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
——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杜传忠1,2,许 冰3

(1.南开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2.南开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3.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基于我国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引入交互项进一步说明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促进效应,而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区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新一轮工业革命条件下,应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在追求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就业增长。

关键词: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工业革命

0 引言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工业革命演进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并对就业产生实质性影响。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无论是规模、广度还是复杂程度都与前几次变革截然不同,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必将改变劳动力市场,引发就业变化。此外,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在此背景下,研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意义重大。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深入了解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机制,提出有效的就业促进措施,为新工业革命条件下促进就业增长提供决策参考。

1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主要有3种观点:①技术进步具有就业促进效应。Stefan等[1]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两种类型,认为技术创新会给就业带来正向效应,并且生产工艺创新对就业的正效应比产品创新对就业的正效应大。Rupert等[2]研究了1998-2000年法国、德国、日本及英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下约2万个企业的产品创新与生产工艺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发现生产工艺创新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就业需求,但原有产品需求的增加能补偿这种替代效应,产品创新能促使企业生产新产品,扩大企业市场规模,从而增加就业。因此,技术创新总体上能促进就业;②技术进步具有就业抑制效应。Fabien[3]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破坏效应,尤其从长期看,技术进步会导致更多失业。Fabrice等[4]通过研究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发现,正向技术冲击一旦发生,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就会高于产出增长速度,就业会持续减少。Avner[5]认为部门技术进步对年长工作者就业的负向影响较大;③技术进步对就业有促进和抑制双重效应。Philippe[6]与Dale T[7]认为,新技术应用会摧毁旧工作岗位并创造新工作岗位,但在总体上是促进就业还是抑制就业,其净效应并不明显。

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研究,Ranadev等[8]分析台湾地区和印度产业结构升级情况发现,倾向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台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而倾向于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印度,在工业化进程中就业受到了抑制。Pissarides[9]通过建立失业率变化模型,认为产业结构升级会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方面,袁志刚[10]认为,短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表现为明显的抑制效应,长期却表现为明显的促进效应。王诚[11]认为,创新不仅为原有企业增加了更多就业岗位,还会开辟更多市场以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杨蕙馨等[12]分析了中国内地26个省(区、市)的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认为信息产业技术进步能够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抑制低技能劳动力就业。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方面,张浩然等[13]采用空间面板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对城市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吴振球等[14]与田洪川等[15]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就业产生促进效应。何璇等[16]研究浙江省产业横向升级和纵向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发现,产业横向升级增加就业,纵向升级减少就业,但总体上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增加就业。

在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研究方面,朱轶等[17]认为,第二产业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不显著,第三产业技术进步对整体就业有抑制效应。李从容等[18]得出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促进就业的结论。魏燕等[19]认为,我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是造成区域就业差异的原因。

综上所述,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技术进步或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而系统考察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继而影响就业的研究较少。在模型设定上,多数研究将技术进步作为就业的直接解释变量,通过该变量的回归系数判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这种设定方式在计量关系上考察的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直接影响。但实际上,技术进步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与产业结构升级密不可分,而产业是就业的最终载体,从长期看,技术进步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发生作用来影响就业。因此,本文在理论层面上,系统探讨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在实证层面上,将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引入计量模型,验证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并且分别使用层级回归法和分区域回归法检验计量结果的稳健性。本文的样本期是2000—2014年,正值新一轮工业革命酝酿阶段,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业结构不断朝着高级化、合理化演进,对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机理

2.1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类,既有减少传统岗位的替代效应,也有增加就业的补偿效应[20]。直接影响主要发生在短期,表现为技术进步引起资本和技术直接替代劳动,对就业产生了抑制效应。一方面,根据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可把技术进步理解为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即技术进步影响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导致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对劳动产生替代作用[21]。替代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技术进步类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产生的替代作用较大,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产生的替代作用较小。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对就业岗位具有“磨损效应”,即技术进步减少了就业岗位中劳动力所能创造的价值,引发劳动力下岗失业[6]。间接影响主要发生在长期,表现为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而对就业产生促进和抑制双重效应:①技术进步通过提高产业部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扩大产业生产规模增加劳动力需求。同时,产业技术进步能够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催生新的职业、业务,甚至通过产业关联衍生出新的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从而增加就业;②技术进步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会引起就业衰减。如传统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时,导致一部分较低层次的产业部门衰退甚至消失,从而释放大量劳动力,引起就业衰减[22]

