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特性、创业导向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的影响
——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吴士健,孙专专,刘新民

(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摘 要:大学衍生创业是加速母体大学创新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综合创业能力和资源禀赋状况都会对衍生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基于实证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大学知识特性、创业导向与衍生创业绩效间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知识特性、创业导向都有利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提升;创业能力在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起中介作用;资源禀赋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

关键词:知识特性;创业导向;创业能力;创业绩效;资源禀赋;大学衍生创业

0 引言

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石,推动新企业不断创立和成长壮大是各国经济政策关注的重要内容。大学衍生创业(University Spin-offs,USOs)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业活动,凭借与大学母体之间的密切联系,成为大学知识转移、成果转化和财富创造的重要途径,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如著名的硅谷就起源于斯坦福大学,其成长壮大离不开周边大学源源不断的衍生企业支持。日本筑波、德国慕尼黑、台湾新竹等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也与科研院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我国,中关村的许多公司都是北大、清华和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衍生企业,或者其创业者主要是附近的学生、学者和技术人员;长三角地区来自复旦、浙大、南大等知名院校的大学衍生企业也在不断增加;而以联想、中兴、东软、复星、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为代表的大学衍生企业则带动了我国电子、网络、通信和生命科技等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知识应用(服务地方发展)被誉为继知识传承(教学)和知识创造(科研)之后的大学“第三使命”[1]。大学运用所创造的知识成果,衍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孵化、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国家发展,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新的角色。然而,大学衍生创业绩效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大学能持续衍生高质量的企业,有的大学只能衍生少量企业,甚至无法衍生企业[2]。如MIT平均每年衍生31家企业,由MIT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创建的企业已超过4 000多家,就业人数110万,年销售额高达2 320亿美元[3];英国剑桥地区的450多家高科技企业大多数是由剑桥大学衍生的;瑞典著名的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每年都会衍生10~15家企业。同时,大多数高校在衍生企业方面则默默无闻。因此,识别并分析影响大学衍生创业的因素,对于更好地了解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其在创新和增长方面的潜在贡献非常重要[4]

导致大学衍生创业绩效差异的原因复杂多样,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衍生企业视角,从创业过程、创业能力、创业动机、创业资源获取及创业者个人特质等方面进行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将视角转向母体大学,探讨创业型大学的治理结构、创业政策、资源支持、创业文化及创业教育等对衍生创业的影响[5-6]。这些研究说明了特定环境与资源状况对衍生企业的促进作用,但无法揭示大学知识创造与衍生创业之间的内在关系机理,也不能解释大学如何进行创业决策、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获取并衍生企业。事实上,大学衍生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对创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正如Rasmussen(2006)所指出的,大学衍生企业的创建需要具备3种基本能力,即机会发现能力、引领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而这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路径依赖性,是大学专利与知识特性、创业导向及其它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探究知识特性、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明确内在关系机理是解释不同大学衍生创业绩效差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活跃大学创业活动的重要依据。

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1.1 知识特性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的影响

大学衍生创业是指大学依靠自身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而创建新企业的活动,衍生企业的创新源主要是大学,企业发展需要大学各方面资源的支持[7]。McQueen[8]认为,大学衍生企业应该满足3个标准:公司创始人来自学校、公司创业行为建立在学校内产生的技术的基础上、学校与公司之间的传递是直接而非间接的。Pirnay[9]明确指出,大学衍生创业是指为了使大学内产生的知识、技术和研究成果商业化而创建新企业。因此,标准的大学衍生企业往往诞生于大学某项新技术研发,衍生企业的成长主要依赖母体大学给予的技术支持,大学所创造的知识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衍生创业机会的形成与其创业效果。

Audretsch(2004)和Nicola(2009)研究发现,大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知识进行商业化来创造价值:一是外部商业化,二是内部商业化。前者表现为大学通过技术出售、专利授权等向外部组织进行知识转移,后者则是典型的大学衍生创业行为。新创造的知识都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直接进行商业化将承担巨大风险。因此,大学在决策之前会对其所创造新知识进行前期评估[10]。当新知识的预期商业价值很高,能创造更高的盈利价值时,大学倾向于自己创办企业;当新知识预期可能难以获得理想的产出价值时,大学便会选择将知识转移给其它能够提供外部商业化机会的组织。因此,大学在进行创业决策时,知识所具有的预期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仅针对拥有较高预期价值的新知识进行衍生创业活动。

