.

[27] 千人计划介绍[EB/OL].http://www.1000plan.org/qrjh/section/2.2016-05-12.

(责任编辑:万贤贤)

Research on Factors and Effects of Universities Returned Talent's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Luo Jinlian, Liu Zhiwen, Zhong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For the reason that universities returned talent,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turnees, plays a major role of Chine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tudies universities returned talent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of twelve returned talents of universities, the key factors, effects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ir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extracted by grounded theory. An overall structure is established by 'constructivist interpretation'. Then three new study inferences are proposed and the model framework of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s is built. Research conclusion will help universities returned talents complete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successfully and achieve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Returned Talent; University Talent;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Grounded Theory; Career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6-12-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2137,71202031,7130204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JZD0045-2)

作者简介:罗瑾琏(1962-),女,湖南湘潭人,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刘志文(1992-),女,河北任丘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钟竞(1974-),女,江西南昌人,回族,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6100439

中图分类号:C969: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4-01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