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共享基模及政策解析

张 玲,孙国强,张宝建

(山西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摘 要:知识共享机制设定对组织间创新合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是技术创新网络的核心研究对象。从网络整体优化和网络成员利益角度,探讨技术创新网络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六大核心问题;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针对每个问题构建系统基模,解析每一问题的反馈环并给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基模

0 引言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企业赢在当下并持续发展的杀手锏。由于受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有限性约束,创新主体已无法凭借自身力量独立完成创新活动。在急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唯有与其他成员建立合作创新关系才能战胜不确定性,实现降低成本、互补资源、抵御风险、共享利益[1]。技术创新网络就是在企业横向联盟、纵向合作的快速发展中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其定义,学者间最早达成的共识是:技术创新网络是众多组织为实现系统性创新而结成的一种合作联盟[2],组织间因创新形成的合作关系为其主要联结纽带。无论网络为何种形态,只要其成员以实现技术创新为合作目的,则可即其为技术创新网络。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网络是指单个组织在研发、生产或销售等各环节的创新过程中为克服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而结成的以正式或非正式关系为连接纽带、以互惠为目的的网络组织,其成员包括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供应商、分销商及顾客等。从成本角度而言,技术创新网络大幅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及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成本[3];从资源角度而言,技术创新网络弥补了组织个体知识、技术的有限性,帮助其获取所需资源,支持企业创新活动[4]

网络中的知识共享是指有价值的知识(主要是指技术和产品信息)在跨组织流动中被组织获取和使用[5]。技术创新网络的精髓在于利用结点联结进行价值转移,而价值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在合作创新链中搜索外部知识和进行知识共享[6]。因此可以认为,知识共享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技术创新网络整体创新绩效。从个体角度而言,网络成员试图从其它组织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流入,同时,将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资源定位为商业机密,以避免外溢和削弱自身优势地位[7]。因此,组织共享的内容往往是战略上不撼动其核心技术优势的知识或技术;另外,组织个体也将共享成本(搜索成本和转移成本)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从网络整体角度而言,低知识共享性(知识保护过度或共享质量差)在使个体陷入“能力陷阱”与“创新者窘境”的同时,还严重影响知识流动中的协调与整合效果,不利于技术创新网络整体创新绩效的提升。因此,知识共享对于组织个体及网络整体来讲是矛盾的统一,对于共享机制的把握是网络创新成功的关键。本文力图从网络整体视角出发,兼顾个体利益,对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揭示并运用系统基模方式求得最优解。

1 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共享研究述评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早期主要集中在个体员工之间及组织内部团队之间,前者的侧重点是共享机制[8]及影响因素方面[9],后者的侧重点是动力机制[10,11]、激励因素[12-13]等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网络组织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技术创新网络因其显著的知识特性而备受关注。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共享是组织通过合作学习多样化和异质性知识的过程,是创新网络实现的重要方式,在整个知识管理中起核心作用[14],其终极目标是成员快速掌握市场及技术信息并转化生成新知识,进而提升组织及整个网络的竞争力。

近年来网络组织成员知识共享研究充分体现了对网络组织特性及网络个体成员战略导向的结合。学者们主要从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效率、组织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共享动机以及治理机制方面研究网络成员间的知识共享。由于知识共享的主要对象是隐性知识,因此,目前学者们认为知识共享的难点和重点是隐性知识的共享[15]。共享效率的研究表明对企业认知差距的理解有助于提升效率,而造成认知差距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企业发展路径、企业文化差异、中国含蓄文化及企业知识存量[16],任何一种差距的扩大都将对知识共享效率产生影响。学者们在研究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知识共享动机方面也已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研究表明,组织间网络关系[17]、信任程度[18]及知识异质性[19]会对组织知识共享程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另外,治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为知识共享过程中成员搭便车行为的制约,且多数学者的研究是基于构建博弈论模型[20-21]的理论阐释。

