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体系演进视角下技术轨道跃升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阮娴静

(广东药科大学 医药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科技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不断深化,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突出,并进一步影响创新绩效。由此,构建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演进为中介变量的产业技术轨道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探讨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并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产业技术体系演进能够促进创新绩效提升,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需要通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技术轨道;创新绩效;中介作用;影响效应

0 引言

21世纪以来,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经济要想在新时期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就必须形成全球化思维,推动高精尖科技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各种结构性问题不断涌现,如何深化经济改革,苦练“内功”是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科技革命浪潮的涌动,使产业面临较为复杂的技术环境,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发展,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使技术创新中产业技术轨道跃升特点更加明显。通过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提升创新能力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各种难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与创新绩效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尝试建立新的产业创新绩效模型,重点考察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在创新绩效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创新绩效

张立超与刘怡君[1]认为,产业技术轨道就是考察技术、市场、制度等不同条件在发展演进中可能带来的技术变革途径。国内学者对产业技术轨道的研究侧重于技术路径,在产业轨道动态要素方面也有所涉及。总体上看,产业技术轨道研究既可以考察影响产业创新的各种因素“积累”,也可以从理论角度演绎产业技术创新“演化”过程。因此,产业技术轨道研究主要是围绕“积累”和“演化”两个维度进行的。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探究技术发展影响因素和变革过程。现代经济学研究证明,技术创新与技术变革一样,都是从旧技术向新技术跃迁。寻找新旧技术间的“跃迁点”,尽快摆脱产业技术创新瓶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产业技术轨道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如何快速找到“跃迁点”,尽快推动旧技术向新技术转变。许广玉[2]认为,实践证明,产业技术轨道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早期产业技术轨道不明晰,产业技术轨道影响因素模糊。随着产业技术轨道逐渐明晰,在产业技术轨道发展后期新型技术体系发展方向基本明晰。不同时期的产业技术轨道投资呈现不同特点,早期投资较少且分散,而后期产业技术轨道处于技术明晰的攻关时期,该时期投资重点明确而且投资也比较集中。技术从不完善到完善,生产设备从专用设备到通用设备,从优势产品垄断性竞争到大规模价格型竞争,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只有不断研发新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建立全新的产业技术轨道,才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从产业发展本质角度看,建立全新的技术轨道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

关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杜跃平等[3]认为,企业技术发展路径归属于产业技术轨道。产业技术轨道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技术发展方向,同时考察各种技术发展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探究技术发展规律。产业技术轨道是对技术发展本质的规律性把握。产业技术轨道创新是技术发展的追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轨道从低到高不断发展,进而实现技术轨道变革,让企业发展呈现连续性、有序性和衍生性特点。持续的产业技术轨道创新可以使企业始终占据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张杰等[4]认为,同质产业或相关产业间的技术创新,能够形成产业集群轨道的技术创新。不同产业链条中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够推动整个产业链条变革,由集群创新能力形成的产业轨道创新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集群创新与企业创新相结合,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甚至可以形成租金创造的垄断优势。产业技术轨道创新可以有效连接不同链条企业进而形成集群创新优势,但有时会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产业技术轨道缺失、产业低水平循环等会明显减小产业技术轨道创新力度。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就是形成产业技术轨道的主导权与控制权。现代产业构建的三力模型,就是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内部产业技术轨道的制度、技术、产业特征、外向关联等影响因素对产业技术轨道创新的作用。产业技术轨道创新主导企业可以借助自身技术、资金等优势,尽快汇集产业内各企业创新的技术优势,尽快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的集群优势,从而提高创新绩效。

从本质上看,所有技术创新都不是短期内完成的,而是需要创新企业不断投入,保持创新的连续性。企业创新效果与企业投入呈正向关系。但是,个体企业创新难以形成产业创新规模。因此,需要借助产业集群优势集中产业链各企业的技术优势,才能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创新优势,进而建立适合本产业整体发展实际状况的产业技术轨道。基于此,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H1: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2 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

