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产业技术升级政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王有志,张巍巍,张玉赋

(江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2)

摘 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与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总结典型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基本走向、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借鉴与启示。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江苏省为例,以问题为导向,摸清江苏省产业技术政策制度框架和基本现状,研究分析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技术政策和制度的需求,紧扣新常态的要求与特征,探索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度框架与实践举措。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升级;产业技术政策

0 引言

“世界经济又走到一个关键当口”,这是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对世界经济大势的综合判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20年全球GDP增速的中轴将由4%下降到2%。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振兴产业的政策,制定以本土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振兴战略。中国经济也步入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的新常态,“三期叠加”矛盾凸显,依靠要素成本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围绕经济新常态,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要发展举措。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紧紧以产业升级为支撑。产业在价值链上的升级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与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产业升级的根本路径在于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技术政策与技术创新具有密切联系,是政府引导、促进和规范产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弥补市场机制缺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效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 文献综述

国外对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Bush[1]在《科学——无止境的前沿报告》中揭开了产业技术政策研究的序幕。我国对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80年代中后期,在进入21世纪后开展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目前,有关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产业技术政策的国际实践、特定领域的产业技术政策等方面。代表性成果有:①产业技术政策内涵。王元和胥和平[2]从促进产业升级的角度研究了产业技术政策,并指出未来产业技术政策制定的方向应是采取更加积极的技术发展战略,努力使我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充分发挥制造业的优势等。高志前[3]讨论了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和功能,对产业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进行了概念辨析,认为产业技术政策是产业政策的组成部分,又区别于创新政策,只有与产品创新或者技术创新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才属于创新政策。李纪珍和吴贵生[4]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产业技术政策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考虑的几个关系,以及制定产业技术政策的目标和重点。陈守明等[5]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技术发展中的产业技术政策;②产业技术政策的国际实践。国际视野下的产业技术相关研究非常充分,许多学者对依托产业技术政策促进产业升级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总结介绍并讨论了其启示意义。Peter[6]研究了美国和欧洲应对技术全球化所采取的产业技术政策,指出一般来讲各个国家不选择某一特定的技术领域进行重点支持,而采取普遍支持新兴领域,并将新技术推广运用到整个国民工业的方式来降低本国技术创新风险。Peilei和Chihiro[7]总结了日本和中国以产业技术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要重视发挥政府政策工具的重要作用,适应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李纪珍和邓一华[8]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例介绍了国外产业技术政策的新特点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新趋势。刘彦(2008)在研究美国产业技术政策发展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应加强法律基础,建立市场机制,强化国家技术发展目标以及灵活运用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布形式等。阎莉[9]、李萍[10]分别研究了日本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并得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张立[11]对印度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历程、动因、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评析,指出商品化率低是掣肘印度发展的症结所在;③特定领域的产业技术政策。Thomas[12]论述了产业技术政策对美国制造业的核心作用,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关乎美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和国家安全,并指出应从支持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培养工程与物理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实施研究与实验税收抵扣,加强新兴领域知识产权的评估、交易与保护等方面完善美国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政策。Konrad[13]对德国是否需要高技术产业政策进行了阐述。Levis[14]研究了美国新兴领域的产业技术政策。纪志成和王艳[15]对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和政策进行了研究,根据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有关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内涵以及典型国家实践案例分析,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而从中观层面对某一特定区域产业技术政策的组织实施模式以及现存问题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新形势下,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本文在充分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重点分析产业升级对产业技术政策的需求,提出未来完善产业技术政策的对策建议。

2 国外促进产业技术政策发展的实践与先进经验

2.1 典型国家促进产业技术政策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特点

国外产业技术政策制定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许多国家在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实施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系统化的产业技术政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韩国等相继推出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技术政策,这些政策的推行一方面确立了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明确了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职责,为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个国家,即美国、日本和印度,从各国不同时期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经济体制、重点扶持领域以及政策手段4个方面总结国外促进产业技术政策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特点。