知识创新性也是影响大学衍生创业活动的因素。创新性强的知识如一些原创性、前沿性的技术,因其无法模仿、无法比拟的独创性而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一旦成功进行商业化应用,将会产生极好的经济效益,因而大学倾向于进行内部商业化。此外,创新性强的知识和技术往往具有较强的隐性知识特征,难以准确编码和表达,很难借助专利技术、关键设备或设计图纸等进行有效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将创新性知识转移给外部组织[11]

知识与市场需求的耦合程度对大学衍生创业也起到关键性作用[12]。与一般新创企业相比,大学衍生企业的学术性创生背景使其在获取商业资源和经营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衍生企业创建所依赖的大学知识和技术很多都未经市场检验,使得新生企业成长面临更多市场不确定性[13]。因此,为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成功概率,大学衍生创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清晰的需求主体、市场耦合程度高的知识或技术[14]

综上认为,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预期价值、创新程度和市场耦合程度会影响商业化应用途径。预期价值高、创新性强、市场耦合程度高的知识更有利于促进大学衍生创业,创业成功概率也更高。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研究假设:

H1:知识特性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2 创业导向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的影响

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EO)研究源起于企业战略管理,反映了组织在面临市场机会时承担商业风险、变革和创新并主动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的行动倾向[15]。不同背景的实证研究表明,创业导向能够有效促进创业绩效[16]。大学创业导向反映了大学的创业态度和意愿,直接影响大学的创业决策和实践,并通过创业绩效表现出来[17]

Miller[18]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视角,将创业导向视为企业战略选择时所持有的倾向,并利用创新性(innovativeness)、风险承担性(risk-taking)和超前行动性(pro-activeness)3个维度衡量创新导向。Lumpkin和Dess[19]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治性(autonomy)和竞争主动性(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两个维度,但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超前行动性一直被视为创业导向的本质。其中,创新性在促进有效创业与提升创业绩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采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技术提供者,能否充分利用所拥有的科研资源,创造性地赋予资源新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能否坚持创新。风险承担性反映了大学为实现目标而愿意投入大量资源以获得不确定性回报的倾向。风险承担性高的大学为了寻求更高的市场收益而不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一般能迅速捕捉商业机会,而风险承担性低的大学则往往会错失良机。超前行动性反映了大学预先识别市场需求并事先采取创业行动的能力。超前行动性较强的大学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对某项技术或服务的需求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设计,有选择性地将技术知识进行内部商业化应用,降低创业初始阶段的成本和风险,进而提高大学衍生企业形成效率。超前行动性较强的大学甚至能根据市场评估结果,主动为衍生企业塑造有利的外在环境,增强竞争优势。

大学创业导向既鼓励了师生创造性的研究与实践,也促成了大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不仅体现为创业者的一种自主行为,更体现了大学及时把握外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研究设计的良好意识。合理的创业导向能对市场需求变化更加敏感从而快速进行响应,能吸引顾客并有效提升企业声誉,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能够有效提升衍生企业形成效率。基于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创业导向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3 创业能力对创业绩效的中介作用

大学衍生企业的不均衡与大学创业能力密切相关,创业能力和母体大学支持是大学衍生创业不同于普通创业的两个重要原因[20]。已有研究探讨了影响母体大学衍生企业创建与发展的资源因素,对创业资源集进行了分析,并验证了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组织资源对大学衍生企业的正向影响作用[21]。然而,仅有创业资源和条件并不能促进大学衍生创业的成功,关键还在于大学是否具有识别创业机会、获取与整合创业资源,以及将创业意图转化为现实行动的综合能力。创业能力是企业隐性知识的一部分,是一种嵌入于组织中不可转移的特殊资源。具体来说,创业能力是大学识别并利用市场机会、获取并整合各种资源、管理创新成果、将新知识与技术成果成功商业化的能力。Rasmussen(2011)认为,大学衍生创业初期的关键是具备特定的创业能力,商业机会发展能力、创业新思想引领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是大学衍生创业初期为应对各种挑战所必须具备的3种关键能力。从本质上讲,创业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是对各种创业资源与机会的有效整合。在内外部环境以及资源状况相同的条件下,创业能力越强,越容易获得较高的衍生创业绩效。

