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以关系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

李振华,王佳硕,吴文清

(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摘 要:以孵化网络为背景,研究在孵企业如何在网络资源共享环境下有效获取资源,并通过网络化嵌入积累关系社会资本,提升创新绩效。构建了资源获取、关系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以天津市206家在孵企业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关系社会资本的信任和承诺维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孵企业关系社会资本中信任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承诺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关系社会资本在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孵化网络;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关系社会资本;创新绩效

0 引言

随着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推动经济转型和保增长“双引擎”之一的新高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连接知识创新源头和高技术产业的桥梁,作为培育自主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平台,在当今“双创”环境下,对于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与产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网络化时代,单一孵化器已不能满足在孵企业多样化的创新需求。孵化器应该成为连结在孵企业与外界环境的媒介,形成以孵化器和在孵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其它外部相关主体为辅助支撑的孵化网络。孵化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孵化机制,通过提供在孵企业与外部相关主体不断交流合作的环境[1],促进网络聚集效应和平台化效应的充分发挥,减少资源在网络中的传播成本[2],弥补初创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是创业孵化过程最有效的驱动力。

资源是影响在孵企业创新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关键因素。由于处于资源积累初级阶段[3],在孵企业普遍面临自身资源匮乏的困境,需要依靠外部搜索获得匹配性资源。孵化网络为初创企业提供了资源交换的平台[4],形成了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有效缓冲[5]。在孵企业利用孵化网络扩大了可获得资源的范围和多样性,并通过占据有价值的、稀缺的、无法仿制的、难以替代的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胜任力。在孵企业在与孵化网络相关主体进行资源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社会资本的积累,并从降低交易成本的层面作用于创新绩效。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在孵企业与其它网络主体基于历史性合作所形成的关系形式,可以概括为关系社会资本。在孵企业通过与其它网络主体合作积累相互信任和承诺,建立更为持久和稳定的合作关系,营造更为安全的资源共享环境,实现创新合作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能否利用网络化合作与互动有效获取资源,并在资源获取过程中积累关系社会资本,对于其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绩效提升至关重要。已有文献大多分析了资源获取或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近期涌现出一些加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研究,但大多以资源或能力为中介变量,研究社会资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以知识获取[6]、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研究社会资本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此外,以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的研究,大多强调网络能力[7]、关系强度[8]、组织系统[9]等对绩效的影响。少有研究从孵化网络视角出发,针对在孵企业嵌入的关系网络,探寻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以孵化网络为背景,以在孵企业关系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研究在孵企业如何通过网络化嵌入获取匹配性资源,突破自身资源限制,提升创新绩效。研究结论将进一步拓宽现有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关系社会资本及创新绩效的理论应用情境,为在孵企业强化资源获取能力、积累关系社会资本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借鉴。

1 文献综述

在孵企业面临初始资源匮乏的困境,需要从外部广泛获取资源,弥补自身不足。Joel[10]指出,创业企业在R&D研发商业化过程中,首先要发掘和获取外部资源,并将其代入企业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在孵企业的资源获取是指在确认并识别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广泛的关系网络获取资源,并使之为创新服务[11]。资源获取为资源配置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能够有效提升在孵企业创新绩效。匹配性资源的获取是在孵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与拓展的关键要素[12]。在孵企业及时占有匹配性资源,有利于敏锐发现创新环境中的新机会,识别与消除环境中的威胁[13],带来更持久的竞争优势。孵化网络通过提供商业帮助(如商业计划、商业联系、财务服务、人员雇佣以及市场管理)和技术帮助(如产学研接触、产业联系、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14],拓宽了在孵企业的资源获取渠道。孵化网络的规模和结构均影响着资源向在孵企业的效能传递。孵化网络规模的扩大能够使网络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使网络所聚集的资源更加多样化,提高在孵企业获取资源的异质性程度[15]。孵化网络的整体结构决定了资源在网络中的分布情况和流动频率,网络主体的位置牵制着在孵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16]。根据在孵企业创新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可将在孵企业的资源获取划分为对资金、技术和商业资源的获取。资金资源用于满足在孵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在孵企业维持自身经营发展的基础,主要通过金融机构贷款、地方政府的项目资助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获得;技术资源是指在孵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包括技术、知识和技能等,主要通过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孵化网络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孵化网络中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获得;商业资源是指在孵企业在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营管理支持,涉及创业经验指导、商业推广、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知识,可通过孵化网络中创业指导交流会、创业导师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知识讲座等获得。

