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与激进式业态创新对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张 伟1,郭立宏2,张武康3,郝敏敏4

(1.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3.西安交通大学 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4.西安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各行业商业竞争愈演愈烈,业态创新对于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同形式的业态创新会对企业管理产生不同影响,让企业无从选择,但现有研究并未真正厘清企业业态创新形式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间的关系。鉴于此,通过对中国东部、中西部等地区296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企业业态创新形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渐进式与激进式业态创新均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具有显著影响;从影响程度看,渐进式业态创新的作用强于激进式业态创新;企业业态创新的平衡效应和乘积效应均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渐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财务绩效;竞争优势

0 引言

全球范围内的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不确定性日益提升,创新能力成为组织长远发展的关键确保因素[1],通常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或对已有产品和技术进行扩展和改造,最终实现组织整体经营水平提升[2]。国内外商业环境正面临着激烈竞争及低迷消费的冲击,在竞争环境与市场压缩双重挑战下,各企业主动进行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改革,从理念和技术上进行业态和管理创新,以形成新的增长点。当前我国流通领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流通现代化阶段,有学者指出新业态的诞生、发展和普及,将成为我国流通现代化新一轮加速提升的重要标志[3]。尤其是新兴的现代商贸业态发展势头强劲,业态创新和战略调整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应对经济低迷、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此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企业创新转型政策,对我国企业创新转型作出了具体的思想指导和基本原则指引,推动了企业改革创新。

关于业态创新,已有文献更关注业态创新的作用价值,而就不同程度业态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少。学者Liebmann等[4]区分了企业渐进式业态创新和激进式业态创新两种创新战略类型。渐进式业态创新战略包括企业节约各种成本、保证后勤服务流程高效运行以及合理有序的商品管理等;激进式业态创新战略则是企业新组织形态的呈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能指导企业进入新领域。具体来说,渐进式业态创新是指企业在原有业态的基础上,进行具有优化效应的经营管理创新,但不限于此,还包括新的商品管理手段、市场定位更新及经营手段创新等;激进式业态创新则主要是指企业对新业态的选择,以及根据所在地区的要求构建新型业态。国内外学者指出,业态创新分类标准多样,有的按照创新程度进行划分,有的按照创新来源等进行划分,并且现有研究成果侧重于商业创新活动中的某一个方面,较少从系统理论视角统揽商业创新全局。实际上,企业业态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各创新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并且企业业态创新包括旧业态完善和新业态创造两个方面。因此,采用基于创新程度的业态创新分类方法,将企业业态区分为渐进式和激进式业态创新,能更系统地研究企业业态创新活动,更有效地揭示业态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消费习惯改变和信息网络与通讯技术大发展,移动互联网下企业业态演变的再思考[5]以及“新业态”概念的提出[6],使得学者对企业业态变革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研究日益深入。在业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方面,学界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局限在“业态数量”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或“业态组合”变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多采用理论演绎方法,导致很多学者认为只要企业采取业态创新战略,就能扩大竞争优势、获得良好的财务绩效[3,7]。有学者分析实体百货转型[8]、实体零售商业模式创新[9]等课题,还有学者结合新媒体背景,研究企业业态创新活动(彭娟,2016)。尽管已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在企业绩效评估及具体业态创新实践对策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缺乏定量分析支持,即少数学者仅在特定的案例研究中证实了企业业态变革对业态创新绩效的影响[10],认为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而对业态创新程度与企业绩效关联的研究很少。企业业态或商业模式不是静态不变的,新业态的成功出现更多是一种机会或递增过程,会对绩效产生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11]。此外,工业制造业创新战略匹配方式研究已有很多,成果较为丰富,但在将创新战略推及其它行业、研究其普适性的过程中,不同的业态创新战略匹配方式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什么影响,同样值得关注。这方面研究会使创新理论的具体应用具有不同于工业企业的零售特性[12],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业态创新理论。

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构建渐进式和激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作用概念模型,将企业绩效分为短期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并以我国296家采取过各式业态创新活动的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模型关系假设,以期为业态理论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作出一定补充,进而为企业业态创新实践提供指导。

