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协调性研究

梁双陆1,张 梅2

(1.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2.云南大学 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将创新划分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3种类型,构建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3类创新发展水平,并测度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匹配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3年间我国东部地区创新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创新之间的协调作用程度主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创新之间的协调作用程度处于濒临失调或勉强协调阶段,东部地区创新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应重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

关键词: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创新协调性

0 引言

随着全球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化,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必然选择,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创新主要是指使用新产品、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取新资源、实现新组织5种情形。不同学者针对不同研究对象,提出了不同的创新分类方法。本文将区域创新分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其中产业创新涵盖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品牌创新等,最终会通过企业的新产品销售得以实现;技术创新主要指新技术的出现或新方法的应用,通常以专利受理情况进行衡量;而组织创新主要指组织结构、组织管理、组织战略等的创新,对组织创新进行量化评价是比较困难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法人组织包含政府组织、企业组织与中介组织,组织创新的结果往往反映为法人机构的增加或减少。创新不能被简单理解为某项技术或工艺发明,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创造性变化与整体转型的一项系统工程,且创新涉及产业、技术、组织等多个维度的相互关联,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互相作用的结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单项创新能力强不一定有持续创新优势,只有各种创新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区域持续竞争优势。

1 文献评论

一直以来,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均为学界研究的重点,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开始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王艾青[1]指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均具有经济增长效应,3种创新内在统一于经济增长,只是其作用层面具有一定差异性,且它们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任一种创新若脱离了其它两种创新的作用,其产生的增长效应就会呈现边际递减效应,无法形成持续增长动力。因此,不能片面强调某种创新,而应重视它们之间的协调性。辛冲[2]提出,企业创新需要采取不同方式,将不同形式的创新进行重组,通过不同要素的差异组合,形成有效创新组合,即通过不同创新之间的整合与匹配,形成创新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共同提升企业创新水平,而更多研究则集中于探讨两种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支撑条件,正确的技术路线是产业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来源,为经济活动提供新的生产可能边界,从而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依赖于技术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同时产业创新又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并为技术创新营造更好的环境条件。管顺丰、胡树华等[3]研究认为,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核心,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培育创造新技术并加以产业化应用,从而实现产业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黄顺春[4]认为,产业创新主要指企业突破已有结构化的产业约束,并通过一系列组合创新来改变现有产业结构或形成新产业的过程。技术创新依靠产业创新进行扩散,且技术创新的增长效应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和放大。毛维青、陈劲等[5]指出,技术创新促进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间最佳组合的形成,即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创新。

1.2 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相互依存,组织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与保障,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路径。反过来,技术创新又能够为组织创新提供动力,是组织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必须在特定的组织机构及制度、文化背景下发生,组织创新可通过提高相应组织的创造性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而技术创新被当作组织创新的一种驱动力,其发展能够促进组织变革。目前,分析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的文献较多,且集中于对企业内部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探讨。廖理、姜彦福[6]研究认为,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培育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官建成、张爱军[7]强调,技术与组织的有效组合决定了技术创新成功率,若组织变化与技术创新协调不好,便会导致技术创新失败。刘璇华等[8]认为,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相互协调匹配具有必然性,正确认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协同发展。汪波等(2005)指出,当企业现有组织模式与技术创新进程不匹配时就会阻碍创新的发展,组织模式就必须改革。陈春明、金大伟[9]指出,循环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创新必须将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结合起来进行协同。Schmid T和Rammer C[10]进一步指出,只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有效匹配时,才能够对创新绩效产生最大效应。李靖等[11]研究认为,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不相适应、不相匹配阻碍了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二者的匹配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效率。此外,张美丽等[12]强调,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匹配性,从而改善企业绩效。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不同创新形式需要协调发展,单个创新也要求各组成要素相互匹配,才能发挥最大创新绩效。

1.3 组织创新与产业创新

在现有创新文献中,研究产业创新与组织创新关系的文献较为欠缺,但产业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容忽视。组织创新能够激励和推动产业创新,并为产业创新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组织创新通过提高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以及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最终实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对产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组织创新,建立高效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产业创新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产出,而产业创新是组织创新的结果,其又能为组织创新提供新的平台。

从相关研究来看,在对于不同创新形式相互协调发展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为企业,分析较多的是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相互匹配及其效应。本文参考以上成果并运用到区域层面,分析区域创新中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及其匹配协调程度。

2 模型与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衡量创新的指标较多,常用的有创新投入指标、创新风险指标与创新产出指标等。本文在坚持全面性、系统性和可量化原则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并考虑指标数据的完整性及可比性,选取创新产出指标反映我国各省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水平。某一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反映该产业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据,因而选取我国各省规模以上企业人均新产品销售收入反映各地区产业创新水平;而技术创新主要通过专利数量反映,通常专利申请受理量又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3个方面,因而选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主要指标;组织创新的测算数据难以获得,且关于组织创新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统一的定义,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及分析的需要,本文选取法人单位数加以衡量,其中,法人单位数主要包括企业法人单位数、政府法人单位数和中介法人单位数。共选取7个指标反映我国各地区3个创新子系统,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子系统评价指标产业创新人均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人)X1技术创新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件)Y1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量(件)Y2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量(件)Y3组织创新企业法人单位数(个)Z1政府法人单位数(个)Z2中介法人单位数(个)Z3