大学创业能力受自身多种因素的作用,需要内外部行动者的共同作用[20]。母体大学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创业环境与支持政策等是有别于其它创业行为的独特条件,对大学衍生创业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知识特性作为衍生创业的先决条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母体大学创业能力的发挥,知识的市场预期价值、创新程度、与市场耦合程度都对大学衍生创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这将进一步作用于创业绩效。Pazos(2007)、Niosi(2006)等研究发现,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研项目类别直接影响衍生创业能力;Blumenthal等(1996)研究发现,横向项目具有更好的市场性,比纵向项目更容易商品化。创业导向反映了大学衍生创业的意向与态势,决定了创业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与技术转移等直接影响创业能力。具有较高创业导向的大学往往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并愿意承担相应风险,先人一步发现创业机会。这种创业导向通过创业过程中的探索和开发能力影响创业绩效。基于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知识特性对创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创业导向对创业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5:创业能力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4 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

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无法复制的资源。对资源获取、整合和利用过程把握的效果决定了衍生创业能否成功,即衍生企业是否拥有较好的发展绩效。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创业环境中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影响[22]。大学所拥有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导致母体大学对研发创新能力提升程度以及对衍生企业资源支持力度不同,影响大学衍生创业机会获取和大学衍生创业成功,而独特的资源禀赋显著影响创业绩效[23]。O′Shea和Allen(2005)通过研究那些成功衍生大量企业的大学发现,母体大学的资源禀赋状况如大学学科发展水平、科技孵化器、产学研合作情况、技术转移经验等,对衍生创业有重要影响;Powers和Mc Dougall(2005)等研究发现,大学的学科水平、科研项目经费、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中介服务水平等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有重要正向影响。

大学衍生创业所需资源大致分为3类: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尤为重要。社会资本通常是指人们由于彼此间信任而处在同一个社会网络中所带来的资源。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它能帮助企业获得所需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降低风险并减少交易费用。Colombo等[24]指出,若创业团队拥有大量行业经验、知识及技能、网络关系等资源,则富余的资源可能产生寻租行为,继而引起资源溢出效应,这将有利于提高创业绩效,促进创业成功。个人社会关系特别是管理人员关系网络对于衍生创业企业成长至关重要,而利用母体早期积累的内部异质性资源也能为新创企业增加竞争筹码。前者被称为网络化战略,后者被称为市场化战略,二者皆可提升衍生企业绩效。同时,拥有更多资源往往能使衍生企业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这也有利于衍生创业成功。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6:资源禀赋正向调节知识特性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

H7:资源禀赋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

H8:资源禀赋正向调节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

综合上述分析,构建研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特性、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概念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保证样本来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本文调研数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一是选择部分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中心进行重点拜访,向园区内创业企业负责人、学校管理者阐述研究目的,共同探讨知识特性、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并请其填写调查问卷;二是通过互联网查阅大学衍生企业名录,进行电话联系并向其邮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307份,剔除填答有缺失等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2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7.86%。调查样本特征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特征分布

人口统计量 人数占比(%)性别 男19479.84女4920.16企业年龄2年以下4719.343~5年10744.036~10年5623.0511~20年218.6420年以上124.94行业类别计算机软件行业7932.52批发零售业4116.87生产制造业2811.52服务业218.64其它7430.45

由表1可知,创业者中男性比例较高,约占80%,这与全球创业观察(GEM)发布的数据稍有偏差,可能与样本来源有关。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学衍生创业中,男性创业者明显多于女性创业者。从表1中新创企业创办时间统计可知,成立3~5年的企业最多,占44%,其次是6~10年和2年以下的企业,说明调查样本基本符合本文对新创企业的定义。另外,新创企业所属行业中计算机软件行业所占比重最大,这与当前互联网创业活跃、创业投资收益高、创业人才较多有一定关系。