1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1.1 渐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Benner和Tushman[13]指出,渐进式创新是一种利用性创新,创新目的在于满足现有市场或顾客的需要,丰富现有知识和技能,改善已有设计,拓展服务和产品,提升分销渠道效率。Reynolds等[11]将企业业态创新分为战略创新与运营创新,指出运营创新等同于渐进式创新。Willans[14]指出,尽管近年来百货公司由于竞争原因呈现下滑趋势,但通过产品线调整、成本控制和服务改进等方式,着力打造成为顾客愉快购物和享受生活的地方,就仍能继续生存下去。Goldman[15]聚焦于跨国企业业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战略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跨国企业实施了6种直接的业态形式改变策略,以更好地迎合中国市场需求[15]。Reynolds等[11]指出,过于单纯化或正规化的企业业态转变存在风险,而实验性、渐进性、偶然性的改变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Dorman[16]对比线上和线下运营,发现在线运营和实体运营互为补充,并证实了在电子商务交易出现增长的情况下,实体运营模式并非必然无用。上述研究表明,企业渐进式业态创新会使现有的组织能力得到强化,并且投入少、运营周期短,面临的技术风险也较小,因而从影响程度上看,这种业态创新方式对公司近期影响要大于长期。实践表明,企业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进行重大业态创新较为困难,而渐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更为突出,有助于提高当前业态运营效率、提升当期绩效水平。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渐进式业态创新,积极营造适应渐进式创新的商业环境,着力培养与提高员工创造力,鼓励企业员工及相关创新主体不断开拓新思路,构筑畅通有效的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最终推动企业实施渐进式业态创新。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a:渐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1b:渐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具有正向影响。

1.2 激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Tushman和Romanelli[17]指出激进式创新的特点:“组织对过程进行再定位,对形成的模式从根本上进行重新安排”。Reynolds等[12]将企业业态创新分为战略创新和运营创新,指出战略创新等同于激进式创新。Levary和Mathieu[18]指出,实体商店、电子商店和线上线下混合型公司具有不同的优势、面对不同的挑战,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型公司是将电子商店和实体商店相结合的最佳商业模式,未来绩效最好,这是因为该模式能够实现范围经济。González-Benito[19]指出,业内间的竞争强度比业态之间更为激烈,对企业经营者来说,为了覆盖市场而建立一个商店网络体系、创造不同的业态组合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将同行竞争效应降到最低。Qian等[20]研究了经营管理者在已有业态基础上,新开设工厂店对已有业态销售的影响,发现工厂店开业对已有业态具有积极的外溢表现,使所有商品销售量提高了大约17%。理论研究表明,激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影响较大,会给企业运营带来新的难题,但这对新企业来说也是其进入消费者市场的有利契机。创新具有强大的破坏性作用,会对整个产业造成冲击,往往会导致产业发展的重新洗牌。在标准的市场营销理论中,激进式创新是不连续的。奥勒[21]研究了日本企业业态创新情况,指出日本企业采用的是一种频繁的“供应方驱动”创新模式,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常常会推动企业实施快捷、实效的业态变革。上述研究表明,激进式业态创新能使企业未来财务收益增加,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进而在特定市场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c:激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H1d:激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具有正向影响。