2.2 指标权重确定

由于各指标性质与量纲不同,不同指标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本文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通过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分解,得出数据的主成分及其权重。其中,根据每个指标对总体评价目标的贡献率进行赋权,反映不同目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计算过程为:用SPSS24.0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要素成分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的原则,提取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系统的主成分。参考曾鸣、王亚娟[1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采集p维随机向量x=(x1,x2,…,xp)T;n个样品xi=(xi1,xi2,…,xip)T,i=1,2,…,nn>p,构造样本阵,对样本阵元进行如下标准化变换:

其中,

(2)对标准化阵Z求相关系数矩阵:

其中,

(3)解样本相关矩阵R的特征方程|R-λIp|=0,得P个特征根,确定主成分。

,确定m值,使信息利用率达85%以上,对每个λjj=1,2,…,m,解方程组Rb=λjb,得单位特征向量

(4)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变量转化为主成分。,j=1,2,…,mU1称为第一主成分,U2称为第二主成分,……,Up称为第p主成分。

(5)对m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对m个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最终评价值,权数为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主要反映了多个系统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且各系统联合起来会产生一定效应的现象,同时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会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耦合协调度模型可用于度量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发展趋势。

2.3.1 计算方法

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如下:

(1)

其中,uiuj为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反映了系统发展水平。通过式(1)可以看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数值越大,创新之间相互作用程度越强。

由此,可得产业创新系统(F)与技术创新系统(G)耦合度模型为:

(2)

其中,用f(x)、g(y)、h(z)分别表示产业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与组织创新子系统 (H)的综合评价值,即系统的发展水平:

(3)

(4)

(5)

其中,aibjck分别为各项指标权重系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为各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且0≤On(t)≤1,其值越接近1,表示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越强(高关联度),匹配程度越高。与式(2)类似,可以计算F系统与H系统、G系统与H系统之间的耦合度(O22O23)。

但是耦合度仅反映了创新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不能衡量创新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因而进一步引入耦合协调度评价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

(6)

通过式(6)可以度量两个创新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衡量创新系统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其中,O21为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系统间的耦合度,D1为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T1为区域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该指数通过对不同创新进行加权平均,以得出创新系统的综合水平,α,β为待定系数,根据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程度,设α=β=0.5。组织创新系统的待定系数设为γ(γ=0.5),其它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2D3计算方法与式(6)类似。

计算FGH3个子系统的综合耦合协调度公式如下:

(7)

其中,D1D2D3分别为F-GF-HG-H的耦合协调度系数。根据前文分析并参考曾鸣、王亚娟[13]的研究可知,3个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基于两两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在分析3个创新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时,依据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系数,得出3个创新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系数,从而判断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程度。

2.3.2 评价标准

对耦合协调度进行分级,以确定各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及各地区发展类型,借鉴钟霞、刘毅华[14]的研究中对耦合协调度等级的划分方法,确定等级划分与评级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耦合协调度(D)协调等级耦合协调度(D)协调等级0~0.09极度失调0.50~0.59勉强协调0.10~0.19严重失调0.60~0.69初级协调0.20~0.29中度失调0.70~0.79中级协调0.30~0.39轻度失调0.80~0.89良好协调0.40~0.49濒临失调0.90~1.00优质协调

3 结果分析

3.1 我国各地区创新发展水平

基于上文指标体系,分别对我国东、中、西3个地区的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参照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对我国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其中,用人均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人)衡量各地区产业创新水平,用万人均专利申请受理量表示技术创新水平,用法人组织变化率衡量组织创新水平。

3.1.1 产业创新发展水平

2008-2013年,我国各地区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各地区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用该地区所有省份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的平均值反映;下文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发展水平与之类似)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且增长趋势比较明显。中部与西部地区产业创新呈缓慢上升趋势。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创新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但二者的差异相对较小。可见,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见图1)。

图1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水平对比

3.1.2 技术创新发展水平

2008-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增长趋势明显,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相比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呈缓慢增长态势,且二者的趋势基本一致,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但这两个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3个地区的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见图1)。

3.1.3 组织创新发展水平

2008-2013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组织创新发展水平呈现明显波动,且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组织创新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组织创新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在2010和2011年,西部地区的组织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随后两个地区的组织创新水平基本一致。从组织创新发展水平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较小(见图1)。

通过对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水平可以看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明显。