2.2 变量选取与测度

研究调查中,所有题项测度均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量表,采取正向计分法(分值1-5分别代表从“完全不同意”到“非常同意”5个选项)。对于知识特性的测度,主要参考夏清华等[12]的研究成果,采用知识特性三维度划分法,即预期价值、创新性和市场耦合程度,共设计了5个题项;对于创业导向测度,采用创业导向认可度最高的三维度划分,即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超前行动性3个维度,在借鉴已有研究中创业导向测度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访谈与调查,设计了大学衍生创业导向测度量表,共包括15个题项;对于创业能力的测度,采用技术商业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3个维度进行测量,并对成熟的创业能力测度量表进行调整与修改,使其更符合大学衍生创业语境,调整后的量表共有9个题项;对于资源禀赋的测度,主要从人力资源、关系资源、资金、服务资源等方面进行测量,共包括7个题项;对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的测度,基于成长绩效角度,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设计多重综合指标进行测量,共包括9个题项。为了防止其它变量对本研究造成影响,选取创业者性别、企业年龄、行业类别作为控制变量。

3 假设检验

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将调查数据录入统计软件,对模型中各变量所包含题项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其中,知识特性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63,创业导向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1,创业能力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4,资源禀赋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3,创业绩效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3,都大于0.7,说明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可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对于效度检验,本研究所使用量表都来源于国内外成熟量表,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对于收敛效度,通过平均方差抽取量(AVE)进行检验,各变量的AVE值都大于0.5,说明收敛效度良好,具体如表3所示。

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运用AMOS 21.0,对知识特性(Z)、创业导向(C)、创业能力(L)、资源禀赋(M)和衍生创业绩效(J)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五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比三因子模型和单因子模型好,说明各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模型χ2/dfGFICFINFIRMSEA五因子模型(Z,C,L,M,J)1.7320.9130.9210.9460.046三因子模型(Z+C,L+M,J)2.3750.8900.9030.9020.088单因子模型(Z+C+L+M+J)2.9390.8710.8770.8830.134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变量间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所有变量间都呈现中度水平的相关性,并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表3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6781.性别1.1350.45512.企业年龄2.7320.7840.00313.行业类别3.3961.216-0.0080.01014.知识特性3.4760.9920.007-0.0010.005(0.91)5.创业导向3.8220.8730.015*-0.0030.021*0.405***(0.88)6.创业能力3.6931.126-0.0020.006-0.0090.379***0.315***(0.82)7.资源禀赋4.1291.075-0.003-0.005-0.0030.446**0.393***0.472***(0.85)8.衍生创业绩效3.3580.9450.0090.0070.0080.234**0.587***0.396***0.480**(0.94)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3.4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等的研究,在检验有中介的调节变量时,先检验中介效应,再检验调节效应。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共设计了7个模型,模型1-模型3是以创业能力作回归的结果变量,模型4-模型7是以衍生创业绩效作回归的结果变量。其中,模型1只包括控制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变量知识特性和创业导向,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调节变量资源禀赋;模型4包括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知识特性与创业导向,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了调节变量资源禀赋,模型6在模型5的基础上加入了中介变量创业能力,模型7在模型6的基础上加入了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

从模型2可以看出,知识特性、创业导向显著促进创业能力提升(β=0.378,p<0.001;β=0.450,p<0.001)。因此,假设H3、H4成立。

对于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的检验分3步进行:首先,衍生创业绩效对知识特性、创业导向和资源禀赋作回归(模型5),结果表明知识特性和创业导向对衍生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61,p<0.001;β=0.355,p<0.001)。因此,假设H1、H2成立;然后,衍生创业绩效对知识特性、创业导向、资源禀赋和创业能力作回归(模型6),结果表明创业能力对衍生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β=0.254,p<0.001)。因此,假设H5成立,而且知识特性和创业导向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较模型5有所降低,表明创业能力部分中介了知识特性、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间关系;最后,衍生创业绩效对知识特性、创业导向、资源禀赋、创业能力以及资源禀赋与创业能力交互项作回归(模型7),结果表明交互项与创业绩效间关系显著(β=0.065,p<0.05),说明资源禀赋在创业能力与创业绩效间起调节作用。因此,假设H8成立。

表4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变量名称创业能力模型1模型2模型3衍生创业绩效模型4模型5模型6模型7控制变量性别0.0070.0150.0210.0030.0130.0090.016企业年龄0.011-0.023-0.0190.006-0.0220.010-0.028行业类别0.0020.0100.0060.0110.0270.0140.020研究变量知识特性(Z)0.378**0.207***0.419***0.361***0.293***0.277***创业导向(C)0.450***0.335***0.425***0.355***0.271***0.140**资源禀赋(M)0.402***0.320***0.287***0.201**创业能力(L)0.254***0.172**M*L0.065*VIF≤1.49≤1.54≤1.56≤1.52≤1.55≤1.61≤1.68F0.3065.47416.5824.31012.08917.51223.406R20.0030.5960.6630.5220.7350.7800.789R2变化量0.0030.5930.067-0.2130.0450.009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下同

