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研究

罗 晰,周业付

(九江学院 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5)

摘 要:针对“互联网+”对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影响,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农业产业化实现路径。根据“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化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农业产业化农户实现新模式、政府政策支持实现模式、农业研发与创新实现模式、网络营销管理平台构建模式、农产品产业链延伸模式5个子系统,分析了影响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产业化;系统动力学;产业化模式

0 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互联网+”极大促进了农业产业融合,进一步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加快了农业经营主体重构,改变了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环节,而农业产业化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体。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关注如何将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利益主体或经营主体联合起来。但由于农业相关企业投入大而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生产主体缺乏互联网思维、农村物流发展速度慢、运费价格高、“互联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专门人才少等一系列问题存在,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阻碍了农业增收和农业行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理念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互联网之长补农业发展之短、促进农业行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3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少量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化。关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研究,Park等[1]基于项目管理方法与手段,纵向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管理效率的方法;范德成、胡钰[2]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并综合我国实际情况,设计出具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形式;蔡海龙[3]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提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收益的对策建议;姚岚[4]从企业制度视角对农业产业合作社与公司治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农业产业合作社应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社;孙正东[5]从交易费用论、规模经济论、专业分工论和博弈论等视角,分析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织形式的演化过程和机制。部分学者从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入手展开研究,余涤非[6]对现阶段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Li Yurui和 Wang Jing等[7]从信息技术、物流管理和农业食品质量安全以及组织模型、运行机制优化、融资和风险预防等方面论述了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谢彦如[8]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表现、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手段、机会和政府等6个方面对云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张小军[9]指出,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化与税收政策的关系,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赵一茗、袁建华[10]从产品定位、技术、管理、销售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制约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从企业发展和市场潜力层面提出相应对策。也有一些学者从互联网角度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研究,Kim,Sounghun [11]认为,互联网之于当今全球化发展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完善农业产业化中的有效性方面作用显著;Kurucu等[12]指出,农业产业化应有一个更加宏观的目标,该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政府支持外,还需要网络从业者的帮助;刘丽伟、高中理[13]指出,应充分发挥 “互联网+农业”平台服务与增值服务互补的服务化优势,做好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吴絮颖[14]提出“互联网 + 农业”存在互联网普及程度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由此提出提高农村网络服务水平、构建信息整合系统、创新农业产业营销模式、健全电商融资平台等建议;潘启龙[15]分析了“互联网 + 农业”产业链融合机理,探讨了“互联网 + 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和全产业链融合中的实践模式,指出产业链融合创新的深远影响。

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以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农业产业化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农业产业化系统进行完善与创新。尽管有少数研究学者以互联网为背景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研究,但仅围绕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化推动作用的发挥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并非从系统角度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研究。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农户和企业自身的创新意愿为出发点展开研究,发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动了研发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得“互联网+”与农业产业化紧密联系,形成了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该研究视角不仅充分考虑到农户自身情况,还联系到互联网平台以及农业方面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在推动农业产业链延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新形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 研究方法

系统动力学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用以处理复杂问题的系统方法,综合了反馈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决策论、计算机仿真及系统分析方法,强调以系统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该方法通过因果反馈关系描述系统的动态复杂性,挖掘系统动态行为的结构性原因,尤其适合于研究社会、经济、生态等非线性复杂大系统问题。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Forrester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用以分析研究复杂系统问题。该方法在系统行为与其内在机制间相互依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逐步揭示系统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常用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定性分析与定量仿真预测研究 。

在系统动力学中,系统基模原理的核心是运用图形符号,简明地描述各因素间的关系。由这些因素构成的环路,通常被称为反馈环,反馈环在一定因素作用下,通过一定方式关联在一起。在一个系统中,n个不同要素变量的闭合因果链序列为V1(t)→V2(t)→V3(t)→V4(t)...→Vn-1(t)→Vn(t)→V1(t),则称之为此系统中的反馈环。对于该反馈环中任一变量 Vi(t),若在给定时间区间内的任意时刻的Vi(t)量相对增加,且经过一个反馈循环后Vi(t)量相对再次增加,则该反馈环为在给定时间区间内的正反馈环;反之,则称为负反馈环。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是一个由政府、企业与农户、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参与,由“互联网+”、研发与创新、产业链延长、营销与管理平台、产业农户自身等多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为了找出制约因素,从而更好地指导“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方法,对“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得出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

