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园区升级过程中资源整合与双元能力演化路径
——M50纵向案例研究

吴海宁

(上海大学 悉尼工商学院,上海 201800)

摘 要:从组织能力演化的微观视角,探索创意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对于双元能力演化路径的影响机制。对M50创意产业园区的纵向案例分析表明,资源整合过程为园区平衡发展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提供了资源基础,满足其两类能力发展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受资源整合过程影响,园区对政府资源、创意资源、园区资源的利用和探索能力的演化路径分别呈现出间断性均衡、协调发展和并行发展特征。另外,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能力丰富了利用活动的内容。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双元能力

0 引言

双元能力是指企业在复杂情境中同时执行两种相互冲突行为的能力[1],是企业平衡探索性活动与利用性活动的能力,其本质是企业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动态能力[2]。双元能力是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培育双元能力有助于组织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现有研究成果明确,组织结构、组织间关系、组织情境和管理者对双元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少有研究关注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组织如何提供相应资源以满足发展双元能力对于资源的竞争性需求。研究者们对组织如何安排探索性活动和利用性活动存在争议:采用在一段时期集中于探索另一段时间集中于利用的方式顺序展开,还是让两种类型的活动同时进行[2]

本文通过对1999-2014年M50创意产业园区进行纵向案例研究,提出创意产业园区经营者双元能力形成与演化的理论框架,解释资源整合过程对双元能力演化的影响。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普遍面临商业繁荣与文化繁荣、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矛盾。创意企业入驻园区,为园区带来知名度和商业地产价值提升,而商业繁荣后部分企业无法适应租金、生活成本上涨,失去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鉴于此,园区需对利用园区资源追求商业利益,还是继续扶持创意企业进行权衡取舍。本研究为理解创意产业园区双元能力演化机制,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双元能力,为创意园区解决普遍面临的矛盾提供了实践操作思路。

1 创意产业园区经营者资源整合过程

1.1 感知机遇

感知机遇包括搜索和评估两项活动。其中,搜索活动是指组织扫描、过滤、监督信息;评估活动是指学习、解读、估计信息,深入理解机遇和威胁[3]。创意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其发展模式和政策环境都将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对创意产业相关信息进行搜索与评估,有助于创意产业园区明确自身发展方向,适应创意企业发展需求。

感知创意产业集聚和创意产业政策是创意产业园区经营者改变自身资源基础,获取创意个人、企业、政府资源的前提。创意企业和个人对特定地理空间的偏好使其倾向于自行集聚,在区位选择上具有在大城市集中和全球化分散的趋势[4-5]。除创意产业自身聚集特征外,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还具备创意产业政策驱动特性。例如,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牌,从2005年首批18家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到2013年87家园区,总面积约3 360 000。在创意产业起步阶段,入驻者大多是艺术家、文化人、设计师以及拥有各种才能的自由职业者[6]。通过所得税优惠、房租补贴、扶持资金等创意产业相关政策支持,创意产业园区可以吸引初创阶段或相对弱小的创意企业入驻。

1.2 集聚资源

集聚创意企业于特定空间是创意产业园区的基本经营活动,而创意产业集聚有4个要素:适宜的环境、频繁的社会文化活动、地方品牌与传统、由创意阶层形成的社区[7]。城市中的旧工厂区有连片的厂房、集中的库房,在此开展的许多活动凸显出聚焦和便于文化交流的特点,非常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8]。创意产业集聚于特定空间后,创意人群和企业将其改造为具有独特文化属性或新奇特征的空间,形成适应其发展的环境条件。

创意氛围是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环境。文化创意是指通过“咖啡馆效应”非正式交流带来的知识溢出[9]。创意氛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创意人群不同思想观念和创意形式得以充分发展和自由表达,并在不同思想交流互动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产品与新服务。创意氛围源于企业家、知识社会活动家、艺术家、管理者、政治掮客或学生等创意人群组成的关键大众,关键大众互动创造了新思想、事物、产品、服务和制度等[10]。营造创意氛围是创意企业和创意人群集聚的动力,具有包容性创意氛围的城市在吸引创意人才和人力资本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优势[11]