张燕航[5]认为,产业技术轨道创新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产业轨道跃升最终演化为产业技术体系变革,产业技术体系变革又可以打通全新的产业技术轨道跃升途径。本质上看,产业技术创新受市场、创新初始条件、线性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只有选择正确的产业技术创新轨道,才能获得有效的技术创新切入点,而技术创新只有满足轨道创新需求,才能尽快形成集群创新优势。李天柱等[6]通过研究生物制药产业技术轨道变迁,认为中国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阶段和特点,发现产业技术轨道的创新点,形成自己的产业技术竞争优势。生物制药产业应当注重培养自身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同的生物制药企业间应当紧密配合,发挥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创新理念,从技术创新定位、技术创新战略及技术创新目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把握,真正形成产业技术轨道跃迁式创新。缪小明与赵静[7]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我国要想在全球产业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产业技术轨道,才能实现产业技术跨越。产业技术轨道在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是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重要推动力。基于此,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H2: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3 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与创新绩效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丁明磊通过研究国内自主产业创新战略实施状况,认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①产业技术基础系统性提升力度不足。即使是全新的技术体系也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技术体系,传统技术体系升级换代难度较高。特别是在一些相对分散的行业,以新技术代替传统产业技术的难度更高;②缺乏国家层面的产业技术创新共同体机制。不少国内企业主要围绕自身企业产品开发进行产业技术创新,缺乏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而基础产业技术研发由于投资大、见效慢、回报周期长,导致开发相对滞后。完备的产业技术体系,尤其是基础产业技术体系是产业技术长期发展的支撑。如果不重视国家层面的技术共同体机制建设,我国产业技术未来发展空间将会变得狭窄;③对国内产业技术体系的独立性和原创性缺乏保护机制。产业技术创新形成的产业技术体系应当获得尊重和保护。如果不对创新企业开展技术保护将会打击相关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进而使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到负面影响,从而丧失产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庄越等[8]认为,产业技术体系主要是指在公共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要素的获取、链接等过程。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与产业技术要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产业技术要素性质、社会环境条件、技术演进规律等对产业技术体系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同时,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技术装备,如何从自然界获取技术装备生产材料,如何对各种材料进行加工生产等都关系到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总体上看,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主要包含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技术支撑保障体系、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及产业技术服务体系4个有机单元,产业技术体系的演进也是上述4个组成单元的演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定产业技术保障制度、设立行业技术标准、出台后续产业技术服务标准等方式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苏小姗等通过考察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出必须建立农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以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应当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借助现代数学理论构建创新数据模型,重点考察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间的逻辑关系。既有研究发现,制度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如通过制定激励和约束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单位和个体更加主动地开展各种技术创新。当然,实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促进,需要制定更加合理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一般而言,实现技术创新目标,内外制度创新是关键环节。只有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内外制度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创新目标。胡波与李进兵[9]通过对四川省优势产业的实地调研,提出企业内部技术获取方式与产业整体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关系。张铭慎与王保林[10]重点围绕产业创新系统展开针对性研究,并提出既有结论适用于创新产业发展。同时,他们还发现产业关联度与创新效率具有直接内在联系。创新策略需要考察产业关联度,产业系统差异性会对创新策略产生直接影响。创新后进地区要想快速提升自身产业系统水平,必须重视产业系统差异性研究。一般情况下,产业技术创新力度越大,产业关联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越明显。基于此,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H3: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4 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与过程的结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①产业技术引进,主要引进本产业各种新型技术;②产业技术轨道自身演进所带来的新技术,主要是产业技术体系通过产业技术轨道跃迁带来的技术革新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因此,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一般其产业轨道跃迁能力也较强,同时对产业新型技术的引进消化能力也较强。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对产业技术轨道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若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演进顺利,则可以明显推动产业技术轨道的发展,反之亦然。产业技术轨道可以为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不断提供新技术支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产业技术体系与产业技术轨道间存在典型的逻辑互动。处理好二者互动关系将促进其者共同发展。

