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的军民技术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韩国元,孔令凯,武红玉,李天慧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军民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的重要内容,其影响因素众多繁杂,运用科学方法厘清军民技术融合影响因素和影响过程,为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对于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增强国防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将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分为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技术标准3个子系统,通过分析3个子系统间关系,界定军民技术融合系统边界,构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航空航天业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通过仿真分析,得出政府政策、技术标准、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是影响军民技术融合的重要因素,进而揭示各变量与军民技术融合的内在联系。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军民技术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军民融合;技术融合;系统动力学;影响因素

0 引言

军民融合是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强军和富国兼顾的必由之路。2017年1月22日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从顶层设计上标志着军民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核心战略。通过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打破军民技术分离状态,形成军用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动的良性循环,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军民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的重要内容,深化军民技术融合,一方面使军民双方分享彼此的先进技术,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推动产业融合及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推动军民企业技术创新和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保持技术竞争力,稳定科技人才队伍,巩固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军民技术融合促使军民企业合作日益密切,增加产业之间技术交流机会,技术关联性愈发紧密,为军民产业融合奠定基础。军民技术融合影响因素众多,运用科学方法厘清军民技术融合影响因素和影响过程,为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持,对于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增强国防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1 文献回顾

统筹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是我国军民融合追求的目标。张纪海、乔静杰[1]将我国军民融合思想划分为“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军民深度融合发展”4个阶段,而技术融合是每阶段关注的重点[2-4]

军民两用是军民融合的初级阶段,怀国模[5]指出此阶段要求军工企业在生产上拥有两套技术,平时为民用,战时为军用,以军为主搞军民结合。军民两用阶段军民间关系被割裂,军民之间基本上处于孤立状态,谈不上技术融合。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军民融合思想的第二阶段,叶卫平[6]及亚太安全研究中心教授Richard A Bitzinger分析寓军于民阶段军民融合主要有3种形式:军转民、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民参军。在军转民过程中,对技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军用技术转民用,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指出政策机制、思想观念、管理机制、市场影响、技术转移意识等是影响军用技术转移的主要因素[7]。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是寓军于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者将创新及市场平台建设、市场化评估、两用技术发展资金来源作为切入点,分析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影响因素[8,9]。民参军是寓军于民的第3种表现形式,黄朝峰[10]认为技术标准以及军工行业设备专业性是形成技术壁垒的主要原因。

军民融合作为军民融合思想的第三阶段,除研究两用技术转移外,对军民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的研究逐渐深入。TeKulve和Smit[11]指出技术创新离不开军民融合,而“双能网”是促进军民技术转化的重要战略[11]。技术创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及其投入—产出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作用[12,13]。冯媛[14]基于发酵理论研究发现技术标准是影响军民融合创新的重要因素,合适的技术标准强度对军民融合具有促进作用,并从政策角度出发,分析了有效合理的政策干预对加强技术标准的作用[15,16]

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军民融合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军民深度融合是更高层次的融合,在此阶段,技术融合仍然是军民融合研究的关键点。张勇等[17]从技术本体、技术供体、技术受体、融合环境4个一级指标出发,构建了影响我国技术融合模式的指标体系。张纪海、乔静杰[1]指出,军民深度融合是军民融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技术标准建设和军民科技成果转移是促进技术融合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军民技术融合研究有以下3个不足之处:①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系统整体视角对军民技术融合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②对于军民技术融合较少使用定量分析方法;③当前对军民技术融合的研究,主要从军民技术创新、军民技术转移、融合路径等角度进行探讨,缺乏整体性。本文从系统整体的视角,分析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及其子系统,构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深度挖掘驱动军民技术融合的关键因素。