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对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共享过程的研究大多是从微观个体视角展开,站在网络整体的宏观视角讨论创新绩效提升尚有空间。另外在已有研究方法中,学者们多倾向于采用理论推演、访谈、问卷统计或仿真方法研究问题的某一方面,从系统角度综合考量创新网络知识共享多重问题的研究并不多。由于知识共享在网络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并制约创新绩效,因此,在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共享机理的探索中,对以下问题的揭示显得不够:怎样解决知识共享过程中出现的共享不情愿现象与机会主义行为问题?怎样提升网络创新质量,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怎样均衡网络整体创新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创新?怎样吸引优秀组织加盟从而扩大网络规模、提升异质性资源共享效果?本文首先从兼顾网络整体及个体成员利益的视角,提出知识共享过程中技术创新网络的六大核心问题,进而运用系统动力学非线性思维构建问题解决的系统基模,试图解读创新合作中的共享机理,以求提升组织个体及网络整体的创新绩效,增强网络竞争力。

2 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共享关键问题

2.1 提升网络创新速度

根据E·H·Kessler[22]的定义,创新速度是指从首次发现市场可能到实现商品化的时间跨度。揭示技术创新速度的摩尔定律在距其提出的50年来不断见证创新神话,而新兴材料革新及合作创新网络普及使得摩尔定律周期不断缩短。在技术创新网络助推组织提升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创新速度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迟缓的创新已被证明会对企业造成损害,错过新市场机遇的创新成果毫无意义;跨组织联合创新对提升技术创新速度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学者们已证明客户参与程度、与供应商的合作程度[23]等跨组织合作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创新速度。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企业新产品设计周期已缩短至3周,而在我国仍长达一年半之久[24],在我国加快创新步伐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基于时间的创新速度研究已成为我国创新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应用创新速度理论,从系统角度考察知识共享各方因素,克服因网络复杂度提高而出现的创新速度放缓问题,建立持续快速创新的网络是本文研究的第一个议题。本文的第一个模型即为系统动力学成长上限基模,模型将从减弱知识共享中出现的合作规模负效应角度讨论如何加快网络整体创新速度。

2.2 解决共享意愿问题

技术创新网络成员合作的理想状态是各取所需、各尽其责、长期合作。研究表明,网络成员的知识共享参与度与协同效应显著正相关,有利于发挥知识价值[25]、提升组织创新能力[26],进而促进组织产品和知识创新。尽管如此,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常会有一些企业具有较低的知识共享意愿,且其中不乏具有关键技术的行业领先者。由于共享意愿与共享行为成正相关关系[27],企业的低共享意愿导致了其拒绝知识共享行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整体技术创新效果。因此,技术创新网络组织间共享意愿的增强有助于创新绩效提升。出于对某企业知识、技术资源的依赖,以往惯用的联合制裁[28]方式已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因为站在网络整体视角,网络中节点联结的断裂意味着网络整体资源的减少与网络能力的衰退,从而不利于网络整体创新效果提升。从长远来看,针对共享意愿低的组织,网路中其它组织应采取何种方式增强其共享意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第二个模型将利用系统动力学舍本逐末基模对该问题进行解读,力图寻求理想的解决方案。

2.3 提升网络创新质量

创新质量是指“创新要素的边际投入与边际收益的对比差距”[29],代表了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创新行为主体利益的程度。高质量的创新表示经过创新的产品、工艺或管理模式,可使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各方利益得到满足。创新质量具有社会、生态、技术等多维度指标[30],例如生产安全、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成本、价格、技术等都是衡量创新质量的标准。我国很多企业处于价值链最低端,在核心技术领域和标准制定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创新质量低下。随着“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学者们对于创新的研究呈指数型增长,但是对于创新质量的研究尚缺乏足够重视。创新活动是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的统一,若单一使用创新数量来衡量一个网络或者企业的创新成果具有片面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质量是创新管理的新方向,尚处于创新研究的起步阶段。因此,我国当下在关注创新数量的同时,应努力提升创新质量。本文第三个模型将运用系统动力学两败俱伤基模阐述知识共享过程中网络成员应怎样避免因对创新数量的盲目追求而导致创新质量下降。

2.4 均衡网络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组织利用现有资源及技术进行持续创新的能力[31]。网络核心企业与其周围密集联结的小企业因创新能力差异而出现知识输出不均衡。由于组织创新能力与其权力成正向关系[32],同时,实证表明,权力差距越大,网络中知识链的总收益越低[34]。因此,较大的能力差距会影响网络知识链总收益与知识共享效果,进而削弱网络创新绩效。也即组织间创新能力悬殊过大会影响技术创新网络个体的知识共享效果,对网络创新绩效提升产生抑制作用。究其原因,首先从企业自身来讲,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较大的能力差距对于实力弱小的企业来讲无疑加剧了人才引进难度;另外,占据主导地位的组织间容易形成强强联合、无视弱者的局面,导致非核心企业在知识获取、利益分配过程中权益受损[33],进而影响网络整体收益。因此从整体上看,创新能力严重不均衡的网络格局并不利于网络整体绩效提升,也背离了技术创新网络发展的初衷。本文第四个模型将利用系统动力学富者愈富基模阐释这一过程并试图解决能力不平衡问题,通过均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来提高网络整体创新绩效。

