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过程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

袁 永1,李妃养2,张宏丽2

(1.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 科技创新监测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33;2.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70)

摘 要:针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存在的理论基础薄弱、涵盖面不全等问题,从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及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政府作用角度构建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并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近期实施的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科技创新政策,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过程;政策体系

0 引言

关于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国内外学者均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以Rothwell和Zegveld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根据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影响的层次,将其分为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1];国内学者张雅娴[2]、赵筱媛[3]、许冠南[4]、黄萃[5]等分别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政策分为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3大类,其中供给面政策包括人才培养、信息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公共服务等,需求面政策包括政府采购、外包、贸易管制等,环境面政策包括财税金融、法规管制、公共服务、专利保护等。李婷[6]、林敏[7]将创新链与科技创新政策联系起来,分析创新链不同阶段对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科技创新政策的需求,进一步深化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目前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薄弱,提出的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政策工具没有涵盖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高科技产业等重要领域。本文从科技创新主要特点、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出发,构建政府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并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近期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对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1 科技创新主要特点及问题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政策,更好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客观认识科技创新的特点及规律,以及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技创新主要特点

(1)科技创新的外部性。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不经过市场交换,而对他人福利产生的外在影响[8]。科技创新的外部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正外部性,但市场内存在缺陷,科技创新主体无法获得科技创新带来的全部收益。科技创新外部性是导致科技创新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因而政府需要利用法规和政策等手段,将科技创新外部利益内部化,使科技创新主体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激发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使科技创新供给达到社会最优水平。

(2)科技创新的准公共物品性。公共物品是指可供社会公众共享的产品、服务或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公益性等特征。科技创新具有准公共物品性,不能低成本排除竞争者与非付费消费者搭便车行为,将使科技创新主体陷入博弈困境。单个科技创新主体付出的创新成本在多数情况下难以收回,从而降低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8]。科技创新的准公共物品性要求政府在干预科技创新过程中,既要保证科技创新产出,对投资者和创新者进行必要的激励以保障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也要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普惠社会大众[9]

(3)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不确定性是多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主要包括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和收益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是指,由于无法准确预见技术开发瓶颈而存在的技术开发失败的可能性;市场不确定性是指创新者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对创新产品的接受度,从而面临建立新生产线、培训员工、推销产品等方面的风险。另外,创新产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和规模进入市场受多种因素制约,这些因素涉及技术、市场、环境等方面;环境因素包括政府行为与公众偏好。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政府行为可能存在不确定性,而公众偏好变化更无规律可循,进而形成了科技创新不确定性;收益不确定性是指,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科技创新主体无法确定科技创新产品未来收益。

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政策保障措施,降低科技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市场、环境及收益不确定性,直接或间接地分散科技创新风险,激励科技创新主体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1.2 科技创新过程问题分析

1.2.1 科技创新过程分析

科技创新过程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①投入科技创新资源(包括人、财、物等),该步骤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②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这是科技创新活动的起点;③研究成果应用与扩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10]。科技创新过程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受整个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因此,本文将科技创新过程分为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3个层面(见图1),其中供给面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过程、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过程,需求面包括研究成果应用扩散过程,环境面包括外在环境对科技创新影响过程,这为分析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府作用提供了理论框架。

图1 科技创新过程

1.2.2 科技创新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科技创新的外部性、准公共物品性及不确定性,使市场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偏移,导致科技创新过程中出现有效供给不足、有效需求有限、环境不确定等问题,因而政府干预科技创新是现实需要。

(1)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不足。科技创新的特点决定了创新资源不能完全依赖市场配置,导致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研发资金、创新人才、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干预的缺失,导致科技创新主体开展基础研发、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孵化创业动力不足,进而使得科技创新活力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

(2)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足。由于在高科技产业发展初期,产品种类少、数量少,单个企业科技创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创新产品的竞争性市场难以形成,创新产品应用推广缓慢。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创新产品本身也可能存在缺陷,加上消费者对创新产品认知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创新产品上市初期消费者需求不足。

(3)科技创新环境不确定。科技创新活动受整个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尤其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科技创新环境中的法规政策、公众偏好、国内外因素及政府行为变化难以预估,使得创新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基于此,政府应充分把握科技创新特点,有效提高科技创新供给,引导形成科技创新需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缩短从产品研发到产业运用的周期,提高科技创新绩效。

2 政府作用及政策体系框架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中的关键变量和必备要素,对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布局应遵循长远性、战略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原则。本文围绕科技创新供给、科技创新需求及科技创新环境优化,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2.1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1.1 供给面:增加科技创新有效供给

