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路径研究

张保仓,任 浩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804)

摘 要:虚拟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资源连接及能力重组模式,彰显出其持续价值创新的优越性。通过分析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本质,阐述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形成过程,指出了持续创新能力是知识存量、知识增量与知识质量相互作用转化而形成的知识能量集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模型,提出了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3种基本路径——竞合互动路径、知识对流路径、创新协同路径,深入剖析了3种路径对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力的作用机理及演化过程,提升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提升路径

0 引言

互联网+新经济时代重新定义了企业边界及资源重组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企业在线经营与跨界资源整合对传统经营模式、商业手法带来了冲击与颠覆,尤其是客户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需求偏好的隐性复归,促使企业资源连接方式与要素重组模式更加强调网络化、柔性化与速度性。价值链之父迈克尔·波特[1]认为,商品或服务价值是由价值链上各环节共同决定的,由此可将产品在市场上的单点竞争转化为价值链环节协同竞争,进而获取竞争优势。基于此,虚拟组织从边界虚拟与功能虚拟入手,运用“业务归核化”法则,依据链节功能将价值链条分拆、整合,以参与企业能力为中心,重构价值链价值分布,改变微笑曲线的弯曲度,通过扬长补短的能力组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网络化资源配置,以实现组织价值链的完整功能[2]。由此可见,企业价值链上研发、技术、生产、分销、配送、回收等战略环节资源连接可由近似的线性方式转变为复杂的非线性网络关系。虚拟组织作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动态联盟组织,其独特的资源配置方式与能力重组模式,为成员企业提供了一个无限利用或共享的跨界资源合作创新平台,建立一种让参与企业使用自身不曾拥有的资源而获得虚拟利益的合作机制。

创新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3],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4]。创新的本质就是变革求异,是以获利为目的,在应变外部动态环境产生的机遇和内部能力模块间发展不平衡产生的价值潜力共同驱动下形成的组织系统性活动[5]。能力是将一组资源要素组合起来使用的方法与技能,是技能和知识累积的复合体[6],是在动态环境中以战略机遇为着力点,获取、配置、整合和重组各种资源,并从事价值创造活动所必需的技能、经验和知识[7]。从本质上看,能力就是一种知识,源于知识的动态交互作用[8],是组织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各种技术流、促使其有机结合的积累性学识[9]

综上可知,虚拟组织持续创新是以动态价值链为核心,基于组织柔性对市场机遇反应的敏捷性与核心能力协同创新的速度性,持续不断地搜索、捕捉市场机遇并形成创意产品或项目,通过对成员企业共享的知识、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重组、整合,输出产品与绩效以满足顾客价值及企业价值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或挖掘新的隐性需求,从而持续推出和实施新的创新项目以实现合作创新绩效的循环迭代过程。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本质就是生产、获取、应用新知识,将机遇转化为产品以满足市场价值的能力,归根到底来源于以知识存量为基础的知识交互活动[10]。现有文献从不同视角阐释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创新能力的理论构架与分析工具,但缺乏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形成过程、提升机理及路径的研究。因此,该现状成为本研究的出发点与价值创新点。

1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形成过程

虚拟组织是以实现市场机遇为目标、以成员企业核心能力作为共享资源要素的动态联盟。随着外部环境与机遇变化,虚拟组织核心企业会依据“企业资源池”适时更新、重组合作企业以延长组织生命周期,保障组织创新的连续性与持续性。核心企业因自身的核心技术及市场信息搜索的先觉知识而拥有一定的核心技术优势和市场结构位势,在虚拟组织中扮演系统整合者的角色,实现创新资源整合、创新规则设计、职能模块分配、组织流程监管、关联界面协调等职能。虚拟组织在创新价值链中拥有能力集成知识与系统架构知识,其中集成知识(knowledge of integration)是指虚拟组织从机遇捕捉、创意形成到商业化过程中的系统结构(structural)、模块功能(functional)、关系协调的知识,集成知识与共享知识共同构成了核心企业的构架知识;参与企业在能力租金、专用性投资成本与风险、超额绩效分配等经济因素驱动下愿意进行联合创新,由于自身核心能力而拥有内核心知识(knowledge of core),即参与企业通过信息屏蔽保留的个别信息或看不见的规则,表现为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操作流程等知识[11],内核知识与共享知识构成了成员企业的模块知识(Component Knowledge)。可见,在虚拟组织合作创新过程中,企业间共享知识的实质是核心企业架构知识与成员企业模块知识交叉重叠部分,又称为接口知识(或称共享知识),接口知识在合作创新中表现为共同的“设计规则”[12],是集成知识和内核知识的具体化部分,包括流程、实践、经验、惯例以及与产品关联的交易秘密,决定了双方共享知识的耦合方式[13](见图1)。