1.3 业态创新匹配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3.1 业态创新平衡效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创新理论指出,当倾向于渐进式创新时,企业可能面临由于现有能力落后于革新者变革思想而产生的风险。基于这种创新类型的企业,虽然会连续不断地对现有市场和技术进行开发与利用,以实现企业短期目标,但这种创新成功是不能持续且较为短暂的,这是因为一旦面临新的市场与技术变革,企业由于准备不足,不具备相应能力以应对新的运营环境[22]。在此背景下,企业因“路径依赖”及“核心刚性”作用产生的“能力陷阱”,阻碍了企业对现有能力的提升与更新。与此相反,当企业倾向于激进式创新时,由于新产品设计、研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而获得回报具有一定周期,此时企业面临革新风险。但是企业如果只注重产品研发,而不注重新品营销推广,可能会陷入“创新两难”的困境——因自身专注研发而让其他竞争者或跟随者及时跟进并获得较好的市场回报[23]。学者Utterback[24]强调了这一问题,指出企业在开发新品或开拓新市场时,还应高度关注自身制造能力、财务投资能力及市场营销能力,为后续新产品市场化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考察企业业态创新的研究,张晓霞[25]根据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了我国农村企业业态演变,认为业态创新需要在现有业态基础上,同时开展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并且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共同发力促进农村业态创新发展。徐健、汪旭晖[26]专门分析了企业创新活动,指出业态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关注企业各项能力建设,以保证新业态形成后能迅速实施市场化推广。March[27]指出,企业渐进式创新与激进式创新是相互联系但类型不同的两类创新活动。电器专业店苏宁公司回归互联网创新本质,均衡推进实体业态和网络业态创新发展,强调线上线下密切配合,共同服务于顾客,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机和网络销售的负面冲击,实现了财务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共同提高[28]。企业渐进式业态创新强调企业当下生存状况,关注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而激进式业态创新强调企业未来发展,关注如何创造、引导顾客需求,两类创新活动互相竞争,争夺有限的企业资源。因此,企业必须平衡渐进式创新与激进式创新,合理分配资源,保证二者共同发展,明确企业发展现状与长远目标,进而促进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a:渐进式业态创新与激进式业态创新的平衡效应,会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渐进式业态创新与激进式业态创新的平衡效应,会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1.3.2 业态创新乘积效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创新理论指出,企业的渐进式创新与激进式创新会相互影响。从作用关系上看,渐进式创新会对激进式创新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较高频次和较深程度的渐进式创新会使企业不断改进经营知识探索活动及新资源开拓活动,从而促进新产品或服务产生,并且能够实现新市场商业化运营。企业持续、重复地运用自身知识和战略资源,能加深管理层对资源功能的理解,进而企业管理层会随环境变化和经营活动需要,有意识地对当前资源配置进行重构,保证企业激进式创新的有序推进[29]。随着企业渐进式创新流程日益熟练,企业能更高效地吸收外部知识与资源,促进企业组织变革,带动新产品或者新技术的产生并成功运营[30]。相对地,激进式创新也会影响渐进式创新,随着较高程度的激进式创新的实施,新产品、新服务或新技术的出现会推动现有流程更新,改善企业现有产品和市场推广策略,有助于公司其它产品和服务在现有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得到提升。

在企业业态创新研究中,Dorman[16]研究了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模式下业态创新线上线下协同效应,指出在线运营和实体运营相互补充,即在电子商务交易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实体运营并非必然无用,相反会因线上运营得到促进与提升,这是企业对新知识和新资源有效利用、转化的结果。Qian等[21]研究了工厂店业态对企业经营者其它业态形式绩效的影响,发现其具有积极的外溢效应,表现为所有商品销售量增加了大约17%。分析其机理发现,工厂店业态与已有业态存在差异,工厂店开业后顾客反而会从企业经营者核心业态购买更多价格较高但质量更好的商品。同时,业态激进式创新也会促进渐进式业态创新发展。例如,京东在强化线上网络业态发展的同时,利用企业已有知识和惯例,不断进行在线商品创新,先后建立了奢侈品网站和超市网站,强化了综合商业模型创新效果,提升了企业财务绩效、扩大了互联网领域竞争优势。由此可知,在业态渐进式创新与激进式创新之间,企业组织现有的知识和惯例具有杠杆效应,能促进较高程度的渐进式业态创新与激进式业态创新,这种乘积效应会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c:渐进式业态创新与激进式业态创新的乘积效应,会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H2d:渐进式业态创新与激进式业态创新的乘积效应,会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合上述理论分析,得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

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是企业业态,相关变量如业态创新战略(渐进式与激进式)和企业绩效(财务绩效、竞争优势)等数据不容易从公开资料中直接取得,因而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同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主要观测变量的因子结构是否与之前的构念相符。结构方程模型既能对测量误差进行较好解释,还能有效分析潜在变量之间存在的路径关系。因此,本文在研究渐进式、激进式业态创新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时,选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另外,业态创新战略的匹配方式具有平衡效应和乘积效应,本文借鉴焦豪[31]的研究思路,分别对两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2.1 变量测量