3.5 调节效应检验

为了探索资源禀赋在知识特性、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本研究构建回归方程进行分析。模型1只包括控制变量,模型8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知识特性(Z)、创业导向(C),模型9将知识特性(Z)、创业导向(C)与调节变量资源禀赋(M)的交互项放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资源禀赋的调节效应

变量名称大学衍生创业绩效模型1模型8模型9控制变量性别0.0090.020.016企业年龄0.0120.0080.015行业类别0.0060.0110.023研究变量知识特性(Z)0.103*0.330**创业导向(C)0.325**0.407**资源禀赋(M)0.127*Z*M0.042C*M0.353**VIF≤1.49≤1.56≤1.74F0.31427.575***32.409***R20.0050.6030.732R2变化量0.0050.5980.129

由表5可知,资源禀赋与创业导向(C)的交互项得到显著支持(β=0.353,p<0.01),即资源禀赋在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因此,假设H7得到验证;而知识特性(Z)与资源禀赋的交互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β=0.042,p>0.05),即资源禀赋在知识特性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之间不存在调节效应。因此,假设H6未得到支持。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母体大学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特性、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以及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和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提出了8个假设,有7个通过了验证,只有一个未通过检验。实证分析发现,知识特性、创业导向显著促进大学衍生创业绩效,而创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资源禀赋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但对知识特性与创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具体结论如下:

(1)知识特性、创业导向有利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提升。 本研究将知识特性分为预期价值、创新性与市场耦合程度3个维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知识与技术特性对其衍生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大学所拥有知识的预期价值越高、创新性越强、市场耦合程度越高,其衍生企业绩效越好。原因在于,当大学决定创建衍生企业时,就变成了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知识或技术的预期市场价值越高,大学越倾向于自行利用商业机会来创造更多价值,而不是将其转移给外部组织获取少量固定收益;知识创新性越强,出于商业利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大学越不愿意轻易将知识或技术转移给其它外部组织进行商业化应用,而是选择衍生创业;知识市场耦合程度越好,意味着创业成功几率越大、市场空间越大,则越会激励大学进行衍生创业。因此,知识或技术的预期价值越高、创新性越强、市场耦合程度越好,大学越倾向于进行衍生创业,创业绩效也越好。

本研究也证实了创业导向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创业导向是创业者对环境主观感知后产生的一系列决策与活动,积极、合理的创业导向能够促进创业绩效。具有良好创业导向的大学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对衍生创业风险评估充分且有较好的承担意愿,能紧跟市场需求,先人一步采取行动,甚至引导需求发展方向,因此,更有可能创建衍生企业,创业绩效也会更好[25]

(2)创业能力在创业导向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本研究证实了创业能力是影响大学衍生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它在创业导向与衍生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与以往创业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可以从创业能力表现的3个维度进行解释:技术商业化能力越强,越能发掘新知识的商业价值,抓住稍纵即逝的创业机会,将其转化为创业行为,创业绩效也就越好。资源整合能力是大学衍生创业者对各类资源进行识别、甄选、匹配和运用,从而重构资源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对创业机会的利用为前提,同时又是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创新管理是战略、技术、市场和组织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企业适时打破旧惯例并建立新惯例的过程。创新管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识别并抓住市场机会、制定并调整企业战略、整合运用各种资源、设计并变革组织结构与惯例、对创业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等一系列能力体系。在衍生创业试错过程中,创业者的创新管理能力越强,积累的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抓住创业机会,提高创业成功概率。

令人惊讶的是,知识特性与创业能力的正相关关系并没有得到支持。原因可能是,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大学需要在对其进行商业化之前进行筛选和评估,决定选择哪种转化途径——内部商业化还是外部技术转移,这实际反映了大学对衍生创业机会的把握和创业绩效的关注。夏清华和李雯[12]研究指出,知识特性是大学衍生创业机会的直接来源。因此,出现上述结果的可能性是知识特性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的影响比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大得多,即知识特性对创业能力的影响很小。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市场耦合程度高的知识和技术,在研发过程中会吸引较多的外部组织合作参与,获得研发或市场方面的帮助,这在提高研发成功率的同时也会影响大学创业能力。对外部合作伙伴的依赖性越强,其衍生创业能力越弱。