虚拟组织作为能力集合体,是基于参与主体的功能特性与能力属性而形成的架构知识、共享知识与模块知识共同构成的合作创新知识集合(知识/技术/惯例)。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知识来源于组织学习,即来源于组织内参与协同创新的个体、企业及企业间基于本体知识与共享知识的重置配比法则,进而实现知识选择获取、消化吸收、改进创造过程。通过知识积累(包括消化吸收)、知识获取与应用(包括选择获取)、知识创新(包括改进创造)3种渠道,分别产生知识存量、知识增量与知识质量,持续创新能力正是由组织的知识存量、知识增量和知识质量决定的。三者结合形成了组织持续创新能量,能量的转化正是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基因。

虚拟组织创新能力的实质是技术知识、经验惯例的复合体,组织的技术知识结构及其认知能力决定了知识积累、知识获取与应用、知识创新的效率与效果。因此,组织内参与创新的个体、企业与企业间要充分利用企业间流通的知识信息,不断地进行交互学习,对吸收的知识进行筛选和归类,扩充并更新现有知识存量,进而产生新的技术知识,扩大组织的知识增量规模;同时,淘汰组织冗余或不适的技术知识,对知识实现升级换代以保证知识质量。

因此,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需将知识积累(存量)、知识获取与应用(增量)和知识创新(质量)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能量,通过知识创新转化形成虚拟组织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知识存量是形成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初始条件,决定了组织的初始创新能力;知识增量是组织技术创新能力成长的条件,决定了组织的动态创新能力;知识质量是组织创新能力提升的条件,决定了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交互迭代,形成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14]

2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机理

虚拟组织是由核心能力与优势资源彼此相长的成员企业为了共同使命与目标而结成的知识联盟,其动态柔性的资源连接方式及具有协同效应的能力共享模式,决定了其合作创新的敏捷性与速度性优势。根据知识能力理论,知识是指有价值的信息,是一种包含了结构化的经验、价值观、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解等流动性要素的混合物,具有重复利用、永续、共享以及边际报酬递增等价值属性。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知识、经验、惯例、技能等存量知识资产的集成与整合,而知识获取、集成、共享和转移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必备能力。首先,知识资源嵌入并应用于核心技术、管理经验、制度惯例、创新流程、市场机遇搜索、营销渠道、客户关系开发与维护等战略环节,表现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关联协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并存;其次,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决定其发现未来市场机会、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发挥资源效能的几率;再次,知识的获取、共享、更新、转移与传播反过来决定了知识存量提升的速度和程度,知识总量与结构的差异关系到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可见,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来源于成员企业贡献的异质性与互补性知识资源,是成员企业通过探索、识别联盟网络价值与发展机会,集成、共享与创新相关的知识信息,进而优化资源、流程和职能的动态能力,其本质是对集成知识的生产及应用以实现机遇价值的知识整合过程。