1.3 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指组织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重新组合或重新配置资产的过程。整合来自政府、创意企业和创意园区三方资源的基础条件是对于创意产业发展的价值共识。创意产业园区的绩效标准包括经济收益、技术收益和文化收益。创意工作者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起点,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提供的原创材料是某个生产过程下一阶段的投入,而不是直接作为商品出售,其创造的是非市场性收益[9]。三方对于创意产业绩效特性特别是其技术溢出和文化溢出的价值共识是实现3类资源融合汇聚以扶持创意个人或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实现资源整合的重要方式是在创意产业园区与创意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通过不断沟通,形成合作关系和相应的组织形式。园区与创意个人和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使得双方能够互相学习,理解对方需求,发现新创意和发展机会并付诸实践。合作组织的建立降低了不同类型资源拥有者之间的交易成本,为获取新创意、开展探索性和实验性创新活动、与政府部门展开交流对话、获得政府资源提供了条件。

2 创意产业园区资源整合对双元能力演化的影响机制

2.1 资源整合为平衡发展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提供资源基础

组织如何平衡发展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一直是双元能力理论关注的焦点。发展某项能力需要刻意而持续地投入财务和管理资源[12]。March[13]指出,发展探索能力会将资源和管理者的注意力从利用活动转移到探索活动中。双元能力的形成也需要投入相应资源,并且利用性活动和探索性活动之间资源配置应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资源的组合与配置需要保持适当的平衡,若过度集中于探索活动,可能无法获得相应利益;过度集中于利用活动,则可能排斥探索活动,使组织陷于能力锁定状态。由于企业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兼备两种能力的企业相对较少[14]。利用能力与探索能力遵循两类根本不同的逻辑,两者会为获得企业的稀缺资源展开竞争,因而企业需要对两者进行平衡[15]

双元能力可以视为企业的一种动态能力。感知和俘获机遇的能力与March提出的双元能力有关,即双元能力是实践中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理论为环境与组织关系视角解释双元能力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工具[16]。动态能力反映了组织适应环境变化,刻意创造、延伸和改善自己资源基础的能力[17]。动态能力使得企业能够建立新的资源配置并应用于商业实践[18]。随着创意产业园区资源整合过程的进行,创意园区经营者是连接政府、创意个人和企业以及创意园区经营者的平台,创意产业园区融合了政府资源、创意资源以及园区资源,形成三者的资源集合。创意园区经营者利用该资源集合促进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发展。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创意产业园的资源整合为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形成演化提供了资源基础。

2.2 资源整合影响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的演化路径

双元能力随时间动态演化的路径可归为3类:①组织同时执行探索性和利用性活动,即两类能力并行发展;②间断性均衡,指组织长时间开展关于效率、改进等渐进改善的利用活动和短期内集中从事探索活动,是比组织同时执行两类活动更为重要的双元能力形成方式[19];③组织能够长期开展具有潜在冲突的两类活动,并在某个时期集中协调两类活动[20]

政策资源是指创意产业相关政策赋予创意产业园区的经营资格、税收优惠以及行政审批管理手续的便利等。利用政策资源是创意产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实现自身发展的合法前提。在争取政策资源过程中,园区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需开展搜寻、发现、游说等探索活动获得政策机遇。创意资源是指创意个人、企业拥有的设计创造能力,以及核心资产如知识产权等。对于创意人群和企业的利用主要体现为获取租金及物业服务收入的能力。探索能力体现为园区经营者采用多种方式创新服务,与创意人群和企业共生发展,实现园区收入模式多元化。园区资源包括园区经营者拥有或管理的园区建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利用能力是指园区利用自身资源实现招商服务、集聚创意产业的能力。探索能力是指园区不断吸收新知识、发展新资源,建立适应创意产业政策要求和创意产业发展资源基础的能力。由于不同类型资源性质不同,园区对于3类资源不同的获取与配置会直接影响资源探索和利用活动的开展。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受资源整合过程影响,创意产业园区对于不同类型资源的探索和利用能力的演化路径有明显区别。