3.2 我国各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耦合协调度

3.2.1 东部地区3大创新子系统耦合协调度

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系数显示,2008-2013年各创新系统间呈现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一期间,东部地区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协调发展由勉强协调逐步进入初级协调阶段。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以及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未呈现较明显的变化,这些系统间的协调度发展水平主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相比来看,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略高。

从时序上看,该期间东部地区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相互间协调发展水平比较平稳,3大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且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见表3)。

表3 东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间耦合协调度

年份D1D2D3Dall20080.5970.6220.7120.66720090.5980.6570.6940.67520100.5770.6570.6780.66220110.6090.6840.6960.69020120.6110.6870.6880.68920130.6110.6620.6540.670

注:D1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D2为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D3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Dall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下同

3.2.2 中部地区3大创新子系统耦合协调度

2008-2013年我国中部地区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之间呈现出一定相互作用关系,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强。从耦合协调度系数可以看出,中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在轻度失调、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3个状态间波动,不同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略高。从时序上看,该期间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系统及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所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其中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状态变为轻度失调,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状态转变为濒临失调状态。总体来看,这一期间,中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轻微波动,但这些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主要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见表4)。

表4 中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间耦合协调度

年份D1D2D3Dall20080.4110.5100.5220.47020090.4580.5630.5050.50220100.4050.5090.4780.45420110.3770.5010.4320.42620120.3620.4290.4520.40220130.3970.4090.4850.414

3.2.3 西部地区3大创新子系统耦合协调度

2008-2013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之间呈现一定相互作用关系,但相互协调作用并不强。从耦合协调度系数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在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两个状态间波动,不同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略高。其中,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略微波动,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退化为濒临失调状态,但平均来看,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系统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变化,但平均来看,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平稳,均处于濒临失调状态。总体来看,这一期间,西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轻微波动,但平均来看,这些创新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主要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见表5)。

表5 西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间耦合协调度

年份D1D2D3Dall20080.5190.4940.4940.49720090.5040.5000.4670.48520100.5060.5110.4580.48620110.5030.5190.4540.48720120.4680.5100.4300.46220130.4490.4910.4040.435

综上分析得出,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其创新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各区域内不同创新系统之间协调发展进程的演变存在略微差异,但差异不大。从两两创新间的耦合协调度系数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创新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2008-2013年,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3大创新的协调作用程度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3大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而中西部地区3大创新之间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两个地区3大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见图2)。

图2 产业—技术—组织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

4 结语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从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发展水平来看,除组织创新存在波动外,我国各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具有明显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创新水平相对较高,发展较快,这得益于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创新环境及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

(2)从各区域内创新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及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创新与组织创新比同区域内其它创新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高。

(3)从时序来看,我国各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创新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濒临失调或勉强协调阶段。

(4)从空间来看,我国各地区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创新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之间无明显差异。

本文认为,各地区在高度重视提升创新力和创新绩效的进程中,不能忽视各创新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各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不同创新形式间的相互匹配与协调发展,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 王艾青.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8):31-34.

[2] 辛冲.组织创新的动态演化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9):97-103.

[3] 管顺丰,胡树华,石永军.产业创新原理及管理原则[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6):16-16.

[4] 黄顺春.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568-570.

[5] 毛维青,陈劲,余利舰.产品-工艺组合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9):113-117.

[6] 廖理,姜彦福.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J].技术经济,1996(9):33-35.

[7] 官建成,张爱军.技术与组织的集成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2):57-61.

[8] 刘璇华,夏洪胜,惠青山.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互动模式研究[J].工业工程,2003,6(1):25-28,46.

[9] 陈春明,金大伟.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协同问题——以循环经济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07(6):160-163.

[10] SCHMIDT T,RAMMER C.Non-techn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nge bedfellows[Z].Working Paper,2009.

[11] 李靖,石春生,刘微微.高技术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状态的测度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4):172-177.

[12] 张美丽,石春生,贾云庆.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效应涌现机理研究[J].软科学,2013 (27):44-58.

[13] 曾鸣,王亚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6.

[14] 钟霞,刘毅华.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5):568-574.

(责任编辑:云昭洁)

A Study on Coordination of Industr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Liang Shuanglu1,Zhang Mei2

(1.School of Economics ,Yunnan University;2.Development Institut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dustr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We build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bout industr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industr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and measure the degree of marching and coordination among the subsystems of three inno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three innovations in the East is higher than in the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mong the subsystems of three innovations in the East is in the stage of primary coordination 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mong the subsystems of three innovations in the Middle and West is on the verge of disorder or in the stage of barely coordination.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ree innovations in the East is better than in the Middle and West.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se region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tching and coordination among industr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Key Words:Industry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收稿日期:2016-12-13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2013GXS1D007);云南大学“青年英才”计划项目(XT412003);“云岭学者”项目(C6153001)

作者简介:梁双陆(1970-),男,彝族,云南石屏人,博士,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学与边疆经济发展、创新与增长、西部发展;张梅(1989-),女,云南宣威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学。

DOI:10.6049/kjjbydc.201610015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10-0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