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创新模式:内涵、特征与模型构建

张玉明,管 航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共享创新模式是共享经济下集中群体智慧、共享创新资源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具有开放性与民主性、可复制性与海量性、分享与产权多元化、收益与价值多样性、社区与边界模糊性、低风险与高互动性、低成本与高效率性等复杂特征。因其由个人、企业、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等分别构成的创新需求方、供给方、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平台及第三方参与机构构成,可有效克服传统封闭创新模式下资源约束的弊端,是一种在分享式创新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向、互利的新型开放式创新模式。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创新;内涵;特征;模型

0 引言

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在获取技术独享和垄断利润的同时,面临着创新投入较大、创新效率较低、创新风险较高等诸多挑战。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海量性、即时性、自主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使得创新主体获取创新资源不受时间、地域、方式的束缚。同时,互联网共享性、低成本等效能被进一步放大,信息、技术、人力资本、智力和知识传递与交流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从平面到立体、从点对点到网对网、从“一对一”到“多对多”、从现实到虚拟与现实融合、从线下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等,为全开放、全方位、全时空、全领域、低成本获取及高效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可能。此外,创新主体参与其中收获的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愉悦、声誉、排名、体验、意义和社交等,这也对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带来了冲击,必须找到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这种多样性供需关系。共享创新时代正在到来。

正是在共享创新浪潮的助力下,具有开放、共享、平等、全方位、全时空、全员参与等特征的共享创新模式应运而生,打破机械式思维、淡化组织边界、整合优势创新资源的共享创新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简言之,共享创新模式的本质就是通过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平台构建、创新成本降低、创新效益获取,实现创新效率最大化。如果说封闭创新模式是在市场激烈竞争时期,组织为获取生存权利或维持竞争优势,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而获取边际利润的一种垂直整合模式[1],那么共享创新模式就是创新主体利用互联网有机整合内外部巨大、自主、动态的创新资源进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范式,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新型开放式创新模式。

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带动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共享创新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创新形态,其发展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认可。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助力和供给侧改革推动下,共享创新模式处于越来越核心的地位。为此,共享创新模式已成为当下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例如,阿里淘工厂、沈阳机床厂、青岛啤酒等制造业利用共享平台进行共享创新的实例,以及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ALIS期刊网等出现的不少论文与专著等。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共享创新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共享创新内涵、特征等尚未形成一致意见或达成共识。鉴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共享创新内涵、基本模型与特征,以期为共享创新主体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1 共享创新模式内涵

在共享经济的带动下,共享创新已经脱离了传统单一技术创新和单一服务创新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集中群体智慧,积极寻求、积聚组织内外部海量创新思想、思维、知识、智力、消息、信息、技术、产品等一系列创新资源,实现资源创新、生产资料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等的有效整合,正在开启一个共享经济背景下创新的新阶段。共享创新发展离不开共享经济的推动。“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范式,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和解释。“共享经济”最早于1978年由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提出。他们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者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利用他人分享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2]。罗宾·蔡斯[3]将共享经济归纳为“产能过剩+共享云平台+人人参与”。 结合中国特色与实践,何哲[4]将共享经济阐述为“将原先由于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限制无法参与经济活动与经济流通的生产生活资源,通过新技术手段或者商业模式投入到经济活动与经济流通中,重新产生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经济模式”。 郑志来[5]从共享经济实现路径出发,将共享经济内涵定义为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过程。闫德利[6]认为,共享经济是将闲置资源提供给他人使用且不涉及所有权转让的有偿活动。