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及同行企业、孵化器、政府部门、投融资机构、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主体建立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技术和商业联系,以广泛获取匹配性创新资源。在孵企业在进行外部创新资源筛选和利用时,很难与孵化网络中所有创新资源供给节点保持紧密联系[7]。因此,在孵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与网络主体建立和维系合作关系,形成更安全的合作环境。多方持久的联系使彼此间更易建立信任,产生承诺,整合和积累成为高附加值的关系社会资本,为创新活动所用[17]。在孵企业关系社会资本反映了在孵企业与孵化网络其它主体长期合作形成的关系形态,代表成员间相互交往的结果,并影响着交互行为,以网络主体间积累形成的信任和承诺来体现。在孵企业与其它网络主体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资源互动,建立相互信任与承诺,形成更为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应用于之后的各类创新活动中,进而影响在孵企业的创新绩效。信任是指在孵企业基于对以往合作中对方守信记录的合理预期,所表示出的相信对方不会因自身疏忽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信心。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合作协调性和效率,实现创新绩效的增长。承诺是指在孵企业基于对对方合作意图和能力的理性判断,所表现出的促进长期发展和维护合作关系的意愿和行为。承诺可以有效避免可能产生的摩擦,维护合作关系的稳定,保障创新合作的开展,提高在孵企业创新能力。

在孵企业处于创业初期,在创新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根据现有资源和市场需求,确立自身核心产品[18]。因此,在孵企业创新绩效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能力上,即在孵企业跟随市场导向,重新配置自身资源,合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推出属性更丰富或功能性更强的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在孵企业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或技术转移相关,决定着在孵企业的产品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水平和技术水平,并能够对创新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创新水平高的在孵企业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风险规避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易于占据优势地位,能够快速成长(唐丽艳等,2014)。根据在孵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包含的主要内容,从两个方面选取指标,测量在孵企业的创新绩效: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在创新效果方面,主要考察在孵企业创新成功程度,包括对技术研发情况即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的衡量,以及对新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市场占有率和产品接纳度的考察;在创新效率方面,则主要考察在孵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即为获得创新成功所做的努力是否有效,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开发速度和和成功率等[19]

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1 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

资源环境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孵企业的创新过程是整合现有资源并创造性生产自身核心产品的过程,它需要对资金、技术和商业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20]。有价值的、高质量的资源往往面临较高传递风险和转移成本,孵化网络能够增加网络主体分享资源的机会,消除在孵企业对资源的获得障碍,促进资源共享和转移[21],有助于在孵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升创新绩效。

在孵企业创新成果的成功推广,需要以明晰、正确的创新研发方向作为指导,以及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作为保障。在孵企业需要对外界信息保持灵敏度,从市场信息中发掘客户的新需求,从技术信息中找到研发新突破,从政策信息中获得产业发展新动向,广泛获取孵化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专业定位和决策,准确把握创新时机[22]。在孵企业的创新成果最终要面向市场,单个新创企业在行业中缺乏一定知名度,外界对企业的信心和关注不足,产品难以得到市场接纳。孵化网络的声誉优势有利于在孵企业形成良好的信誉形象。通过孵化网络的平台效应,在孵企业能够对产品进行有效展示,使其较快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推广[23]