2.5 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在技术创新网络中,除科研机构、政府外的其它组织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实体,在进行创新合作时必然将成本与收益作为共享投入的首要考察对象,即都希望在网络中以最小资源投入带来最大创新产出。因此可以说,成本及收益决定了成员间知识共享的深度。基于契约人理论,组织个体在信息不对称的交易合作中进行知识共享时将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具体表现在保守的技术投入及共享搭便车行为。在技术投入方面,根据资源保存理论,网络成员为防止自身因丧失优势资源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在特有知识资源、核心技术等方面拒绝与其他成员合作共享。在搭便车行为方面,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合作者行为的不可预见性必将导致道德风险。因此,成员企图通过限制技术共享及搭便车方式最大化自身收益。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会扰乱网络秩序的形成,影响共享效果及创新绩效,因此需要进行治理。本文第五个模型将运用系统动力学共同悲剧基模解释知识共享过程中机会主义对网络创新的危害,力图找到政策措施以使机会主义行为得到有效抑制。

2.6 吸引新组织加盟

在技术创新网络中,节点成员个数与网络整体知识储备成正相关关系[34]。这是因为不同组织间的知识存在异质性,而异质性知识可以促进企业产生创新火花从而提升组织整体技术创新绩效。当新成员属于与现有企业有纵向合作关系的企业时,其加入会使价值链得到延长,进而提高知识共享效率;当新成员与现有网络成员为横向合作关系时,通过个体间技术平台的构建可以提升知识共享效果。由此可见,在开放式技术创新网络中,网络知识库由个体成员异质性知识的汇入而得到扩充。因此,网络成员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成员间知识交流的促进,进而实现知识共享速度的提升。另外,网络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组织扩大社会资源,使组织个体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所需知识和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共享效率。因此,如何吸引优秀企业加入技术创新网络也是知识共享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本文第六个模型力图运用系统动力学饮鸩止渴基模解决新组织加盟问题。

3 系统基模构建及政策解析

自1990年管理学大师Senge提出系统基模以来,其七大因果反馈环因涵盖了动态复杂结构的典型问题而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成为解决众多现实管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对剖析复杂系统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技术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线性因果思维都不足以应对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多角度研究有助于解决组织间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问题。Senge[35]提出的七大系统基模包括成长上限基模、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舍本逐末基模、两败俱伤基模、富者愈富基模、共同悲剧基模及饮鸩止渴基模,由于成长不足基模可以视为成长上限基模与舍本逐末基模的组合,其研究问题也可以视为二者的综合,因此本文主要将成长不足基模以外的六大基模作为基本研究工具,分析前文所述技术创新网络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出现的六大核心问题的因果反馈机理,求得各模型政策解,以期提升网络整体创新绩效。

3.1 成长上限基模

成长上限基模有助于帮助技术创新网络成员辨识因盲目提升创新速度而产生的负效应问题。网络创新速度提升是各组织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个体创新速度提升基础上的系统创新速度也将加快。但是组织在盲目扩充的联系网中进行知识共享时会积累一定程度的负效应(即治理难度),若不加以重视将会使组织乃至网络整体创新速度受到限制,妨碍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该模型由正负两条反馈回路组成。

图1 成长上限基模——提升网络创新速度

3.1.1 基模分析

在组织达成创新联盟初期,明确的合作愿景促使组织共享独有信息与技术,异质性知识和技术的融合催生出新的技术或产品,进而促进合作走向成功。在成员的多次合作下形成良好网络惯例,进而提升创新速度。当合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时,组织会吸引更多网内企业进行创新合作,强烈的创新愿景增强了组织间共享意愿,推动组织实现高质量创新,同时,推动整体网络创新速度提升,这是一条正的反馈回路,也是组织期望所在。但是当与该组织合作的节点数量增大至一定规模时,随之而来的是个体组织无法在短时间内驾驭与多主体无缝合作、实现创新;个体组织创新合作管理的混乱进一步导致网络整体秩序的混乱,进而降低知识共享有效程度,这是一个负的反馈环。由于时滞因素的影响,一定时期内该组织的合作规模会有持续性扩大,但当网络复杂度达到共同治理能力上限时,网络秩序异常混乱,严重影响知识共享程度和效果,此时技术创新网络会出现合作崩溃危机。