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供给面政策,影响科技创新资金、人才、基础设施、技术及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活动等创新供给,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创新资源投入不足、研究开发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

(1)实施研发投入政策,增加科技创新资金投入。财政直接进行科技投入是政府促进科技创新最为关键的政策举措,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领域是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前沿战略性技术研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科技领域。另外,研发投入政策还体现为政府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科技创新主体研发投入积极性,从而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

(2)实施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增加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而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教育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直接关系到科技人才队伍成长,但是具有教育资金、师资投入需求巨大、见效缓慢的特征,需要政府扶持,加大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同时,人才引进也是增加人才供给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该在出入境、子女就学、住房医疗、项目支持等方面制定优惠措施,营造引人、留人的良好环境,引进并留住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3)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政策,增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供给。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前沿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具有准公共物品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因而私营企业投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意愿较低,需由政府主持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背景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包括大数据、宽带网络等技术领域。政府既要加大基础设施布局和投入力度,还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程度,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

(4)实施基础研究政策,增加前沿技术供给。基础研究兼具战略性、长期性、正外部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特点,是一种公共物品,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投资基础研究和早期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主体面临没有收益或收益较低的局面,使得基础研究活动的投资较少,基础研究成果供给不足。政府通过制定基础研究政策,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对基础研究给予专项支持。同时,对前沿技术、通用技术、社会公益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整体布局,通过宏观引导、财政补贴等方式凝聚全社会力量,实现技术突破。

(5)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政策,激发创业活力。技术链、产业链有机结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由于当前技术链与产业链并未完全融合、打通,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众多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及时转化与应用,进而制约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改变科技成果资产处置方式。赋予高校、科研机构以科技成果资产处置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向企业或其它组织转移科技成果;二是实施创业孵化政策,大力扶持企业孵化器发展,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个体创业提供环境支持和政策扶持,进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创业成功率。

2.1.2 需求面:扩大科技创新实际需求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需求导向经济,通过需求信号引导供给方的创新活动。科技创新的特点导致其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因此,政府要在尊重市场需求、产业竞争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政府采购、产业政策等举措,有效扩大创新产品及高科技产业的市场需求。

(1)实施政府采购政策,扩大创新产品市场需求。政府采购直接为科技创新产品搭建了应用市场,有效解决了新产品在上市初期面临的市场需求不足问题,为创新产品市场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科学地制定和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对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活动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支持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一般包括:中小企业政府采购、首购、订购与绿色产品采购等。

(2)实施产业政策,扩大高科技产业市场需求。制定实施高科技产业政策,有利于引导社会力量,加强高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同时,有利于扩大高科技产品规模化供给,促进高科技产品竞争市场形成,进而增加高科技产品市场需求。高科技产业政策包括高科技产业规划、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等,其中产业集群和高科技园区有利于集群空间内企业间知识和信息共享,能够有效降低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2.1.3 环境面: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与保障。政府应在解决科技创新供给和需求问题的基础上,理顺政府与市场、资本、企业、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制定科技创新发展制度、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举措、提升政府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着力营造尊重规律、科学高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环境。

(1)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政策。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使外部利益内部化,使创新主体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8]。构建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首先要降低政策变动风险,这就要求在制定制度政策时,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避免政策频繁变动,保持政策连续性;其次要加强科技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内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方向,并发挥战略性引导作用;三是针对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按照问题所在领域的优先级,制定综合性、专门性的科技法规政策,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2)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激励、保护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赋予创新者对其创新成果一定时期的排他性占有权,从而使创新者能够较好地克服科技创新的外部性,维护自身利益。知识产权政策的实施,赋予创新者对其发明成果享有专有权并得到保护,其他人要使用该创新成果必须征得发明人同意,并支付相应的报酬。这样可以政府干预的方式延长创新者自然领先时间,让创新者更好地获得适当的创新回报[9]

(3)建设创新性服务型政府。全面推动科技创新,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力和推动力,进而营造更加适宜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及政策环境。建设创新性服务型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推动由科研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其次,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完善科技宏观决策机制,深化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改革,通过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图2 科技创新过程、存在问题、科技政策体系及相互关系

2.2 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框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涉及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其中,供给面政策主要包括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引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等;需求面政策主要包括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政策、高科技产业政策等;环境面政策主要包括科技政策法律环境、知识产权、政府创新服务优化等。

3 中美两国近期科技创新政策对比分析

根据上述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对中国政府和美国奥巴马政府近期实施科技创新政策中的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3.1 中美供给面科技创新政策对比分析