从已有相关文献看,目前专门研究共享创新的理论成果较少。只有少数学者研究了“分享式创新”,且只是粗略提出了概念框架和时代意蕴,而对于共享创新模式基本概念界定、特征等内容,理论界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具体来看,已有关于“分享式创新”的界定研究主要由严海宁[7]提出,其将分享式创新定义为“通过有意识地将自身创新成果使用权无偿提供给社会,从而加速技术或产品扩散和创新,最终实现竞争地位提升的一种‘创新—分享—再创新’活动”。分享式创新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市场经济以价格为标准的交易原则,并非通过对技术的垄断独享所有权,而是通过分享使得企业获取诸多间接利益。“分享式创新”[8]不同于传统创新形式,它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封闭体系,而是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实际上,共享创新与分享式创新存在差异性:分享式创新发起方是资源或权利所有者,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单向性,需求方仅可以分享发起方愿意提供的资源;而共享创新的发起方则为共享平台,在平台上需求方既可以分享到它方资源,其它参与主体也可以分享需求方资源,供需具有互利性、多向性。二者相比,共享创新资源开放度更高,创新主体互动性更强,创新边界更加模糊,创新资源更加丰富,创新方式更加多样化。当资源、供需多向流动融合后,共享创新与分享式创新已无较大差别(见图1)。分享式创新是一种单向、高层次合作创新模式,能够实现创新技术、资源免费开放,并以此获取额外收益,其强调创新主体的自由、民主、共享,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等,注重结果导向。相比较而言,共享创新则是双向、更高层次的合作创新,其侧重于过程无边界参与和资源无边界获取。在共享过程中,除可以共享创新思想、思维、知识、智力、消息、信息、技术、产品等一系列海量创新资源和生产资料外,还可以实现创新成果市场化,其强调方法论导向。

图1 共享创新与分享式创新关系比较

结合已有各类创新主体的实践和学者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共享创新模式是指在共享经济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创新产品、服务、消息、技术、知识、智力、思维等创新资源具有可复制性、迅速扩散性、低成本搜寻性、高效率获取性,以突破创新资源约束、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从而使交易成本变得极小甚至为零,由此人们可以平等、低价使用或免费使用的创新模式。该创新模式以供需匹配为核心,以彼此信任为基础,以分享创新资源为前提,以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共享平台为保障,以万众参与为条件[9],见图2。当前,互联网尤其是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支付、基于位置服务(LBS)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创新主体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依托共享平台得以迅速建立联系,通过分享各自创新资源使用权,丰富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从而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共享平台将创新参与者连接起来,全程提供即时、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信用保障,实现供需迅速整合和高效匹配。此外,海量创新主体共同参与是共享创新模式得以迅猛发展的条件。共享平台的开放性使得创新主体可以很方便地参与到共享创新中来。同时,共享创新模式是双边交互创新模式,一方参与者越多,其他方获取的收益也越大,不同群体相互吸引、相互共享、相互促进,网络创新效益得到充分放大(见图3)。

图2 共享创新内涵结构

2 共享创新模式特征

从共享创新模式内涵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共享创新模式是对传统创新模式破坏之后的再创新,其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及创新资源配置方式,集中体现了开放式创新的精髓。基于共享经济背景,不同学者在共享创新特征的基础上,将共享创新归纳总结为以下七点(见图4),并逐层进行分析。

2.1 开放性与民主性

共享创新模式是一种开放式、大众化创新模式。该模式不仅对内开放,而且也对外开放,其既没有潜在的参与“门槛”,也没有所谓的“软信息”,真正做到了“一切皆可共享”。在共享创新模式中,创新主体范畴不断外延、扩大,使得其适应性得以提升。不仅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参与其中,企业家、专家、老师、军人、家庭主妇等各行各业的个人也可以在共享创新中分享或寻求各自的资源。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共享创新,不受年龄、学历、地域、背景的束缚,不仅涵盖了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也包括一些未成年人及一些无法律行为能力的人[10]。只要能够为某项共享创新提供知识、智力、创意、思想或技术等,都可以作为共享创新的参与主体。

共享创新参与者之间完全平等、独立,交易也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不受其它各方的限制和约束。无论是创新资源供给方还是需求方,均享有主动参与权和自主选择权,可以随时加入或退出。供求双方之间更多是合作关系,彼此在合作分享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大众自发、自由、自愿地参与共享创新,使其具有鲜明的民主特征。