2.2 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结构变迁与效率提升[23]。结构变迁将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效率影响因素抽象化,只代表由要素流动引起的各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效率提升则是由产业内技术进步、结构优化、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因素引起的生产效率提升。结构变迁与效率提升各自对就业产生促进和抑制双重效应。从结构变迁角度看,三次产业间的地位变化、产业内部各行业更替会引起劳动力流动,导致传统产业就业减少,现代产业就业增加。从效率提升角度看,产业内部生产效率提升导致单位产量所需劳动力减少,从而挤出就业。但是,生产效率提升也会促进该产业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岗位,从而增加就业。

2.3 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力量,对产业结构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影响。产业作为就业的最终载体,从长期看,技术进步需要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继而影响就业。因此,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反映的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长期、间接效应,这种影响是促进与抑制并存。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产业生产规模扩大与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产生就业促进效应。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部分产业衰退,引发大量劳动力失业,产生就业抑制效应。这两种效应孰强孰弱,需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重点考察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3 计量模型与数据

3.1 模型构建

本文设定生产函数形式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如式(1)所示。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Y表示实际总产出,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αβ分别是资本、劳动力产出弹性,A表示技术进步,即全要素生产率。对式(1)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式(2)。

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边际产品等于实际工资W,资本边际产品等于资金成本C(假定为常数),即:

由式(3)、(4)可得:Kit=Lit,带入式(2)整理,得到基础就业回归方程,如式(5)所示。

综上所述,为全面测度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在式(5)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加入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变量,检验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促进或抑制效应。为进一步验证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引入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此外,考虑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劳动力教育程度对就业的重要影响,将城市化水平变量与人均受教育年限变量引入模型,得到扩展的就业面板数据模型,如式(6)所示。

lnLit=β0+β1lnAit+β2lnYit+β3lnWAGEit+β4lnSit+β5lnURBit+β6lnEDUit+β7Ait×Sit+(6)

在式(6)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L是就业量,A是技术进步,Y是实际总产出,WAGE是实际工资,S是产业结构升级程度,URB是城市化水平,EDU是人均受教育年限,A×S是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乘积项,μ是随机误差项。

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2.1 变量选取

(1)L是就业量,以各省份当年年末就业人数表示。

(2)A是全要素生产率,表示技术进步。本文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采用索洛余值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由α+β=1并对式(2)进行整理,得到式(7)。

YKL已知条件下,对式(8)进行回归,可估算出α的值,求出全要素生产率A如式(8)所示。

其中省际资本投入K的测算采用张军等[24]算法,以2000年为基期,通过永续盘存法(Kit=Kit-1(1-δit)+Iit/Pit)计算得到2000—2014年中国省际资本投入。张军等给出了以当前价格计算的2000年资本投入,δ为资本折旧率,其值为9.6%。

(3)Y表示实际GDP,以2000年为基期。本文计算以2000年为基年的GDP平减指数,并对各省份名义GDP进行平减处理。

(4)WAGE表示实际工资水平,是以2000年为基期,经CPI平减后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

(5)S表示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根据徐德云 [25]的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计算公式如式(9)所示。

S=yi×i=y1×1+y2×2+y3×3 (1≤S≤3)(9)

其中yi表示第i产业产值比重,S值上、下限分别为1和3,如果S=1或越接近于1,产业结构层次越低,如果S=3或越接近于3,产业结构层次越高。

(6)URB表示城市化水平,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我国城市化进程使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重新配置,从而影响整体就业水平。

(7)EDU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可能性越大。根据李秀敏 [26]的研究,本文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受教育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具体方法是:计算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定义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年限依次为2年、6年、9年、12年及16年。

(8)A×S表示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乘积项,用来说明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继而影响就业,可以更好地检验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

3.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样本期是2000-2014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国研网宏观经济数据库地区数据(2000-2014年)以及2015年中国(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港澳台地区不作为本文研究对象,西藏地区由于数据缺失不纳入统计范畴,最终使用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模型变量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 定义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L就业量4502465.17001652.1200275.50006606.5000A全要素生产率4500.84400.34030.38842.2299Y实际GDP4504048.87003098.1100263.590014537.3000WAGE实际工资水平45022787.240012192.25006918.000079335.4000S产业结构升级程度4502.28210.12242.06902.7720URB城市化水平4500.47980.14750.23200.9030EDU人均受教育年限4508.55720.95746.410012.4230A×S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4501.95160.90030.86955.5949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深入考察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利用State12.0软件进行Hausman检验,判定选择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再进行全国样本分层级回归和分区域回归。