3.1.2 政策解析

图中正负反馈环各代表一种现象的回路,正反馈环代表在理想状态下技术创新速度不断提升,负反馈环描述了知识共享过程中将遭遇随合作规模扩大而组织间关系治理难度增大的情况。此问题的正解在于,当负反馈环存在时组织个体不能视而不见,对其进行有效抑制是增强正反馈环回路的唯一途径。因此,在网络共享秩序建立初期不能盲目扩充合作伙伴数量,此时成员应意识到共同治理的重要性,只有对合作联盟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实现共享范围的扩大进而实现创新速度的稳步提升。例如组织成员要努力在每次合作后完善共享平台,建立长期合作的技术、文化共享机制,才能杜绝此类现象发生。这样系统中的负反馈环力量将被反复削弱甚至消除,此时再进一步推动正反馈环,才能在组织合作创新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提高知识共享程度,进而提升技术创新速度。

3.2 舍本逐末基模

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共享的舍本逐末基模描绘的是,组织个体在共享知识时急于运用短期措施来解决网络中出现的共享不情愿问题而不顾及长期的治本措施,短期的治标行为往往无法根除共享意愿的根本问题,而当组织意识到日积月累的治标处理方式需要改变时为时已晚,此时系统已出现严重偏差。该基模如图2所示。

图2 舍本逐末基模——解决共享意愿问题

3.2.1 基模分析

当网络共享意愿减退时,知识共享程度降低,合作组织会采取措施提升共享度。使用治本措施无疑对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有益,但组织常常陷入寻求立竿见影效果的治标循环中不能自拔。如图2所示,当网络组织个体间出现共享不情愿情况时,根据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冷酷战略”原理,其它组织会首先采取不合作、孤立等方式来对问题个体进行惩戒,以联合制裁方式逼其退出创新网络并向其它组织发出警示。从当下看,网络组织其它成员通过惩戒方式与不合作企业割裂关系,暂时规避了共享不情愿问题,但合作组织对该解决方式的期望与依赖也会日渐提升,进而不利于网络组织间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长此以往将会疏远组织间距离,对整体网络造成资源的消耗殆尽,不利于共享型网络文化形成。

3.2.2 政策解析

在此类基模中,组织应该从维护网络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寻找根本性解决路径。相对于短期见效的解决方式,培育相互信任的共享型网络文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一般来讲,组织间的知识共享程度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企业共享输出能力及知识共享意愿。共享输出能力代表企业传播知识的能力,知识共享意愿代表组织合作意识。共享能力受到共享技术手段及组织手段的制约,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构建行业数据及信息平台等技术手段实现共享,依靠建立适应型组织来提升共享效率,因此共享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容易得到提升。共享过程中较难把握的是共享意愿问题,从长期来讲,唯一的解决途径是构建网络共享文化。在知识共享型网络文化中,合作组织致力于建立创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通过彼此间技术及知识共享,共同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节约成本、共担风险的初衷。因此,网络组织个体应从企业长远战略利益出发,以标本兼治、治本为主,即采取构建网络创新合作文化为主、应急制裁性措施为辅的方针进行知识共享,提升创新绩效。

3.3 两败俱伤基模

技术创新网络共享系统的两败俱伤基模刻画的是两个同类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时刻保持竞争态势,并认为即使对方暂时领先也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因此以立刻采取行动来赢得自身相对优势,而对方也以采取同样策略来进行应对。双方争斗愈演愈烈,而这种错误的竞争战略会导致二者纷纷陷入困境,两败俱伤。基模如图3所示。