(1)研发投入政策。中美两国政府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财政投入,并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其中,2017财年联邦政府研发经费预算总投入为1 520亿美元,比2016财年预算增加60亿美元,增长幅度为4.1% [11]。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企业研究与实验税收抵免”政策永久化,同时简化抵免程序并将优惠增加20%; 2014年,中国财政科技支出为6 454.5亿元,同比增加269.6亿元,增幅4.4%。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持续修订与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放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研发活动和费用范围,简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流程,以结构性减税激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2)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中美两国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注重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美国重视STEM教育,先后实施了STEM教育计划,秉承“为创新而教”和“尊重项目”宗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推出移民改革法案,利用移民制度、创新环境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中国政府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力促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进而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注重运用财政政策,相继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专项工程,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3)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政策。美国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在全球率先提出建设制造创新机构、构建全国制造创新网络,旨在跨越从技术到产品、产品到产业化之间的死亡之谷,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无缝对接。2014年12月,美国国会颁布《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由此制造创新网络计划成为法定计划。截至2016年4月,美国已建成8个制造创新机构,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以推动东北部地区传统制造业“铁锈带”转变为“科技带”。中国政府自2015年以来,计划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政策规划,2016年6月30日,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正式成立。

(4)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政策。中美两国近期加大了基础研究投入。其中,奥巴马政府保持较高基础研究支出水平。2015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基础研究支出为320.79亿美元,占发展研究支出的一半左右。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较快,2015年基础研究经费为670.6亿元,比2012年增长34.4%,年均增长10.4%。中美两国均积极进行前沿技术布局,奥巴马政府重点支持精准医疗、脑计划、医疗创新、先进汽车、智慧城市、清洁能源、教育技术、太空探索、计算机新领域等9大领域,并保持其在世界前沿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中国政府组织实施了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涉及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传染病防治、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领域,并于2016年提出启动、实施面向2030年的15个重大科技项目,以点带面实现科技创新“并跑”甚至“领跑”。

(5)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政策。中美两国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发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创客创业发展,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积极性。奥巴马政府推出“创业美国”计划,为创客提供资金、培训等系列创业服务。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立法,先后推出《小企业就业法案》和《创业企业扶助法》。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了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旨在促进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和就业链四链融合,将人员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另外,中国国有体制的特殊性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很多体制机制性障碍。因此,需要通过修订法律、制定政策法规、打破约束,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3.2 中美需求面和环境面科技创新政策对比分析

(1)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政策。美国实施了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及高科技产品购买政策,《美国小企业法》规定,联邦政府采购经费的23%应用于购买小企业产品或服务,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小企业。据统计,2009-2012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将约3 000亿美元的政府采购主业务以及2 000多亿美元的分包业务给予小企业[12]。2012年,奥巴马政府投资47亿美元推广先进技术车辆应用,2017年联邦政府作出40亿美元的财政预算支持自动驾驶车引导计划,以加快自动驾驶车项目开发。2015年以来,中国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对投保装备制造企业保费实施补贴,降低用户风险,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对购买符合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

(2)高科技产业发展政策。奥巴马政府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2009年来相继制定实施《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保持美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竞争优势》、《振兴美国先进制造业》和《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战略规划》等系列政策规划,不断完善先进制造业政策扶持体系。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奥巴马政府发布《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实施国家机器人计划。2015年,中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制造业发展重点聚焦到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旨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另外,制定实施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制造重大突破。

(3)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中美两国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奥巴马政府2011年颁布《美国发明法案》,将先发明制改为发明人先申请制;缩短专利审批周期,提高专利审查效率,建立12个月内专利实务快速处理通道;制定《美国创新法案》,对多项涉及专利蟑螂的专利诉讼程序进行修改,遏制专利侵权行为、规制滥用诉权行为。2014年以来,我国持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相继制定实施《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对接平台,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4)提升政府创新服务能力。2015版的《美国创新战略》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大众的创新型政府,并将其列入6大重点任务。奥巴马政府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定位,提倡政府实行弱干预,主要通过提供适当的政策指导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实现。另外,奥巴马政府还扩张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赋予其参与制定联邦研发预算、协调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等新责权。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成立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强化政府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环境营造、公共服务等职能。

4 对策建议

中国作为科技发展后发国家,需加强国际对标监测,充分借鉴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1)加大对创新基础要素供给的政策支持。奥巴马政府发布的2009、2011、2015版《美国创新战略》均把基础研究、教育、基础设施作为创新基础要素,并认为创新始于一些关键基础性领域,这些领域为科技创新过程提供基础信息、条件支撑和后备动力。中国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财政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STEM专业教师和人才;提高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占财政科技资金比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布局,尤其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命科学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全行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