2 军民技术融合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军民技术融合是指技术知识创造、转移与价值应用动态的整合过程[17],在技术融合过程中强调军民技术创新及技术引进、内化,形成军民领域的通用技术。当前已被学者普遍接受的军民技术融合形式,主要包含军工技术转为民用技术,民用技术转为军工技术以及两者合作开发新技术。但是,将军民融合系统仅分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子系统是不全面的。分化建设体制下形成的军用技术标准和民用技术标准不统一,形成军民融合主体之间的壁垒[15],其是影响军民技术创新和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关键点。所以,本文将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划分为军民技术创新子系统、军民技术转移子系统和技术标准子系统。

2.1 军民技术创新

军民技术融合是一个动态整合过程,在当前已有的技术融合模式中,技术创新增强军民融合主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力,降低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为军民技术融合注入新的元素,将技术创新作为军民技术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军民技术创新是指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军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根据我国国防及经济发展需要,对军民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或发明新技术,以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军民技术创新能够整合国家创新资源,对提升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是军民技术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军民技术转移

现有研究将军民技术转移作为军民技术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技术转移主要包含军技民用和民技军用两种形式[2]。军技民用指将军事科研单位开发的知识技术应用到民品生产中,满足民用产品生产及经济发展的需求。民技军用指将民间开发的先进技术转移到军品生产活动中。军民两用技术转移作为军民技术融合的主要内容,丰富了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产品结构,增加了两者的技术储备总量。西方发达国家武器装备需要的高新技术绝大部分来自民用企业,这些经验表明技术转移在技术融合中不可或缺。

2.3 技术标准

军民技术标准是军民技术融合过程中技术活动的规范,而技术标准由产品标准、工艺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组成。军民企业间实行同样的技术标准,降低了民用企业进入军工企业的门槛,同时,提供了技术转移和创新的制度规范,降低了成本,避免同一技术在军民两方中呈现较大差别,阻碍军民技术融合。此外,制定的技术标准被大部分企业使用,占领大量市场份额,凭借技术标准优势可为军民企业带来收益。基于技术标准的作用,世界各国军队普遍重视军民技术标准,因此,将技术标准作为技术融合系统的子系统。

2.4 军民技术融合系统概念模型

通过军民技术融合分析,将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分为军民技术创新、军民技术转移和军民技术标准3个子系统,并构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军民技术融合概念模型

技术创新是技术转移的源头,离开了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将不复存在。技术创新使各个地区、行业之间技术水平发展不一,形成技术阶梯,使高水平技术不断被转移,而在军民技术融合过程中同样遵循此模式。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而技术转移加快成果转移速度,因此,技术转移促进了技术创新进程。通过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得以显现[17],技术创新借助技术转移实现价值,离开技术转移,技术创新的作用将会减弱。

技术标准与技术转移的关系,体现为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打破军民技术间壁垒,使民用企业能够进入军民融合系统中,共享军民企业资源,同时,技术标准制定的一些制度规范,避免了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资源浪费,降低了军民技术转移成本。同时,转移的军民两用技术,使产品生产具有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的优势,能为产品销售打开市场渠道,增加军民融合企业收益,企业收益上升会加大标准制定力度,提升标准制定强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8]

技术标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技术标准的制定使杂乱的技术创新形成系统创新,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推力,加快技术创新速度;超前的技术标准规定了相关产品的技术水平及产品生产的主要参数。为了实现产品生产,先进的技术不可或缺,形成技术拉力,拉动技术创新。此外,技术创新速度决定技术标准制定速度,技术创新水平影响技术标准制定水平。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两者相互影响,较优的技术标准加速技术创新进程,而技术创新反作用于技术标准制定[19-20]

3 军民技术融合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在军民技术融合系统中,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通过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组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在此系统中包含物质与信息的众多反馈回路是一种非线性过程,而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非线性系统的计算机模拟理论和方法。因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军民技术融合进行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3.1 军民技术融合系统边界确定