企业双元能力形成于对利用性活动和探索性活动的协调过程,其中利用能力与效率、生产率、控制、确定性等减少波动的活动有关,探索能力与搜寻、发现、实现、创新等波动性大的活动有关[2]。探索性活动的成败均能带来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整合、构建与重构内外部能力来应对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以保持竞争优势[21]。在创业园区发展的历史路径中,那些成功的探索性活动带来新知识、能力,如技巧、操作惯例等,也会在之后的发展中成为具有常规性的例行活动并不断提高其效率。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受资源整合过程影响,创意产业园区在探索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能力会增加利用活动的内容,进而促进利用能力的发展。

3 研究方法

3.1 案例选择

M50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中发展历史最长、媒体关注度高的著名园区。M50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占地面积约40 000。园区前身为春明粗纺厂,隶属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1999年该厂破产,开始出租房屋以度艰难岁月。M50在发展历程中融合来自政府、创意个人和企业以及自身资源,创新服务扶持中小创意个人与企业发展,实现从都市型园区到创意产业园区再到创意产业服务商连续升级,是研究园区资源整合对双元能力影响的典型案例。

3.2 资料收集与分析

对M50创意产业园区创立者赵长征和第三任领导者王艺及其同属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下属园区卓维700、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等园区总经理进行访问调研以了解其发展历程和经营实践活动。从历年商业杂志、专业期刊、新闻报道中收集第一批进入园区的著名艺术家如丁乙、薛松以及香格纳画廊、木马设计等企业从入驻园区至2014年完整的发展历程。

通过资料分析,首先形成M50自1999年创建到2014年的编年历史和大事记,明确划分了M50整合过程的3个阶段;其次,基于新闻媒体报道、M50领导人自述和采访资料以及创意企业和个人与M50的合作行为3种信息,区分M50经营实践所属的行动类型;第三,明确每阶段末M50双元能力内涵。从M50进行的各项探索行动和利用行动所需的资源出发,尝试建立M50资源整合过程与双元能力的关系。

4 研究发现

M50资源整合过程对于双元能力演化的影响如图1所示。

4.1 M50资源整合过程

4.1.1 寻找发展方向感知发展机遇(1999-2002年)

春明粗纺厂破产后,该厂为解决职工基本保障,利用厂房资源寻求发展机会。在拆除原有机械设备后,厂领导对房产进行简单整修并出租,导致大量小商贩集聚,影响周边环境,引起周围居民不满。在获得上海市经委的资金支持后,厂领导准备引入电子设备企业,使厂房出租向都市型工业园区发展,但因老旧厂房无法提供相应水电条件而未能实现。

在业态各异的众多租户中,画家薛松以0.4元/m2的价格租赁染整车间作为画室。2002年下旬,普陀区政府决定拆除M50附近西苏州河路边的老厂房,在那里工作的艺术家群体受薛松影响汇聚到M50,他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迁移生存的处境吸引了新闻周刊、时代华纳、德国国家电视台的关注和采访,使得M50园区经营者意识到创意产业集聚可能成为园区发展的新战略定位。

4.1.2 营造基础设施与创意氛围实现资源集聚(2003-2007年)

M50地处上海市中心,一度被规划为房地产开发用地,M50经营者不得不为园区的合法存在寻求上海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创意产业方向的确立,帮助M50获得了上海市发展创意产业“三个不变”政策的支持,即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的房屋产权关系不变,房屋建筑结构不变,以及土地性质不变。这项政策使得M50不用担心拆迁,为开展园区建设提供了保证。

图1 M50创意产业园区资源整合过程与双元能力演化路径

在确立集聚创意产业战略定位后,M50与不符合产业形态发展要求的企业终止租赁续约,明确指出入驻者必须为艺术家和艺术机构。M50在纺织厂房园区化改造中“整旧如旧”,保留建筑外观风貌,不拆除老厂房,不建设新大楼,平整园区道路,充分利用既有空间资源。各画廊、艺术家进驻园区时,将原料仓库、锅炉房、生产车间改造为展厅或工作室,艺术家、雕塑、油画、涂鸦墙、创意产品以及艺术创作与老旧厂房共同构成M50空间资源的新奇特色。

M50通过园区定位和企业进驻标准保证了园区入驻企业和人群的属性与类型。艺术家集聚于创意园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创意氛围。一位艺术家称,“我之所以愿意搬到莫干山路这边来,一大原因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可以让住在这里的朋友有个空间能聚一聚,彼此聊个天,喝个酒[22]。”随着M50新奇特色的形成和媒体对艺术家的宣传报道,M50从莫干山路50号这一街道地址成为上海市艺术活动、创意活动及国内外游客游览的时尚地标[23]