4.1 全国样本分层级回归结果

模型Ⅰ为基础就业回归方程,检验技术、产出及工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模型Ⅱ增加了S、URB、EDU等解释变量,考察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模型Ⅲ在模型Ⅱ的基础上加入了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检验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模型Ⅰ、Ⅱ、Ⅲ均通过了Hausman检验,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全国样本分层级回归结果

变量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lnA-0.709***-0.724***-0.129*(0.072)(0.072)(0.070)lnY0.411***0.486***0.701***(0.136)(0.136)(0.115)lnW-0.195***-0.212***-0.170***(0.046)(0.044)(0.035)lnS0.3330.662**(0.285)(0.284)lnURB-0.197***-0.029(0.059)(0.037)lnEDU0.1040.051(0.125)(0.096)A×S-0.324***(0.019)C6.349***5.207***3.932***(1.032)(1.195)(0.998)固定时间效应是是是固定地区效应是是是N450450450adj.R20.9950.9960.997

注:所有回归结果均已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括号内显示为稳健标准差;*、**、***分别表示在10%、 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在就业固定效应模型中,变量lnA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均为负,lnY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均为正,lnWAGE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符号均为负,其中实际产出与就业存在显著正相关,实际工资水平与就业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与现有研究结论(产出增加会促进就业,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会减少就业)一致。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与既有研究不一致,在模型Ⅰ、模型Ⅱ、模型Ⅲ中,技术进步与就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是因为本文样本期为2000—2014年,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酝酿阶段,信息和其它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对就业岗位的“磨损效应”越来越强,数字化与自动化对劳动力产生了很强的替代作用。因此,技术进步会引发失业。

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系数在模型Ⅱ、模型Ⅲ中均为正,在模型Ⅲ中则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有促进效应。城市化水平系数在模型Ⅱ、模型Ⅲ中均为负,说明城市化水平提升并未有效促进就业增长。究其原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土地面积扩大和城市人口增多,各级地方政府为实现GDP快速增长,利用扩大的城市土地面积发展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城市中的产业并没有理想地吸纳转移至城市的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系数在模型Ⅱ、模型Ⅲ中均不显著,原因可能是我国受教育人口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匹配,存在结构性失业。

在模型Ⅲ中,交互乘积项A×S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产生了负向影响。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仍存在大规模的传统产业且多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长期以来,传统产业依托劳动力规模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为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7]。当我国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时,导致大量就业岗位消失,而我国当前人力资本水平尚不能完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此外,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由技术进步催生的新兴产业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少。因此,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就业产生了抑制效应。

4.2 分区域回归结果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造成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本文将全国样本划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4个区域进行回归,如表3所示。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其中西藏因数据缺失不纳入统计范畴。

表3 分区域回归结果

变量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lnA-0.065-0.775-0.568***0.501*(0.085)(0.714)(0.132)(0.279)lnY0.916***-0.221*0.835***0.728***(0.219)(0.117)(0.121)(0.117)lnW-0.098*-0.605**-0.029-0.376***(0.057)(0.233)(0.042)(0.072)lnS1.351***-1.7450.3050.305(0.458)(1.440)(0.250)(0.372)lnURB-0.0470.0280.040-0.003(0.039)(0.183)(0.029)(0.074)lnEDU-0.1530.1390.0430.210(0.178)(0.398)(0.086)(0.166)A×S-0.314***0.286-0.138-0.811***(0.032)(0.192)(0.091)(0.176)C0.77515.075***1.5216.325***(1.360)(2.285)(0.959)(1.162)固定时间效应是是是是固定地区效应是是是是N1504590165adj.R20.9980.9910.9980.998

注:所有回归结果均已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括号内显示为稳健标准差;*、**、***分别表示在10%、 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总体来看,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比较显著。

(1)在东部、东北以及中部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均有抑制效应,但其显著性有所不同,东部和东北地区不显著,中部地区非常显著。这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现实,东部与东北地区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大,信息化、数字化及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有所减弱。而对于中部地区来说,近年来中原经济迅速崛起,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化、自动化对劳动力产生了较强的替代作用,使传统行业就业受到了重大影响。从西部地区回归结果来看,lnA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促进效应大于其抑制效应。

(2)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系数在东部地区显著为正,说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社会服务业发展迅猛,生产分工更加精细,专业化协作程度更高,从而吸纳了更多劳动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系数为负且不显著,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为缓慢,大多数新兴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尚不足以填补传统产业面临困境后带来的发展空缺[28]。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系数均为正但不显著,可能与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行业多、产业转型难度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较为缓慢有关。