3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化各子系统间关系描述

“互联网+”背景下,各行业所处环境发生了变化,农业面临市场风险、技术不足、疫病风险等诸多问题。借助“互联网+”建立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健康发展及服务社会的需要,以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从图1中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许多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业。农业企业为主体,政府是农业发展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政府引导下的高校与科研机构是农业创新成果的转化者,企业和农户是需求的提供者,各主体共同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在新兴技术产业技术环境、区域宏观经济环境、区域融资环境、文化环境下,农业产业链延长使得“互联网+”农业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增加。“互联网+”业态的形成推动了新的营销平台发展,为其提供了大量需求信息,农产品网上交易不断取得新发展。另外,营销平台还提供了交易数据与产品信息,使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由此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的产业化创新体系,各要素都发挥着自身作用并互相影响。

(1)农业企业与农户是“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运行的中坚力量,通过提供农产品或服务获利,其是“互联网+”创新活动中知识和技术转换的主要需求者。

(2)高校与研发机构是科研、技术开发、知识传播及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的主体,是实现“互联网+”农业产业化创新的坚实基础,企业与农户对其依赖性越来越大,合作越来越紧密。

(3)政府在“互联网+”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于制度差异性,政府需从行业整体发展出发,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对农业企业、高校及研发机构、互联网、产业链等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进行协调与激励。

(4)“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农产品技术,还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因此,在产业创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市场资源短缺、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销售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而“互联网+”营销管理平台能为其提供帮助与支持,“互联网+”营销平台运营机构日益成为“互联网+”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系统结构及相互关系

3.1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农户实现新模式

图2为各要素构成的正负反馈关系:

(1)“互联网+”→企业及农户对创新新意愿→农业产业化创新新融资→技术水平→民众消费量→需求总量→企业及农户对创新新意愿。“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各个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挑战,通过“互联网+”实现农业产业化,能有效解决融资问题、突破农业技术瓶颈,使得企业及农户的创新意愿不断增强。

(2)政府支持→企业及农户对创新意愿→农业产业化创新新融资→科研机构和大学参与→引进人才→技术水平上升→规模化经营/农业等风险降低→产业化水平→利润总量→经济效益→农业GDP→政府收入→企业及农户创新意愿。该反馈环路为正反馈环,要求农户具备一定农业产业化相关知识,不能单凭个人经验进行生产活动。同时,还需要科研机构与高校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出,进而提高农业产业效率、减少产品损失。因此,需要通过提高农业人才素质,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并利用专业技术实现企业及农户的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进而激发农户产业化创新意愿。

图2 农业产业化农户实现模式

3.2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政策支持实现模式

图3为政府政策支持模式的正负反馈:

(1)“互联网+”→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产业创新资金→科研机构与大学参与→农业疫病率降低/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场风险预警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升→民众满意度→政府政策支持。政府政策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互联网+”业态的形成改变了传统农业发展环境,需要政府带动农业产业突破瓶颈、提高民众满意度、建立并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对农业发展给予支持;同时,利用产业创新资金、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效益提高、农业GDP增长。

图3 农业产业创新体系政府政策支持实现模式

(2)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法律法规完善→投资环境改善→银行贷款增加→产业创新意愿→产业合作程度→农业创新率→农业产业化水平→经济效益增加→农业GDP增加→财政收入增加→政府政策支持。该反馈环路为正反馈环,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关系国民生计。“互联网+”业态的形成促成了农业发展新局面,在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创新意愿日益增强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相关财政投入,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降低农户银行贷款门槛,创新融资形式,为产业化升级与统一服务。最后,通过激发科研机构和大学创新意愿,降低农业疫病率、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及市场风险预警度,从而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提高其产业化水平。

3.3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研发与创新实现模式

图4为农业创新体系研发与创新的正负反馈:

(1)“互联网+”的出现→研发与创新→产业研究交流→研究机构的出现→新技术的推广→农民工回流农村→农户管理水平→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需求增多→农民收入增多→农业GDP上升→财政收入→研究与创新。该反馈回路凸显了研发与创新的重要性,反映出农业产业化通过产学研交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素质、提升农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扩散,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最终实现农户收入提高、丰富农业劳动力。

图4 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农业研发与创新实现模式

(2)生态环境受损/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紧张/农村劳动力减少/政策支持→研发与创新→高校及人才培养→相关措施与建设出现→物联网及大数据生产/智慧农业推广/信息化与基础设施融合→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市场需求增多→行业利润上升→市场前景变好→研发与创新。该反馈环路为正反馈环,在“互联网+”背景下,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而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紧张等自然环境问题及农村劳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社会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此时,全国高校为了顺应趋势,开设相关专业、培育专业人才,进而提高研发与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4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管理平台构建模式