4.1.3 创意产业园区资源整合(2008-2014年)

M50是上海市首家以字母和数字组合注册的品牌,提出三维价值主张,即艺术、创意、生活。其中,艺术明确了艺术家、创意企业作为创意园区主体客户群体的地位,创意是对M50技术产出和文化产出的概括,生活是指将艺术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M50经营者在为园区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与艺术家、相关学者和媒体记者紧密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媒体力量把我们的主张宣扬出去”,形成保护历史建筑、保护艺术家创作空间以及发展创意产业的价值共识。

M50通过与园区内艺术家和企业合作开展创意服务活动的方式整合资源。园区领导认为,“要把M50做出品牌效应,靠自己一个人做不成,只有团结所有艺术家的力量,才能成事”。从2007年底开始,M50开始持续举办“CREATIVE M50”年度创意新锐评选活动,这一活动旨在扶持年轻艺术家,使得优秀青年艺术家得到更多作品展示空间和创意实现机会。通过为优秀青年艺术家提供免费工作空间的方式,吸引其汇集到M50工作。此外,M50联合园内艺术家成立设计联盟,承接专业领域项目设计。

M50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奥运会、世博会新闻采访点;相关政府部门前往M50园区考察创意产业发展,并听取创意个人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M50还与上海市旅游局合作,以画廊联展、老旧工业园区、瓷文化沙龙、明清家具和匾额博物馆以及音乐派对为特色,开展工业旅游。

4.2 资源整合对M50创意产业园区双元能力演化路径的影响

4.2.1 政策资源探索和利用能力的间断性均衡

M50对政策资源的获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相关政策不确定时期,集中开展探索性活动;在政策稳定时期,开展利用性活动。在获得上海市创意产业政策支持后,M50利用政策资源建设园区,吸引创意个人和企业入驻,争取上海市文化创意基金支持等,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

M50对政策资源探索能力的发展集中于3个时期:1999年春明粗纺厂破产后,厂长赵长征坚持不卖厂房,在出租厂房的同时寻找发展出路,其后获得了上海市经委建立都市园区的许可;2004年M50面临拆迁,赵长征和政府部门进行交涉,对有意购买土地的房地产企业开出高价,阻止园区被卖。同时,艺术家、相关学者与园区管理者沟通交流,通过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东方早报等媒体对外呼吁保存历史建筑,提出发展艺术家园区对于城市形象和文化的作用。M50经营者和艺术家利用政界、新闻界、学术界人士访问园区的机会不断展示园区特色和发展前景,主动影响相关部门政策制定;2011年,M50改变了工商部门不能采用数字和字母注册商标的传统惯例,以“M50”注册商标,成为全国第一家以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注册的产业园区。

4.2.2 创意个人、企业资源探索和利用的长期冲突与集中协调

创意个人与企业资源集聚同服务创新间长期存在潜在冲突——前者是园区收入的基本来源,后者持续为服务创新提供动力。M50在建立初期面向客户出租房屋执行“先满仓,后调仓”的经营政策,先将房屋尽可能出租,而后再寻找方向、建立园区。自2002年起,园区不再与不适应其发展方向的客户续租约,将他们调整出园区。

在集聚创意个人和企业时,M50对于入驻的艺术家及其画廊、工作室和主要从事设计创意的企业,在租金收取方面加以区别对待:对于艺术家和画廊采取低租金政策,目标在于营造创意生态氛围;对于纯粹从事经营活动的建筑设计或产品设计类企业收取较高租金,目标在于满足经济收益。香格纳画廊在进驻园区时,有意将锅炉房用作展厅,锅炉房内部装修改造费用经双方协商由40万元降到15万元,租金采用每天0.35元/,这为香格纳画廊提供了低成本的发展条件。香格纳画廊入驻园区带动了其他艺术家、画廊进入园区,促进了园区内画廊和艺术家的共同生长。M50从1999年约0.4元/的日均价格到2014年上涨超过10倍,但多数创意个人和企业仍留在园区,并未出现商业繁荣取代艺术繁荣、大量艺术家离开园区的情况。