对于概念模型中的变量测量,借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流通领域学者意见,对受访企业高管进行访谈并开展样本预调研,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测量题项。具体来说,渐进式业态创新和激进式业态创新的测量参考了李飞[32]、Jansen等[33]、王敏[34]、张婧和段艳玲[35]等的研究成果,各用5个题项进行描述;企业短期财务绩效测量参考了Spanos和Lioukas[36]、丁欣等[37]和张勉等[38]的研究成果,采用3个题项进行描述;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即非财务绩效的测量,参考了Cao和Dowlatshahi[39]、焦豪[31]和Oh等[40]的研究成果,采用3个题项进行描述。问卷采用Likert5级量表方法,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在填写问卷时,要求被调查者结合所在企业往年实际经营情况,与国内同行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尤其是与其主要竞争对手作比较。

此外,本文控制变量有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企业性质等。企业年龄为企业自成立起至调研问卷时的经营年份;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变量[41],借鉴学者Pertusa-Ortega等[42]的研究,采用企业员工人数测度。由于企业规模对业态创新与绩效的作用存在边际递减效应,所以对企业员工人数取自然对数;企业性质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影响企业创新战略决策的重要变量之一,本文借用较为成熟的企业性质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国有、集体、民营和三资企业4种类型[31]

2.2 样本收集与描述

所选研究样本应保证其能覆盖所有行业,以消除行业对研究结论的偏差[43]。进行企业调查时,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和公司高管(如副总经理、总监、董秘、战略发展部经理或事业部经理等)为受访对象。同时,考虑到研究目的和企业经营活动存在的地域差异,分别选取东部(北京、上海、大连)、中部(郑州、太原、武汉)和西部(成都、西安、兰州)地区的企业,形成研究样本。这些企业经营范围较广,既有服饰、家具、建材、办公、电器、图书和体育健身器械等制造行业,也有食品、副食、生鲜、百货、玩具等零售行业,还包括银行、餐饮、咨询等服务行业。

本次问卷发放时间为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份,历时9个月,具体情况是:对西安企业采取上门发放,由于有前期课题合作和预调研基础,以及商联会的推荐,双方信任度较高,共发放问卷40份,全部有效回收;通过各城市商业联合会,对其会员企业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最后,对没有出现在商联会会员名单上但黄页中有的企业,利用师门成员的人际关系及自身学习生活中同学朋友关系,采用邮寄和电子信箱两种途径,共向企业发出问卷160份,回收79份问卷,有效问卷69份。3种方式合计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318份,其中有效问卷29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6.92%。

对于回收的有效问卷,从企业成立时间分析,10年及以下的占比43.58%,成立时间达20年以上的仅占样本的9.12%;从企业规摸即员工人数看,平均人数在500人以下的占比38.17%,501~1 000人的占比40.21%,大于1 000人的占比21.62%;从企业性质,国有企业占比29.39%,集体企业占比23.31%,而民营企业占比最大,达到33.11%,三资企业占比14.19%;从企业主力业态看,超市业态发展迅猛,占比达28.72%,百货店业态占比25%,专业店/专卖店业态占比21.62%,便利店占比13.18%,新兴的网上商店占6.08%,其它业态类型占5.4%。总体上看,样本企业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国企业业态发展的实际情况。

2.3 样本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对量表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进行检验,包括渐进式业态创新、激进式业态创新、短期财务绩效、长期竞争优势等变量,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最小为0.829,最大为0.931,均大于0.7的阈值,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然后,采用Amos13.0软件分别对业态创新模型及企业绩效模型作CFA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各测量模型的χ2/df值介于1~5,符合标准;RMSEA值均小于推荐的标准值0.1;NFI、TLI、CFI和IFI值均大于推荐的标准值0.9;在P<0.001的水平上,各路径系数均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渐进式业态创新、激进式业态创新和企业绩效等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44]

表1 各变量Cronbach's α值和CFA模型拟合结果

变量Cronbach'sα值χ2/dfRMSEANFITLICFIIFI渐进式业态创新0.8291.1260.0010.9980.9880.9840.991激进式业态创新0.9311.2020.0020.9990.9970.9930.989短期财务绩效0.8702.4570.0790.9770.9370.9790.979长期竞争优势0.8952.6250.0740.9950.9910.9970.997