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是众多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长期推动的结果。产业技术体系在技术轨道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处于中介地位,对创新绩效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产业形成初期,该产业自发产生的技术范式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并且明确专业技术平行轨道的数量。初期各平行轨道发展主要依托产业自身技术、资金和人力等资源,该时期为平行轨道自我强化、自我发展时期。通过平行轨道中不同参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可以很快建立与平行轨道协调一致的核心技术体系,从而提升创新绩效。随着平行轨道的不断发展,各技术平行轨道逐渐明确自己在产业技术体系中的能级,最终为技术与经济效益转化提供量化评价标准。处于高端能级的技术轨道成为引领产业技术创新整体发展的主流。其它轨道将围绕主流轨道的发展而发展。高、中、低轨道的确立,最终使平行轨道走向成熟。成熟的产业轨道技术体系也会遇到技术瓶颈,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技术瓶颈,将导致产业技术体系逐渐成为传统保守型产业技术体系。原有产业技术体系如果不能根据产业平行轨道发展变革要求加以改进,将会逐渐走向衰退,甚至被其它新的产业技术体系所取代。而处于低能级的产业技术平行轨道有时会凭借自身技术创新优势上升为高端平行轨道,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引领其它产业技术平行轨道形成新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后期,技术范式的指导作用将会弱化,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新的技术范式,由此建立起新型技术平行轨道体系。因此,通过低端技术轨道越级发展为高能级技术轨道,或者通过创新建立新技术范式的方式,可以使创新绩效发生改变。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可以通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带来创新变革,开发新的产业技术,提升创新绩效,为整个产业带来持续性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11]。基于此,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H4:产业技术体系演进是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

2 实证研究

2.1 量表分析

本研究问卷均依照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设计,并根据研究目的与要求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问卷设计较为科学合理,具有较高指向性,保证了量表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量表问项均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依照本研究目的和专家建议进行设计,以保证量表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进行测量,1~7分别表示从“不同意”到“同意”。其中产业技术轨道跃升问卷参考许广玉[2]、张燕航[5]等的研究成果,产业技术体系演进问卷参考庄越等[8]、苏小姗等的研究成果,创新绩效问卷则参考张铭慎等的研究成果。

2.2 数据分析

2.2.1 样本特性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均为代表性产业企业,如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产业中代表性企业,访谈时间为2016年7~12月,发放问卷936份,回收问卷611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共462份,问卷回收率为65.3%,回收有效率为75.6%。按照访谈法的要求,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代表性产业企业进行调研。就访谈企业类型而言,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占比分别为53%和47%,行业属性基本平衡,总体样本分布情况较为合理。

2.2.2 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一般都是验证两个系数:Cronbach's a与一致性系数,效度是否合理则采用因子检验方法。本研究利用SPSS21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测[14]。表1~3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创新绩效等变量的Cronbach's a系数、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8,说明数据是可信的。同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创新绩效均获得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因此,问卷变量设置合理。解释变量率均大于70%,效度检验通过。如表4所示,AVE值均大于0.5,表明收敛效度和判断效度均较为合理,检验通过。

2.2.3 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和创新绩效等相关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均得以通过。根据既有研究假设,构建相关理论模型并运用AMOS软件对各个变量关系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特别是对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13]。本研究构建了三阶段的不同结构方程模型,第一阶段以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为自变量,以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第二阶段以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为自变量,以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为因变量;第三阶段以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为自变量,以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为中介变量,以创新绩效为因变量展开实证研究,以此探讨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结果如表5所示。