M50品牌注册后,园区与客户开始从租赁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针对园区内艺术家精于创意而忽略营销,缺乏创意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特点,M50选择有潜力的艺术家及其工作室以股权置换发展资金和免租金方式扶持其发展。M50在上海众多创意产业园区中,第一家建立艺术创意经纪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吾灵网、Art in SH 自有媒体平台、M50艺术空间自有展览平台为艺术家提供虚拟和实体的艺术产品展示平台;与外部媒体、画廊、策展人、高校、专项基金等单位和机构合作,帮助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与画廊合作,得到媒体宣传和基金支持。

4.2.3 园区资源探索和利用能力的并行发展

M50园区资源主要包括空间资源、品牌资源和组织资源等。并行发展表现为探索活动与利用活动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一旦探索活动获得经验知识就会进行利用活动,而在利用活动过程中又开展探索活动。

对于园区空间资源、历史文化的探索活动集中于M50创意产业集聚初期,进入园区的艺术家专门对园区建筑历史进行考证并将考证结果上报上海市经委。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将园区所属5栋建筑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成为园区特色的重要来源。M50接管老旧厂房,对其进行清理测量、业态定位、装修改造、招商招租和物业管理等,总结形成管理知识以及相应业务流程,为工业老建筑、旧厂房改造创意产业园区提供了系统的服务方案,并将其成功经验应用于海上新东坊、1930创意园区等老旧厂房园区化改造建设中。

M50品牌注册后,通过两种方式利用M50品牌资源:一是通过园区品牌输出,建立M50莫干山路园区、M50卓维700园区、M50西郊鑫桥园区、M50半岛1919园区,M50西部桃浦园区;二是对以M50命名的衍生业务进行集中规划和推进,组建品牌营销团队,将任务落实到责任人和项目组。例如,M50在不同园区建立连锁经营的陶艺体验坊,使用统一名称和形象、服务流程和标准、营销团队,推出可在各店同时使用的课程会员卡。

为适应M50从集聚到整合资源的发展需要,M50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内部调整和外部联合两方面的转变。首先,M50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将园区传统的物业功能外包给专业公司,2008年在保留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招商运营和物业工程等基本部门的基础上增加市场部和信息部,分别负责与创意个人和企业的合作工作。市场部通过创意市集等形式帮助创意企业销售产品,通过免除租金,共享收益的方式支持部分特色创意企业的发展。其中,信息部负责“吾灵网”艺术专业网站建设工作;其次,当M50这一源于地理名称的品牌标志扩展到不同园区时,为了解决不同类型的园区应该具备相同的品牌特色这一难题,M50以5个园区经理和园区对应品牌推广工作的员工组成品牌团队,在不同园区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宣传品牌知识,统一品牌认知,促进不同园区之间员工交流和员工技能的提升。

4.2.4 资源探索能力向利用能力转化

总结M50发展历程发现,一旦对3类资源进行的探索性活动获得成功,其成功经验或技术就会被纳入日常工作并不断改进,甚至转移到以M50品牌命名的其它园区中。M50发展过程中开展了多项探索性活动,包括为创意园区画家网上销售产品的吾灵网、创作小剧场话剧的戏剧坊、吾灵儿童画坊等,其在成立初期都进行了大量宣传,但后期不再对此继续投入,特别是旨在为画家举办网上销售的吾灵网内容最终成为M50园区活动的预告网站,而那些取得成功的活动,如Creative M50则一直坚持每年举办一届。这些活动的持续举办丰富了利用性活动的内容,增强了利用能力(见图2)。

图2 M50对不同资源探索能力向利用能力的转化示例

5 结语

创意产业园区资源整合过程中的感知机遇、集聚资源和资源整合3个概念反映了园区从创建到深化发展具有的一般规律性阶段特征。双元能力的形成与演化预示了园区存在理想的发展路径:在每个发展阶段园区都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进行资源调配,在开展探索活动进行服务创新、扶持创意企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证自身经济效益。