在孵企业创新的实现,取决于自身对资金、知识、技术等资源的储备。在孵企业为新创企业,往往面临资金短缺和自身知识积累不足的障碍,需要从孵化网络中广泛获取应对困境的资金和多样化知识,打破技术创新中的壁垒[24]。在孵企业通过与孵化网络的各类主体建立资金往来关系,支持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通过创业大讲堂、创业导师辅导和向相关机构咨询获取管理与市场营销知识,实现企业的有效运作、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和对市场的有效判断,快速处理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孵化网络的政策信息平台和相关咨询机构获取法律法规知识,确保企业运作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合法化。技术是从事某一行业时所需的诀窍和专业知识,是在孵企业创新成功的支持力量(王国红等,2015)。技术存在于复杂的工艺流程中,能够显著提升产品开发速度,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创新过程复杂多变,在孵企业通过孵化网络与其它主体进行交互性技术共享,能够有效弥补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缺失,实现高效创新。

H1:资源获取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a:资源获取对在孵企业创新效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资源获取对在孵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 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资源获取与关系社会资本

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对网络资源的获取过程,是其与其它创新合作伙伴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较高的资源获取能力意味着在孵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其它网络主体间保持高频率、高质量的合作关系。随着孵化网络中资源的交换和转移,在孵企业与其它主体紧密互动,不断了解和信任合作对象,与之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将资源互换的网络关系转化为自身关系社会资本,使网络关系得到维系和强化[8]

信任是基于一定的相互感知,在对对方动机的善意归因上,认为合作方不会因自己的疏忽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期望[25]。在孵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强,则能够利用孵化网络中的优势,获取创新拉动性强、新颖度高的知识和信息。在孵企业资源获取能力的增强,表明网络主体交互过程中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得到了降低,安全感、归属感得到了增强,有助于形成相互信任的合作氛围,保持较高合作频率和合作稳定性。

承诺是更高层次的信任,是基于对对方意图和能力的理性判断,愿意将自有资源转化为网络成员间的共享利益,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的一种意愿。在孵企业在与其它主体互通融资渠道、扩散创新技术、获取创业支持等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各类网络主体放弃自我保护,关注共同利益,开展共同寻找,形成相互承诺,达成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维持较为长久的合作关系。

H2: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关系社会资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a: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信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承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3 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关系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

在孵化网络中,关系社会资本增强了在孵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强化了在孵企业与合作者的交流,形成了共享创新合作模式。在孵企业利用孵化网络的平台化效应,提高了关系社会资本的存量和利用效率。在孵化网络中,网络主体间的信任和承诺,有助于营造容忍失败的、透明化的合作氛围,增强在孵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使在孵企业更愿意与其它网络主体开展合作,为创新提供环境保护。

在孵企业嵌入孵化网络,首先会对孵化器充满信任,然后利用孵化器的桥梁作用与其它网络主体建立信任关系[26]。孵化器积极致力于将在孵企业与科研机构、政府、风投机构、中介机构等连接在一起,并使之成为相互信任的关系网络,创造安全的合作氛围,推动各类主体间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促进协同效应的产生和共同成长。在孵企业与孵化网络中其它各类主体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的良好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降低创新活动的调研成本和信息成本,成为在孵企业创新实现的润滑剂[27]

在孵企业与其它网络主体之间通过承诺,可以形成非正式行为规范,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28]。一方面,在孵企业与其它网络主体间的承诺可以有效避免可能产生的摩擦,明确矛盾和冲突处理方式,保持合作关系的稳定,加强主体间的有效交流,提高合作创新的协调性;另一方面,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实现敏感信息的公开化,确保在孵企业与其它网络主体深入开展创新合作,降低创新活动的交易成本和决策成本,为在孵企业的创新过程提供安全伞,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16]