图1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形成过程

虚拟组织在知识整合协同创新过程中,对分布在个体、组织、组织间的知识,通过互动学习界面实现获取、转化、更新及应用,从而实现知识集成与重组、整合与激励,进而产生潜在知识与新知识,提升知识附加值[15]。同时,交互学习共享知识资源加速了成员企业存量知识的更新迭代与扩散转移,与企业间知识共同形成虚拟组织知识池,调节企业间知识流量与知识流速。在虚拟组织竞合互动关系中,运用团队学习方式可以使个体学习其他组织成员的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并将知识内化为所在组织的内部知识,促进核心企业、成员企业及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产生知识外溢与知识扩散效应,进而提升虚拟组织的知识存量、增量与质量[16]。可见,通过各层次主体的学习转化,能够精准定义情境或问题,并将知识应用于创新活动以实现机遇的经济价值,进而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就是依据职能分工与创新流程,对参与企业共享知识进行重组排列组合。知识流量、流速及转化过程即是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演进过程:①虚拟组织核心企业(或称主导企业)凭借敏锐的嗅觉神经与环境变异感知能力,能够迅速洞察价值创新的机会窗口,预见未来发展空间与变化趋势,精准定义市场机遇变现的知识需求清单,结合自身知识能力与资源约束,快速梳理企业资源池成员企业的资源与能力,识别与分析机遇价值变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基于资源替代、缺口弥补及能力提升,迅速连接成员企业;②依据“业务归核化”法则,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价值链系统进行分拆与重置,以职能模块化思想重新进行价值分布;③产品创意或概念产品形成并达成共识后,进入持续创新价值链并行作业过程。在该过程中,企业间按照职能分工,共享各自的存量核心知识、经验、技能与接口知识,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与支持性创新资源经过识别获取、集成重组、配置整合、学习转化等循环往复的创新过程,进而创造出新知识、新技术。一方面,通过交流共享、SECI知识转化系统,不断将新知识作为增量知识创造性地转移至企业内部,与企业内部知识有效对接、吸收与重组,增加并更新知识存量,改善存量知识结构,进而增强并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新的核心能力通过企业间共享协同又转化为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如此循环往复的创新迭代过程既能有效弥补并突破企业创新过程中知识资源的短缺以及低效率应用的约束,又可以让参与企业共享的核心能力实现寻租并获得李嘉图租金;另一方面,新知识的产生与应用根植于知识、信息与技术的互动作用过程,知识创新成果或技术创新成果以产品形式转化为生产力。也就是说,新知识部分功能转移至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应用嵌入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价值链节点并物化为产品与服务,形成产品或服务功能与语义的潜在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价值创新与技术产品化。新产品或项目借助新知识与信息交互,形成市场连接知识并进入市场,从而实现产品商业化;④基于虚拟组织强大的信息技术系统承载的信息流量与信息质量,以及技术、管理、人员3种创新关联资源要素的集成系统,强化或促进组织对市场机遇反应的灵敏度,以及成员企业间共享核心能力协同效应与优势资源互补效应,提高合作创新效率,在满足市场机遇价值或客户感知的价值层面和合作创新绩效层面,较传统联盟有明显的速度经济优势。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过程中,通过应用市场连接知识挖掘在潜客户隐性需求并转化为新的市场机遇,将与市场或客户交互形成的新的市场创新知识应用于持续创新能力提升;随着持续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提升了组织技术知识存量、增量与质量,技术知识的积累又增强了虚拟组织企业间与外部环境知识的获取与转化能力,在预见或洞察市场机遇的同时,促进了虚拟组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见图2)。

图2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模型

3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是搜索市场机遇信息、传递并获取市场价值为顾客与组织创造感知价值的动态整合能力,对维持与推动虚拟组织创新系统的持续性、敏捷性与速度性发挥着关键效能。基于此,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Humphrey和Schmitz[17]从创新要素视角指出,通过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4条路径,结合应用与创造新知识以提升创新能力;张素平[18]认为,可以从战略规划引导、创新文化构建、知识学习交流、资源整合配置4条路径提升创新能力;董小英[19]从知识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应用等知识管理视角提出了知识与动态创新能力关系模型,认为创新能力的实质是选择能力、匹配能力、执行能力与评估能力;李长玲[20]基于知识供应链,即知识获取、知识开发与创新、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使用和保护视角,认为可以通过知识创新可以将知识供给者、创新者、使用者以网络结构模式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经济化,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存量与增量;施宏伟等[21]基于知识链结构提出知识溢出—模仿创新、知识转移—应用创新、知识集成—集成创新3条创新能力路径;王瑜、任浩[22]基于模块价值创新视角提出了竞合互动、价值对流、模块操作是提升创新能力3条路径;马柯航[23]从知识协同角度提出合作竞争、网络协同、知识交流是提升创新能力3种路径。另外,关于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变量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张根明等[24]基于激励体系视角,证实了创新价值观、创新氛围、创新激励制度与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张座铭等[25]证实了开放式创新与创新能力存在倒U型关系,强调企业间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与产权保护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李宏贵等[26]基于社会资本视角提出了社会资本通过创新资源(信息、知识、资金)、组织学习与整合机制影响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何悦桐[27]基于战略柔性和选择能力视角,认为不确定性环境下提升选择能力、增强战略柔性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张小娣等[28]从知识集成角度证实了知识内部集成与外部集成显著影响技术创新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吴永林等[29]基于协同新研究视角,认为企业间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分摊投资成本、分散创新风险,技术互补与资源互补能够联结异质企业、促进合作创新,实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秦德智等[30]基于创新文化与创新能力关系视角,认为创新文化决定了组织可拥有创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也决定了持续创新活动中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指出创新文化具有创新倾向、组织支持、组织学习、创造力、市场导向和价值导向等特征。