使用系统动力学分析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系统边界,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包含军民技术创新、军民技术转移、技术标准3个子系统。在军民技术创新过程中,人财物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R&D科学家和工程师、R&D机构数以及政府支持等)是技术创新的物质保障。军民技术转移子系统涉及科技发明、专利、技术诀窍、营销策划等技术成果转移,而转移需要资金支持,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许多技术并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对转移技术进行再开发,因此,实验平台、实验人员、资金等要素不可缺少,这是保障技术二次开发的关键因素。而技术标准子系统主要包含标准开放程度和标准制定速度两个变量。基于此确定军民技术融合系统边界,如表1所示。

3.2 军民技术融合子系统内部因果关系

基于军民技术融合系统边界,从3个子系统出发,研究要素投入对军民技术融合的影响,进而建立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关系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包括3条反馈回路:

(1)政府支持/引导→资金/研发平台/人员→技术创新数量→企业收益→资金/研发平台/人员。

(2)政府支持/引导→资金/研发平台/人员→技术转移能力→生产成本/效率→企业收益→资金/研发平台/人员。

(3)技术优势→政府政策/引导→资金/研发平台/人员→标准制定速度/标准开放程度→技术标注强度→交易成本→企业收益→资金/研发平台/人员。

表1 军民技术融合系统边界确定

系统类别具体包含变量军民技术创新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R&D科学家和工程师新产品销售收入R&D机构数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技术消散率技术创新速度军民技术转移技术引进经费投入技术改造经费投入实验平台参与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从业人员数量技术标准标准开放程度标准制定速度其它军民主体思想观念政府政策支持

图2 军民技术融合因果关系

反馈回路(1):在军民技术融合中,政府政策支持为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人财物投资提供了依据。人财物投入是保障军民技术开发和研究阶段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21],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生产阶段,新技术为军民融合企业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获取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军民融合企业经济效益[19]。军民融合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使军民融合企业主体不断加大技术创新要素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循环。

反馈回路(2):军民技术相互转化,首先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打破军民隔离状态,这是保障技术转移的开端;其次,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技术都可以直接利用,在技术转移后还涉及技术再次开发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员、实验平台等要素,保障技术二次开发顺利进行,而对直接能用的技术,军民融合主体双方会根据经济效益和技术转移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军民技术的成功转移会扩大军民产业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22],而军民融合主体效益上升反作用于技术转移要素投入,呈现螺旋式上升。

反馈回路(3):技术优势是形成技术标准的前提条件,离开技术优势,技术标准将难以制定。除技术优势外,市场优势也是形成技术标准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两者共同影响技术标准制定。当前获取市场优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获取政府支持及社会资本投入,二是加快标准制定速度和提升标准开放程度,增加标准使用企业及人数。此外,组织层面融合主体间R&D资源互补、共享核心知识产权,有利于推动技术标准化进程[23]。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3 军民技术融合系统流图

通过军民技术融合系统中3个子系统关系的分析以及军民技术融合因果关系图的构建,引入速率变量,构建军民融合系统流图,如图3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中主要有4种变量,其中,状态变量4个,速率变量7个,辅助变量10个,常量6个。

4 系统动力学仿真与结果分析

4.1 模拟工具选择

本文选择Vensim软件,对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Vensim作为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能够对图形进行编辑,对模型中某些变量依据常识和数据调查,设置约束条件,并将模型运行结果与真实值进行对比,对模型进行调整,使模型更趋合理。

4.2 仿真对象选择

航空航天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具有军民两用的特点,成为基地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基于航空航天业数据获得的便捷性,本文以航空航天业为例,采用SD模型验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可行性、合理性,挖掘影响军民技术融合的关键因素。

4.3 模型参数赋值

将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步长设置为1年,起止时间设为2011-2020年,对系统中常量、状态变量初始值进行赋值。通过《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和相关资料查阅,可以得到2011-2015年航空航天业相关数据,将2011年航空航天业数据作为模型参数设置的主要依据,利用2011-2015年的实际数据与模型运行得到的仿真数据进行对比,评价模型拟合效果。