H3:关系社会资本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a:信任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承诺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4 关系社会资本在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在孵企业通过网络化嵌入获取资源的过程,是基于孵化网络形成自身关系结构并积累关系社会资本的过程。关系社会资本是在孵企业基于历史性互动产生的关系形态,以往资源联盟将影响在孵企业之后的合作行为。在孵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具有相同目标和愿景的行为主体建立关系,强化自身在网络中的中心位置[29]。张晓棠认为,企业与其它网络主体的关系模式差异,会影响其占有和动用网络内社会资本的类型和数量,进而产生行动绩效上的差别[8]。Jeffrey[30]认为,企业通过网络关系可以将员工认知、制度完善以及利益分配等异质性资源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重要的社会资本。Roland和Goran[31]认为,企业能够通过关系网络获取必需的资源,并将其进一步整合为高附加值的关系社会资本。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利用孵化器建立与供应商和生产商之间的联系,从大学、科研机构获取创新技术支持,从投融资机构获取资金支持,从政府部门获取政策支持,这些多样化合作方式分散了在孵企业创业初期的风险,为在孵企业提供了经验交流平台,有助于在孵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大规模资源。在孵企业在构建和巩固自身网络关系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关系社会资本,以相互信任和承诺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改善了交流与合作质量,实现了网络主体间的能力互补,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

H4:关系社会资本在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选取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方法,选取行业竞争激烈、创新程度高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在孵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依托天津市孵化器协会,采用会议现场填写和网络填写的方式,向在孵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27份,剔除重复、未填、漏填或数据存在明显错误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06份,问卷整体有效回收率68.67%。样本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

3.2 变量测量

基于国内外文献,参照已有成熟指标和量表设计研究题项,主要包括两部分:在孵企业基本信息,以及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关系社会资本和创新绩效影响的调查。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关系社会资本和创新绩效影响的调查分为:①在孵企业资源获取,选取资金、技术和商业3个指标,共9个测量题项;②在孵企业关系社会资本,选取信任和承诺2个指标,共9个测量题项;③在孵企业创新绩效,选取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2个指标,共8个题项。所有指标均采用7级打分法,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7”代表完全符合,具体测量题项如表2所示。

表1 在孵企业样本特征

基本特性类别在孵企业数量占比(%)基本特性类别在孵企业数量占比(%)生物医药2512.11~50万元8240.7电子信息5225.3注册资本50~200万元5828.2行业特征航天4521.8200~1000万元2411.7新能源167.81000万元以上4220.4新材料199.2国家级14771.3其它4923.8所属园区市级83.91年以下9747.6资格认证3918.9成立时间1~3年(含3)12833.0其它125.93~5年(含5)3215.55年以上93.9

表2 问卷题项

维度题项指标通过孵化网络获得了地方政府创新基金的大力支持RA1资金资源通过孵化网络获得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RA2通过孵化网络获得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RA3通过孵化网络获得了廉价或者免费共享设施、设备RA4资源获取技术资源通过孵化网络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RA5利用孵化网络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获得了很多技术支持RA6通过孵化网络获得了创业导师的有效指导RA7商业资源通过孵化网络的专题讲座、专场培训和沙龙活动获得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知识RA8通过孵化网络的服务平台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RA9对孵化网络中的中介机构高度信任,并致力于长期合作T1对合作的大学、科研院所高度信任,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T2信任向同行寻求行业及产品信息时,确信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提供T3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寻求产品信息时,会得到有效帮助T4关系维信任孵化器管理团队T5愿意与合作的同行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C1承诺愿意与合作的产业链上下游及同行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C2愿意与孵化器中其它在孵企业分享知识和经验C3孵化器管理团队能毫无保留地提供所需信息和资源C4近3年申请的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大大增加IPA1创新效果近3年产出的新产品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本年新产品(服务)利润/本年销售产品(服务)总利润)IPA2近3年产出的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IPA3创新绩效新产品具有较高独创性,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程度不断提高IPA4专利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IPB1创新效率产品更新周期不断缩短IPB2产品开发速度不断提高IPB3新产品开发项目成功率较高IPB4