通过上述对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及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文献进行梳理,结合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发现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要素主要聚焦在3个方面:①合作主体共享知识存量规模与知识结构化程度。成员企业间知识量的供给规模能够增进知识交互界面的交易流量和知识转化总量,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结构化程度能够影响并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相容性、互补性与协调性,从而形成转化为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进而确保虚拟组织创新系统的持续性与高效性运作,使得虚拟组织成员企业利用能力互补、知识协同属性通过知识共享与传播,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知识转变为市场价值;②持续创新过程中知识创造主体间相互吸收转化的知识流量与知识质量。虚拟组织基于高度信任与承诺的创新环境,通过知识主体间高密度、高频率的学习交流,企业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通过交互吸收、对接转移,扩大了企业知识存量规模、增加了合作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识流量。相应地,凝结在职能模块的知识量越多,传递到产品的知识价值量就越高,从而提升了知识—技术—产品三者间的更替效率,在增强持续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③知识存量、增量及质量的转移效率。虚拟组织知识转移是合作创新过程中某特定时段进入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比例,用来衡量知识分配与扩散的速度和水平,检测创新系统中知识密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潜力,反映知识资源对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程度。根据这3个因素可认为,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是对协同创新过程中需求知识的供给、应用、创造及转化能力的集合,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实质就是要提高成员企业间持续协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存量、知识增量与知识质量,是面向市场机遇,集成、重组与整合企业间合作创新资源要素所需的知识流量与知识流速的集合。因此,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应遵循3种基本路径:竞合互动路径、知识对流路径、创新协同路径。也就是说,在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过程中,竞合互动机制、知识对流机制及创新协同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实现组织知识能量的积聚与转化。

3.1 竞合互动路径

Powell[31]指出,竞争能提升集群企业生产速度、创新和知识转化加速度,肯定了竞争对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在竞争环境下,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加快产品更新与创新进程,缩短产品生产与商业化周期。Barry and Adam[32]提出了合作竞争的概念,认为在共同创造市场时,商业运作表现为合作;当进行市场分配时,商业运作表现为竞争。Castells[33]指出,竞合互动源于利益与知识共享,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间均可基于经济利益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信任合作关系、知识共享关系及利益分配关系。Tsai[34]从知识利用角度证实了合作竞争有利于组织间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分配。综上可知,虚拟组织是建立在双赢互存基础上的价值网络,成员企业通过合作创造价值,通过竞争分配价值,在合作竞争中培育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共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价值体系[35]。通过获取互补性资源与能力实现虚拟合作的绩效价值,其本质特征即为互动互助、合作共赢。

此外,虚拟组织企业池的资源调节与企业选择功能催生了组织内部“淘汰赛”式的竞争模式。首先,成员企业为了赢得核心企业青睐,迫使自己增加研发投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知识学习、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库,积极从虚拟组织信息平台获取外部知识,加速技术创新升级与知识更新改造,快速实现创新知识的经济化,以增强自身较同质企业伙伴更具差异化的知识存量和创新能力,以提高企业创新的可见度,获得创新者的领先效应与示范效应,进而提升企业的网络位势;其次,外部环境与组织结构属性为成员企业竞争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外部环境与市场机遇需求变化,虚拟组织成员企业资源的互补程度也会发生相应改变。由于成员企业加入或退出组织不涉及产权变动,并且网络边界的变动成本较低,为推动虚拟组织内部成员企业更新迭代,迅速集成重组组织内互补企业资源要素,尤其是知识技能等创新资源,不断创造出满足市场机遇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创造了条件;再次,成员企业间的竞争可以使知识流(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SECI, 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结合化(Combination)、内部化(Internalization)4种方式循环往复的交互作用产生知识增量与存量,并形成创新流[36]。其中,社会化是隐性知识间的转化,是共享经历获取隐性知识的过程,转化的关键是观察、模仿与实践。成员企业通过市场搜索发现市场机会,根据自身经验知识确定竞争意图,初步形成创意或概念产品;外部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表现为创新过程中将隐性知识用显性概念和语言表述出来。在竞争意图驱动下,成员企业依据创意概念及知识结构需求,对内部知识进行整理,并对搜索、获取的虚拟组织信息平台中互补性知识加以学习、转化与更新,结合内外部可支配的知识资源、现有技术水平进行评估,经内部讨论后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组合化是显性知识间的重组,通过各种媒介产生编码语言和数字信息,将显性知识概念化与系统化。根据知识精准定义问题后,企业对知识、技术资源进行类比、推导与演化,找出最终解决方案;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将显性知识形象化与具体化的过程。通过归纳、汇总,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创新人员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产生知识溢化,进而增加知识流量。与此同时,在竞争过程中积累经验以提升知识创新的持续性,最终将知识内化于产品而产生交换价值,进而实现知识经济化(见图3)。