(3)资源禀赋正向调节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 大学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往往决定了衍生企业能否取得成功[24]。本研究检验了资源禀赋对大学衍生创业绩效的调节作用,发现资源禀赋对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均较为显著,但对知识特性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创业是一种高度资源消耗性的活动,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发现创业机会,从而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对大学衍生创业来说,创业者能否从母体大学那里获得所需关键资源,能否将资源与机会有效结合,对衍生企业创立来说尤为重要。母体大学的资源禀赋状况不仅决定了创业成败,而且影响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创业资源整合。

资源禀赋对知识特性与大学衍生创业绩效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资源禀赋影响大学知识的方方面面,既能够增强知识特性对衍生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也能在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使得现有技术知识失去价值,从而减弱知识特性对衍生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当这些复杂的作用关系交织在一起时,就可能降低资源禀赋的正向调节作用。

5 管理启示

基于实证研究结论,要加快大学科技知识转化,有效推动衍生创业,可采取如下管理措施:

(1)全方位提升大学创新能力。 研究发现,大学衍生创业绩效受到知识特性的影响,尤其是知识创新性的影响最大。创新程度越高的知识或技术,出于商业利益或技术秘密保护的目的,大学越会倾向于通过衍生创业自行投入商业化应用,这也是大学保持技术独立性和领先性的一种策略选择。因此,提高大学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衍生企业绩效。

提高大学创新能力,不仅要增加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关键还要改变大学创新评价方式。目前我国高校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多以论文发表数量、所获经费、立项层次、获得奖励的数量与等级来衡量,而不考虑成果在市场上应用的可能性与价值。其结果是:一方面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进行有效的商业化应用,技术成果与创新应用之间“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大学研究人员短期行为严重,过度追求论文发表与科研立项,无法潜心于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基础研究等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差,原始创新的“最初一公里”问题无法突破。因此,要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引入市场评价机制,强化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和转化应用,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制度,强化创新劳动投入与经济收益的对接,鼓励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自主创业或成果转移获得创新收益。

(2)鼓励引导大学培养合理的创业导向。 创业导向是影响大学创业能力与衍生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具有高创业导向的大学能够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市场反应,对各种创业机会具有高度敏感性,更有可能获得创业成功。创业导向是组织层面的创业文化,代表了一种思维框架以及反映在企业流程和公司文化中的创业观点[26]。母体大学要培养具有高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超前行动性的创业导向,离不开组织文化(这里指校园文化)的塑造,组织文化影响组织成员行为,而组织成员行为又影响创业导向。对刚刚创立的企业来说,组织文化以创业者自身文化为主导[27],或者由其特质来反映,体现为创业者的风险偏好、管理行为和信仰等。因此,母体大学所具有的鼓励创新创业、容忍失败的校园文化,鼓励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务实精神,推动大学创业的相关政策与激励机制,对大学员工及学生创业导向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意义[28]

(3)积极推进大学组织内和跨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不同于组织成员的个人学习,其是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通过组织学习,创业者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创业资源,特别是不可直接编码的隐性资源,拓展了衍生企业的技术选择集,并为机会识别和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Argyris等(1978)认为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在相同条件下使组织脱颖而出。组织学习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解决能力刚性问题,让创新成为组织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任何造成组织学习中断的因素,例如心理和文化障碍、组织结构等,都可能成为组织学习失败的原因。因此,要使组织学习成为大学长期坚持的活动,必须为组织学习创造条件,克服大学过度自信、害怕变革等心理障碍,为校内人员提供知识共享渠道,活跃创业者思维,为衍生创业打好基础。

(4)支持大学塑造良好人际关系网络。 人际关系网络是组织内行动者获取信息、资源、支持的社会结构,是以人为结点,通过相互交流来达到特定目的的关系网[29]。通过与母体大学的网络关系,创业者可以从母体大学及网络中其它组织那里获取资源,解决创业过程中资源短缺难题。大学应尽可能帮助其成员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网络,建立并保持与其它科研机构、政府、企业组织等的联系,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源与创业伙伴,帮助他们在创业初期搭建良好的合作基础与平台,促进协作和创新意愿的达成。政府也应扮演好中间人与领导者角色,引导大学与其它科研机构或社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整合双方资源,推动大学不断衍生新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夏清华. 学术创业: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的认知与实现机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32-41.