图3 共享创新模式的立体效益

2.2 可复制性与海量性

共享创新模式能够借助互联网的迅速整合功能,将大量分散的创新资源集中在共享平台上,通过互联网迅速扩散创新资源信息,使海量供求双方快速建立合作关系,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创新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创新资源或生产资料具有可复制性。反过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共享平台上聚拢的创新消息、知识、智力、思维等创新资源具有可复制性,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实践过程。

鉴于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的假设,共享创新可以聚拢并提供海量创新资源。不仅大型资产(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可以参与共享创新,小型甚至微型资产(如冰箱、洗衣机、熨斗等)也可纳入共享创新范畴,还有无形资产(如知识、思想、技术、智力等)也可成为共享创新资源。在共享创新模式下,创新资源供给方和需求方是海量的,不受时间、空间、方式限制;共享创新用户体验、感受、经验也是丰富多样的。此外,共享创新还需要海量信息技术的支持。共享平台通过即时、便捷、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将不尽其数的供给方、创新资源、需求方进行精准匹配,并对用户体验和感受进行反馈。

图4 共享创新特征

2.3 分享与产权多元化

在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中,创新产品交易成立的前提必须是实现创新产品所有权转移,创新产品交易具有独享性和低效性。共享创新模式既是对过去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的替代,也是对现有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提升,只需要分享创新产品的暂时使用权,就可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在共享创新模式下,新生代消费者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参与地位,他们普遍认同“分享即拥有”的观念[11]。正是这种分享意识的养成和转变,催化了共享创新模式的萌芽与发展。

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创新参与者认为“使用”比“拥有”更具有价值,也越来越重视创新资源的使用价值而非占有价值、共享价值而非独占价值。在共享创新模式中,创新参与者更擅于利用以租代买的方式获取创新资源价值,实现了创新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创新资源使用权在供需双方之间实现共享[12]。由此可见,产权性质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即所有权的重要性占比逐渐降低,相应地,使用权的重要性占比逐渐提升。

2.4 收益与价值多样化

共享创新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供给方收益来源不再仅仅依靠出售创新产品的数量,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单位创新产品使用频次[13]。而单位创新产品使用频次主要通过共享平台流量(即共享平台访问量)进行衡量。企业收益与单位创新产品使用频次正相关,单位创新产品使用频次越多,企业经济利益越多。此外,在参与共享创新过程中,参与主体还可以收获愉悦、声誉、排名、体验、意义、社交、绿色、生态等各种形式的收益。

共享创新对于企业或个人而言,不仅具有显著、直接的商业回报,也存在一些潜在、间接的可转化利益,如品牌价值、商誉、服务、培训等,这更好地体现了其价值所在。直接和间接两个维度的多元化价值特征相得益彰、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共享创新模式发展。并且,共享创新通过资源公用化和突破式创新使得闲置或低效资源被重复、高效利用,在不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基础上,突破了资源环境约束,实现了经济增长更“经济”。

2.5 社区与边界模糊化

共享创新模式并不仅仅适用于特定社区,凡是能够进入共享平台的用户都可以低成本甚至免费共享其中的创新资源,参与主体进入或退出创新的障碍较低。共享创新模式不受学历、身份、地域的限制,全球所有社区用户都可以借助共享平台参与创新消息、知识、智力、思维等创新资源共享交易。万众参与者汇集在基于互联网的共享平台之上,不存在规范契约或合作纽带的约束,陌生人之间可便利、高效地共享创新资源,资源不再受限于在熟人之间有限范围内进行交换、交易,具有大众化、多样化、重复化、非人格化、非正式化等特征。

共享创新模式强调创新边界的开放性[14],用户交易边界、创新资源及产权边界均模糊不清[15]。从创新资源看,共享创新模式不仅可以将全球范围内可交易的创新资源集中共享,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使原来不可交易的创新资源进入可交易范围。从产权性质看,共享创新模式对创新资源的产权性质也无边界性要求,创新资源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可以在共享平台上实现转移。从创新身份看,一类创新资源供给方有可能是另一类创新资源需求方。个人也不再仅仅是共享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需求者,其可以参与其中,分享自身资源和创意,成为新产品和新服务创造者。从创新形式看,通过利用虚拟互联网共享平台,共享创新模式突破了组织边界,寻求内外部创新合作。

