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柔性:区域差异与空间效应

张 倩,张玉喜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根据创新型企业特点构建创新型企业柔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突变级数法对2009-2015年我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型企业柔性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的空间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我国创新型企业柔性整体水平较高,但区域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状况;另一方面,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且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最后,根据不同地区表现出来的空间效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型企业;企业柔性;空间效应

0 引言

“柔性”描述的是一种动态反应能力。Hayes、Wheelwright、Browne、Skinner等学者率先将柔性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研究中。关于企业柔性的内涵主要有两类观点:企业柔性环境观和企业柔性资源观,前者重点关注企业被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后者关注企业通过合理利用内外部资源,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万伦来等(2003)整合上述观点,给出了更全面的关于企业柔性的定义,即“企业柔性是指企业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系统持续地整合内外资源以对付环境变化和因果模糊性挑战的一种能力”[1-3]。目前,关于企业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柔性的内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方面。研究者将企业柔性划分为战略柔性[4-8]、财务柔性[9-11]、创新柔性[12]等,从企业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柔性出发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验证企业柔性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企业拥有较高柔性才能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以较低调整成本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持续创新与发展[13-15]。然而,目前鲜有涉及企业柔性测度和我国企业柔性发展状况评价的研究成果,从区域层面进行企业包括创新型企业柔性比较研究的成果更少。

企业柔性对创新型企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创新型企业是以创新为企业发展核心动力,在技术、品牌、制度、管理、理念和文化等方面协同创新发展的企业,由创新型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征所决定,企业柔性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市场适应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进而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企业柔性不仅受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企业所处区域资源和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为区域内资源禀赋、制度状况会影响企业市场应对能力和经营自由度。我国区域发展差异较大,资源和制度等区域因素的差异使创新型企业柔性呈现出一定区域特征,这是我国不同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乃至创新绩效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区域资源的可转移性和可传播性特征,导致一定区域内资源和制度等因素的积极作用被其它区域的创新型企业所吸收和利用,产生区域资源和制度等因素对企业柔性增强的溢出效应(李文亮等,2015)。如刘明旭(2014)等指出,宏观环境波动对企业财务柔性具有直接影响。林亚清等[16]研究发现,区域制度支持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信息、技术、资金和许可等资源,显著提高企业战略柔性。也就是说,某一区域的创新型企业柔性不但会受所处区域的资源等因素影响,出现企业柔性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存在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17]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也会因相邻或相近区域间的资源转移和共享导致相关企业柔性存在空间相关性特征。如Porter[18]、杜强[19]、闵晓莹[20]等研究发现,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能够通过区域因素间的协同作用降低企业获得柔性的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和生产率提高,产生更高的企业柔性。创新型企业柔性的空间效应,即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的存在会影响国家和各地区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但目前对企业柔性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的关注度仍然较低,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更没有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为此,本文将首先根据创新型企业的特点构建创新型企业柔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对创新型企业柔性进行评价,并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获得创新型企业柔性的区域整体评价结果,以了解我国创新型企业柔性的总体发展状况,并通过区域间的对比分析,找出区域间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效应分析模型,探索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为我国制定及实施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区域政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1 指标体系构建

最早涉及企业柔性研究的是制造业企业,因而大多数学者将企业系统内部划分为生产技术子系统、组织管理子系统、经营财务子系统[21]。借鉴已有研究,本文将创新型企业柔性划分为技术创新子系统柔性、组织管理子系统柔性和经营财务子系统柔性,并从这3个方面进行企业柔性测度。

(1)技术创新子系统是创新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技术创新子系统柔性(以下简称创新柔性)是企业通过调整创新战略及创新资源配置状态,从而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市场机遇或威胁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本文以研发经费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率和新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等指标来衡量。较高的研发经费投入比率能够为企业研发活动提供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时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和占领新市场[22]。研发人员是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的关键人才资源,较大规模的研发团队能够维持企业创新活力(李永周等,2014),增强创新型企业对环境的动态适应能力。新专利数量是企业研发成果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较高的新专利拥有量表明企业拥有不断更新生产工艺和产品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