[2] 庞文,丁云龙.论大学衍生企业的能力进化格局——基于东北大学和东软集团的精致案例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2,4(8):103-110.

[3] BANK B. MIT: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R]. BankBoston, 1997.

[4] VISITIN F, PITTINO D. Founding team composition and early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based spin-off companies [J]. Tecnovation, 2014, 34(1):31-43.

[5] RASMUSSEN E, WRIGHT M. How can universities facilitate academic spin-offs? a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5, 40(3): 782-799.

[6] 庞文,丁云龙. 大学衍生企业创生及其成功的政策原则[J]. 科研管理, 2014, 35(11):171-177.

[7] 曹祎遐. 创业团队成员选择机制研究[J]. 云南社会科学, 2014(4):93-96.

[8] MCQUEEN DH,WALLMARK JT.Spin-off companies from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Technovation, 1982, 1(4):305-315.

[9] PIRNAY F, SURLEMONT B. Toward a typology of university spin-offs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 21(4):355-369.

[10] NICOLA L.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9,30(7):443-464.

[11] 杨建君,张峰,孙丰文.企业内部信任与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 35(10): 94-102.

[12] 夏清华,李雯.知识特性、大学资源禀赋与衍生企业的创生机会[J].管理学报, 2012,9(2):238-242.

[13] 朱秀梅,费宇鹏.关系特征、资源获取与初创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3):125-135.

[14] O’SHEA RP, CHUGH H, ALLEN TJ.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university spin-off activit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8,33(6):653-666.

[15] COVIN JG, GREEN KM, SLEVIN DP. Strategic process effect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sales growth rate relationship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6,30(1):57-81.

[16] WIKLUND J.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24):37-48.

[17] 张承龙,夏清华.基于产业网络嵌入视角的大学衍生企业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8):25-33.

[18] MILLER D. 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83, 29(7):770-791.

[19] LUMPKIN GT, DESS GG. 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429-451.

[20] 张其香, 姜先策. 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能力提升及大学促进机制研究——国外文献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33(14):149-154.

[21] 苏德金,耿禧则,孔令明.影响大学衍生企业创建的内在因素: 基于大学自身的视角[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2(4):89-93.

[22] 吴士健,田为厚.社会网络、知识溢出与产业集群衍生企业资源获取[J].东岳论丛,2010,31(8):97-101.

[23] 杨德林,汪青云,孟祥清.中国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07, 25(3):511-517.

[24] COLOMBO MG, D′ADDA D, PIVA E. The contribu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to the growth of academic start-up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0, 35(1):113-140.

[25] RASMUSSEN E, BORCH OJ. University capabilities in facilitating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pin-off ventures at mid-range universities [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39):602-612.

[26] DESS GG, LUMPKIN GT.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 stimulating effectiv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5,19(1):147-156.

[27] 陈忠卫,郝喜玲.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8,21(1):39-48.

[28] 谢小良.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5, 22(6):91-95.

[29] IBARRA H, KILDUFF M, TSAI W. Zooming in and out: individuals and collectivities at the new frontiers for organizational network research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5, 16(4):359-371.

(责任编辑:万贤贤)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University's Spin-off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Wu Shijian, Sun Zhuanzhuan,Liu Xin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spin-off ven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ternal university's origi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the university create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t held, and comprehensive enterprise ability and resource endowment situation it had have an effect on their spin-off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data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in order to testing empiric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ity's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pin-off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re conducive for university's spinoff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to upgrade. Enterprise ability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for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university's spin-off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Resources endowments have positive regulation for the relationship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nterprise ability and university's spin-off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It reveals that if people want to improve the university' s spin-off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they must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university to develop positiv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strengthen university'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lay the entrepreneurial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s interpersonal and network resources.

Key Words: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nterprise Ability;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Resource Endowments; University's Spin-off Venture

收稿日期:2017-04-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11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M551937);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BS2013SF019)

作者简介:吴士健(1977-),男,山东齐河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孙专专(1994-),女,山东青岛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合作创新管理;刘新民(1965-),男,山东莒南人,博士,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治理、企业家创新理论。

DOI:10.6049/kjjbydc.2017020010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2-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