图5为农业产业创新体系网络营销管理平台构建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将服务平台、交易平台、金融平台相互联系起来,服务平台通过农业管理、农业学院、农业疫病将产品信息及时传达给交易平台,交易平台通过直营店、网店、促销店将需求信息反馈给服务平台。同时,交易平台把交易数据传达给金融平台,金融平台通过农银贷、农信贷、支付宝把网络支付转发给交易平台,3个环节在互联网主导下相互联系、协同运行。我国绝大多数农户及企业都在农村,而农村信息化水平低,使得农业难以融入互联网交易平台。因此,加快建立农业产业集群管理平台尤为必要,同时还要推动农户技术水平提升途径网络化,加强与其它交易商、服务商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使得农户通过服务平台、交易平台、金融平台实现最大收益。“互联网+”网络营销管理平台能有效降低农业产业分散性,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提升农业产品的生产合理性,进而降低农产品损耗,最终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3.5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实现模式

图6为农业产业链延长的正负反馈:

(1)“互联网+”推动→农业产业链延长→研发与创新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相关科研成果产出→技术提高→环境保护→农业产业良性发展→市场销售增加→产业效益提高→利润上升→农户受益→市场挖掘潜力大→农业产业链延长。该反馈环路为正反馈环,反映了农业产业链以“互联网+”为开端,通过相关法律支持与研发经费投入,促进相关科研成果产出,最终实现产业链延长。

图5 农业产业创新体系网络营销管理平台构建模式

(2)农业销售的单一性/产业附加值低/提升空间需要/市场风险性/法律法规出台→禽类产业链延长→研发与创新经费投入→相关科研成果产出→物流技术/休闲观光农业/禽类粪便制肥的技术转化/有机作物种植→缩短流通环节/罐头食品/有机化肥/绿色农作物→环境保护→禽类产业良性发展→市场销售增加→产业效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上升→需求稳定→禽类产业链延长。农业产业附加值提升离不开政策支持和互联网推动,需从产前、产中、产后全面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物流技术水平、缩短运输时间,把禽类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实现再种植,大力发展绿色农作物,如此循环反复,进而实现环境保护、降低成本,吸引更多企业及农户加入电商销售平台,最终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图6 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实现模式

4 对策及建议

4.1 构建“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互联网+农业”必将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农业产业融合十分重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更是在“互联网+”发展道路上又一个意义非凡的里程碑。“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之长,补农业发展之短,从生产到销售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建立高效率的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率。

4.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及政策优惠

当今农业发展面临行业分散、企业规模小以及研发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如养殖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提供政府资金等,为行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为产业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提高农业一线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定期、系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可以使其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同时对农业企业减免税收。

4.3 农产品营销渠道升级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弊端诸多,受天气、季节、运输方式等影响较大,而“互联网+农业”能弱化这些负面因素的作用。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销售渠道进行升级,一方面,合理、准确的市场定位有助于寻找客户群、提前预订,保证农产品销路。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参加国外交易会、展销会和推介会,提高产品知名度,进而提高出口量、扩大农产品需求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4.4 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执法环境

加强农业法制宣传与推广。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及执法环境是当今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从业人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业污染处理技术落后,严重地污染了当地环境、破坏了生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对基础人员进行约束,激励其进行新探索,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PARK,JUNG-II,KIM,et al.Analysis on the priority of policy programs for 6th industrialization in agricultural sector:using AHP[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015(42):461-467.

[2] 范德成,胡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与策略设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68-71.

[3] 蔡海龙.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组织形式及创新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4-11.

[4] 姚岚. 企业理论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5] 孙正东.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范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6] 余涤非.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7] LI YURUI,WANG JING,LIU YANSUI.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a perspective from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J].Journal of Geographic Science,2014(24):1115-1130.

[8] 谢彦如. 云南省农业产业集群链式整合路径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5.

[9] 张小军. 税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学,2016(8):21-22.

[10] 赵一茗,袁建华.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6):75-78.

[11] KIM,SOUNGHUN. Analysis on the consumers′ perception about the 6th industrialization in agricultural sector [J].Journal of Regional Studies 2016(24):181-198.

[12] KURUCU.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livestock revolution in Korea[J]. The Journal of Rural Society,2013(23):143-192.

[13] 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 +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2015(12):18-23.

[14] 吴絮颖.“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作用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5):208-212.

[15] 潘启龙.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产业链融合创新分析[J].农业经济,2017(3):9-11.

[16] 邱蓉,姚剑虹.贵州农业产业化可持续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50-53.

[17] 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18] 徐艳. 互联网环境下中国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研究[J].电子商务,2015(10):23-27.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novation System 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Luo Xi,Zhou Yefu

(The 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 Systematics,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5,China)

Abstract:Focus on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and builds the model of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dustrialization,this paper builds 5 subsystems including farming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ntention,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network marketing management platform,and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extension,which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agri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is analysis,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Internet +";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Dynamics; Industrialization Model

DOI:10.6049/kjjbydc.2017050785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4-0071-07

收稿日期:2017-10-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62019,7146202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JD17093)

作者简介:罗晰(1980-),女,江西南昌人,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学;周业付(1976-),男,湖北黄冈人,博士,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