由于探索能力的发展需建立在大量试验、试错活动基础上,而园区服务创新投入未必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因此,少有园区纯粹地发展探索能力,多数园区倾向于发展利用能力以保证其经济效益。本研究表明,探索性活动与利用性活动平衡的关键在于通过拓展创意产业园区的资源基础,将来自政府、创意企业和个人以及园区经营者三方的资源组合成不同形式,以满足探索性活动的资源需要,降低探索性活动失败为各利益相关方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对3种不同类型资源的探索和利用能力演化路径分别呈现出间断性均衡、长期冲突、集中协调以及并行发展特征,这一发现为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双元能力提供了启示。园区经营者应关注相关产业政策走势,在政策空白时期和不完善时期,将自身实践经历反映到相关制度建设和政策规划中,积极参与相关政策制定。对于创意企业客户资源,应始终将其看作共同创造新的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创意的合作伙伴,通过与有影响力的客户合作带动服务创新。园区经营者还应在适应服务创新和品牌资源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身组织结构,成立专门的部门以适应新服务,使组织结构适应探索和利用能力的发展需要。

园区双元能力演化路径的深入研究需要在理解园区中利益相关方各自角色、功能和需求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发生联系的动因,理解这种联系发生、强化和结束过程。M50的发展过程表明,园区利益相关方在特定情境下迅速形成紧密互动关系,促进了园区双元能力的形成与演化,但并不是所有园区都能迅速建立这种联系,反映出单一案例研究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清晰地解释为什么有些园区不能实现探索与利用的平衡,今后的研究应选取未形成明显双元能力的典型园区,对其利益相关方联系的演化进程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其中的关键区别。

参考文献:

[1] ROTHAERMEL F T,ALEXANDRE M T.Ambidexterity in technology sourcing: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759-780.

[2] O′REILLY C A,TUSHMAN M L.Ambidexterity as a dynamic capability:resolving the innovator′s dilemma[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8):185-206.

[3] TEECE 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

[4] SCOTT A.Creative cities:conceptual issues and policy questions[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6,28(1):1-17

[5] 杨永忠,黄舒怡,林明华.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1(8):128-138.

[6] 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8):48-54.

[7] DRAKE G.This place gives me space:place and creativity in creative industries[J].Geoforum,2004,34(4):511-524.

[8] 阮仪三.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基础[J].同济大学学报,2005,16(1):39-41.

[9] 王緝慈,等.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 LANDRY 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s[M].London:Earthscan,2000.

[11] FLORIDA R.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Rouledge,2005.

[12] ETHIRAJ S K,KALE P,KRISHNAN M S,et al.Where do capabilities come from and how do they matter? a study in the software services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5-45.

[13] 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14] 张玉利,李乾文.公司创业导向、双元能力与组织绩效[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1):137-152.

[15] HE Z L,WONG P K.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194.

[16] GUPTA A K,SMITH K G,SHALLEY C E.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693-706.

[17] HELFAT C,FINKELSTEIN S,MITCHELL W,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understanding strategic change in organizations[M].Malden,MA:Blackwell,2007.

[18] EISENHARDT K M,GRAEBNER M 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19] DUNCAN R B.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J].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 Design,1976:167-188.

[20] TUSHMAN M L,O′REILLY C A.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4):8-30.

[21]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 :509-533.

[22] RAISCH S,BIRKINSHAW J.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antecedents,outcomes,and moderator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8,34(3):375-409.

[22] 苏丹,刘迪.莫干山路50号:宝马和画家都开进旧仓库[N].星期日新闻晨报,2004-5-16.

[23] BEECH H.Shanghai swings[J].Time,2004(9):46-53.

(责任编辑:林思睿)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Path of Ambidexterity Competence in the Upgrading Process of Creative Industry Zone——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M50

Wu Haining

SHU-UTS SILC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China)

Abstract: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on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 this dissertation reveals resource integration's influencing mechanism on the evolution path of ambidexterity competence in creative industry zone.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M50 shows that resource integration offer resource base for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competence,meet their competitive demand for resource. Influenced by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process, the evolution path of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competence on policy resource, creative resource and the zone' resource shows character as punctuated equilibrium, concentrated alignment and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New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obtain from exploration activities enrich the content of exploit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Creative Industry Zone; Resource Integration; Ambidexterity Competence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2048)

作者简介:吴海宁(1972-),男,山西榆次人,博士,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需求链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6100276

中图分类号:F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4-0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