3 假设检验

3.1 业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利用AMOS软件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模型总体拟合指数值为44.588(自由度 df=99),χ2/df值为0.450,小于5;RMSEA值为0.001,小于0.05;比较拟合指数NFI、TLI、CFI、IFI分别为0.984、0.996、0.999、0.997,均大于0.9趋近于1。根据学者侯杰泰等[45]提出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标准可知,模型总体拟合指标处于较好的拟合范围内,RMSEA处于可接受范围内,比较拟合指标NFI、TLI、CFI和IFI也在拟合可接受范围内。

根据表2的模型拟合结果可知,变量间的4条路径均显著,分别为短期财务绩效←渐进式业态创新(β=0.542,p<0.001),长期竞争优势←渐进式业态创新(β=0.256,p<0.001),短期财务绩效←激进式业态创新(β=0.369,p<0.05),长期竞争优势←激进式业态创新(β=0.134,p<0.01),并且所有路径系数相应的CR值均大于1.96,方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这些路径所代表的变量之间均有正向影响关系,研究H1a、H1b、H1c、H1d通过检验。同时对两种业态创新类型进行对比,如短期财务绩效←渐进式业态创新(β=0.542,p<0.001)和短期财务绩效←激进式业态创新(β=0.369,p<0.05),长期竞争优势←渐进式业态创新(β=0.256,p<0.001)和长期竞争优势←激进式业态创新(β=0.134,p<0.01),可以发现,无论是从路径系数还是显著程度看,渐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都比激进式业态创新强。

表2 业态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拟合结果

标准化路径系数路径系数S.E.C.R.P短期财务绩效渐进式业态创新0.460.5420.0866.283∗∗∗长期竞争优势渐进式业态创新0.250.2560.0693.722∗∗∗短期财务绩效激进式业态创新0.130.3690.0596.245∗长期竞争优势激进式业态创新0.410.1340.0632.108∗∗χ2dfχ2/dfNFITLICFIIFIRMSEA44.588990.4500.9840.9960.9990.9970.001

注:***表示 P<0.00l,**表示 P<0.01,*表示 P<0.05,下同

3.2 业态创新匹配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业态创新战略匹配方式具有平衡效应和乘积效应,本文借鉴焦豪[32]的研究思路,分别对两种效应进行检验。具体检验步骤为:首先计算渐进式与激进式创新每个测量项目差值的绝对值,在0~5之间按数值大小分布;然后,用5减去上一步计算得到的每个测量项目差值绝对值,代入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具体运算处理。处理所得数据的数值越大,表明企业渐进式与激进式创新的平衡匹配情况越好,反之亦然。在对渐进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进行乘积效应检验时,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对渐进式与激进式创新的每个测量项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所得的各测量项目标准化处理数值进行相乘,形成新的数据;最后,将该新数据代入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计算和处理。

对结构方程模型运用AMOS软件进行分析运算,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结构方程模型总体拟合指数χ2值为263.192(自由度df=100),χ2/df值为2.632,小于5;RMSEA值为0.074,小于0.1;比较拟合指数NFI、TLI、CFI、IFI分别为0.905、0.926、0.939、0.939,均大于0.9趋近于1。根据学者侯杰泰等[46]提出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的标准可知,模型总体拟合指标中的χ2/df处于较好的拟合范围,RMSEA处于可接受范围,比较拟合指标NFI、TLI、CFI和IFI均在可接受拟合范围内。

根据表3的模型拟合结果可知,短期财务绩效←业态创新平衡效应(b=0.169,p<0.05),长期竞争优势←业态创新平衡效应(b=0.233,p<0.01),短期财务绩效←业态创新乘积效应(b=0.490,p<0.01),长期竞争优势←业态创新乘积效应(b=0.307,p<0.05),均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路径系数对应的CR值均大于1.96,结构方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为正值,说明由这些路径代表的变量之间均存在正向影响关系,H2a、H2b、H2c、H2d通过检验。