2.6 低风险与高互动性

毋庸置疑,创新必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共享创新模式的前述特征使得创新主体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将共享平台上的资源为己所用,从不同方面降低了创新风险。首先,共享创新投入较少,包括机器、设备、厂房等大型固定资产;其次,共享创新共享的是创新消息、知识、智力、思维等资源,交易客体风险较小。而且,用户亲身体验、反馈和评价降低了创新资源不被接受的风险;再次,共享创新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对供需双方进行快速、精准匹配,提高了交易的针对性;最后,共享平台构建的声誉反馈机制[16]、评级系统、互信机制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供应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真实反映供给方信用和创新资源质量,将技术创新和产品市场最难以预测的创新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从而使其能够在较低风险状态下实现创新。

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工程,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及时互动、高度协调。共享创新模式注重创新互动性,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创新供给方之间、创新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及创新需求方之间。创新供给方之间的良好互动主要表现为创新资源来自于全球范围内的参与主体,出于利他主义,乐于将自身拥有资源与其它参与者共享;创新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进行沟通与协调主要是指在创新早期阶段,创新需求方参与到创新思想形成或创意构思过程,有助于提高创新进程民主化互动程度。此外,共享创新使诸多陌生人相识,形成社区,讨论共同话题[17],通过分享愉悦、意义、经验、体会、感受、评价等,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

2.7 低成本与高效性

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共享平台构建成本较低。基于大数据的移动互联网、移动交易与支付、网络评价体系、云计算等技术监管着各方信用,通过共享平台上的信用评价,能够减轻陌生人之间在创新资源交易前的疑虑,进而减少创新搜寻成本。借助共享平台能够快速、精准地实现供需双方匹配,省略了中间商赚取创新产品差价环节[18],有效降低了创新沉淀成本。从成本—收益角度看,由于共享创新可以同时借助内外部大众化创新资源、利用内外两条商业化渠道[19],创新成本得以大幅降低。此外,由于共享创新资源具有大规模可复制性,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创新成本。这种创新成本[20]不仅体现在现金方面,还体现在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其它各类成本中。

创新资源是有限的,但创新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共享创新模式强调“使用所有权”和“不使用即浪费”,通过以租代买的方式使得创新资源多次甚至无限次回收和再利用,这些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共享创新模式通过共享平台实现从“一对一”到“多对多”创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创新成功率。所以,共享创新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将海量、分散的创新资源通过共享平台进行快速整合、精准调配和充分利用,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理性化、个性化创新需求,实现“稀缺中的富足”。

3 共享创新模式理论模型

共享创新模式具有开放、民主、共享、万众参与等基本特征,是一种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的新型开放式创新模式。该模式需要供给方、需求方、共享平台、第三方参与机构共同配合:由个人、企业、组织、非正式组织等创新主体分别构成创新资源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第三方参与机构的辅助、配合、监督下,通过共享平台建立起二者之间的信息桥梁和资源整合平台。如图5所示,它可以便利、及时地将创新思想、思维、知识、智力、消息、信息、技术、产品、人才、资金等资源集聚在共享平台上,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匹配,发挥群体智慧力量,突破创新资源约束,实现创新主体的创新目标,进而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进程。