(2)组织管理子系统是创新型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组织保障。组织管理子系统柔性(以下简称管理柔性)是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中,通过调整治理机制,保持较高组织协调性,从而合理避险、稳定经营的能力,本文以高管薪酬和股权集中度指标来衡量。高管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根据最优契约理论,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吸引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并激励其增加对企业的投入[23],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治理柔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冲击。股权集中度、股东的监督作用与企业经营绩效密切相关。创新型企业股权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实现股东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24],降低委托代理风险,提高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风险时的决断能力和决策的长远性,提高企业管理柔性。

(3)经营财务子系统是创新型企业实现健康成长的基础。经营财务子系统柔性(以下简称财务柔性)是企业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时,以较小的成本、较高的速度获得资金支持和调整资金使用方向的能力,本文以资产现金净流量、流动比率、营业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来衡量。用资产现金净流量衡量企业流动资金存量,用流动比率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完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较高的资产现金净流量和流动比率,不但能够让企业从容应对环境骤变带来的冲击,还有利于企业抓住环境变化中有利的投资机会。营业利润率较高表明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较强,能够提供充足的现金流,提高企业财务柔性。市场占有率反映了市场对企业的认可度。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表明企业对市场有较强控制力,有利于降低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创新型企业柔性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型企业柔性

2 模型构建

2.1 企业柔性评价模型

突变级数法以系统结构稳定性理论、拓扑动力学及奇点理论为基础,基于有限个数的初等突变研究自然或社会系统中的突变现象,可用于相关状态评价和变化趋势分析。创新型企业是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协调统一、相互配合的系统(万伦来等,2003),因而本文应用突变级数法评价创新型企业柔性。目前针对创新型企业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善,难以从宏观层面直接对企业柔性的区域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因而本文先测算微观层面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柔性,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获得区域层面的创新型企业整体柔性。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数据标准化。评价创新型企业柔性,首先要构建创新型企业柔性评价指标体系。突变级数法要求数据在[0,1]之间,因而首先进行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1)

其中,xij(i=1,2,…,n;j=1,2,…,m)为第i个企业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表示第j个指标的均值,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

步骤2:指标熵值ej计算。

(2)

其中,yij=(0≤yij≤1)为第i个公司第j个指标的比重。

步骤3:指标权重wj计算。

wj=

(3)

步骤4:识别突变系统。根据指标个数,常见的突变有3种,其势函数表达式如下:

(4)

其中,同一层指标根据权重由大到小排列,即wa>wb>wc>wd

步骤5:求解归一公式。根据突变理论,势函数f(x)所有临界点集合成平衡曲面N,通过联立方程f(x)′=0和f(x)''=0消去x,求得突变模型的分歧点集方程,进而推导出归一公式:

xa=,xb=,xc=,xd=

(5)

步骤6:计算最终评价结果。基于多目标决策理论,计算各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若变量之间呈现强相关关系,则按“互补准则”,取平均数为最终评价结果;反之,则按“非互补准则”,取最小值为最终评价结果。在依次计算各创新型企业柔性的基础上,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创新型企业的区域整体柔性,用以表明创新型企业柔性的区域差异,本文以企业规模为权重进行计算。

2.2 空间效应分析模型

全局Morans I指数是最早应用于检验空间效应的探索性空间分析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Moran's I=

(6)

其中,分别表示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的均值和标准差。Wij为空间权重,本文选用二阶Queen邻接权重矩阵。Morans I指数计算结果在[-1,1]之间。当计算结果等于0时,表明区域间不存在空间效应,各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呈现独立随机分布;当计算结果小于0时,表明区域间存在空间负相关性,即具有相异属性的研究对象聚集在一起,数值越接近-1,负相关性越强;反之则为空间正相关性,即具有相似属性的研究对象聚集在一起,数值越接近1,正相关性越强。若计算结果为后两种情况,则表明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25]。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还需要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通常情况下用Z值判断,计算公式如下:

Z=

(7)

其中,E(I)=-,VAR(I)=E(I2)-[E(I)]2。零假设为研究对象呈现随机分布,若Z≥1.96或Z≤-1.96则拒绝零假设,说明具有空间自相关性。Z值越大,表明研究对象的空间相关性越强。

2.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2008年7月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开启了国家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新篇章,本文选取2009-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3部门公布的5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含试点)进行研究。鉴于未上市企业的信息公开程度较低、数据准确性较差,筛选其中的上市公司为最终研究对象,共计227家,涉及除西藏和港澳台之外的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其余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最终获得14 301个样本观测值。

3 实证分析

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由于新专利数量的最小值(0)和最大值(9 929)相差较大,为了缩小数据绝对数值、方便计算,在进行描述性统计之前,本文首先对该指标取对数。

表1给出了描述性统计结果。研发人员规模超过22%,且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在6%左右,体现了创新型企业在研发活动方面具有较大投入,因而具有较高创新柔性;营业利润率标准差为13.275,表明目前创新型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具有较大差异;股权集中度均值超过50%,表明创新型企业的股权相对集中,有利于股东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能够降低代理风险,提高企业面临危机状况的决策能力以及决策的长远性,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营业利润率均值在7.77%,表明创新型企业具有一定盈利能力,但市场占有率均值仅为1%,表明创新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普遍较低,具有较高成长空间。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N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研发人员规模A115890.0020.9800.2270.184研发经费投入A215890.0002.0930.0630.147新专利数量A315890.0109.2003.2901.643高管薪酬B1158910.26716.64714.2620.754股权集中度B215890.1311.0000.5300.169营业利润率C11589-162.45178.1177.77413.275资产现金净流量C21589-0.1790.4580.0540.070流动比率C315890.11826.3192.2342.419市场占有率C415890.0000.4820.0103.799

3.2 企业柔性评价

首先,根据企业柔性评价模型的步骤1-步骤3计算指标权重和相关性,进行指标重要程度排序及互补关系判定。运用式(1)-式(3)计算每组指标及各子系统间的权重,并对其进行由大到小排序。利用SPSS20.0计算各指标间相关性,根据Pearson相关性的显著性判断每组指标的互补关系。指标权重、相关性及互补关系判定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创新型企业柔性评价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排序研发人员规模A10.40691技术创新子系统柔性A研发经费投入A20.30862新专利数量A30.28453组织管理子系统柔性B高管薪酬B10.53441股权集中度B20.46562营业利润率C10.28931经营财务子系统柔性C资产现金净流量C20.28342流动比率C30.23663市场占有率C40.19074

其次,根据企业柔性评价模型的步骤4-步骤6计算每年度每个企业的企业柔性静态评价结果。突变理论要求控制变量的原始数据必须在[0,1]范围内,因而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rij=

(8)

以2009年深科技(000021)为例,展示突变级数的计算过程:

表3 创新型企业柔性评价指标相关性

指标相关性互补关系判定A1一级指标B0.161**1互补C0.0520.195***1A11A20.166**1非互补A30.029-0.0311B11非互补二级指标B20.0851C11C20.566***1互补C30.577***0.319***1C4-0.0820.118*-0.0801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相关。

(1)二级指标计算。其中A1、A2、A3构成非互补型燕尾突变,B1、B2构成非互补型尖点突变,C1、C2、C3、C4构成互补型蝴蝶突变。

XA1===0.331 1,

XA2===0.112 2

XA3===0.232 5,

XA=min(XA1,XA2,XA3)=0.112 2

XB1===0.858 3,

XB2===0.820 9,

XC1===0.657 0,

XC2===0.717 5

XC3===0.645 8,

XC4===0.618 8

XC=average(XC1,XC2,XC3,XC4)=0.659 8

(2)一级指标计算。其中ABC构成互补型燕尾突变。

XA===0.578 7,

XB===0.906 0

XC===0.870 6,

重复以上3个步骤,依次计算出2007-2014年226家企业的企业柔性静态评价结果。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赘述1 589个计算结果,而是以企业规模为权重将企业柔性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加权平均计算后,给出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创新型企业柔性整体水平较高且呈递增趋势。