(3)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交互项系数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均显著为负,在东北和中部地区不显著。说明在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下,东部地区就业受到显著抑制,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加速淘汰了传统落后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虽然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也造成了大规模结构性失业。西部地区回归结果看似有悖常理,其实不然。西部地区存在大批技术水平落后的产业,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使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岗位消失,造成失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不能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从而引发结构性失业,该结论与魏燕等研究结论一致。

(4)其它解释变量如实际产出、工资水平等,与全国样本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与相关制度不健全、劳动力流动不自由、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人才结构错位、社会保障程度低等因素有关。

5 结语

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明显抑制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促进效应,而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产生了负向影响。

在不同区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在东部、东北以及中部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均有抑制效应,而在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也由于区域不同而不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明显促进就业,而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效应不明显。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明显抑制效应,而在东北和中部地区前者对就业的效应不显著。

综上所述,为实现新一轮工业革命条件下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同步,应采取以下对策:①加快推动具有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培育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新兴产业和就业载体,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创造更多新岗位;②增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将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使中小企业充分释放就业吸纳潜力;③改革教育制度,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倡导终身学习制,保证就业率;④加快东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大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提升西部地区科技实力与人力资本水平;⑤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的失业问题,消除由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所导致的就业市场不平等现象。

参考文献:

[1] STEFAN LACHENMAIER,HORST ROTTMANN.Effects of innovation on employment: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1(29):210-220.

[2] RUPERT HARRISON,JORDI JAUMANDREU,JACQUES MAIRESSE,et al. Does innovation stimulate employment? a firm-level analysis using comparable micro-data from four European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4(35):29-43.

[3] FABIEN POSTEL-VINAY.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2(43):737-760.

[4] FABRICE COLLARD,HARRIS DELLAS. Technology shocks and employment[J].The Economic Journal,2007(117):1436-1459.

[5] AVNER AHITUV,JOSEPH ZEIRA.Technical progress and early retirement[J].The Economic Journal,2010(121):171-193.

[6] PHILIPPE AGHION,PETER HOWITT. Growth and unemploy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4(61):477-494.

[7] D T MORTENSEN, C A PISSARID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job creation,and job destruction[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1998(1):733-753.

[8] RANADEV BANERJI,JAMES RIEDEL. Industrial employment expansion under alternative trade strategies:case of India and Taiwan:1950-1970[J].Jour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0(7):567-577.

[9] C A PISSARIDES.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0.

[10] 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

[11] 王城.中国就业发展新论——核心就业与非核心就业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2(12):79-87.

[12] 杨蕙馨,李春梅.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3(1):51-63.

[13] 张浩然,衣保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应:来自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3):50-55.

[14] 吴振球,程婷,王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基于我国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70-77.

[15] 田洪川,石美遐.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J].经济评论,2013(5):68-78.

[16] 何璇,张旭亮.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5(4):123-127.

[17] 朱轶,熊思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107-119.

[18] 李从容,祝翠华,王玉婷.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研究——以中国为例的经验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9):1428-1434.

[19] 魏燕,龚新蜀.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就业差异--基于我国四大经济区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4):19-27.

[20] 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58-67.

[21]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35-39.

[22] 陈桢.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及其形成机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0):93-97.

[23] 邹一南,石腾超.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2(12):3-13.

[2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5] 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J].财政研究,2008(1):46-49.

[26] 李秀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区域的证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3):47-56.

[27] 李娜,刘国亮.打破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N].人民日报,2014-12-25.

[28] 张于喆,杨威.积极推进东北地区发展动能转换[N].人民日报,2016-07-11.

(责任编辑:张 悦)

A Research on Employment Effect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by 2000-2014 Provincial Panel Data

Du Chuanzhong1,2,Xu Bing3

(1.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kai University;2.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ankai University;3.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theoretic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ical progress、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employment by 2000-2014 provincial panel data, and introduce an interaction term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which is based on technical progress has a effect on employ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chnical progress has a prominent inhibiting effect,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has a enhancement effect,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which is based on technical progress has a negative impact. In addition, in different areas,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has a obvious differences. Therefo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ome relevant policy measures for job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of technical progres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Technical Progres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Employment; Industrial Revolution

收稿日期:2017-01-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57)

作者简介:杜传忠(1965-),男,山东德州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许冰(1988-),男,山东德州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DOI:10.6049/kjjbydc.2016110316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3-00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