图3 两败俱伤基模——提升网络创新质量

3.3.1 基模分解

由于组织依靠产品或技术创新赢得市场,因此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个体往往把其它组织的创新视为对自身的威胁。例如在横向技术创新网络中,若组织A在创新中取得新成果,则意味着其在市场中拥有更高的产品技术发言权或更多的差异化优势,由于组织A与组织B的技术或产品具有替代关系,因此B感受到A对其威胁加剧,在与A的后续技术合作中便心存戒备,合作意愿逐步减弱,进而减少对知识共享的贡献程度,随之而来的创新成果是在合作减少的情况下B加快研发的成果。而B的创新在A看来也是对其的威胁,因此A也逐渐增大对共享知识的保留度,其创新也近似于独立成果。久而久之,二者在创新过程中逐渐减少与对方的合作。异质性共享知识的减少与创新网络形成的初衷相悖,导致合作创新质量无法提升,最终严重影响创新效果。

3.3.2 政策解析

在该系统基模中,双方不应把目光置于应对对方威胁且陷入追求创新数量的循环竞争中,这种盲目竞争既是创新的“浮华”、过度创新,亦是对资源的浪费。在共享合作中,唯有增大异质性知识的吸收与升华,才能提升组织个体的创新质量,而仅凭自身力量无法完成数量到质量的跨越。因此,网络成员个体应将寻求双赢解决方式作为落脚点,也即双方应将对方目标纳入自身的决策目标进行考量,以求在合作中共同实现成本降低与创新质量提升。在系统中表现为降低正反馈环,即降低一方创新对另一方的威胁程度,另外,要改变恶性竞争手段:若双方均采取较为缓和的态度对待竞争,增强长期合作意识,将会使对方减少威胁感,有利于双方知识溢出。因此,双方应保持宽容的学习型心智模式,建立开放型学习团队,积极与对方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注重整体优化与协调,形成连续、通畅的质量链,形成彼此间的“质量白箱”,以确保更好的知识共享。从长远来看,双方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有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保障,且能避免两败俱伤,最终形成二者创新水平螺旋上升的局面。

3.4 富者愈富基模

富者愈富基模揭示的是系统中两个实力相近的个体为争夺同一种有限资源而展开竞争的现象。起初双方势均力敌,业绩相当。但当一方优势初显时便会获得较另一方更多的资源,从而走向良性循环道路,而另一方则因表现稍差而资源量日益减少并陷入恶性循环泥潭,最终在竞争中呈现极大反差,导致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其后果是损害系统整体利益。富者愈富基模呼吁系统均衡发展,揭示了宏观管理、统筹计划、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重要性,在技术创新网络中解决网络创新能力的均衡问题,该基模如图4所示。

图4 富者愈富基模——均衡网络创新能力

3.4.1 基模分解

根据权力依赖理论,网络组织间的资源依赖必然导致网络权力存在,具体表现为知识权力和结构权力[36]。本文只对知识权力进行讨论。知识权力是指对关键知识的控制权及支配权[37]。在网络中知识权力略高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是因为高权力意味着高吸引力,会对高技术人力资源产生积聚效应。较高的人才聚集地通常也是一个智能库,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因此对组织间知识共享的贡献度较大,能为组织赢得良好声誉,从而有利于组织较高知识权力的确定。而在网络中知识权力稍低的组织将沿着人才流失-知识整合能力下降-知识共享贡献度不足-组织声誉下降-知识权力萎缩的路径循环下去。在自然竞争状态下,二者的知识权力出现巨大差距。在此情形下,从人才吸引角度来讲,组织A与组织B对人才的拥有量趋向于两个极端:一方日趋强大,另一方逐渐萎缩。这将导致网络个体创新能力严重不均衡,网络知识共享过程中交流障碍增大,最终不利于网络组织的合作与对话,也难以构建均衡发展的整体并赢得与外部的竞争。

3.4.2 政策解析

该类问题的解决应将视角放在网络整体层面,即从提升网络整体创新能力角度来讲,当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和其它组织的权力差距较大时,可以接纳政府或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对知识链中创新收益与资源进行适当公允的调配。因为较为均衡的网络知识权力有利于均衡局部创新能力,而均衡的网络知识权力是在资源均等(特别是高技术人才资源均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资源整合角度来讲,协调人才资源有利于网络权力的均衡,进而平衡网络创新能力,均衡网络中技术共享的贡献度,使得网络中各组织在良好环境中协同发展。另外,核心企业也有责任充分利用其网络领导力协调网络内部创新能力,减少资源分配不均,推进技术创新网络稳定发展。