图3 军民技术融合流图

表2 变量类型

变量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变量类型变量名称L1状态变量军民技术转移能力A4辅助变量标准从业人员数量L2状态变量技术标准化强度A5辅助变量标准制定及维护费用L3状态变量发明专利数量A6辅助变量R&D经费投入比例L4状态变量企业收益A7辅助变量R&D经费内部支出R1速率变量技术转移能力上升变化A8辅助变量技术经费开发支出R2速率变量下降变化A9辅助变量标准制定速度R3速率变量技术标准化强度上升变化A10辅助变量标准开放情况R4速率变量强度下降变化A11辅助变量发明专利对新产品贡献率R5速率变量变化率C1常量政府扶持政策R6速率变量技术消散率C2常量思想观念转变度R7速率变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C3常量R&D人员全时当量A1辅助变量实验平台数量C4常量R&D科学家和工程师A2辅助变量技术引进经费支出C5常量R&D机构数A3辅助变量技术改造经费支出

模型中某些变量并不能通过统计年鉴和相关资料获取,如: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军民主体思想观念、技术标准化强度及军民技术转移能力等变量初始值。对于此类变量,本文通过制定调查问卷对航空航天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上述变量进行赋值。

4.4 模型测试

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测试,主要包括模型变量量纲一致性测试和积分误差测试。通过仿真软件内部程序检测航空航天系统动力学模型内部量纲的不一致性,并对其进行调整,以保持量纲的一致性。而积分误差测试主要测试模型中步长是否合理,步长过长会使模拟曲线粗糙不平滑,通常的做法是将步长缩短,直到曲线平滑为止[24]。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曲线比较粗糙,所以,将模型中的步长设置为0.5年,得到仿真曲线比较平滑,效果比较好。

4.5 模型检验

航空航天作为我国十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之一,对于提高军民融合整体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航空航天业2011-2015年的历史数据检验模型构建效果,以航空航天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主要变量为主,将实际值与仿真值进行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模型部分变量赋值

变量赋值单位发明专利申请数量1584项R&D人员全时当量32329小时R&D经费内部支出1495895万元R&D科学家和工程师1320人新产品开发NPD经费支出1481883万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397211万元技术引进经费支出21109万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5820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5270131万元实验平台数量120个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0.000283484-技术消散率0.067-

表4 航空航天系统模型数据检验

年份新产品销售收入实际值仿真值拟合度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实际值仿真值拟合度20115270131548000026932693201263913326555000388233902013756609275820000.804433642340.961201411185051106800053735254201513801343130800062796652

为了验证模型的拟合效果,本文采用拟合度检验方法,运用公式(1)对模型运行仿真值与实际值之间的拟合度进行检验,以此判断模型是否有效。

R2=1-

(1)

其中:yi为航空航天业变量的实际值为模型仿真值为航空航天业相关变量的均值;n为仿真时间年数。从表4可以看出,航空航天业实际新产品销售收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实际值与模型仿真值的拟合度均大于0.8,从整体上看,军民技术融合模型拟合度较好,模型预测数值与实际数值一致性较高,证明模型有效。

4.6 仿真过程及结果

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以发现,政府政策支持、思想观念转变、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比例4个变量在军民技术融合系统模型中比较敏感。同时,这些变量是可控的,可分析这些敏感变量变化对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创新数量、军民技术转移能力以及技术标准化强度的影响。

4.6.1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仿真结果

军民融合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政府对其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在军民技术融合模型中,将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由0.5依次提升到0.55、0.6、0.65,得到在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上升的4种场景中,技术标准化强度、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在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上升的场景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军民技术转移能力、技术标准化强度均呈现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政府政策支持使得军民企业间壁垒被打破,为军民技术融合提供政策依据,更多军工企业采用民用技术,更多民用企业参与到技术融合中,使军民融合主体能够享受更多科研资源;政府政策支持包含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军民技术融合主体技术创新、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军民融合主体参与技术融合的积极性;政府政策指明国家或地方政府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为将来国防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创造良好的技术融合环境。