按照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区划分,结合表3中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的均值绘制图2所示雷达图。可以看出,我国创新型企业柔性区域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空间特性。

表4 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

区域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均值方差广东0.79330.79180.79230.79120.82260.79600.80340.79860.0001上海0.80410.78600.78510.78300.82850.79590.80540.79830.0003浙江0.79970.77950.79310.77700.81830.78680.79120.79220.0002福建0.78890.77910.76960.76830.82460.79510.80100.78950.0004江西0.79640.78040.77520.77630.81640.78530.78870.78840.0002天津0.80370.79620.79000.74290.83110.75010.74730.78020.0011北京0.76570.76530.74990.77400.82920.78260.78790.77920.0006广西0.71240.77400.76520.77430.80810.78650.79040.77300.0009江苏0.76670.75480.75080.77090.81140.76740.77620.77120.0004安徽0.75400.73220.71160.73940.80980.78900.79420.76150.0013湖北0.76990.74560.73840.74910.81210.75540.75940.76140.0006陕西0.76930.76290.73840.74230.79060.75770.76350.76070.0003河南0.77330.73830.75090.71980.78440.76400.77040.75730.0005辽宁0.74550.74150.75910.75450.81010.73160.74180.75490.0007山东0.75100.72570.72190.73400.79850.76410.76880.75200.0008四川0.75370.71710.74860.75320.79520.73680.74800.75040.0006重庆0.75870.73800.73800.74460.78880.73070.75290.75020.0004湖南0.69250.71860.71910.74690.80280.76810.77460.74610.0015河北0.76160.75590.74810.66800.78240.74940.75480.74580.0013宁夏0.75200.72600.74230.71730.76530.72530.73440.73750.0003黑龙江0.71940.73200.72020.74030.78300.73230.73390.73730.0005吉林0.75860.72670.74240.74570.79020.66460.72100.73560.0015海南0.73140.71430.71140.73030.77570.74040.74080.73490.0005云南0.73690.74210.71160.72860.78380.71280.72070.73380.0006山西0.75320.72310.68240.72750.72760.74430.74980.72970.0006甘肃0.75820.71030.70970.72190.76620.71680.71190.72790.0006新疆0.68130.70580.68270.73170.78340.74770.75750.72720.0015贵州0.72690.70800.70500.71270.75300.70920.71310.71830.0003内蒙古0.66020.66180.66830.66930.71920.68430.68830.67880.0004青海0.72020.54390.53970.71540.78090.71110.70600.67390.0088

注:根据企业柔性均值由高到低排序

图2 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均值

3.3 空间效应分析

为了准确衡量创新型企业柔性的空间效应,根据式(6)-式(7),利用GeoDa1.6.7软件,计算我国2009-2015年创新型企业柔性Morans I指数(见表5),并绘制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LISA图(见图3)。

表5 创新型企业柔性Morans I指数

年份Moran'sIE(I)sdz-value20090.1250-0.03450.05762.760120100.1656-0.03450.04963.964620110.1445-0.03450.05013.565320120.1733-0.03450.05313.892320130.2274-0.03450.05574.644920140.3708-0.03450.05776.953920150.3906-0.03450.05947.1672

由表4可知,考察期内所有年份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Z≥1.96),且呈逐年递增趋势。LISA图中趋势线斜率为正,说明我国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整体上表现为空间正相关效应,而少数省份位于LISA图的二、四象限,说明区域企业柔性具有空间异质性特点。