美国长期奉行自由竞争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一词在美国官方文件中鲜有出现,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政府开始干预经济发展。表1详细总结了美国在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二战前早期技术政策时期(1987-1941年)、二战到冷战时期(1941-1980年)、重要转折时期(1980-1992年)以及1993年至今4个阶段产业技术政策的类型、经济体制、重点扶持的产业以及政策手段[5]。由表1可知美国产业技术政策有如下特点:①形成多层次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②建立产业技术政策实施的市场机制;③支持政府、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④政府科研经费投入从军用研究为主转向军民两用技术研究;⑤采用政府采购制度支持高新技术发展。

表1 美国各个时期产业技术政策

项目二战前早期技术政策时期(1787-1941年)二战到冷战时期(1941-1980年)重要转折时期(1980-1992年)1993年至今产业技术政策推动农业技术转到促进工业技术发展政策以军工技术带动民用技术发展、鼓励企业间研究合作政策从促进纯技术研究转向民间商用技术政策间接促进产业技术发展转向直接推动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间接干预间接干预直接干预重点扶持农业、航空等新兴产业国防、空间、医学、能源等半导体高新技术政策手段法规、政府资助、制定国家标准国家技术创新法、政府资助促进成果转移、扩散、商业化政策国家目标、战略部署

日本被视为高新技术产业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其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值得借鉴[16]。表2详细总结了日本在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2年)、稳定增长时期(1973-1990年)以及经济时期低迷与复苏时期(1990年至今)4个阶段产业技术政策的类型、经济体制、重点扶持的产业以及政策手段[5]。由表2可知,日本产业技术政策有以下特点:①鼓励由技术引进转变为自主创新;②通过税制优惠、补助金与低息融资等多种手段扶植民间部门开展研发活动;③鼓励企业间开展联合研发、风险公担;④促进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和转移转化;⑤加强专利制度建设。

表2 日本各时期产业技术政策

项目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2年)稳定增长时期(1973-1990年)经济时期低迷与复苏时期(1990年至今)产业技术政策倾斜式产业技术政策(1945-1950年)产业优化政策(1950-1955年)主导产业扶持政策、企业改组政策结构调整政策经济复苏与技术发展政策经济体制直接干预间接干预间接干预市场经济为主政府干预为主重点扶持煤炭、钢铁钢铁、电力、海上运输机械电子、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的保持与高新技术政策手段物资管制、价格控制、银行融资金融、税收主导产业扶植、推进企业间重组发展规划、战略目标产业集群、技术、布局政策

近年来,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信息软件、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其产业技术政策的演变及特点值得关注。表3详细总结了印度建国至今3个时期产业技术政策的类型、经济体制、重点扶持的产业以及政策手段[12]。印度产业技术政策有如下特点:①加强科研技术设施建设;②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③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研发;④重视培养产业技术人才。

表3 印度各时期产业技术政策

项目建国初期(独立后-1968年)高度管制时期(1968-1980年)自由化改革时期(1980至今)产业技术政策重工业产业技术政策鼓励国内研发技术政策促进研发机构的绩效和与产业部门的联系政策经济体制公私混合政府干预为主积极放松管制重点扶持国家垄断工业、钢铁石油等重工业小企业工业、机器制造业、钢铁和基础设施设备等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传感器以及计算机软件等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政策手段进口替代、政府投入、科学政策议案、五年规划五五规划、国家科技委员会的成立、立法和发布认证计划放宽许可证政策、颁布《新工业政策声明》以及新的政策、措施

2.2 对完善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的启示

从美国、日本、印度制定产业技术政策的实践经验看,制定与实施产业技术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本国技术创新能力。借鉴其成功经验,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①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应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往往伴随着本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并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而变化。例如,日本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技术政策,印度则根据自身开放程度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②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产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时,政府的种政干预行为不仅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还可以促进市场发展与完善。值得一提的是,高度市场化的美国,也越来越重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政府应该逐步减少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干预。例如,印度在自由化改革时期积极放松管制,从而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③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主导产业的发展顺序。伴随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如果能正确把握并有效利用其规律,必将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等方面实现巨大突破;④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需采用适当的政策工具确保实施效果。政策工具是政策实施的载体,其手段不同、力度不同,实施效果也不同。要依据产业技术政策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机组合,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手段的综合效益。