4.6.2 军民主体思想观念转变仿真结果

军民融合主体思想观念转变程度是影响军民技术融合的重要变量之一。在模型中,将军民技术融合主体思想观念转变程度由0.4依次提升到0.45、0.5、0.55,在4种场景中得到新产品销售收入,军民技术转移能力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转变军民融合主体思想观念后,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标准化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改变了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使军工企业跳出长期固守的国防领域,同等对待军工与民用企业,从整体上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注重民用企业先进技术的引进,通过与民用企业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创新,提升国家军事储备实力。同时,民用单位也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获取军工企业有价值的信息,提升民用企业整体实力。

4.6.3 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仿真结果

在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将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从0.000 283 484分别调整为0.000 32、0.000 37、0.000 42,得到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贡献率上升直接拉动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是技术与企业收益发展之间的纽带,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贡献率提高说明更多技术被应用到企业新产品中,发明成果利用率有所提升,新技术使用为新产品生产奠定技术基础,而新产品生产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刺激市场需求。

4.6.4 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比例仿真结果

在军民技术融合模型中,将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比例由0.0831依次调整为0.088、0.093、0.098,得到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当技术引进经费投入比例上升时,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新产品销售收入上升幅度并不明显。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比例增大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影响显著,而技术转移经费投入到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一过程中涉及许多其它变量和不确定性因素,致使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不明显。

图4 政策支持力度场景仿真结果

图5 军民主体思想观念场景仿真结果

图6 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场景仿真结果

4.6.5 经费投向仿真结果

在军民技术融合系统中,资金可用于引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或技术标准制定。在经费投向场景仿真中,分别将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及技术标准的投入经费比例上升5%,得到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对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标准3个子系统的投入,以技术标准子系统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幅最大。技术标准投入经费的增加,有利于加快技术标准制定速度,扩大开放程度,提升技术标准化强度,形成制度规范,产生技术拉力和市场推力,降低高技术资源壁垒和研发风险,间接推动军民技术转移和创新,最终促进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

图7 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比例场景仿真结果

4.7 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仿真分析可知,技术标准、政府政策支持、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3个变量在军民技术融合系统中比较重要。分析这些变量与军民技术融合的关系,对于促进军民技术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政策支持可在宏观层面上为军民技术融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军民技术融合提供政策依据,打破军民企业壁垒,实现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有效对接及军民企业间信息流通;其次,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以及政策调控,使更多军民企业参与军民技术融合,实现资源在军民企业之间的配置,促进军民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以及技术标准的统一,加深军民技术融合程度。根据仿真结果可知,技术标准子系统对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影响相对较大。合理的技术标准强度降低了民用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门槛,为民用企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军工企业采用先进的民用技术标准提供了机会,打破由于标准形成的垄断,高质量实现军民技术融合。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作为军民技术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纽带,是体现军民企业技术与市场需求结合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提升贡献率的关键在于融合国防市场和民用市场,实现军民市场对接,引入市场机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或引进其它先进技术,满足市场对于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提升军民融合企业营利水平,满足军民技术融合对资金的需求。

图8 经费投向场景仿真结果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通过对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分析,厘清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系统变量间关系,构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航空航天业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变量仿真得到如下结论:①军民技术融合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政府政策支持、提高经费投入比例、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等多个因素出发,加深军民技术融合程度;②技术标准化强度在整个系统中作用突出,军民技术转移能力和发明专利数量受制于技术标准化强度,而军民技术标准化强度主要受标准制定速度和标准开放情况两个变量的影响;③在整个模型中,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作为一个重要变量,是技术和产品之间的桥梁,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贡献率的关键因素,而成果转化率的提升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改进军民融合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提升军民融合企业产出效应。