3.5 共同悲剧基模

共同悲剧基模源于经济学中著名的公地悲剧现象,用于解决现实中有限资源被成员主体无节制分割掠夺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的问题。在系统发展初期,由于共有资源充足,成员组织得到所需资源后获得快速发展,系统随着成员的成熟也壮大起来。但随着成员增多且个体对系统索取的继续扩张,资源从相对充裕逐渐变得稀缺,其直接后果是成员间竞争加剧。当竞争到了白热化阶段,成员为争取资源付出巨大努力但获得很小收益,最终导致系统资源消耗殆尽,成员在系统告罄的同时也随之灭亡。技术创新网络共同悲剧基模如图5所示。

图5 技术创新网络共同悲剧基模——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3.5.1 基模分解

由于机会主义普遍存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一些组织个体在共享技术、知识资源时,欲通过保守的技术投入、共享搭便车等行为获得合作创新收益并节约自身投资成本。短期内,在其它企业尚未觉察的情况下该组织利用投机行为获得合作创新期望收益,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从网络整体角度来看,单方投资的节约尚未影响网络合作技术创新效果,此类现象可视为因降低了网络整体投资冗余度而得到网络组织的容忍。但是组织对机会主义的容忍度有限,当机会主义行为大行其道乃至成为网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从总体来看似乎网络内节约了更多资源,但此时已普遍存在信任缺失现象,一旦超过了组织信任容忍极限,信任危机的爆发将导致网络合作崩溃,单个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将毫无可乘之机。因此,泛滥的机会主义行为最终给网络组织带来由个体信任危机导致的彼此合作关系的破裂。

3.5.2 政策解析

该基模问题的解决方式一般是成员进行自我约束、共设治理机制及政府施行宏观调控。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组织间进行知识共享的基础必然是节点间相互信任,信任对知识共享(雷星晖、王泽民等,2014)及技术创新绩效[38]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本文将组织信任视为随时可以耗尽的有限资源,且认为其丰裕度取决于成员机会主义行为的实施程度。网络中泛滥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将信任资源消耗殆尽,最终使组织的知识共享成为空谈,因此应该在机会主义行为存在初期进行遏制。现实中,成员应在合作初期共同制定规则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对网络整体利益的损害。同时,网络中各参与主体应具有长期合作的战略预期,通过共同遵守承诺、克制自身机会主义行为,共同构建良好的网络惯例。

3.6 饮鸩止渴基模

饮鸩止渴基模揭示的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解决方法虽然会在当下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随之产生的副作用不利于从长计议,甚至阻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倘若对此类措施过度依赖,副作用将会日积月累,使得系统面临崩溃。因此,在解决问题时管理者要有长远眼光,尽量摒弃短期有害的方案。本文采用饮鸩止渴基模,系统性思考技术创新网络中吸引新企业加盟的问题,如图6所示。

3.6.1 基模分解

新组织成员的加盟会使整体网络犹如注入新鲜血液,使得网络组织在不断扩充技术库、知识库的过程中竞争实力得到潜在增长(例如美国硅谷在不断壮大过程中创造了创新的神话)。理想中的知识共享状态是新节点组织在加入网络后与其它网络成员的合作关系逐渐由弱连接变为强连接,从而有利于知识共享。现实中,契约双方在技术合作共享中更容易产生戒备心理,新成员组织为在网络中快速占有一席之地、提升网络权力而不愿进行知识共享,而老成员为维护自身社会竞争地位也不愿与新成员进行技术共享合作。此时的网络新老成员均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减少合作、独立进行技术开发的措施来防止自身利益被其它组织侵害。从短期来看,这种解决方式保护了新老成员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解决途径最终会对网络声誉产生不良影响,消弱新企业加盟意愿,久而久之会使网络缺乏活力,犹如一潭死水,进而严重影响整体创新绩效。

图6 饮鸩止渴基模——吸引新组织加盟

3.6.2 政策解析

根据信息经济学无限重复博弈理论,契约双方在反复合作中采取冷酷无情战略(在此处即选择每次不进行技术共享战略)的收益在长期来看是最小的。因此,为使技术创新网络个体获得最大收益,组织各方应采取合作策略。网络组织个体出于对自身利益或竞争地位的维护,在没有保护协议或知识共享利益保障及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不愿将自身知识资源进行共享。因此,网络组织应通过自身设计或外部机构协助,为共享个体提供鼓励共享的权益保障机制和激励创新的合作竞争机制,在进行声誉道德约束的同时,以适当方式保护新加盟组织的利益。从长期来讲,这样才能使各成员的关键技术及知识容易找到匹配性资源,降低组织创新成本,进而以良好的知识保护机制吸引优秀企业加入。