LISA图来看:①H-H象限包含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和江西11个省份,其企业自身拥有较高柔性,且邻近省份的空间溢出作用较强,为高企业柔性聚集区。这些省份大多属于东中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经济形势和充足的就业机会使该地区拥有较高对外开放程度、健全的产学研联盟及较多科研和管理人才,有利于企业柔性的提高。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提供了资源分配、信息交流的便利,充分的市场竞争激励了企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形成了区域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因而表现出较强空间相关性;②H-L象限包含北京、天津、辽宁和陕西4个省份,其企业柔性较高,但受邻近省份的空间溢出作用较弱,为高企业柔性聚集区周围的边缘地区。这些省份的经济、科技等发展水平较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丰富,因而自身企业柔性较高,但由于邻近省份欠发达并远离东中部聚集区中心,难以受益于空间溢出效应,如北京、天津受制于河北省,导致其脱离东中部聚集区,辽宁、陕西则更多受邻近省份欠发达状况的影响,造成较低的空间依赖;③L-L象限包含河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山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13个省份,其自身企业柔性水平较低,且空间溢出作用微弱,为低企业柔性聚集区。这些省份地理位置劣势突出,资源及人才匮乏,研发活动主要依靠政府及个人资金支持,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规模有限,导致企业柔性较低。同时,交通和交流的相对不便影响了信息交流和资源配置,导致空间溢出作用效果不明显;④L-H象限包含湖南、海南两个省份,其企业柔性水平较低,但受邻近省份空间溢出作用较强,为低企业柔性聚集区周围的边缘地区。这两个省份位于中西部地区过渡带,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身企业柔性较低,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部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激励作用,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

图3 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LISA图

综上所述,我国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其中,80%的省区创新型企业柔性表现出空间相关性,20%的省区创新型企业柔性呈现出空间异质性特点。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创新型企业柔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突变级数法测算了2009-2015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型企业柔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区域企业柔性空间效应及形成原因。根据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我国创新型企业柔性整体较强,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现象;其二,区域创新型企业柔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绝大部分区域呈现H-HL-L特点的空间相关性,但仍有20%的区域呈现H-LL-H特点的空间异质性。

根据以上结论,提高我国创新型企业柔性重点应解决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并且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1)H-H高企业柔性聚集区应积极促进强强联合,实现整个地区企业柔性的协同发展。政府应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应用策略,切实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和已获得的知识产权,激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构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做好中介服务,推进跨区域产学研联盟建设,促进区域间技术和人才交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制定人才流动制度,加快人才流动中心建设,促进人才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充分交流和高效利用,为区域间企业创新柔性的协同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企业应重视人才战略,培养、吸引、发掘和重用优秀人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并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保障,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柔性;合理利用政府等部门建立的中介机构,加强企业合作,促进区域内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并积极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实现整个地区创新柔性协同发展。

(2)H-L地区应协助邻近区域提高企业柔性,增强溢出效应的作用效果。其中,以陕西为中心的地区可以充分吸收陕西省丰富的教育、人才、研发资源,制定联合培养计划提高本土人才素质,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与陕西省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其创新柔性,进而间接提高空间溢出作用对陕西省企业柔性的积极影响;北京和天津应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整合自身资源,为河北省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全面提高河北省企业柔性,通过河北省实现与高企业柔性聚集区相连,为自身争取更多的空间溢出资源;环绕辽宁省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应借助辽宁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扩大海外市场,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区域整体企业柔性的提高,进而通过溢出效应提高辽宁省企业柔性。

(3)L-H地区应充分利用周围区域丰富的溢出资源提升自身企业柔性。其中,湖南省可通过国家级技术开发区等平台借智借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重大机遇,积极招商引资,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财务和创新柔性;海南省则应当主动克服特殊地理位置带来的交流局限性,特别是未来港珠澳大桥通车之后,可以此为契机打通与邻近省份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交流通道,充分利用溢出资源促进自身企业柔性的快速提高。

(4)L-L低企业柔性聚集区各方面劣势均比较明显,因而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具有特殊作用。政府应当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快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发展,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参与,聘请有经验的团队协助企业IPO,为提高企业财务柔性提供适宜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提高区域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采取激励机制引进技术、管理人才,为提高企业创新和管理柔性提供良好的知识、人才储备;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契机,提高国际交流水平,建设有西部特色的对外开放模式,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上的创新和管理柔性。

参考文献:

[1] PHILLIPS F,TULADHAR S D.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an exploration and general model[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0,64(5):23-38.