3 江苏省产业技术政策现状

3.1 产业技术政策历史演变

江苏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其产业技术政策演变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转轨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此阶段,全省产业技术政策较少,以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主。1990年发布了《江苏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1991年制定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施细则》;第二阶段为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时期(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在此阶段,全省产业技术政策逐渐丰富。从产业技术政策内容看,包括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政策、产业发展及示范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各类科技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特色产业基地政策、技术人才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科技服务政策、税收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第三阶段为向创新型国家迈进阶段(2006年至今)。在此阶段,全省产业技术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科技厅会同财政、国税、地税、金融等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产业技术政策内容看,包括技术研发政策、技术改造政策、创新型领军企业政策、中小企业政策、产学研联合创新政策、产业组织模式创新政策、创新创业政策、技术人才政策、科技金融政策、财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等。

图1 江苏产业技术政策历史演变

3.2 江苏产业技术政策特点

纵观江苏省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几个特点:①演变脉络清晰,经历了从技术政策到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之路。早在1996年发布了《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条例》,进入2000年以后,开始出台集成电路、软件、医药、新材料、制造业等特定领域的产业技术政策。十一五期间,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产业八大产业,实施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电网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等十大战略性产业;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阶段性特征明显。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产业技术政策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很好地响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在进入某一阶段的初期都伴随着政策的密集出台。在市场经济初步确立时期,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技术政策,解决技术进步内在动力不足、产业技术转移渠道不畅等问题,重点出台了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政策。在国家发布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伟大目标之后,积极营造创新环境,仅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先后发布了十余项产业技术政策;③产业政策聚焦,发展重点突出。依据政策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如图2所示,25年来,位居第一位的是企业相关政策,其中涉及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位居第二位的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支持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对推动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到目前为止,年支持额度高达12亿元。此外,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金融、区域创新也是产业技术政策关注的重点;④政策体系完善,需求导向突出。经过25年的发展,全省产业技术政策体系逐步建立,涵盖产业技术政策的各个领域。政策制定时效性较强,需求导向突出。特别是进入新常态后,政策制定更加注重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体系,促进大众创新创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商业模式,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构筑区域竞争优势等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3.3 产业技术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省产业技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政府与市场在一段程度上存在错位现象,创新环境营造有待加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导向替代市场导向的现象。例如,对应用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支持较多,但对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资助不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为3%,远低于创新型国家水平,在科技项目支持方面缺位和越位并存。同时,对投资活动激励较强,对创新活动激励偏弱,在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方面存在缺位;②政府支持创新的效率不高,普惠性政策较少。各部门多采用点对点方式,选择部分企业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项目,受益面小,且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政策工具偏重竞争性资助、补贴性政策,普惠性政策少。存在以资助、补贴等方式代替改革和环境创造的现象,竞争性政策多,体制机制建设政策较少;③企业创新的市场风险较高,需求端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供给政策较多且支持力度大,但对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培育仍显不足,鼓励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创新需求激励政策少,有些新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难度大,企业创新风险较高,如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首购首用政策,由于在政府采购流程中没有细化的规定,政策一直未得到真正落实。同时,需求端和创新环境营造方面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④有些政策条块分割,协调落实力度有待加强。部分政策由于与相关政策不协调或缺乏实施细则难以落实,如政府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采购政策等。部分政策由于实施成本高或工作量大,执行部门设定较高门槛导致政策效果打折扣,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较为复杂、技术性较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对政策口径理解不尽一致,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优惠政策的落实效果。

图2 江苏省产业技术政策统计

4 江苏省产业升级对产业技术政策的需求分析

江苏省产业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国家遴选出的1 346项关键技术国际对标定量评价中,江苏省有219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占16.3%。此外,30.0%处于并跑状态,53.7%处于跟跑状态,基本实现了从全面跟踪到“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格局,在全国“三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是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而深入分析全省产业升级对产业技术政策的需求,完善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产业技术政策体系,进而构建先进的产业技术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是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江苏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必由之路。

4.1 传统产业创新滞后,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迫切需要构建产业技术政策体系

近10年来,江苏经济增长明显依赖于第二产业,总体处于从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向高度加工组装重化工业转变阶段。全省整体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比重偏大,目前达到75%。江苏传统产业创新滞后、附加值不高。2014年,全省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4大传统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和企业数量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左右,但投入的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只占30%左右,实现利润占36%。因此,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制定顺应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技术发展战略,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整体设计和协调配合,推动原有产业技术政策向创新链条一体化整体设计转变,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