图3 竞争对成员企业知识SECI过程的影响

合作作为快速整合创新资源与能力的互动机制,关系着组织知识创新效率。由于成员企业自身知识资源短缺,必然会与核心企业、互补企业进行“融智融资”,以实现创新资源互补及能力模块知识元素共享与融合。虚拟组织竞合互动机制的形成,在充分共享信息流量、畅通信息渠道的同时,也加快了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与传播,增加了知识存量与增量,获得合作创新的速度经济与集聚经济。此外,成员企业间合作创新生产及使用的知识流量也经历了SECI转换与增值过程:①核心企业或成员企业通过市场搜索发现市场机会或者收到其它企业邀约时,会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对其加以评估,将自身的非核心业务转移给有能力专长的成员企业,使得企业间发挥各自资源模块优势,通过能力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创新、分享市场机会;②拟定战略环节分布,确定合作意向,通过企业资源池及信息技术平台搜索、选择知识互补企业,共同对创意产品或概念产品进行决策;③明确规定知识合作契约,为知识创新搭建交互合作平台;④通过对成员企业间知识资源集成、重组与整合,形成产品方案、产出新产品,并对创新实现过程与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学习、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而增加虚拟组织的知识存量、增量与质量。因此,基于合作创新的速度性与核心能力联合创新的叠加协同效应,创新产品的价值功能与创新周期超额满足客户需求与客户感知价值。在此基础上,发现或提炼客户新的价值需求,通过进一步合作以实现知识的持续创新及隐性知识的持续增加,相应地也提升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见图4)。

图4 合作对成员企业知识SECI过程的影响

由此可见,虚拟组织成员企业之间不仅存在竞争,也包含有合作。竞合互动路径加速了产品创新,释放了成员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提升了知识转化速率与转化质量,为虚拟组织连接市场、捕捉新的市场机遇、洞察组织知识资源、加速协同创新带来了生机,在增加知识流量与流速以实现知识经济化的同时,提升了虚拟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

3.2 知识对流路径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过程在组织流程上体现为价值链与知识链的解构、集成、重组与整合,这是成员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实现价值释放效应与知识创新效应的双重表现。知识只有通过交换并物化在产品与服务中,实现产品的市场交换价值,才能发挥其经济价值功能。因此,知识作为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的价值基因,流动于核心企业、成员企业间,由此形成的价值释放效应与知识创新效应使得价值模块与知识模块在整条价值链与知识链中分散开来,实现了节点间的知识共享,形成了知识对流模式(见图4)。具体表现为:价值流与知识流作为核心企业的输出要素与成员企业的输入要素,经过成员企业的再次转换,输出到同质性中间产品中,再经核心企业转换,实现虚拟组织知识创新资源的报酬递增[37]

虚拟组织创新能力体现为对知识机会的获取,通过对知识进行交互对流、学习转化,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并加以应用,促使知识流量增长与创新能力提升[38];另外,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增强合作创新意愿,从而正向影响创新能力提升[39]。可见,成员企业创新知识流量与流速越大,分布在机遇搜索、创意决策、创新实现(包括产品化及商业化过程)、界面管理等职能模块中的知识也就越多,从而使得职能模块获取的知识机会也越多,创新过程中吸收能力、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需求的知识流量自然越高,使得知识模块选择自由度越大。虚拟组织外部替代企业可能会凭借其知识创新优势替代内部成员企业。因此,虚拟组织外部替代企业优化了虚拟组织知识结构与知识分布,更新了虚拟组织知识存量。在核心企业主导下的虚拟组织网络中,核心企业控制、分配与协调成员企业的创新活动,根据市场机遇需求设计创新系统规则,参照核心能力分布向成员企业下达指令,将虚拟知识流及客户需求信息传递给成员企业;成员企业接到指令信息后,盘点并梳理自有知识、技术、流程等创新资源,并组织研发生产,依据指令及时更新产品和服务信息,将生成的产品或服务转交给核心企业进行集成、重组与整合。换言之,成员企业将信息流与知识流转化为物质流后反馈到核心企业,从而实现了实物价值流与虚拟知识流在核心企业、成员企业及成员企业间循环对接,强化了虚拟组织通过快速市场搜索与市场连接形成的市场机遇捕捉能力及持续创新活力。虚拟组织作为一个知识网络联盟,其自适应、自我调节与自组织能力的基本属性延长了组织生命周期,在持续合作及重复交易过程中,强化了企业间信任关系、提升了联盟关系强度、提高了关系质量,有利于促进持续创新能力提升[40]。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的互动蕴含了竞合关系,核心企业占据网络中心,紧靠市场信息窗口,因信息技术优势与结构位势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资源支配权,主导着网络中知识和资源的流动[41]。网络中的其它成员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源和生存发展机会,积极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服从核心企业调配,从而使网络整体秩序性和执行力相对较高,有利于虚拟组织持续创新效率及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图5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知识对流路径