表1 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探索性因素分析

题项因子荷载Cronbach'sa系数总体一致性系数累积解释变量%Q10.753Q20.9120.8710.87173.010Q30.737Q40.712

表2 产业技术体系演进探索性因素分析

题项因子荷载Cronbach'sa系数总体一致性系数累积解释变量%Q10.896Q20.9090.8800.88087.359Q30.590Q40.573

表3 创新绩效探索性因素分析

题项因子荷载Cronbach'sa系数总体一致性系数累积解释变量%Q10.827Q20.811Q30.8700.9160.91670.738Q40.884Q50.861Q60.789

表4 变量间相关系数与平均抽取方差(AVE)

变量问项数AVE值123产业技术轨道跃升40.5920.433**产业技术体系演进40.5810.351**0.319**创新绩效 60.6970.411**0.331**0.623**

注:**表示P<0.01

在第一阶段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以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为自变量,以创新绩效为因变量,得到β1=0.413**,P<0.01,说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创新绩效提升的正相关性较为明显,且各种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指标均在合理区间内(χ2/df=1.319,CFI=0.977,AGFI=0.921,RMR=0.037,RMSEA=0.031,NFI=0.960,IFI=0.991),由此可知H1成立。在第二阶段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以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为自变量,以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为因变量,β2=0.677**,P<0.01,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影响效应显著,且各种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指标均在合理区间内(χ2/df=1.232,CFI=0.955,AGFI=0.988,RMR=0.032,RMSEA=0.026,NFI=0.959,IFI=0.971),由此可知H2成立。在第三阶段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以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为自变量、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为中介变量、创新绩效为因变量,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创新绩效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正相关性(β4=0.901***,P<0.001),H3通过验证。由于β31,且β4显著,H4通过检验。然而,H1成立的前提为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由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变量的介入,导致两者关系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看,H1不成立,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通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实现的。

表5 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

结构方程模型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路径系数β值路径显著结果与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指标自变量因变量χ2/df=1.319,CFI=0.977,AGFI=0.921第一阶段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创新绩效β10.413**RMR=0.037,RMSEA=0.031NFI=0.960,IFI=0.991自变量因变量χ2/df=1.232,CFI=0.955,AGFI=0.988第二阶段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β20.677**RMR=0.032,RMSEA=0.026NFI=0.959,IFI=0.971自变量因变量β4相关性明显,β3<β1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创新绩效β30.039且β3的路径相关性不明显,具有中介效应第三阶段χ2/df=1.611,CFI=0.966,AGFI=0.952中介变量因变量RMR=0.025,RMSEA=0.038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创新绩效β40.901***NFI=0.932,IFI=0.962

注:**表示P<0.01,***表示P<0.001

3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将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变量加入到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和创新绩效相关性研究模型中,探讨其中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构建以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为中介变量的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模型。同时,以多个代表性产业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与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实现。这充分说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能够有效推动产业技术体系的不断演进,加速技术创新,也说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间接的,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受到产业技术轨道跃升的影响并最终提升创新绩效。

3.2 政策建议

提升产业创新绩效,必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需要考察企业在产业技术轨道中处于何种地位,如何借助产业技术轨道实现自身技术创新与跃升。当然,企业自身技术创新也是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企业只有制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采取合适的产业技术轨道发展策略,才能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整合自身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对以往技术储备进行集成利用,实现自我生产技术发展和演进。经过实践验证的创新型产业技术可以很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帮助自身更快地提升市场竞争力。

(1)核心技术选择是关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必须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核心技术的获取需要企业在选择技术轨道时,以核心技术作为介入点,只有选择产业核心技术,才能帮助企业占据产业竞争制高点,进而在产业技术轨道中抢占高端位置。

核心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融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尽快开发并生产高端产品。当然,不同企业经营重点不同,在核心技术选择方面也有一定差异。核心技术选择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符合企业发展实际,能够代表企业未来发展方向;②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优势;③核心技术与其它辅助技术间存在紧密的产业协同关系。辅助技术能够有效推动核心技术发展,核心技术发展也能够推动辅助技术变革。从技术层面看,企业核心技术创新就是核心技术与辅助技术共振创新的结果。因此,企业在选择核心技术时,必须了解自身发展实际,选择能够与企业现有技术有效对接,同时能够与辅助技术协同创新的核心技术。