表3 业态创新匹配方式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拟合结果

标准化路径系数路径系数S.E.C.R.P短期财务绩效业态创新平衡效应0.140.1690.0802.110∗长期竞争优势业态创新平衡效应0.210.2330.0723.229∗∗短期财务绩效业态创新乘积效应0.180.4900.1772.767∗∗长期竞争优势业态创新乘积效应0.130.3070.1561.968∗χ2dfχ2/dfNFITLICFIIFIRMSEA263.1921002.6320.9050.9260.9390.9390.074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汇总和理论分析,构建理论概念模型,基于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1)企业渐进式业态创新和激进式业态创新均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大样本的统计回归分析,验证了企业业态创新的两个维度均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学者Reynolds等[12]和Qian等[21]的研究结论相互验证。渐进式业态创新能够加强企业与顾客间的密切交流、合作,使顾客满意度不断提升,有助于更好地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提高顾客忠诚度,从而获取顾客价值,提升企业财务绩效。激进式业态创新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这种创新模式是对现有系统的改进与革新,企业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优于原有产品和服务,能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能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要,进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同时,企业激进式业态创新超越了顾客期望,能激发出顾客的潜在需求,有助于与同行进行差异化竞争,避免了竞争的“红海”现象,更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绩效和竞争优势。此外,激进式业态创新能促进企业不断完善其动态能力,该创新模式是企业在重复实践和不断试错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2)企业渐进式业态创新对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正向影响均强于激进式业态创新。无论是从路径系数还是显著程度看,渐进式业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均强于激进式业态创新。有学者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原因是我国文化因素、教育方式等存在特殊性,中国人对出名、出风头受到传统习俗影响,导致其行为受到束缚,进而使其从个人主观方面对企业开展的各种激进式创新产生抵制;另外,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模式设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成长为企业内部员工后,其创新意愿不强[32]。此外,国内企业自身业态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企业全面对外开放时,国内各大企业纷纷效仿国外企业业态,从而模仿式创新对企业大发展起具有重要作用,既满足了顾客购物多元化的需求,也获得了市场成功。从互联网企业业态引入对实体商业企业的影响看,实体商业企业应开展以服务创新为主导、以管理创新为支持、以渐进型创新为手段、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业态创新活动,以增强企业竞争力[46]

(3)企业渐进式业态创新和激进式业态创新的平衡效应及乘积效应对企业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恰如Dorman[17]在研究全渠道零售下的业态创新活动中线上和线下协同效应时指出,在线运营和实体运营互为补充,企业对新知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转化能使二者间得到较大地促进和提升,该结论也印证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企业渐进式业态创新与激进式业态创新的平衡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强化竞争优势,这是因为渐进式与激进式业态创新的平衡效应能够破解企业 “现有能力陈旧”和“创新两难”的困境[32],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绩效。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和顾客价值理论,当企业的渐进式创新活动活跃时,能不断复制、改进和完善已有业态,不断满足现有市场顾客需求,进而不断提升顾客忠诚感;同时,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及顾客需求多样化,企业在完善现有业态的基础上,利用组织学习增强自身动态能力,进而促进激进式业态创新,获取新的市场机会,进而创造出新业态,实现开辟新市场和挖掘顾客的目的。特别是网络销售业态的引入,同时开展两种形式的业态创新,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竞争力[47]

4.2 研究启示

综上可知,对于我国企业而言,业态创新上亟待摆脱一味模仿的做法,应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业态创新战略提高财务绩效、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具体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认清业态创新战略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有序开展。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及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绩效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学者黄国雄、宋则指出,企业发展速度减缓的趋势将持续好几年时间。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需要进行变革,推行流通现代化。流通现代化是一种顺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的动态变革过程,而商业业态变革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48]。考虑到我国地区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多样性,在进行业态创新时,可以综合运用渐进式业态创新和激进式业态创新,进而形成自身特有的业态创新模式。未来国内企业将由商品中介变为信息中介、从大众服务变为个性化服务、从商品管理变为客户管理、由集中转向分散,面对这一变化趋势,企业业态创新活动应趋于合理化与人性化,使商品买卖对顾客而言不仅是购物过程,还能使其产生更高的服务满意度和愉悦的购物体验感。