4 结语

知识共享是技术创新网络的灵魂,知识共享机制决定了网络整体创新绩效。本文从创新速度、共享意愿、创新质量、创新能力、机会主义及网络规模6个角度阐述技术创新网络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并提出立论:①网络整体创新速度的提升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②解决共享时出现的不情愿问题有助于知识共享目标的实现;③提升创新网络质量是实现创新的终极目标;④均衡网络创新能力有助于网络整体绩效提升;⑤抑制机会主义行为是实现创新的保障;⑥吸引优秀的组织加盟可使整体网络更具竞争力。在技术创新网络中,以上关键点的实现有助于知识共享效果升华,进而有助于组织个体及网络创新绩效提升,因此值得进一步展开理论与实践探讨。系统动力学是一门从系统性角度考虑多因果关系反馈回路的学科,其研究精髓是运用非线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应用管理学大师Senge提出的经典六大系统基模:成长上限基模、舍本逐末基模、两败俱伤基模、富者愈富基模、共同悲剧基模,针对六大典型问题进行模型反馈环解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结论如下:①成长上限基模充分论证了网络组织在随共享程度提高、创新速度加快的过程中,因合作规模扩大带来网络秩序混乱,使得知识共享程度有下降趋势。在正负反馈环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创新速度很难提升。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历次合作后共享机制的持续共建;②舍本逐末基模揭示了组织共享意愿问题出现时其它组织若采取联合制裁的方式只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效果。长期来看,对制裁的依赖会出现组织间彼此不合作的后果。因此,在问题刚出现时即应从长计议,构建创新合作共享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③两败俱伤基模从两个知识共享参与者的竞争中看到,若组织把超越对方知识创新数量作为自身目标,则将导致知识创新质量下降。由于异质性知识对创新的重要影响,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组织应将对方的创新目标也纳入自身目标体系,建立学习型联盟,增强合作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创新质量;④富者愈富基模论证了知识权力略高的组织由于吸引力更强而产生人才积聚效应,进而有能力和技术进行更多知识共享,为组织赢得良好声誉,从而利于权力进一步集中。由于人才资源不断涌入,网络能力更加不均衡。第三方组织与核心组织在网络中适当进行资源调配,有利于网络走向能力均衡,形成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⑤共同悲剧基模将信任视作网络内部的有限资源,若知识共享过程中组织个体机会主义盛行,肆意消耗该资源,当达到网络信任容忍极限时会导致网络崩溃,个体之间无法继续通过知识共享完成技术创新。因此,共同遵守承诺、克制机会主义行为的网络惯例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保障;⑥饮鸩止渴基模描述了新加盟组织在与原有组织进行技术合作时为加快形成自身网络知识权力,以及原有组织为巩固自身知识地位,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出现短期戒备心理且不与对方合作,影响了网络规模的扩充速度。从整体利益考虑,组织成员共同制定或通过第三方平台协助制定新加盟组织权益保障机制,可保持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张。

图7 技术创新网络

如图7所示,本文认为,优质的共享平台、创新的合作文化、良好的网络惯例有利于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共享效果提升,在不断出现市场失灵的技术创新网络中,政府或协会等第三方组织对网络的治理与学习型联盟的建立有利于网络共享平台和文化的形成,同时,在合作中适当引入公平竞争与保护新成员的竞合机制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针每个问题收集数据并作实证分析,以使各模型得到实证验证。

参考文献:

[1] 李维安,林润辉,范建红.网络治理研究前沿与述评[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5):42-53.

[2] C DHANASAI,A PARKHE.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network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3):659-669.

[3] WILLIAMSON O 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 contracting [M].London: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7.

[4] SM MILLET.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R&D:an ideal process for the 1990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0,5(2):153-163.

[5] MORTEN T HANSEN.Knowledge networks:explaining effective knowledge sharing in multiunit companie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232-248.

[6] 罗仲伟,冯建.企业网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机制——丰田汽车的案例[J].经济管理,2007 (16) :66-71.