3.3 创新协同路径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是成员企业间基于市场机会与市场空间共享、能力租金与合作绩效分配、专用投资成本与创新风险分担等因素条件下展开的合作创新,受到成员企业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知识存量、知识传递与转移能力,以及跨组织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运用创新协同路径模式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协同是创新管理的高级阶段,要求组织能力能够将恰当的信息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人。佟泽华[42]从时间、空间、知识维度构建了组织内外知识创新协同模型,认为不同知识主体在不同时间内利用自身可支配知识进行知识创造,并与团队或其它成员企业进行协同交互,使知识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连接联盟企业知识资源进行知识创新。

虚拟组织是一个开放、松散、耦合的动态组织系统,涉及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及层次较多,且受外部动态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战略协同需统筹规划、全局把握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间不同的创新要素,使虚拟组织内部创新要素实现耦合协同,发挥整体放大效应。不同企业文化协同管理直接影响着持续创新氛围及知识共享、传递、转移、扩散效率与效果,所以将跨组织文化统一到组织战略机遇、创新目标与合作绩效分配等创新要素中,以营造企业间知识合作创新氛围,形成知识交互流动机制,实现知识协同与知识溢出效应;虚拟组织创新实现过程中存在要素界面与关系界面,这些界面直接影响着协同创新的效率与产出,调节着知识流量与流速,因而关联界面协同能够促进知识交易流量与传递信度;虚拟组织创新的本源是成员企业间异质性与互补性知识资源,协同创新就是对虚拟组织内参与创新的个体知识、企业知识及企业间知识资源进行集成、重组、整合与转移,让参与主体充分选择、获取、吸收、应用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经济价值。在创新协同过程中,利用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的重复交流及高效对流,依次优化了知识存量与存量结构,提升了知识增量,改善了知识质量,进而协同放大了知识能量,并通过对知识进行分布、配置与转化,提升了创新发起能力、创新实现能力、界面管理能力与持续学习能力,最终提升了虚拟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见图6)。

由此可见,创新协同路径孕育着对虚拟组织内共享创新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协同创新效应、转化扩散效应,创新协同过程中伴随知识搜索、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等多重知识协同过程。创新协同有利于增强企业间知识交易频率与交互关系质量,特别是隐性知识的生产、转化与应用,极大促进了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图6 创新协同路径

4 结语

虚拟组织是在全球“互联网+”信息技术经济环境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经济组织,其柔性的动态结构形式、资源组织方式、能力重组模式迎合了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及客户需求偏好。因此,深入研究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路径,对丰富、发展虚拟组织持续创新理论、指导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实现组织模式与资源连接方式升级转型具有一定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

(1)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本质是不断生产、获取、应用新知识,并将之与创新资源交互作用转化为机遇产品以实现市场价值的能力。其形成过程为:通过知识积累、知识获取与应用、知识创新3种途径增加知识存量、提升知识增量、强化知识质量,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知识能量,并经过创新转化为持续创新能力。

(2)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内含两个要素:①通过对成员企业间知识流进行集成、重组、整合与创新转换,提升组织知识流的量与质,进而提升持续创新能力;②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了知识池的储存与调节功能,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知识分布与知识流速。二者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迭代关系。

(3)立足于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本质、提升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竞合互动、知识对流与创新协同3种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持续创新能力的作用本质、形成过程及提升机理出发,总结出持续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3种基本类型,但没有将影响因素与3种路径类型进行关联分析。因此,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①识别、分析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②构建定量化模型,实证检验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3种路径结构间的关联关系,完善提升虚拟组织持续创新能力的路径结构与选择依据;③构建定量化模型,论证3种基本路径类型与持续创新能力、持续创新绩效三者间的关联关系。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KENNETH PREISS,R DOVE,ROGER NAGEL.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trategy:an industry led view[R].Iacocca Institute,Lehigh University,1991.