(2)在企业业态创新战略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从渐进式业态创新入手,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而推动激进式业态创新的实施。这种创新方式一方面能使企业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需要,获取顾客满意度、实现企业价值;另一方面,能够避开国内外同行的直接竞争,形成市场差异,为企业开辟新的生存空间[49,50]。国内企业需要准确把握企业业态创新的特征,以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而这些特征表现为:业态创新更关注与企业日常经营密切相关的短期目标,如减少成本、提高销量等;企业业态创新偏好低风险,并且成功概率能够很快得到评估;企业业态创新成果只能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才能得到保护。总而言之,国内企业创新特征是以服务创新为主导、以管理为支持、以渐进式为手段、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注重对先进管理技术的消化吸收,结成战略联盟实现经营创新。国内企业在进行业态创新时,应尽可能以原有业态为基础,以商业企业主动创新的方式实现转型。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新业态和老业态之间产生恶性竞争,以免企业自身效益下滑。

(3)加强不同程度的业态创新战略匹配活动,以实现对悖论的有序管理,进而促进企业绩效提升。本文研究发现,企业需对渐进式业态创新和激进式业态创新二者进行平衡,这种平衡是适度倾斜的平衡,不是追求绝对平衡,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当其业态创新能力整体较弱时,更需要保持平衡式发展。矛盾理论指出,适度的不平衡对事物发展是有好处的,即有所“倾斜”对事物发展更有益,而只是片面追求发展中的绝对平衡,会使思维趋向于简单化、机械化,不利于事物发展。当两种业态创新方式均较强时,二者会相互促进、螺旋上升,进而使企业整体业态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较好的企业绩效。此外,运用系统理论对企业业态创新进行研究,更有利于指导企业在实际创新活动中合理分配人、财、物等资源,更紧密地联系各创新要素,使之协调、共存于企业创新系统中,为企业绩效提升施加最强合力。鉴于此,企业应在自身内部进行不同类型的业态创新,实现不同创新文化与组织结构的匹配,权衡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期绩效与长期竞争力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采用恰当的管理方法应对,因变而变,最终推动国内企业的长远稳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MCGRATH R G.Exploratory learning,innovative capacity,and managerial oversigh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1):118-131.

[2] SCHOONHOVEN C B,EISENHARDT K M,LYMAN K.Speeding products to market:waiting time to first product introduction in new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77-207.

[3] 晁钢令.商业业态创新是新一轮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J].中国流通经济,2013(9):14-17.

[4] LIEBMANN H,FOSCHT T,ANGERER T.Innovations in retailing:gradual or radical innovations of business models[J].European Retail Digest,2003,37(6):55-60.

[5] 张琼.移动互联网+视域下零售业态演变路径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2):14-19.

[6] 杜睿云,蒋侃.新零售:内涵、发展动因与关键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2):139-141.

[7] 沙振权,张权.基于新媒渠理论的零售业态创新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1-14.

[8] 王小佳.实体百货经营转型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7(2):107-110.

[9] 李富.实体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及发展空间[J].开放导报,2017(1):59-64.

[10] SORESCU A,FRAMBACH R T,SINGH J,et al.Innovations in retail business models[J].Journal of Retailing,2011,87(S1):S3-S16.

[11] REYNOLDS J,HOWARD E,HRISTOV L,et al.Perspectives on retail format innovation:re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7,35(8):647-660.

[12] 苏云霞,孙明贵.国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梳理及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172-180.

[13] BENNER M J,TUSHMAN M.Process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photography and paint industri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47(4):676-707.

[14] WILLANS J.Department stores:an enduring retail format[J].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1997,1(2):145-149.

[15] GOLDMAN A.The transfer of retail formats into developing economies:the example of China[J].Journal of Retailing,2001,77(2):221-242.

[16] DORMAN A J.Omni-channel retail and the new age consume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direct-to-consumer channel interaction in the retail industry[R].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2013.

[17] TUSHMAN M L,ROMANELLI E.Organizational metamorphosis:a 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5,32(7):171-222.

[18] LEVARY R,MATHIEU R G.Hybrid retail:integrating e-commerce and physical stores[J].Industrial Management,2000,42(5):6-13.