图5 共享创新模式理论模型

在共享创新流程不同环节,创新主体可根据各自需求获取相应要素资源[21]。初始环节由创新需求方在共享平台上发布创新问题,以确定创新方向或创新目标,需要创新参与者的思维和智力投入。当共享平台汇集了创新供给方贡献的海量思想、知识等,此时进入创意筛选环节,从众多海量资源中挑选出满足自身需要的创新信息。通过供需双方反复讨论和互动,利用丰富的知识、信息、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达到解决难题环节的核心目的。创新问题的解答,加之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资源投入,有助于创新成果转化,从而真正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价值。而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可为创新供给方提供多种获利方式,并从中获取多元效益,提高创新绩效。这种额外收益是供给方参与共享创新的根本动力和最重要的激励形式,从而为共享创新模式构建提供了利益基础。整个共享创新流程在第三方参与机构监督下安全进行,为共享创新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1)创新需求方。共享创新需求方是由寻求创新帮助的参与者构成,是创新资源的发起者。需求方借助共享平台发布创新性问题、疑惑,从而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共享平台上发现、筛选满足自身需求的资源提供者,直接同其进行互动讨论并对创新资源进行发布,在获取创新思路、学习创新知识、收获创新资源、解决创新难题中满足个性化需求、社交体验、愉悦享受。

(2)创新供给方。创新资源提供者代表了共享创新供给方,是由拥有创新资源的各类创新主体组合而成[22],是解决创新问题的主要供给方。供给方根据共享平台提供的创新问题、疑惑,结合自身能力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贡献创新思路、思想、答案、创意、技术、知识、智力等创新资源。创新供给方只需将创新资源或生产资料发布在共享平台上,利用互联网技术迅速与对应需求进行配对,花费较少费用或零费用地完成交易,赚取额外收益。这一过程不仅省略了高额的销售费用,也减少了对资源和生产资料的管理费用,在降低供给成本、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又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3)共享平台。共享平台依托互联网提供海量、动态资源,并利用信任、驱动、协作、协调、监督等运行机制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通过共享平台,各类主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学历、身份限制参与到感兴趣的创新性活动中,实现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共享平台在共享创新模式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中介作用,实现创新需求方、供给方和其它参与主体之间的有效对接。共享平台通过匹配程序,根据资源和生产资料需求方群体,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供给方进行细分,并深入需求方的核心要求和人文特点,利用参与者的不同特性进行适应性功能开发和品牌定位,通过组织、整合、匹配社会创新资源,将最合适的创新资源和生产资料推送给最方便的需求方,实现供需双方的最优配对,等交易完成后,对需求方评价进行完善收集和处理反馈,以此积极调动供需双方的积极性,发挥社会多元主体优势,形成网络化关联并整合资源合作,创造平台价值,实现更多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后将其转化为社会财富。

(4)第三方参与机构。第三方参与机构对创新参与主体起制约和保障作用,为共享创新的开展提供服务平台和沟通渠道。共享创新模式下交易具有自发性,毫无规则、标准、规律可言。当共享平台服务于更多参与主体时,参与各方都努力在交易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何处理好各方的信任关系,保障任何一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就需要政府和非盈利组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参与其中,并发挥监督和宏观调控作用,使其不能因一味地追求扩大资源容量、提升云平台服务优势而忽略了对参与方的信用考核。政府既要为共享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环境,又要加大对参与各方线上线下行为的监管力度。行业协会参与既有助于政府对集中的共享云平台进行监管,又便于行业自律。产业联盟在促进产业间联系与协作、推动资源共享和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与主体中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双层保障,落实了共享创新各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政府监管更加集中、便捷,行业和产业更加自律。

综上所述,在共享经济下,共享创新模式秉承“自由、平等、民主、分享、(万众)参与”的理念,充分利用共享平台汇集的海量创新资源,不断在供给方、需求方、共享平台和第三方参与机构的权衡中进行突破式创新。四者相互作用、取长补短,在共享创新模式发展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共享经济背景下,提出了共享创新模式内涵,梳理了共享创新模式复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共享创新模式理论模型。通过对有关共享创新模式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1)共享创新模式是一种更加开放的新型创新模式。共享创新是在共享经济推动下发展而来的,其创新开放程度更高,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共享平台,集聚、整合创新创意、思想、思维、知识、智力、消息、信息、技术、产品等一系列创新资源,具有开放性与民主性、可复制性与海量性、分享与产权多元化、收益与价值多样性、社区与边界模糊化、可免费与低成本性、低风险与高效率性等特征,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2)共享创新模式突破了创新资源的约束,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多样化、丰富化。共享创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汇集全方位、全时空、全领域海量资源于共享平台上,调动闲置资源、低效资源甚至优质资源进入可交易范围内,有助于信息、知识、智力、思维、技术等创新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扩散,利用可复制特性供其他社会成员进行多次甚至无限次回收和再利用,从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缓解了创新资源的稀缺性,打破了资源环境的束缚,获取了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