4.2 自主核心技术掌控能力不强,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迫切需要建立推进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研发投入强度不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于1%,与发达国家的3%以上差距明显。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明显。在福布斯“2014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中,中国大陆有5家公司上榜,江苏空白。2014年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前50强,中兴、华为、腾讯等6家国内企业入选,无一在江苏。未来江苏要实现产业转型应该积极探索建立推进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调整引进技术消化和再创新相关政策,鼓励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减少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最终步入“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良性发展轨道。

4.3 高技术产业效益优势不明显,提高产业质量效益迫切需要加大技术改造政策实施力度

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总体上看,江苏产业结构仍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中低端,工业总体生产效率偏低。全省工业规模约140 000亿元,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但工业增加值率长期徘徊在2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上海、广东等兄弟省市;劳动生产率仅为日本、德国的1/5,相当于美国1978年的水平。高技术产业效益优势不明显,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矛盾突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突破57 000亿元,但73%的高新技术产品由外资企业生产,65.3%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电子信息和医药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利润率均低于北京和广东。技术改造是新常态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利器。对于江苏而言,“江苏制造”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为“江苏创造”。因此,推动技术改造就有了强烈的内在要求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未来江苏省要实现产业转型应该以“提高生产率”作为技术改造政策制定的重要导向,建立支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政策的实施力度,进而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清除无效产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

4.4 企业创新风险高,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迫切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近年来,江苏省加快了科技改革步伐,但其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办法手段不多,体制机制突破不够,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市场不够发达。2014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近3 000亿元,江苏只达到其1/5;上海聚集了上千家猎头公司,江苏只有其1/10,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端领域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紧缺。企业创新风险高,对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培育仍显不足。自主创新优惠政策落实不能完全到位,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和补贴资金往往用于购买国外设备,国内重大创新产品在应用推广中不能得到很好扶持,企业转化前瞻性技术积极性受挫,尚处成长期的企业自主创新难以为继。未来江苏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应由政策推动为主转向市场需求拉动与政府政策推动共同发力,积极探索利于创新的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等需求端和创新环境营造方面的政策。

5 江苏产业技术政策完善建议

5.1 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把握阶段性特征

产业技术政策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标准,注重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应是产业技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业技术政策制定必须注重技术、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国际经验表明,不同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发展战略、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以及采取的政策手段也不同。因此,产业技术政策应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顺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经济、科技发展阶段,把握阶段性特征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变化特点,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5.2 培育“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环境

技术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也会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干预技术发展。在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政府有意识地扶植“幼稚工业”是竞争战略的一种现实选择。例如,1985年日本汽车工业规模只有美国的1/135,前西德的1/13,但在政府扶植下,经历10年发展,日本汽车工业已经称霸全球,在美国市场也占有1/4 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政府就会逐步退出,产业技术政策也会随之向指导型甚至是预测型转变。我国以往的产业技术政策实践往往倾向于采用行政手段,致使某些重点支持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突出,难以应付复杂的利益协调问题,不能保证产业技术政策的有效推行。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政府应该逐步减少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干预,转而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更多地借助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家按照要素的比较优势选择技术和产业,培育“有效市场”,并通过市场机制和高效制度体系,引导和保障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

5.3 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关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依据国外促进产业技术政策发展的实践经验,技术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重点一般在于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而后起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则侧重于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引进—消化—吸收”在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未来我国政府在支持技术引进的同时,更要注重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知识产权。政府应通过多种手段激励企业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最终进入“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良性发展轨道。就江苏省而言,由于全省整体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比重偏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常态下,不能仅仅依靠传统产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更新改造,应尽可能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入推动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有效提升基础工艺、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提高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层次水平。同时,还应依靠传统产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重要的产业配套及广阔的应用市场。