[19] GONZLEZ-BENITO,MUOZ-GALLEGO P A,KOPALLE P K.Asymmetric competition in retail store formats:evaluating inter- and intra-format spatial effect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5,81(1):59-73.

[20] QIAN Y,ANDERSON E,SIMESTER D.Multichannel spillovers from a factory stor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3.

[21] 奥勒·亨德里克·迈耶.日本零售业的创新和动态:从技术到业态,再到系统[M].盛亚,李靖华,胡永铨,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2] TUSHMAN M L,ANDERSON P.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1):439-465.

[23] CHRISTENSEN C M,RAYNOR M E.The innovator's solu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2003.

[24] UTTERBACK J M.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6.

[25] 张晓霞.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演变探析——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48-53.

[26] 徐健,汪旭晖.零售企业创新活动对自主创新能力及市场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10,203(8):46-50.

[27] 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28] 陈晓平.苏宁的渐进式革命[J].21世纪商业评论,2010 (8):54-59.

[29] 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383-397.

[30] 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31] 焦豪.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218(11):76-91.

[32] 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12):654-660.

[33] JANSEN J J,VAN DEN BOSCH F A,VOLBERDA 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1661-1674.

[34] 王敏.基于二元组织的企业颠覆性和维持性创新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35] 张婧,段艳玲.市场导向对创新类型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1(5):68-77.

[36] SPANOS Y E,LIOUKAS S.Contrasting porter's competitive strategy framework and the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907-934.

[37] 丁欣,杨善林,李敏.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连锁零售企业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16-18.

[38] 张勉,李海,魏钧.企业文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一致性和均衡性的观点[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8):140-148.

[39] CAO Q,DOWLATSHAHI S.The impact of alignment between virtual enterpris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an agile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23(5):531-550.

[40] OH L B,TEO H H,SAMBAMURTHY V.The effects of retail channe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n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30(5):368-381.

[41] NADLER D, TUSHMAN M.Strategic organization design:concepts,tools & processes[M].New York:Person Scott Foresman,1988.

[42] PERTUSA-ORTEGA E M,MOLINA-AZORN J F,CLAVER- CORTÉS E.Competitive strategy,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a comparison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the contingency approach[J].Management Decision,2010,48(8):1282-1303.

[43] 赵凯.中国零售企业绩效来源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4] GERBING D W,ANDERSON J C.An updated paradigm for scale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unidimensionality and its assessmen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8,25(2):186-192.

[45]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6] 张武康,郭立宏.网络零售业态引入对零售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2):181-184.

[47] 王海波.网络零售业态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16(1):161-164.

[48] 韩民青.中国经济面临的发展趋势、严峻挑战与战略抉择——把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8-74.

[49] 张蕴萍.公平竞争审查视野下中国政府规制治理的构建[J].理论学刊,2017(5):81-86.

[50] 李凡.生态-消费悖论下的居民消费引导机制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64-68.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Format Innovation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Zhang Wei1,GuoLihong2,Zhang Wukang3,Hao Minmin4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China;3.City Colleg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18,China;4.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petition in industry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the importance of format innovation is becoming more distinct in re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Apparently,different influences on management that result from different forms of format innovation make it difficult for enterprises in decision-makings.However,the existing research fails in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novation formats in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or competitive advantages.Therefore,the paper investigated how format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 influences enterprises' performance,based on a survey study conducted with 296 enterprises in eastern and middle eastern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format innovation have notable influences on enterprises'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Moreover,incremental format innovation has greater influences compared with radical format innovation.Furthermore,both balance effects and multiplier effects of format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s have notably positive influences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Key Words:Incremental Innovation; Radical Innovation; Firm Performanc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OI:10.6049/kjjbydc.2017110240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4-0025-08

收稿日期:2017-12-14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专项科研项目(2014P2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3JK0125);西安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4J129)

作者简介:张伟(1976-),男,四川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营销;郭立宏(1962-),男,陕西华县人,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与创新管理;张武康(1976-),男,陕西韩城人,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零售管理、创新管理;郝敏敏(1980-),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责任编辑:林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