(3)共享创新发展并不意味着内部研发的削弱。共享创新可以与内部研发并存,二者并不矛盾冲突。我国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共享创新可被广泛适用于繁多琐碎且具体而微的细节创新问题上,有益于低投入快节奏地解决创新难题,起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而针对需要大规模资本、设备、人才投入且涉及知识产权的研究,还需要由内部研发完成。内部研发倾向于保护主体战略意图,而共享创新则侧重于隐藏战略意图,有时仍会有所暴露。

参考文献:

[1] 杨武,申长江. 开放式创新理论及组织实践[J]. 管理现代化,2005(5):4-6.

[2] 黄骏. 对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6(1):245.

[3] [美]罗宾·蔡斯. 共享经济[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4] 新华社.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2015-10-29.

[5] 郑志来. 共享经济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 现代经济探索,2016(3):32-36.

[6] 闫德利. 共享经济的内涵、特征与发展情况[J]. 中国信息化,2016(6):91-92.

[7] 严海宁. 分享式创新: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及其时代意蕴[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5):1-4.

[8] 严海宁,贾伟强,李秉强. 国防工业分享式创新的激励因素研究[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42-47.

[9] 分享经济发展报告课题组. 认识分享经济:内涵特征、驱动力、影响力、认识误区与发展趋势[J]. 电子政务,2016(4):2-10.

[10] 张玉明,李荣,李明月. 万众云创新的参与主体及参与机制研究:以百度百科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89-194.

[11] 吕本富,周军兰. 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前景分析[J]. 学术前沿,2016(4):88-95.

[12] 乔洪武,张江城. 共享经济:经济伦理的一种新常态[J]. 天津社会科学,2016(3):93-98.

[13] 王颖,陈威如. 如何踏上共享经济平台的“快进轨道”[J]. 清华管理评论,2016(4):74-80.

[14] GASSMANN O. Opening up the innovation process:towards an agenda [J]. R&D Management,2006(36):223-228.

[15] 张玉明,魏娇,叶玲. 万众云创新无边界特征及运作逻辑研究——以微信“众创”生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9):12-18.

[16] 刘奕,夏杰长. 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 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

[17] 李飞. “漂浮”的共享经济如何落地盈利[J]. 清华管理评论,2016(4):81-89.

[18] 郑志来. 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6(6):15-20.

[19] HENRY CHESBROUGH.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0] R·H·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M]. Economica,1937.

[21] 张玉明,梁尔昂. 云创新模式内涵分析与模型构建——以苹果公司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4):1-5.

[22] 王洪生,张玉明. 基于CAS理论的云创新模式[J]. 科技管理研究,2016(11):184-188.

(责任编辑:王敬敏)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Sharing Innovation Mode

Zhang Yuming, Guan H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The shared innovation model is an innovative model of centralize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and shared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a shared economy. The model is open and democratic, replicable and magnanimous, sharing and diversific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come and the value of diversity, community and fuzzy boundary,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low risk and high interactivity,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Because of the individual demand, the supply side, the Internet-based sharing platform and the third party participating organizations, which are composed of individuals, enterprises, formal organizations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s, it can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resource constraints in the traditional closed innovation mode. A new type of open innovation model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shared innovation model.

Key Words:Sharing Economy; Sharing Innovati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Model

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

收稿日期:2017-04-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57)

作者简介:张玉明(1962-),男,山东济南人,博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管理、财务金融、中小企业发展与企业成长理论;管航(1993-),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管理、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

DOI:10.6049/kjjbydc.2017020473

中图分类号:F091.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3-0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