5.2 对策建议

军民技术融合是军民融合的重要内容,军民技术融合的加深会直接推动军民融合。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融合模式,军民技术融合亦是如此,需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推动军民技术融合。基于实证分析,为促进我国军民技术融合,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大政府政策对于军民技术融合的支持力度;搭建军民企业交流平台,为军民企业信息流通提供渠道;转变军工企业本位主义思想,同等对待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加大军民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从多方面入手,为军民技术融合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军民技术融合,使军民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2)借鉴发达国家军民技术融合经验,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在保证军事产品功能、质量、保密等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技术标准强度,促进军民企业技术进步,提升军民企业获利水平。完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打破由于军民标准形成的利益保护,采用开放标准,建立军民共同参与的技术标准联盟,充分发挥标准对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调节作用,提升国防工业核心竞争力。

(3)在保证部分国防技术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国防市场和民用市场结合,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市场需求,改进军民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促进军民企业经济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在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流动,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用,缓解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资源稀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纪海,乔静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1-116.

[2] 张勇,骆付婷,贾芳.知识创造视角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技术融合模式及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4):111-117.

[3] 黄朝峰,曾立.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2-95.

[4] WANG X,CUI H.A pathway for development of air traffic control through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ry,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C].2015.

[5] 怀国模.总结历史经验 适应新的形势 把军民结合推向新阶段[J].中国软科学,1998(4):37-40.

[6] 叶卫平.军民两用产业与军转民、民转军的异同[J].军事经济研究,2007(4):19-24.

[7] 张瑾,李德煌,邵明星.国防技术成果军转民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2-77.

[8] 刘希宋,姜喜龙,夏志勇.国防科技工业军民两用技术市场化开拓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8):16-18.

[9] 范肇臻.俄罗斯国防工业“寓军于民”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1(1):84-91.

[10] 黄朝峰,彭春丽,曾立.突破重围:“民参军”的壁垒与对策——湖南省长株潭地区民口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情况调研报告[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2):87-92.

[11] KULVE H T,SMIT W A.Civilian&ndash: military co-operation strategies in developing new technologies[J].Research Policy,2003,32(6):955-970.

[12] 周宾.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与提升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1):87-93.

[13] 郭永辉.基于制度视角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14-17.

[14] 冯媛.基于发酵理论的军民融合创新的信息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16(3):180-184.

[15] 平洋.军民融合视角下军用标准化改革与国防工业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107-112.

[16] MULVENON J,TYROLER-COOPER R S.China's defense industry on the path of reform[J].Chinas Defense Industry on the Path of Reform,2009(5).

[17] 华鹰.技术转移是企业技术创新中亟待破解的难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63-67.

[18] 孙兆斌.论国防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技术转移[J].军事经济研究,2009(2):28-30.

[19]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20] 周晓宏,王介石.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研究[J].求索,2009(3):80-82.

[21] 王辉,丁婧.军民技术创新体系协同运行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7):112-116.

[22] 叶卫平.论中央军工企业寓军于民的空间形式[J].军事经济研究,2005(4):13-18.

[23] 舒辉.技术标准战略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J].软科学,2011(8):31-34.

[24] 杨文正,熊才平,江星玲.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J].中国电化教育,2013(2):57-65.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ivil-military Technology Integration Based on SD

Han Guoyuan, Kong Lingkai, Wu Hongyu, Li Tianhui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Th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The scientific method is used to clar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fluencing process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ll-factor, multi-field and high-efficiency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development. For the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tec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defense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is paper,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systems: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and the boundary of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technology the dynamic model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technology fus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this paper take the aerospace industry as an exampl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Through simulation analysis, getting the result that the government policy, the military and the people's concep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invention patent to the sales income of the new product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vestmen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s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then it reveal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abl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technology.

Key Words: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System Dynamics; Influencing Factors

DOI:10.6049/kjjbydc.2017040592

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7)24-0116-09

收稿日期:2017-06-2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GC15D101);黑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16GLD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项目(HEUCFW170909)

作者简介:韩国元(1972-),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知识管理、国防科技与国家安全等;孔令凯(1993-),男,云南曲靖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防科技军民融合等;武红玉(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防科技与军民融合;李天慧(199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防科技与军民融合。

(责任编辑:万贤贤)