[3]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 张军,许庆瑞,张素平.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结构与测量——基于管理认知与行为导向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2014(3):1-9.

[6] DAY G S.The capabilities of market-drive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10):37-52.

[7] 任荣,王涛.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能力的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55-61.

[8] GRANT R M.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375 -387.

[9] 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79-91.

[10] 李牧原.知识基础的企业创新模型[J].兰州学刊,2004(1):89-90.

[11] 龙勇,穆胜.模块化生产网络治理模式选择动因及演化趋势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3(5):130-153.

[12]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经济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3] MATUSIK S F.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irm public and private knowled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5):457-467.

[14] 刘海运,游达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6):92-95.

[15] 李贺,关欣,周浩.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8):1175-1178.

[16] 韩赟.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组织间学习模型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2(7):85-87.

[17] HUMHREY J,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C].1IDS Working Paper 120,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18] 张素平.企业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9):45-48.

[19] 董小英,蒋贵凰,刘倩倩.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S1):956-963.

[20] 李长玲.知识供应链及其管理[J].情报杂志,2004(11):9-11.

[21] 施宏伟,魏莉.基于知识链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169-172.

[22] 王瑜,任浩.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路径及其演化[J].科研管理,2014(1):150-156.

[23] 马柯航.虚拟整合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J].科研管理,2015(8):60-67.

[24] 张根明,温秋兴.企业创新:激励体系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126-129.

[25] 张座铭,刘玮,易明.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倒U 型”关系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1):75-81.

[26] 李宏贵,熊胜绪,谢峰.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1(12):108-113.

[27] 何悦桐.战略柔性和选择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91-95.

[28] 张小娣,赵高正,王娟茹.知识集成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8):71-76.

[29] 吴永林,万春阳.协同技术创新中的技术互补、资源互补与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6(6):62-65.

[30] 秦德智,赵德森,姚岚.企业文化、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5(7):128-132.

[31] POWELL W,BRANTLEY P.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e,form and action[M].Boston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2] BARRY N,ADAM B.Co-opetition[M].Cambridge,MA: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6.

[33] CASTELLS.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Oxford:Blackwell,1996.

[34] TSAI W.Social structure of "coopetition" within a multiunit organization:coordination,competition,and intr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2):179-190.

[35] BRANDEN BURGER,NALEBUFF.Co-opetition: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the game theory strategy that's changing the game of business[M].Doubleday Publication Press,1996.

[36] NONAKA I,KONNO N.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0(3):40-54.

[37] 徐宏玲.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原理、机制及其理论挑战[J].中国工业经济,2006(3):83-91.

[38] 吴勇志,张玲.知识溢出、转化性学习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15(1):108-113.

[39] 曹勇,蒋振宇,孙合林,等.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1):89-98.

[40] 阮爱君,卢立伟,方佳音.知识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J].财经论丛,2014(3):77-84.

[41] 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等.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与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四川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12):35-44.

[42] 佟泽华.知识协同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2(4):107-111.

(责任编辑:林思睿)

Research on Ascending Mechanism and Path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

Zhang Baocang,Ren 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Abstract:As a new resource conn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mode of the market,Virtual organization reveal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continuous value innovation.First of all,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essence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expounded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cess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Thinks that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 is a collection of interaction into knowledge energy function within knowledge stock,knowledge increment interaction.On this basis,construction the mechanism model of ascension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Put forward three basic path of ascending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the interactive path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the path of knowledge flowing and the path of innovation synergy.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three types of path of ascending mechanism to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Expand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value of 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Virtual Organiz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bility; Ascending Mechanism; Ascending Path

微信扫码看作者独家介绍本论文

收稿日期:2017-04-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272048)

作者简介:张保仓(1974-),男,河南郑州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与组织创新、创新管理、企业间合作;任浩(1959-),男,上海人,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与组织理创新、创新管理、企业间合作。

DOI:10.6049/kjjbydc.2017010445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3-0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