(2)加强前沿技术布局,引领重大科技创新方向。奥巴马政府发布了3个版本的《美国创新战略》,均把前沿技术领域作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首要任务,每年研发预算优先支持前沿技术领域。从三版《美国创新战略》及每年研发预算支持重点看,奥巴马政府注重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精准医疗、健康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沿技术,以及“脑计划”、太空探索、先进汽车、纳米新材料等面向未来发展的新兴技术或颠覆性技术。中国应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布局,推动技术创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在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继续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前瞻性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加大对颠覆性技术研发资助力度,在资金投入、研发平台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推进实施创业孵化政策,激励全民创新。奥巴马政府大力实施“创业美国计划”。其中,2015年版的《美国创新战略》把“打造创新者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以适应开放性创新和创业门槛降低这两大创新创业特征。另外,奥巴马政府还大力支持科研众包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创客创业及创客空间发展,利用科研众包等科研新模式解决科研难题。中国要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载体,探索“创新社区”新型园区建设模式;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补助和风险补偿政策,加大对入孵企业的直接补助;支持孵化器对入孵企业投资参股,加强对入孵企业的筛选;激发大学、重点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辐射带动效应,在中心城区,尤其是在综合了居住、商务、生活等功能的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创新社区”;大力发展“四众”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一批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专业化、市场化的新型众创空间。

(4)加快出台紧缺职业清单,实现精准引才。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素质科技移民群体,使之成为世界创新型人才与团队最密集的国家,这与其实施的技术移民政策密切相关,如奥巴马政府持续推进移民改革法案,从全球引进高端人才。中国首先要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本土创新创业人才;其次,要培养国际视野,优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加快建立中国紧缺职业清单,引导各类政府机构、用人单位积极引进清单内的外籍人才,实现精准引进;再次,建立与紧缺职业清单相关联的优惠制度,着力解决引进人才的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出入境等核心问题。

(5)加强需求面科技创新政策制定。2015年版《美国创新战略》特别提出要加强需求对创新的拉动作用,通过激励需求的方式鼓励创新。奥巴马政府通过实施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高科技产品购买政策、领先市场计划等,引导全社会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中国要加强需求面创新政策制定,重点制定、完善符合GPA国际规则的科技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体系,实施创新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政策,发布创新产品和服务清单,采取优先采购、首购、订购、远期约定采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等方式,加大对清单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探索实施绿色政府采购政策,编制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对纳入采购清单的产品实行政府采购,推进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

(6)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重点,优化创新环境。奥巴马政府通过制定《美国发明法案》、《美国创新法案》等法律,开展知识产权执法联合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挥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执法机制;实施专利申请快速通道建设计划,建立专利申请快速授权渠道、专利快速维权通道和专利快速确权通道;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体系;加大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业态新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信用系统;实施专利当然许可制度,降低专利许可成本;制定防止专利权滥用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遏制专利蟑螂,保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 ROTHWELL R,ZEGVELDW.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1990s[M]. London:Frances Printer,1981.

[2] 张雅娴,苏竣.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及其在中国软件产业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1(4):66.

[3]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53.

[4] 许冠南,苏竣,智强.引入政策维度的技术路线图分析工具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111.

[5] 黄萃,徐磊,钟笑天,等.基于政策工具的政策-技术路线图(P-TRM)框架构建与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5):78.

[6] 李婷,邓学来,徐志云.基于创新链的创新型企业政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10):65.

[7] 林敏,张艺民,王帅,等.发达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11):139.

[8] 钟昌标,刘伟.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J].阅江学刊,2015(1):5-8.

[9] 阳光辉.科技创新市场的国家干预法律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10] 蒋玉涛,招富刚.创新驱动过程视角下的创新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168.

[11] Budget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2017[R]. Washington,DC: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2017.

[12] 陈涛.美国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4(11):33-35.

(责任编辑:林思睿)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Yuan Yong1,Li Feiyang2,Zhang Hongli2

(1.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enter,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nitoring Institute,Guangzhou 510033,China;2.Guangdong R&D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Economy,Technology &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Guangzhou 510070,China)

Abstract:For the problem of the weak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missing of the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this paper sets up the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framework based on the government role, starting from the main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of innova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the paper deeply studies the supply side, demand side and environmental side innovatio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novation Policy System

收稿日期:2016-10-24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重大研究项目(2016B070703003,2013B070101001)

作者简介:袁永(1983-),男,河南商丘人,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科技创新监测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与政策、科技创新监测;李妃养(1986-),男,广东湛江人,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科技政策、区域经济;张宏丽(1985-),女,山东临沂人,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科技政策。

DOI:10.6049/kjjbydc.2016090112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2-00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