4 实证分析

4.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判断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各变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模型和假设具有一定合理性,可进一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内在机理。

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性验证,即需要对所得数据样本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衡量变量信度,其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1,表明变量信度越高。经检验,各变量Cronbach's α系数均超过0.80,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因而变量信度较好。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测变量的收敛效度。当变量的组合信度(CR值)大于0.70,其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值)大于0.50,且KMO值大于0.50时,收敛效度才达到要求。经计算,各潜变量的CR值均大于0.80,AVE值均大于0.50,KMO值均大于0.80,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以任意变量平均方差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大于该变量与其它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区分效度的判定标准。表3中对角线上各潜变量的AVE平方根值均大于对应列的相关系数,表明所有潜在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表3 变量间相关性

变量123451.资源获取0.7562.信任0.571**0.7913.承诺0.527**0.734**0.8124.创新效果0.588**0.549**0.469**0.8715.创新效率0.649**0.533**0.446**0.796**0.856均值5.8105.6435.6785.9235.944标准差0.5580.7790.7510.8110.770

注:N=206,**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双侧检验)

表4 变量信度和效度

潜变量Cronbach'sαC.R.AVEKMO值资源获取资源0.8200.8880.5720.870关系社会资本信任0.8480.8920.6250.919承诺0.8200.8840.659创新绩效创新效果0.8940.9270.7590.941创新效率0.8770.9160.732

4.3 假设检验

4.3.1 回归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来验证假设,结果如表5所示。将样本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加强回归模型的解释力度。模型1验证了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正值,P值分别小于0.05),假设H1,H1a和H1b得到了验证。模型2验证了资源获取对关系社会资本的影响,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信任和承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正值,P值分别小于0.05),假设H2,H2a和H2b得到了验证。模型3验证了关系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孵企业关系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正值,P值小于0.05),承诺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负值,P值大于0.05),假设H3部分得到验证,H3a得到验证,H3b未得到验证。

表5 理论模型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

因变量模型1创新效果创新效率模型2信任承诺模型3创新绩效行业0.0490.0380.0300.0190.001-0.0100.0440.0350.0360.0350.017控制变量时间-0.1730.798-0.1690.813-0.0700.816-0.0450.674-0.1580.479-0.139规模0.0420.055-0.020-0.006-0.116-0.102-0.055-0.044-0.0140.0420.010类型-0.092-0.054-0.062-0.023-0.084-0.046-0.0220.010-0.070-0.030-0.061资源获取0.5650.6280.563-0.325自变量信任0.544承诺-0.427R0.2500.6100.2330.6610.1790.5830.1560.5390.2340.5840.483R20.0620.3720.0540.4370.0320.3400.0240.2910.0550.3410.233P值(sig)0.011***0.024***0.159***0.2880.1420.220***0.072F3.30023.7402.88431.0801.66820.6001.25816.4182.91620.68212.148

注:***表示P<0.001

4.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容易忽略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检验多变量共同作用时,需考虑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作进一步验证。因此,本文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资源获取是否在社会资本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用Amos21进行分析,路径分析如图2所示。从主要拟合指标来看,χ2 /df为2.506,GFI为0.915,CFI为0.937,RMSEA为0.01,基本达到了统计拟合标准。根据Baron和Kenny[32]的研究,中介效应需满足4个条件:自变量与中介变量显著相关;自变量与因变量显著相关;中介变量与因变量显著相关;控制中介变量的效应,自变量与因变量不显著相关(完全中介),或显著性减弱(部分中介)。