(2)积极开展研发活动。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是企业的常态性工作。开展技术研发,企业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等资源。这样企业才能借助一切有利条件和资源快速开展技术研发活动。企业技术研发需要立足符合实际发展阶段的技术轨道,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所有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面临技术瓶颈。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因此,企业必须主动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不断创新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对技术创新提出不同要求。在发展早期,企业对新型技术的依赖性不强,企业技术创新欲望也不强烈。企业发展早期可以通过复制现有成熟技术降低自身技术创新成本。早期企业技术获取方式以模仿借鉴为主。企业发展中期,原有技术开始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需要通过技术引进和研发等方式获取自身需要的技术。企业发展后期,所处行业的技术创新轨道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开展技术研发,借助企业技术创新轨道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最终必须走上核心技术研发的道路。

(3)企业应将技术轨道视为创新源进行持续创新。现代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深刻认识到单靠自我技术创新难以完成复杂、高端的技术研发工作。企业必须选择新技术轨道的核心模块,才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新技术开发。因此,技术轨道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创新源泉。国内外知名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们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如日本丰田公司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这与该企业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产品创新有直接关系。2002-2012年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生产技术和工艺达50多项,从而保证了自身产品始终位于全球汽车销售的前三名。华为公司作为我国最具知名度的跨国集团公司,其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也非常强。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该企业拥有的自主技术专利已经超过17 000多项,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技术创新离不开产业技术范式的指导,产业技术轨道在产业技术范式下,不断延伸出新的技术子轨道。企业应当设立专业技术创新研发团队,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品创新水平。同时,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团队应当整合不同的技术子轨道,发挥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同时,应当借助技术轨道实现技术与和经济的有效结合,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总之,企业只有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立超,刘怡君. 技术轨道的跃迁与技术创新的演化发展[J].科学学研究, 2015, 33(1): 137-145.

[2] 许广玉. 基于技术轨道的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探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148-151.

[3] 杜跃平,高雄,赵红菊. 路径依赖与企业顺沿技术轨道的演化创新[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4):52-57.

[4] 张杰,张少军,刘东.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创新动力的生成与衍化机制:产业技术轨道视角[J].当代财经,2007(1):69-76.

[5] 张燕航. 基于技术轨道视角的技术创新演化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1):10-14.

[6] 李天柱,马佳,梁萌萌,等. 生物制药产业技术轨道变迁与机会分析[J].技术经济,2013,32(7):4-12.

[7] 缪小明,赵静. 基于突破性创新视角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轨道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8):1-4.

[8] 庄越,黄玖,程世琪. 试论产业技术体系构建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9):113-116.

[9] 胡波,李进兵. 产业技术获取方式与创新绩效间的灰色关联分析——以四川优势产业为例[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5):31-36.

[10] 张铭慎,王保林. 创新后进地区产业技术特征、强弱关联与创新绩效——来自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的数据[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3):44-51.

[11] 鞠晓伟,赵树宽.产业技术选择与产业技术生态环境的耦合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3):71-80.

[12] FORNELL C,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 29-50.

[13] BARON R M,KENNY D A.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责任编辑:张 悦)

Technology Track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Evolution

Ruan Xianjing

(School of Medical Business,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has been deepened, and the ris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ck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urther affect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ck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which is based on mediating variable of the evolution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evolu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odel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ck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direct impact of the ris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ck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not significant, need a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Key Words: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 Industrial Technology Track; Innovation Performance; Mediating Effect; Influence Effect

收稿日期:2017-06-19

作者简介:阮娴静(1977-),女,湖北襄阳人,博士,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产业发展等。

DOI:10.6049/kjjbydc.2017040140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4-00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