[7] 张永成.开放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共享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2):74-77.

[8] 李圭泉,席酉民,尚玉钒,等.领导反馈与知识共享:工作调节焦点的中介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4):120-125.

[9] 师梦鹤.员工关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5.

[10] 路琳.团队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效果: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6):16-24.

[11] M CERNE,C NERSTAD,A DYSVIK,et al.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knowledge hiding,perceived motivational climate,and creativit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4,57(1):172-192.

[12] 孙凯,柳艳婷,刘晓婷.研发团队知识异质性对知识共享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2):59-64.

[13] 施建刚,林陵娜,唐代中.考虑横向公平偏好的项目团队成员知识共享激励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5,24(6):242-250.

[14] 李雪莹.基于知识共享意愿的组织氛围感知与员工创新行为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6 (3):65-66.

[15] 王维,周鹏,乔朋华.地方政府对跨行政边界集群创新网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2):145-150.

[16] 胡平波,占峰波.知识共享中企业间认知差距维度结构及测量[J].情报杂志,2011,30(9):66-71.

[17] 陈伟,杨早立,张永超.网络结构与企业核心能力关系实证研究:基于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中介效应视角[J].管理评论,2014(6):74-82.

[18] 李颖,王亚民.基于信任机制的复杂网络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8):79-83.

[19] 孙凯,柳艳婷,刘晓婷.研发团队知识异质性对知识共享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6(2):59-64.

[20] 陈果,齐二石,刘亮.基于风险态度的企业知识共享动态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6):46-55.

[21] 程钧谟,王琪琪,宋美玲,等.基于成本收益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重复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182-185.

[22] KESSLER E H,CHAKRABARTI A K.Innovation speed:a conceptual model of context,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4):1143-1191.

[23] WE SOUDER,XM SONG.Analyses of U.S.and Japanese management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new product success and failure in high and low familiarity markets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8,15(3):208-223.

[24] 孙卫,徐昂,尚磊.创新速度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7):156-160.

[25] JAMS BRIAN QUINN,PHILLIP ANDERSON,SYDNEY FINKELSTEIN.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Knowledge Management,1998(4):87-98.

[26] K PETERS,L MARUSTER,RJ JORNA.The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claims in an innovation project:a case study [J].Management Learning,2011,42 (5):537-563.

[27] 姜道奎.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8] 刘二亮,纪艳彬.不完全信息下知识联盟内知识共享博弈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83-88.

[29] 孙兆刚.面向创新驱动战略的创新质量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255(2):71-76.

[30] 张古鹏,陈向东,杜华东.中国区域创新质量不平等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 (11):1709

[31] SANJAYA LALL.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industrialization [J].World Development,1992,20(2):165-186.

[32] 张首魁,党兴华.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基于权力依赖关系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4):1-5.

[33] 朱沙.权力差距对知识链组织之间合作创新的影响[J].情报杂志,2011,30(6):143-147.

[34] 雷星晖,韩军,高琦.知识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实证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10-116.

[35] SENGE P M.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M].New York:Double day Currency,1990.

[36] 张巍,党兴华.企业网络权力与网络能力关联性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7):1094-1101.

[37] 徐可,何桢,王瑞.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权力结构权力对网络惯例影响[J].管理科学,2014,27(5):25-34.

[38] HOGAN R,CURPHY G,HOGAN J.What we know about leadership:effectiveness and personality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4,49(6):493-504.

(责任编辑:胡俊健)

Archetype and Policy Analysi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Zhang Ling,Sun Guoqiang,Zhang Baoji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12,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crucial role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during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sharing mechanism has become the core object on stud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From an overall point of the network and considering each network members, the article has proposed six crucial problem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dur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n, by using system dynamics theory, system archetypes for each problem were built, each feedback loops were analyzed and specified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Knowledge Sharing; System Dynamics;Archetypes

收稿日期:2016-10-2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6YJA630047);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529);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43);山西省社科联重点项目(SSKLZDKT2012046);山西财经大学青年基金项目(QN-2015004,QN2014005)

作者简介:张玲(1982-),女,山西阳泉人,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网络组织;孙国强(1963-),男,山西万荣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网络组织;张宝建(1980-),男,山西交城人,博士,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业过程与企业孵化。

DOI:10.6049/kjjbydc.2016060290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3-00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