根据图2,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β=0.44,p<0.050)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关系社会资本(β=0.70,p<0.050)也达到显著性要求,关系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β= 0.45,p<0.050)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在孵企业关系社会资本在资源获取与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4得到验证。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两条路径:一是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即资源获取→创新绩效(路径标准化效应值为0.87);二是资源获取通过关系社会资本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即资源获取→关系社会资本→创新绩效(路径标准化效应值为0.70×0.45=0.315)。在两种路径中,直接路径在总路径中占比58.8%,间接路径占比41.2%,说明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路径贡献起主要作用,而间接路径在创新绩效的实现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对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关系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关系社会资本在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大部分得到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孵化网络中,在孵企业资源获取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效率,有助于在孵企业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提升创新绩效。关系社会资本在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图2 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关系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路径关系

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孵企业及时获取孵化网络中创新拉动性强、新颖程度高和有价值的资源,提升自身吸收和学习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整合效率,能够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对关系社会资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较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加快了在孵企业自身关系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各类网络主体间的资源互动带来了广泛的交流机会,利于在孵企业与合作伙伴间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信任及承诺,促进关系社会资本的积累。在孵企业关系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信任对创新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得到了验证。信任提高了在孵企业与其它网络主体间的合作效率,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模式,有效弥补在孵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不足,提高在孵企业的创新绩效。但承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未得到验证。杨震宁(2013)认为,关系过度嵌入会对创业者造成行为约束和控制错觉等不利影响。芮正云(2016)也认为,关系维度超过一定程度将产生负面作用。网络主体间的承诺是对彼此自由合作的约束,限制了部分互动行为,不利于各主体依据自身经验和意愿形成战略联盟,也不利于在孵企业向外扩展自身关系网络,降低了在孵企业与其它网络主体间交流的积极性,阻碍了创新的优势互补,影响了创新绩效的提升。另外,在孵企业对承诺关系的维系需要消耗一定协调和维护成本,对其经济利益具有一定影响。关系社会资本在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在孵企业为初创企业,需要依赖在以往合作过程中积累的关系社会资本,形成稳定而持久的网络关系,降低创新活动成本,提升创新绩效。

以往研究认为,企业对资源的识别、获取、吸收和利用能力能够影响创新绩效,但大多数研究并未深入分析其作用模式,仅认为资源占有和利用会直接促进绩效提升。本文经过深入探讨,强调了关系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认为在孵企业基于孵化网络中的关系嵌入努力获取资源的过程,是形成和建立关系网络、积累自身关系社会资本的过程,在孵企业以资源获取为目标的关系社会资本积累,最终会影响孵化网络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改善在孵企业创新绩效。此外,本文着重强调了关系社会资本,尤其是孵化网络各类主体间的信任对创新绩效的重要价值,并认为承诺并不能显著提升创新绩效,这将为在孵企业利用关系社会资本提升创新绩效提供新的关注重点。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着重考察了在孵企业资源获取、关系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关于认知和结构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孵企业行业类别、成立时间、规模大小和所属孵化器类别均会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本文在实证分析中仅将其作为控制变量,未就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分析。上述问题将成为本文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后续研究可探讨社会资本各维度在资源获取和创新绩效间的作用关系,还可研究不同行业类别、不同规模大小等外部因素对在孵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以及与资源获取、社会资本和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振华,赵黎明.多中心治理区域孵化网络特征与动态能力建设[J].科研管理,2014(6):77-83.

[2] PETERS L,RICE M,SUNDARARAJAN M.The role of incubator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29(1):83-91.

[3] 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孵化器组织的网络化机理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0):152-157.

[4] BRUNEEL J,RATINHO T,CLARYSSE B,et al.The evolution of business incubators:comparing demand and supply of business incubation services across different incubator generations[J].Technovation,2012,32(2):110-121.

[5] 张红娟,谭劲松.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跨层次分析[J].管理世界,2014 (3):163-169.

[6] 刘红丽,谢韵,周佳华.在孵企业社会资本,知识获取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3):218-223.

[7] 张道宏,马辽原,胡海青.在孵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三重社会资本为中介变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96-104.