[2] 刘力钢,李军岩,邹德新,等.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柔性战略透视[J].软科学,2009,23(6):98-105.

[3] 胡继灵,李必强,程国平.论企业柔性价值的功能,成本与价值[J].管理科学学报,2000,3(3):106-109.

[4] GREWAL R,TANSUHAJ P.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for managing economic crisis: the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1):67-80.

[5] YANG J,ZHANG F,JIANG X.Strategic flexibility, green management, and firm competitiveness in an emerging econom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101(9):347-356.

[6] 崔艳.培育核心能力:市场导向、战略柔性对技术创新的作用[J].管理世界,2013(2):54-56.

[7] 何悦桐,卢艳秋.战略柔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10):10-15.

[8] HOJUNG SHINA,JAE-NAM LEEB,DAESOO KIM.Strategic agility of Korea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nd its influence on operational and firm performance[J].Production Economics,2015,168(6):181-196.

[9] 张长城.经济发展新常态、财务柔性与企业财务柔性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15(9):80-87.

[10] ÖZGÜR ARSLAN A,FLORACKIS C,OZKAN A.Financial flexibility,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financial crises[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14,42(2):211-250.

[11] 曾爱民,魏志华.融资约束、财务柔性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理论分析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3,39(11):48-58.

[12] 田富俊,李兆友.企业技术创新柔性激励动因与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2):70-74.

[13] PODGORNAYA A I,GRUDINA S I,AVDONINA S G.An enterprise flexible development model[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24(4):519-522.

[14] QU WG,DING YJ,SHOU YY.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systems on process flexi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flexibility[J].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2014,8(5):563-581.

[15] 万伦来,刘志迎.试论企业柔性的本质[J].预测,2002,21(5):16-19.

[16] 林亚清,赵曙明.基于战略柔性与技术能力影响的制度支持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1):46-54.

[17] 马大来,陈仲常,王玲.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67-77.

[18] PORTER M E.Clusters& the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12).

[19] 杜强.企业柔性集聚及其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2):78-80.

[20] 闵晓莹,宋丽娜.企业柔性聚集与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J].中国水运,2006,6(12):190-191.

[21] 王德鲁,宋学锋,苑景莹,等.企业柔性战略系统构建及其协同演化机制[J].系统管理学报,2013,22(5):665-674.

[22] 马文聪,侯羽,朱桂龙.研发投入和人员激励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3):58-68.

[23] 李敏娜,王铁男.董事网络、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成长性[J].中国软科学,2014(4):138-148.

[24] 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50.

[25] 陈安宁.空间计量学入门与GeoDa软件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云昭洁)

Innovative Enterprises Flexibility:Regional Difference and Spatial Effect

Zhang Qian, Zhang Yux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companies to build innovative companies flexible index system.Based on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asured th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flexibility by using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from 2009 ~ 2015, on this basis explored the spatial effects of regional innovative enterprises flexibility.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one hand, Chines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have a high flexibility generally, but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shows "high east low west"; on the other hand regional innovative enterprises flexibility presents a significant spatial effects,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coexist.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effect shown by different reg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s.

Key Words:Regional; Innovative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Flexibility; Spatial Effects

收稿日期:2017-02-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060)

作者简介:张倩(1989-),女,河南南阳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与区域创新;张玉喜(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金融与区域创新。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协办

DOI:10.6049/kjjbydc.2016120363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3-0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