5.4 以技术水平甄别产业类型,注重突出因势利导

在我国第5次国家技术预测中,首次将1 346项技术与国外进行了差距定量评价。结论显示,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从全面跟踪转变为“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格局。“领跑加并跑”技术约占一半,与世界领先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对于江苏而言,有219项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占16.3%。其中,海洋领域江苏领跑技术的比例最高,达到33.3%。此外,“并跑”占30.0%,“跟跑”占53.7%。因此,在产业技术政策制定过程中,应以技术水平甄别产业类型,注重突出因势利导。对于技术领先型产业,必须依靠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以保持国际领先地位。鼓励企业到世界各地建立销售、加工生产、售后服务网络,为企业在海外开拓市场提供人才培训、资金、法律、投资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并跑”产业竞争激烈,应重点考虑如何实现弯道超车。针对企业发展需要,提供海内外创新型人才创业、建设孵化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风险投资等方面政策支持。对于“跟跑”型产业,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企业以并购方式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提供技术改造、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

5.5 加强政策整体设计和协调配合,完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

新常态下,为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以及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迫切需要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整体设计和协调配合,推动原有的产业技术政策向创新链条一体化整体设计转变,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对于江苏省而言,未来完善全省产业技术政策体系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定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技术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关键,以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为支撑,建立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发展战略;②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降低企业创新市场风险,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健全技术转移与产业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③建立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手段,研究明确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指南,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以及技改融资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④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研制,积极制(修)订国际、国家技术标准,完善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融合机制,加快采用先进标准生产的步伐,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企业持续创新基础能力;⑤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等的先进经验,着力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项目经理制组织产业技术研发,探索科技计划管办分离改革试点,强化主攻重点、突破难点的鲜明导向,引导科研活动更多地面向应用需求;⑥加快制定互联网+产业技术政策。确立“先发展、后管理、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的原则,加快制定促进互联网+产业技术政策,鼓励互联网经济创新。建立扶持小微企业成长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培育网络服务平台,发展分享经济,不断拓展技术经济空间、信息消费空间、提质增效空间、新业态价值空间、智慧民生空间、共享经济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文军.产业技术政策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2014,33(3):80-83.

[2] 王元,胥和平.“十五”促进产业升级的技术政策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2(3):2-5.

[3] 高志前.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与功能[J].中国科技论坛,2008 (3):48-59.

[4] 李纪珍,吴贵生.新形势下产业技术政策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4):1-8.

[5] 陈守明,李永,程徳理.技术发展中的产业政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6] PETER W.Techno-globalism and industrial policy responses in the USA and europe[J].Intereconomics,1997(7-8):74-86.

[7] PEILEI F,CHIHIRO W.Promo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ough technology policy:lessons from Japan and China[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6(28):303-320.

[8] 李纪珍,邓一华.国外产业技术政策的新特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75-76.

[9] 阎莉.日本产业技术政策探析[J].日本研究,2009 (4):52-56.

[10] 李萍.战后日本产业技术政策的特点和成果[J].经济导刊,2008 (7):30-31.

[11] 张立.印度产业技术政策的发展评析[J].南亚研究季刊,2007 (2):56-63.

[12] THOMAS D.The key role of technology policy in the future of US manufacturing,knowledge[J].Technology& Policy,2003,16(3):78-102.

[13] KONRAD S.Do we need a strategic high technology policy [J].Intereconomics,1992(5-6):103-107.

[14] LEVIS M B.America′s emerging technology policy[J].Minerva,1992,30(3):317-336.

[15] 纪志成,王艳.中国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江海学刊,2011(6):78-82.

(责任编辑:林思睿)

The Study on 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y to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Jiangsu Province

Wang Youzhi,Zhang Weiwei,Zhang Yufu

(Jiangsu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Nanjing 210042,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ies system ha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maintaining medium-high economic growth and adapting to the new normal.Industrial upgrading,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ies,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ve been described.Then followed the investigation of typical cases abroad and advanced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ies.Jiangsu have been taken as the prototypes,as he has ranked first i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the recent 7 years.Base on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y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Key Words:The New Normal; Industrial Upgrading;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ies

收稿日期:2016-12-09

基金项目:江苏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BR2015032)

作者简介:王有志(1963-),男,江苏句容人,江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战略、企业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张巍巍(1981-),女,河北唐山人,博士,江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政策;张玉赋(1962-)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区域创新、科技体制改革。

DOI:10.6049/kjjbydc.2016090717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0-00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