[8] 张晓棠,安立仁,董广茂.关系强度,社会资本对知识获取绩效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结构与行动模型[J].预测,2015,34(1):35-40.

[9] JIANG J Y,LIU C W.High performance work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capital[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5,25(1):126-137.

[10] WEST J,BOGERS M.Leveraging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on: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pen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4):814-831.

[11] 易朝辉.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5):757-762.

[12] LIN Y,WU L Y.Exploring the rol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firm performance under the resource-based view framework[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3):407-413.

[13] 邵兴东,孟宪忠.战略性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关系——企业资源基础论视角下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5(6):56-65.

[14] SCILLITOE J L,CHAKRABARTI A K.The role of incubator interactions in assisting new ventures[J].Technovation,2010,30(3):155-167.

[15] LYONS T S.Building social capital for rur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three case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2,7(2):193.

[16] AARSTAD J,HAUGLAND S A,GREVE A.Performance spillover effects in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assessing a dyadic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0,34(5):1003-1019.

[17] HUGHES M,MORGAN R E,IRELAND R D,et al.Network behaviours,social capital,and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in high-growth entrepreneurial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mall Business,2011,12(3):257-272.

[18] CAMPS S,MARQUES P.Exploring how social capital facilitates innovation:the role of innovation enabler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4,88:325-348.

[19] ALEGRE J,LAPIEDRA R,CHIVA R.A measurement scale for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9(4):333-346.

[20] BORG E A.Knowledge,inform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relationships[J].Technovation,2001,21(8):515-524.

[21] PATTON D.Realising potential:the impact of business incubation on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4,32(8):897-917.

[22] MCADAM M,MARLOW S.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networking activities within the university incuba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2008,14(4):219-241.

[23] FILIERI R,ALGUEZAUI S.Structural soci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Is knowledge transfer the missing link[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4,18(4):728-757.

[24] KIRKBESOGLU E.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managerial reput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99:439-445.

[25] BOND E U,HOUSTON M B,TANG Y E.Establishing a high-technology knowledge transfer network:the practical and symbolic roles of identificatio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8,37(6):641-652.

[26] KORCZYNSKI 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u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1).

[27] CASTRO I,ACEDO F J,PICON-BERJOYO A.Social capit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contingent value of the cross-national diversity:a multi-group analysis[J].Revista Europea de Direccion y Economía de la Empresa,2015,24(1):2-12.

[28] ITURRIOZ C,ARAGON C,NARVAIZA L.How to foster shared innovation within SMEs' networks:Social capital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5,33(2):104-115.

[29] CASTRO I,ROLDAN J L.A mediation model between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3,22(6):1034-1050.

[30] CARPENTER J P,DANIERE A G,TAKAHASHI L M.Cooperation,trust,and social capital in Southeast Asian urban slum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4,55(4):533-551.

[31] BURGMAN R,ROOS G.The importa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ing: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7,8(1):7-51.

[32] 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

(责任编辑:云昭洁)

The Impact of Incubated Enterprises' Resource Acquisition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Incubation Network:Acting through Relational Social Capital

Li Zhenhua,Wang Jiashuo,Wu Wenqi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ubation network,the paper studies how the incubated enterprises obtain the resources effectively in the resource-sharing environment,gain the relational social capital through embedded in the network,and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resource acquisition,rel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n it do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ith the 206 incubated enterprises in Tianjin as the sampl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ource acquisi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both innovation effect and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resource acquisi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both the trust and the commitment of the relational social capital.The trust of the relational social capita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commitment has no positiv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relational social capital plays a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Incubation Network; Incubated Enterprise; Resource Acquisition; Relational Social Capit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收稿日期:2016-10-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318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CGL018)

作者简介:李振华(1976-),女,河北抚宁人,博士,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中小企业管理;王佳硕(1992-),女,山东平度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中小企业管理;吴文清(1977-),男,湖北随州人,博士,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

DOI:10.6049/kjjbydc.2016080248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2-0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